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專心-專注-專業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一、中國北部農牧分界線的歷史變遷由于中國地理形勢和各民族的習慣以及自然環境的因素,中國的農耕種植業與畜牧業一直在地域上呈分離的狀態。(一) 戰國時期北部農牧分界線的形成史記貨殖列傳對全國劃分了四個區域:山東、山西、江南和龍門碣石以北。其中山西為農牧交錯區;山東是農耕區;江南是落后的種植兼漁獵區;龍門碣石以北是畜牧區。可見當時的農牧分界:自今青海東部河湟地區向東北以陜北、隴東涇渭北洛水上游,晉西北山陜峽谷流域南緣龍門山,又東北沿著呂梁山、恒山,接燕秦長城至今遼寧境內。(二
2、) 秦漢時期農牧界線的北移和內縮1) 蒙恬取河南地,將農耕區北界推進至陰山以南一帶。2)漢武帝重奪河南地,取河西四郡,擊羌置金城郡。此時農耕區西面已達烏蘭布和沙區、賀蘭山、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北抵河套以北的陰山山脈、東面仍沿長城一線。3)東漢農牧界線的內縮:南匈奴內遷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門、代郡一帶。安帝以后,金城、隴西、安定、北地、上郡等郡內遷至渭河流域,大批少數民族入遷沿邊八郡。沿邊八郡成為半農半牧區或農牧交錯區。東漢末到十六國時期,農耕區北界大約內縮至渭河平原北緣、汾河中游和河北中部一線。(三)北魏至隋唐時期北部農牧交錯區的出現1)北魏對北方的屯墾,主要在河套和銀川平原
3、。這一時期從事農耕者以漢化少數民族為主。隋在河套屯田,在其南的則農牧兼營;唐更是在隴右和陜北設置牧監,后內附突厥和黨項也是以畜牧為主。鄂爾多斯已發生不可逆轉的環境變遷,不宜農耕。當時農牧分界線大致在今窟野河和橫山、白于山以南一線。以線以北至黃河河套、陰山一帶,為當時農牧交錯區。(四)遼金元時期北部農牧交錯區的北延遼史營衛志載:長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這是當時一條基本的農牧分界線。但由北方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密切交往,農牧交地帶呈現了向北延伸的跡象。西夏仍在銀川平原和河西走廊上農耕;契丹在遼本
4、土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農耕,后推至今 克魯倫河、海拉爾河和呼倫貝爾草原;金發展種植業到了洮兒河、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流域,并又北推進至嫩江支流烏裕爾河流域,形成金代農耕墾殖的北界。大興安嶺則開始成為蒙古高原和松遼平原之間天然農牧分界線。元代也發展過種植業,如在陜北、河西、隴右開辟屯田,在新疆地區吉木薩爾、且末、巴里坤、和田、喀什等新辟屯田,最北推行至鄂爾渾上游的和林一帶和阿爾泰山東側的稱海(今天哈臘湖)地區。但農田均屬零星分布,與牧地交錯相處,是草原上的零星插花地。(五)明清時期北方農牧界線的變遷明初,沿蒙古高原南緣陰山、大青山以南的東勝(內蒙古托克托)、開平(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全寧
5、(翁牛特旗)一線等置了屯田,設立衛所,形成明初北邊的農牧分界線。后由氣候轉寒,內遷入長城。宣德以后,明修建邊墻,在黃河以西沿黃土高原的邊緣,黃河以東大體沿著山脈走向,阻隔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通。清統一長城內外,初規定邊墻外五十里為禁留地,為漢蒙兩族的分界線。后允許蒙古王公和內地漢民合伙種地,后則限制人數。東北地區則設柳條邊。老邊的西段和新邊,還是盛京、寧古塔和蒙古的分界線,實際也是東北地區的農牧分界線。總的說,清一代北部農牧分界線有兩條:一是陜西省北界和山西、河北長城的遼西努魯兒虎山一線,此南是農耕區;一條是沿賀蘭山、陰山山脈,東至烏蘭布察盟的烏拉山迄大興安嶺南端,此線以南有部分地是半農半牧
