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Q/SY中國石油總氣釧飼企業標準Q/SY 011232017代替 Q/SY 1232007常規地震勘探數據處理技術規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nventional seismic data processing2017 -09-15 實施2017-06-28 發布中囯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發布Q/SY 011232017 Q/SY 011232017 目 錄 TOC o 1-5 h z 前言HI1 細12規范性引用文件13術語和定義14娜i吾25基礎資料收集與檢查25.1基礎資料收集25.2基礎資料檢查36處理設計36.1 準備工作36.2試驗處理36.3處理
2、設計46.4設計方案變更47處理技術47.1數據解編或格式轉換47.2觀測系統定義47.3原始資料分析47.4采集因素一致性處理57.5基準面靜校正57.6疊前噪聲壓制57.7疊前補償57.8反褶積67.9疊加速度分析67.10剩余靜校正67.11數據規則化67.12疊加77.13疊后時間偏移77.14疊前時間偏移77.15疊前深度偏移77.16 OVT域處理87.17疊前道集處理 87.18疊后數據處理97.19最終成果剖面顯示98 質量監控98.1質量監控依據98.2質量監控主要內容108.3質量監控要求109總結報告109.1 編寫要求 109.2主要內容1010成果評價、驗收及歸檔11
3、10.1成果評價 1110.2成果驗收 1110.3成果歸檔11附錄A (規范性附錄)處理基礎資料更正情況反饋表13附錄B (規范性附錄)處理設計變更申請表 14附錄C (資料性附錄)地震資料處理設計編寫規范 15附錄D (資料性附錄)地震資料處理總結報告編寫規范26本標準按照GB/T 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給出的規則 起草。本標準代替Q/SY 1232007三維地震勘探數據處理規范。本標準與Q/SY 1232007三維 地震勘探數據處理規范相比,除編輯性修改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一標準名稱由三維地震勘探數據處理規范改為常規地震勘探數據處理技術規范; 增加了目
4、次部分;一修改了適用范圍,適用于陸上(包括水陸交互帶)二維、三維地震勘探縱波數據處理和成果 驗收;一修改了規范性引用文件的內容,刪除了 SY/T 5513和SY/T 6441,增加了 SY/T5171, SY/T 5314, SY/T 5769, SY/T 5928, SY/T 5934, SY/T 6391, SY/T 7002, Q/SY 1411, Q/SY1749, Q/SY 01001等引用文件.一增加了術語和定義作為本標準第3章,包括寬方位觀測系統、全方位觀測系統、十字排列道 集、共炮檢距矢量片、螺旋道集等;修改原第3章“縮略語”為本標準第4章,修改了本章的縮略語;一修改原第4章“
5、基礎資料”為本標準第5章“基礎資料收集與檢查”,增加了附錄A (處理 基礎資料更正情況反饋表);一修改原第5章“處理設計”為本標準第6章,增加了準備工作和試驗處理的要求,增加了附 錄B (處理設計變更申請表);修改原第6章“處理技術”為本標準第7章,主要變化為:增加了采集因素一致性處理(7.4);增加了數據規則化(7.11);增加了 OVT域處理(7.16);增加了疊前道集處理(7.17);增加了最終成果剖面顯示(7.19);增加了有關重點環節的井控處理要求;修改了數據解編或格式轉換(7.1,2007年版的6.1);修改了觀測系統定義(7.2, 2007年版的6.2);修改了原始資料分析(7.
6、3, 2007年版的6.3);修改了基準面靜校正(7.5, 2007年版的6.5);修改了疊前噪聲壓制(7.6, 2007年版的6.6);修改了疊前補償(7.7, 2007年版的6.7);修改了反褶積(7.8, 2007年版的6.8);修改了剩余靜校正(7.10, 2007年版的6.9);修改了疊加速度分析(7.9, 2007年版的6.10);刪除了傾角時差校正(2007年版的6.11);修改了疊加(7.12, 2007年版的6.12);修改了疊后時間偏移(7.13, 2007年版的6.13);刪除了疊后深度偏移修改了疊前時間偏移修改了疊前深度偏移修改了疊后數據處理(2007 年版的 6.14
7、); (7.14, 2007 年版的 6.15); (7.15, 2007 年版的 6.16); (7.18, 2007 年版的 6.17)O修改原第7章“質量監控”為本標準第8章,并增加了質量控制依據; 一拆分并細化了原第8章“處理成果驗收及歸檔”為本標準第9章“總結報告”和第10章 “成果評價、驗收及歸檔”;一增加了地震資料處理設計與地震資料處理總結報告編寫模板(見附錄C和附錄D)。 本標準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勘探與生產分公司提出。本標準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標準化委員會勘探與生產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標準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本標準
