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_第1頁
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_第2頁
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_第3頁
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_第4頁
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GB50298-1999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第1章總則第2章術語第3章一般規定基礎資料與現狀分析風景資源評價范圍、性質與發展目標分區、結構與布局容量、人口及生態原則第4章專項規劃保護培育規劃風景游賞規劃典型景觀規劃游覽設施規劃基礎工程規劃居民社會調控規劃經濟發展引導規劃土地利用協調規劃分期發展規劃第5章規劃成果與深度規定 附錄A本規范用詞說明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第1章總則第1.0.1條 為了適應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風 景區保護、利用、管理、發展的需要,優化風景區用 地布局,全面發揮風景區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風景區 的規劃設計水平和規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規范。第1.0.2條本規

2、范適用于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 審定公布的各類風景區的規劃。第1.0.3條風景區按用地規模可分為小型風景區(20km2以下)、中型風景區(21-100km2)、大型風景區 (101-500km2)、特大型風景區(500km2以上)。第1.0.4條 風景區規劃應分為總體規劃、詳細規劃 二個階段進行。大型而又復雜的風景區,可以增編分 區規劃和景點規劃。一些重點建設地段,也可以增編 控制性詳細規劃或修建性詳細規劃。第1.0.5條風景區規劃必須符合我國國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風景區特性。并應遵循下列原則:.應當依據資源特征、環境條件、歷史情況、現 狀特點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統籌兼顧,綜 合安排。.

3、應嚴格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原有景觀特 征和地方特色,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良性循環,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實科教審美特征,加強地被和 植物景觀培育。.應充分發揮景源的綜合潛力,展現風景游覽欣 賞主體,配置必要的服務設施與措施,改善風景區運 營管理機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業化傾向,促 使風景區有度、有序、有節律地持續發展。.應合理權衡風景環境、社會、經濟三方面的綜 合效益,權衡風景區自身健全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關 系,創造風景優美、設施方便、社會文明、生態環境 良好、景觀形象和游賞魅力獨特,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的風景游憩境域。第1.0.6條 風景區規劃應與國土規劃、區域規 劃、城市總體規劃、土

4、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其他相關規 劃相互協調。第1.0.7條風景區規劃除執行本規范外,尚應 符合國家有關強制性標準與規范的規定。第2章術語第2.0.1條 風景名勝區也稱風景區,海外的 國家公園相當于國家級風景區。指風景資源集中、環境優美、具有一定規模和游 覽條件,可供人們游覽欣賞、休憩娛樂或進行科學文 化活動的地域。第2.0.2條 風景名勝區規劃也稱風景區規 劃。是保護培育、開發利用和經營管理風景區,并發 揮其多種功能作用的統籌部署和具體安排。經相應的 人民政府審查批準后的風景區規劃,具有法律權威, 必須嚴格執行。第2.0.3條 風景資源也稱景源、景觀資源、 風景名勝資源、風景旅游資源。是指能引起審

5、美與欣 賞活動,可以作為風景游覽對象和風景開發利用的事 物與因素的總稱。是構成風景環境的基本要素,是風 景區產生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物質基礎.第2.0.4條景物指具有獨立欣賞價值的風 景素材的個體,是風景區構景的基本單元。第2.0.5條 景觀 指可以引起視覺感受的某 種景象,或一定區域內具有特征的景象。第2.0.6條景點由若干相互關聯的景物所 構成、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審美特征的 基本境域單位。第2.0.7條 景群第2.0.8條由若干相關景點所構成的景點群落或群體。第2.0.9條 景區在風景區規劃中,根據景源類型、景觀特征或游賞需 求而劃分的一定用地范圍,包含有較多的景物和

6、景點 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對獨立的分區特征。第2.0.10條 風景線 也稱景線。由一連串相 關景點所構成的線性風景形態或系列。第2.0.11條 功能區 在風景區規劃中,根據主 要功能發展需求而劃分的一定用地范圍,形成相對獨 立的功能分區特征。第2.0.12條游人容量第2.0.13條在保持景觀穩定性,保障游人游賞質量和舒適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資源的限度內,單 位時間、一定規劃單元內所能容納的游人數量。是限 制某時、某地游人過量集聚的警戒值。第2.0.14條在保持生態平衡與環境優美、依靠當地資源與維護風景區正常運轉的前提下,一定地 域范圍內允許分布的常住居民數量。是限制某個地區 過量發展生產或聚居人口

7、的特殊警戒值。3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基礎資料與現狀分析第3.1.1條基礎資料應依據風景區的類型、特征和實際需要,提出相應的調查提綱和指標體系,進 行統計和典型調查。第3.1.2條應在多學科綜合考察或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取得完整、正確的現狀和歷史基礎資 料,并做到統計口徑一致或具有可比性。第3.1.3條基礎資料調查類別,應符合表3.1.3的規定:表3.L3基礎資料調查類別表大類中類小類測量資料L地形圖小型風景區圖紙比例為1/2000-1/100000, 中型風景區圖紙比例為1/10000-1/25000, 大型風景區圖紙比例為1/25000-1 50000, 特大型風景區圖紙比例為1/50000

8、-1/200000;N專業圖航片、衛片、遙感影像圖、地下巖洞與河流測圖、地下工程與管網 等專業測圖二自然與資源條件L氣象資料溫度、濕度、降水、蒸發、風向、風速、日照、冰凍等工水文資料江河湖海的水位、流量、流速、流向.水量、水溫、洪水淹沒線; 江河區的流域情況,流域規劃、河道整治規劃、防洪設施;海濱區 的潮汐、海流,浪濤;山區的山洪、泥石流、水土流失等3地質資料地質、地貌、土層,建設地段承載力:地震或堂要地質災害的評估; 地下水存在形式、儲量、水質、開采及補給條件4一官然資源費景源、生物資源、水土資源、農林牧副漁資源, 能源r礦產資源等 的分布、數量、開發利用價值等資料;自然保護對象及地段三人文

