大學生心理應激、應對方式與學業成就的關系(改后)_第1頁
大學生心理應激、應對方式與學業成就的關系(改后)_第2頁
大學生心理應激、應對方式與學業成就的關系(改后)_第3頁
大學生心理應激、應對方式與學業成就的關系(改后)_第4頁
大學生心理應激、應對方式與學業成就的關系(改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北京師范大學學位論文原創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 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經注明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不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發表或撰寫過的作品成果。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結果由本人承擔。學位論文作者簽名:日期: 年 月 日關于論文使用授權的說明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師范大學有關保留和使用學位論文的規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讀學位期間論文工作的知識產權單位屬北京師范大學。學校有權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學位論文被查閱和借閱;學??梢怨紝W位論文的全

2、部或部分內容,可以允許采用影印、縮印或其它復制手段保存、匯編學位論文。(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規定)本學位論文不屬于保密范圍,適用本授權書。學位論文全文電子版同意提交后:一年 二年在校園網上發布,供校內師生瀏覽。本人簽名: 日期: 導師簽名: 日期: PAGE 54 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與學業成就的關系摘要自從Hans Sely 1982年提出壓力的概念以來,對壓力及壓力應對的研究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之后,醫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都參與到壓力的研究中來,獲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從影響壓力的因素到壓力的影響,從壓力的人格特征到壓力應對的方式,各個方面都有深入和細致的研

3、究。本研究擬考察大學生不同壓力類型和壓力認知、壓力應對方式,并探討其與大學生學習成就的關系,旨在為大學生學業成就的研究提供心理視角和借鑒,以幫助大學生建立合理健康的應對方式,提高其應對能力,進而促進其學習效能。本研究選取一所理工大學和一所綜合大學的680名大學生作為被試,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使用梁寶勇編制的中國大學生應激量表測量學生的實際壓力特征,用劉鳳娥編制的中國大學生應對方式問卷測量學生的應對方式特點,并以周炎根改編的學生學習績效問卷調查學生學習績效的自評結果,以學生的學年成績,以及自評總績效、工作績效和工作奉獻等作為學業成就的參考指標(本研究中的因變量),得到有效問卷493份。對數據進行

4、統計分析,結果如下:1.大學生心理壓力性別差異不明顯,文科學生在總壓力、生活壓力、發展壓力、生活事件、生活瑣事和正性壓力上顯著高于比理工科學生,但是各年級壓力沒有顯著差異。2.女生比男生更易幻想,男生比女生更易采用壓抑、轉移、求助的應對方式。理科學生更多采用逃避、求助方式應對。應對方式無年級差異。3.大學生心理壓力、壓力應對與學業成就之間的相關關系:學生學習成績只與發展壓力、社交壓力和正性壓力有顯著相關關系,總績效和學習壓力、發展壓力、正性壓力及負性壓力均有顯著相關。工作績效和學習壓力、正性及負性壓力相關顯著??偪冃Ш蛪阂?、求助、問題解決、退縮、逃避、幻想等應對方式相關顯著。學生成績和壓抑、求

5、助、問題解決、退縮等四種應對方式相關顯著。4.不同的壓力類型和應對方式之間存在相關,總體壓力與抱怨、退縮、忍耐、幻想、壓抑呈顯著負相關。正性壓力與轉移、求助、問題解決、忍耐呈負相關。負性壓力與抱怨退縮、逃避、幻想、壓抑呈負相關,與問題解決呈正相關。不同的壓力其應對的方式也有區別。5.心理壓力中發展壓力、社交壓力和總壓力、正性壓力可以對學業成就進行預測。應對方式中僅有問題解決可以對學業成就做出預測。6. 大學生問題解決應對方式在正性壓力和學業成就間有中介作用。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學業成就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6、 Stress, Coping Styl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bstract KEY WORDS:Psychological stress,Stress coping,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目錄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21678879 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與學業成就的關系 PAGEREF _Toc321678879 h I HYPERLINK l _Toc321678880 摘要 PAGEREF _T

7、oc321678880 h I HYPERLINK l _Toc321678881 前言 PAGEREF _Toc321678881 h 1 HYPERLINK l _Toc321678882 1文獻綜述 PAGEREF _Toc321678882 h 2 HYPERLINK l _Toc321678883 1.1關于大學生學業成就的研究 PAGEREF _Toc321678883 h 2 HYPERLINK l _Toc321678884 1.1.1大學生學業成就的定義與內涵 PAGEREF _Toc321678884 h 2 HYPERLINK l _Toc321678885 1.1.2大

8、學生學業成就的測量 PAGEREF _Toc321678885 h 2 HYPERLINK l _Toc321678886 1.1.3大學生學業成就的研究現狀 PAGEREF _Toc321678886 h 3 HYPERLINK l _Toc321678887 1.2關于心理壓力的研究 PAGEREF _Toc321678887 h 5 HYPERLINK l _Toc321678888 1.2.1心理壓力的定義與內涵 PAGEREF _Toc321678888 h 5 HYPERLINK l _Toc321678889 1.2.2心理壓力的測量 PAGEREF _Toc321678889