8、起草單位: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毛海波、婁兵、張仲祜、楊曉海、蔣立、潘龍、陳斌、陳志德、王兆磊、蔡 加銘。本標準代替了 Q/SY 1232007。Q/SY 1232007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Q/SY 1232005 0 Q/SY 011232017 Q/SY 011232017 常規地震勘探數據處理技術規范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地震勘探縱波數據的處理設計、處理技術、質量監控、總結報告和成果評價、驗收 及歸檔的主要內容及要求。本標準適用于陸上(包括水陸交互帶)
9、二維、三維地震勘探縱波數據處理和成果驗收。2規范性引用文件陸上石油物探測量規范陸上石油地震勘探資料采集技術規范 地震數據交換記錄格式陸上地震勘探輔助數據P1/90格式 地震勘探資料歸檔規范 地震勘探構造成果鉆井符合性檢驗 地震勘探輔助數據SPS格式 SEG D Rev3.0地震數據記錄格式 儲層地球物理預測技術規范 地震疊前預測技術規范 石油天然氣物探工程數據格式規范 地震數據處理質量分析與評價規范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51715314545357695928
10、 5934629063917002SY/TSY/TSY/TSY/TSY/TSY/TSY/TSY/TSY/TQ/SY 1411Q/SY 1749Q/SY 01001 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寬方位觀測系統 wide azimuth geometry野外三維地震數據采集過程中,橫向最大炮檢距與縱向最大炮檢距之比大于0.5小于1.0的觀測 系統。3.2全方位觀測系統 full azimuth geometry野外三維地震數據采集過程中,橫向最大炮檢距與縱向最大炮檢距之比等于1.0的觀測系統。3.3十字排列道集 cross spread gather互為正交的一條接收線和炮線組成
11、的排列稱為十字排列,把十字排列涉及的數據按一定順序選排 的道集稱為十字排列道集。3.4共炮檢距矢量片 offset vector tile具有大致相同炮檢距和方位角的地震道組成的道集。3.5螺旋道集snail gather具有炮檢距和方位角信息的地震道,以共炮檢距為第一關鍵字由小到大、以方位角為第二關鍵字 逆時針旋轉排序組成的道集。3.6井口時間 uphole time爆炸震源的井口檢波器記錄的初至波到達時間,簡稱r值。4縮略語下列縮略語適用于本文件。CMP :共中心點(Common Middle Point)CIP :共成像點(Common Image Point)CRP :共反射點(Com
12、mon Reflection Point)OVT :共炮檢距矢量片(Offset Vector Tile)Pl/90 : SEG 推薦的地震勘探輔助數據記錄格式(U.K.O.O.A. Pl/90 Post Plot Positioning Data Format)SPS : SEG推薦的地震勘探輔助數據記錄格式(Shell Processing Support Format)VSP :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e)5基礎資料收集與檢查5.1基礎資料收集地震勘探數據處理的基礎資料包括地震數據、輔助數據和其他相關資料。地震數據應符合SY/T 5314, SY/T
13、6391的要求,輔助數據應符合SY/T 5171, SY/T 5769, SY/T 6290的要求。輔助數據 和其他相關資料分別包括:輔助數據:儀器班報;觀測系統;近地表調查成果數據和野外靜校正數據;測量成果數據。其他相關資料:地震勘探部署設計;地震采集工程技術設計、施工設計和施工總結報告;現場處理資料;以往處理成果和處理報告;以往解釋成果、解釋報告和綜合地質研究報告;地質、鉆井、測井和井中地震資料等。Q/SY 011232017 5.2基礎資料檢查5.2.1按線(束)接收和檢查地震采集數據。地震采集數據存儲介質應完整無損,記錄格式應符合 SEG地震數據格式標準,每個存儲介質標簽內容應與地震儀
14、器班報相吻合。存儲介質標簽內容應包 括:工區名稱、施工隊號、施工日期、線(束)號、存儲介質順序號、起止文件號、記錄格式、記錄 長度和采樣間隔。5.2.2 SPS格式記錄的輔助數據應按SY/T 6290的要求、P1/90格式記錄的輔助數據應按SY/T 5769 的要求進行格式和內容完整性檢查。5.2.3非SPS或P1/90格式記錄的輔助數據應檢查下列內容:a)儀器班報:工區名稱、施工單位、施工隊號、施工日期、震源類型、儀器型號、線(束)號、 文件號及地震記錄采集有關參數??煽卣鹪催€應包括掃描長度、掃描起止頻率、掃描方式等 參數信息。b)觀測系統:激發、接收點樁號,激發點野外文件號,激發、接收點偏
15、離設計量的標注。c)表層調查數據:激發、接收點的高程,激發井深和r值,小折射、大折射記錄數據,微測井 記錄數據,表層吸收調查數據,低降速帶厚度和速度,高速層頂界面高程和速度。d)野外靜校正數據:基準面高程和替換速度,激發、接收點靜校正量,靜校正量“正”、“負” 號的含義。e)測量成果數據:激發點與接收點的樁號、X坐標、Y坐標、地表高程及備注信息。5.2.4基礎資料存在問題時,應以書面形式及時向項目委托方反映,共同協商解決方案,填寫處理基 礎資料更正情況反饋表(見附錄A),并將更正確認后的數據隨最終處理成果一同提交,由項目委托 方存檔。6處理設計6.1準備工作6.1.1 了解地震資料的采集情況,