9、與經濟條1.歷史與文化歷史沿革及變遷、文物、勝跡.風物,歷史與文化保護對象及地段,人口資料歷來常住人口的數量、年齡構成、勞動構成. 教育狀況、自然增長 和機械增長:服務職H和智住人口及其結構變化;游人及結枸變化; 居民、職工、游人分布狀況工行政區劃行政建制及區劃,各類居民點及分布,城鎮轄區.村界、鄉界及其 他相關地界件4經濟社會有關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計劃及其發展戰略;風景區范圍的國民生 產總值、財政、產業產值狀況;國土規劃、區域規劃、相關專業考 察報告及其規劃工企事業單位主要農林牧副漁和教科文衛軍與工礦企事業單位的現狀及發展資 料,風景區管理現狀嘰設施與基礎工程條件L交通運輸風景區及其可依托的

10、城鎮的對外交通運輸和內部交通運輸的現狀、 規劃及發展資料工旅游設施風景區及其可以依托的城鎮的旅行、游覽、飲食、住宿、購物、娛 樂、保健等設施的現狀及發展資料3.基礎H程水電氣熱、環保,環衛,防災等基礎工程的現狀及發展資料盤土地與其他黃料L土地利用規劃區內各類用地分布狀況,歷史上土地利用星大變更資料.土地 資源分析評梳資料工建筑工程各類主要建筑物*工程物園景、場館場地等項目的分布狀況、用 地面積、建筑面積、體量,質量、特點等資料3,環境資料環境監測成果,三廢排放的數量和危害情況;垃圾,災變和其他影 響環境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況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公民健康 的環境資料風景資源評價第工工1條 風景資

11、源評價應包括:景源調查:景源篩選與分類:景源評分與分級習評價結 論四部分.第3.2.2條風景資源停價原則應符合下列規定:1 一風景資源評價必須在真實資料的基礎上,把現場踏查與資料分析相結合,實事求是地進行; 工風景資源評價應采取定性概括與定量分析相緒合的方法,綜合評價景源的特征;3根據風景資源的類別及其犯合特點,應選擇適當的評價單元和評價指標,對獨特或瀕危景 源,宜作單獨評價.第323條 風景資源調查內容的分類,應符合表3上3的規定.表瓦工3風景資源分類表大類中美小類自 然 景 源L天景(1)日月星光Q虹最蜃景(3)風雨陰晴0汽餞景象(5)自然聲象(6)云霧 景觀(7)冰雪霜露(8)其他天景2

12、.地景(1)大尺度山地山景(3面峰(4)峽谷(5同府(6)石林石景(7處景沙漠 (8)火山熔巖(9燭余景觀U0)洲島嶼港口 1)海岸景觀U2)海底地形(13)地質辭跡(14崖他地景3水景(1)泉井(工)溪流(3就河(4)湖泊(5理池(6)瀑布跌水。)沼澤濰涂(8陶灣 海域伊淋雪冰川(10淇他水景4.生景(1)森林草地草原。)古樹古木(4瘦稀生物(5)植物生態類群(0動物 群棲息地(7)物候季相景觀其他生物景觀二, A 文 景 源L園景(1)歷史名園Q廄代公園植物園(公動物園(5)庭定花園(6)專類游園(7)陵園墓園(8洪他園景2.建筑(D風景建筑Q)民居宗祠G)文娛建筑口)商業服務建筑(5)宮

13、殿衙者(6) 宗教建筑(7)紀念建筑(司_L殳建筑(9江程構筑物(10)其池建筑3 一勝跡(1)遺址遺跡(2)摩崖題刻G)石窟雅里(5院念地(6)科技工程(7)游娛 文體場地信淇池勝跡4 一風物Q)節假慶典Q)民族民俗(3淙教禮儀(4)神話傳說(5)民間文藝(6)地方 人物(7)地方物產(出其他風物第324條 風景資源評價單元應以景源現狀分布圖為基礎根據規劃范圍大小和景源規 模、內容、結構及其游賞方式等特征,劃分若干層次的評價單元,并作出等級評價.第325條在省域、市域的風景區體系規劃中,應對風景區,景區或景點作出等級評梳.第326條 在風景區的總體、分區、詳細規劃中,應對景點或景物作出等級評

14、價.第3.2.7條 風景資源評價應對所選評價指標進行權重分析,評價指標的選擇應符合表3.2.7 的規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L對風景區或部分較大景區進行評價時,宣選用綜合評價層指標;工對景點或景群進行評價時,直選用項目評價層指標工3對景物進行評價時,宜在因子評價層指標中選擇a表327風景資源評價指標層次表綜合評價層賦值項目評價層權重因子評價層L景源價值7070-80(1)欣賞價值(2)科學價值(3)歷史恰值(4)保健價值(5)游憩價值景感度奇特度完整度 科技值科普值科教值 年代值知名度人文值 生理值心理值應用值 功利性舒適度承受力2.環境水平220-10(1)生態特征 (2)環境質量 (3)設施

15、狀況(4)監護管理種類值結構值功能值 要素值等級值災變率水電能源工程管網環保設施 監測機能法規配套機構設置3.利用條件5(1)交通通訊(2)食宿接待(3)客源市場(4)運營管理便捷性可靠性效能 能力標準規模 分布結構消費 職能體系輕濟結構居民社會4.規模范圍5(D面積 Q)體量(3)空間 (4)容量第里2用條 風景資源分級標準,必須符合下列規定:1.景源評價分級必須分為特級.一級r二級,三級、四級等五級;工應根據景源評價單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層次的評價指標分值和吸引力范圍,評出風景資源等級;3一特級景源應具有珍貴、獨特、世界遺產價值和意義,有世界奇跡般的吸引力;4一一級景源應具有名貴、罕見、國家

