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上)整理_第1頁
中國古代史(上)整理_第2頁
中國古代史(上)整理_第3頁
中國古代史(上)整理_第4頁
中國古代史(上)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代史(上)考點一、填空題仰韶文化典型遺址有半坡遺址等,約相當干母系氏族公社發展階段,從事以農業(種植業)為主的多種經濟活動,最有特色的手工業是一制陶業(彩陶)。商代的文字主要是甲骨文,又稱契文(不辭)。周代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戰國時期社會牛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是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技術的推廣。漢高祖時期幫助劉邦制定朝儀的是叔孫通:漢文帝時期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是賈誼(寫了治安策);漢景帝時期提出“削藩”的是晁錯。東漢章帝干建初四年主持了白虎觀會議討論五經異同,討論結果由班固撰成白虎通義。為保障世家豪族的利益,東吳政權推行復客制和世襲領兵制度。“前四史”中有兩部成于魏晉南北朝,

2、一部是由晉代陳壽撰寫的三國志,另一部是范曄撰寫的后漢書。前秦是由氐族所建立的北方政權,在苻堅當政時任用漢人王猛進行改革,為其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母系氏族社會的婚姻形式是對偶婚,隨著父系氏族社會的確立,婚姻形式轉變為一夫一妻制。學界一般認為夏代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開端,禹傳啟家天下,破壞了傳統的禪讓制,開始了王位世襲制度。周武王伐商,決戰于牧野。滅商后建立西周,定都鎬京。孟子在政治上主張仁政,在人性論上提出性善論。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頒布“使黔首自實田”,這說明土地私有制得到國家的正式確認。公元前208年,項羽率領起義兵解救趙軍,打敗秦軍主力,這場戰爭史稱巨鹿之戰。北魏孝文帝時,把都城由平城

3、遷到洛陽:北魏末年六鎮起義的首領是匈奴人破六韓拔陵。玄學經典“三玄”是指老子、莊子、周易。玄學最為早的代表人物是曹魏正始間的何晏與王弼。在我國古代文化遺存中,相當于母系氏族社會階段的有河南裴李崗-磁山文化,相當于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山東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湯武革命”是指中國古代史上兩次改朝換代,分別是商湯滅夏、武王伐紂。戰國時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韓非子,其主要思想是匯、人、旦三者并重。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定都咸陽。西漢初建,朝內將相多數出身于社會底層,后稱此布衣將相之局。西漢守衛皇宮和京師的南軍和北軍,分別由中尉和衛巍統領。東漢末年,原是道教的主要流派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赤壁之戰后逐漸形成的魏、

4、蜀、吳三足鼎立的形式,知道吳蜀之間的夷陵之戰后,才完全建立。東晉不斷有大族發起以光復故土為目的的軍事行動,其中以初期祖逖和中期桓溫領導的北伐最為有名。北魏太和間推行封建化改革時,在實行均田制時,還推行三長制和新租調至。我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分別是世界上粟作農業和稻作農業的起源。傳說記載商民族以燕子(玄鳥)為其圖騰,其始祖是契。到商王盤庚時期將都城遷到了徑,即今天的佳陽(河南)。春秋時期,齊桓公為號令諸侯,在管仲的扶持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做了中原霸主。漢初成秦舊制,選官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按軍功爵位的高低,二是選自郎官(任字/資選)。王莽托古改制時,意在凍結土地和奴婢買賣的政策稱為王田、

5、私屬制。劉秀在統一過程中曾多次下令釋放奴婢和囚徒,顯著緩和了社會矛盾。東晉實際是由門閥氏族掌控政權,王氏、庾氏、桓氏和謝氏幾家先后輪流執政。南朝蕭齊時,朝廷推行“檢籍”,觸發了唐寓之領導的起義。北魏“太和改制”前期實際由馮太后主持。我國古人(早期智人)階段的人類化石,一般以丁村人/北京人為代表,新人(晚期智人)階段則以山頂洞人為代表。西周在今天曲阜建都的諸侯國是丑,在商丘建國的是_宋,在臨淄建都的是丄。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規定無論是公田還是私田,一律按田畝收稅:公元前543年,鄭國丘賦等,即按百姓的居住單位“丘”來征收軍賦。為解除匈奴人的威脅,秦始皇派蒙恬率大軍征討,一舉收復河南

6、地(內蒙古河套地區),秦朝在該地設三十四縣,重設九原郡。漢武帝時把全國劃分為13個檢杳區域,并設刺史檢杳地方官吏。綠林軍發動起義后,一支南下江陵,稱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鳳率領北夫南陽,稱新市兵,另有陳牧等人響應,稱平林兵。東漢沿襲西漢的任官制度,實行察舉制、征辟制、和任子制度。王莽當政時為托古改制的需要,曾為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周官經等古文經立博士。曹操選拔人才實行唯才是舉的方針;曹丕接受大臣陳群的建議,選拔人才實行九品中正制。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匈奴人劉聰攻陷洛陽,俘虜晉懷帝司熾。圍攻長安滅亡西晉的是劉曜。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著名人物有東晉的葛洪、劉宋的陸修靜、齊梁的陶

