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11高中歷史試題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變化練習人民版必修3_第1頁
32011高中歷史試題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變化練習人民版必修3_第2頁
32011高中歷史試題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變化練習人民版必修3_第3頁
32011高中歷史試題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變化練習人民版必修3_第4頁
32011高中歷史試題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變化練習人民版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變化一 百家爭鳴一、選擇題1. 韓非在批評某家學說時說:“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亂?!彼u的是( )A. 法家學說 B. 道家學說C. 儒家學說 D. 墨家學說2. 孔子思想中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的是( )“仁者,愛人”貴賤有“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無類”A. B. C. D. 3. 蔡元培在中國倫理史中之所以贊揚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主,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確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老子4. 主張“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

2、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老子5. 我們現在認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因為儒家思想具有現實意義。下列儒家思想中具有現實意義的內容包括(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剛健有為 天人協調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和諧與中庸 崇德利用A. B. C. D. 6. 老子是我國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下列言論反映了他思想主張的有(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薄皹访裰畼氛撸褚鄻菲錁?;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

3、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盇. B. C. D. 7. 在戰國變法中,提出“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的思想家是( )A. 墨子 B. 孟子 C. 商鞅 D. 荀子8. (2008上海高考)戰國時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边@句話反映的是( )A. 儒家的思想 B. 道家的思想 C. 墨家的思想 D. 法家的思想 二、非選擇題9. (創新題)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均摘自道德經材料二 克

4、己復(合)禮(規范)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摘自論語材料三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摘自論語材料四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摘自道德經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2)材料二中孔子所謂“禮”的實質是什么?(3)根據材料二的觀點并結合孔子所處的時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傾向。(4)概括材料三、四在目的上的相同點和方式途徑上的不同點。答案:1. C 解析:解答本題關鍵是抓住題干中的“韓非”“仁義”“亂”等有效信息限定詞。這些信息告訴學生儒家主張“仁義”,法家主張“法治”,道家主張“無

5、為而治”,墨家主張“兼愛”“非攻”,A、B、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由此可以判斷C項為正確選項。2. 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貴賤有“序”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有教無類”是關于教育的思想。3. B 解析:明確提出“君輕民貴”思想的是孟子。4. C 解析:本題需要學生對所涉及的思想家的觀點全面掌握,“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重要思想。5. C 解析:本題考查儒家學派思想的積極意義,是封建等級剝削思想,可排除,故C項正確。6. C 解析:為孔子的思想主張,為孟子的思想主張,故選C項。7. C 解析:“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體現的是

6、法家改革變法的思想,四人之中只有商鞅是法家代表。8. D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中的“戰國時期”“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等有效信息限定詞。這些信息告訴學生法家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A、B、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正確。9.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道家、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區別。第(1)問指老子的哲學思想;第(2)、(3)問結合孔子所處的時代及其代表的階級立場作答;第(4)問考查二者在治國方略上的異同。答案:(1)樸素的辯證法思想。(2)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或適應和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道德規范)。(3)維護奴隸制度。(4)相同點:都是為統治者提供治國方案(或維護統治者的利益)。不同點:孔子重

7、“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二 儒學的興起一、選擇題1. 秦朝統一全國后,皇帝集各種權力于一身。隨著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文化成為政治權力的附庸,文化氛圍由生動活潑轉為死氣沉沉。這句話所反映的歷史背景是( )A. 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文化成為當時統治權力的附庸B. 法家思想成為秦朝的統治思想C. 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被秦朝統治者采納D. 儒家思想的本質是消極、保守的,所以,秦朝時的文化氛圍比較死氣沉沉2. 2009年7月22日,兩千多年來時間最長的日全食橫掃我國蘇州等地的長江流域。歷史上,西漢宣帝年間發生一次日食時,宣帝即刻下詔說:“皇天見異

8、,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稱也。” 漢宣帝的認識和做法體現了哪種主張( )A.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B. 大一統C. 天人感應D. 無為而治3. 董仲舒對儒學作了較大的改造,其本質意圖是( )A. 向漢武帝謀求高官厚祿 B. 發揚光大儒家思想C. 使儒學行之有效、適應統治的需要D. 提醒當權者要實行仁政4. 從戰國“百家爭鳴”到西漢“獨尊儒術”的轉變體現了( )中央集權的強化 思想控制的加強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儒家以外各學派的消亡A. B. C. D. 5. 西漢初,“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至漢武帝時“非遇水旱,則民家給人足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