16、重點保護價值和國家代表性作用,在國內外著名和有 國際吸引力;.二級景源應具有重要、特殊、省級重點保護價值和地方代 表性作用,在省內外聞名和有省際吸引力;.三級景源應具有一定價值和游線輔助作用,有市縣級保護價值和相關地區的吸引力;.四級景源應具有一般價值和構景作用,有本風景區或當地的吸引力。第3.2.9條風景資源評價結論應由景源等級統計表、評價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組成。評價分析應表明主要評價指標 的特征或結果分析;特征概括應表明風景資源的級別數量、類型特征及其綜合特征。.3 范圍、性質與發展目標第3.3.1條確定風景區規劃范圍及其外圍保護地帶,應依據以下原則:景源特征及其生態環境的完整性;歷史

17、文化與社會的連續性;地域單元的相對獨立性;保護、利用、管理的必要 性與可行性。第3.3.2條劃定風景區范圍的界限必須符合下列規定:.必須有明確的地形標志物為依托,既能在地形圖上標出, 又能在現場立樁標界;.地形圖上的標界范圍,應是風景區面積的計量依據;.規劃階段的所有面積計量,均應以同精度的地形圖的投影 面積為準。9第3.3.3條風景區的性質,必須依據風景區的典型景觀特征、游覽欣賞特點、資源類型、區位因素,以及發展對策與功 能選擇來確定。第3.3.4條風景區的性質應明確表述風景特征、主要功能、風景區級別等三方面內容,定性用詞應突出重點、準確精煉。第3.3.5條 風景區的發展目標,應依據風景區的

18、性質和 社會需求,提出適合本風景區的自我健全目標和社會作用目標兩 方面的內容,并應遵循以下原則:.貫徹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基本 原則;.充分考慮歷史、當代、未來三個階段的關系,科學預測風 景區發展的各種需求;.因地制宜地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使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 功能安排和項目配置、人口規模 和建設標準等各項主要目標, 同國家與地區的社會經濟技術發展 水平、趨勢及步調相適應。.4 分區、結構與布局第3.4.1條風景區應依據規劃對象的屬性、特征及其存在環境進行合理區劃,并應遵循以下原則:.同一區內的規劃對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環境應基本一致;.同一區內的規劃原則、措施及其成效

19、特點應基本一致;.規劃分區應盡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線狀等單元界限10的完整性。第3.4.2條根據不同需要而劃分的規劃分區應符合下列規定:.當需調節控制功能特征時,應進行功能分區;.當需組織景觀和游賞特征時,應進行景區劃分;.當需確定保護培育特征時,應進行保護區劃分;.在大型或復雜的風景區中,可以幾種方法協調并用。第3.4.3條風景區應依據規劃目標和規劃對象的性能、作用及其構成規律來組織整體規劃結構或模型,并應遵循下列原則:.規劃內容和項目配置應符合當地的環境承載能力、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道德規范,并能促進風景區的自我生存和有序發 展;.有效調節控制點、線、面等結構要素的配置關系;.解決各樞紐

20、或生長點、走廊或通道、片區或網格之間的本 質聯系和約束條件。第3.4.4條 凡含有一個鄉或鎮以上的風景區,或其人口密 度超過100人/km2時,應進行風景區的職能結構分析與規劃, 并應遵循下列原則:.兼顧外來游人、服務職工和當地居民三者的需求與利益;.風景游覽欣賞職能應有獨特的吸引力和承受力;.旅游接待服務職能應有相應的效能和發展動力;11.居民社會管理職能應有可靠的約束力和時代活力;5,各職能結構應自成系統并有機組成風景區的綜合職能結 構網絡。第3.4.5條風景區應依據規劃對象的地域分布、空間關系和內在聯系進行綜合部署, 形成合理、完善而又有自身特點的 整體布局,并應遵循下列原則:.正確處理

21、局部、整體、外圍三層次的關系;.解決規劃對象的特征、作用、空間關系的有機結合問題;.調控布局形態對風景區有序發展的影響,為各組成要素、 各組成部分能共同發揮作用創造滿意條件;4,構思新穎,體現地方和自身特色。3.5 容量、人口及生態原則第3.5.1條風景區游人容量應隨規劃期限的不同而有變化。對一定規劃范圍的游人容量, 應綜合分析并滿足該地區的生 態允許標準、游覽心理標準、功能技術標準等因素而確定。并應 符合下列規定:1.生態允許標準應符合表 3.5.1的規定;12表3.5游憩用地生態容量用地類型允許客人量和用地指標(A/公頃)(ma/A)(1)針葉林地一2-35000-3300(2)闊葉林地4

22、-82500-1250(3)森林公園660-500(4)疏林草地20-25500700(5)草地公園140(6)城鎮公園30-200330-50(7)專用浴場20(8)浴場水域1000-200020-10(9)浴場沙灘1000-200010-5工游人容量應由一次性游人容量、日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三個層次表示.U)-次性游人容貴俗稱瞬時容量),單位以“人/次M表示iQ就人容量,單位以“人次/日”表示*。麟人容量,單位以“人次/年”表示.3.游人容量的計算方法宜分別采用上線路法、卡口法、面積法、琮合平衡法,并將計算結果 填入表3 5.1.1:表3511游人容量計算一覽表W(4)(5)(6)泡施用地

23、計其面積計其指標一次性容星日周轉率日游人容量備注名彌(m與tm2/A)(人/枚】(次)人?fc/日)4游人容量計算宜采用下列指標:(1避路法:以每個游人所占平均道路面積計,5-10ffi2 Ao(2)面積法上以每個游人所占平均游覽面積計工其中:主景景點:50-100m2/人(景點面積);一般景點:100-100m2/人(景點面積);浴場海域:10-20m2/人(海拔0-2以內水面);浴場沙灘:5-10m/人(海拔0+2m以內沙灘)。 卡口法:實測卡口處單位時間內通過的合理游人量。單位以“人次/單位時間”表示。5.游人容量計算結果應與當地的淡水 供水、用地、相關設施及環境質量等條件進行校核與綜合