7、弘景和北魏的寇謙之。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部落群有華夏、東夷和苗蠻三大集團。考古發掘的商代前期的都城是_亳,后期的都城是渥荀子在政治上主張隆禮重法,在人性論上提出性惡論。漢武帝時,全國設立十三個檢查區,稱十三州部。主官刺史的職責范圍稱六條問事。后又于三輔、三河及弘農七郡設司隸校尉,職能與刺史相當。新語一一陸賈,新論,論衡一一王充,春秋繁露,說文解字許慎。東漢兩次黨錮之禍分別發生在漢桓帝和漢靈帝時期。記載東漢田莊經濟的基本史料是四民月令。董卓之亂后,各地軍閥割據。勢力最大的是袁紹,據有宴、出、直三州;而曹操勢力發展最快,擁有雖、豫二州。西晉土地制度實行占田制。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政權和氐族

8、苻氏在關中建立的前秦政權,對各自地區的發展和穩定皆有貢獻。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后,恢復牛產,減輕剝削,南方社會出現東晉以來少有的安定,史家稱為元嘉之治。商王朝的極盛階段是商王武丁在位時期。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三公”分別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董仲舒在天人關系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在倫理規范上提出三綱五常,其代表作是春秋繁露。王莽末年農民起義運動中,劉秀與當地豪強李通等組成私人武裝于河南南陽起兵,他所統帥的舂陵軍后來成為綠林軍的主力之一。東漢在京師外圍部署兩支軍隊,一支為雍營,一支為陰營。曹操統一北方的決定性戰役是公元200年發動的官渡之戰魏晉南北朝南方規模最大的人民起義軍是東晉末年孫思和

9、盧循領導的起義。公元383年,爆發了著名的淝水之戰(統帥北府兵的大將是劉牢之),從而進一步確立了北方分裂的局面。春秋戰國時期提出”絕圣棄智“觀點的是老子:”五德終始說“的創立者是鄒衍。三國中屯田成就最大的是曹魏,為統一北方打下堅實的基礎。公元280年,晉將王濬率軍東下至建業,孫吳滅亡,全國統一。梁武帝后期,因招降納叛而導致了侯景之亂。北朝后期,宇文泰改革鮮卑族舊時兵制,創立了府兵制。其子宇文邕(周武帝)在位時,繼續推行改革,北周終于統一了北方。西周時期,被國人流放到外地的國君是周厲王。東漢末年,張角發動農民起義所利用的宗教是太平道。周代奴隸制法典為呂刑。傳說中黃炎集團與蚩尤集團的部落大戰發生在

10、涿鹿。在上周青銅器中,鼎是屬于炊煮器。東漢時期把國有土地租給流民耕種的辦法叫假民公田。”太康之治“出現在西晉。夏建國不久,消滅有扈氏的戰爭是甘之戰。春秋時期長期做中原霸主的是晉國。漢元帝時,與中原政權和親的匈奴首領是呼韓邪單于。戰國時,導致魏國霸業衰落的關鍵戰役是馬陵之戰。商民族的發祥地,一般認為是河南。東漢前期,率軍大舉反擊北匈奴并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將領是憲。東漢中期,占據西域匈奴故地并迅速強盛起來的北方少數民族是鮮卑族。二、判斷正誤提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主張的是法家。X不是法家,是墨家。墨家主張尚賢,選拔賢能之人來管理國家。曹操首創屯田,三國中只有曹魏實行了屯田。X吳國也實行

11、了屯田制。韓非子主張既“隆禮”又“重法”,二者相輔相成。X“隆禮重法”是荀子的思想主張。三、名詞解釋牧野之戰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及同盟軍在商朝統治中心朝歌郊外的牧野,與商朝軍隊進行的決戰。商朝軍隊的人數雖然比對手多,但都是臨時湊起來的烏合之眾。其中很多人對商紂王的倒行逆施十分痛恨,便在陣前倒戈,帶領著周武王的軍隊沖向商都朝歌。牧野之戰僅經過一個早晨就以商朝軍隊的迅速潰敗而結束。隨后,紂王在鹿臺上自焚而死。牧野之戰標志著商王朝的覆滅。第二天周王朝建立。中朝與外朝漢武帝時期,為了削弱相權,劃分了中朝與外朝。中朝是以尚書這樣一個固定機構為主,加上侍中等皇帝的親信之臣,

12、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在宮中組成的一個軍政決策集團。外朝是以丞相為首的公卿大臣,只負責執行和處理一般的行政事務,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外朝的決策權力。外朝的人員組成無大變化,只是丞相權利被削弱,其權利逐漸轉歸中朝尚書。中外朝的形成,是皇權得到強化。約法三章劉邦入咸陽之后,聽從部下的建議,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接管秦的戶籍、地圖、和檔案文書,讓秦的一些地方官留任原職,并廢除所有秦法,封存秦的珍寶府庫,退軍灞上。此舉得到關中人民的歡迎和支持,與項羽入咸陽殺秦王子嬰,焚阿房宮形成對比,劉邦自此大獲民心。度田東漢劉秀想對私有土地設限,抑制豪門大族土地兼并和奴役人口的數量,并掌握確

