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版_第1頁
八年級語文版_第2頁
八年級語文版_第3頁
八年級語文版_第4頁
八年級語文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1、小石潭記教學目標: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細致描摹的方法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教材分析: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教學設想: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游記,卻不能當作一般游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

2、特點不在于景色寫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于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復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 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

3、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二、明確學習目標 1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3體會作者的感情。三、整體感知課文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3齊讀課文。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

4、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5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五、布置作業1熟讀并背誦全文。2翻譯第二自然段。第二課時一、 導入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

5、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學習目標: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2)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

6、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發現小潭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移步換景的寫法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5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2)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

7、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

8、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8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

9、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滅可見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10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11討論以下問題: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

10、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三、總結全文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現出來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11、。四、布置作業背誦全文。板書設計:小石潭記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潭中景物特寫鏡頭潭水:清澄,側面描寫游魚:動靜結合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22、答謝中書書陶弘景教學目標:1、反復誦讀,再誦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背誦并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了解以聲襯靜、動靜結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教學難點: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課前預習:1、借助注釋工具

12、書了解課文大意。 2、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它煞費心機,創造了世界。我們無不為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后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一)、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

13、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

14、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二)、文體簡介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

15、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u)其奇者。 (1)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2)反復朗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選一學生讀、學生齊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2、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

16、 (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2)四時: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陽。(5)頹:墜落。(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9)與:參與,這里指欣賞。(10)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 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

17、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二)、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三)、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五、研讀書信講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啟示: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見,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

18、,而凝聚于筆端的定是反復觀賞、飽覽勝景后的精辟之見。 講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著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郁郁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

19、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分析:這一句是動態描寫。所寫之動態,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里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色彩)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總之,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

20、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講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出由衷的贊嘆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于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小結: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

21、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六、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古人善于從一川一坳之中發現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這是作者寫給梁中書鴻臚謝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的喜悅,抒發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運用 本文四字寫景句非常多,試最大化地運用或改用它們說一段話來描繪景物,看誰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

22、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八、作業布置 1、抄寫背誦默寫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板書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南朝)總-共談山水特色:美分-具體描繪手法、角度山水相映之美 (靜態、形體)(仰視俯視)動靜相襯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靜態、色彩) (平視)晨昏變化之美 (動態、聲響)(聽覺視覺)總-感慨收束,其與謝公(謝靈運)比肩之意抒發親近自然的喜悅之情 ,古今知音共賞愜意之情23、記承天寺夜游蘇軾教學目標: 1、朗讀并背誦課文,領會凝練含蓄,饒有

23、余味的語言。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4、學會在寫作時運用修辭手法以及環境描寫。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一讀課文,結合作者及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 1、導入:學生介紹蘇軾,教師補充。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蘇軾是著名詩人,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并稱為“蘇

24、黃”;蘇軾為杰出的詞人,與辛棄疾合稱“蘇辛”,開辟了豪放詞風。 補充(在政治上,蘇軾既反對新黨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在各地居官清正,為民興利除弊,政績頗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蘇堤就是實證。 蘇軾一生命運坎坷。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為誹謗譏諷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獄,這就是歷史上的“烏臺詩案”。5個月后蘇軾被貶黃州為團練副使。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并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后,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磯游覽,寫下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25、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承天寺”在湖北黃岡縣南。記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豐六年(1083年),時作者被貶在湖北黃州。 過渡語: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聽老師朗讀課文,一起去看看蘇軾在黃州的生活,并且看看面對這樣的坎坷,蘇軾又是如何面對的?聽的時候注意聽準字音、停頓和情感。 二、二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大意: 1學生齊讀課文。 2兩分鐘時間當堂鞏固預習時遇到的難題,為搶答做準備。 3以搶答的方式,檢查預習。 搶答題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并說說該句的意思。 月色入戶 單扇的門,這里泛

26、指門 欣然 起行 高興的樣子 念無與為樂者 思考、想到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于是、就 相與 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庭下如積水空明 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橫 交錯縱橫 蓋 竹柏影也 原來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 罷了 搶答題 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綠竹和翠柏?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閑逸致的人罷了。 三、三讀課文

27、,分析研討文章內容。1作者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夜游承天寺的原因) 2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發生怎樣的變化?(提示:先找關鍵詞句,再體會作者心情) 3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歸納本文表達的作者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答案預設: 1 一是因為作者被貶謫,心情郁悶、孤獨,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為月色很美。 2此題較難,可對學生搜索關鍵詞進行引導。 欣然 起行(欣喜之情) 念無與為樂(有點遺憾) 遂 (不假思索中有點激動) 尋(有急切訪友之情) 亦 未寢(與好友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喜悅) 相與步 于中庭(一份閑適,一份從容)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