24、平衡, 以確定合理的游人容量。第3.5.2條風景區總人口容量測算應包括外來游人、服13 務職工、當地居民三類人口容量,并應符合下列規定:.當規劃地區的居住人口密度超過 50人/km2時,宜測定用 地的居民容量;.當規劃地區的居住人口密度超過100人/km2時,必須測定用地的居民容量;.居民容量應依據最重要的要素容量分析來確定,其常規要素應是:淡水、用地、相關設施等。第3.5.3條風景區人口規模的預測應符合下列規定:.人口發展規模應包括外來游人、服務職工、當地居民三類人口;. 一定用地范圍內的人口發展規模不應大于其總人口容量;.職工人口應包括直接服務人口和維護管理人口;.居民人口應包括當地常住居

25、民人口。第3.5.4條風景區內部的人口分布應符合下列原則:.根據游賞需求、生境條件、設施配置等因素對各類人口進 行相應的分區分期控制;.應有合理的疏密聚散變化,使其各得其所;.防止因人口過多或不適當集聚而不利于生態與環境;.防止因人口過少或不適當分散而不利于管理與效益。第3.5.5條風景區的生態原則應符合下列規定:.制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消極作用,控制和降低人為負荷, 應分析游覽時間、空間范圍、游人容量、項目內容、開發強度等14 因素,弁提出限制性規定或控制性指標;.保持和維護原有生物種群、結構及其功能特征,保護典型 而有示范性的自然綜合體;.提高自然環境的復蘇能力,提高氧、水、生物量的再生能

26、力與速度,提高其生態系統或自然環境對人為負荷的穩定性或承 載力。第3.5.6條 風景區的生態分區應符合下列原則:.應將規劃用地的生態狀況按四個等級分別加以標明;.生態分區的一般標準應符合表 3.5.6的規定;表356生態分區及其利用與保護措施生態分區環境要素狀況利用與保護措施大氣水域土壤植被危機區XXX應完全限制發展,并不再發生人為壓力:實施綜合的 自然保育措施-或 +XXX-或 +XXX-或十不利區X-或+-或+應限制發展,對不利狀態的環境要素要減輕其人為壓 力,實施計對性的自然保護措施或X或十4-或+一或 +X穩定區-要穩定對環境要素造成的人為壓力1實曲對其適用的 自然保護措施-+-有利區

27、+需規定人為壓力的限度,根據需要而確定自然保護措 施-+-+-注:X不利;-穩定;+有利15.按其他生態因素劃分的專項生態危機區應包括熱污染、噪聲污染、電磁污染、放射性污染、衛生防疫條件、自然氣候因素、 振動影響、視覺干擾等內容;.生態分區應對土地使用方式、功能分區、保護分區和各項規劃設計措施的配套起重要作用。第3.5.7條風景區規劃應控制和降低各項污染程度,其環境質量標準應符合下列規定:.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應符合 GB3095-1996中規定的一級標準;.地面水環境質量一般應按 CB3838-88中規定的第一級標準執行,游泳用水應執行GB9667-88中規定的標準,海水浴場水質標準不應低于GB

28、3097-82中規定的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生活飲用水標準應符合 GB5749-85中的規定;.風景區室外允許噪聲級應低于CB3096-93中規定的“特別住宅區”的環境噪聲標準值;.放射防護標準應符合GBJ8-74中規定的有關標準。4專項規劃保護培育規劃第4.1.1條 保護培育規劃應包括查清保育資源,明確保育的具體對象,劃定保育范圍,確定保育原則和措施等基本內容。第4.1.2條風景保護的分類應包括生態保護區、自然景觀保護區、史跡保護區、風景恢復區、風景游覽區和發展控制區16等,并應符合以下規定:.生態保護區的劃分與保護規定:(1)對風景區內有科學研究價值或其他保存價值的生物種群 及其環境,應劃出一

29、定的范圍與空間作為生態保護區。(2)在生態保護區內,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護性設 施,應禁止游人進入,不得搞任何建筑設施,嚴禁機動交通及其 設施進入。.自然景觀保護區的劃分與保護規定:(1)對需要嚴格限制開發行為的特殊天然景源和景觀,應劃 出一定的范圍與空間作為自然景觀保護區。(2)在自然景觀保護區內,可以配置必要的步行游覽和安全 防護設施,宜控制游人進入,不得安排與其無關的人為設施,嚴 禁機動交通及其設施進入。.史跡保護區的劃分與保護規定:(1)在風景區內各級文物和有價值的歷代史跡遺址的周圍, 應劃出一定的范圍與空間作為史跡保護區。(2)在史跡保護區內,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覽和安全防護

30、設施,宜控制游人進入,不得安排旅宿床位,嚴禁增設與其無關 的人為設施,嚴禁機動交通及其設施進入, 嚴禁任何不利于保護 的因素進入。.風景恢復區的劃分與保護規定:(1)對風景區內需要重點恢復、培育、撫育、涵養、保持的17對象與地區,例如森林與植被、水源與水土、淺海及水域生物、珍稀瀕危生物、巖溶發育條件等,宜劃出一定的范圍與空間作為 風景恢復區。(2)在風景恢復區內,可以采用必要技術措施與設施;應分別限制游人和居民活動,不得安排與其無關的項目與設施, 嚴禁 對其不利的活動。.風景游覽區的劃分與保護規定:(1)對風景區的景物、景點、景群、景區等各級風景結構單 元和風景游賞對象集中地,可以劃出一定的范

31、圍與空間作為風景 游覽區。(2)在風景游覽區內,可以進行適度的資源利用行為,適宜 安排各種游覽欣賞項目;應分級限制機動交通及旅游設施的配 置。并分級限制居民活動進入。.發展控制區的劃分與保護規定:(1)在風景區范圍內,對上述五類保育區以外的用地與水面及其他各項用地,均應劃為發展控制區。(2)在發展控制區內,可以準許原有土地利用方式與形態,可以安排同風景區性質與容量相一致的各項旅游設施及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產、經營管理等設施,應分別控制各項設施的規 模與內容。第4.1.3條 風景保護的分級應包括特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三級保護區等四級內容, 并應符合以下規定:18.特級保護區的劃分

