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臨床相關因素分析_第1頁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臨床相關因素分析_第2頁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臨床相關因素分析_第3頁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臨床相關因素分析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臨床相關因素分析【摘要】目的討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發生與血脂、血糖、血壓、病程等的關系。方法對符合納入標準16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DR診斷標準進展分組,均經常規眼科檢查及眼底熒光素血管造影確定DR分期,本組患者臨床前期45例,非增生期95例,增生期25例,檢測所有患者總膽固醇(T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進展統計學分析。結果各期DRHDL、LDL、TH、TG的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各期的TG平均程度均高于正常(正常值:0.561.70l/L)。同時以各指標正常值為標準斷定血脂各項指標的異常率,結果顯示HDL、LDL、

2、TG的異常率在DR不同時期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DR各期間TH異常率差異有顯著性(P0.05)。TG與TH在DR不同時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且隨DR病情嚴重程度的加重有增加趨勢。結論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壓是DR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脂、血糖、血壓可延緩DR的發生和開展。【關鍵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危險因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變所導致的常見和嚴重的并發癥。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日益增長,DR的發病人數也在不斷擴大。DR已成為成人低視力及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DR導致的致盲常常難以逆轉,其發生和開展受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資料說明,血脂

3、異常與DR發生開展有一定的關系,而脂質代謝紊亂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代謝紊亂,本組資料回憶分析自20002022年在本院眼科和內科住院治療的165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經過眼科常規檢查和臨床相關因素:總膽固醇(T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檢查,并分析與DR發生開展關系。結果分析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回憶本院20002022年本院眼科和內科住院治療的符合納入標準的16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DR診斷標準進展分組,均經常規眼科檢查及眼底熒光素血管造影確定DR分期,本組患者臨床前期45例,非增生期95例,增生期25例。其中男94例,女71例;年齡3

4、480歲,平均(58.415.3)歲;平均病程(11.87.5)年。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診斷(即1999年H專家咨詢委員會提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妊娠、哺乳期婦女;有過敏史,不適于熒光血管造影者;精神病患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1.2分組方法所有病例均進展眼科常規檢查,可疑病例進展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確定DR分期,臨床前期、非增生期和增生期,參照美國眼科學會DR臨床指南1,增生期DR分期方法為“凡一眼診斷為增生性DR那么納入增生性DR組,雙眼觀察后分期以病情重的一眼為準。1.3觀測指標檢測方法采用中華醫學會檢驗學會推薦的方法2,3,所有檢驗對象禁食81

5、2h后,于清晨靜息狀態下抽取肘靜脈血3l取血清總膽固醇(T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TH、TG、HDL、LDL采用日立7020生化分析儀,上海玉蘭生物試劑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1.4血脂的診斷及分級標準采用我國1997年“血脂異常防治建議中的“血脂異常判斷標準。1.5統計學處理在SPSS13.0軟件上統計分析,所有各組檢測數據s表示,兩組之間均數比擬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性。2結果2.1DR各期一般狀況比擬165例DR患者中,臨床前期45例,非增生期95例,增生期25例,各期患者性別、平均年齡比擬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但年齡分級各期

6、之間差異有顯著性,其中60歲以上DR患者臨床前期56.42%,非增生期占68.23%增生期占58.92%。2.2DR各期血脂檢測結果DR各期間比擬,TH、TG、HDL、LDL的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但各期TG平均程度均高于正常(正常值:0.561.70l/L)。根據各項指標正常值為標準斷定血脂各項指標的異常率(見表2),結果顯示TG、HDL、LDL的異常率在DR各期之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各期之間TH異常率差異有顯著性(P0.05),且隨DR病情嚴重程度的加重有增加趨勢。表1DR各期血脂測定結果(s,l/L)表2DR各期血脂各項指標異常率比擬(%)3討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7、是糖尿病最為常見和嚴重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其發病機制目前仍未十清楚了。據有關研究報道:DR的發病不是簡單地由單一因素造成,主要由于糖代謝紊亂,造成視網膜微循環對新陳代謝、內分泌、血液學損害的反響,使視網膜組織缺氧及隨后引起微循環構造損害的結果。一般認為是長期的高血糖造成的血管內皮損傷,包括血管壁周細胞減少引起微動脈瘤形成和血-視網膜屏障的破壞,血液成分滲漏到組織間隙,形成視網膜出血和硬性滲出,血管基膜進展性增厚,導致視網膜缺血性改變,局部區域毛細血管網消失,這種缺血、缺氧性改變進一步激活一些促進血管增殖的因子,促使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是DR發生開展的主要機制4。轉貼于論文聯盟.ll.據文獻研究

8、報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為30%60%1,其發生率隨病程延長而顯著增加。糖尿病病程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更為明顯。近年來的多數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包括視網膜微血管病變和視網膜神經病變4。不僅有視網膜微血管病變,而且也同時存在視網膜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功能損害。在未出現視網膜微血管病理改變之前,就有神經視網膜的損傷,繼而出現視網膜功能改變,表現為視網膜電圖中振蕩電位峰值的降低、埋伏時的延長、a波的波峰降低、暗適應才能減弱、比照敏感度下降、藍黃色覺異常及視野損害等變化。在本組病例中,發生DR的糖尿病患者血脂局部指標異常率增高,如膽固醇

9、及甘油三酯,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與國內局部研究結果一致6,說明血脂異常是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由于長期高血糖作用下血紅蛋白中糖基化蛋白含量增加,血紅蛋白與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結合受阻,過高的血糖不能進入正常的分解代謝,導致脂肪代謝紊亂,產生高脂血癥。促使血管硬化,血管彈性下降,特別是微小血管內膜粗糙增厚及退行性改變;這樣,一方面使紅細胞攜氧量下降,另一方面因糖基化蛋白對氧的親和力大于正常血紅蛋白,使氧不易在包括視網膜在內的外周組織內釋放,最終導致微循環血流緩慢、瘀滯、微血栓形成,出現一系列視網膜病理改變6,7。綜上所述,病程長、血糖控制差、血清總膽固醇、

10、脂代謝異常均是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素。故一旦確診為糖尿病,應該及時科學地控制血糖、血脂以延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和開展。同時,今后進一步加強對糖尿病視網膜神經損傷和保護的研究將有利于正確認識其疾病的本質,對預防和逆轉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神經病變及視網膜病變的進一步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參考文獻】1高偉,刑小燕,王大平,等.山東煙臺、青島、東營地區2型糖尿病血管并發癥患病率調查及風險因素研究.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3):184-185.2中華醫學會檢驗學會.血脂測定推薦方法二:血清總膽固醇酶法測定.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5,18(3):185-187.3中華醫學會檢驗學會血脂測定推薦方法三:血清甘油三酯測定二步酶法.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5,18(4):249-251.4張卯年.應當重視糖尿病視網膜神經損傷及保護的研究.中華眼科雜志,2022,45(5):38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