28、 如吾兩人者耳。(后面一問重點講解) 3 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此處的“月”與“竹柏”應該是泛指美景。并且這個美景其實也就是暗指像蘇軾這樣的胸懷理想抱負的有志之士。 “閑人”是什么意思? 指無事可做、無所事事之人、閑極無聊之人亦或是具有閑情逸致,興趣高雅之人。因此此處“閑人”應該是指具有閑情逸致,興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壯志難酬,一貶再貶,可見他的無奈與悲涼,他何嘗要做一個閑人呢?賞月只不過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罷了。 所以“閑人”既帶有寄情山水的閑靜恬適,又帶有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情 4根據3、4題的分析可以總結出本文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既有賞月的欣喜、

29、漫步的悠閑,也有對自己被貶的憤懣,還有自我排遣的達觀。(板書) 此處還可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小石潭記和記承天寺夜游的比較閱讀,比較在同樣遭受貶謫的情況下,不同的人所表達的不同的情感。 四、四讀課文,品味優美語言:(擴寫和仿寫二選一) 1、作者所描寫了一個什么樣的夜景(可用原文回答)? 2、他是如何描寫的,請作簡要的賞析? 答案預設: 描寫夜景之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庭中的月光比喻作清澈透明的水,描繪了優美的月景。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光的空靈、皎潔、明凈,描繪了一個寧靜悠閑、清麗淡雅的庭院夜景 同時,這是一個特殊而又少見的比喻句,在比喻之中又含比喻

30、(把喻體展開細節描寫),簡單地說就是作者在把月光照射下的庭院比作積水,一般情況下,我們寫比喻句,寫完把什么比作什么就結束了,然而文中的這個比喻句卻還針對“積水”這個喻體展開進行描寫,又寫了一個比喻句,把月光下竹樹柏樹在庭院中的影子比作水中交錯縱橫的藻荇。五五讀課文,比賽背誦:看誰背得又快又準確。(時間允許即可當堂背誦) 六、總結: 蘇軾雖遭“文字獄”,被貶到黃州,心情郁悶,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游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心的孤苦,表現了他坦蕩、曠達,笑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時,更要感受到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和他那曠達、樂觀的生活態度。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

31、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林語堂蘇東坡傳 六、板書設計:24、滿井游記教學目標:1. 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 2. 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3.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4. 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5.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6. 體會本文擬人、比喻等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引導學生把握形象生動的寫景技巧。 7、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

32、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1. 讀課文,體會本文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2. 理解“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經歷了漫長的嚴冬之后,我們終于盼來了溫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場小雨,讓我們想起了“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你能給大家描繪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嗎?(生答略)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的腳步到北京郊外滿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領略一下那時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課件出示幻燈片1-課題)二、正課:1. 讓我們先來檢測一下同學們預習生字詞的情況。(課件出示幻燈

33、片2-掌握下列詞語的讀音。)(生按小組每人一詞輪答,出錯者由生自由糾正。)燕地(yn);廿(nin)二月; 花朝節(zho);呷(xi)浪; 鮮妍(yn)明媚; 墮事(hu);惡能無紀(w);飛沙走礫(l); 曝(p)沙之鳥; 淺鬣寸許 (li)髻鬟(j)(hun);靧面(hu);紅裝而蹇(jin)者;脫籠之鵠(h);汗出浹(ji)背;罍而歌者(li)。2.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大聲地自讀課文,邊讀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標記,讀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然后我們再來領略作者筆下的滿井春色吧!(課件出示幻燈片3-積累下列文言詞語。)(1)一詞多義:時:凍風時(

34、經常)作 于時(這時)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開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嘗)無春 髻鬟之始(剛剛)掠乍:波色乍(開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得:欲出不得(能夠) 悠然自得(得意、滿足)然:晶晶然(-的樣子) 然(然而)徒步則汗出浹背(2)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著酒杯)而歌者,紅裝(穿著艷裝)而蹇(騎著驢)者動詞的使動用法:作則飛(使-飛)沙走(使-走)礫(3)重點虛詞:之:若脫籠之(表修飾關系,可譯為“的”)鵠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關系,可譯為“以”) 髻鬟之(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始掠也夫:夫(句首發語詞,可譯為“大概”)不能以游墮事(

