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周氏宗譜序_第1頁
汝南周氏宗譜序_第2頁
汝南周氏宗譜序_第3頁
汝南周氏宗譜序_第4頁
汝南周氏宗譜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專心-專注-專業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汝南周氏宗譜序汝南堂周氏家族宗譜周氏宗譜拾遺飲水思源周姓始祖周后稷周后稷,名棄,系黃帝玄孫,帝嚳之子。幼隨其母姜女原在邰部落長大成人后,發揮聰明才智,教導邰部落人民開墾荒地,種植莊稼,使邰部東人民結束了流動不定的游牧生活。舜帝見他功勛卓著,給予掌管農業的稷官,史稱“后稷”,周姓人尊為始祖。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敦頤像 周敦頤母親鄭氏宋碑殘片 【淵 源】周姓的起源與演變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魏書官氏志、中國姓氏和小學必讀百家姓所載,構成當代漢族周姓主

2、要有三大支:古周國、姬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出自古周國。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已經存在周部落,黃帝之臣有周昌和周書,他們都是周部落的人。周部落就是古周國,當屬黃帝族。黃帝時代我國西北農業有很大的發展,已經具有打深井、挖水渠、引水灌溉農田的技術。黃帝之臣周昌和周書大概是最早鑿井引水灌溉農田的氏族的首領,他們發展了農業,是當時重要的部落。周字原義為環繞之意,字型像水井和水渠流道。因此,黃帝時代的周部落是以顯示其氏族技能的圖形“周”作為氏族之徽號,進而成為氏族之名。周氏族一直活動于山西臨汾(亦稱太原)一帶,也是周昌的古周國之地。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有神奇色彩的周姓,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有一

3、些周姓人尊黃帝之臣周昌為先祖。第二支出自姬姓。古今絕大多數的周姓人是奉黃帝玄孫后稷為周姓之先祖。姬姓周的歷史始于后稷,后稷名棄,是虞舜時代種稷的農官。稷即谷子,去殼為小米,是當時西北民族的主要食糧。后稷管理農業有功,被封在邰之稷山,今稱稷王山,位于山西稷山、聞喜、萬榮和運城四地交界處。到了夏朝孔甲時期,夏王朝已衰落,后稷的后裔在商人的逼迫下向北遷移,進入古周國之地山西臨汾地區,吸取了黃帝族固有的農耕經驗和夏朝的井田制度,創作了區田,發展了農業,壯大了氏族,史稱大周。后又越呂梁山進入屈地,今山西吉縣及石樓縣屈產河一帶。進入商朝后,后稷的后裔公劉率族人西遷到豳,即今陜西旬邑縣西,亦到過陜西武功縣的

4、稷山,先周部落開始形成。商朝后期,公劉的后裔古公亶父南遷到岐山南的周原,建立城邑,正式稱周。經歷三代,即古公亶父(周太王)、姬昌(周文王)和姬發(周武王),東進滅商,建立了長達800年之久的周朝。在夏商1000多年中,周人一直活動在山西境內,直至商朝末期,才西遷和南移進入陜西長安以西地區。先秦,周氏族名人稀少,史書中僅出現過商末太史周任一人。正式大批使用周姓是在周朝滅亡之后,也有2300年的歷史。周平王遷都洛邑,即今洛陽,史稱東周。平王少子姬烈封于汝墳,今河南葉縣東,至十八代孫姬邕,秦滅周,子孫遂姓周。到了漢朝,漢武帝劉邦因周仁為周王室的后裔而封之為汝墳侯。從此以后,這支周姓發展很快,在漢唐時

5、期形成以汝南郡為核心的十幾個著名郡望,成為周姓中最大的支派,子孫已經分布到河南、河北、陜西、江西、安徽、江蘇、湖北、浙江等地區。隨后在唐朝初進入了福建和廣西,唐末周姓已經出現在四川。清初開始進入臺灣地區。周朝亡國之主周赧王被遷于憚孤,今河南臨汝西北,其后代也姓周,這是周平王后裔的另一支重要的姬姓周。后東遷江蘇北部,形成著名郡望沛國的周姓群體。漢初佐高祖定天下的周勃、周昌,西漢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的周亞夫均為周赧王的后裔,這是周姓自得姓以來最輝煌和發展的時期。另一支姬姓周出自周武王胞弟周公旦之后。東周莊王時期,周公旦后裔周公黑肩在朝執政,在周莊王時政變失敗而被殺,其后代為避難而改姓周。這支主

6、要居于山東曲阜一帶,后代默默無聞,不見于史書。第三支源自外族的改姓。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北方地區民族大融合和中國歷史上人群大遷移的時期。由于北方的戰亂和少數民族的大批進入中原,周姓隨其他的華北原住居民一起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和發展。中原百姓中開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周姓中也流入了鮮卑人的基因,北魏獻帝之兄的普氏,以及鮮卑姓普屯氏、賀魯氏等,尤以河南郡望最為著名。隨后金時女真人傲國氏,清朝滿洲八旗姓周延氏族后來均集體改姓周。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后逐漸同化為北方周姓漢族了。 【周姓來源主流】在中國眾多的姓氏中,周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周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期黃帝時代,距今已有40

7、00多年的歷史。根據史料考證,周姓是一個姓源復雜的姓氏,周姓的形成和發展,它的起源主要有四個大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周姓源于姬姓。周姓的祖先是后稷,當時主要定居在今陜西省岐山縣一帶,傳到周武王時,武王滅商朝建立了周朝,立國800余年。周朝被秦所滅以后,周武王的后代便以國為姓,即以周為姓。據河圖運錄法記載,周姓還出自于黃帝時期,黃帝的臣子周昌、周書等,他們的后代以周為姓,形成了又一支系的周姓。另外,據逸周書記載,商代時有太子周任,食邑于周地,他的子孫后代以封邑周而得姓。此外,周姓還有少數民族的改姓和賜姓所形成的支系。據史料考證,今河南省上蔡縣是歷史上周姓的郡望,周氏以汝南為郡號,周氏后裔最初主要在

8、河南一帶發展和繁衍。秦漢時期,聚居在河南的一部分周氏后裔開始遷移到江蘇省沛縣定居,并形成當地的名門望族。西晉永嘉年間,周氏后裔遷徙到安徽定居。唐代以后,又陸續遷入福建、浙江和廣東等地。清康熙乾隆年間,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周氏后裔,逐漸遷移到臺灣定居。據富春周氏宗譜記載,南宋慶元至嘉泰年間,南宋大臣周必大晚年時,率家人從杭州遷入富陽新義芳地定居生活。周必大是富陽周氏的始遷祖。 800多年來,周氏后裔在浙江省富陽市,逐漸形成了新義芳地、東塢山、新登官塘和宜家弄四個支系。現如今,子孫繁衍了39代,周姓已成為富陽市的大姓,周氏后裔達5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富陽市東塢山和新登鎮官塘等地。在富陽歷代周姓名