9、于外,腐敗而不可食?!鄙鲜鼋洕鸂顩r的變化為下列哪種思想的實施創造了條件( )A. 墨家學說 B. 法家學說C. 黃老之學 D. 大一統思想6. 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造,據此西漢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主要區別是( )A. 神化封建統治 B. 宣揚仁政C. 為統治者服務 D. 反對苛政刑殺7. 漢代新儒學對先秦儒學的繼承主要表現在( )“大一統”的政治觀“仁政”的思想天人感應學說有教無類A. B. C. D. 8. 科舉制度與世官制和察舉制相比較,其進步性主要體現在( )A. 全社會讀書風尚形成B. 選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公平公正C. 知識階層成為官僚隊伍的后備力量D. 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減少二、非選擇

10、題9.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戰國后期,諸子已開始嘗試以自己的學說統一思想。呂氏春秋不二中宣稱:“聽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薄肮室粍t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思想大一統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議秦始皇采取強硬措施)“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也,醫樂卜筮植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鼻厥蓟什杉{了李斯的建議,“下焚書之令,行偶語之刑”,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戰國時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學術空氣被窒息,廣袤的思想原野上,萬馬

11、齊喑。張岱年、方克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三 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說:“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請回答:(1) 三則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樣的發展趨勢?原因何在?(2) 材料表明,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自戰國到西漢先后進行了哪些努力?(3) 如何評價秦漢時期的這種努力?答案:1. B 解析: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但在秦朝時,秦始皇為鞏固統治,接受法家思想,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實行文化專制。“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文化氛圍由生動活潑轉為死氣沉沉,故

12、正確選項為B。2. C 解析: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如果皇帝做了有違天意的事情,上天就會降災難或出現怪異現象以示警示,材料中日食發生時,漢宣帝的詔令即說明了這一點。3. C 解析: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鼎盛時期,但也面臨著一些社會問題,如邊境問題、王國問題,階級矛盾激化等,這些都要求漢武帝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以適應統一國家的形勢。而董仲舒的新儒學正適應了這一需要。4. D 解析:儒家以外各學派的消亡與史實不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有利于加強封建專制統治,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5. D 解析:思想文化是特定時期經濟政治狀況的反映,漢初社會凋敝,經濟狀況極差,統治階級奉行黃老之

13、學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民休息,使經濟恢復,故到武帝時開始奉行大一統思想,采用儒家學說來鞏固政治統一。6. A 解析: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造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君權神授”。(3)秦朝的焚書坑儒與西漢的罷黜百家、表彰六經都是通過文化思想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但造成的影響不同:秦朝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西漢使儒學開始成為古代社會的統治思想,雖也有鉗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儒學地位上升的同時,漢王朝也加強了對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視,這對于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是有積極意義的。三 宋明理學一、選擇題1. 下列有關理學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 理學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B. 理是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則C.

14、理學把天理和倫理道德完全割裂D. 理先于萬物而產生2. 下列言論不符合程朱理學思想觀點的是( )A.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B. “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C.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D. “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3. (創新題)學者對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敘述:“(他)想把濂溪、康節、橫渠、二程種種意見都包容和會通,再加上通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釋,而組織一大系統思想上還是沿襲二程?!闭垎栠@位古人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陸九淵 D. 王陽明4. 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體運行法則 B. 社會發展規律C. 封建道德規范和等級秩序 D

15、. “天人感應”理論5. 著名儒學大師朱熹曾經在白鹿洞書院舉行過多次講學活動與大型辯論活動,其講學與學術辯論的內容不會涉及( )A. 人間的道德倫理問題B. “氣”和“理”誰先誰后問題C. “仁、義、禮、智”等道德準則問題D. “心外無物”等主觀唯心論的宇宙觀6. 最早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的是( )A. 陸九淵 B. 朱熹 C. 王陽明 D. 王夫之7. 以下敘述不正確的是( )A. 王陽明將理學發展到“心”學階段B. “心” 學更多地吸收了道家思想C. 王陽明宣揚“心學”的主觀唯心論宇宙觀D. 王陽明進一步發展了儒家“仁”的思想8. (創新題)宋明理學對我們今天社會主義和諧社