35、4)其它:土膏(肥沃)微潤 惡能(怎能)無紀(同“記”) 3就疑難語句交流釋疑。4在理解課文之后,老師想給大家朗讀一下這篇美文。但有一個小問題,那就是想請同學們作評委,最終來給老師的朗讀進行點評。會聽的是好聽眾,既會聽又會評的就是好評委了。你們愿意作評委嗎?師配樂范讀。(課件出示幻燈片4-全文,點擊音樂按鈕。)5生點評。穿插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將喜歡的語句用喜歡的方式大聲地朗讀給大家聽。6生放聲朗讀全文。7老師有感于作者筆下的滿井美景,于是嘗試著畫了幾幅滿井春色圖。你能根據畫面從原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嗎?看看誰是我的知音、誰找得快!(點擊超鏈接按鈕,連接到-滿井游記圖。)8. 這一幅幅畫面都是靜止

36、的、單個的,誰能給大家描繪一下滿井的全景?(生描述略)9. 如此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可作者為什么要在開篇寫燕地的寒呢?明確: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極寫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悶,為下文寫天暖出游作了鋪墊,兩相比較之下,更突出出游時的快樂、舒暢。10. 作者給我們描繪了滿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應該結束全文,好給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卻又生發了些議論,這是否有些多此一舉?為什么?明確:并非多此一舉。這正體現了作者厭惡官場生活,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間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記的緣由。11. 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輔助理解。(課件出示幻燈片5-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代文學家,湖北公

37、安人。萬歷年間進士,官至吏部中郎,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文學史上“公安派”的創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潑,內容則多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寫作背景:萬歷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為苦悶;更使他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就游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滿井游記就作于此時。12.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作者筆下動人的滿井之春吧!希望這能對我們今后寫作游記散文多少有些幫助。(課件出示幻燈片6-板書。)城中余寒-(敘事) -欲出不得 -總: 全景-微潤

38、、空闊 心情-若脫籠之鵠 滿井春色-(描寫) -分:水、山、柳、麥、人、鳥、魚結束全文 -(議論)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三、總結遷移:1. 在作者筆下,一句話就能給我們展示一幅美麗的畫面,讓我們也來試試用一兩句話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2. 生口述展示,點評。四、布置作業:將剛才你展示給大家的或沒來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繪出來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幾幅畫,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作業。五、板書設計:25、詩詞五首教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掌握本詩正確的讀法,在誦讀中熟悉詩文,了解詩中所敘寫的內容。能力目標1、聯系詩人身世處境,結合詩中的描寫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詩歌語言。情感目標領

39、會詞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自己的愛國情感。教學重點 進行朗讀訓練,品味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 進行朗讀訓練,品味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教學方法朗讀法、體味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課時安排三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一、導語設計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長廊中的兩座豐碑,也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兩顆璀璨明珠。它們記錄了那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情狀,而且為那個時代保留了異常生動的情緒和心理記憶。今天,就讓我們踏進文化寶庫,學習幾首流傳千古的詩詞,一睹這兩顆明珠、兩大豐碑的風采。二、作者簡介學生根據課下搜集的材料介紹作者,師補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于“奉

40、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應進士試,不第,困居長安十年,遂與現實接近,逐步觀察到各種社會矛盾,獲得豐富的創作題材。后任左拾遺,因故被貶。 759年,安史之亂未定,關內又大饑,乃棄官帶領全家輾轉西行,歷盡險阻,備嘗艱辛,親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寫出諸如“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之類富有人民性、現實性的史詩。最后抵成都,由親友幫助,在西郊浣花溪,用兩年時間蓋上一間茅屋(即今“成都草堂”,總算得到一個安身之處。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陣狂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濕透了室內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萬萬廣大人民的疾苦,不禁產生了“安得廣廈千

41、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寫下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的詩題材豐富,內容深刻,十分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深受戰亂之苦和顛沛流離的生活,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獲得“詩史”的美稱,又被稱為“詩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詩歌一千四百多首。三、整體感知1、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對其中的難辨字進行點撥。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提點學生注意詩歌的韻腳。3、解釋下列字詞:秋高(秋深) 三重茅(幾層茅草) 俄頃(一會兒) 漠漠(灰蒙蒙的)喪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突兀(高聳的樣子) 灑(散落) 罥(掛)忍能(這樣) 向昏黑(漸進) 衾(被子) 何由徹(徹曉、到天

