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2021-2022學年高二歷史上課件(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2021-2022學年高二歷史上課件(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2021-2022學年高二歷史上課件(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2021-2022學年高二歷史上課件(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2021-2022學年高二歷史上課件(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標要求】 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祿制)(1)標準: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 禮記 血緣(2)結果:貴族世代壟斷高官(一)選官制度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祿制)2、春秋戰國時期:舉薦與軍功爵制 材料二:秦時商鞅變法明確規定:“宗族非有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

2、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一:李悝相魏文侯時說:“為國之道 , 食有勞而祿有功 , 使有能而賞必行 、 罰必當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 劉向說苑(一)選官制度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祿制)2、春秋戰國時期:舉薦與軍功爵制(1)背景:(2)標準:(3)方式: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爭霸圖強。才能或軍功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一)選官制度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祿制)2、春秋戰國時期:舉薦與軍功爵制3、秦朝:“以法為教”“以

3、吏為師”(一)選官制度(1)途徑:(2)影響: 材料一: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韓非子 材料二:古者天下散亂,莫能相一。人善其所私學,聞令下,則各以其私學議之。臣請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學者,以吏為師。史記李斯傳 情境一:根據材料,分析秦朝選官的主要途徑及影響。 材料三:故騰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為閑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之,毋巨於罪。 睡虎地秦簡語書秦虎地秦簡語書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祿制)2、春秋戰國時期:舉薦與軍功爵制3、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4、(1)途徑:(2)影響: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專制,造成了嚴重的倒退。(一)選官制度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祿制)2、春秋戰國時期:舉薦與軍功爵制3、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4、漢朝:察舉制(一)選官制度情境二:根據材料,了解漢代察舉制。 材料:察舉制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主要包括德行、學問、法令、謀略四個方面的內容,然后舉薦,經過一定的形式的考察后擇優錄用,授予官職。 。察舉人才的標準有新規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舉,開創了以儒術取士的標準。察舉分歲舉和詔舉兩類。察訪程序:舉薦考核任用情境二:根據材料

5、,了解漢代察舉制??颇坎煨⒘?舉茂才明經常科賢良方正特科明法 講求孝行、廉潔。 超群逸倫、智略出眾人才。 德才兼備,正直不阿,能直言極諫。 明于儒學的經典,通曉儒術。 明習法令。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祿制)2、春秋戰國時期:舉薦與軍功爵制3、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4、漢朝:察舉制(一)選官制度(1)標準:品德和才能(2)影響: 材料一: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情境三:根據材料,概括察舉制的影響。材料三:

6、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晉書段灼傳 材料二:東漢順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舉六名孝廉的名額,當權的貴族勛戚爭相請托,結果真正名士入選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門人選的。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容易任人唯親,形成小集團后期難以選拔真正的人才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祿制)2、春秋戰國時期:舉薦與軍功爵制3、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4、漢朝:察舉制(一)選官制度5、魏晉:九品中正制(1)背景(2)標準(3)評價 材料一: 東漢中后期,由于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察舉選官名實不符,很難選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時,漢

7、末以來,戰亂頻仍,社會動蕩不安,百姓背井離鄉,“人士流移,考詳無地”,難以掌握士人的真實情況,使察舉制無法實施。 趙毅、趙軼峰中國古代史(上冊)情境四:根據材料,概括九品中正制的背景、選官的標準及評價。 材料二:選舉“賢有識鑒”的現任中央官員兼任其原籍的郡小中正或州大中正。中正考察士人的“品狀”后,評定其等第,分為九品:評定品第的依據,主要是德行才能,門第也在考慮之列。背景: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人權,察舉制度難以實行。標準: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材料三:在實行察舉的兩漢之際,還有考試這樣一個輔助性的環節,到了魏晉時代,居然倒退到全憑中正官作出一個模糊評語的地步。既然