9、人中,曾任臺灣兵備道的周凱,深受人們的稱頌。千百年來,周氏后裔在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名門望族。據元和姓篡記載,唐代元和年間,周氏郡望多達18個地方,并形成了眾多的支系。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周姓名人輩出。據統計,周姓在二十四史中單獨列傳的有276人,歷朝歷代都涌現出眾多的周氏名人。秦末有張楚大將周文,西漢有周昌、周勃、周亞夫等名將,三國時有吳國名將周瑜,晉有御史中丞周處,北宋有哲學家周敦頤,元代有音韻學家周德清,明代有畫家周文清、周天球,清代有詩人,測字師周亮工等,現代則有著名文學家周樹人和周建人,當代則有周姓的杰出代表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周姓是當今中國眾多姓氏中的第9大姓,周姓不僅分

10、布在中國的大江南北,而且還遠徙于歐美、東南亞及許多國家和地區。 【關于“周”字】甲骨文中的“周”字,最初不帶“口”字,只表示界劃分明的農田,經過衍化,才形成今天的形象。早期的“周”字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的:“周,密也。從用、口。”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為:“密,山部曰山如堂者,引申訓為周致也。”即周密、完備的意思。最早的“周”字出現在殷墟以及周原出土的卜辭中,關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解釋,張日舁考證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縱橫,像田中所植,田言種植之地,圄則指四周四至,兩者所指不同,而取誼則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也就是說,最早的“周”字是指界限分明的農田,田里種滿了莊稼。這種田間阡

11、陌縱橫的農田,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國家,人們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種植各種農作物。早期周人活動中心在周原地區,都是屬于平原地方。由于縱橫交錯的農田里種植有密密麻麻的作物,所以“周”字就被訓詁為“密”、“周密”的意思。 由于在書寫“周”時加上“口”,后來人對“周”的解釋就增加了另外的意思。表示國家政令之所出。甲骨文、金文中,“周”已經是作為一個方國出現在卜辭與青銅器上,而不再是一片農田。這與周朝先人的農業生產與遷徙活動有關。 汝南周氏宗譜序(宋) 朱熹“予嘗仰觀乾象,北辰為中天之樞而三垣九日翟旋繞,歸向猶君之尊而不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侖為華夏之鎮而五岳入表,通峰接山獻如祖之親而敢無本焉。此君親一理,

12、忠孝一道,忘之者,謂之逆;遺之者,謂之棄;慢之者,謂之褻。無將之道,莫大于不孝。為人臣者,所嘗鞠躬盡瘁;為人后者,所當慎終追遠而不可一毫或忽者也。今閱周氏譜牒,上溯得姓之始,下逮繼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尚嫡也,序長幼以尚齒也,列像贊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者而能之。呼噫,世之去祖未遠,問其所自而懵然者,有愧于周氏多矣。宋慶元二年(1196年)晦庵撰”。2000版周氏族譜四言序淵源我祖,萬古流芳。上古附寶,少典正房。有感而孕,北斗閃亮。嫡傳兩帝,史稱炎黃。黃帝姓姬,炎帝姓姜。黃帝妻室,共有四房。二十五子,人丁興旺。元妃嫘祖,黃帝正房。曾孫帝嚳,世繁系龐。一支統周,一支統商。元妃姜塬,帝嚳正房

13、。其子后稷,專管農糧。數代嫡傳,文王姬昌。武王伐紂,商湯滅亡。西周東周,功業輝煌。建都鎬京,后遷洛陽。平王遷都,周朝改樣。少子姬烈,食采郡望。今之葉縣,繁衍枝廣。傳至姬邕,秦立周亡。改姬為周,念國不忘。裔孫周仁,十子興旺。南遷北墾,多有郡望。山西臨汾,聚居為鄉。明朝初期,移墾入襄。玉皇廟東,汝河之陽。侯村西臨,居為故鄉。古之人生,詩書農桑。孝親事大,首在倫常。遞嬗昭穆,長幼明朗。文明進步,根卻迷茫。數典忘祖,蓋譜無章。今欲推溯,略示要綱。【郡望】汝南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開基始。 【譜 系】姬 昌即周文王姬 發即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滅商定都鎬京始建了長達八百多年的周

14、王朝姬 涌周成王 (前前)姬 釗周康王 (前前)姬 瑕周昭王 (前前)姬 滿周穆王 (前976-前922) 西周朝姬 扈周恭王 (前922-前900)姬 堅周懿王(前899-前892)姬 辟周孝王(前891-前886)姬 燮28周夷王 (前885-前878)姬 胡9周厲王 (前877-前841)共和年,庚申(前姬 靜30周宣王 (前827宮 涅1周幽王 (前781宜 臼2周平王東遷洛陽中興周朝 東周朝姬 烈3平王少子封為汝墳侯尊為周姓始祖即:周烈姬 懋4第二代世襲汝墳侯姬 文5第三代世襲汝墳侯姬 升6第四代世襲汝墳侯姬 興7第五代世襲汝墳侯姬 晏8第六代世襲汝墳侯姬 安9第七代世襲汝墳侯姬 宏

15、40第八代世襲汝墳侯姬 明1第九代世襲汝墳侯姬 隱2第十代世襲汝墳侯姬 壽3第十一代世襲汝墳侯姬 容4第十二代世襲汝墳姬姬 休5第十三代世襲汝墳侯姬 雄6第十四代世襲汝墳侯姬 暉7第十五代世襲汝墳侯姬 寬8第十六代世襲汝墳侯姬 員9第十七代世襲汝墳侯姬 成50第十八代世襲汝墳侯周 邕1世襲汝墳侯避秦滅殺前朝王室正式改姓周周 秀2 秦朝周 仁3漢復封汝墳侯賜號正公字季房徙于安成。生十子,長曰球,執金吾,生平陵令應。應生郎中孝廉道,道生五官中郎約,約生決曹掾燕,燕裔孫表 漢朝周 球4漢仕至執金吾生子:應周 應5漢朝平陵令生子:道周 道6舉孝廉拜郎中生子:約:周 約7漢五官中郎將生子:燕周 燕8字少

16、卿,漢決曹掾居安成生5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職。5子號稱五龍,各居一里,皆以儒學傳家。5子為:周興,居宋里,櫟陽令;周羽,居東觀里,東海太守;周仲,居宜唐里,兗州刺史周明,居西南里,潁陽令;周良,居遂與里。周燕家族因之盛極一時。周子興9漢重合令居宋里櫟陽令生子: 璆周 璆60漢朝社會名士生子:黨周 黨1漢建武年登第生:紆周 紆2漢永平年登第 子 ( 榮,其他子記載不詳 )周 榮3漢章帝、和帝兩朝任尚書令出為潁川太守,坐法當下獄,和帝思及周榮之忠節,遂轉為山陽太守子(興 )周 興4漢永寧年尚書郎 子( 景、其他記載不詳 )周 景5(-168)漢建寧年太尉 字:仲向封為安陽鄉侯子( 嗣,忠、 翼