9、h 6 HYPERLINK l _Toc321678890 1.2.3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研究現狀 PAGEREF _Toc321678890 h 7 HYPERLINK l _Toc321678891 1.2.4心理壓力的對個體的影響 PAGEREF _Toc321678891 h 9 HYPERLINK l _Toc321678892 1.3關于壓力應對的研究 PAGEREF _Toc321678892 h 10 HYPERLINK l _Toc321678893 1.3.1壓力應對的定義與內涵 PAGEREF _Toc321678893 h 10 HYPERLINK l _Toc321678

10、894 1.3.2壓力應對的測量 PAGEREF _Toc321678894 h 12 HYPERLINK l _Toc321678895 1.3.3壓力應對的研究現狀 PAGEREF _Toc321678895 h 12 HYPERLINK l _Toc321678896 1.4心理壓力、壓力應對和學業成就的關系研究 PAGEREF _Toc321678896 h 14 HYPERLINK l _Toc321678897 2.問題的提出 PAGEREF _Toc321678897 h 16 HYPERLINK l _Toc321678898 2.1現有研究的不足 PAGEREF _Toc32

11、1678898 h 16 HYPERLINK l _Toc321678899 2.2本研究的意義 PAGEREF _Toc321678899 h 16 HYPERLINK l _Toc321678900 2.2.1理論意義 PAGEREF _Toc321678900 h 16 HYPERLINK l _Toc321678901 2.2.2實踐意義 PAGEREF _Toc321678901 h 17 HYPERLINK l _Toc321678902 2.3研究問題 PAGEREF _Toc321678902 h 17 HYPERLINK l _Toc321678903 2.3.1研究問題 P

12、AGEREF _Toc321678903 h 17 HYPERLINK l _Toc321678904 2.3.2研究假設 PAGEREF _Toc321678904 h 17 HYPERLINK l _Toc321678905 2.4研究思路 PAGEREF _Toc321678905 h 18 HYPERLINK l _Toc321678906 3.研究方法 PAGEREF _Toc321678906 h 19 HYPERLINK l _Toc321678907 3.1被試選取 PAGEREF _Toc321678907 h 19 HYPERLINK l _Toc321678908 3.2

13、研究工具 PAGEREF _Toc321678908 h 19 HYPERLINK l _Toc321678909 3.2.1大學生的學業成就 PAGEREF _Toc321678909 h 19 HYPERLINK l _Toc321678910 3.2.2大學生應激量表 PAGEREF _Toc321678910 h 20 HYPERLINK l _Toc321678911 3.2.3大學生應對方式問卷 PAGEREF _Toc321678911 h 20 HYPERLINK l _Toc321678912 3.3施測過程和統計工具 PAGEREF _Toc321678912 h 21 H

14、YPERLINK l _Toc321678913 4.研究結果 PAGEREF _Toc321678913 h 22 HYPERLINK l _Toc321678914 4.1大學生壓力、壓力應對的特點 PAGEREF _Toc321678914 h 22 HYPERLINK l _Toc321678915 4.2壓力與學業成就的關系 PAGEREF _Toc321678915 h 24 HYPERLINK l _Toc321678916 4.2.1壓力與學業成就的相關關系 PAGEREF _Toc321678916 h 24 HYPERLINK l _Toc321678917 4.2.2壓力

15、對學業成就的預測 PAGEREF _Toc321678917 h 24 HYPERLINK l _Toc321678918 4.3壓力應對與壓力、學業成就的關系 PAGEREF _Toc321678918 h 26 HYPERLINK l _Toc321678919 4.3.1應對方式與壓力的相關關系 PAGEREF _Toc321678919 h 26 HYPERLINK l _Toc321678920 4.3.2壓力應對與學業成就的相關關系 PAGEREF _Toc321678920 h 27 HYPERLINK l _Toc321678921 4.3.3應對方式對學業成就的預測作用 PA

16、GEREF _Toc321678921 h 27 HYPERLINK l _Toc321678922 4.4壓力應對的作用探索 PAGEREF _Toc321678922 h 28 HYPERLINK l _Toc321678923 4.4.1學業成就中壓力應對對壓力的中介作用 PAGEREF _Toc321678923 h 28 HYPERLINK l _Toc321678924 4.4.2壓力、壓力應對與學業成就的結構關系 PAGEREF _Toc321678924 h 31 HYPERLINK l _Toc321678925 5討論 PAGEREF _Toc321678925 h 32

17、HYPERLINK l _Toc321678926 5.1大學生壓力、壓力應對的特點 PAGEREF _Toc321678926 h 32 HYPERLINK l _Toc321678927 5.1.1大學生的壓力特征 PAGEREF _Toc321678927 h 32 HYPERLINK l _Toc321678928 5.1.2大學生的應對方式特征 PAGEREF _Toc321678928 h 32 HYPERLINK l _Toc321678929 5.2壓力與學業成就的關系討論 PAGEREF _Toc321678929 h 33 HYPERLINK l _Toc321678930