13、實的名籍和墾田數量,以增加賦稅收入。建武十五年(39),劉秀下令“度田”,由“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普查天下土地占有和人口戶籍狀況。但是遭到了豪強地主的強烈反抗,此舉還加重了農民負擔,引起了社會不滿,度田不了了之。這反映了東漢王朝在日益強大的豪強勢力面前,從一開始就處于軟弱無力的境地,這也是劉秀不得不大倡“柔道”的原因。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選拔與任用的制度。延康元年(220),曹丕即位后接受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制定了該法。到西晉時逐漸完善,主要內容有設置中正;確定資品;劃分官品;按品授官。九品中正制是曹操選舉政策的制度化,它是對漢代察舉征辟制的繼承和發

14、展,使東漢以來在野的名士月旦變成了在朝的中正品第,從而將選舉權收歸中央,體現了皇權對大族勢力控制,但后期成為了維護門閥士族政治權利的主要工具。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基層土地占有與耕作制度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的村舍制度演化而來,早在夏商周時代就已產生,西周時是其最完備的形態。所謂“井田”是指將方里九百畝土地,劃為九塊,每塊一百畝為一“田”,八家共耕中間的一百畝公田,每家都有一百畝私田這種土地的劃分使用方式,其形猶如“井”字。井田制名義上為國家公有,實則貴族土地所有制。西周后期隨著土地私有現象的日益普遍,各諸侯國為刺激生產積極性、擴大剝削量,先后進行稅制改革,這些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

15、解。至戰國商鞅變法時,井田制從法律上被正式廢除,多種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代之而起。李悝戰國初期法家的始祖,戰國名相。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任用李悝為相,主持在經濟、政治、法律等領域的變法(揭開了戰國變法運動的序幕)。他主張“盡地力之教”,推行“平糴法”國家實施宏觀調控,頒布法經,以法治國,推行“食有勞而祿有功”的任官制度。他的變法使魏國在戰國初期首先強大起來,成為最早稱王中原的國家,直接否定周王的共主地位,“自是以后,天下爭于戰國”。此外,他的變法還為其他國家提供給了借鑒,使法家理論在新型國家體制的簡歷中得到豐富和貫徹。黨錮之禍東漢后期,清議盛行,對時政有很大影響。由于宦官專權壟斷了仕途,嚴重

16、侵奪了士人的上進之路,大批太學生和儒生們上進無門,就與官僚士大夫結合,在朝野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對宦官專權的社會政治力量,他們被宦官集團成為黨人。他們以清流自命,視宦官人物為濁流,對宦官進行猛烈地抨擊,其手段是上奏書,揭露宦官罪惡,或利用職權直接懲治貪樁枉法的宦官及其黨羽,興起清議之風。太學生們推崇李膺,陳蕃,王暢等人為其領袖和楷模。桓帝時延熹九年(166),逮捕了李膺等200余人,后雖赦免回歸田里,但卻禁錮終身,此為第一次“黨錮”之禍。靈帝時,又起用了李膺等一些被禁錮的名士,建寧二年(169)由于他們謀除宦官集團之事泄露,宦官集團再次以“黨”罪名逮捕了李膺等百余人,使這些人皆死于獄中

17、,宦官集團又對他們五服以內的親屬免官禁錮,此為第二次“黨錮”之禍。二長制(北魏)三長制是北魏中期為控制戶籍,及取代宗主督護制(大量蔭庇人口)而實行的基層政權組織。孝文帝采納李沖的建議,實行三長制,規定五家為鄰,設鄰長;五鄰為里,設里長;五里為黨,設黨長。其職責是檢查戶口、戶口數量、征收租調、征發兵役和徭役。廢除宗主督護制和實行三長制,使北魏的著戶籍有了很大的增加,沉重打擊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三長制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左官律、附益法漢武帝時期,為了削弱諸侯王的勢力,規定在諸侯國任職官員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官,并且不能到中央任職,從而限制了諸侯網羅人

18、才。附益法,規定諸侯不得招納賓客,結黨營私。通過左官律和附益法,諸侯僅得衣食租稅,較遠支脈,與一般富室無異。輪臺罪己詔輪臺罪己詔是漢武帝晚年時的一份自我反省罪過的詔書。西漢到漢武帝統治后期時由于長期戰爭導致國庫空虛、賦稅徭役繁重,大量自耕農破產,社會矛盾尖銳。漢武帝統治的中后期接連爆發起義,并且愈演愈烈。同時漢武帝迷信鬼神,年老多疑,在朝內釀成“巫蠱之禍”。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桑弘羊等人上書漢武帝,建議在輪臺戍兵以備匈奴,漢武帝駁回桑等人的建議,并下詔反思自己“深陳既往之悔”,稱“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史稱“輪臺罪己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內容

19、豐富、保存完整的“罪已詔”。讖緯“讖”是預卜吉兇的隱語,把一些自然界的偶然現象作為天命的征兆,而編造出來的隱語或寓言,一般有文有圖,成“圖讖”。“緯”是相對“經”而言的,是假托孔子用詭秘的語言對儒家經典進行神學化解釋。西漢末期的政治危機,各種勢力為奪取政權而廝殺,讖緯迷信成為工具,廣泛流傳。王莽、劉秀都曾利用讖緯神學宣揚自己當皇帝乃“天命”所歸,是神的意志。公元56年,劉秀“宣布圖讖于天下”,正式確定讖緯神學為統治思想,讖緯迷信一時充斥政治思想領域。東漢今文經、古文經、讖緯三足鼎立,漢章帝于建初四年主持了白虎觀會議討論五經異同,討論結果由班固撰成白虎通義,成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山越兩漢之際,百越