32、與保護規定:(1)風景區內的自然保護核心區以及其他不應進入游人的區 域應劃為特級保護區。(2)特級保護區應以自然地形地物為分界線,其外圍應有較 好的緩沖條件,在區內不得搞任何建筑設施。一級保護區的劃分與保護規定:1)在一級景點和景物周圍應劃出一定范圍與空間作為一級 保護區,宜以一級景點的視域范圍作為主要劃分依據。2) 一級保護區內可以安置必需的步行游賞道路和相關設 施,嚴禁建設與風景無關的設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機動交通 工具不得進入此區。.二級保護區的劃分與保護規定:(1)在景區范圍內,以及景區范圍之外的非一級景點和景物 周圍應劃為二級保護區。(2)二級保護區內可以安排少量旅宿設施,但必須限

33、制與風 景游賞無關的建設,應限制機動交通工具進入本區。.三級保護區的劃分與保護規定:(1)在風景區范圍內,對以上各級保護區之外的地區應劃為 三級保護區。(2)在三級保護區內,應有序控制各項建設與設施,并應與 風景環境相協調。第4.1.4條保護培育規劃應依據本風景區的具體情況和19保護對象的級別而擇優實行分類保護或分級保護,或兩種方法并用,應協調處理保護培育、開發利用、經營管理的有機關系,加 強引導性規劃措施。4.2 風景游賞規劃第4.2.1條風景游覽欣賞規劃應包括景觀特征分析與景 象展示構思;游賞項目組織;風景單元組織;游線組織與游程安 排;游人容量調控;風景游賞系統結構分析等基本內容。第4.

34、2.2條 景觀特征分析和景象展示構思,應遵循景觀 多樣化和突出自然美的原則,對景物和景觀的種類、數量、特點、 空間關系、意趣展示及其觀覽欣賞方式等進行具體分析和安排; 并對欣賞點選擇及其視點、視角、視距、視線、視域和層次進行 分析和安排。第4.2.3條 游賞項目組織應包括項目篩選、游賞方式、 時間和空間安排、場地和游人活動等內,并遵循以下原則:.在與景觀特色協調,與規劃目標一致的基礎上,組織新、 奇、特、優的游賞項目;.權衡風景資源與環境的承受力,保護風景資源永續利用;.符合當地用地條件、經濟狀況及設施水平;.尊重當地文化習俗、生活方式和道德規范。第4.2.4條 游賞項目內容可在表4.2.4中

35、擇優并演繹。20表424游常項目類別表游賞類別游賞項目1.野外游憩消閑散步郊游野游垂釣登山攀巖埼馭2.審美欣賞攬勝攝影寫生導的訪古寄情鑒賞品評寫作創作3.科技教育考察探勝探險觀測研究科普教育采集尋根回歸文博展覽 紀念宣傳4.娛樂體育游戲娛樂卷健身演藝體育水上水下運動冰雪活動沙草場活動 其他體智技能運動5.休養保健避暑避寒野營露營休養療養溫泉浴海水浴泥沙浴日光浴 空氣浴森林浴r 6+其他T民監節慶社交聚合宗教禮儀購物商貿勞作體駿4.2.5條 風景單元組織應把游覽欣賞對象組織成景物、景群、園苑、景區等不同類型的結構單元,弁應遵循以下第景點、原則:1,依據景源內容與規模、景觀特征分區、構景與游賞需求

36、等 因素進行組織;.使游賞對象在一定的結構單元和結構整體中發揮良好作 用;.應為各景物間和結構單元間相互因借創造有利條件。第4,2.6條景點組織應包括景點的構成內容、特征、范圍、容量;景點的主、次、配景和游賞序列組織;景點的設施配 備;景點規劃一覽表等四部分。第4,2.7條 景區組織應包括:景區的構成內容、特征、 范圍、容量;景區的結構布局、主景、景觀多樣化組織;景區的 游賞活動和游線組織;景區的設施和交通組織要點等四部分。第4,2.8條游線組織應依據景觀特征、游賞方式、游人結構、游人體力與游興規律等因素,精心組織主要游線和多種專項游線,弁應包括下列內容:21.游線的級別、類型、長度、容量和序

37、列結構;.不同游線的特點差異和多種游線間的關系;.游線與游路及交通的關系。第4.2.9條 游程安排應由游賞內容、游覽時間、游覽距 離限定。游程的確定宜符合下列規定:.一日游:不需住宿,當日往返;.二日游:住宿一夜;.多日游:住宿二夜以上。.3 典型景觀規劃第4.3.1條 風景區應依據其主體特征景觀或有特殊價值 的景觀進行典型景觀規劃。應包括典型景觀的特征與作用分析; 規劃原則與目標;規劃內容、項目、設施與組織;典型景觀與風 景區整體的關系等內容。第4.3.2條 典型景觀規劃必須保護景觀本體及其環境, 保持典型景觀的永續利用;應充分挖掘與合理利用典型景觀的特 征及價值,突出特點,組織適宜的游賞項

38、目與活動;應妥善處理 典型景觀與其他景觀的關系。第4.3.3條 植物景觀規劃應符合以下規定:.維護原生種群和區系,保護古樹名木和現有大樹, 培育地 帶性樹種和特有植物群落;.因境制宜地恢復、提高植被覆蓋率,以適地適樹的原則擴 大林地,發揮植物的多種功能優勢,改善風景區的生態和環境;22.利用和創造多種類型的植物景觀或景點,重視植物的科學 意義,組織專題游覽環境和活動;.對各類植物景觀的植被覆蓋率、林木郁閉度、植物結構、 季相變化、主要樹種、地被與攀緣植物、特有植物群落、特殊意 義植物等,應有明確的分區分級的控制性指標及要求;.植物景觀分布應同其他內容的規劃分區相互協調;在旅游設施和居民社會用地