17、,尚)周 翼6東漢洛陽令 子( 道、 瑜 )周 瑜7175-210東吳大都督 子( 循、 胤 ) 三國周 胤8(200.-239)東吳都鄉侯 子(纂、 豫、 泰 )周 纂9(219-東吳威遠將軍 子( 敏 )周 敏70晉左中郎將 子( 訪 ) 晉朝周 訪1(259-320)字士達,晉征西將軍封尋陽侯 子( 撫、 光 )本汝南安城人也。漢末避地江南,至訪四世,吳平,因家廬江尋陽焉。祖纂,吳威遠將軍。父敏,左中郎將。訪少沈毅,謙而能讓,果于斷割,周窮振乏,家無余財。初,陶侃微時,丁艱,將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謂曰:“前崗見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極人臣矣。”又指一山云:“此亦其次,

18、當世出二千石。”言訖不見。侃尋牛得之,因葬其處,以所指別山與訪。訪父死,葬焉,果為刺史,著稱寧、益,自訪以下,三世為益州四十一年,如其所言云。周 撫2(-365)晉元帝年鎮西將軍子( 楚 )字:道和謚曰襄強毅有父風,而將御不及升平中,進鎮西將軍。在州三十余年,興寧三年卒周光光少有父風,年十一,見王敦,敦謂曰:“貴郡未有將,誰可用者?”光曰:“明公不恥下問,竊謂無復見勝。”敦笑以為寧遠將軍、尋陽太守。及敦舉兵,光率千余人赴之。既至,敦已死,光未之知,求見敦。王應秘不言,以疾告。光退曰:“今我遠來而不得見王公,公其死乎?”遽見其兄撫曰:“王公已死,兄何為與錢鳳作賊?”眾并愕然。其夕,眾散,錢鳳走出

19、,至闔廬洲,光捕鳳,詣闕贖罪,故得不廢。蘇峻作逆,隨溫嶠力戰有功。峻平,賜爵曲江男,卒官。子仲孫周仲孫興寧初督寧州軍事、振武將軍、寧州刺史。在州貪暴,人不堪命。桓溫以梁、益多寇,周氏世有威稱,復除仲孫監益、豫、梁州之三郡。寧康初,楊安寇蜀,仲孫失守,免官。后征為光祿勛,卒。 周 楚3(-371)晉梁益諸軍都督子( 瓊 )字:元孫謚曰定起家參征西軍事,從父入蜀,拜鷹揚將軍、犍為太守。父卒,以楚監梁、益二州、假節,襲爵建城公周 瓊4晉建武將軍子( 虓 )勁烈有將略,歷數郡,代楊亮為梁州刺史、建武將軍,領西戎校尉周 虓5晉龍鑲將軍子( 興 )字:孟威少有節操。州召為祭酒,后歷位至西夷校尉,領梓潼太守

20、周 興6南朝宋益州刺史子強,其他子記載不詳 南北朝周 強7齊太子舍人梁州刺史子(靈起 )周靈起8梁通直散騎常侍,直閣將軍,義陽太守,廬桂二州刺史,封保城侯。子 表、 炅. 9周炅:(515-578)字文昭,以功進為平北將軍。后卒于官,贈為司州刺史,改封武昌郡公,謚號曰壯。80周法尚(554-612)字德邁,右光祿大夫。后卒于軍中。追贈為武衛大將軍,謚號曰僖。周法尚有子6人,其中以周紹范最為知名1周紹范在隋大業三年(613)即起家為官。隋末農民戰爭爆發后,周紹范為秦王李世民府庫旦車騎。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周紹范于貞觀五年襲爵譙郡公,累遷殿中大監、右屯衛將軍,貞觀七年加授左屯衛大將軍,是年卒,謚曰敬

21、。有子名道務。周道務起初因為是功臣之子而被養于宮中,其父周紹范死后,道務遂出宮還家。至其成人后,被唐太宗招為駙馬,以臨川公主嫁之。周道務歷官營州都督、檢校右驍衛將軍。死后謚號曰襄。周 表9梁義衡二州剌史,封蓬陵侯。子1才卿周才卿80隋德州刺史永城侯,謚曰敬。子歸仁、懷義 隋朝周懷義,任唐代太子右宗衛率. 唐朝周基,字崇業,曾任常州長史.懷義子.為臨汝周氏的開基始祖。周允元即周基之子周允元(636-695)字:汝良,周基之子.周允元于弱冠之年即中進士。延載元年(694年),累官至右肅政御史中丞,后拜檢校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一次武后宴請朝中宰相,要求宰相們向其進善言。周允元說:恥于君主不如

22、堯、舜。武三思聞聽此言后,便上疏奏劾周允元貶斥朝廷,應予問罪。武則天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其為政之卓識卻并不亞于歷史上一些杰出的帝王。她不但沒有責怪周允元,反而說;周允元此語足以為戒,怎么能怪罪他呢?周允元卒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死后被追贈為貝州刺史。武則天還親自作七言詩一首以示哀悼,可見她對周允元是非常賞識的。周歸仁1(588-639)居山東青州即兗州,隋末義寧元年登武進士,授魏博節度使左遷湖廣襄陽刺史,封息國公子:貴珠、貴瓊、貴瑛、貴瑰、貴璋.周貴珠2(604-673)字:元明.又子席珠.唐貞觀年進士司績郎中 子:文 穎、文 寶周文穎3(622-699)字:仲盛.又字奇敏.

23、唐永徽年進士。任汝南太守子:安 時安世 周安時4(651-717),字:朝用.唐總章年進士。授判史生子二如 錫、如鍉。得24孫周如錫5(673-757).字:彥德.唐垂拱年進士。左金吾大將軍授征南大元帥 遷徙:湖南寧遠大陽洞生十八子宏謙、宏量、宏德、宏度、宏休、宏直、宏章、宏慎、宏正、宏讓、宏道、宏亮、宏頌、宏交、宏本、宏明、宏初、宏立。文進士人武進士人連同胞兄弟如鍉所生六子宏憫、宏懔、宏慣、宏側、宏臆、宏憚.周家24兄弟均為進士及第入仕,當時被贊譽為大唐二十四才子。唐初以前,江永為荒蠻之地。唐貞觀末年,鄱陽林士弘自稱楚帝,據江南、六州之亂曠日持久, 至唐玄宗開元時,欽定周氏如錫、如鍉弟兄掛印

