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貿易專業 中美貿易逆差對美國就業的影響_第1頁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 中美貿易逆差對美國就業的影響_第2頁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 中美貿易逆差對美國就業的影響_第3頁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 中美貿易逆差對美國就業的影響_第4頁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 中美貿易逆差對美國就業的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中美貿易逆差對美國就業的影響摘要美國是當前全球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長久以來產生較大的貿易逆差,目前該國貿易逆差問題成為專家以及政府機構重視的核心內容。本文主要分析貿易逆差對就業帶來的深遠影響,主要使用理論和實證研究相融合的方式,全面比較美日以及美中貿易逆差對美國社會以及就業產生的影響。在以往專家探究的前提下,架構貿易逆差和就業關系的理論模型,使用1984年到2016年美中貿易信息,根據當時美國就業信息,使用實證探究方式探討美中貿易逆差和相關條件對該國失業率產生的深遠影響。關鍵詞:美中貿易逆差;美國就業;美國失業率AbstractThe US trade deficit problem h

2、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reason is that although the United States is a world power, the economy is at the top of the world, and the economic system is the world's strongest, there is still a trade deficit, and this phenomenon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The trade de

3、ficit has an impact on many aspect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impact on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S-Japan trade deficit and the US-China trade deficit will have an impact on it. Here, we will combine theory with empirical research to compare them. The unemployment rate in the United

4、 States is affected by many situations. We have built a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our predecessors. After analyzing the 32-year data from 1984 to 2016 by US-China trade and US employment, we use actual data to show that the US unemployment rate is affected by many aspects. The fac

5、tors affect the situation.Key words: U.S. -China trade deficit; U.S. employment;U.S. unemployment rate目 錄一、緒論2(一)選題背景2(二)研究意義2(三)文獻綜述3(四)研究結構和思路4二、美國就業現狀與貿易逆差成因分析4(一)美國就業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41.宏觀經濟因素52.微觀經濟因素53.對外貿易因素5(二)中美貿易逆差成因分析61.貿易統計原因62.經濟原因7三、貿易逆差對美國就業影響的實證研究9(一)模型構建9(二)變量解釋及數據來源10(三)中美貿易逆差與美國就業關系的實證檢驗

6、111.VAR系統穩定性檢驗112.格蘭杰因果檢驗123.脈沖響應函數分析13(四)實證結果分析15四、研究結論及啟示16(一)研究結論16(二)啟示17參考文獻18致謝19一、緒論(一)選題背景貨物貿易逆差在美國第一次被發現是在1971年,從八十年代起一直持續下去。在那個經濟大發展時期,日本的加工貿易飛速發展,據統計,1970到1988這不到20年,美國和日本的貿易逆差增長了539.02億美元,1988年的貿易逆差更是占美國全部的39.46%,達到了555.08億美元。但是在美日貿易逆差飛速增長的時間內,美國經濟也發生了變動,經濟增長緩慢,就業率低,并且認為這都是巨大的美日貿易逆差導致的,因

7、此,美國在20世紀八十年代與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在協議中要求日本升值日元。美國與日本的經濟問題就此協商好后,中國此時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經濟迅速發展了起來,這使得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也增大了,此后,美國貿易保護便把矛頭指向了中國。美國就業率在金融危機之后忽然下降,引起了美國政治家的高度重視,失業率上升是否與巨大的貿易逆差有關,這是他們目前重點研究的內容,也因此,中國與美國之間貿易矛盾不斷惡化。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存在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美中貿易逆差的不斷增大,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美日貿易關系和此次差別不大。從八十年代后期開始,美中貿易逆差每年都在增大,到了2016年占美國總體貿易的47.1

8、9%,達到了3470.78億美元,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在美國總體貿易赤字中所占的份額急速增大。美國已經有了貿易保護的意識,這是因為自由貿易的反對者堅持進口給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威脅,就業率下降更是受它的影響,這些極大的阻礙著美國的發展,所以這才需要建立一個安全的屏障以保護美國的貿易。從九十年代開始,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就在一直增大,之前日本一直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伙伴國,中國在2000年就取代了日本。(二)研究意義2008年的金融危機早已結束,但是很多國家在經濟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國家政府已經虧欠了很多債務,人們收入水平嚴重失衡,就業率持續降低,這些嚴重影響著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并且這些情