16、掌握地表特征及原始資料品質。6.1.2結合地質需求,分析工區以往處理成果、速度變化規律、地質構造特征,確定處理難點。6.1.3根據項目地質任務和技術指標要求,明確處理思路,制定試驗方案。6.2試驗處理6.2.1選擇能夠反映工區地下構造特征、表層結構特征和資料品質特征,具有代表性的地震數據,確 定項目試驗處理數據范圍。6.2.2依據試驗方案,開展試驗處理,關鍵環節包括:原始資料分析;靜校正;疊前噪聲壓制;疊前補償;反褶積;疊加速度分析;偏移速度場;偏移方法及參數。6.2.3分析評價試驗處理效果,制定處理流程,確定處理方法和參數。6.3處理設計6.3.1依據試驗處理結果,參見附錄C編寫處理設計,主
17、要內容包括:項目概況;項目任務;基礎工作;處理方案設計;質量控制;資源配置及進度計劃;提交成果。6.3.2處理設計應對處理難點、關鍵技術和質量控制環節進行詳細的描述。6.3.3處理設計應提交項目委托方審批。6.4設計方案變更地震數據處理過程中,原設計方案需要變更時,應填寫處理設計變更申請表(見附錄B)并提交 項目委托方審批。7處理技術7.1數據解編或格式轉換7.1.1使用正確的參數(包括采樣率、記錄長度、道數、炮數等)對地震數據進行解編或格式轉換, 統計原始數據異常情況(包括丟道率、丟炮率等)。7.1.2未做相關的可控震源原始地震數據應確認掃描信號所在的通道號,顯示全部掃描信號,用正確 的掃描
18、信號進行相關處理。7.2觀測系統定義7.2.1定義觀測系統的參數,包括激發點和接收點的位置與關系、CMP (面元)尺寸和方位角等,應 與野外施工記錄的實際情況相符合。7.2.2三維地震數據連片處理時,應兼顧不同區塊采集因素,合理選擇面元的參數,如中心位置、面 元尺寸、方位等,使連片三維地震數據面元覆蓋次數、炮檢距的分布相對均勻。7.2.3二維地震寬線觀測系統可選擇二維或三維方式定義。7.2.4二維地震彎曲測線觀測系統的定義,應合理選擇條帶數、拐點和CMP中心點的位置及縱橫向 跨度,使CMP覆蓋次數、炮檢距的分布相對均勻。7.2.5觀測系統定義后,應用線性動校正或其他方式檢查觀測系統定義的正確性
19、。73原始資料分析7.3.1分析地震數據極性,確保處理的地震資料為正常極性(按SEG規定)。7.3.2分析地震數據子波的空間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7.3.3分析地震數據的振幅、頻率等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7.3.4分析工區靜校正影響因素。7.3.5分析地震數據噪聲類型、特征、影響因素及地震數據的信噪比。Q/SY 011232017 Q/SY 011232017 7.4采集因素一致性處理 7.4.1下列情況導致地震子波在空間存在異常時,應對地震數據進行時差校正和一致性處理: 一不同震源(可控震源、炸藥震源、氣槍震源等)或相同震源不同激發參數采集的地震數據; 一一不同儀器采集的地震數據;一一不同類型檢
20、波器或相同類型檢波器不同檢波器型號采集的地震數據;一一連片處理的地震數據。7.4.2求取子波一致性整形因子時,應選擇地震數據信噪比較高的層段,子波一致性處理后,不同采 集因素的地震數據在頻率、相位等特征應基本一致。7.5基準面靜校正7.5.1根據表層結構特點選擇合適的靜校正方法,宜利用初至時間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并結合近地表 調查資料聯合建立近地表速度模型,求取靜校正量。7.5.2準確拾取合適范圍炮檢距的初至時間,確保初至波靜校正量的計算精度。7.5.3地震數據連片處理時,應進行全區統一的基準面靜校正量計算。7.5.4統計近地表調查點獨立計算的靜校正量與最終靜校正量的差值,以表格和平面圖的方式展
21、示, 檢查并修正異常靜校正量,兩者的變化趨勢應基本一致。7.5.5二維地震數據處理應做測線交點的基準面靜校正量閉合差檢查和校正。7.5.6檢查質控點、線靜校正量應用前后的效果對比圖和炮點、檢波點靜校正量的平面圖,確保靜校 正應用效果。7.6疊前噪聲壓制7.6.1遵循由強至弱、由規則到隨機逐步壓制的原則,根據噪聲類型及特點分區域進行噪聲壓制,并 注意保護有效信號。7.6.2合理剔除不正常的炮、道和異常振幅值。7.6.3規則噪聲壓制前應先解決高頻靜校正問題。7.6.4寬方位觀測系統或全方位觀測系統采集的地震數據,宜利用多維空間信息進行噪聲壓制(如十 字排列域噪聲壓制等)。7.6.5噪聲壓制過程中,
22、應保持有效波振幅能量的相對關系不變。7.6.6在質控點、線上,噪聲壓制前后的差異剖面不應出現明顯的有效信號,噪聲壓制后地震數據信 噪比應有提高。7.7疊前補償7.7.1應用幾何擴散補償、吸收衰減補償等技術,消除由非地表一致性因素引起的地震反射波能量差 異。7.7.2振幅補償按先幾何擴散,后地表一致性的次序進行。7.7.3吸收衰減補償應充分利用微測井或VSP資料進行參數約束,用合成記錄、VSP成果對補償前 后的地震數據質控。7.7.4根據偏移算法要求,幾何擴散補償和吸收補償可在疊前偏移中進行。7.7.5在質控點、線、面上,通過道集記錄、自相關分析、能量曲線、疊加剖面、時間切片或其他平 面屬性圖,