6、區及分塊的農耕區。二、農業區的歷史變遷 (一) 黃河中下游農耕區的形成、發展和興衰變遷(1)關東農業區A 三河地區:伊洛河濟交會的相當今洛陽為中心的大河南北地區,這里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發祥地。史記貨殖列傳說: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為天下之中。5500年前左右的裴李崗文化已進入農耕社會。稍后的仰韶文化時期的洛陽王灣、鄭州大河遺址都反映當時已進入定居農業。中國最早的國家,就是在最早的農業區興起的。B 冀南豫北平原:安陽在黃河漳河沖積扇上,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是理想的農業地帶,是黃河流域的一個中心。戰國,西門豹治鄴,使為膏腴之地,西漢時,魏郡是當時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
7、之一。東漢末年,曹操以鄴為政治中心,十六國后趙、前燕,北朝東魏北齊相繼為都,雖經楊堅毀城,但唐前期又興建六條人工渠道引漳河水和安陽河進行灌溉,農業依然發達。C 河北平原北部永定河潮白河流域:農業起源較早,但因氣候原因發展緩慢。今河北新城涿州一帶有個督亢陂,為燕國最富饒的水利灌區。東漢建武年間,漁陽太守張堪開水田,為種植水稻之始。以后北魏北齊唐代整修督亢陂、戾陵堨(e4)、車廂渠等水利工程、發展水田,成效顯著。D河北平原中部:戰國中期黃河筑堤前,為沼澤洼地。秦漢時農業已相當發達,東漢末年,“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三國時“冀州戶口最多,田我墾辟”,齊民要術反映北魏時河北平原農業技術相當發達,至
8、唐安史之亂前,水利建設十分興旺,唐代瀛州每縣平均人口在13萬以上,是河北諸州人口最密集的一州。安史亂后,關東始衰落,長期戰火,太行山區森林破壞引起的環境惡化,灌溉系統破壞,引起土地嚴重堿化。E黃淮平原:介于豫西山地與魯中山地之間,古稱兗豫平原。西漢潁川郡是全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兩漢之交,曾有七十年的黃河泛濫,王景治河以后,農業恢復,后經十六國北魏破壞,到唐代又成為農業生產基地。北宋衰落,原因主要是無力修復水利。明清黃河泛濫,土壤沙化,再兼水旱不時,災情頻發,農業生產日趨衰落,成為全國貧困地區之一。縱觀黃河下游平原農業發展經歷,宋以前,由于環境尚末破壞,雖然經戰亂而衰落,但政治穩定即可恢復;
9、宋以后,即使政府招徠戶口,開設屯田,興修水利,也無可奈何。2) 關西地區主要是指渭河平原或關中平原。仰韶文化型的半坡遺址,就是定居農業。周代的崛起,也是因為農業。秦國更是以農為本。秦漢時期在關中大修水利,使農業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首屈一指。兩漢之交與東漢末年,兩次大的破壞,魏晉南北朝史時在水利有所建樹,但已遠不如秦漢。唐代修復擴建水利設施,但效益不理想。其一人口驟增,其二,環境退化,其三權貴的破壞。宋時接近西夏邊境,對關中農業造成極大的負擔。清代普遍開展型灌溉工程,成為西北地區小麥重要產區,雖不與漢唐時比,但仍是重要的農業區。(二)長江流域的農業開發與經濟重心的轉移(1)成都平原:蜀國
10、時代,杜宇、開明就開始經營;秦時代,都江堰工程的修建,移民的遷入,尤其是冶鐵大家趙國卓氏、齊國程氏的遷入,對生產工具的改良效果明顯。從此,成都平原成為重要的后方基地。在明初和清初二次“湖廣填四川”后,農業再度興盛,成為中國2000多年唯一保持穩定高產的農業。主要歸功于自然條件。(2)荊湖平原:指現在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這里農業發展較晚。一直是漁獵區。宋以前,這個地區的糧食生產主要依靠洞庭湖平原南緣以及衡陽、永州所在的山間盆地,人口稀少、缺乏勞動力是農業水平較低的重要原因。南宋時大量北方人口南遷至兩湖地區,農業開始有一定規模,元初已是重要的漕糧來源地。荊湖的開發是與垸田同步進行的,大約興起在南宋