9、況短時間內根本解決不了。所以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很多領導人,決策人為了讓經濟迅速發展,就業率持續增高,開始大力推進本國的投資,提高出口率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貿易,經濟,和就業這三者的關系開始被人們重視。美日,美中都存在巨額貿易逆差;美國各公民都不看好貿易逆差;中日的政府和貨幣都有利于出口貿易并因此被控訴;中日的產品都在美國受到了排斥,這些都是中日做為美國貿易來源國的相同點。在這些情況的基礎上,本文將同時研究中日和美國的貿易逆差與美國就業率的關系,尋找這兩種關系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且用實證的方法分別探究它們對美國就業率的影響是否有相同的性質。(三)文獻綜述1.關于總體貿易逆差對美國就業影響的

10、研究勞倫斯(2010)對比了1998年和2010年兩年的貿易和就業水平,貿易對就業的造成的不利影響進行了否定。經過調查表明,假如進口商品被美國制造的產品取代,此時制造業,就業新增人數為260萬以及290萬。但是,在過去的12年種,制造業中有600萬人喪失工作,上述現象和美國存在的貿易逆差相符合,換句話說,對于減少就業崗位而言,制造業的貿易逆差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而在以往的十幾年里,產生了微不足道的影響。1996年至2006年,對美國就業的影響,羅克斯堡等人(2012)進行了實地的考究。發現貿易平衡行業不同,對就業的產生的影響不盡相同,隨著就業人數的減少,該行業的貿易平衡將為美國帶來220萬個制

11、造業就業機會,而由于貿易平衡或離岸外包,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約20%。除此之外,也可以發現美國知識密集型產業也致使就業率高于制造業。截至2006年,知識密集型行業為該國帶來的工作崗位超過一千五百萬個。這個和知識服務的增加存在緊密的聯系。對于有關文案中,大部分專家通過分析實例的方法來研究不同行業貿易平衡對美國就業的影響,有的甚至借助分析數據的方法將結論得出,但分析理論過程中缺乏嚴謹性。根據調查的對象而言,專家們對制造業就業的影響,只考慮制造業貿易逆差的因素,對美國整體貿易和就業結構。2.關于美中貿易逆差對美國就業影響的研究針對就業問題,在探究美中貿易逆差所在產生的影響時,在大多數國內專家看來,

12、影響美國就業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美中貿易逆差。李未無(2004)實證研究美國35個工業部門2001年至2003年兩年中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美國對日出口量以及制成品生產率的增加是導致美國就業人數持續減少的現實原因,然而并不是美中貿易逆差的重要因素。而在夏先良(2010)看來國際產業分工是國際就業的決定性因素,并非是國際貿易。所以,對于美國失業率,中美貿易不平衡并沒有起到決定性的影響。他認為限制美國銷售中國進口商品是錯誤的行為。相反地,中美兩國的貿易互動需要持續強化。項松林與趙曙東(2010)對2001年到2006年時期內,美國十幾個行業的相關信息加以利用,實際考證了中美貿易對美國制造業就業帶來的變

13、化。經調查顯示,美國失業人數不斷增加主要在于實際工資,企業發展狀況和公司規模,美國進口中國制成品并不是造成此問題原因之一。陳心穎(2012)對1983年至2009年的中美貿易和美國就業進行大量考究。經調查顯示,美國的出口與就業之間存在相反的變化。美國正在改變中國進口和美國就業之間的關系。美中貿易逆差實際上促進美國就業的人數的增加。張永輝和朱炳元(2013)對當代美國人失去職務崗位的因素做出相對應的分析。認為美國失業人數不斷提高主要源自金融危機,技術發展,勞動效率和轉移國際產業。造成該國失業人數不斷增多的現實因素并非貿易逆差。戴楓、陳百助(2016)以投入和產出為基礎,通過中美貿易進行研究,分析