42、亮)寒士(貧寒) 見(同現)4、本詩寫了哪幾個畫面?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要求:能從文中找出由哪些詞語或句子表現的?可以提出問題分小組討論總結秋風破屋 心情苦痛 無可奈何 長夜沾濕 憂思不絕四、詩歌賞析1、賞析詩歌逐層分析,讓學生在頭腦中想像每節情景。讀第一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明確:一茅屋于秋風肆虐中,屋頂茅草被風卷走。哪些動詞渲染了風的威力?(卷、飛、渡、灑、掛、罥、飄轉)賞析第二詩節讀此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明確:一群頑皮孩童當著詩人面將茅草抱走,詩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無濟于事,回來倚著拐杖獨自嘆息。詩人此時怎樣的心情?(焦急而又無可奈何)賞析第三詩節讀此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

43、?明確:狂風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滿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饒下個不停,那床蓋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鐵,且又被睡覺不老實的孩子踢破,詩人在這樣濕冷的屋子里瑟瑟發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設計過渡問題,承上啟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看看第三節中,哪些詞語用得好,找出來賞析一下。討論明確:“雨腳如麻”的“麻”字說明雨點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鐵”中的“鐵”字說明被子很陳舊,很臟很硬,長期顛沛流離,沒有時間洗,或者沒有錢買,只有一床被子,沒法拆洗;這說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有些字看來很平常,揣摩起來則含義豐富,由此可見杜甫錘煉語言的功夫。設計問題轉入第四節的賞

44、析:“長夜沾濕何由徹?”漫漫長夜,杜甫無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齊讀第四節,看本段表現詩人怎樣情懷?討論明確:憂國憂民詩人并沒有對自身的遭遇叫苦連天,而是跳出個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個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寒士”,希望他們能擁有千萬間避風雨的“廣廈”。這是一種大胸懷,一副熱心腸!如果這一理想變為現實,作者表示自己受凍至死也滿足,這是一種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這種胸懷天下的博大襟懷,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來激動了無數讀者的心靈。最后教師做陳述總結:憂國憂民的詩人,總是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敬仰。陜西民歌中有“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這是對詩人的愛戴和敬仰。讓我們懷著對杜甫崇敬

45、的心情,再齊讀全詩,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2、討論: (1)群童為何“抱茅”?(也許是兒童的游戲,也許是自家茅屋上茅草也被風卷,想抱茅回家,總之如此大風決不是一廬獨破。) (2)詩人為何要“呼”,以致呼得唇焦口燥?(小氣嗎?吝嗇嗎?都不是。為了不甚至值錢的茅草而疾呼,足見詩人已是貧困交加。詩人尚且如此,寒士如何?黎民百姓又如何呢?可想而知。) (3)嬌兒為何“惡臥”?(風狂屋漏、冷衾破被謂之寒,被如此,衣又會如何?食又會如何?層層聯想,就可深入理解詩人因國破而家亡,背井離鄉,貧困交加,饑寒交迫的處境。) (4)詩人為何長夜難眠?(僅僅是因為屋漏夜寒嗎?僅僅是因為個人之憂嗎?更主要的應是天下之

46、憂。) 3、設想詩中的主人公是一們普通的鄉村老頭,在這種情況下,他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聯想對照,方見詩人之高風亮節。)4、思想內容全詩通過描寫自己飽經離亂,困苦凄涼的生活,表現自己要讓天下寒士得到安樂的博大胸懷,由己及人,感人至深。五、概括創造 1、指導學生用四句話(每句不超過七個字)概括詩的情節和內容。(參考答案:秋風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床頭屋漏夜難眠,安得廣廈千萬間。) 2、將嬌兒的活動展開,以秋風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為情節的開端,以床頭屋漏夜難眠為情節的發展展開想像,將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完整的小說。(提示:嬌兒爭茅受人欺,歸來父子相嘆息,床濕衾冷兒傷風,四鄰相助度難關。)

47、六、小結詩為事作,屋憑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現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今天變成現實,如果詩人在天有靈,他定會感到欣慰。“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這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朱德參觀杜甫草堂的題詞。我們但愿杜甫草堂長留人世,杜甫詩篇光芒千秋永照。七、板書設計秋風破屋心情苦痛 現實 自己群童搶茅 推 關 憂無可奈何 己 心 國 及 民 憂長夜沾濕 人 生 民憂思不絕 理想 祈盼廣廈 天下寒士第二課時過故人莊一、背誦導入二、作者簡介孟浩然,唐代詩人,他比陶淵明晚了二百多年,只能算半個田園詩人。他早年隱居