39、范圍內, 應保持一定比例的高綠地率或高覆 蓋率控制區。第4.3.4條 建筑景觀規劃應符合以下規定:.應維護一切有價值的原有建筑及其環境,嚴格保護文物類 建筑,保護有特點的民居、村寨和鄉土建筑及其風貌;.風景區的各類新建筑,應服從風景環境的整體需求,不得 與大自然爭高低,在人工與自然協調融合的基礎上, 創造建筑景 觀和景點;.建筑布局與相地立基,均應因地制宜,充分順應和利用原 有地形,盡量減少對原有地物與環境的損傷或改造;.對風景區內各類建筑的性質與功能、內容與規模、標準與檔次、位置與高度、體量與體形、色彩與風格等,均應有明確的 分區分級控制措施;5.在景點規劃或景區詳細規劃中,對主要建筑宜提出

40、:(1)總平面布置;(2)剖面標高;23(3)立面標高總框架;(4)同自然環境和原有建筑的關系等四項控制措施。第4.3.5條溶洞景觀規劃應符合以下規定:.必須維護巖溶地貌、洞穴體系及其形成條件,保護溶洞的 各種景物及其形成因素,保護珍稀、獨特的景物及其存在環境;.在溶洞功能選擇與游人容量控制、游賞對象確定與景象意 趣展示、景點組織與景區劃分、游賞方式與游線組織、導游與賞 景點組織等方面,均應遵循自然與科學規律及其成景原理,兼顧洞景的欣賞、科學、歷史、保健等價值,有度有序地利用與發揮 洞景潛力,組織適合本溶洞特征的景觀特色;.應統籌安排洞內與洞外景觀, 培育洞頂植被,禁止對溶洞 自然景物濫施人工

41、;.溶洞的石景與土石方工程、水景與給排水工程、交通與道 橋工程、電源與電纜工程、防洪與安全設備工程等,均應服從風 景整體需求,并同步規劃設計;.對溶洞的燈光與燈具配置、導游與電器控制,以及光象、 音響、衛生等因素,均應有明確的分區分級控制要求及配套措施。4.3.6條豎向地形規劃應符合以下規定:.維護原有地貌特征和地景環境,保護地質珍跡、巖石與基 巖、土層與地被、水體與水系,嚴禁炸山采石取土、亂挖濫填盲 目整平、剝離及覆蓋表土,防止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污染環境;.合理利用地形要素和地景素材,應隨形就勢、因高就低地24組織地景特色,不得大范圍地改變地形或平整土地, 應把未利用的廢棄地、洪泛地納入治

42、山理水范圍加以規劃利用;.對重點建設地段,必須實行在保護中開發、 在開發中保護 的原則,不得套用“幾通一平”的開發模式,應統籌安排地形利 用、工程補救、水系修復、表土恢復、地被更新、景觀創意等各 項技術措施;.有效保護與展示大地標志物、主峰最高點、地形與測繪控 制點,對海拔高度高差、坡度坡向、海河湖岸、水網密度、地表 排水與地下水系、洪水潮汐淹沒與浸蝕、水土流失與崩塌、滑坡 與泥石流災變等地形因素,均應有明確的分區分級控制;5.豎向地形規劃應為其他景觀規劃、基礎工程、水體水系流 域整治及其他專項規劃創造有利條件, 并相互協調。4.4 游覽 設施規劃第4.4.1條 旅行游覽接待服務設施規劃應包括

43、游人與游 覽設施現狀分析;客源分析預測與游人發展規模的選擇;游覽設施配備與直接服務人口估算; 旅游基地組織與相關基礎工程;游覽設施系統及其環境分析等五部分。第4.4.2條 游人現狀分析,應包括游人的規模、結構、遞增率、時間和空間分布及其消費狀況。第4.4.3條 游覽設施現狀分析,應表明供需狀況、設施與景觀及其環境的相互關系。第4.4.4條 客源分析與游人發展規模選擇應符合以下規25定:.分析客源地的游人數量與結構、時空分布、出游規律、消 費狀況等;.分析客源市場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預測本地區游人、國內游人、海外游人遞增率和旅游收入;.游人發展規模、結構的選擇與確定,應符合表4.4.4的內 容

44、要求;.合理的年、日游人發展規模不得大于相應的游人容量。表444游人統計與預測項 目年 度海夕隔人 國國內海人本地游人三項合計年游人規模 (萬人,年)年褥人容量 (萬人/年)備注激里噌率數JSL 呈噌率數JSL 至增率敬JSL 至增率啰貧測第4.4.5條游覽設施配備應包括旅行、游覽、飲食、住宿、購物、娛樂、保健和其他等八類相關設施。應依據風景區、 景區、景點的性質與功能,游人規模與結構,以及用地、淡水、 環境等條件,配備相應種類、級別、規模的設施項目。.旅宿床位應是游覽設施的調控指標,應嚴格限定其規模和 標準,應做到定性、定量、定位、定用地范圍,弁按 (4.4.5-1) 式計算。 床位數=平均

45、停留天數X年住宿人數 /年旅游天數X 床位利用率(4.4.5-1).直接服務人員估算應以旅宿床位或飲食服務兩類游覽設 施為主,其中,床位直接服務人員估算可按(4.4.5-2)計算: 直26接服務人員=床位數X直接服務人員與床位數比例(4.4.5-2)(式中,直接服務人口與床位數比例:1:2-1:10)第4.4.6條游覽設施布局應采用相對集中與適當分散相 結合的原則,應方便游人,利于發揮設施效益,便于經營管理與 減少干擾。應依據設施內容、規模、等級、用地條件和景觀結構 等,分別組成服務部、旅游點、旅游村、旅游鎮、旅游城、旅游 市等六級旅游服務基地,并提出相應的基礎工程原則和要求。第4.4.7條旅