11、端平嘉熙年間,即13世紀30年代以后,到明清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明到清前期垸田全面發展的時期,萬歷初年,湖廣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輸出省,漢口成為長江沿線四大米市之首,“湖廣熟,天下足”,但糧食生產主要在湖南,湖北有時要湖南接濟,乾隆皇帝干脆改為“湖南熟,天下足”了。乾隆以后,由于森林砍伐和圍湖造田引發的水災加劇以及垸田管理不善和人口增加,糧食生產大受制約。(3)東南平原:指太湖流域和寧紹平原。是中國農業的起源地之一,河姆渡文化發現水稻實物。早期越族屬遷徙農業,春秋時,農業才有明顯的發展,但由于人口稀少,還多處在刀耕火種階段。東漢,在寧紹平原修建鑒湖,是當時東南最大的灌溉工程,六朝持續開發,南朝宋
12、已有大批糧食外售。唐時,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天下財賦,江南十居九。五代吳越錢鏐(liu2),大力修筑圩田。宋元時期此地為全國稅糧之首。清以后,由于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成為糧食輸入地。(三)珠江三角洲的農業開發珠江三角洲原是一個淺海灣,地質時期幾經海平面的升降。早在三四千年前,已有人居住。戰國漢代墓葬出土有鐵器農具,說明農業有一定的水平,但在經濟生產中并不占地位。六朝時期,發展較快,但以經濟作物為主。宋代有大發展,一是大片沙坦地出現,再者是人口大量遷入,特別是南宋。開始興起圍堤農業。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堤圍系統混亂,影響出海水流暢通,增加潦水退消的困難,致使水患日繁。而且,由于經濟作物點耕地面積
13、的一半,使此地成為缺糧區。珠江三角洲的農業開發較晚,主要是因為勞動力不足和海灘地、島嶼林立,海潮侵襲,影響了早期開發,這個問題一解決,就走上了發展的快道。三、主要糧食作物分布及變遷(一)史前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粟、黍、稻1)粟,亦稱“稷”,今北方通稱“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種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凍的一年生禾草(Setaria italica),具有粗而重的長穗狀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飼料。分布在秦淮以北,西北到隴西,東到山東,北到東北,南甚至在臺灣也有發現。至少六七千年前在華北地區已大量種植。2)黍,亦稱“糜子”。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去皮后叫黃米,其子實煮熟后有粘性,
14、可以釀酒、做糕等。分布與粟同,與粟共存。3)稻,秦淮以南,長江中下游可能是栽培稻起源的中心。(二)商周至春秋時期商代:黃河流域糧食作物有黍、稷、稻、麥、麻等。1) 黍:占首位,可能與商人盛飲酒有關。2) 稷:占第二位。3) 稻:占第三位。鄭州白家莊早商遺址和安陽都發現過稻殼。4)麥:從西亞傳入,西周春秋開始有來(耒)、牟二字,耒指小麥,牟指大麥。由于麥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灌溉條件,在當時生產條件下,不可能占重要地位。周代:黍、稷、稻、麥、粱、麻等。詩經中出現糧食作物中,黍稷最多。麥:在安徽亳縣釣魚臺四周遺址發現碳化麥粒,說明淮北已有小麥。水稻:西至渭水中游,北至關中盆地北緣汾河中游,東到泗水流域都
