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紅色教育基地_第1頁
深圳紅色教育基地_第2頁
深圳紅色教育基地_第3頁
深圳紅色教育基地_第4頁
深圳紅色教育基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東江縱隊北撤紀念亭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坪山東江縱隊紀念館于2000年5月建成,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由大廳、展廳、文物廳、烈士芳名碑組成。展廳分十三部分,形象地展示東江縱隊和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南北征戰的史跡,弘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坪山新區東江縱隊紀念館先后被評為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圳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和深圳市廉政教育基地。紀念館有東江縱隊史跡展廳、烈士名碑、曾生文物室、前進報社舊址、曾生祖居等幾部分。通過大量文字、圖片、油畫、電光顯示作戰圖、大型沙盤等,集中展示了東江縱隊和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

2、爭中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與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土洋社區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土洋村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位于深圳市龍崗區葵涌鎮土洋村。為1912年修建的意大利天主教堂,二層磚木建筑,外觀及裝飾具意大利建筑風格,有一廳一廂房。樓上有陽臺。高9.8米、寬11.4米、深7.75米。東側為禮拜堂,磚木鋼梁結構。1943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后,這里成為東江縱隊司令部和中共廣東省委臨時常委所在地。教堂主樓為神父寢室,會議室設于正廳,樓上為司令部成員曾生、尹林平、王作堯住處。主樓西側有二間加建的小平房,磚木結構,作為馬廄和電報房。樓房后面有

3、一小塊平地,是當時練兵場,建國后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了一座東江縱隊紀念亭。1944年78月,有名的土洋會議(省臨委和軍政委員會聯席會議丿在此召開。現舊址保存完好。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新中國成立后,該舊址一度成為土洋小學校址。1984年9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列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被公布為“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修復并設立東縱史跡展覽館;1998年,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和東縱史跡展覽館正式對外開放;2002年7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舊址經

4、加固修繕、改造展廳后重新開放。I共寶安縣委“一大”紀念館暨寶安抗日紀念館為寶安區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寶安是廣東較早建立共產主義組織的地區之一。1928年2月23日,根據廣東省委的指示,中共寶安縣委在松崗鎮燕川村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到會代表19人。這次黨代會后,寶安縣委遵照會議決議,積極發展黨員,至1928年4月,寶安縣的黨員人數已達280人。同時,寶安縣委大力開展群眾運動,成立抗租、抗捐、抗稅斗爭。1944年7月1日,東江縱隊在松崗鎮燕川村建立了第一個縣一級抗日民族政權東寶行政督導處。東寶行政督導處在組織人民群眾參加抗日斗爭、支援部隊、發展生產、減租減息、開展-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

5、工作,促進了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中共寶安縣“一大”紀念館是廣東省較早建立黨組織的地區之一,寶安“一大”紀念館、寶安抗戰紀念館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作為廣東地區抗日敵后根據地的軍事、行政文化中心,也是土地革命時期我黨領導的農民運動中心,在深圳黨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如今,位于燕川社區的中共寶安“一大”紀念館仍然屹立,見證著這段光榮的革命歷史。中共寶安“一大”紀念館舊址原為素白陳公祠,建于清代中期,為磚木結構、清水外墻、建設面積215平方米。它是建國前中共寶安縣地區黨組織召開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黨代會(包括現在的東莞、深圳、香港等地區)。1928年2月23日中共寶安縣委在燕川社區素白陳公祠召開寶

6、安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到會代表共19人,省委領導阮峙恒參加大會并作政治報告,鄭奭南作了黨務報告,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共寶安縣第三屆委員會,縣委書記由省委指派鄭奭南代理。會議要求遵照省委指示,領導組織工農武裝革命,從此開始了寶安人民同反動勢力斗爭的歷史。為了紀念這段光輝革命歷史,在2000年寶安區政府對中共寶安縣“一大”紀念館舊址設定專項維修資金按原貌維修,2001年經區委區政府,市、區文化局的大力支持與指導,將舊址修復后設“寶安縣革命風云錄”基本陳列展覽,將其定為中共寶安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紀念館,并在2001年7月1日對外開放。“寶安縣革命風云錄”展覽包括中共寶安縣組織的建立、工農革命運動的高