18、 5.3應對方式與學業成就的關系討論 PAGEREF _Toc321678930 h 33 HYPERLINK l _Toc321678931 5.4應對方式和壓力的關系討論 PAGEREF _Toc321678931 h 34 HYPERLINK l _Toc321678932 5.5應對方式對壓力的調節作用的討論 PAGEREF _Toc321678932 h 35 HYPERLINK l _Toc321678933 5.6研究局限與展望 PAGEREF _Toc321678933 h 35 HYPERLINK l _Toc321678934 5.6.1研究變量方面 PAGEREF _To

19、c321678934 h 35 HYPERLINK l _Toc321678935 5.6.2研究方法方面 PAGEREF _Toc321678935 h 35 HYPERLINK l _Toc321678936 5.6.3研究工具方面 PAGEREF _Toc321678936 h 35 HYPERLINK l _Toc321678937 5.6.4研究展望 PAGEREF _Toc321678937 h 36 HYPERLINK l _Toc321678938 6結論 PAGEREF _Toc321678938 h 37 HYPERLINK l _Toc321678939 6.1大學生的壓

20、力特點 PAGEREF _Toc321678939 h 37 HYPERLINK l _Toc321678940 6.2大學生應對方式的特點 PAGEREF _Toc321678940 h 37 HYPERLINK l _Toc321678941 6.3壓力與學業成就的關系 PAGEREF _Toc321678941 h 37 HYPERLINK l _Toc321678942 6.4應對方式與壓力的關系 PAGEREF _Toc321678942 h 37 HYPERLINK l _Toc321678943 6.5應對方式與學業成就的關系 PAGEREF _Toc321678943 h 37

21、 HYPERLINK l _Toc321678944 6.6應對方式和壓力、學業成就的關系 PAGEREF _Toc321678944 h 37 HYPERLINK l _Toc321678945 參考文獻 PAGEREF _Toc321678945 h 38 HYPERLINK l _Toc321678946 附錄1 PAGEREF _Toc321678946 h 45 HYPERLINK l _Toc321678947 后記 PAGEREF _Toc321678947 h 53前言大學生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人群,在各種媒體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充斥著大學生的各種新聞。多數新聞與大學生中發生的

22、負性事件有關,如自殺、傷人等。在實際的工作中,大學生整體上是積極健康的,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說學習問題、交往問題。學習問題雖然不被媒體關注,但是對于高校的教育者、管理者以及學生本人來說,學習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問題。目前,學生經過高考進入大學后,在歷經幾年的學習過程中,少數學生會因學習跟不上而中途降級、退學,這是學習問題的極端體現,也是讓學生和學生家長十分頭痛的問題。同時,學生不能順利完成學業也是高校教育者、管理者一直想解決的重點問題。如何能在大學順利發展,在學業上有所成就,也是所有大學生關注的核心問題。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大學生的學業成就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個人的智力、興趣、學習動機、

23、學習策略、自我效能感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外部環境也會影響到個人的學習,如學習氛圍,家庭教養方式,教師授課風格,教學方式等等。在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中,壓力因素已經早有研究,如普通心理學中經典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認為:壓力和工作效率之間成倒U關系,壓力對個體來說既是動力也可能是阻力,不同個體都有不同的最佳壓力感受點。2009年教育部的一份報告指出:對全國12.6 萬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因心理壓力產生心理障礙的比例高達 20.23%,全國大學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學的占退學總人數的54.4%。由此可見,過大的壓力會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問題,但不同的壓力對學生影響是不同的,本

24、研究將通過不同的壓力分類方式對學生的壓力特點進行研究。壓力應對方式是個體在壓力情境下做出的適應性反應,有研究認為:大學生的應對方式對學習行為、學習適應、學習拖延都有影響。目前,對“壓力應對”和“學生學習”兩者關系的研究集中在某些單個科目,如數學、英語、物理等學科,而且研究對象以中小學生居多。而在大學生中,對壓力、壓力應對和學業成就之間的關系,目前還鮮有文章研究。因此,本研究從大學生不同壓力類型和壓力認知、壓力應對方式出發,研究其對大學學習的整體影響,可以印證和豐富該領域的理論成果。同時,研究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對壓力的調節作用或對學業影響的中介作用,可以為大學生的行為矯正提供借鑒和思路,以幫助大

25、學生建立合理健康的應對方式,提高其學習效能。1文獻綜述1.1關于大學生學業成就的研究1.1.1大學生學業成就的定義與內涵大學生的學習是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個體普遍關注的問題。學業成就在心理學大辭典中被定義為:個人通過學習和訓練所獲得的知識、學識和技能(林崇德,2006)。心理測量中提出學業成就指的是,經過一定的教學或訓練所學到的,是在一個比較明確的、相對限定的范圍內的學習效果(鄭日昌,1987)。可以看出,學業成就是經過一定的學習和訓練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它是在一個比較明確的、相對限定的范圍內的學習效果,是學生學習狀況和水平的集中體現?,F在普遍的觀點認為學業成就除了教學內容的知識外,還應包括