15、有水稻種植。關中、三河、冀南豫北、河東、魯南沂水泗水都是水稻產區。粱:古代指粟的優良品種,子實也稱粱,為細糧。(三)戰國秦漢時期禾(稷)、黍、稻、麻、菽、麥、以及大麥。1)稷,是大田中主要的糧食作物,種植量最大。2)麥:種植面積擴大。戰國末年,洛陽地區種春小麥,溫縣種冬小麥。武帝時,關中開始種植冬小麥,小麥的推廣,與水利建設和石磨的出現關系重大。石磨出現于戰國,普及于漢代,在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河南洛陽東區漢代糧倉遺址和淇縣縣城土產公司院內,都出土過石磨。東漢開始,小麥開始在黃河流域大田糧食作物中占重要地位。黃淮平原徐兗二州一帶大田以產小麥為主。3)水稻:南方,主要產區為太湖平原,成都平原
16、,但仍屬粗放經營。關中地區種植面積擴大。東漢建武年間,漁陽太守張堪在今北京順義的狐奴開稻田八千余頃,為北京地區種稻之始,并一直延續到北魏唐代。而且,黃河以南的淮、汝、潁、渦、汴之間為黃河流域最大的水稻種植區。總之,戰國秦漢時期,稷仍是大田中的主要糧食作物,但小麥已漸發展至僅次于稷的地位,水稻的種植面積也大為擴展。北方旱地作物中,還有豆類,大豆、小豆、豌豆、胡豆的名字出現。(四)魏晉南北朝至宋元1)傳統糧食作物分布的變化:一是小麥種植面積的擴大。唐代,河北、河南道除山東丘陵地帶外,小麥產地幾乎連成一片。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第五琦請稅京兆之麥,此為中國農業史上第一次征麥稅。魏晉至宋元只是黃河
17、流域種植小麥的發展期,到了明清小麥才取代了黍和稷成為黃河中下游的主要糧食。此外,小麥在江淮以南種植面積也在擴大,主要原因是北方移民進入江南,劉宋時,甚至種到云南地區;南宋時,南方一年稻麥兩熟制基本確立。二是水稻面積的擴大。北京地區,冀南豫北地區仍沿續種植。北宋,在宋遼邊界的白溝沿線西起保定東到大海淀泊帶,大興屯田,種稻以足食。2)新糧品種的傳入。高粱:一名蜀黍,由境外傳入四川,最早見于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便向北傳播較慢,唐代才進入北方地區,至遼金時期各地都有種植,成為北方重要的糧食作物。蕎麥:傳入中國時間不詳。唐代記載漸多,孫思邈備要千金方稱:蕎麥味酸微寒無毒,食之難消。宋代南北各地普遍種植。蕎
18、麥喜溫暖,但又能抵抗秋寒低溫,適應各種土壤和粗放栽培,生長期短,一般二個月就可成熟,是一種很好的救災植物。占城稻:北宋初傳入福建,宋真宋推廣至江淮兩浙路為種,占城稻為旱稻,不擇地而生,它的出現使許多往日不種稻或少種稻的地區都擴展為植稻區。(五)明清時期北方小麥占主要地位,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主要變化是引進植物,全面改變了原來的農作物種植結構和組合方式。1)玉米:原產南美洲,明朝中期傳入中國,至晚清普遍推廣,成為我國民間的重要主食。三條路線傳播:一是由阿拉伯商人經西亞進入我國西北,再傳入內地;二是由歐洲經西亞、中亞、印度、緬甸至我國西南;三為西亞商人經菲律賓至我國東南沿海,在傳播過程中,在各地形成
19、自己的名稱:玉蜀黍、玉高粱、西番麥、玉米、玉蜀秫、戎菽、御米、包谷、陸谷、西天麥、玉麥、印度粟、珍珠米、苞米、棒子等。其廣泛推廣與其生長習性有關。玉米高產、耐瘠、耐旱澇、對環境的適應性強,山區、沙地均可種植。20世紀初,玉米在各類旱地作物中占有絕對優勢,取代傳統糧食作物成為糧食生產中的大宗。2)甘薯:明萬歷年間傳入中國,廣東福建沿海是最早登陸地,并以此為基地循東南沿海一線向內地傳播;另外,還經由緬甸、云南一線形成西南陸路,也在萬歷年間。傳播過程中形成不同的名稱:番薯、朱薯、紅山藥、紅苕、地瓜、紅芋、紅蕷等。甘薯對環境適應性強,田間管理簡單,長幼皆食,莖葉可以充作雞犬之食,因此成為開發山區的主要