14、其對美國就業的主要影響。經調查顯示,從中國進口普遍會減少美國的就業能力,根據就邊際就業效應,對于制造業部門,中美貿易的影響力大大減弱,但是對服務部門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四)研究結構和思路 本文主要劃分成四方面,詳細結構為:第1部分緒論,根據美中貿易逆差宏觀環境,闡述相關理論內容以及研究價值,基于有關文獻,全面闡述貿易和就業之間的關系,對貿易逆差來說,闡述其對國家經濟和就業產生的影響,并國內外專家審查了美中貿易逆差影響美國就業的相關書籍。 第二部分對于美國就業現狀及其導致的原因,以及美中貿易逆差的成因和現狀做出分析,并通過統計學,研究了美國貿易逆差與就業的相關性。并作以分析。 第三部分是實證考

15、究,三個步驟具體如下:首先對美國就業關系,利用穩定的VAR系統進行檢驗; 其次,主要使用檢驗格蘭杰因果關系的方式,進一步檢驗美國失業率相關因素間的具體聯系;最終,使用脈沖響應函數方式,對影響美國失業率的現實因素進行研究,制作脈沖響應圖,可以清楚了解到與美國失業率相關的影響因素清晰可見。第4部分為研究結論,結合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的結果提出政策啟示。二、美國就業現狀與貿易逆差成因分析(一)美國就業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1.宏觀經濟因素(1)經濟周期美國的整體就業形勢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波動。失業率在美國歷史上更為嚴重的經濟危機中波動幅度很大。美國的失業率特別是在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已經重新創造新的峰值。

16、如1973-1974,1980-1984和2008-2012等多個經濟衰退期間,美國的失業率迅速提高,失業率經濟復蘇之后,就達到趨于穩定的階段。(2)技術進步隨著當代科技的不斷進步,采用新技術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工廠工作也日益發達并發展趨于自動化。 如果在生產過程中運用創新技術,生產資源所需大幅度減少,特別是減少了所需要的勞動力。 除此之外,生產自動化增加了許多行業對高技能勞動力的所需,而并沒有對低技能勞動力特別需要,這也導致了一些就業人員找到工作的難度增加。自1970年至今,即便美國處于非經濟危機,仍舊有大于4的人找不到工作。(3)經濟發展水平就業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二者是互相作用的。以經濟不斷

17、發展作為就業的根本因素。國家只有不斷繁榮昌盛,就業率才能得以充分提高。阿瑟·奧肯,一位經濟學家在1960年左右全面闡述了失業率和真實產出增長率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奧肯定律。其具體內容是,失業率隨著經濟快速增長時趨于下降,反之亦然。這一定律也適用于美國就業情況和經濟發展情況。2.微觀經濟因素根據細微的差別上看,對于人們工作意愿所產生的關鍵原因在于工資水平,和就業產生了很大的關系,人們的工作意愿將隨著平均工資提高而上升,自愿失業率也因此會下降。如果平均工資水平遠遠小于預期,部分勞動力會辭職,也是失業率不斷提高的現實因素。另外,薪資的增多是造成企業成本增多的主要原因,導致公司減少員工人數,對

18、于就業而言,產生的影響十分不利。3.對外貿易因素(1)貿易水平對就業而言,貿易具體在以下三個方面得到體現:首先,比較國家之間的優勢對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產生了決定性的因素,也就是說生產的產品具體內容是什么樣的,存在優勢的產業發展也就相對的更為簡單,這些行業將吸引就業者進入工作崗位;其次,企業為了將成本極大的壓縮,許多公司在勞動力費用不高的國家開始創建大量工廠,造成國內有關領域失業人數不斷增多。最后,加快社會經濟發展、增加科研投資和提高生產效率,貿易對技術產生了間接影響。全球化的經濟導致生產要素流動全球化,從而改變美國經濟結構,新興市場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由此增多,這也相應的波及到了美國勞務市場。