24、南征。平定叛亂之后,周氏兄弟已近年邁,子嗣24人,族譜稱之為“二十四宏”。至唐天寶年間,各宏族人分散各地,其中在永明縣擇地落籍有11宏,上甘棠的周氏族人便是其中一支。周宏謙6(716-779),字:唐天寶元年進士朝議大夫周從昌7(744-810),字:雨軹.唐永泰元年進士, 廉、白二州刺史由寧遠始遷湖南道州周 寓8(784-846)字:丞夏.唐永貞元年進士 頌州太守周惟簡9(808-875)字:居正.唐長慶初年進士 嘉魚縣令周 鑲90(827-892)字:懷玉.唐會昌初年進士翰林學士周彥樸1(846-926)字:幼真.唐大中末年進士延安太守周虞賓2(904-963)字:光國.唐天復初年進士,光

25、州刺史光祿大夫生十二子從 遠 、從 本 周從遠3(923-983)字:仲長.宋建隆年武進士,馬步指揮史生子一智 強 宋朝 周智強4(944-1007)字:健行.宋處士仁孝有義,教子有方隱居月山之嚴田詩書自娛頤養天年葬營道安心寨周懷成5(967-1022)字:孟匡.(即輔成)宋大中祥符進士黃岡尉桂陽令周敦頤6(1017-1073)字:茂叔.始祖元公,字茂叔,號濂溪先生,為宋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原配陸氏子一壽繼配蒲氏,子一燾7子二人孫人周壽7(1057-1109)字:季老.又字:元翁.黃榜進士,吉州司戶.生子六人伯逵虞仲叔夏季友季仲季次周季仲8(1097-1162)字:求善.子人:興裔興繼興宗周興裔

26、9(1132-1196)字:克振.由道州遷福州配:王氏,尚書右仆射王硅之女周興繼9(1140-1207)字:為可.原名:興宗配:王氏,尚書右仆射王硅之侄女子人元孫嗣孫子溶福孫100福孫生子:周洪(1211-1278)字:時舉.1洪生子:維翼配趙氏周元孫100字善長年年宋禮部侍郎生子滔湘泓沐其時四行統一修撰譜牒周子湘1(1214-1285)大理寺學士周紅翼2(1255-1305)字:均用.鎖南大將軍子人 【史 海 拾 貝】 西周滅后,周平王繼位遷都洛陽史稱東周。平王姬宜臼封其子周烈為汝墳侯。至烈十九世孫周邕時,秦滅掉了周,從此周姓失去侯位。漢滅秦后,重新恢復周姓侯位,將周邕的孫子周仁復封為汝墳侯

27、,賜號正公,從此遷籍安城(即今平輿縣的老王崗一帶)。從此,周姓作為汝南望族,經漢、魏、晉、隋、唐,歷時千載,英才輩出,青史不絕。周仁五世孫周燕任汝南郡決曹掾,申張正義,為民請命,史有佳傳。五個兒子各有所成,長子周輿任重合令,二子周羽任櫟陽令,三子周仲任東海太守,四子周明任袞州刺史,五子周良任穎陽令,時人稱為“安城五龍”。他們各居一里,至此,天下著姓必稱周氏。其后安城周姓,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傳者多達百人,且為官者甚多。如漢代有周暢任河南尹、光祿勛,曾在洛陽收埋餓死他鄉的尸骸一萬多具。周嘉任零陵太守,以忠勇俠義著稱。周磐任陽夏令、重合令,皆有惠政,后思母棄官還鄉,為母守靈盡孝。周乘舉孝廉,任泰山太

28、守,為政清廉,時人贊之為“治國之器”。周浚任御史中丞、揚州刺史,封射陽侯、加武成候,拜安東將軍。周燮,生而斂頤折額,且狀駭人,精通禮易,舉孝廉,賢良方正。晉代有周馥,清正有才,補尚書郎,任徐州刺史加軍將軍、河南尹。浚長子周顗任吏部尚書左仆射、贈光祿大夫,為官清貧,史有“三日仆射”之說。浚次子周嵩任廬陵太守、御史中丞。浚三子周謨任丹陽尹、侍中、中護軍,封西平候。顗子周閔歷任衡陽、建安、臨川太守,侍中,中領軍,吏部尚書,尚書左仆射,加中軍將軍,轉護軍,轉秘書監。馥子周密,人稱清士,任尚書郎。周篡孫周訪,任揚烈將軍、賜潯陽縣侯、善撫納士眾,皆為戰死。死后,帝詔贈征西將軍。訪長子周撫,任鷹揚將軍,武昌

29、太守,鎮西將軍。訪次子周光任潯陽太守,賜爵曲江男。周楚任鷹揚將軍,犍為太守,平司馬勛之亂。楚子周瓊任梁州刺史,建武將軍,領西戎校尉。瓊子周虎任西夷校尉、領梓潼太守,追贈益州刺史、龍驤將軍。周仲孫任振武將軍、寧州刺史,后為光祿勛。周琳任東陽太守。南北朝時,周淳官至宋侍中、太常。周朗任宋吳興太守、太子中書舍人、廬陵內史。周濃任國子博士、中書侍郎。周舍任梁尚書祠郎郎、太子詹事。周宏正,一代學宗,任梁吏部待郎。周宏讓,博學多通,任梁仁威將軍,入陳任太常卿,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周宏直:昌州刺史、太常卿光祿大夫。周確;尚書、贈散騎常侍太常卿。周靈任梁通直散騎常侍,盧桂二州刺史,保成縣候。周炅任陳平北將軍

30、、江北道大都督,總統眾軍,封武昌郡公,賜司州刺史、龍源候。周法僧任陳宜城太守。隋時,周法尚任定襄太守、煬帝用其兵法,贈武衛大將軍。周墀任集賢殿學士、江西觀察使、義成節度使。唐武后時,周允元任御史中丞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卒后贈貝州刺史?.皆周燕之后。安城周姓,自漢一脈相承,歷時千載,代代人才輩出,此現象幾乎能稱奇跡。可惜自宋朝以來,汝南安城周氏家族經過戰亂之后紛紛逃亡外地,最終遍布全國,又多集中在江浙一帶,而安城的周姓后人在此地久已不見。據考評,安城(原名汝墳)遺址位于平輿縣西南17.5公里的老王崗鄉興旺店村委之劉莊、朱岡村一帶。北靠汝河,東毗漢代大型水庫鴻隙陂,北城垣長約500米,南城垣長約12

31、00米,南北寬1200米,呈梯形。遺址內多見漢磚殘塊,出土有一些古井、漢磨、小件銅器、玉器、古幣等。南有漢墓群,當地號稱“十八冢”,是安城籍世家豪族的塋地,已盡掘毀。安城故城是中原地區重要的先秦古城之一,1990年公布以來,倍受學術界關注。平輿縣政府已對該故城遺址采取了保護措施。 洛陽周公廟博物館成功舉辦癸巳年禮樂大典暨中華周氏后裔懇親大會洛陽周公廟博物館訊 癸巳年洛陽周公廟博物館癸巳年禮樂大典暨中華周氏后裔懇親大會在3月30日早在定鼎堂前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洛陽市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與中華周氏聯誼總會聯合主辦,旨在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和營建東都洛邑的元圣周公