46、游基地選擇應符合以下原則:.應有一定的用地規模,既應接近游覽對象又應有可靠的隔 離,應符合風景保護的規定,嚴禁將住宿、飲食、購物、娛樂、 保健、機動交通等設施布置在有礙景觀和影響環境質量的地段;.應具備相應的水、電、能源、環保、抗災等基礎工程條件, 靠近交通便捷的地段,依托現有游覽設施及城鎮設施;.避開有自然災害和不利于建設的地段。第4.4.8條依風景區的性質、布局和條件的不同,各項游覽設施既可配置在各級旅游基地中,也可以配置在所依托的各級居民點中,其總量和級配關系應符合風景區規劃的需求,應符合表4.4.8的規定。27表4.4.8游覽設篦與旅游基地分級配置表設施類型設施項目服務 部旅 點藤 游

47、 村旅 游鎮旅 游 城備注一、施行L非機動交通AAAAA步道、馬道、自行車道、存車、修理2.前電通訊AAAAA話亭、郵亭.郵電所.艇電局3.機動車船XAA車站、車場、碼頭、油站、道班4.火車站XXXA對外交通,位于風景區外綠工機場XXXXA對外交通,位于風景區外緣二、游覽1.導游小品A上AA標示、標志、公告牌、解說圖片2.休憩庇護AAAAA坐椅桌、風雨亭、避建屋、集散 點3.環境衛生*AAA廢棄物箱、公凰、也洗處、垃圾 站4 .宣講咨詢X*A宣講設施、模型、影視、游人中 心5.公安設施XIAA派出所、公安.局、消防站、巡警三、飲食1.飲食點AAAAA冷熱飲料、乳品、面包、糕點、 糖果2.飲食店

48、AAA包括快餐、小吃、野餐燒烤點工一般餐廳XAAA愛情、愎鎮、食堂284.中級餐廳XXAAA有停車車位5.高級餐廳XXAAA有停車車位四、住宿1.簡易旅宿點XAAAA包括野營點、公用衛生間2.一般旅席XAAAA六級旅值、團體旅舍3.中級旅謗XXAAA四、五級旅館4高級旅謗XXAAA二、三級旅館5.豪華旅盾XXAAA一級旅盾五、購物L小賣部、商亭AAAAA2.商推集市墟場X乙AA集散有時、場地穩定3.商店XXAAA包括商業買賣街、步行街4.銀行、金融XXAAA儲蓄所、銀行5.大型綜合商場XXXAA六、娛L文博展覽XAAAA文化、圖書、博物、科技、展覽 等館Z藝術表演XA*A影劇院、音樂廳、雜技場

49、、表演 場工游戲娛樂XXAA*游樂場,歆舞廳、俱樂部、活動 中心4.體育運動XXA上A室內外各類體育運動健身競賽 場地5,其他游娛文體XXX工其池游娛文體臺站出體訓練基 地七、保健L門診所AAAAA無床位、衛生站2.醫院一XX,AA有床位3.救護站XXK無床位4.休養度懾XXAAA有床位5.療養XXA有床位八.其他1一畝美欣賞上上AAA景觀、寄情,鑒賞、小品類設施2.科技教育AAA觀測、試驗、科教、紀念設施3.社會民俗XXFaAA民俗.節慶、鄉土設施4.宗教禮儀XXAA宗教設施,壇齒堂祠、社交禮制 設施5.宜配新:目XX一演化中的襟智體技能和功能設 施4.5 基礎工程規劃第4.5.1條 風景區

50、基礎工程規劃,應包括交通道路、郵 電通訊、給水排水和供電能源等內容,根據實際需要,還可進行 防洪、防火、抗災、環保、環衛等工程規劃。第4.5.2條 風景區基礎工程規劃,應符合下列規定:29.符合風景區保護、利用、管理的要求;.同風景區的特征、功能、級別和分區相適應,不得損壞景 源、景觀和風景環境;.要確定合理的配套工程、 發展目標和布局,并進行綜合協 調;.對需要安排的各項工程設施的選址和布局提出控制性建設要求;.對于大型工程或干擾性較大的工程項目及其規劃,應進行專項景觀論證、生態與環境敏感性分析,并提交環境影響評價報 告。第4.5.3條 風景區交通規劃,應分為對外交通和內部交 通兩方面內容。

51、應進行各類交通流量和設施的調查、分析、預測,提出各類交通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等內容。.對外交通應要求快速便捷,布置于風景區以外或邊緣地區;.內部交通應具有方便可靠和適合風景區特點,并形成合理的網絡系統;.對內部交通的水、陸、空等機動交通的種類選擇、交通流 量、線路走向、場站碼頭及其配套設施,均應提出明確而有效的 控制要求和措施。4.5.4條 風景區道路規劃,應符合以下規定:.合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地選線,同當地景觀和環境相配30合;.對景觀敏感地段,應用直觀透視演示法進行檢驗,提出相應的景觀控制要求;.不得因追求某種道路等級標準而損傷景源與地貌,不得損壞景物和景觀;.應避免深挖高填,因道路通

52、過而形成的豎向創傷面的高度 或豎向砌筑面的高度,均不得大于道路寬度。并應對創傷面提出 恢復性補救措施。第4.5.5條 郵電通訊規劃,應提供風景區內外通訊設施 的容量、線路及布局,并應符合以下規定:.各級風景區均應配備能與國內聯系的通訊設施;.國家級風景區還應配備能與海外聯系的現代化通訊設施;.在景點范圍內,不得安排架空電線穿過,宜采用隱蔽工程。第4.5.6條 風景區給水排水規劃,應包括現狀分析;給、 排水量預測;水源地選擇與配套設施;給、排水系統組織;污染 源預測及污水處理措施;工程投資框算。給、排水設施布局還應 符合以下規定:.在景點和景區范圍內,不得布置暴露于地表的大體量給水 和污水處理設

