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桃小食心蟲_第1頁
棗樹桃小食心蟲_第2頁
棗樹桃小食心蟲_第3頁
棗樹桃小食心蟲_第4頁
棗樹桃小食心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棗樹桃小食心蟲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主要內容 v1.桃小食心蟲概述v2.危害情況v3.形態特征v4.生活史與習性v5.環境因素的影響v6.防治方法一 概述v桃小食心蟲屬鱗翅目、蛀果蛾科,別名鉆心蟲、食心蟲、棗桃小、棗蛆”,是我國北方果樹生產中危害最大、發生最普遍的蛀果類害蟲,可危害桃、蘋果、棗、梨等多種果樹,主要以幼蟲蛀入果實,在果肉及果核中蛀食,蟲糞滯留于果內,被害果實易脫落,造成果實失去食用價值,嚴重影響果實的品質與產量,危害嚴重時有蟲株率可達90%,導致重大經濟損失二 危害情況v臨澤小棗是臨澤縣獨具特色的地方名優特產品,距今已有1 500 年的栽培歷史,是“中華老字號”產品。獨特的自然資源條

2、件造就了臨澤縣獨特的紅棗品質,縣委、縣政府歷來重視發展紅棗產業,特別是近年來堅持建龍頭、擴基地、拓市場,科學規劃產業發展,制定優惠政策扶持引導,紅棗基地已具規模,產量逐年增加,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截至2010 年底,全縣紅棗栽植面積達6 450 hm2,進入豐產期面積3 930 hm2,紅棗年產量約為1.1 萬t,產值達6 600 萬元;發展紅棗加工企業8 家,年加工能力達500 t。紅棗產業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地位日益凸顯。近年來,以桃小食心蟲為主的各類棗樹病蟲害傳入臨澤縣并迅速擴散蔓延,縣林業局迅速采取措施開展防治,但其危害勢頭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發生范圍擴大,危害程度加重

3、,給臨澤縣紅棗產業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據抽樣調查,僅2010 年因紅棗食心蟲蟲害,造成逾1 000 t 紅棗失去經濟和食用價值,經濟損失約400 萬元,若再得不到科學防控,勢必給臨澤縣正在發展的紅棗產業造成極大威脅。三 形態特點v(1)成蟲。雌蟲體長78 mm,翅展1618 mm,雄展1315 mm,全體灰白淺灰褐色。復眼紅褐色至深褐色。觸角絲狀,雄蟲觸角各節腹面兩側有纖毛,雌蟲無纖毛。下唇須,雄蟲短而向上彎曲,雌蟲則長而直伸。環生卵頂部四周處環生23 圈“Y”形刺狀物,卵殼上有不規則、略呈橢圓形的刻紋。v(2)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216 mm,全體桃紅色,腹面較淡,幼齡蟲體色黃白或白色,但

4、頭部皆黃褐色,顱側區有深色云狀斑紋。v(3)蛹。體長6.58.6 mm,黃白至黃褐色,羽化前灰褐色,體壁光滑無刺。翅、足及觸角端部不緊貼蛹體而游離,后足端至少達第5 腹節后緣,并明顯超出翅端很多。v(4)繭。明顯分為2 種:冬繭為扁圓形的“越冬繭”,長56 mm,寬23 mm,為幼蟲吐絲綴合土粒形成,質地十分緊密;夏繭為紡錘形的“蛹化繭”,長1214 mm,質地疏松,常在一端留有羽化孔。四 生活史與習性v生活史:v該蟲在每年發生12 代。主要以老熟幼蟲在土內作“越冬繭”過冬,部分未脫果的老熟幼蟲在堆果場和果庫中越冬。越冬幼蟲于翌年5 月中旬至7 月上中旬破“越冬繭”出土,出土期長,各蟲態發生時

5、期不一,出現世代重疊的現象。出土后的幼蟲在樹干基部附近的土壤中、石塊下、草根旁或其他隱蔽場所做“化蛹繭”化蛹。一般前蛹期13d,蛹期13 d 左右。越冬代成蟲一般在6 月陸續發生,產卵前期13 d。卵期為710 d,一般8 d。通常第1 代盛期在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第2 代卵盛期在8 月下旬至9 月上旬。幼蟲孵化后蛀入果內為害。田間最早在7 月上旬可以發現個別被害果,7 月中旬左右蛀果危害最烈。幼蟲陸續老熟后脫落地面。脫果晚的便直接入土做“越冬繭”過冬,僅發生1代。大部分脫果早的則在樹冠下或周圍的土石塊或縫隙下結“化蛹繭”化蛹,蛹期812 d,于7 月中旬至9 月下旬羽化為成蟲,繼續發生下

6、一代,這代幼蟲在果內危害至8 月中下旬開始脫果,果實被采收時,仍有一部分幼蟲尚未脫果,隨果帶入堆果場或果庫中才脫果。v習性:v桃小食心蟲的脫果幼蟲在棗園的分布規律,隨地形、土壤質地、棗園管理情況以及耕作制度的不同而有差異。在平地、無間作、土壤細疏平整、地形不復雜而無雜草的地塊,脫果幼蟲多集中于樹冠下距樹干1 m 范圍內的土中結成“化蛹繭”發生第2 代或結成“越冬繭”過冬,且以樹干基部背陰面的蟲口密度最大。如樹冠下地形復雜、雜草叢生、間作有其他作物、土石塊多的地塊,脫果幼蟲即可就地入土結繭越冬,“越冬繭”多分散于樹冠外圍土中。在平地園,80%的“越冬繭”垂直分布在樹冠下013 cm 深的土層中。