32、,傳承禮樂文明、弘揚河洛古老文明,擴大洛陽周公廟在華人世界的影響。活動分為兩個部分:一、周公禮樂大典文化節目演繹。二、周氏后裔祭祖拜謁活動。 活動開始前會場內有序的準備工作上午9時30分隨著主持人宣布:“2013年洛陽周公廟禮樂大典暨中華周氏后裔祭祖大典”正式開始。由周氏后裔嘉賓致辭敬香。第三項、主祭官宣讀祭文第四項,禮樂表演第一章:定鼎中原由五十名西周步兵手持長戈,昂首闊步邁向舞臺。表現了周代五禮中的“軍禮”即有關軍事活動中的禮儀,是軍中操演、征伐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封之禮。 第二章:天地共祭由一群少女著布衣上場,少女祭天求雨,祈求天神降雨澆灌土地,表現人們辛勤勞作,盼望豐收。舞蹈在

33、少女們慶祝豐收的吶喊聲中結束。表現了周代五禮中的“吉禮”,“吉禮”是五禮之冠,即祭祀之禮。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廟、祭先祖等。從一個側面展現了大地生長五谷,養育萬物,遠古人們對土地的崇拜和對天神的敬畏。 第三章:成人禮天真可愛的孩子們身著傳統服飾,有的模仿大人走路,有的效仿成人施禮等等各異動作。又有長者號召孩子們整齊排列等待,長者給孩子們做成人之禮,向現場的人們展示了周代成人禮的簡單過程。周公制禮作樂為此后中國奠定了“禮樂文明”的基礎,西周又是我國禮儀制度最為完備的時期。“經禮三百。曲禮三千”,“成人禮”就是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禮儀。男孩為“冠禮”女孩為“笄禮”。意義在于“內心修德,外被

34、禮文”,是“既以修德,又以正容。”作為幼兒期的結束和成人期開始的標志。 第四章:誦讀弟子規伴隨著古樂,百名少年排列整齊地高聲朗誦弟子規。弟子規是以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 第五章:大合唱周公頌在雄壯的樂曲聲中,合唱隊深情的頌唱,表達對周公以德治國,以民為本的景仰和愛戴。周公奠定儒家思想,佐武王滅殷商,輔成王成周定鼎,營建洛邑,惶惶九州。制禮作樂,安定人心。經千秋偉業,開萬代太平,筑禮儀之邦,始華夏文明。周公吐輔,天下歸心。 第五項,自行參拜 淮安名宦周文煒與文廟忠孝祠 周文煒第十三代后人周興國 文

35、廟碑記中的忠孝祠 周氏宗譜中有關周文煒行狀【核心提示】晚報記者 彭 智在淮安清江文廟,一座座古典的亭臺樓宇,偎依在靜水流深的里運河畔。淮安里運河,慣看千帆過盡,也見證了清江文廟飽經滄桑的歷史變遷。如今重建的文廟,有人勒石為碑記載,曾經的建筑格局,有崇祀明末淮安名宦周文煒的祠堂,如今雖無舊祠,但祠堂的主人周文煒,背后卻有著一段蕩氣回腸的忠烈故事,至今仍令人浩嘆不已。在淮陰區,記者尋到了周文煒第十三代后人周興國,在一字一頓中,老人為我們講述了明朝末年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在淮陰區小營廣場東,小巷一隅的普通民宅,記者拜訪了周文煒后人周興國。周興國今年62歲。見到周老時,他正在家修宗譜,案上堆滿了各種資

36、料。周老告訴記者,他以前在淮陰區袁集中學任教,退休后專心研究家譜。周興國發現,宗譜里有關于宋代大儒周敦頤和明末崇禎年間名宦周文煒的行狀。后就此多方求證尋訪,經查閱,在清河縣志中發現清江文廟原建有祀忠烈公周文煒的祠廟,歷史上毀于兵火,早已湮廢,如今重建的文廟并沒有忠孝祠,只在碑識中有所提及。在周興國的家中,他小心翼翼地捧出宗譜,向記者出示了關于周文煒的行狀,其中記載,“文煒,字存白,號魯源,生萬歷年戊子四月十三日吉時卒崇禎十六年癸未十月十五日,歲貢生任陜西西安府同。”周興國說,“周文煒生于明末,是明淮安府清河縣(現淮陰區碼頭鎮)人,其九世祖周顯忠懷才抱德,隱居不仕,于明初洪武三年從蘇州閶門遷居清

37、河,周文煒的二十一世祖周敦頤是宋代大儒。周文煒年輕時就是清河縣一位有名的學者,他賦性剛直,無所浮湛,熱心公益和教育事業。”天啟元年(1621年)清河縣學宮(文廟)湮廢。周文煒與仲朝典、李遇賢、江道振諸君相與協謀,捐資助工,戴星視事,不避寒暑。“以廣文之職而兼有司之能”,終將新學宮“次第考成”。據周興國介紹,在淮周氏一脈,因周文煒的忠烈事跡而被誥封為忠孝堂,且代有才人出。在光緒三十年所修宗譜的序中有記載,周氏原為汝南堂,因周敦頤而敕封堂名愛蓮堂,又緣于周文煒而誥封忠孝堂,現仍為忠孝堂。如今周文煒在淮安的后人支脈甚廣,人才輩出,其十一世孫周文忠曾任淮陰市市長,與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的周文科和周文廣

38、兩兄弟并稱“周氏三虎”。依譜尋宗 后人口述先祖歷史忠烈名宦 力戰身死傳頌古今周文煒年輕時,熱心教育事業,捐資助工修清河縣學宮,后奉命到商州出任知州,在商州施行了許多惠政,為民所稱道。明崇禎十六年(1643)十月六日,李自成的軍隊攻陷潼關,兵臨陜西商州城下。時任商州知州的周文煒,嬰城據守,血戰十日,力竭援絕,城陷被縶。周文煒力戰而死,其雖死不辱的氣節震驚朝野,清初以來,淮商兩地人皆建祠以祀。那么,周文煒究竟有哪些事跡被載入史冊?為此,記者聯系到商州籍的朋友西北大學古代文學專業在讀研究生王彥龍。王彥龍告訴記者,他曾聽當地老人講過商州名人周文煒的故事,但祀祠已無所存。為了解周文煒事跡在商州文獻的確切