20、動力。3)馬鈴薯:傳入時間地方不詳,但較玉米甘薯晚。最早記載是在康熙年間。有兩條傳播線路:一為南路,從南亞一帶傳入兩廣,再進入云貴,循此路向東,又到閩浙地區,江浙一帶稱之為洋山芋,以別于已叫“山芋”的甘薯;北路從歐洲循陸路傳入山陜,由于馬鈴薯適于高緯度寒冷地區生長,因此北方傳播速度較快,在陜西、山西、河北以及口外,成為通行的農作物。在傳播過程形成不同的名稱:土豆、山藥、山藥蛋、陽芋、洋芋等到。馬鈴薯的食用范圍更廣,可作為主食,也可作蔬菜,耐瘠抗寒,在苦寒的邊地也可畝產二千斤上下。由于新作物的傳播,明清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和農業地理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南方首要作物是水稻,北方以小麥為主,各類旱作農作
21、物也有一定的比例。玉米取代了粟黍,棉花取代了麻桑。甘薯和馬鈴薯在山地點了統治地位。四、歷史時期植被變遷歷史時期,從東南向西北,分為森林以及草原和荒漠兩個地帶。(一)主要森林地帶的原始植被狀況本地區大約占中國總面積的一半左右,約北起大興安嶺北段,東南沿著嫩江折向西南,經冀北、晉北、陜北、川北至西藏東南一線,此線以南為古代主要森林地帶,從北至可分為四個地區:1)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寒溫帶、溫帶森林地區:直到十九世紀前期,還保持森林的原始狀態,今天仍是我國主要森林區之一。2)華北暖溫帶林地區:包括遼東山地丘陵、遼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黃土高原東南部、豫中和豫西山地丘陵、華北平原、渭河平原和山東山地丘
22、陵。遼南全新世為櫟屬等闊葉林為主,到晚期氣候下降,成為針對、落葉闊葉混交林。燕山在史記記載有“魚鹽棗栗之饒”,直到遼金時代,燕山山地還有大量木材可采。隴東寧南有著以針葉樹種為優勢的原始森林。4世紀時,滹沱河和唐河上游還有許多大木沖至下游。3)華中、西南亞熱帶森地區:包括秦嶺、大巴山、大別山、江南山地丘陵、閩浙山地及長江中下游平原,還包括四川盆地、貴州高原、云南高原北部及中部、南嶺山地、兩廣丘陵北部及青藏高原東南部等地。浙東與閩贛森林連成一片,云貴藏的森林直至明清才開始遭到破壞。4) 華南滇南藏南熱帶雨林:包括福建福州以南、臺灣、兩廣山地丘陵中部和南部、海南島、南海諸島駐云南高原南部等地。(二)
23、草原和荒漠地帶的原始植被狀況大興安嶺南段、呼倫貝爾草原、東北平原和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西北部及青藏高原中部和南部,是廣大的草原地帶,也有森林分布。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河西走廊、青海柴達木盆地和新疆等地是一條氣候干燥、植被稀少的荒漠地帶。(三)歷史時期植被的變遷1)華北平原:距今七八千年前,是中國最早的農業起源地之一。戰國時期,河南中部地區已“無長木”,在冀魯豫三省交界的東部地區,在公元前2世紀時,已缺乏薪材。以后屢興屢廢,明清以后本區農業才又有所發展。總之本區是我國歷史時期森林和草原植被變遷最早、最大、最頻繁的地區,也是人類對天然植被干擾最甚的地區。2)黃河中游:秦漢時宮殿建設對秦嶺和函崤山
24、地森林的破壞極大。魏晉南北朝官宮殿取材多自呂梁山、隴山,隋唐亦然,北宋初年還可以采伐,西夏金蒙古的戰爭又造成破壞,明修長城,在邊外燒草伐林,地面覆蓋植被幾乎殆盡。3)太行山區及晉北:趙、北魏、唐、北宋、元、明、清的宮殿及官僚府第取材于此。戰亂災荒以及玉米甘薯的傳入,以致形成“土薄石厚”,又更加不利于次生植被的生長。最后使得百姓屋材也十分缺乏。4)豫鄂川陜交界地區:明宣德年間以后,流民遷入,以后持續不斷,到十九世紀,除了少數地區如神農架、鎮坪、淅川等尚有較多森林和竹林外,荒山隨外可見,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綜上所述,我國天然植被除了自然本身的原因外,更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如農業生產、修筑宮室、燒碳取