7、漲、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中共寶安縣第一次黨代會四個部分,通過大量的照片、文物以及油畫和沙盤模型,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大革命前后,寶安黨組織建立及領導寶安人民同反動勢力斗爭的歷史。紀念館的建成,將成為寶安、深圳乃至全省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又一重要基地。在這里舉行兩個紀念館開館儀式,就是為了緬懷先烈,牢記歷史,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使我們更加熱愛共產黨,更加信賴共產黨。我們要保護好、宣傳好、利用好革命先輩留下的寶貴資源,廣泛深入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廣大黨員和群眾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貢獻。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村是香港

8、中旅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和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合資興辦的大型丈化主題公園,坐落在風光綺麗的深圳市南山區深南大道9003號。它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實景微縮景區,占地四百五十畝,分為主點區和綜合服務區兩部分。82個景點均按中國版圖位置分布,比例大部分按1:15建造。“深圳錦繡中華”的景點均是按它在中國版圖上的位置擺布的,全園面積有如一幅巨大的中國地圖。這些景點可以分為三大類:名勝古跡類、山水名勝類、民居民俗類。深圳博物館為科普教育基地、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圳博物館成立于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東江游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和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4處館址,建筑面

9、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為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全國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大鵬所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鵬所城位于龍崗區大鵬街道鵬城社區。亮點:一處訪古憑吊、了解歷史、領略明清古風的好地方。大鵬所城全稱“大鵬守御千戶所城,占地11萬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27年(1394年丿,是深圳目前惟一的國家級重點丈物保護單位。用條石和青磚砌建的東、西、南三座城門至今巍然屹立,雄偉壯觀。城內有東西、南北向的街道各4條,古樸的清式建筑保存完好。鴉片戰爭時抗英名將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和福建水師提督劉啟龍的“將軍第”規模

10、宏大,氣勢不凡。摸著這道已經被歲月侵蝕得斑駁的城墻,仿佛依稀聽到幾百年前陣陣的-聲,那白色的城墻腳跟的墻磚是明朝的墻磚,青色的墻磚是清朝的墻磚。大鵬古城雄偉莊重風格古樸。大鵬古城位于深圳市東部大鵬鎮鵬城村,始建于公元1394年,為廣州左衛千戶張斌開所筑。是明代為了抗擊倭寇而設立的“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簡稱“大鵬所城”。當年大鵬所城占地約10萬平方米,城墻高6米、長1200米,城墻由山麻石、青石磚砌成。深圳今天的簡稱“鵬城”即源于此。從大鵬鎮驅車來到大鵬所城約需十分鐘,現在的大鵬所城門口已經是一片現代農村的建筑,而古樸的大鵬所城即藏身于這一片現代的農村建筑中。來到大鵬所城大門口,即可看到大鵬古城

11、雄偉莊重、風格古樸的城門,這個城門雖然幾經修葺,但仍然保存完好。據考古專家考察后認為,大鵬所城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所城。深圳革命烈士陵園深圳是廣東省重要的老革命根據地之一,又是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的發源地之一,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傳統。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深圳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奮戰,前仆后繼,進行了長期艱苦卓越的斗爭。大革命時期,深圳農民運動洶涌澎湃,積極支援國民革命東征和省港大罷工,震撼了反動勢力的營壘;抗日戰爭時期,深圳人民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拼死援救在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掩護國際友人撤離敵占區;解放戰爭時期,深圳人民在三門島、萬山群島、大鏟、伶仃島和障閣等著名戰斗中

12、,給當地國民黨反動派以殲滅性打擊,為配合解放全中國,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無數的深圳優秀兒女為了祖國和人民,馳騁沙場,血灑南疆,視死如歸,慷慨就義,無私無畏地貢獻出自己的生命。比較著名的烈士有:陳日祥、戴卓文、蔡子襄、黃田十六勇士、黃友、劉黑仔、林文虎、劉遠波、凌文輝等。為更好地褒揚和紀念深圳和港九地區在各個歷史時期犧牲的革命先烈,開展光榮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1983年深圳市人民政府根據深圳經濟特區城市發展規劃,將座落在原寶安縣人民廣場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遷建深圳市北環路的婆嶺。深圳革命烈士陵園占地面積57000平方米,其中,深圳革命烈士陵園目前占地面積5

13、7000平方,建筑面積1486平方米,其中深圳革命烈士紀念館986平方,辦公、會議、物業管理用房、圍墻值班室等共500平方。集隊廣場、停車場10000平方,園內道路4000平方,園林綠化面積36500平方,1987完成首期工程并對外開放,到目前共投入約2232萬元,修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館、烈士芳名亭、曾生同志墓碑和烈士陵園主題雕塑、辦公室、公共廁所、集隊廣場、停車場、圍墻、園內道路及園林綠化等配套設施。深圳革命烈士陵園1988年被廣東省列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同年7月被深圳市委命名為我市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深圳市委命名為深圳市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