39、記載,王彥龍專程到陜西省圖書館查閱商州志證實,據清王如玖纂修乾隆九年(1744)刻本,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西北卷(乾隆)直隸商州志記載,“周文煒,江南人,崇禎癸未,署商篆,多惠政,時奉上檄派征民運銀二千八百兩,煒憐商疊罹兵火,極力申銷之,州人尸祝。及十月李自成破商州被執不屈,厲聲大罵,賊割其舌,煒怒目喚血喉中,猶作罵賊狀?本朝(清)薛所習,孟縣人,順治五年由宣貢知商州?詳請蠲免商民建祠祀之。”另據清陳夢雷所著古今圖書集成忠烈部名臣列傳中記載:“周文煒,子元生,按清河縣志,文煒,字存白,賦性剛直,自為諸生即有不群之氣,遇公事屹然敢言,或以身任之,絕無推委,崇禎中,以明經筮仕于陜,二年,流寇陷會

40、城,文煒守商州,與商雒兵備黃某,嬰城拒寇,以忠義激眾守之,力竭援絕,城陷被執,賊將以美官誘文煒,不從,且罵,更幼子元生以至夾刃脅之,又不從,且大罵,賊斷其舌,猶張目噴血,喉中作罵聲,賊以鐵箸頭燒納,吭中磔之,元生痛父死之慘,哭罵不絕口,亦被戮。賊去,商士葬文煒及元生于商城之北,而碑識之,請于朝,得祀名宦文煒之仲季,亦得請于上,而祀鄉賢兩地崇祀,名著千秋矣。” 從周興國向記者展示的一張清河縣志中關于周文煒的傳記圖片可以看出,清河縣志所載文字與古今圖書集成所記基本一致。文獻中所記載的周文煒,“賦性剛直”,有“不群之氣”,知任商州時,“多惠政”,體恤民生,因憐憫商州多次遭受戰亂之苦,竟極力請求撤銷上

41、級命令。其種種事跡,可知周文煒忠勇節烈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寬政愛民的仁厚之心,其臨死不屈的悲壯事跡,以及嶒峻傲岸的骨氣,至今猶能感人至深。清河縣志記載,祀周文煒之祠,在今文廟內。記者在清江文廟走訪發現,如今的文廟只有欞星門、大成門和大成殿,其余仿古建筑雖然不少,但都改頭換面,變成淮安市最大的古玩市場和花鳥門市,而作為文廟主體建筑物之一的忠孝祠也只能在碑記中看到。 隨著清江文廟的歷史變遷,忠孝祠也隨之經歷了滄桑變化。清康熙三年(1664)奏于朝,康熙帝下旨追授周文煒為“商州名宦”,其仲季(周文貴、周文郁、周文煥、周文藻)也奉旨入“清邑鄉賢祠”。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再次追封周文煒為“忠烈公”

42、,并命當時的清河知縣戴昕在學宮(文廟)內為其父子特建“忠孝祠”,并要求:“兩地(商州,清河)崇祀,直垂千秋”。每逢春秋二季,委派中河廳憲親自到忠孝祠進行官祭。 雍正九年(1731年)忠孝祠建成,建成后的忠孝祠在文廟內教諭署南,祠內供奉明陜西商州知州周忠烈公諱文煒的牌位(祀周忠烈公文煒雍正九年建)。忠孝祠大門的匾對:城破身亡,仗熱血一腔,終得保殘黎于虎噬;父死子殉,正金瘡滿路,尚時聞黑夜之烏號。橫聯:經緯人倫。忠孝祠懸掛各級政府官員敬寫的楹聯有:精忠斷舌,丹心偕青史常昭;罵賊捐軀,亮節與堅城并峙。伶仃幼子,死親亦如死君;繼跡前人,存仁兼以存義。家國原無二理,忠孝萃于一門。雍正九年地方官祭于忠孝祠

43、的祭品:羊首一只,藁魚一條,鯉魚一條,果品一盤,祭幣一端,金紙一撮,祭酒、香燭俱全內祀。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黃水漲漫,清河縣治和學宮東移至清江浦(當時還屬于山陽縣),學宮借用原工部主事邵經濟的崇景堂。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黃水復漫,忠孝祠及圣廟諸祠悉將傾圮。道光二年(1822年),河道總督黎世序率其屬及邑人重建學宮,他帶頭捐資,官吏士民各量力捐輸(僅周姓族人就捐白銀八十兩,當時一兩銀可買兩擔米,約一百九十公斤)共集資四萬三千,在臨時學宮(崇景堂)的正南邊(跨過里運河)重新修建一座學宮。祭祀周文煒父子的忠孝祠也在被水毀四十五后,又一次矗立在文廟之內。至道光三年(1823年),清河縣

44、文廟(現改清江文廟)已成為具有“欞星門、大成門、泮池,環橋、大成殿、崇圣祠、東西廡、忠孝祠等建筑的宏偉建筑群”(碑記)。從清初至今,清江文廟經受了無數戰亂,尤其是咸豐十年(1860年),捻軍攻破清江浦,隨著文廟毀于兵火,忠孝祠也未能幸免于難,僅存破損嚴重的大成殿和崇圣祠。后經有關部門開始修建,遂成現狀。周文煒,一位有血有肉的淮安人,一位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父子倆無與倫比的忠烈孝悌行為,震憾歷代朝野,感動淮安歷朝歷代的人民,為人所敬仰和尊重,后人不惜一次又一次地花巨金將毀損的忠孝祠重建,可見其忠勇節烈之感人!世事變遷清江文廟有碑無祠:/ 初謁洪洞大槐樹祭祖園 壬辰年清明公祭洪武遷徙之先祖文梅錦煊

45、惟公元二零一二年四月,歲次壬辰,節屆清明,惠風和暢,萬象更新。吳地民眾,聚首于閶門尋根之地,謹以鮮花時果,恭祭洪武遷徙離蘇之先祖,辭曰:明初開國,太祖御文,充實江淮,遷徙移民。蘇杭松嘉,集散閶門,數十萬眾,北上遠行。老樹昏鴉,滿目幽冥,植根荒蠻,維艱生存。煮鹽捕魚,壘城漕運,辛勤勞作,讀書耕耘。兒孫瓞綿,枝繁葉盛,英才輩出,望族名門,成就大業,百世記銘。遷徙先祖,肇啟文明,功德千載,江淮振興,煌煌天地,彪炳星辰。 巍巍閶闔,故鄉月明。不忘前事,順應于民,尋訪后裔,重逢近親。辛卯歲初,工程始行。歷時兩載,布展精心,尋根圣地,河畔重生。朝宗閣樓,二十碑林;趕散之圖,悲壯場景;望蘇埠處,九九字根;尋

46、根驛站,濃濃鄉音;碑文清晰,字字含情。金雞唱曉,百鳥和鳴,清風送爽,山塘河清。國泰民安,和合昌明,百卉爭榮,萬象更新。兩岸子孫,問祖尋根,報本溯源,肅穆誠敬,擊鼓獻賦,祈福水濱。華夏一脈,同源同根,衷情拳拳,思緒誠誠。告慰吾祖,永駐祥云。中華崛起,再創前程,昂首奮進,國運昌盛!(寫于壬辰年清明前夕) 閶門尋根圖策劃及文字注釋梅錦煊2010年為建設中國朝宗圣地之一的閶門尋根紀念地,特策劃和撰寫了閶門尋根組圖文字注釋: 閶門尋根圖文字注解主 圖:洪武趕散圖文字注解:元末群雄并起,吳王張士誠據蘇城與朱元璋爭衡天下。及張士誠兵敗被俘,朱元璋遂驅逐吳民至江淮荒蠻之地,史稱“洪武趕散”。據史料記載,明初官