23、檢查疊前補償處理效果。7.7.6疊前補償處理后的地震數據:一地震記錄淺、中、深層的能量基本均衡,沒有明顯的由非地質因素引起能量差異; 連片處理的各區塊之間的地震記錄能量無明顯差異。7.8反褶積7.8.1優選反褶積方法與參數,壓縮地震子波、提高分辨率、突出地震反射層波組特征。 7.8.2采用地表一致性反褶積消除工區表層結構變化對地震子波的影響。7.8.3有VSP或聲波測井資料的地區,可進行井控反褶積處理試驗,通過反褶積效果對比,優選反 褶積方法與參數。7.8.4采用分頻掃描方式,分析不同時間的有效反射波頻帶范圍,劃分反褶積的時窗。 7.8.5選擇信噪比高的目的層段提取反褶積算子。7.8.6在質控
24、點、線、面上通過道集記錄、自相關分析、疊加剖面、時間切片或其他平面屬性圖,檢 查反褶積處理效果,有井資料的工區應檢查井旁地震數據與井資料的吻合程度。7.9疊加速度分析7.9.1速度分析應保證足夠的分析密度以滿足疊加成像精度需求,二維地震數據速度分析點間隔不大 于500m,三維地震數據速度分析點網格不大于500m x 500m,可根據地質構造特征和地質任務,合 理增加速度分析點的密度。7.9.2根據地震數據的信噪比、地層傾角,選取生成速度譜的CMP道集求和個數和頻帶,合理切除 初至和拉伸畸變;速度掃描范圍應大于實際地震數據可能涵蓋的速度范圍。7.9.3解釋速度譜時,應避開多次波速度和異常速度。7
25、.9.4難以準確拾取疊加速度時,應采用速度掃描的方法確定。7.9.5在質控點、線、面上,通過速度剖面、速度切片、CMP動校正道集和疊加剖面,檢查速度拾 取及速度場的合理性。7.10剩余靜校正7.10.1采用剩余靜校正與疊加速度分析相互迭代的方式計算剩余靜校正量。7.10.2反射波剩余靜校正的計算時窗應選擇信噪比較高、構造相對簡單的地震反射層段。 7.10.3最終的炮點、檢波點剩余靜校正量,在地震數據滿覆蓋區,90%以上的校正量不大于地震數 據的一個時間采樣間隔。7.10.4非地表一致性剩余靜校正方法計算的靜校正量應不大于1/2地震子波視周期,迭代次數不應 超過2次。7.10.5在質控點、線、面
26、上通過道集記錄、疊加剖面以及炮點、檢波點剩余靜校正量平面圖,檢查 剩余靜校正處理效果,應用剩余靜校正后的剖面品質應有改善。7.11數據規則化7.11.1根據數據均勻性分析結果(數據缺失、數據位置偏離等)選擇數據規則化處理方法,保證各 面元有相對均勻的覆蓋次數和炮檢距分布。7.11.2用于規則化處理的地震數據應具有較高信噪比,并經過一致性處理。7.11.3規則化方法及參數的選擇應考慮地震數據特征、不同處理域以及地層傾角等因素。 7.11.4寬方位觀測系統或全方位觀測系統采集的地震數據,宜選擇五維道插值或OVT域數據規則化 處理方法。7.11.5規則化處理后,構造形態無畸變,振幅、頻率信息保持較好
27、,資料品質優于規則化前。7.12疊加7.12.1根據地震數據信噪比、保幅性等要求選擇疊加方法。7.12.2根據地層各向異性、排列長度選擇動校正方法,確保動校道集反射同相軸平直,實現同相疊加。 7.12.3合理切除CMP道集上因動校正產生的拉伸畸變。7.13疊后時間偏移7.13.1檢查數據振幅關系,確保無明顯的異常振幅。7.13.2對于空間采樣不足,可能產生空間假頻的數據,應在偏移前做地震道插值處理。 7.13.3根據地震資料特征和偏移試驗分析結果,確定偏移算法。7.13.4偏移速度場源于疊加速度場平滑,并通過百分比掃描分析確定最終速度場。 7.13.5偏移成果剖面上反射波、斷面波歸位合理,繞射
28、波收斂,斷點清晰,無空間假頻及影響地震 資料解釋的畫弧現象。7.14疊前時間偏移7.14.1根據工區的表層結構、地下構造、地層各向異性等特征,選擇偏移方法和偏移參數。選擇對 地質目標具有代表性和可控性的目標線進行速度建模和質量控制。7.14.2偏移前道集數據無明顯異常振幅且面元屬性均勻,當不均勻現象影響偏移成像時,應開展規 則化處理(見7.11的要求)。7.14.3偏移方法和參數的選擇應遵循:地表起伏大的工區宜選擇浮動基準面偏移;一一地層各向異性問題嚴重的工區宜選擇各向異性偏移算法;一一吸收衰減嚴重的工區宜選擇粘彈偏移算法;一一構造復雜的工區宜選擇彎曲射線偏移算法;一一地層巖性目標研究宜選擇保
29、幅性好的偏移算法;一一偏移孔徑或偏移傾角參數的選擇應保證工區內最陡傾角地層的成像;一一選擇合適的去除假頻參數,避免出現反射波同相軸相干過度的現象。7.14.4速度建模應遵循:一綜合利用疊加速度、測井速度、VSP速度以及相關地震地質信息,建立與偏移基準面及構造 特征相符的初始速度模型;各向異性問題嚴重的地區,應建立各向異性參數初始模型;一速度點分析密度應依據構造復雜程度確定,確保速度模型精度,二維地震數據速度分析點間 隔不大于500m,三維地震數據速度分析點網格不大于500m x 500m。7.14.5從目標線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點,抽取CRP道集、速度譜或剩余速度譜等信息,結合目標線 的偏移疊加
30、剖面,檢查偏移速度場和各向異性參數的合理性:一一速度場符合區域速度變化規律;一一CRP道集反射波同向軸平直、切除參數合理;一偏移剖面上反射波、斷面波歸位合理,繞射波收斂,斷點清晰,無空間假頻及影響地震資料 解釋的畫弧現象。7.15疊前深度偏移7.15.1根據工區的表層結構、地下構造、地層各向異性等特征,選擇偏移方法和偏移參數。選擇對地質目標具有代表性和可控性的目標線進行速度建模和質量控制。7.15.2偏移前道集數據無明顯異常振幅且面元屬性均勻,當不均勻現象影響偏移成像時,應開展規 則化處理(見7.11的要求)。7.15.3偏移方法和參數的選擇應遵循:地表起伏較大的工區,疊前深度偏移基準面宜選擇