26、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增長,但是在實際研究中,學業成就的操作定義主要用特定科目的學習成績來表示,如英語、數學。如張龍梅(2008)在“學習策略在思維風格與學業成就關系中的中介效應研究”中以數學成績為學業成就的指標。在實際工作中,學生的學業成就包括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的能力增長以及學生的獲獎情況。1.1.2大學生學業成就的測量高校學生學業成就評價現狀及改革的研究一文指出:高校學生學業評價不夠科學,因為只是單向的評價,考試的信效度不高。但是對于我國的高等教育,雖有嚴格的課程標準,但是多數專業課程沒有統一的課程考試。以本人在高校的工作經歷認為,高??荚囯m然有自己的不足之處,但短時間內很難標準化,所以考試仍

27、是評價學生學習的主要指標。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當需要測量學生的學業成就時,不同的研究采用的標準也有所區別,主要有一下三種。(1)以課程考核為標準。這是主要的考核標準,如我國的高校的學分制和高中階段的會考制。和會考制相似的是,國外對學業評價也采取此種方式,如汪賢澤(2008)的研究收錄了外國的學業評價標準:國外對于基礎教育的學業成就評價,大多有國家規定的課程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測驗編制和考試要符合課程標準。在我國高等院校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有單項評價和綜合評價兩種。對于學生學習的單項評價,如以考試成績為指標,這種方式作為學生學業成就的整體評價在高校一般采用平均成績排序法,前30%一般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

28、(參考部分高校學習優秀獎評選標準)。而現在高校多采用專項評價和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如高校對學習的評價以考試學年平均成績為依據,對學生的整體評價還經常參考學生參與社會事務、參與社會活動和創新能力、獲得獎勵等因素(參考部分高校評優辦法)。在實際心理研究中,還有研究用單科成績作為學業成就的評價標準,如采用數學、英語或其他的某種特定的課程成績作為學業評價指標,這一研究方法更適合中小學,因為中小學學習科目較少。如,郭成(2005)在研究中采用英語、語文和數學考試成績作為學生的學業成就指標。(2)以學生自評為標準。除了以客觀成績為評價學生學業成就的方式外,還有研究采用學生自評的方式。如文超(2010)等

29、人的研究采用學生自評的方式作為學業成就的指標。周炎根(2003)研究認為:大學生的學業成就測量用獲得獎學金與否,或者以期末成績為依據,都不能準確的測量出學生的學業成就,并認為可以用績效評價量表測量更合理。王雁飛在2003年編制了績效評價量表,統計結果顯示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該量表共有19題,包括四個分量表:工作奉獻、任務績效、人際促進和總績效。該量表采用六點評分法,得分越高,績效越好。周炎根2007年修訂后的績效量表的工作奉獻、任務績效、人際促進和總績效四個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74,0.81,0.80, 0.80,總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8。(3)其他測評標準。目前,也有人提出

30、用自評和他評的方法評價學生的學業成就(李譚貴,1997)。尹靜,馬世超(2008年)也認為:學業成就概念不統一,所以在調查中采用他評方式進行測量,并用他評結果Z分數和學生考試成績Z分數的和表示學業成就。他評測量方式在其研究中指在班內同學間相互評價的平均分。本研究認為僅采用他評量表對學業成就的測量同樣不足夠客觀,而且計算復雜,所以本研究不采用該方式。綜上可以看出,對學業成就的評價仍沒有統一的標準,本研究中學業成就有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兩種。主觀指標是以周炎根修改過的學習績效量表為依據,該量表雖有較高的信效度,但是屬于自評量表,客觀性不足,因此還引入學習成績等客觀指標,從不同角度表示學生的學業成就。

31、本研究要研究大學生學習的整體性,故不采用單科成績作為標準,而用整體成績作為學業成就的參考指標。在本研究中學業成就的客觀評價是指,學生學習一年后在班級內的綜合成績排名。1.1.3大學生學業成就的研究現狀對學業成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學和心理學兩個領域,在教育學領域,多為對學業成就評價方式、評價標準的研究。在心理學領域多為學業成就的影響因素、預測變量的研究。在學業成就的評價標準、方式的研究中,對單個學科、課程標準、考試標準、考察方式研究較多。本研究著重從心理方面對學業成就進行研究,對教育學范疇的學業成就的評價及標準問題不再贅述。1.1.3.1大學生學業成就的特點大學生學業成就的性別差異:姚本先(2

32、004)研究認為男女大學生在學習中成績差異顯著,女生成績明顯好于男生。李克?。?008)的研究與之相反。李克俊是以某大學一個班學生的數學成績為研究對象,而姚本先是以兩所高校的全體學生為研究對象,所以姚本先的結論可能更具代表性。甄新武(2009)研究認為,大學生的學習具有連貫性和穩定性的特點,大學低年級的學習成績對以后的學習成績影響較大,具有高相關性。孫建平(2001)研究認為大學生的不及格率隨年級的增長而下降,這點也符合本人所在高校的實際情況。李克?。?008)研究認為農村學生比城市學生學習成績好且學習穩定,雙親家庭比單親家庭學生的學習好。1.1.3.2大學生學業成就影響因素上述文獻研究發現,