47、府多次組織大規模江南移民,計四十余萬眾,由蘇州閶門集中出發遷往江北,閶門由此成為中國最有影響之移民出發地和集散地,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溯源報本之朝宗圣地。組 圖:1.堅守蘇城:/ 5.寄思花樹文字注解:閶門移民,攜家鄉之花樹,植于鹽阜大地,寄情故里,鄉思不斷,世代相傳。青墩古皂莢,十里八鄉獨一無二;特庸古銀杏,似黃海之濱航標;便倉枯枝牡丹,感知靈性承載傳奇。兩古樹一奇花,充溢靈性,歷經六百滄桑,依然枝繁葉茂。6.滄海鹽倉文字注解:明初,范公堤(捍海堰)以東仍為荒涼海灘,四萬余眾閶門移民至此,即從事鹽業生產。“鹽丁苦,終日熬波煎淋鹵”,“鹽丁苦,食不充饑衣難補”,“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

48、鹽烈火傍。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鹽民辛勤勞作成就兩淮鹽業,亦為明清兩朝國家財政命脈,作出不可磨滅之貢獻,亦使江淮日漸成為富庶之地。7.圍墾江灘文字注解:江南移民遷徙江北,迫于生存,圍墾江灘。縱橫百里,“辟草萊而通魚鹽之利”。不少家族以耕讀為業,或農耕,或捕魚,或制鹽,春耕秋收,早出晚歸,辛勤勞作,遂使家族綿延生息,人丁興旺,家境殷實。:/ 年十三歲時,(施)于蘇州城外滸墅關季氏家塾就讀。十九歲時,中秀才,與季氏女完婚”。施耐庵(12961371)博古通今,才氣橫溢,35歲中進士,后棄官歸里,閉門著述,終成“四大名著”之水滸傳。 12.宰輔后人文字注解:明朝宰輔張居正,歷仕三朝,權傾

49、天下。身后卻遭皇帝清算、宵小圍攻,被誣“專權亂政”,全家慘遭不測,僅其六子靜修隱姓埋名,流落民間。明末,義軍蜂起。張靜修攜家逃往蘇州,投奔世交顧璘之子顧峻,顧家助其在山塘街謀一舂米差事以掩身份。清康熙元年,張靜修后人被遷徙至興化。13.一門五督文字注解:尚武剛烈一脈,在移民后裔中亦得以傳承。姜堰劉氏始祖延澤公,世居蘇州,明建文帝時曾任蘇州指揮副使。靖難之役后,朱棣即位,延澤自忖不容于新君,遂舉家渡江,遷往泰州避難。武將尚武文脈傳后,至十二世,出一武顯將軍,其四子為:兩位狀元、一位舉人、一位貢生。被譽為 “一門五都督,三科兩狀元”。14.英才輩出文字注解:閶門移民,家學淵源,英才輩出。高郵王氏“

50、祖孫四進士,一門兩尚書”。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尤為杰出,被稱為清代最杰出之訓詁大師,為乾嘉學派之砥柱。似高郵王氏者,遍及江淮:明朝狀元沈坤、“白頭狀元”王式丹,祖孫學者任陳晉、任大椿, 經學大師劉寶楠,中國四大琴師之盧文勤,清朝泰州大才子俞梅,民國大法官夏勤,至近現代亦有顧祝同、喬冠華、郝柏村等。15.綿延世澤文字注解:閶門移民,遷徙江北。圍墾荒灘,開塘疏浚,捕魚制鹽。盡磨難,方生存。歷經數百年,人丁漸興旺。仍世代不忘“姑蘇世胄”、“吳郡家聲”。修建宗祠,崇尚慈善,詩禮繼世,光前裕后,兒孫瓞綿,枝繁葉茂。除夕夜食蘇州菜,睡覺稱“上蘇州”,其生活習俗、民間語言等無不刻有吳地烙印。16.望族名門文字

51、注解:江南歷來人杰地靈。自古多“簪纓世胄、鐘鼎人家”。明清兩朝移民中不乏名門大家,杰出英才。遷徙江淮后,仍一脈相承,家訓教人,詩禮傳世,家學成風,淵源深長。累世建業,終成當地名門望族。如泰州盧氏、俞氏、夏氏;姜堰凌氏、張士誠后裔;寶應王氏;如皋顧氏等皆為名門望族、享譽一方。17.焚香九四文字注解:朱元璋滅吳,建明朝,百姓仍對張士誠感恩不盡。祭張風俗,由此綿延南北,世代不斷。張士誠,小字“九四”。因“九四”與“狗屎”諧音,蘇南蘇北百姓便暗中以“燒狗屎香”祭奠張王,并以農歷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生日為掩飾。此風俗延續至今。張士誠后裔則立誓“生姓吳,死姓張,有朝一日認祖歸宗”,以此緬懷先祖。18.賽神集

52、會文字注解:明末,蘇州市民反閹黨,五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之錚錚鐵骨、俠肝義膽,譽滿大江南北。隱于江北興化的東林黨人之后、江北南社骨干攜手,搗魏忠賢生祠,建“東林庵”寺廟,緬懷先賢,遙相呼應。逢陰歷五月十八,興化“賽神會”上蘇州五義士被尊為神祗,巡游鄉里。南北一脈相承,同結不解之緣。19.書香杏壇文字注解:江南重教文脈,隨遷徙而不絕。遷徙家族,常以耕讀為本、詩書傳家。教誠明者達,昏愚者勵,頑傲者革。誨人不倦,超群越輩。使移民后裔中,不乏文武狀元、朝廷重臣、各路英才。自乾隆起,白蒲顧氏六世從教,興辦私塾,教育子弟,善讀好學。如顧氏者,遍及江淮。一脈書香,世代綿延。20.盱眙范祠文字注解:吳郡

53、先賢范文正公之八世孫范光祖,于洪武三年(1370),奉旨自蘇州填盱眙縣(今屬江蘇盱眙和安徽明光一帶)。身居異域,舉目蕭索,常至河口要道,探訪吳下過客,捎書信與族人,以慰鄉愁。為供奉范氏始祖以及春秋家祭、紀念先人,后人集資捐金,建成范文正公祠。逢祭日,當地官員便率民眾祭奠范公。2010年5月寫 閶門尋根詩二首梅錦煊遷 徙 詩據史考證,明洪武年間江南曾發生過規模較大移民遷徙事件,史稱“洪武趕散”。閶門是當時蘇州數十萬移民的出發、集散之地,閶門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尋根問祖的八大朝宗圣地之一。夢里依稀六百年,闔閭閶門魂魄牽。扁舟一葉北方去,茅屋幾間南岸前。煮鹽捕魚千般苦,壘城漕運百世贊。世輩不忘吳郡地,文