31、貼近地表的平滑面;地層各向異性問題嚴重的工區宜選擇各向異性偏移算法;吸收衰減嚴重的工區宜選擇粘彈偏移算法;地表起伏較大和高陡構造宜選擇逆時偏移算法;地層巖性目標研究宜選擇保幅性好的波動方程偏移算法;偏移孔徑或偏移傾角參數的選擇應保證工區內最陡傾角地層的成像;選擇合適的去除假頻參數,避免出現反射波同相軸相干過度的現象。 7.15.4速度建模應遵循:利用疊前時間偏移的均方根速度或其他地震速度,綜合測井速度、VSP速度以及地質信息, 建立與偏移基準面及構造特征相符合的初始層速度模型;各向異性問題嚴重的地區,應在各向同性成像的基礎上建立各向異性參數初始模型; 一選擇合適的方法(垂向、沿層、網格層析等)
32、通過迭代反演建立最終的速度模型及各向異性 參數模型;一速度點分析密度應依據構造復雜程度確定,確保速度模型精度,二維地震數據速度分析點間 隔不大于500m,三維地震數據速度分析點網格不大于500m x 500m。7.15.5從目標線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點,抽取CIP道集、速度譜或剩余速度譜等信息,結合目標線 的疊前深度偏移剖面,檢查偏移速度場和各向異性參數的合理性:速度模型縱、橫向變化規律與區域速度變化趨勢相符;疊前深度偏移CIP道集反射波同向軸平直、能量聚焦、切除參數合理;一疊前深度偏移剖面具有較高的信噪比,反射波、回轉波歸位合理,斷面波、繞射波收斂,斷 點清晰,無空間假頻及影響地震資料解釋的畫
33、弧現象;深度剖面地層的相對關系應與鉆井資料基本一致,井震誤差符合SY/T 5934的要求。7.16 OVT域處理7.16.1寬方位觀測系統或全方位觀測系統采集的地震數據宜做OVT域數據處理;當OVT道集內炮 檢距、方位角變化范圍較大時,不宜進行OVT域處理。7.16.2炮線距、檢波線距為最小的OVT面元劃分參數,依此劃分的OVT個數應與采集設計CMP 覆蓋次數相當。OVT域數據出現缺道、覆蓋次數不均勻時,應做疊前地震數據的規則化處理(見7.11的要 求),OVT域的規則化處理應在動校正、剩余靜校正之后進行。OVT域的噪聲壓制應滿足7.18.2所述相關原則。7.16.5偏移后的螺旋道集應進行方位
34、各向異性檢測及效果質控,并保留方位各向異性信息,滿足疊 前裂縫檢測等研究需要。7.16.6偏移后的道集可以進行方位各向異性校正滿足疊加成像需求。7.17疊前道集處理7.17.1用于疊前儲層與流體預測的道集數據應做相對保持振幅處理,疊前道集處理參照Q/SY 1411 與SY/T 7002的要求。7.17.2依據疊前偏移道集數據品質和疊前預測要求,宜進行各向異性校正、剩余時差校正、多次波 衰減、隨機噪聲衰減等處理。7.17.3有井資料時,宜選取合適的標志層或目的層,利用地震道振幅信息與測井正演地震道振幅信 息之間的關系,進行振幅校正處理。7.17.4保留大反射角的反射信息,根據研究需要進行角道集計
35、算,并形成3個以上的角道集疊加數 據;OVT域地震處理后的數據,宜根據研究需要抽取分方位反射角道集。7.17.5疊前道集處理應改善道集數據品質,處理后道集的AVO特征與正演AVO特征的相關性應提 高,滿足疊前預測需求。7.18疊后數據處理7.18.1疊后地震數據,可適當進行提高信噪比處理、提高分辨率處理和濾波增益處理。 7.18.2提高信噪比處理不應有過度相干現象,保持斷點、尖滅等地質現象的清晰程度。7.18.3提高分辨率處理應保證適度的信噪比,保持波組相對強弱關系和波組特征的清晰,有井資料 的工區應檢查地震數據與井資料的吻合程度。7.18.4濾波、增益處理以滿足地震資料解釋為原則,應保持地震
36、數據的有效頻寬和反射波組強弱關系。 7.19最終成果剖面顯7F地震數據處理最終成果剖面上應標注有剖面標簽,內容包括:用戶名稱;項目名稱;測線名稱和測線方向;一一剖面類別;一一地震數據采集主要參數;一一地震數據處理流程和主要參數;線號、道號;一一測線端點坐標(彎曲測線拐點坐標);一一速度函數;一一覆蓋次數;地表高程、基準面高程、靜校正量曲線;一一測線交點和過井井號;一一極性說明;顯比例;一一數據處理單位、處理系統名稱及版本;一一處理員姓名、檢驗員姓名;處理日期。通常線號、道號、速度函數、測線交點和過井井號、地表高程、基準面高程、靜校正量位于剖面 上方,覆蓋次數位于剖面下方,其他參數集中放在剖面的
37、左邊或右邊。8質量監控8.1質量監控依據質量監控依據Q/SY 01001執行。8.2質量監控主要內容質量監控主要內容包括:原始資料分析與評價;觀測系統定義;基準面靜校正;疊前去噪;疊前補償;反褶積;速度分析及剩余靜校正;數據規則化;疊加;疊后偏移;速度模型;OVT處理;疊前時間偏移;疊前深度偏移;疊后處理及成果分析。8.3質量監控要求質量監控要求包括:一地震數據處理過程中,數據處理人員及負責人應檢查每一步作業運行文件、質量控制圖件和 中間成果,質量控制部門對處理設計中設置的質量控制點的內容進行檢查,并達到處理設計 和第7章各項技術要求;項目過程質控記錄及圖件準確、真實、可靠、齊全;按質控內容、
38、方式和要求,提交相應的質控數據文件;如有以往處理成果資料,需開展對比、評價。9總結報告9.1編寫要求9.1.1處理總結報告參見附錄D編寫。9.1.2處理總結報告應突出項目的難點、技術思路、采用的技術、項目的特點和成效分析等。 9.1.3處理總結報告應提交項目委托方審核。9.2主要內容處理總結報告內容包括:項目概況;項目任務;基礎工作;地震資料處理;質量控制;一一完成工作量;一一效果分析;一一結論與認識;提交成果。10成果評價、驗收及歸檔10.1成果評價10.1.1地震數據處理成果質量評價按合格品、不合格品評價。10.1.2合格品應滿足:觀測系統定義正確;一一基準面靜校正數據應用正確,地震剖面無