25、暖、戰爭等。五、歷史時期野生動物的變遷(一) 亞洲象和犀牛的分布變遷1)歷史時期野生亞洲象的分布比現在廣闊的多,東部各省份均有存在,最北界在40.1N的現在北京、陽原一線,而現在只殘存于24.6N,南退了17個緯度。商周時期,黃河流域亞洲象分布較多,甲骨文記載,商有獵象、馴象、使象和用象祭祀的活動。秦漢以后,黃河流域亞洲象分布開始減少。春秋戰國時期北界移至秦淮一線,東漢至唐,還在長江中游活動,1050年前后,長江中游亞洲象滅絕。13世紀,嶺南也十分罕見了。僅存于廣西東南欽州合浦、玉林、藤州十萬大山、六萬大山、大容山一帶,19世紀30年代,廉州(合浦)逐漸滅絕。現在僅存于云南西南思茅、景洪、勐臘
26、、滄源、德宏州一帶。滅絕原因:環境變遷,生存受限;人類活動;三是氣候變遷。2)歷史時期野生犀牛比亞洲象分布更廣闊,消失卻更早。早在舊石器時期,黃河流域就有犀牛生存,殷墟曾發現野生犀牛骨骼;商末周初,在山西高原南部、涇渭河下游、山東曲阜也有犀牛分布。漢代35N至36N的渭河兩岸仍有野生犀牛活動,這是最北的活動區域。長江下游浙東一帶在東漢后犀牛滅絕。長江中游南宋以后滅絕。長江上游最后的犀牛四川酉陽在清同治年間、貴州綏陽在清道光年間消失。嶺南廉州絕跡于19世紀。云南在20世紀中葉滅絕。(二)揚子鱷、馬來鱷的分布變遷1)揚子鱷,古稱鼉(tuo2)、豬婆龍、土龍等。在山東河南浙江廣東的考古遺址中發現有揚
27、子鱷的遺骨,具體講,距今7000至2500年前左右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33N至37N帶,距今2000年至1900年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帶。現在主要分布于蘇浙皖三省的5個縣內。2)馬來鱷,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臺灣,現已滅絕。韓愈貶官潮州刺史,作祭鱷魚文,就是馬來鱷。(三)孔雀、鸚鵡的分布變遷1)孔雀在6000至5000年前在秦嶺東南端存在,河南淅川下五崗遺址出土孔雀遺骨。據楚辭、蜀都賦記載,長江中上游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豫南及川鄂湘粵滇等地,后來分布大縮小,主要在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現在只存在于云南西南一隅。從河南南部的33.1N降至25.4N,南移了7個緯度。2)鸚鵡在歷史上北可達賀蘭山(3
28、8.8N),西達云南隴川,現在北界南退至四川寶興(30.3N)一帶,南移了8.5個緯度。(四)長臂猿與大熊貓的分布變遷1)長臂猿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云南地區,北界在三峽一帶,現在則主要分布在云南和海南,從30.1N南移到25N左右,南移了6個緯度。2)大熊貓的繁盛在更新世。考古上看,最北在河北山西北京一線,文獻多記載在今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和陜西南部。唐代,云貴川三省都有大熊貓生存,明代,云南金齒和貴州仁懷尚有,20世紀中葉,川鄂湘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區還有出沒。目前只存在岷山、邛崍山和大小相嶺和大涼山秦嶺一帶,在川西北,甘南和秦嶺山中,具體在四川黃龍寺、王郞(平武)、南坪九寨溝、唐家(青川)
29、、小寨子(北川)、臥龍(汶川)、蜂桶寨(寶興)、大風頂(馬邊、美姑)、陜西佛坪、甘肅武都、白水江(文縣)等地集中分布。(五)野驢、野馬和野駱駝的分布變遷1)野驢在歷史時期分布在西起青藏高原東緣,東段至隴東南、陜北、晉北、冀北一線;野馬分布西起青藏高原北緣,南界北移至河西走廊、陜北、晉北、冀北一線以北。現在野驢殘存于新疆東北、隴西北、內蒙古西北、新疆東南、隴西南、青海西北西藏東北、青海中部與南部、川西北。野馬殘存于新疆東北、隴西北、內蒙古西北。經度西移了30度以上。2)野駱駝即雙峰駝,歷史時期曾分布于約占我國國土三分之一的北部和西北部,東起閃電河附近(116E),西至葉爾羌河流域(約75E),南