54、脈長留天地間。尋 根 詩為傳承中華文明,吸引六百年來,離開蘇州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回故鄉尋根問祖,報本溯源。近日,將在閶門山塘沿河區域,建成“閶門尋根紀念地”。始祖北地漂,累世鄉情懷。悠悠尋根路,虔虔朝宗來。洪武離閶門,辛卯回蘇臺。原是同根生,華夏本一脈。 大豐發現周敦頤后裔聚集地 周氏家譜完成2010年07月02日近日,江蘇大豐市周姓族人完成了一部祖傳的淮南周氏家譜修訂銜接。該譜明確記載,北宋人周敦頤是他們的祖先。淮南周氏家譜分為“原譜”和“修訂譜”兩大部分。原譜內容自元朝丁未年(1367年)至民國八年(1919年),修訂譜內容自1919年至2009年,翔實地記錄了周氏先人1367年從蘇州遷入

55、蘇北“草堰場”(今大豐市草堰鎮),以及其后643年間的繁銜生息概況。原始古譜至今保留的8篇名人學士題寫的序跋顯示,該譜編寫于明代,康熙四十年至民國八年修訂過7次。尤其令人驚奇的是清朝的一些進士、秀才在為該譜題寫序跋時,多次提及這支周姓族人的先祖是我國學術界公認的理學開山始祖北宋人周敦頤,“蘇遷”到“草埝場”的第一代傳人周良輔是其裔孫。 史料可見周敦頤著有周子全書、太極圖說等文集,在史學、哲學、文學界頗有影響。尤其是其所作的愛蓮說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溢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之佳句至今膾炙人口,仍編于現在的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周氏“蘇遷”第一

56、人周良輔到蘇北后已繁衍二十三代人,裔孫遍布當年的“草堰場”四方,現今較為集中地為大豐、興化、東臺、鹽都,近年來修訂家譜登記入冊的大豐市草堰、西團、白駒、小海等鄉鎮,以及興化市部分鄉鎮的健在周氏后裔有12000多人。(周亞峰 于從文)數十萬江南人遷徙蘇北600年后北漂族子孫蘇州尋根2012年04月08日現代快報記者 王玲玲在今天的泰州興化一帶,不少人稱睡覺為“上虎丘”,如果這一覺還做了夢,則管做夢叫“上蘇州”。這樣的說法很奇特,但并非空穴來風,細數這些人的家譜,會發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的先祖,和許多今天生活在蘇北的人的先祖一樣,是在明朝洪武年間由蘇州遷徙至蘇北的。史料記載,600多年前的一次

57、大移民,也就是“洪武趕散”,使得數十萬江南百姓自蘇州閶門遷移至蘇北。背井離鄉600多年,尋根問祖便成了這些昔日江南人的后裔的夙愿。4月6日上午,蘇州閶門尋根紀念地開館儀式在蘇州金閶區山塘街正式啟動。數百名來自泰州、鹽城等地江南人后裔齊聚于此,一場莊嚴肅穆的朝宗儀式,讓他們有了回家的感覺。 【600多年的思鄉情】“明初開國,太祖御文,充實江淮,遷徙移民,蘇杭松嘉,集散閶門,數十萬眾,北上遠行。”昨天上午,在莊嚴的壬辰年清明公祭洪武遷徙之先祖文祭文中,“閶門尋根”活動在蘇州正式開始。“一敬天地,二敬祖先,三敬閶門故鄉!”主祭人聲如洪鐘。而和著肅穆的音樂,不少尋根的老人淚濕眼眶。接著,來自蘇北各地的

58、10多名后裔代表敬獻花籃,繼而向朝宗閣深深地行三鞠躬禮。朝宗儀式在蘇州山塘街朝宗閣前舉行。朝宗閣前是尋根廣場,廣場上鐫刻著99個大大小小、各種字體的“根”字。離朝宗閣不遠,就是曾在唐寅筆下被描繪為“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的閶門碼頭。“洪武趕散”是明朝洪武年間江南地區發生的一次大規模移民遷徙事件,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抑制江南地區富豪望族的勢力,懲治曾激烈抵抗朱元璋部隊的“吳王”張士誠舊部,也為了快速恢復經過戰亂后人少地多的江淮地區經濟,遂將蘇州城內數十萬百姓遣散至江淮地區。蘇州金閶區文史專家徐文高介紹說,600多年前,遷徙的蘇州百姓正是從閶門碼頭集中登記造冊,編隊登船,被迫遷徙到江淮流

59、域。背井離鄉600多年 皂莢銀杏重歸故里在朝宗閣展館一樓展廳的玻璃展柜內,來自蘇北等地17本厚厚的家譜并排而放。家譜旁邊,7條皂莢和幾根銀杏樹枝、一捧銀杏葉和一碗銀杏果獨成一展柜。徐文高說,不要小看這幾個皂莢和銀杏,它們可是見證洪武趕散的活歷史。徐文高介紹,皂莢來自鹽阜青墩。600多年前“洪武趕散”時,一位從蘇州遷走的張姓祖先落戶蘇北,“為了紀念故鄉,他臨走時就從蘇州故土帶走了一顆皂莢樹,然后在新家栽下。”銀杏樹枝、果、葉來自在鹽城東面一處名為釣蟶洼的銀杏樹,和青墩的皂莢樹一樣,這棵銀杏樹同樣是“洪武趕散”的見證。歷經600多年歲月的蕩滌,這棵銀杏樹不斷開枝散葉,繁茂生長,還曾成為過海上漁民行

60、船的航標。“皂莢和銀杏都是遷徙的后裔特意帶回來的,”徐文高感慨,“走了600多年后,終于回來了!”一幅洪武趕散圖 淋漓盡致重現悲愴歷史在“朝宗閣”的二樓,正對著閶門的一面墻上,一幅大型漆畫洪武趕散圖吸引了眾人駐足細看。畫家以中國畫的線條勾勒出六百多年前“洪武趕散”時,閶門外那讓人觸目驚心的動亂場面。只見一面“奉旨遷徙”的大旗下,老百姓背上行囊接連登船,岸邊數十名百姓被押解著行走,還有屠夫將砍刀高高舉起,刀下跪著的人落寞而恐慌?據了解,這幅畫由金閶區文聯組織策劃,由畫家張天壽和畫家李小康聯合創作完成。為了表現出老閶門碼頭送別場景中飛揚跋扈的官兵、面目悲傷的移民、嗚咽不止的老者、相擁而泣的一家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