33、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有很多。姚本先(2004)認為造成男女學生學習差異的因素具有多樣性,包括能力因素、動機因素、教育因素、性格因素等多方面。現代研究一般認為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心理健康特質、人格特質、認知風格、教育環境、授課方式、教師期待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并進而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效果學業成就??傮w上由以下幾種:(1)成就動機對學業成就的影響。Uguroglu M.(1985)考察了大量關于動機與成就關系的研究報告,發現其中98%是正相關。這一相關表明,高成就動機水平的學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導致高的動機水平。還有的研究發現,成就動機可以增強學習效果。成就

34、動機強的學生比成就動機弱的學生更能堅持學習,學習成績也好。張興貴(2000),連紅 (2000),沃建中(2001)等不同研究均指出:學生的成就動機與其學業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其動機水平的高低對學業成就具有很高的預測力。榮巨兵(2006)研究認為:內部動機、情緒智力和學業成績具有相關關系,徐賽亞(2009)的研究結果與其類似。(2)應對方式影響學業成就。肖海鷗(2007)就認為:應對方式中問題解決和大學生的成績成正相關,幻想、退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可以影響學習成績,但總體上應對方式不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成績。郭成等人(2005)對高中生的研究指出,初中生的學業成績和壓力應對中的問題取向呈高相關關系

35、,楊幫琰(2008)對初中生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這與國外Mantzicopoulos等人(1990)的研究相似。(3)自尊影響學業成就。Weaver(2002)把70名學業不良的學生隨機分派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參與 “自尊訓練課程”,發現在進行28次的自尊訓練之后,實驗組學生的學業成績(包括英語、數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 超越控制組。所以他得出結論認為學生的自尊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徐塞亞(2009)在中學生的研究結果與之一致。2010年張斌在大學生學業拖沓與自尊、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中指出:自尊水平、應對方式與大學生學業拖沓有密切關系,學業拖沓總體及延遲行動、計劃不足與解決問題和求助

36、呈現著負相關,與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呈現著正相關,自尊、合理化、問題解決、幻想、求助對大學生的學業拖沓有預測作用。由以上材料可以推斷,大學生的壓力應對方式對學習是存在影響的。(4)認知風格影響學業成就。張龍梅(2008)的研究認為:大學生的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在等級制風格與數學學業成就關系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在整體性風格與數學學業成就關系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在開放性風格與數學學業成就關系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在對中學的學業成就研究中,不同研究也證實了認知風格對學業成就有影響。Suls(2000)研究認為學習策略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周炎根(2010)研

37、究認為:大學生自主學習、成就目標對大學生的學習具有預測作用。其中學習策略對學業的預測作用最好,學習策略也是問題解決的方式和高級認知方式。(5)外部環境影響學業成就。近來,有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學習成就和班集體的學習氛圍、個人的學習狀態是相關的。張新勞(2008)研究認為:學生的家庭組成和父母素質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最大,父母關系和教養方式的影響力也很大,親子關系、家庭經濟狀況也存在一定影響。(6)其他影響因素國外在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方面研究較多。Eigen and Kamchatka (1999),Shrunk and Ether(2000)的研究都認為,學習自我效能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行

38、為、學習認知、學習策略等方面,并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高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傾向于更能取得好成績。在中國的學生自我效能感研究中,有研究認為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主要因素,其他諸如歸因風格、時間管理、能力特征等因素通過中介作用影響學業成就(張雅君,2004;張佩秋,2008;欒國霞,2007)。學生的學業成就是學生學習的結果。學習成績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均有關系,這已經是一個公認的事實。因此,個體的智力因素、興趣因素、能力因素等因素對學業成就高度相關。同時,學習也受環境、教育、學習方法等非個體因素的影響。所以,學業成就受到學生個體內在心理特質和外界教育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1.2

39、關于心理壓力的研究1.2.1心理壓力的定義與內涵1.2.1.1壓力與壓力源心理壓力(psychological stress),也被翻譯成“心理應激”,壓力分為客觀壓力源和主觀壓力感受兩個方面。加拿大生理學家Hans Selye (1956),在總結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壓力的生理病理反應進行了開拓性研究,提出了壓力理論,并最早闡述了壓力的概念,隨后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被大家稱為“壓力之父”。他認為,壓力是人或動物有機體對環境刺激的一種生物學反應現象,可由加在有機體上的許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是非特異性的23。個體感知到壓力后會產生生理、心理的變化,目前,對于壓力與健康的研究較多,很多研究認為

40、不同的壓力狀態和應對策略可以引起不同的疾病22,已有研究顯示心臟病和癌癥的發生都和一定的心理壓力有關。壓力源側重刺激事件本身,壓力感側重主體的主觀感受。客觀上對個體心理產生影響的事件叫壓力源(stressor)或應激源,通常是指向機體提出適應和應對的要求并進而導致充滿緊張性的生理和心理反應的刺激物(梁寶勇,2006)。壓力感是個體對外界刺激的知覺感受,同樣的刺激,不同的個體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壓力感具有個體性。綜上所述,壓力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客觀的刺激,如開始戀愛、面臨考試;二是主觀感受,如戀愛后的緊張和恐慌。本研究主要采取第二種含義,即我們所關注的是個體的主觀感受。1.2.1.2壓力的分類R