39、明顯長波長靜校正問題;一一疊加、偏移速度解釋合理,深度偏移速度模型符合地質構造特征;一一道集上有效反射同相軸平直,無明顯噪聲,遠道無拉伸畸變;一成果剖面上主要勘探目的層波組特征清楚,偏移剖面上地震有效波歸位合理,無明顯空間假 頻及影響解釋的畫弧現象,信噪比和分辨率基本達到地震解釋需要(由于地下地質原因或原 始資料品質造成的無法成像情況除外)。10.1.3達不到10.1.2所規定的任一條件者為不合格品。10.2成果驗收成果驗收內容包括:一一地震數據處理最終疊加和偏移成果;一一疊前偏移道集數據;一一疊加及偏移速度場數據;一一地震數據處理報告(文字和多媒體);一一處理設計要求的其他成果。10.3成果
40、歸檔10.3.1歸檔的處理成果歸檔的處理成果宜包括:一一最終疊加的純波和成果數據;一一最終偏移的純波和成果數據;最終疊前偏移道集數據(CRP道集、CIP道集);一一疊加及偏移速度場數據(包含各向異性數據);一一最終應用的靜校正量數據(應標注基準面和替換速度);一一地震數據處理報告(文字和多媒體);一一處理設計要求的其他成果。10.3.2歸檔介質標簽歸檔的介質上應粘貼標簽。標簽內容應包括:用戶單位、項目名稱、線號或數據范圍、成果類 型、處理道長和采樣間隔、記錄格式、處理單位、處理日期、介質順序號。標簽內容填寫應字跡工整、清晰可辨讀,并可長期保存。10.3.3歸檔數據格式歸檔的地震數據及深度域速度
41、模型等采用SEG-Y記錄格式,須滿足SY/T 5928, SY/T 5453和 Q/SY 1749的規定,其他速度數據及靜校正量數據采用文本格式。10.3.4歸檔數據檢查應提交歸檔成果清單,并依據成果清單進行標簽、格式、內容檢查,確保歸檔成果正確。附錄A(規范性附錄)處理基礎資料更正情況反饋表在基礎資料收集及檢查過程中,發現基礎資料存在問題時,應填寫表A.1。表A.1處理基礎資料更正情況反饋表處理項目名稱項目承擔方基礎資料更正原因基礎資料更正前后的資料名稱與內容項目承擔方意見(單位蓋章)項目承擔方負責簽字:時間:年 月 日項目委托方意見(單位蓋章)項目委托方負責簽字:時間:年 月 日附錄B(規
42、范性附錄)處理設計變更申請表在地震數據處理過程中,需變更設計方案時,應填寫表B.1。表B.1處理設計變更申請表處理項目名稱項目承擔方設計變更原因設計變更內容項目承擔方意見(單位蓋章)項目承擔方負責簽字:時間:年 月 日項目委托方意見(單位蓋章)項目委托方負責簽字:時間:年 月 日Q/SY 011232017XXX X年X X月 Q/SY 011232017XXX X年X X月 附錄C(資料性附錄)地震資料處理設計編寫規范C.1地震資料處理設計封面格式本部分包括封面、扉頁、編寫說明頁、審查紀要頁和目錄頁,分別如圖C.1 -圖C.5所示。油商密年XXX X年度X X盆地X X區帶X X區塊XX地震
43、資料處理設計編寫單位圖C.1封面格式Q/SY 011232017圖C.3編寫說明頁格式 Q/SY 011232017圖C.3編寫說明頁格式 #Q/SY 011232017圖C.2扉頁格式 XXX X年度X X盆地X X區帶X X區塊XX地震資料處理設計設計單位:編寫人:年月曰審核人:年月曰立項單位:審核人:年月曰批準人:年月曰編寫說明:適于常規地震資料處理項目,資料處理與解釋一體化項目可參 照執行(在此文檔基礎上,增加解釋部分要求的內容)。項目命名原則:xxx x年度x x盆地x x區帶x x區塊x x 地震資料處理設計(二維、三維、二維與三維聯合處理或三維 連片處理項目)。Q/SY 0112
44、32017圖C.5目錄頁格式 Q/SY 011232017圖C.5目錄頁格式 #Q/SY 011232017圖C.4審查紀要頁格式 XXX X年度X X盆地X X區帶X X區塊XX地震資料處理設計審查紀要目錄1項目概況1地理及構造位置1.2勘探程度與歷程1.3地震地質條件1.4野外采集因素及工作量2項目任務1地質任務2. 2設計工作量3處理要求3基礎工作1相關資料收集分析3.2以往成果資料分析3.3原始資料分析3.4處理難點及技術對策4處理方案設計1處理技術思路4.2處理流程設計4.3重點環節描述與關鍵技術應用要求 5質量控制1質量控制方案2重點質控環節6資源配置及進度安排1資料配置6.2進度
45、安排7提交的成果Q/SY 011232017 Q/SY 011232017 C.2地震資料處理設計正文內容格式注:為便于查閱,章節、表格編號與地震資料處理設計編寫規范原文內容一致。1項目概況簡述項目的來源、承擔單位、處理工作量(附表1)。1.1地理及構造位置描述工區地理位置、地表情況、海拔高程。描述工區構造位置、主要目的層埋藏深度等(附工區 地理、構造位置平面插圖)。1.2勘探程度與歷程描述工區以往勘探程度,包含以往所做的物探工作量,二維測網密度、三維覆蓋程度;描述以往 勘探歷程及油氣發現情況。1.3地震地質條件地表條件(地形與表層巖性分布、地物分布)、海拔高程范圍,重點描述低降速帶厚度、速度
46、等。 附工區典型地貌圖、衛片圖、高程圖(附圖可選)。構造概況、地質層位、目的層地震波組特征等。1.4野外采集因素及工作量描述野外采集因素,包括激發因素、接收因素、儀器因素、表層調查采用方式等,并填寫下列表 格(連片處理項目要分塊填寫)。二維采集因素及工作量統計表表1.4-1測線號名稱參數名稱參數觀測方式觀測系統道距(m)激發點距(m)接收道數(道)最小炮檢距(m)縱向排列方式最大炮檢距(m)縱向覆蓋次數接收線距(m)橫向覆蓋次數激發線距(m)覆蓋次數采樣間隔(ms)記錄長度(S)總炮數(炮)資料面積(km2)滿覆蓋面積(km2)原始資料數據量(TB)填寫說明:根據系統模板進行填寫。測線號:存在