8、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沒有考核標準,結果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華帝制往事 及法弊也, 唯能知其閥閱 , 非復辨其賢愚。所以劉毅云: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南朝至于梁陳,北朝至于周隋,選舉之法雖互相損益,而九品及中正至開皇中方罷。 杜佑通典情境四:根據材料,概括九品中正制的背景、選官的標準及評價。注重家世,形成門閥士族政治,激起社會矛盾。評價:積極:將選舉權收歸中央,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消極: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選官制度(二)考核制度:上計制縣郡中央縣或侯國將戶數增減、農田墾植、錢谷收入、社會安定等狀況,上報郡國郡國匯編,制成計簿,上報中央以考課結果的優劣來

9、決定對官員的賞罰升降負責核實政績的虛實御史秦漢上計制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選官制度(二)考核制度:上計制(三)監察制度1、秦漢:御史大夫2、漢武帝:刺史秦朝中央御史大夫郡監御史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監御史刺史特點品級不高,但權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國刺史的職權雖重,卻不直接處理地方行政事務漢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刺史每年八月巡視所部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刺史由丞相派屬員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時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權重”。十三部刺史的設立,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 白壽彝中國通史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選官制度:科舉制二

10、、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選官制度:科舉制(1)背景: 隨著門閥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開皇年間被隋文帝廢除,改為主要通過察舉選拔官員。隋唐時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階級強烈要求加入政權,分享政治權力,唐代統治者也在治國方針上確立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的原則。從南北朝時代考試取士措施中發展起來的科舉制便在這樣的氛圍中確立。 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勢力上升。(2)歷程:隋朝設立唐朝完善科舉制的發展歷程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始建立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武則天擴大了科舉取士的人數,

11、首創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選官制度:科舉制(1)背景: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勢力上升。(2)歷程:隋朝設立唐朝完善兩宋進一步發展完善(主要選官途徑)彌封制度謄錄制度鎖院制度 材料:故不問東西南北之人,盡聚諸路貢士,混合為一,而惟材是擇。又糊名、謄錄而考之其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祖宗以來不可易之制也! 歐陽修鎖院制度謄錄制度已糊名彌封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選官制度:科舉制(1)背景: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勢力上升。(2)歷程:(3)內容:隋朝設立唐朝完善兩宋進一步發展完善(主要選官途徑)明清八股取士制舉制舉是由

12、皇帝親任考官,選拔具有專才之人。常舉進士科:內容包括貼經、詩賦和政論,考試難度大,但考中進士最為榮耀,有的官至宰相?!安粸檫M士出身,終不為美”。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考試是先帖文,然后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保喝畾q考上了明經都覺得老了,但是五十歲考上進士卻是還算年輕。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選官制度:科舉制(1)背景: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勢力上升。(2)歷程:(3)內容:隋朝設立唐朝完善兩宋進一步發展完善(主要選官途徑)明清八股取士(4)標準:考試成績(5)影響:情境五:根據下列材料,分析科舉制產生的影響。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

13、報名考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 韋慶遠 中國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汪洙【宋】神童詩 材料三:貞觀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門,見進士于榜下綴行而出,喜謂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顧炎武 材料五:(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打破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促進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

14、推動教育的發展。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八股取士禁錮人們思想,抑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西方文官制度產生深遠影響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選官制度:科舉制2、考核制度:考核部門考核方式考核標準考核結果尚書省的吏部地方報告中央皇帝巡查州縣品德才能評定分三等九級,確定官員升降與獎懲。 唐六典全面規制了官吏的選用、考核、監察、獎懲等。 唐六典規定:考績由尚書省吏部負責,考課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評定分三等九級,綜合考評這幾年的政績以決定升降與獎懲。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選官制度:科舉制2、考核制度:3、監察制度:(1)隋唐:地方:中央:御史臺,長官御史大夫

15、將全國劃分十道監察區御史臺御史大夫分工明確,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監察系統。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十五道,每道派監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監察制度唐朝臺院侍御史殿院殿中侍御史察院監察御史臺院:“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殿院:掌殿廷供奉之儀式”;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糾視刑獄,肅整朝儀”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選官制度:科舉制2、考核制度:3、監察制度:(1)隋唐:地方:中央:御史臺,長官御史大夫 將全國劃分十道監察區(2)宋代:劃分路作為監察區,設四監司、通判中央:御史臺,長官御史大夫,臺諫合一 地方:中央監察諫院御史臺宋代監察制度的重大變化就