20、中有一支主要居于山中,以采集狩獵為生,民風剽悍,作戰勇猛。三國時期孫吳為鞏固統治,加強國力,采用各種手段,迫使山越居民由山區轉移到平原居住,將青壯年征入軍中,婦孺老幼耕種,繳納賦稅。山越居民雖有不同程度的反抗,但都被武力鎮壓。孫吳政權對山越居民的政策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及封建化,促進江南地區的局部統一和民族融合。侯景之亂南朝蕭梁時發生的軍事叛亂。侯景原為東魏降將,梁武帝不顧群臣反對,接受侯景。584年,侯景舉兵造反。549年,侯景攻占建康,軟禁梁武帝于臺城。梁武帝餓死后,侯景立太子蕭綱為帝,后殺蕭綱立蕭棟,不久又殺蕭棟,自立為帝,國號漢。552年,蕭繹(梁元帝)派大將王僧辯和陳霸先攻下建康,侯景

21、兵敗被殺,叛亂終于被平定。侯景之亂是南方的一次空前浩劫。侯景軍燒殺搶掠,是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士族門閥在戰亂中受到沉重打擊。戰后,東魏、北齊占據了長江下游以北,西魏占據了益州和襄陽,南朝的版圖大大縮小,北強南弱的局面難以扭轉。區田法西漢成帝時,汜勝之在關中地區總結和推廣的耕作方法,也叫區種法。區田法分兩種類型,一個是寬幅點播法,適用于平原地區;另一個是方形點播法,適用于丘陵地區。區田法是一種園藝式的耕作技術,把土地劃分成許多小區,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區田法的出現說明西漢農業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五斗米道東漢末年興起的道教流派之一,又稱天師道,主要流行于巴蜀。東漢順帝時,張陵

22、創五斗米道奉道家老聃為教祖,稱老子為太上老君。后張陵傳子張衡,張衡傳子張魯。張魯自稱師君,以符水治病來傳教,入道的信徒需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張魯曾任益州牧劉焉的督義司馬,領兵奪取漢中和巴郡,在此依靠五斗米道的力量,建立了政、教、軍合一的政權。五斗米道以老子為主要經典。下置教職“祭酒”以治民。張魯在這樣一個戰亂年代的漢中,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權30余年,成為一支很有實力的割據勢力,后被曹操所滅。曹魏屯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土地荒蕪,人口流亡,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為了解決軍糧問題,曹操招募流民開墾無主的土地,實行了屯田制,以民屯為主,另有軍屯,都由大司農統一管理。屯田民是政府的佃農,不承擔賦役

23、,只交納地租,既解決了軍糧問題,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又解決了流民問題,使農業恢復生產。但隨著社會安定,生產發展,這一制度也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魏咸熙元年(264)和晉泰始二年(266)司馬炎先后兩次下令罷屯田。少康中興少康是夏朝第六世君王。寒浞殺了夏后相死的時候,其妻緡逃到娘家有仍氏,生下遺腹子少康。少康長大之后當了有仍氏的牧正。后為寒浞及其子澆所迫,又逃到有虞氏。有虞氏首領把自己的兩個女兒“二姚”嫁給少康,并將綸地給少康做采邑。后來少康在靡及有鬲氏的幫助下,少康終于攻滅了寒浞,重新奪回了政權。少康即位后吸取太康失國的教訓,對內施行德政,對外積極改善與四周夷狄族的關系,原來敵對的夷族也對他表

24、示臣服。夏王朝的統治由此得到鞏固,并日益強大。這一段歷史被稱作“少康中興”。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的主張。孟子認為,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都是與生俱來的,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的源頭,他稱之為“四端”,這是人的本性。出現丑惡的事是因為人們受到了外界的誘惑。要把“四端”發展為“四德”,必須善于“養心”,即面對外界事物的誘惑要做到“不動心”和“寡欲”,使“浩然正氣充斥于天地之間”。孟子擴充善端的思想是對早期儒家反躬自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王景東漢明帝時的水利專家。東漢永平十二年(69),明帝命王景主持修治黃河,對黃河下游河道進行全面的整治。王景治河使得改道后的黃河河床固

25、定,擺脫了原來的地上河,使黃河洪災相應緩解。這使黃河下游在此后800年河道相對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王景在治理黃河的同時,又修整了汴渠,發展了水門技術。白虎觀會議東漢初期,今文經、古文經、讖緯三足鼎立,經說繁雜不一。漢章帝于建初四年79)在宮中白虎觀召集各地儒生,討論五經異同。會議由皇帝主持,魏應秉承意旨發問,淳于恭代表諸儒作答,章帝裁決,連月始罷。會議討論記錄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義,成為官方欽定的經典。白虎通基本上是一部經學名詞匯編,所編列的43條名詞都是關于古代等級制度的闡釋和規定,大部分又都是為了神化君權。白虎通把儒家經典與讖緯迷信糅合為一,使儒學進一步神學化,已經失去了學術的公信力,只能逐