53、施;.在旅游村鎮和居民村鎮宜采用集中給水、排水系統,主要給水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可安排在居民村鎮及其附近。第4.5.7條 風景區供電規劃,應提供供電及能源現狀分31 析,負荷預測,供電電源點和電網規劃三項基本內容。弁應符合 以下規定:.在景點和景區內不得安排高壓電纜和架空電線穿過;.在景點和景區內不得布置大型供電設施;.主要供電設施宜布置于居民村鎮及其附近。第4.5.8條風景區內供水、供電及床位用地標準,應在表4.5.8中選用,弁以下限標準為主。表4.&8 供水供電及床位用地標準類別供水(L/床,日)供電(W/床)用地(m)/床)備注簡易宿點50-10050-10050以下公用衛生間一般旅德10

54、0-2001OD-2OD50-100六級施德中級旅德200-400200-400100-200四五級旅館高級旅諳-100-500400-500200-400二三級旅館豪華旅德500以上1000以上300以上一級旅德居民60-150100-50050-150散客10-30L/A a居民社會調控規劃第4.6.1條 凡含有居民點的風景區,應編制居民點調控規 劃;凡含有一個鄉或鎮以上的風景區,必須編制居民社會系統規劃。第4.6.2條 居民社會調控規劃應包括現狀、特征與趨勢分 析;人口發展規模與分布;經營管理與社會組織;居民點性質、 職能、動因特征和分布;用地方向與規劃布局;產業和勞力發展 規劃等內容。

55、第4.6.3條 居民社會調控規劃應遵循下列基本原則:.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建立適合風景區特點的社會運轉機 制;32.建立合理的居民點或居民點系統;.引導淘汰型產業的勞力合理轉向。第4.6.4條居民社會調控規劃應科學預測和嚴格限定各種 常住人口規模及其分布的控制性指標;應根據風景區需要劃定無居民區、居民衰減區和居民控制區。第4.6.5條 居民點系統規劃,應與城市規劃和村鎮規劃相 互協調,對已有的城鎮和村點提出調整要求,對擬建的旅游村、 鎮和管理基地提出控制性規劃綱要。第4.6.6條 對農村居民點應劃分為搬遷型、縮小型、控制 型和聚居型等四種基本類型,并分別控制其規模布局和建設管理 措施。第4.6.

56、7條 居民社會用地規劃嚴禁在景點和景區內安排工 業項目、城鎮建設和其他企事業單位用地,不得在風景區內安排有污染的工副業和有礙風景的農業生產用地,不得破壞林木而安排建設項目。經濟發展引導規劃第4.7.1條 經濟發展引導規劃,應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規劃、風景與旅游發展戰略為基本依據,形成獨具風景區特征的經濟運行條件。第4.7.2條經濟發展引導規劃應包括經濟現狀調查與分 析;經濟發展的引導方向;經濟結構及其調整;空間布局及其控 制;促進經濟合理發展的措施等內容。33第4.7.3條 風景區經濟引導方向,應以經濟結構和空間布 局的合理化結合為原則,提出適合風景區經濟發展的模式及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步驟和

57、措施。第4.7.4條 經濟結構的合理化應包括以下內容:.明確各主要產業的發展內容、資源配置、優化組合及其輕 重緩急變化;.明確旅游經濟、生態農業和工副業的合理發展途徑;.明確經濟發展應有利于風景區的保護、建設和管理。第4.7.5條空間布局合理化應包括以下內容:.應明確風景區內部經濟、 風景區周邊經濟、風景區所在地 經濟等三者的空間關系和內在聯系;應有節律的調控區內經濟、 發展邊緣經濟、帶動地區經濟;.明確風景區內部經濟的分區分級控制和引導方向;.明確綜合農業生產分區、農業生產基地、工副業布局及其 與風景保護區、風景游覽地、旅游基地的關系。土地利用協調規劃第4.8.1條土地利用協調規劃應包括土地

58、資源分析評估;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及其平衡表;土地利用規劃及其平衡表等內 容。第4.8.2條土地資源分析評估,應包括對土地資源的特點、 數量、質量與潛力進行綜合評估或專項評估。第4.8.3條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應表明土地利用現狀特征,34 風景用地與生產生活用地之間關系,土地資源演變、保護、利用 和管理存在的問題。第4.8.4條土地利用規劃,應在土地利用需求預測與協調 平衡的基礎上,表明土地利用規劃分區及其用地范圍。第4.8.5條土地利用規劃應遵循下列基本原則:.突出風景區土地利用的重點與特點,擴大風景用地;.保護風景游賞地、林地、水源地和優良耕地;.因地制宜的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發展符合風景區特征

59、的土地利用方式與結構。第4.8.6條風景區土地利用平衡應符合表 4.8.6的規定, 并表明規劃前后土地利用方式和結構變化。第4.8.7條 風景區的用地分類應按土地使用的主導性質進行劃分,應符合表4.8.7的規定。第4.8.8條在具體使用表4.8.6和表4.8.7時,可依據工 作性質、內容、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其分類的全部或部分類別, 但不得增設新的類別。第4.8.9條土地利用規劃應擴展甲類用地,控制乙類、丙 類、丁類、庚類用地,縮減癸類用地。35表486風景區用地平衡表序號用地代號用地名稱面積 (km2)占總用地如人均(m2/A)備 注現狀規劃現狀規劃00合計風景區規劃用地10010001e風

60、景游賞用地02乙游覽設施用地03丙居民社會用地04T交通與工程用地05戊林比06己園地;07庚耕地08辛草地09壬水域10奘滯留用地備 注一第現狀總人口萬人,其中W斯人職工居民一年,規劃總人口萬人其中:(慚人職工居民36表487風景區用地分類表類別代號用地名稱范圍規劃 限定大類中類小類甲風景游賞用地游覽欣賞對象集中區的用地.向游人開 放甲1風景點建設用地各級風景結構單元(5 口景物、景點、景群、 園院.景區等)的用地甲2風景保護用地獨立于景點以外的自然景觀、史跡、生態等保護區用地甲3風景恢復用地獨立于景點以外的需要重點恢復、培 育、涵養和保持的對象用地甲4野外游憩用地獨立于景點之外,人工設逃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