47、多種觀測方案時填寫;觀測方式:直線/彎線/寬線;觀測系統:幾線幾炮幾道,xLxSxR .縱向排列方式:縱向排列方式描述,例如:4775-25-50-0-25-4775。三維采集因素及工作量統計表表1.4-2線束號/工區名稱名稱參數名稱參數觀測方式觀測系統縱向排列方式接收道數(道)縱向面元(m)縱向覆蓋次數橫向面元(m)橫向覆蓋次數面元(mxm)覆蓋次數道距(m)激發點距(m)激發線距(m)最大炮檢距(m)接收線距(m)最小炮檢距(m)束間滾動距(m)最大最小炮檢距(m)橫縱比最大非縱距(m)主要目的層橫縱比道密度(道/km2)炮道密度(萬道/km2)炮密度(炮/km2)采樣間隔(ms)記錄長度
48、(s)總炮數(炮)滿覆蓋面積(km2)資料面積(km2)原始資料數據量(TB)填寫說明:根據系統模板進行填寫,多塊資料連片處理時應分別填寫。 線束號:存在多種觀測方案時填寫;觀測方式:正交/斜交/網狀/其他;觀測系統:幾線幾炮幾道,xLxSxR ;縱向排列方式:縱向排列方式描述,例如:4775-25-50-0-25-4775o2項目任務2.1地質任務詳列勘探項目的地質任務,列表細化項目地質指標,并附標注目的層的典型地震剖面。主要目的層技術指標表2.1 -1主要目的層名稱主要目的層代碼目的層埋深(m)可分辨斷距(m)可分辨厚度(m)勘探領域目標類型填寫說明:根據系統模板進行填寫。勘探領域:碳酸鹽
49、/火山巖/碎屑巖/其他;目標類型:構造/巖性/地層/構造+巖性/構造+地層/巖性+地層/構造+巖性+地層/其他; 目的層埋深:目的層平均埋深。2.2設計工作量列出處理項目中主要技術方法設計工作量。設計工作量統計表表2.2-1處理內容工作量二維(km)三維(km2)總炮數(炮)數據量(GB)常規處理(含疊前時間偏移)疊前深度偏移積分法單程波動方程雙程波動方程(RTM)填寫說明:根據系統模板進行填寫,如采用其他新技術(如全波形反演+逆時偏移、彈性波偏移等)可向下順序 填寫。2.3處理要求描寫為完成地質任務對處理技術方面具體的要求。3基礎工作3.1相關資料收集情況簡述收集的主要資料類型、數量情況,統
50、計資料相關數據。3.2以往成果資料分析工區以往關鍵處理技術描述及成果資料存在的問題。附工區內典型地震剖面。33原始資料分析采集因素、噪聲類型及發育程度、信噪比的分布、能量分布、頻率特征等方面的分析。附原始單 炮圖、頻率掃描圖等特征分析圖件。3.4處理難點及技術對策根據地震資料分析及地質任務,描述資料處理中的難點及采取的主要技術對策。4處理方案設計根據地質任務要求及技術難點,描述采用的技術思路、關鍵技術和處理流程,并詳述關鍵環節方 法選擇及參數試驗方案。附處理流程圖。4.1處理技術思路4.2處理流程設計4.3重點環節描述與關鍵技術應用要求描述重點處理流程中關鍵環節、關鍵技術試驗,并提出技術應用要
51、求。5質量控制5.1質量控制方案執行的標準、質量控制體系、質量指標。確定質量控制點、線、面的具體數量和位置,并定義切片時間,并說明選擇依據。附質控點 線位置圖。明確地震處理與解釋結合點(層位標定、速度建模、偏移效果分析等)質控點信息表表5.11質控點序號X坐標Y坐標質控線信息表表5.1-2質控線序號端點A端點BX坐標Y坐標X坐標Y坐標質控面信息表表5.1-3質控面序號時間/層位切片屬性5.2重點質控環節參考以下內容,根據實際處理流程確定重點質控環節和內容:觀測系統分析:包括炮點、檢波點分布圖、覆蓋次數圖等。原始資料分析:包括原始記錄的能量分析、頻譜分析與頻率掃描、有效信號和背景噪聲頻譜 交匯分
52、析、信噪比定量分析、靜校正情況分析、噪聲類型及子波分析等。靜校正方法試驗:包括表層結構分析、靜校正應用前后單炮、疊加剖面對比分析、與鉆井分 層的吻合情況分析等。疊前去噪試驗:包括噪聲類型與分布情況、去噪前后單炮和疊加剖面對比分析以及信噪比定 量分析。振幅補償處理:包括激發能量分析、能量補償前后單炮和疊加剖面及能量曲線對比。反褶積方法及參數試驗:包括反褶積前后單炮、疊加剖面對比,反褶積前后頻譜分析以及信 噪比定量分析等。速度掃描:包括均方根速度譜及相應CMP道集、疊加剖面等。剩余靜校正試驗:包括不同方法、不同迭代次數的疊加剖面對比。疊加方法試驗:包括不同疊加方法(常規疊加、加權疊加、DMO疊加、
53、擬合法等)以及不 同切除(內切、外切)參數的疊加剖面對比分析。疊后處理試驗:包括處理前后剖面對比及信噪比定量分析。偏移方法試驗:包括疊前及疊后偏移方法、參數及偏移速度場試驗分析、對比。層速度模型分析:提供速度場剖面(三維項目要提供控制線、剖面和十字剖面)、關鍵層位 平面分布圖、VSP、聲波測井與地震速度剖面疊合圖等。處理效果分析:工區內重點井合成記錄、VSP與成果標定剖面;處理成果連井標定剖面; 具有代表性的處理成果疊加剖面、偏移剖面(要求標注主要目的層,若為老資料重新處理,提供對應 的以往處理成果剖面對比)。6資源配置及進度安排6.1資源配置序號姓名性別年齡崗位職稱文化程度所學專業從事本崗位
54、時間人力資源計劃投入表表 6.1-1填寫說明:根據系統模板進行填寫。崗位:資料處理/資料解釋。設備資源計劃投入表表6.1-2序號設備名稱節點數CPU數GPU數總核數主頻廠商啟用時間使用年限處理軟件及版本填寫說明:根據系統模板進行填寫。6.2進度安排按照地震資料處理主要環節,制定每個處理階段的開始處理時間和結束處理時間。附計劃進度甘 特圖。處理階段計劃時間表表6.2-1階段名稱開始日期結束日期項目基準面靜校正處理疊前去噪反褶積階段疊前時間偏移疊前深度偏移填寫說明:根據系統模板進行填寫。7提交的成果按照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企業規范與合同要求,參照下列內容詳列提交成果清單。1)常規處理成果,S