26、步走向衰敗。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是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考古學文化。二里頭文化的年代,大體介于河南龍山文化與鄭州二里崗早商文化之間。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由于兩地遺存的文化面貌有一些差異,前者是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類型”,后者被稱為“東下馮類型”。狹義的二里頭文化應專指二里頭第一、二期遺存。部分學者則認為鄭州商城是亳都,二里頭遺址應是夏都,所以它的四期遺存均為夏代遺物。二里頭文化以及其它相關考古遺址的發現和研究,不僅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確起來,還確立了它的起始和終止年代。至此可以說,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不可動搖。法經法經由戰國時期魏國李悝在總結各國法律的基礎上,為魏國編訂

27、的法典。法經共有六篇,分別是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和具法。李悝認為“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故其律始于盜、賊”,所以將盜法、賊法列于首。接著在囚法、捕法中分別對如何斷獄和如何追捕犯罪作出規定。其他的“輕狡、越城、博戲、假借不廉、淫侈、逾制以為雜律一篇”。最后一篇具律,是根據犯罪者的具體情況(老小、特殊身份等),規定加重或減輕刑罰的條例。法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系統的成文法典,在當時產生了巨大影響,秦律漢律都是以其為基礎。由于法典的編撰,李悝成為戰國法家學派的開山祖。租調制(曹魏、北魏)三國時期,曹魏為穩定自耕農經濟,于建安九年(204),頒布了較輕的田租戶調令,田租畝4升,戶調絹2匹、綿2斤

28、,此外,地方官不得征收苛捐雜稅,豪強地主不得轉嫁賦稅。這對減輕自耕農的負擔,讓自耕農安心生產起到了一定作用。北魏時,為了配合三長制的實施,制訂了新的租調制,規定均田民除丁男負擔征戍、雜役外,一夫一妻出帛或布一匹(四丈)、粟二石,這恢復和發展了農業,增加了政府的賦役征發。華陽國志東晉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記載巴、蜀、漢中、南中的歷史,詳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風土、特產、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記敘公孫述、劉焉、劉璋、劉備、劉禪事跡;卷8記載晉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記李氏成漢政權的歷史;卷10至卷11,記載西漢以來賢人的生平事跡。卷12為本書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河姆渡文化河姆渡

29、文化于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首先發現,因而得名。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灣以南的寧紹平原以及舟山群島一代,為新石器時代繁榮時期的文化,距今70005000年。河姆渡居民已大量種植水稻,考古發掘時發現有很多稻谷、稻殼、稻莖的遺存,證明了當時的農業已相當發展,除此之外還種植樂豆科植物。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是骨耜,并且出現采集和漁獵。此外,還發現一種栽樁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欄式建筑,可證當時的居地近水低濕,建筑技術已相當進步。遺址中還發現了木漿,說明當時已經發明了船。國人暴動周厲王繼位后革典,推行“專利”,將天下山林川澤的漁獵之利統統收歸王有。這一政策的推行激起了國人的反對,成為了國人(平民和中小貴

30、族一一維護統治的社會基礎)暴動的導火索。厲王又命令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國人在高壓政策下,道路以目。召穆公規諫厲王,但監謗更甚,國人忍無可忍,公元前841年,國人發動大規模的武裝暴動。周厲王倉皇逃跑到彘。國人想處死太子靜,召公便把自己的兒子交出去冒充太子靜做了犧牲品。宗周無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國人暴動對于西周王朝的統治產生了巨大沖擊,導致周人中上層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分裂,極大地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基礎。這個事件對于神化周王的傳統天命觀念也是一個很大的沖擊。弭兵之會倡導國:宋原因:宋國位于晉、楚兩個大國之間,長期飽受兵禍。思想基礎:宋國在春秋中

31、前期,或爭霸、或爭盟、或干涉別國內政,國力損耗及大,于是宋國的一些有識之士逐漸形成了“和平邦交”的思想。重要條件:晉楚兩國勢均力敵,戰爭加劇了國內新舊勢力的矛盾,內部問題更突出。第一次:公元前579年,宋國大夫華元約晉、楚兩國在宋國都城的西門外訂立和平盟約,約定雙方不再交兵,還強調如果一方受到侵犯,另一方有義務予以支持。這次弭兵之會維持了三年,因楚國發動鄢陵之戰“而破產。后因晉國勢力強大,吳國崛起,楚國不得不參加第二次弭兵之會。第二次:公元前546年,宋國大夫向戌倡議休戰,得到大小諸侯的積極響應。晉、楚、齊、秦、魯、衛、鄭、宋、陳、蔡、許、曹、邾、滕等國會于宋都之蒙門,會議確定晉楚兩國同為霸主