16、是臺諫合一,御史擁有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宋朝在地方監察制度方面建立了與路、府州二級相適應的監察體系,并且對地方監察體制自身監察進行了強化。其在路上建立監司,府州一級設置了通判 ,稱為 “監州 ”,與知州同領州事并專門負責對知州的監察 。杭州通判蘇東坡監察制度宋朝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選官制度1、元朝:官員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1313年宣布次年開考,恢復科舉制,但時斷時續。元朝科舉錄取人數不多,科舉出身的官員比例也不高。 延祐復科:皇慶元年(1313年),提倡漢化運動的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國的17處考場,舉行鄉試。延祐二年2月

17、和3月相繼在大都舉行會試和殿試(廷試),史稱“延祐復科”,本次科舉以程朱理學為考試的內容。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選官制度1、元朝:2、明清:形式:生源:內容: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主要是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學生等。從四書五經中命題。連中三元:是用于形容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情況,指某個考生參加考試過程中,在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即接連考得解元、會元、狀元。據史料記載,歷代數下來,總共出現過17次連中三元的情形,另外還有2次武科舉的連中三元。 八股取士:明代成化以后,用排偶文體闡發經義的科舉考試之法。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出題、起股、中股、后股、束

18、股、落下十個部分組成,格式嚴格,內容空泛,嚴重束縛了學子的思想與才華。 1898年戊戌變法曾改革科舉制,廢八股,改試策論;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婆e,光緒帝詔準。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制廢至此正式廢除了。 “1905年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羅茲曼主編的中國的現代化朝代制度途徑標準西周春秋戰國秦兩漢魏晉隋唐兩宋元明清根據所學,概括中國古代各時期的選官制度。世官制世襲(世卿世祿)血緣薦舉、軍功爵制舉薦、通過戰爭獲得軍功才能、軍功“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向官員學習律令而為官明習法律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科舉制蒙古傳統和科舉制科舉制先考察后推

19、舉,分常科和特科中正定品,吏部授官分科考試,分為制舉和常舉“取士不問家世”世襲、軍功、科舉比例小從學校參加科舉,分三級考試品德、才能等家世、道德、才能考試成績(才學)血緣、軍功、才學考試成績(才學)考試成績(才學)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選官制度(二)考核制度朝代考核制度考核時間考核對象考核結果明朝清朝考滿三年、六年、九年任職期滿的官員分三等,是決定官員升降的依據三年一次的朝覲六年一次的京察外地官員京官查處官員貪、酷和作為京察大計考察三年京官外省官員官員獎懲的依據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選官制度(二)考核制度(三)監察制度1、元朝行御史臺、肅政訪廉司中央:御史臺地方:元

20、代肅政廉訪司的前身是設置于至元五年的提刑按察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廷改提刑按察司為肅政廉訪司,“每道仍設官八員,除二使留司以總制一道,余六人分臨所部,如民事、錢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俟歲終,省臺遣官考其功效”。元代監察制度從中央到地方渾然一體,從組織上保證了對各級官吏實行有效的監察,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選官制度(二)考核制度(三)監察制度1、元朝行御史臺、肅政訪廉司中央:御史臺地方:2、明朝中央:都察院監察御史、六科給事中地方:十三道巡按御史、各省設提刑按察司十三道監察御史出則巡視方岳,入則彈壓百僚,雖與都御史相涉,而非其屬官,直名某道,不系之都

21、察院,事得專達,都御史不得預知也。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選官制度(二)考核制度(三)監察制度1、元朝行御史臺、肅政訪廉司中央:御史臺地方:2、明朝中央:都察院監察御史、六科給事中地方:十三道巡按御史、各省設提刑按察司3、清朝中央: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監察百官地方: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清雍正時期,意識到監察機構一分為二有重疊的弊端,給事中與御史分權、科道分設往往導致監察機構之間互相糾舉彈劾、爭權奪利,影響監察效能發揮,御史雍正元年(1723年),六科給事中被并入都察院,與十五道監察御史合稱“科道”,分別負責對京內外官員的監督和糾彈。 陳曉楓、鐘盛中國傳統監察法制與司法文明紀昀,數次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凡有政事背謬及貝勒、大臣驕肆慢上、貪酷不清、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