7、成蟲羽化多在18:00 以后,以19:0021:00 為最多。成蟲飛翔力不強,白天靜伏于枝條或葉片的背面和雜草中,對燈火和糖醋液均無趨性,但趨異性極強。卵大部分產在棗葉片背面基部,小部分產在棗果實上,果實上的卵主要落在梗凹及傷痕處。卵多在早晨孵化,以4:00 以前為最多。幼蟲孵化后,先在果面爬行30 min 至數小時,然后選擇適當部位咬破果皮,將皮屑堆放于蛀孔周圍,并不蠶食,故用胃毒防治無效。一般1 個果實只有1 頭幼蟲。五 環境因素的影響v1,土壤溫、濕度和降雨對幼蟲出土的影響v各年越冬幼蟲出土的數量消長,差異極大。當5 cm 土溫在19 以上,即可滿足幼蟲出土的溫度需要,但幼蟲出土高峰到來

8、的早晚及次數受降雨及灌溉的影響極大,特別在黃土高原或山地,各年春季雨量分布不均,出土的高峰往往隨降雨的次數出現若干次。在長期缺雨的情況下,則將推v遲幼蟲大量出土的時期,甚至當年不出土。v2,溫度、濕度對成蟲繁殖和孵化率的影響v據室內溫、濕度的多種組合測定表明,溫度在2127,相對濕度為70%時,對生殖力不利,溫度高達33 ,即不能生殖。卵孵化的最適溫度為2127 ,相對濕度為75%95%。久雨、暴雨也會抑制成蟲產卵。v3,光照對發生世代影響v光照周期的季節性變化是導致幼蟲滯育的主要因素。桃小食心蟲既不同于長日照型昆蟲,又不同于短日照型昆蟲,而屬于中間型。v4,天敵的影響v根據近幾年各地對桃小食

9、心蟲天敵資源的調查,有10多種天敵對桃小食心蟲卵、幼蟲均有理想的控制效果,其中甲腹繭蜂、中國齒腿姬蜂具有較大的控制作用。六 防治方法v根據桃小食心蟲在樹上蛀果危害和在土壤中越冬等特點,要采取樹下防治與樹上防治相結合、園內與園外防治相結合、化學防治與人工防治相結合等綜合防治措施,全面控制其危害。1狠抓樹下防治,消滅越冬出土幼蟲v(1)挖繭。第1 年冬季或早春,在5 月中旬以前進行。在圍繞樹干半徑90 cm 的范圍,挖深12 cm 的土壤,然后篩出所挖土中桃小食心蟲的“越冬繭”,并集中處理。如果條件不足,也可縮小取土量,僅挖貼近根莖的土壤或刮除土表以下樹皮。使“越冬繭”暴露到土表,變硬,越冬幼蟲不

10、能再破繭而出。每年冬季和早春,翻動樹冠及樹干周圍的土壤,把根際附近的土壤,挖出撒開,使蟲繭翻到土表,失水干燥而死。v(2)開溝埋繭。根據“越冬繭”集中在根際土壤里的習性,在越冬幼蟲出土前夕,或化蛹期,結合開溝施肥,把樹冠下310 cm 的表土填入溝內,使“越冬繭”無法破繭出土和化蛹或羽化。v(3)清除落果。第1 代幼蟲蛀入幼果后常引起落果。果實脫落時,幼蟲往往仍未脫果。若能見到落果,就要經常拾撿落果,及時深埋處理,以消滅大量第1 代幼蟲。v(4)農藥土壤處理。在越冬幼蟲出土前夕,可用50%地亞農或25%辛硫磷囊劑處理土壤。在越冬幼蟲出土初期和盛期,用50%辛硫磷乳劑15 kg/hm2 處理土壤

11、,分2 次噴施。噴藥方法:一是將原液釋30 倍,噴到50 kg 預先備好的細土中,讓其吸附,然后將藥土撒在樹盤地面上;二是將原液稀釋100 倍,直接噴霧到樹盤。施藥后應及時中耕鋤草,將藥劑翻覆于土中。2樹上噴藥防治v樹上噴藥應掌握在成蟲羽化產卵和卵的孵化期進行,主要針對1、2 代卵和初孵幼蟲。噴藥時間應根據當年測報確定,一般應在第1、2 代成蟲蛾高峰出現后57、37 d 分別進行,噴藥時要細致周密。消滅蟲卵和初孵幼蟲,可選用40%三唑磷乳油1 000 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 倍液,或25%水楊硫磷乳油1 000 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油1 000倍液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成蟲羽化期內,用50%辛硫磷800 倍液或8%敵百蟲粉噴防,以殺死羽化的成蟲。3性信息素誘集和燈光誘殺v桃小雄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