55、EGY格式:a)最終疊加純波、成果數據,SEGY格式。b)最終偏移純波、成果數據,SEGY格式。c)疊加、偏移速度文件:按純文本格式保存。d)地震測線交點文件(二維區塊提供)。e)三維資料面積和滿覆蓋邊界拐點坐標文件(三維區塊提供):按純文本格式保存。f)基準面靜校正文件:按純文本格式保存。2)疊前時間偏移處理成果:a)疊前時間偏移最終疊加純波、成果數據,SEGY格式。b)疊前時間偏移速度文件:按純文本格式提供。c)疊前時間偏移速度體文件。d)疊前時間偏移道集純波數據,SEGY格式。3)疊前深度偏移處理成果:a)疊前深度偏移最終疊加純波、成果數據:包括深度域和時間域,SEGY格式。b)疊前深度
56、偏移速度模型數據。c)疊前深度偏移道集純波數據,SEGY格式。4)零炮檢距P波擬合處理成果,SEGY格式:a)零炮檢距P波擬合疊加純波、成果數據。b)零炮檢距P波偏移純波、成果數據。5)AVO處理成果,SEGY格式:a)AVO處理道集數據。b)AVO道集反演數據。6)設計報告、總結報告及多媒體。7)其他特殊處理需保存的各類成果按照頒布的相關標準執行,按項目要求進行歸檔。附表1項目基gC信息表項目名稱工區名稱立項單位項目來源探區區帶一級構造單元二級構造單元處理類型采集年度二維測線條數三維區塊數處理單位名稱處理年度滿覆蓋面積/長度一次覆蓋面積/ 一次剖面處理總炮數處理采樣間隔(ms)處理面元/道距
57、(m)處理記錄長度(ms)原始地震處理數據量(TB)項目負責人處理開始時間(年/月/日)處理結束時間(年/月/日)填寫說明:根據系統模板進行填寫。 處理類型:新處理/重新處理/連片處理。附錄D(資料性附錄)地震資料處理總結報告編寫規范D.1地震資料處理總結報告封面格式本部分包括封面、扉頁、編寫說明頁和目錄頁,分別如圖D.1 -圖D.4所示。油商密年XXX X年度X X盆地X X區帶X X區塊X X地震資料處理總結報告編寫單位XXX X年X X月圖D.1封面格式Q/SY 011232017圖D.3編寫說明頁格式 #Q/SY 011232017圖D.3編寫說明頁格式 #Q/SY 011232017
58、圖D.2扉頁格式 XXX X年度X X盆地X X區帶X X區塊X X地震資料處理總結報告編寫人:年月曰審核人:年月曰批準人:年月曰編寫說明:適于常規地震資料處理項目,資料處理與解釋一體化項目可參 照執行(在此文檔基礎上,增加解釋部分要求的內容)。項目命名原則:xxx x年度x x盆地x x區帶x x區塊x x 地震資料處理總結(二維、三維、二維與三維聯合處理或三維 連片處理項目)。Q/SY 011232017圖D.4目錄頁格式 #Q/SY 011232017圖D.4目錄頁格式 目錄1項目概況1地理及構造位置1.2勘探程度與歷程1.3地震地質條件1.4野外采集因素及工作量2項目任務1地質任務2處
59、理要求3基礎工作1相關資料收集情況2以往成果資料分析3. 3原始資料分析4處理難點及技術對策4地震資料處理1處理流程2處理方法及參數5質量控制1質量控制實施方案5. 2重點質控環節效果6完成工作量7效果分析7. 1處理效果分析7. 2地質效果分析8結論與認識9提交成果Q/SY 011232017 Q/SY 011232017 D.2地震資料處理總結報告正文內容格式注:為便于查閱,章節、表格編號與地震資料處理總結報告編寫規范原文一致。1項目概況描述項目的來源、承擔單位、處理工作量、組織實施情況。 TOC o 1-5 h z 項目基本信息表表1-1項目名稱工區名稱立項單位項目來源探區區帶一級構造單
60、元二級構造單元處理類型采集年度二維測線條數三維區塊數處理單位名稱處理年度滿覆蓋面積/長度一次覆蓋面積/ 一次剖面處理總炮數處理采樣間隔(ms)處理面元/道距(m)處理記錄長度(ms)原始地震處理數據量(TB)項目負責人處理開始時間(年/月/日)處理結束時間(年/月/日)填寫說明:根據系統模板進行填寫。處理類型:新資料處理/老資料處理/連片處理。 TOC o 1-5 h z 處理階段進度表表1-2階段名稱開始日期結束日期項目處理階段基準面靜校正疊前去噪反褶積疊前時間偏移疊前深度偏移填寫說明:根據系統模板進行填寫。 TOC o 1-5 h z 人力資源實際投入表表1-3序號姓名性別年齡LLJ岡位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配電箱電工知識培訓課件
- 年度盛典晚會流程
- 切水果課件美術
- 中小企業100倍利潤增長系統
- 終端與業務專業之電信企業戰略管理和營銷效益評估
- 西安汽車職業大學《中國共產黨建設理論與實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政法職業學院《生物統計學A》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圖木舒克職業技術學院《票據法及案例研習》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江西省上饒市名校初三中考5月最后一次適應性考試英語試題含答案
- 上海旅游高等??茖W?!镀つw生理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電梯門系統教學課件
- 四年級下冊數學課件-第四單元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課時(2)人教新課標 (共20張PPT)
- 核科普知識學習考試題庫(400題)
- 六年級數學試卷講評課教學設計(共16篇)
- 線面平行判定定理
- 輪扣式模板支撐架專項施工方案
- 甘肅省審圖機構
- 挖掘機部件英語對照表
- 辦公室口號大全
- 辦公建筑設計規范2019
- 船舶建造質量標準(輪機部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