14、009年6月被深圳市委命名為我市第一批黨員教育基地;2012年11月被深圳市評為中共黨史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烈士陵園正中央,建于1983年,紀念碑碑座寬七米,碑高二十七米,碑身寬0五米。紀念碑碑身選用高級花崗巖,碑身四面鐫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由當年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同志書寫。革命烈士紀念碑的碑型及浮雕由北京畫院雕塑家張松鶴設計、塑造;航天部第七設計研究院負責設計,書法家秦鄂生書寫碑文。烈士紀念碑碑座的北面浮雕是銅鑄碑文;西面浮雕反映抗日戰爭的壯烈場面;東面浮雕反映我黨營救淪陷在香港的進步愛國人士和國際友人的斗爭場面;南面浮雕反映解放戰爭的場景。革命烈士芳名亭位于烈士陵園西

15、南角,建于1992年,目前刻入烈士芳名亭共有1050名革命烈士,其中: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10名;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490名;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416名;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65名;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以來犧牲的革命烈士25名;尚未查明犧牲年代的革命烈士44名。在1050名烈士中有女烈士43名。港九地區犧牲的革命烈士145名。經市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目前正在建設中的“深圳革命烈士紀念館”位于烈士陵園東側,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主體工程已完工,建成后的革命烈士紀念館主要是陳列展示革命烈士資料、圖片和遺物,為廣大青少年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提供參

16、觀、學習革命英雄主義,了解深圳革命斗爭歷史,開展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場所。曾生同志墓碑位于烈士陵園東面,建于1996年10月。曾生同志是廣東省深圳市坪山人,1934年參加革命,193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東江縱隊司令員,為發展華南抗日游擊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兩廣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濟南、淮海和解放廣東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交通部部長、中顧委委員等職。1995年11月因病逝世,1996年5月經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準,曾生同志骨灰在深圳革命烈士陵園東側安放并修建墓碑,對教育后人具有現實意義。深圳革命

17、烈士陵園整體布局造型新穎,莊嚴肅穆,整個烈士陵園鮮花綠草,蒼松翠柏,交相輝映,象征著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萬古長青。讓我們繼承革命先烈遺志,發揚革命傳統,為推動我市“三個文明”建設和現代化國際性城市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深圳中英街歷史博物館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原為中英街歷史紀念館,位于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內環城路9號,1999年5月1日建成開館。展樓總建筑面積1688平方米,較全面的記錄和反映了中英街的百年滄桑。1898年,由于清政府腐朽無能和英國的武力逼迫,中英兩國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據此,英國強租新安縣所屬977.4平方公里土地及廣闊的水域,租期99年。1899年3月18

18、日,中英兩國勘界代表完成勘定新界界限,中英街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形成的。中英街地處沙頭角,沙頭角為原新安縣的領土,它背靠梧桐山,南臨大鵬灣,是一塊歷史悠久、美麗富饒、生機勃勃的熱土,它融古代文明與現代文化于一體,有發展旅游經濟、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英街原為一條被稱為鸕鶿徑的泥沙河,由于經濟的發展,后來逐漸演變成了享有購物天堂美譽的繁華邊貿小街,它雖長不過250米,寬不過3-4米,其歷史變遷卻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中英街矗立的界碑,既是中國貧窮落后、清王朝腐朽沒落和英帝國主義瘋狂侵略的歷史見證,又是改革開放以及香港回歸祖國和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歷史見證。中英街一街兩制的特殊歷史背景和人

19、文景觀,不僅在中國獨一無二,在世界上也屬罕見。中英街歷史博物館較全面的記錄和反映了中英街的百年滄桑。其展樓總建筑面積1688平方米,共分為5層:1層為迎賓大廳,外設觀海平臺,可供游客小憩及欣賞附近海灣山水相連的大鵬灣美景。第2、3層為中英街歷史陳列廳,常設陳列共分六部分,它們依次是:熱土、割占、抗爭、變遷、發展、回歸。第層還備有影視廳,可播放各種歷史資料影片。4層為臨時展廳;現在展出的是反映一百多年前民主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親自策劃和領導的第二次反清武裝起義為內容的孫中山與三洲田首義。5層是博物館辦公場所,有設備良好的館長辦公室、職員辦公室、小型會議室、接待室、美工室。頂層是觀景臺,可鳥瞰大鵬灣