32、。除齊秦之外,所有小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時納貢,承擔雙重義務。這次弭兵之會雖然以犧牲小國的利益實現了和平,但晉楚兩國40年未戰,其他國家戰爭也大大減少,這對恢復經濟和安定人民生活有正面意義。宗法制宗法制是按照規定宗族關系的一種制度。它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權力分配制度。(周公“致政成王”是西周嫡長子繼承制度得以確定的重要標志。)宗法制規定由嫡長子傳位繼統,并且世代都由嫡長子繼承,其所傳下來的這個族系就是大宗。擁有傳宗、繼祖權力的嫡長子,就是宗子(宗主),是族人共同尊奉的對象。小宗相對于大宗而言,指非嫡長子的其他兒子所建立的族系。宗法制是按照等級原則建立起

33、來的一種宗族組織制度是文明社會對于原始的氏族血緣組織的利用與改造。通過在宗族內部區分出大宗與小宗以及對大宗宗子地位的維護,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西周王朝有效地建立了強調等級秩序的政體。三桓專魯春秋時期,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支公族,史稱“三桓”。三桓專權始于魯宣公時期(殺嫡立庶),三桓趁亂罰站勢力,操持國政。隨后魯成公、魯襄公年幼即位,三桓便利用執政卿的身份在政治上控制公室,經濟上削弱公室。后來魯昭公于公元前517年聯合一些公族攻打季氏,結果季節、叔、孟“三家共伐公”,把昭公驅逐,由季氏代行軍權。到魯悼公時,以三桓為代表的卿大夫階層完全控制了魯國政權。馬陵之戰戰國時齊國大敗魏國的戰役

34、。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魏攻韓,韓向齊求救。次年,齊威王在魏、韓兩敗俱傷之后,以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師,率兵救韓,直走大梁,引魏軍遠道回救。孫臏以“減灶誘敵”之計,制造齊軍大量逃亡假象,迷惑魏軍。魏太子申、龐涓以為齊軍怯,率少數精銳輕裝兼程追趕。齊軍在馬陵險要處設伏。待魏軍進入包圍圈,萬弩齊發,大敗魏師,虜魏太子申,龐涓自殺。此戰齊殲魏軍十萬,隨后魏惠王和齊威王“徐州相王”,從此魏國霸業衰敗。世襲領兵制世襲領兵制是孫吳統治政治中一種特別的政治現象,指統兵的將領死后,其子或兄弟、部屬等襲領其生前所轄的軍隊,并擔任軍中將領。孫吳通過世襲領兵制擴大了軍隊,培養了領兵將領,鞏固了孫吳對地方的統

35、治。世襲領兵制對孫吳政治產生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桓溫桓溫所在的桓氏是掌握東晉政權的五大門閥家族之一的譙國桓氏,穆、哀、廢、簡文四帝時期,桓溫執政。他長期任荊州刺史,多次北伐,東晉的北伐中期以桓溫領導的最為有名。晚年有篡位的野心,但由于其他門閥勢力聯合反對,沒有成功。在第三次北伐不久后死去,此后謝安掌權。四、簡答題秦始皇“使黔首自實田”的含義及其在古代土地制度史上的意義。含義:命令土地擁有者向官府呈報其占有土地的情況,然后官府根據其呈報的數額征收租稅。意義:秦在全國范圍內承認土地私有權,中國古代的土地私有制正式確立。孔子曰“仁者愛人”又曰“克己復禮”。試析這兩個命題的基本含義,并說明其與孔子仁學

36、的關系。仁者愛人:仁為愛親受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提倡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但不是兼愛,而是一種差等之愛。克己復禮:是指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孔子追求恢復西周尊卑有序的禮樂制度,這是“仁”思想的體現。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學,“仁”是古已有之的道德概念,基本含義是愛親和守禮。孔子繼承并加以發揮,構建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希望可以恢復周禮。簡介兩漢“州部”。元封五年(前106),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部(豫、冀、兗、徐、青、荊、揚、涼、益、并、幽、交趾、朔方),各設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從京城出發,巡視所部郡國,以“六條問事”,年終回京匯報。征和四年(前89),漢武帝又設司隸校尉,負

37、責監察朝中百官和京畿三郡及河內、河東、河南、弘農四郡。“巫蠱之禍”后,改監察“三輔”、“三河”和弘農,職權與刺史相同。刺史隸屬于御史中丞,是中央派出的代表,但不是行政機構,所以只有檢舉和彈劾權,沒有處置權。東漢州部減掉了原來的朔方,改交趾為交州,加上司隸校尉,共13州。刺史有了固定治所,成為地方官。東漢的刺史權任逐漸提升,成為事實上郡國守相的上級,行政權和監察權混淆。東漢中后期,刺史監察全部地方官員,漸又獲得選舉和劾奏權。漢靈帝改刺史為州牧,州由監察區正式變為行政區,州牧成為地方軍民行政長官,開啟了軍閥混戰的局勢。“元嘉之治”“元嘉之治”是指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在位的元嘉年間因其政治較為清明,又努

38、力推行繁榮經濟文化的各項政策,從而出現了短期內經濟終于有所恢復,人民生活較為安定的政治局面。宋武帝劉裕在位時對政治、經濟的整頓,為元嘉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整頓吏治;重用寒人;繼續實行“土斷”,抑制兼并;整頓賦役制度。宋文帝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又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生產有所發展,經濟文化日趨繁榮。453年,劉義隆被太子劉劭殺死。“官無長貴民無常賤”,“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這個主張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這代表了哪個社會階層怎樣的要求?意義?

