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木葉”》課件(42頁)_第1頁
《說“木葉”》課件(42頁)_第2頁
《說“木葉”》課件(42頁)_第3頁
《說“木葉”》課件(42頁)_第4頁
《說“木葉”》課件(42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樹葉的飄落,是樹的放手,還是大地的期待?樹葉的飄落,是樹的不挽留 ,還是風的追求 ?樹葉的飄落,是對枝的離別 ,還是對大地的眷戀 ?說木葉林 庚學習目標: 1學習詩歌的暗示性藝術特征,辨析詩歌精微的語言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1934年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廈門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既是詩人,又是學者。在唐詩和楚辭的研究中卓有建樹,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氣象”。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及古典文學專著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等。 林 庚(1910-2006)速讀課文(1-3段)思考: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有什么作用?

2、 “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 作用:引述詩人們使用“木葉”的例子,突出了“木葉”是詩人鐘愛的形象,引起下文對“木葉”特征的分析,為全文定下了一個富于文采的基調。2、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理出第2段說“木葉”的線索 明確:就是“樹葉”。 線索:既然“木葉”就是樹葉,作者就先說樹,再說葉,接著說樹和葉的結合“木葉”最后是“木葉”的發展“落木”(樹-葉-木葉-落木) 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引1: 樹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葉: 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

3、葉中華。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因為“樹”和 “葉”還是“樹葉”會讓我們想到這些!樹 葉樹與葉之間的 聯系樹與葉之間的形象并不互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們都帶著密密層層林蔭的聯想因此樹葉可以簡化為葉。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思考 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 “木葉”到“ 落木”的發展及其關鍵之處。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從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 葉落的季節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

4、波”讀4-6段思考:1、:第4段“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與“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有什么不同?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黃葉落 葉落 葉木 木2、“木” 與“樹”相比較有哪些不同?A、“木”與“樹”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秋風落葉中取得的鮮明形象,而樹則要借助樹葉的多來表達飽滿的感情。B、因為說到“木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想起這些:使人常想起樹干,而不是樹葉。還有與木頭有關的東西,例如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把“葉”排斥到“木

5、”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3、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 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4、“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樹葉:樹與葉之間的形象并不互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們都帶著密密層層林蔭的聯想因此樹葉可以簡化為葉; 木葉,“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

6、” 落葉在文中所引用的詩句來看 ,是春夏之交飽含水分的繁密葉子,當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先想到的是秋天如蝴蝶隨風飄飛黃葉,而落木比木葉還要進一層,不僅觸覺上有干燥之意,而且連葉字所保留的清秋氣息和綿密之意也洗凈了。5、木葉的藝術特征是什么?含有落葉的因素有落葉的微黃和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6、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

7、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7、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8、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

8、解力和領悟力。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 結論:望月懷遠 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

9、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大江東去是詩,

10、把酒臨風也是詩;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參讀梅花 墻角數枝梅,1凌寒獨自開。2遙知不是雪,3為有暗香來。4【注釋】:1數:幾枝。 2凌,冒著。【簡析】:這首詩通過寫梅花,在嚴寒中怒放、潔白無瑕,贊美了梅花高貴的品德和頑強的生命力。王安石卜算子 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雪梅 (一)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11、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雪梅 (二)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并作十分春。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早 梅 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回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賞 梅 四 佳 梅之佳境:淡陰、曉日、薄寒、細雨、輕煙、佳月、夕陽、微雪、晚霞、珍禽、孤鶴、清溪、小橋、竹道、松下、明窗、疏籬、蒼崖、綠苔、林 間吹笛、膝下橫琴、石 枰下棋。梅之佳友: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竹、菊;雪中四友迎春、玉梅、水仙、山茶;五清梅、竹、松、水仙、月季;五潔水、月、松、竹、梅。梅之佳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梅之風韻(宋.林逋)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狀梅之精神(明.高迪)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道梅之氣節(元.楊維楨)練習:請補足下列詩句的上下句: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