20、和香港新界自然風光。館內現收藏有400余件近現代歷史文物、民俗文物以及千余幅珍貴的歷史照片資料其中近現代文物的收藏最具特色。鄧小平塑像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鄧小平塑像位于深圳市福田區蓮花山公園山頂廣場。2000年11月,深圳經濟特區成立20周年之際塑像落成,江澤民同志為塑像揭幕。塑像高6米,重6噸,由主體塑像和底座組成。主體塑像為小平同志身披風衣,氣宇軒昂,步伐堅實,大步向前行走形象,硅青銅材質。鋼筋混凝土底座以花崗巖石包封。背面大理石碑刻“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鄧小平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基座南面刻有行書繁體文字題記“鄧小平同志。江澤民二OOO年十月一日。這是全

21、國第一座由中央批準,以城市雕塑形式豎立的小平同志塑像,見證了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寄托了特區大步向前,實踐創新的精神和深圳市民對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敬仰與懷念之情,對研究和保護改革開放歷史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2005年經“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歷史性建筑評選”委員會及專家委員會通過考察評選,該塑像入選“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歷史性建筑”。深圳赤灣左炮臺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左炮臺,又稱赤灣左炮臺、深圳左炮臺。位于深圳市赤灣鷹嘴山,是深圳市重點保護文物之一。深圳赤灣古炮臺位于“臨海山梁扼三面之險”的蛇口半島頂端,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丿,原分左、右炮臺,共有生鐵炮12門,現只剩下左

22、炮臺保存完好。1985年修復。現在還能看見遺留的兩座房屋地基,是從前守炮臺士兵的營房。赤灣炮臺踞山面海,左右炮臺成犄角之勢,鉗制赤灣港口,雄視伶仃海面,是鴉片戰爭時期主要的海上屛障。1893年湖廣總督林則徐布防珠江口時,曾重修赤灣炮臺,為禁煙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利用炮臺,在伶仃洋、穿鼻洋大敗英軍。這里現在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赤灣地理位置重要,據史書記載,古代船舶往來廣州與南洋諸國,皆經此地。從明代起,官府已在附近的南山設置墩臺以防海盜,清康熙年間(16621722丿始于赤灣修建炮臺,赤灣炮臺始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丿。當時福建提督楊琳調任廣東巡撫。他主持修建沿海炮臺、城垣、

23、防地等軍事設施126處,其中炮中26處。赤灣炮臺是其中之一,據記載赤灣左、右炮臺設兵數千名,生鐵炮6位,另有12門大炮被稱為“佛郎機”炮,是西式武器,其制法是北宋時由廣州傳入的。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布防珠江口,曾重修赤灣炮臺。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曾領兵在伶仃洋上擊敗英軍,赤灣炮臺為林則徐禁煙曾立下汗馬功勞。羅湖橋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州丿深(圳丿鐵路的東端,有一條沿山腳彎曲、馳名中外的深圳河,寬不過50米,水深不足5米,河上靜靜地臥著一座秀麗莊嚴的鋼鐵林梁羅湖林。它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聯結著深圳站與香港九龍站,廣(州丿九(龍丿、佛(山丿九(龍丿、肇(慶丿九(龍丿直通列車每天往返于林上,這座林成為我

24、國內地與香港、臺灣同胞及世界各國僑胞和國際友人往來的紐帶。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丿末,廣東候補知府易學灝具呈兩廣總督李瀚章,擬湊集商股方式,修建廣州至香港九龍的鐵路。因粵漢鐵路尚未修通,計劃沒被批準。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清政府與英國議定修建廣州至英租借地九龍的鐵路。后又因英國發動南非殖民戰爭而擱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正月,廣九鐵路借款合同共計20條在北京簽訂,當年上半年完成設計,7月分三段同時開工。初建時,廣九鐵路自大沙頭至九龍178.55公里,中、英雙方商定,以羅湖橋中孔第二節為界,分為中、英兩段,其中中段長142.77公里,英段長35.78公里,分段施工。