41、obert (2007)按照壓力源對個體的影響程度,把壓力分為災難性的事件,個體壓力事件和生活瑣事三個方面。災難事件是指大的災難,如地震、公共衛生事件等對人打擊較大的事件。這類事件對人的沖擊力較強,在短時間內對個體的影響較大。Robert (2007)認為:這些大的災難有明確的處理方法,一旦事件成為過去,那壓力也隨之減輕,而且大災難帶來的壓力是很多人的共同經歷或者必然經歷,所以得到的支持和理解也比較普遍。所以大災難給人帶來的壓力應對方式較明確,其引起的不良反應也有明確的調節方法。個體壓力事件,如婚喪嫁娶、升學就業及各種失敗都是個體會在生活中遇到的。個體面對的這些壓力對人的影響較快,但隨著問題的

42、解決會逐漸的消失。如失去親人對個體是很大的刺激事件,但是多數個體能逐漸接受現實。如果以上兩種壓力情境不能很好的應對,都有可能給人造成創傷性心理障礙(PTSD),創傷性壓力障礙可能會使人行為發生改變,給人造成心理上長時間的痛苦體驗,也可能導致人的睡眠障礙及藥物濫用、情感障礙等問題。生活瑣事給人的壓力,包括排隊、丟失物品、噪音污染等日常經常遇到的一些瑣事。這些不需要太多的應對和反應,但這些生活瑣事會有累計效應,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可能會使人發生一個大的壓力反應,如使人煩躁、易激惹。 Towbes,Lynn C Cohen和Lawrence H(1996)研究發現:長期的、慢性的壓力及比單個事件更容易

43、使人產生壓力。大學生需要面對的慢性生活壓力主要在學習成績、人際關系、戀愛與家庭關系、生活方式和健康等方面。Morse 和 Furst(1979)按照壓力源的對個體的影響分為正性壓力源、中性壓力源、和負性壓力源。壓力源的性質雖然取決于事件的性質,但是也和人的認知有關。如升入大學,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好事,可是對于不愿意上大學、上的大學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大學、對所學專業沒興趣的學生來說,卻是一個負性事件。因此,壓力源的性質具有個性化的認知色彩,不同個體對事件的理解不同、看法不同,其認知結果也不同。我國學者朱叢書(2001)把壓力源分為四種:第一種是軀體性刺激源,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可以直接對人的軀

44、體產生刺激的刺激物,如聲音、顏色等。這類壓力源是引起生理壓力和壓力生理反應的主要刺激源。第二種是心理的壓力源,即能使人產生緊張的各種認識、期望和觀念。第三種是社會性的壓力源,是需要個體進行適應和應對的各種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如考試、面試等。第四種是文化壓力源,如我們進入新的學校、單位需要適應新環境。1.2.2心理壓力的測量1967年Holmes和Rahe編制了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被視為心理壓力量化研究的開始。該量表包含43條生活事件,其結果分為三個等級:輕度生活壓力、中度生活壓力和重大生活壓力。該量表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之后,Sarason在1978年編制了生活經歷調查表,也是應用廣泛的壓

45、力源測量工具。在壓力源的測量方面,中國學者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劉賢臣等1997年編制了青少年自評生活事件量表,共有27項事件,分為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親友與財產喪夫、健康與適應問題及其他等六個維度,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鄭全全、陳樹林1999年編制了中學生壓力源量表,包含39個條目,分為學習壓力、教師壓力、家庭環境和父母教養方式壓力、同學朋友壓力、社會壓力及自身生理心理壓力等六個維度。江光榮、靳岳濱2000年編制了中國青少年生活事件檢查表,共含有47個條目。王宇中等1999年初步編制了大中專學生生活事件量表,2003年編制了大學生成套應對方式問卷。在教育部組織下,2005年天津師范大學

46、梁寶勇教授編制了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該量表除了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還包括主觀評價向量,因此本研究以該量表為研究工具。該量表共有85個條目,受測人需要對經歷過的事件進行兩次評價,一次對發生事件的性質判斷,分為“好事、中性事、壞事”三類,一次對經歷事件的心理影響進行判斷,從“極小影響”到“極大影響”分為7個等級??梢园l現在個體的壓力測量方面,該量表既注重客觀事件又注重主觀感受,從兩方面滿足了研究的需要,因此本人認為該量表比其他常見的壓力測量工具更為實用。1.2.3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研究現狀近年來,關于壓力的研究多以大學生為樣本,而且取得了各個方面的成果。國內外關于壓力與自我概念、壓力與成癮行為、壓