30、至蘭州(36N),北達額爾齊斯河上游(48N),現在大大西移,集中在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西界的個別地區,且分布密度十分小。(六)麋鹿的分布變遷古稱“澤獸”,俗稱“四不象”,適宜于溫暖濕潤的湖沼地帶。考古發現北起內蒙古巴林左旗的富河溝遺址,南到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都有遺骨發現。商至戰國,黃河流域有大量野生麋鹿,長江中游云夢澤也不少。16至19世紀,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一帶還有麋鹿生存,長江下游的江蘇秦縣在19世紀上半葉還有麋鹿存在。20世紀初在我國滅絕。20世紀50年代,英國回贈50頭,現已過2000頭。麋鹿的分布與氣候關系極大,距今6000和3300年是兩次麋鹿出現最繁盛期,而正好是氣候
31、最溫暖濕潤的時期。(七)虎的分布變遷虎是一種森林動物,歷史上稱老蟲、大蟲、波、白額虎、扁擔花、打哈(藏)等。我國主要有孟加拉虎、華南虎、東北虎、新疆虎、華北虎、云南虎六種。孟加拉虎主要分布在西藏亞東、曲柯、吉隆、達旺以南邦迪拉區的林芝、墨脫等地,20世紀20年代拉薩附近仍有孟加虎出沒,但近50年沒有發現,表明其分布大大縮小。東北虎分布于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三江平原,后來不斷從大小興安嶺向東南收縮,最后壓縮至湯原東南和牡丹江市以南的鏡泊湖一帶。吉林遼寧全省,遼寧省的虎在遼西地區最早消失,遼河平原次之,遼東丘陵最遲,至20世紀30年代東北虎在遼寧完全消失。華北虎,分布北京、河北、山西、陜西、寧夏、
32、甘肅東部中部,其它青海東部、河南東北部、山東、皖北、蘇北有華北亞種。新疆虎是西北虎的亞種。華南虎在秦淮以南,除了臺灣和海南,各省都有分布。云南虎主要分布于滇西南。(八)熊的分布變遷棕熊,又名黃熊、人熊、馬熊、羆等。主要分布于東北山地、西北山地、秦嶺山地、武陵山地和武夷山地。現殘存于東北北部和西北西部。黑熊,又名豬熊、狗熊、黑瞎子。主要分布于東部山地,現存于東北東部、西南西部、西北東南。馬熊,分布于新疆南部、甘肅西南、青海、川西、云南西北和西藏。馬來熊,分布達于30N以南地區,現在只存于云南南部。滅絕原因:A 生態鏈,人類活動使生物多樣性受影響,生態鏈日趨簡單化。B野生動物絕大多數是資源性動物,
33、可以食用藥用,卻不能替代,如牛骨代替虎骨,牛角代替犀角,藥效大受影響。(安宮牛黃丸)(主要參考書目: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版;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高等教育版)從沿革地理到歷史地理學 國學的推陳與出新 葛劍雄 山海經成書于二千多年前,所記載的內容反映了更早的歷史,其中相當大的篇幅記載了當時的地理狀況的,最近的研究成果顯示,很多內容符合實際情況或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禹貢至遲問世于戰國后期,也已有二千多年,是中國最早的地理專著,記載了當時山川、物產、水文、土壤、交通等地理狀況。史記貨殖列傳根據戰國至西漢初的自然和經濟狀況,將全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和十幾個亞區,論述了各區的地理環境、物產