25、羅湖橋至九龍段由英方修建。三孔的羅湖橋,兩端橋孔為6.17米鋼槽梁,中橋孔為32米鋼梁。1911年10月8日廣州至深圳的鐵路通車。當年的年底中、英兩段鐵路在羅湖橋接軌聯通。1912年中、英兩方訂立聯軌營業合同。羅湖橋一頭是中國內地,一頭是英租地香港。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羅湖橋成了西方列強侵略我國的通道。他們將掠奪的物資、礦產,通過這座橋運出海外。無數饑寒交迫的窮苦人民,含著眼淚從橋上走過,背井離鄉去海外謀生那時候,羅湖橋成了中華民族的恥辱橋和血淚橋。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因鐵路員工積極護路,廣九鐵路免遭破壞(后內地改稱廣深鐵路)。當時的羅湖橋不但橋面狹窄,只能行駛火車,而且橋身無頂無

26、棚,任憑雨淋日曬。1959年,人民政府將羅湖橋改建成鋼筋水泥橋,橋面也加寬了一倍多。1962年又加蓋了鐵皮篷頂,在鐵橋兩側增設了鐵欄桿,并鋪上了人行道。20世紀70年代初,筆者在廣州鐵路局做秘書工作,曾多次到羅湖橋頭漫步。橋中間一條白線,橋頭有哨兵嚴守,顯得非常神秘。那時羅湖橋附近有個漁民村,除了三層樓的深圳站和海關聯檢樓外,四周是荒涼之地,雜草叢生。數百米之外的小山崗上,建有一座黃墻行車公寓。1967年,廣深鐵路全線大修,1985年增建復線。1994年12月22日,廣深鐵路建成我國第一條時速160公里的鐵路。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羅湖橋的設施不斷改善,面貌煥然一新。從改革開放始,筆者在廣州

27、做了近20年的記者工作,目睹了羅湖橋內地一側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小山崗被推平了,荒灘草地不見了,到處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羅湖橋旁,深圳站和海關大樓并肩而立。車站廣場樹木扶疏,四季花香,人如潮涌。具有百年歷史的羅湖橋,見證了深圳河畔歷史的變遷。它是深圳最古老的橋,也是中國第一條可以通往世界各地的橋。南頭古城垣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頭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區南山大道3109號,是深圳最古老的城,如今稱為“新安古城”,俗稱“九街”,為歷代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集散地,亦是深港澳地區的歷史源頭。據新安縣志記載及考證,現存的南頭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

28、年(1394年)原為東莞守御千戶所所城(其歷史變遷參見“大事記”丿。南頭古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枕山面海,四周原有濠溝圍繞,城垣范圍東西最長為680米,南北最寬為500米。現北城墻尚存一段高低不等、斷斷續續的遺址,北墻北城門、西城門被毀,東城門雖存但已改為石塊構筑,唯南城門保存完好。深圳市檔案館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圳市檔案館是深圳市的國家綜合性檔案館。館藏檔案形成年代最早的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丿,最近的為2009年,館藏檔案時間跨度143年。其中主要是深圳市和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后形成的檔案。這些檔案反映了深圳建市前的歷史概貌,記錄了建市后深圳市黨和政府、企事業單位的工作經驗以及政治、經濟、文化

29、、科教、工業、交通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過程。深圳市檔案館通過大力開展檔案接收和征集工作,初步形成了以社會管理性檔案為主,科技檔案、公證檔案、婚姻檔案、政府投資項目評審檔案、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檔案、榮譽檔案、書畫藝術檔案、名人檔案、聲像檔案、縮微膠片檔案等不同形式和各種載體的檔案資料為補充的館藏結構。館藏檔案資料約20萬卷(冊丿。南嶺村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龍崗區南灣街道南嶺村社區,面積4平方公里,本村村民800人,轄區人口6萬人。2011年,社區集體經濟總收入2.7億元,7集體固定資產20億元,為國家創造稅收1.8億元。改革開放以來,南嶺村的經濟社會建設飛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先后獲得“全國精神文明

30、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文明社區”、“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28項國家級榮譽;連續十二次被評為廣東省“文明單位”、“文明示范村”和“文明社區”。2000年2月22日,江澤民同志視察南嶺村,作出了“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重要指示。2003年4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南嶺時,勉勵南嶺人要“不自滿、不松懈、不停步,發揚我們南嶺的好傳統,為我們南嶺這面旗幟增光添彩”。2000年5月,南嶺村被授予“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南嶺村一直以來重視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建設了“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糸列教育基地。一是興建“致富思源展覽館”。在舊村改造中,把一些村民搬新居后扔掉的舊家具、舊農具等“破爛收集陳列于此,同時展出南嶺村新村新貌和村發展史等圖片,警示青少年不忘過去的艱苦生活和前輩創業的艱難,引導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