47、力與個體疾病、壓力與人格特質的關系等方面研究很多。1.2.3.1大學生面臨的壓力源樊富珉(2000)、張建衛(2003)、朱林仙(2007)、董振琳(2007)、陳義亭(2008)等人的研究顯示,在學生學習期間,就業問題、學業問題、人際問題、戀愛問題和經濟問題、考研問題是困擾學生的主要問題。楊敏(2010)總結中國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人際壓力,在宿舍、班級中需要面對不同的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如考試、論文、項目等需要完成;專業與就業壓力,需要面對社會需求與自我發展的矛盾與沖突;經濟壓力,大學的開銷需要個體良好的規劃和適度消費;親密關系壓力,大學生也需要面對家庭困擾和戀愛困擾。Mu

48、rphy 和 Archer(1996)的研究指出:在過去15年中,西方大學校園壓力的類型沒有明顯變化,這主要是因為西方穩定的教育機制所致。西方大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主要來自學習、社會和情緒方面,主要有考試、競爭、教師、學習環境和就業,大學生面臨的個人壓力源主要有親密關系、家庭關系、經濟問題、人際問題等。Chwee Lye Chng等人(1998)的研究認為:美國大學生的壓力源主要有學業成績和社會活動兩種,而在美國讀書的留學生除了這兩種壓力因素外,還需要面對文化差異、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態差異等問題。因此,有研究認為來自東南亞的留學生比其它地區的學生在焦慮上得分更高。1.2.3.2大學生心理壓力特點的

49、研究對大學生壓力特征的諸多研究認為:理工科學生學習壓力大于文科生(萬英,2008),男生所感受到的學習壓力和總的心理壓力均顯著高于女生(梁寶勇等,2009),文科學生比理科學生就業壓力大(楊敏,2010)。大一學生壓力來源于生活、人際和職業發展,大二學生壓力來源于社會活動,大三主要是家庭和戀愛,實踐和實習,大四學生主要是就業壓力(楊敏,2010),二年級大學生壓力最大,大一學生壓力最低(李虹,2004)。此外,心理壓力會因專業,年級等因素的變化對學生的影響也會有所差異。中國與國外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差異性。Hendershortt(1999)研究認為女生的校園壓力高于男生。 Vollrath經過三

50、年的追蹤研究,所得結論與此相同(Vollrath,2000)。王欣(1991)的跨文化研究明確了這一點: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中美大學生的生活壓力反應差異顯著。1.2.3.3大學生壓力的影響因素壓力與人格的關系。陳建文(2009)在人格與社會適應一書中總結了壓力與人格的關系,其研究指出:不同個體的壓力易感性不同,同時壓力對個體的影響也不同。其他心理特征的關系研究方面,不同的研究者做出了大量的貢獻。相關文章指出,不同的易感性人格對壓力的感知和應對都有影響,而且還會影響自身的健康狀況。其實,關于壓力與人格的關系國外早有研究。如大家熟悉的A型性格的個體比B型性格心理壓力大。國外壓力研究顯示(Averi

51、ll,1973;Kobasa, l 979;Peterson,1988。):人格特質是影響壓力感受最穩定的因素,控制點、內外向、堅韌性、樂觀性等多種人格特質均對個體壓力感知和壓力應對具有顯著影響。個體認知方面。從壓力的產生到個體的反應,認知可以看作一個中介系統。Lazarus曾探討了認知評價過程在壓力中的作用,他提出了三種認知評價類型:初級評價、二級評價和再評價。對壓力的認知評價不同,個體所產生的體驗也不同。當前的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較差,尤其是受到社會轉型期各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相互碰撞的影響,對自身容易產生不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心理壓力。鄭霞(2007)

52、在研究心理壓力釋放方式與成長關系時也提到,事件本身不構成壓力,壓力產生的關鍵來源于人的認知、判斷和對壓力事件的評價。合理的認知可以化危機為生機,從壓力中反而可以提高人生質量。戴可(2009)認為,大學生想象力豐富,容易將理想與現實混淆,對自我認識搖擺不定,把握不住。尤其是遇到挫折時,會產生苦悶、抑郁等消極的自我體驗,從而產生壓力。黃曙林等(2008)在研究中認為,有些大學生在對待問題時會采取非常強烈的自我中心的態度,對自我要求過高,并向自我施壓。楊梅(2005)認為:認知風格是可進行內外信息轉換的信息轉換器,優良的認知風格可使信息的轉換更為有效。在遇到問題時,優良的認知風格可以將得到的信息轉換

53、為有效信息,建立良好的決策框架,這樣就可以避免過重的心理壓力,將心理壓力控制在決策者可承受的范圍內。社會支持也是影響壓力大小及應對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社會支持是指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包括精神和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從肖水源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可以得出,社會支持由三個維度構成: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及社會支持的利用度。郝蕾(2011)認為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國內外相關研究認為,社會支持對壓力有緩沖作用,它能緩沖壓力事件對身心狀況的消極影響(林初銳等,2004;朱林仙,2007)。通過各種方式增強個體的信心,增加個體和幫助和支持的可能性,那么無論是對壓力的體驗還是有效的應對