39、墨家墨翟。這體現了墨子反對貴族享有世襲特權的立場,反映了平民階層(士)希望打破宗法等級制度,爭取自身政治權力的要求。墨家反對家族本位的宗法制度,對封建社會形成巨大沖擊(因而被抑制)。簡述曹魏租調制的內容及其意義。建安九年(204),曹魏頒布了較輕的田租戶調令,田租畝4升,戶調絹2匹、綿2斤,此外,地方官不得征收苛捐雜稅,豪強地主不得轉嫁賦稅。這對減輕自耕農的負擔,讓自耕農安心生產起到了一定作用,穩定了自耕農經濟。簡要歸納春秋戰國士階層興起的原因。西周宗法等級制度的瓦解和世卿世祿制度的衰落。王官體系的崩解。學術下移,學在官府f學在民間。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加大。春秋諸侯爭霸,戰國轉為兼并戰爭,各諸

40、侯國都需要招攬人才為自己出謀劃策,并且為了防范親貴,諸侯任用布衣。士成為一種關于個人才能和人格的稱為,“從道不從勢”。概述王莽改制的內容。“王田”“私屬制頒布“五均”“六箢”。五均官負責市場物價,征收工商業稅,按規定辦理賒貸。六箢是五均賒貸加上官府專營鹽、鐵、酒、貨幣和征收山林川澤稅。改革幣值改官名、地名、行政區劃改諸侯及蠻夷封號。降規格。改諸侯王為“公”,蠻夷附漢封王改“侯”。改匈奴單于為“降奴單于”,復改“恭奴單于”,改高句麗為“下句麗”。簡介黨錮之禍。東漢后期,外戚宦官專權,朝廷黑暗。清議盛行,對時政有很大影響。由于宦官專權壟斷了仕途,嚴重侵奪了士人的上進之路,大批太學生和儒生們上進無門

41、,就與官僚士大夫結合,在朝野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對宦官專權的社會政治力量。他們對宦官進行猛烈地抨擊,其手段是上奏書,揭露宦官罪惡,或利用職權直接懲治貪樁枉法的宦官及其黨羽,興起清議之風。宦官反稱他們為黨人,桓、靈兩帝時雙方矛盾激化,引發黨錮之禍,有如下幾個階段:前后兩“李杜”:李固、杜喬;李云、杜眾。第一次“黨錮”:太學生們推崇李膺陳蕃,王暢等人為其領袖和楷模。桓帝時延熹九年(166),逮捕了李膺等200余人,后雖赦免回歸田里,但卻禁錮終身,此為第一次“黨錮”之禍。第二次“黨錮”:靈帝時,又起用了李膺等一些被禁錮的名士,建寧二年(169)由于他們謀除宦官集團之事泄露,宦官集團再次以“黨

42、”罪名逮捕了李膺等百余人,使這些人皆死于獄中,宦官集團又對他們五服以內的親屬免官禁錮,此為第二次“黨錮”之禍。宦官專權的終結:靈帝死后,大將軍何進圖謀誅殺擅權宦官,卻被宦官誘入后宮殺害。為替何進報仇,袁紹領兵沖入皇宮,殺盡宦官。概述北魏“均田制”。背景:十六國至北魏前期,戰爭使人民戰死或流亡,大量土地荒蕪。戰后,流民返鄉土地被他人占有,引起長期土地爭訴。豪強兼并土地也很嚴重。內容:授予男女、奴婢和耕牛40至20畝不等的露田,死后應歸還國家;授予男女20至5畝的桑田或麻田,身死不用歸還。影響:肯定了現實的土地關系,即當下耕作者對所耕土地的使用權,也使無地農民獲得了小塊土地,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

43、地兼并,有利于荒地的開墾及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概述秦統一六國的原因。外因:當時社會經濟地發展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統一。內因:秦國地力勝過六國中的任何一國。故地四塞險固,因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林、牧、商、手工業等都非常發達。秦國變法圖強地改革比六國中的任何一國都深刻徹底。在兼并戰中,秦國的基本實力從未受損,六國中沒有任何一國能夠做得到。秦國求賢任能切時務、合國情,而六國多所不能。秦國的內部矛盾造成的損失較小,六國各自的內部矛盾造成的損失大。秦堅定東進走向強大和統一,而六國卻在不斷地自相攻伐中走向衰敗和滅亡。秦通過移民之策,達到了富國強兵、削弱六國的目的。簡述魏晉玄學的發展歷

44、程。曹魏時期的正始玄學(約240249)以何晏、王弼為代表,認為名教是自然的體現。魏末晉初的竹林玄學(約255262)以嵇康、阮籍為代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西晉玄學(約263316)以裴?、郭象為代表,認為名教即自然。東晉玄學,玄儒雙修,與佛教合流五、論述題試析西漢前葉到漢武帝統治時期思想的演變,并說明其歷史影響。漢初總結秦亡的教訓,認為其滅亡是因為法家學說過于剛性,所以主張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黃老并不是要統治者完全消極、無所事事,而是在合理的限度內有所作為,以靜制動。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春秋大一統思想,得到重用。他是以儒家“公羊春秋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思想為框架