34、、經濟狀況、中心城市、歷史和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內容。史記河渠書則記錄了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時代以降全國主要的水系、水道和水利工程以及西漢一百多年間黃河下游河道的變遷。全面系統的歷史地理記錄和研究始于東漢初班固(公元年)所作漢書地理志。這是我國第一部以疆域政區為主體、為綱領的地理著作,不僅內容詳細,而且不限于西漢一代,實際是一部歷史地理著作。后世之所以能對先秦地名的正確位置有所了解,即在于此。漢書地理志還收錄了西漢末年劉向所作域分和朱贛所作風俗,這是兩篇包括現狀和歷史的人文地理資料。此后,無論是各種正史中的地理志和各種官修的總志,還是以某一方面內容為主的地理專著如酈道元的水經注、顧炎武的歷代宅京記
35、等,無不由今溯古,記載一朝之內或更長時期內的變遷。如果以漢書地理志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起點,至今已近二千年。 直到本世紀三十年代,這門學問都被稱為沿革或沿革地理,始終是國學的一部分。所謂“沿革”,是指一個政區的轄境和名稱的延續、改變或取消的變遷過程。由于歷代王朝一般都擁有遼闊的疆域、眾多的政區,一朝間的變化也非常頻繁,追溯到古代就更為復雜,因此研究沿革成為專門學問,也成為學習和研究歷史所不可或缺的內容。同時由于黃河等關系國計民生的河道決溢無常,不時改道,也成為沿革地理的研究對象。由于現代意義的地理學在中國一直沒有成為一門單獨的學科,研究沿革地理的又主要是歷史學家,所以它始終被看成歷史學的一個分支
36、。在四庫全書中,大多數地理著作都被列入史部。 沿革地理的成就,至乾嘉而達頂峰。一時學人無不兼治沿革,大學問家大多也是沿革專家,傳世名著幾乎都有沿革方面的成果。康乾的開疆拓土、空前統一和晚清的邊疆危機,使學者對邊疆歷史地理、少數民族、地圖測繪、中外交通等方面的研究有了需要和可能,產生了豐富的成果,擴大了沿革地理的研究領域。與此同時,傳統的沿革地理的局限也日益明顯,尤其是在西方近代地理學產生和發展以后。年顧頡剛、譚其驤在北平發起籌建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以后,他們與同人逐漸意識到傳統沿革地理的局限,努力使它“地理化”,并開始使用“歷史地理學”作為學科名稱,這無疑受到了由西方傳入中國的近代地理學的影響。建國以來,在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等人的大力倡導和實踐下,沿革地理向中國歷史地理學的轉化終于基本完成,歷史地理學界的學者在學科性質、理論、方法等重大問題上取得了共識。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已從疆域政區、地名考證和水道變遷擴大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3 1~5的認識和加減法0的認識教學設計
- 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11.1.1不等式及其解集》同步測試題(附答案)
- 2025年學生會工作心得體會(15篇)
- 高中語文教師履職總結范文(17篇)
- 體育部部長競選演講稿(13篇)
- 深圳珠寶培訓課件獲取途徑
- 實習生年終工作總結范文(15篇)
- 9《小水滴的訴說》 (教學設計)-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
- 5 我愛我們班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統編版
- 《檔案法規基礎》課件
- 跨越學習高原期-高中心理健康主題班會
- 博物館藏品庫房管理課件
- 電梯井內腳手架搭拆施工專項方案
- 涉外商標實務培訓課件
- 2022年2月興業銀行審計部招聘人員模擬試題3套(含答案解析)
- 社會研究方法復習資料(風笑天版)
- 《青年友誼圓舞曲》音樂課件
- 博士后出站研究報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境自用物品申請表
- 高一語文《赤壁賦》 完整版課件PPT
- 紙包裝生產企業設備管理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