54、各種壓力性事件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其中社會支持是一種有效的途徑(梁瑞濤,2005)。何瑩(2010)研究認為:大學生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其他壓力越小,且主觀支持比客觀支持對個體的影響更大。1.2.4心理壓力的對個體的影響導致壓力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壓力也會造成多種后果?,F代心理學醫學已經證實,壓力可以對人的身心造成影響。在生理方面,可以引起應激性反應,并造成神經、內分泌、機體的改變。在心理方面,壓力會使人做出適應性反應。董振琳(2007)在研究中對不同的壓力源所引起的影響做出歸納,他認為學業壓力較容易引起學習能力下降,戀愛情感較容易引起軀體情緒問題和消極厭世心態,師生關系較容易引起性格偏

55、執傾向。而考研壓力最不容易引起壓力反應??梢?,不同壓力源所引起的壓力反應是不同的,這就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和學習工作產生不同的影響。1.2.4.1 心理壓力對健康的影響Jennifer V. Stivers(1987)研究發現,在壓力情境中,下丘腦激活了腦垂體,進而激活了腎上腺產生荷爾蒙,荷爾蒙則會在不同的細胞和組織中產生化學變化。這一過程別成為“逃跑反應”,在這一反應中,免疫系統會受到抑制。免疫系統的抑制會導致包括癌癥在內的疾病的易感性。Elisa等人(2000)對美國研究生的壓力進行了的研究,發現學生的不安全感、自尊的降低和工作量得增加,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平衡。嚴由偉等(2010)研究了壓力對

56、睡眠的影響,他們發現,壓力的產生會導致睡眠的生理心理機能紊亂,出現各種妨礙睡眠的情況。張建衛等(2003)的研究發現,畢業生常見的身心癥狀有頭疼、失眠或睡眠不佳、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強迫性思維、焦慮、抑郁、情緒波動較大等。陽德華(2009年)研究顯示:來自學習、自我發展與擇業、人際交往方面的壓力對大學生的抑郁和焦慮情緒有預測作用;由健康問題引起的壓力是預測抑郁的主要變量,而經濟壓力是影響焦慮的主要因素。1.2.4.2 心理壓力對學習的影響心理壓力對學習的影響可以分為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一方面,適度壓力可以促進注意力集中、提升學習和生活的動機、增加成功后的成就感。對大學生而言,適當的壓力會使其

57、產生學習和生活的動力,同時感到精力充沛,并且可以在學習和生活中得到滿足感、成就感等自我實現的感覺。另一方面,過大的壓力可能會使人無所適從,從而引起情緒和身體上的不良反應。陳義亭(2008)研究得出,大學生壓力體驗與學習倦怠間存在極顯著的相關關系。通過以上文獻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大學生的壓力狀況、應對方式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行為方式產生影響,而學生的學習同樣和心理健康、和學生的學習行為相關。因此,學生的心理壓力特征和學業成就可能存在相關關系,但是目前還沒有中文文獻具體進行研究。因此,本文將從這方面進行研究。1.3關于壓力應對的研究壓力應對是個體在感受到刺激事件后采取的減輕心理不適感(壓力)的行為方

58、式,壓力與壓力應對方式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有壓力必然有應對方式的選擇。最早的“應對”概念實際上來源于精神分析的自我防御方式。如今對應對方式的研究已經遠遠超于了“自我防御方式”的概念。許多研究認為應對方式既是一種特質因素,同時也受個體認知和環境的影響。面對相同的壓力應對方式不同,個體的行為結果自然也會有區別。1.3.1壓力應對的定義與內涵1.3.1.1壓力應對的定義Murphy(1962)認為,如果個體的某種心理活動是對環境刺激的一種適應過程,則這種心理活動就可以定義為個體的應對方式。Friedman和Hamburg(1964)認為與壓力適應有關的心理活動可以視為應對策略。Billings(19

59、83)認為應對是認知和行為的結合,個體首先要評價壓力源的意義,然后控制或改變壓力環境,以期緩解由壓力刺激引起的情緒反應,這整個過程都叫應對行為。Folkman 等提出應對的情景模式理論,該理論認為應對是個體對特定、具體情境的反應,個體所處的情景是決定其應對方式的主要因素,強調不同的應激情境下個體應對方式的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適用效果。Matheny(1986)指出,應對是從壓力到適應的中介心理機制,指個體出于壓力環境或遭受壓力事件時,為平衡自身精神狀態所做出的認知行為上的努力,是任何預防、消除、減弱壓力源或以最小的痛苦方式忍受壓力影響的努力。本文認為Matheny的定義更通俗易懂,包含了主客觀兩

60、個方面。這正是本研究假設的立論基礎,也是本研究方向。1.3.1.2壓力應對的理論取向關于壓力應對的理論,特質論、過程論和交互作用論從不同方面對其進行了闡述。應對特質論認為,個體在壓力反應中所表現出的應激和應對行為是相對穩定的,可以通過測查個體的人格特征來預測其應對方式(Bond,1983)。應對特質論源于弗洛伊德的防御機制理論,該理論在應對方式選擇的動因方面能給予較好的解釋,這一論點在現在研究中多見于壓力應對與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中。壓力應對過程論認為,應對不是靜態的、簡單的適應,而是一個動態、多變的過程,與情境密切相關(Folkman,1986)。在實際的應對過程中,個體與環境的關系不斷地變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