45、,融合法家、黃老、墨家、陰陽五行家等諸子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以“天人感應”為軸心的神學目的論體系,取代黃老而成為新的官方意識形態。這一轉變使儒家思想成為了封建正統思想,此后兩千年一直得到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迎來了一個經學時代。試述北魏馮太后、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與主要作用,你對這次改革作何評價?背景: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矛盾一直存在,曾經一度激化(拓跋);沒有俸祿制度,各級官吏貪贓枉法;戰爭頻繁,豪強地主兼并土地,使人民流離失所,土地荒蕪;社會矛盾尖銳,農民暴動常發。內容:馮太后:整頓吏治,推行均田制。孝文帝:整頓吏治;推行均田制、三長制和新租調制;遷都洛陽(原在平城);推行漢化政策(官制、服

46、飾、語言、姓氏)。作用:吏治在一定時間得到改善;抑制了土地兼并,經濟得到發展;國家財政增加;民族矛盾趨于緩和,民族進一步融合。評價:總體上,改革在經濟、政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門閥制度的引入和強化,加速了鮮卑貴族的腐朽。漢化政策的推行,抹殺了鮮卑民族特色。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評價。政治:設中朝作為決策機構,削弱相權。加強地方監察機構,設十三州部刺史和司隸校尉。改革軍制,強化京師兵力(北軍增設八校尉,南軍增設羽林軍,期門軍)。立察舉,興大學。經濟:壟斷財力,統制經濟。實行鹽鐵官營。頒布算緡(向商人、手工業者征收財產稅)告緡令。實行均輸法和平準法。改革幣制,壟斷鑄幣權。文化:罷黜百

47、家,獨尊儒術。社會:打擊削弱地方分割勢力。繼續削藩,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剝奪列侯爵位。任用酷吏打擊豪強。漢武帝一些列措施加強了皇權,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試述西晉占田制的內容、實質及其歷史地位。內容:男子一人占田70畝,女子30畝;丁男課田50畝,次丁男減半,丁女20畝,田租8升;丁男立戶的每年納戶調絹3匹、綿3斤,次丁男及丁女立戶的減半;官僚按官品高低從第一品至第九品占田50頃至10頃,蔭親屬九族至三世,蔭衣食客3人至1人,蔭佃客15戶至1戶。實質:加重人民負擔和保障世家豪族特權的反動制度。歷史地位:從法律上承認了農民占有的土地,保證了國家的賦稅收入。論述董仲舒新儒學的主

48、要內容,并進行評價。董仲舒以儒家“公羊春秋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思想為框架,融合法家、黃老、墨家、陰陽五行家等諸子思想,建立一個新的以“天人感應”為軸心的神學目的論體系,取代黃老成為新的官方意識形態。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至上,君權神授。陰陽分合,三綱五常。大一統,罷黜百家。評價:使儒學走向神學化,使皇權得到維護又得到約束,鞏固了統治秩序,緩和了社會矛盾,提高了人民的道德水平,加強了思想專制,使儒學成為統治思想,經學時代到來。分析“王與馬,共天下”所反映的東晉權力結構的格局。背景: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使司馬氏損失大批宗族和士人。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一方面是因為長江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另

49、一方面主要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其中瑯邪大族王導起了很大作用。反映了門閥士族專政的局面。皇權衰微,士族門閥的勢力足以與皇權并立,甚至超越皇權,皇帝都要依賴士族的支持,門閥政治達到鼎盛。東漢前期,封建統治者采取哪些措施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退功臣而進文吏”,限制外戚、宗室的權力。封功臣360+為列侯,食邑最大的四個縣,奪其兵權,不讓擔任重要官職。選拔任用文吏為三公、尚書等職。“雖置三公,事歸閣臺”。設尚書臺,削弱三公的權力。東漢的三公很少有實權。而尚書臺的職權,不但可以選舉、任用、賞罰、質詢和彈劾各級官吏,還可奉召責問公卿,成為實質上的中樞決策機構。加強監察制度。設御史臺、司隸校尉、州刺史,

50、監察中央地方官吏。集軍權于中央。廢郡國都尉,廢輕車、騎士、財官、樓船四支常備軍。完善察舉與征辟制度。貶抑諸侯王。削減諸侯王的封地(劉秀),限制租稅(明帝),不能治國。外戚不得封侯與政。政治上遏制外戚勢力,經濟上給予優厚待遇。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及其影響。原因:西晉建立后,分封宗室為王,罷州郡武備,而封國有軍隊,宗王“出鎮入輔;重用宗室后,使宗王的勢力逐漸強大,為了制衡宗室,司馬氏放縱門閥外戚,使之相互牽制,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惠帝即位,賈后專權,任用自家外戚引起不滿,趙王倫自立,諸王不滿,紛紛起兵。影響:社會經濟破壞嚴重,百姓大量死亡;宗室勢力受損,社會動蕩,政治敗壞,西晉王朝統治處于崩潰邊緣;少數民族大量內遷,五胡亂華,致使政權南渡。試論秦漢史在整個中國古代發展史上的地位及特點。地位:秦漢是中國統一國家形成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