48、湖北襄陽的鹿門山,中年曾去京城應考,又去各地漫游,最后做了三年小官,死在任上,年51。他寫了一些田園詩,但更多的詩與田園無關。過故人莊作者是唐代詩人孟浩人,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象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三、詩歌賞析 1、這首詩算得田園詩嗎?有什么理由?算。詩人去的地方是田園;詩中又寫田園風光;用雞待客是農村習俗;談話內容是農事。2、開頭兩句是敘事,這番敘述跟詩題有什么關系? 僅用“雞黍”,客人

49、一請就到,這說明了什么?交代“過故人莊”的原因。主人待客 ,主賓之間感情融洽,不拘常禮,可見友誼極深。3、這是一首律詩,開頭兩句叫“起”,下面兩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義。這兩句承上文哪兩個字? 請大家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你對這樣的風景有什么感受?“田家”,寫田家四周的風景。大意是,村莊四周有綠樹環繞,遠處可以望見城郭,郭外有青山橫斜。清新,淡遠,幽靜,色調豐富)這是寫詩人初到時的觀感。4、第五、六句叫“轉”,這里是從寫景轉而寫人事,就是寫朋友相聚飲酒的情形。說說飲酒中的氣氛怎么樣。酒桌擺在廊子里,打開窗子,眼前是農家的曬谷場和菜園子,顯得安靜、平和;雙方一邊喝酒一邊說農事,又是多

50、么愉悅,簡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曠神怡,把世間的憂愁都忘得一干二凈。5、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攏全詩。同學們讀過詩人的春曉,它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這是用感嘆方式收尾。這首詩的收尾方式跟春曉不同,用的是普通的道別語。“重陽日”是哪一天?(農歷9月9日)現在是什么時候?(從“綠水”“青山”“桑麻”等語可以判定是農歷三四月間)“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來的意思,暗含欣賞之意。過半年再來欣賞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怎樣的意思?(再來做客)這個道別語好在什么地方?請大家各抒己見。(主人家很可愛,值得再來;主人待客熱情,愿意再來;詩人率真,主動提出再來;主賓之間極其融洽;等等。)6、講

51、述對仗句。師范讀“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句詩讀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樂什么修辭手法嗎?(對仗)師講述什么是對仗句。師生對對子:“綠樹”對_;“村邊”對_;“合”對_“綠樹村邊合,”對_這首詩中還有一句對仗句找出來。(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7、思想內容全詩敘述了作者到農家作客受到熱情款待的經過,描繪了恬靜的田園風光,表達了老朋友之間的誠摯友誼,也流露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四、總結這首詩看起來也很平淡,從頭到尾都是平鋪直敘,從接受邀請、赴宴、喝酒一直寫到辭別,毫無夸張鋪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語。我們平時說話用的,“淡而無味”“淡乎寡味”,都是把“淡”和“無味”看作一回事,既如此,這首

52、詩是否無味呢?(不是)它的味在哪里呢?(寫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情,也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襟。)這當然不是一眼能看出來的。這告訴我們,讀詩一定要反復地細心品味。游山西村一、簡介作者陸游,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其父陸宰,是很有民族氣節的 官員和學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鄉箸書了。陸游自幼就受到愛國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戰復仇的壯志。29歲參加進士考試,名在前列,因觸犯殲臣秦檜而被除名。孝宗時,被賜給進士出身,歷任夔州 通判,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等地方官,還參贊王炎、范成大幕符軍事,后來做過朝議大夫,禮部郎中。65歲那年罷官,即回老家山陰閑居,死時年八十六。陸游一生堅持

53、抗金主張,雖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勤于創作,一生寫詩60年,保存下來就有 9300多首。詩的題材極為廣泛,內容豐富,其中表現抗金報國的作品,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詩的風格豪放,氣魄雄渾,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稱。二、背景這首詩寫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閑居,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市)鏡糊的三山鄉。詩題中“山西村”,指三山鄉西邊的村落。詩中記敘了當地的風俗,饒有興味。三、詩歌賞析1、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給客人備辦了豐盛的飯食)表現什么?(農家的熱情和樸實)客人是誰?(詩人;也許還有他的游