16、會所起的積極作用有( )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注重氣節與品德發奮立志敬畏天理A. B. C. D. 二、非選擇題9. 閱讀不同時期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的觀點材料一程頤:“天下只是一個理”,“萬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滅人欲”。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材料三王守仁:“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為圣人教人第一義”。材料四朱熹:“人之異于禽獸,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五程頤:“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材料六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斷絕學,為萬事開太平”。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請回

17、答:(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們認為“天理”與“人欲”是什么關系?(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關于貫通明理的途徑有何差異?(3)根據以上材料,說明宋明理學的主張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今天我們對宋明理學應采取什么態度?答案:1. C 解析:在理學家看來,“理”體現在社會上就是儒家倫理道德,他們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而沒有把二者割裂。2. B 解析:B項為明末李贄的思想。3. B 解析:本題有些難度,解題需抓住關鍵詞“把二程種種意見都包容和會通”、“通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釋”和“思想上還是沿襲二程”,由此可以判斷此思想家應是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4. C 解析:本題屬理解題,

18、要求理解“天理”的含義。5. 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儒家思想在宋明時期的發展、變化情況。其中A、B、C三項是朱熹的主張,而D項“心外無物”等主觀唯心論的宇宙觀是明朝王陽明的心學主張。6. A 解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屬于心學的內容,其代表人物是陸九淵和王陽明,按照題目“最早”的限定,本題選A。7. B 解析:本題是一道否定式選擇題,旨在考查學生的辨析能力,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選項A、C、D敘述與史實相符,但不符合題意。選項B敘述有誤,因為“心學”更多地吸收了佛教思想,并非是道教思想,故選擇B。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一、選擇題1. 明神宗實錄記載:“乙卯,禮科給事中張問達上疏劾:

19、壯歲為官,晚年削發,近又刻藏書、焚書、卓吾大德等書,流行海內,惑亂人心。以馮道為吏隱,以卓文君為善擇佳偶,以司馬光論桑弘羊欺武帝為可笑,以秦始皇為千古一帝”“”中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 李贄 B. 黃宗羲 C. 顧炎武 D. 王夫之2. 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獨治也”,“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的是( )A. 李贄 B.黃宗羲 C. 顧炎武 D. 王夫之3.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閱歷有共同之處,表現在( )生活在明末清初參加過抗清斗爭學術活動集中在哲學領域受到“文字獄”的迫害A. B. C. D. 4. 黃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 )是對傳統重農抑商思想的反對反映了明朝

20、末年傳統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適應了明末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需求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治的基礎A. B. C. D. 5. 黃宗羲認為:“然則其(封建國家)所謂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論者謂有治人無治法,吾以謂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黃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 建立一家之法 B. 法律是由人來決定的C. 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實行法治 D. 建立君主立憲制6. 商鞅主張“重農抑商”,黃宗羲主張“工商皆本”,形成這兩種不同觀點的根源在于( )A. 階級立場不同 B. 統治主張的分歧C. 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D. 社會性質的差異7. 17世紀三位中國思想家的思想實質是( )A. 宋明理學的深化

21、和發展B. 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興起C. 對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D. 儒家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8. 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論。下列人物組合與引文順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親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視天下為一家,中國猶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為主,君為客”。丙:“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骸氨L煜抡?,匹夫之賤,與有則焉耳矣”。A. 朱熹、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B. 程頤、朱熹、李贄、黃宗羲C. 王陽明、黃宗羲、董仲舒、顧炎武D. 王夫之、程頤、王陽明、顧炎武二、非選擇題9.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韓非在有度中說:“威不兩錯,制不二門?!边@是韓非借用管子中的話,即“威勢獨在于主,則群臣畏懼;威勢分于臣,則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一步也,威勢獨在于主,而不與群臣共”。故曰“威不兩錯”。又曰“法政獨出于主,則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則民不聽。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獨出于主,而不從臣出”。故曰“制不二門”。材料二 黃宗羲說:“凡天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