54、伴,以及主人請來的陪客。)講解:起勢突兀,乍看似與游覽無關,須讀到最后才能懂得詩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揚起,說菜之豐盛。2、第三、四句跟前兩句接得上嗎?先說這兩句的內容。(寫行路人的感覺,迷茫中突然發現了美好的去處。)這“又一村”指什么說的?(指山西村,即詩人此刻所在的村莊。)由此可見,這是詩人回憶來村的經歷,跟前兩句接得很好,這也可以說是倒敘。由此可深入一步,繼續問:這個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復水的保護之下,在柳樹花草的掩映之中。)講解:詩人這樣來寫山西村,又是為下文“古風”一語張本的,因為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風。3、第五、六句寫游山西

55、村所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復述。(略)這是寫村中的習俗。4、第七、八句是抒情語,請先說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著月夜出來閑游,說不定什么時候我會拄著拐杖來敲你的門的。)按:詩人當時雖在家賦閑,但他有志報效國家,說不定什么時候仍會外出的,所以說“若許”,意思是“如果有機會”。5、這種結尾方式跟過故人莊的結尾相似嗎?(相似之處是,都是詩人對招待自己的主人說的,“就菊花”“閑乘月”“夜叩門”等都是美好韻意境。不相似的是,過故人莊把重來拜訪說得很肯定,而這一首說得不甚肯定,僅是一種愿望而已。)6、這個結尾跟開頭是怎樣呼應的?(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遺風,深受感動,故有重游之念

56、。)7、思想內容全詩寫了農家的殷實好客,農村明媚絢麗的自然風光及古樸的風俗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四、總結這首詩描寫了山西村古樸的民風,也表達了詩人的向往之情,這是容易看出來的。但陸游是愛國詩人,雖是寫記游的詩,未必與政治無關,因為當時世風衰頹,跟山西村這種古樸的風尚確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詩中“山重”一聯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其意義不止于表現行路人的感受,在許多別的事情上也同樣適用。第三課時漁家傲一、背誦導入二、作者簡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彬州(陜西彬縣),后遷居平江(江蘇吳縣)。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

57、年)八月初二,兩歲時,父范墉病故,母謝氏,貧無依*,改嫁朱文翰(當時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說。四歲隨繼父北歸長山縣(現鄒平縣長山鎮)河南村,年稍長,繼父讓其學習商賈技藝,皆不喜愛,唯愿讀書。因隨母改嫁倍受歧視,加之家境貧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強不息的性格。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長白山醴泉寺借讀,刻苦自律,倍受磨難,每日畫粥斷齏,篤學不輟。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應天府拜戚同文為師,繼續苦學。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進士,初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29歲,復范姓,改名仲淹。后歷任大理寺丞、秘閣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

58、,曾出任陜西宣撫史、陜西四路安撫史,戰功顯赫,又曾做過泰州,楚州、陳州、睦州、饒州、潤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鄧州、青州等地方官。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三、背景簡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輒敗。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縣,延州成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略安副使兼知延

59、州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擔任起組織西北戰線,力挽狂瀾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上下,生產戍邊,漸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稱他為“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首詩就作于此時。四、詩歌賞析詞的上闋,展現的是一幅邊塞風光圖:寫景塞下秋來風景異:詩人的家鄉在江南水鄉,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點明環境,“秋來”點明時令,秋天到了,北方邊塞的風光與江南風光迥然不同,別具特色:突出“異”:總寫并從三處來體現:分寫衡陽雁去無留意:特寫大雁南飛:邊塞已自荒涼,秋來更加蕭瑟,大雁向衡陽飛去,沒有絲毫的留戀之意。極言邊地荒涼,連鳥也不愿久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將士們條件艱苦。 視覺上悲

60、涼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風掣紅旗凍不翻”四面邊聲連角起:單調孤苦的生活邊聲四起:塞上四周響起了特有的邊聲:西風呼嘯,駝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蕭蕭,襯上悲涼的軍中號角聲,使得邊塞的秋天更顯蕭殺。聽覺上的震撼 “角聲滿天秋色里”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想象陜北黃土高原的地勢,體會戰士的感受孤城落日:在斜陽西沉,煙霧繚繞中的千山萬壑,猶如屏障,重重疊疊,前句描繪出一幅雄渾壯闊的畫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但是“孤城閉”三字頓然情勢突變,顯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門緊閉的景象。“閉”字寫出戒備森嚴,透出緊張氣氛,可見戰事緊張,戰士們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衛孤城,防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