19、發達的服務貿易促進了相關產業的就業問題。(2)匯率若將經濟封閉起來,對于就業而言,實際工資和價格起到了決定性因素。若就業率遠遠大于平均值,對通貨膨脹就會產生一個向上的壓力,反之亦然。當保持就業率相對平衡的時候,才不會導致通貨膨脹。國際需求和國內需求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對公司的供給和生產起到決定性因素。與此同時,國內消費者的消費水平的多少也決定了國內外的供給的數量。此外,隨實際匯率的漲幅,實際工資也因此受到波動。當實際匯率下降時,實際進口成本也會相應的提高,于是實際工資也會隨之減少,對于就業而言工資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所以,匯率對就業起到的影響也不容小覷。(二)中美貿易逆差成因分析對于中美雙邊貿易的爭

20、端其焦點主要是由于貿易失衡所引起的,所以可不可以很好的對中美貿易逆差進行認識會直接影響著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經貿關系能否正常有序的發展。同時中美貿易逆差不是短期內就能形成的,其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而產生這樣的現象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即貿易統計原因與經濟原因。1.貿易統計原因(1)中美貿易計價差異國際標準始終是中美進出口計價指標,然而在價格術語上進行實際使用時卻有所差別。中美兩國進口數據在統計的過程中都是以成本、保險和運費的到岸價(CIF)這三個方面作為依據來進行的;而在出口計價上,中國和美國不同,前者在統計數據時是以裝運港船上交貨架(FOB)來做依據的,后者則以裝運港船邊交貨價(FAS)作為依

21、據。對于FOB,其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本國的生產成本,二是運費,還有一個是從碼頭裝載上船的成本。而裝載上船的成本費用如果是以FAS來進行計算的那么這部分內容是不存在的,因此FOB的值會比FAS大。對于出口額美國在選擇FAS進行計算時,其對我國出口的統計數字相對來說就會縮小,反之中國選擇FOB對出口額進行計算則會增大我國對美國出口的統計數字。綜上,中美貿易順差之所以會產生,這兩國出口計價方法的差異則是很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其在中美貿易順差中大概占有7%的比例。(2)香港轉口貿易中國對美國有75%的出口依賴于香港轉口貿易,在上述環節中,貨物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會有平均30%左右的增值產生,比如貨物

22、的轉運、儲存和加工等,這些貨品利潤的增值都是在香港轉口商下得到的,相比之下,內地商就無法得到那么高的利潤。 對轉口因素不重視,過分高估美國統計的中美貿易逆差在中美貿易中轉口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而美國統計進出口貿易時,在原則上其選擇的是原產地原則,對于轉口因素未能足夠重視,通常在統計時把從香港向內陸轉口的貨物混淆在香港出口中,且在統計從華進口時香港間接從內陸進口的貨物也算在其中,并把實際上隸屬香港的轉口增值包也囊括在內,但是對于這部分轉口利潤其實我國內地從未得到,于中國而言,其公正性并沒有得到保證。所以我國對美的實際出口值進行計算時往往會低于美國統計的從華進口,且我國從美國的實際進口值則一

23、般大于對華出口,因此顯然在統計時最后必將導致美國對中美貿易逆差的夸大情況。中國統計的對美貿易順差存在低估目的地原則是當前統計進出口貿易中堅持的主要觀念,我國經過香港對美國的轉口產品在對美出口時一般不算在其中,同時美國經由香港然后再轉口到中國內地的貨物其也不是屬于向中國內地進口,而是算進香港進口行列。這樣在統計的過程中,我國對美的實際出口值和對美出口相比就會偏大。由此在統計的過程中低估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的情況就會出現。 IMF數據作為參照值的中美貿易逆差情況由上文得知,不僅美國過分高估其對中美貿易逆差的統計,而且中國也有低估的情況存在,而這兩種情況會直接影響著中美貿易的平衡狀態。對于這個問題,其影

24、響程度并不是對等的,這就是關鍵所在。從表2-1可見,參考值用IMF統計數據來看,美國在高估中美貿易逆差時,在程度上可高達平均為65.5%的比例,中國的則是平均為35.2%比例的低估程度,顯然前者和后者相比前者較大。根據這樣數據進行推斷可得,在夸大中美貿易逆差的過程中美國明顯比中國嚴重。而中美這兩個國家經香港的轉口貿易平衡難以得到保證則是主要因素,在構成中美貿易逆差的過程中轉口因素則大概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表2-1 2009-2017年中美統計參照IMF數據的低估和高估程度(%)IMF參 照 值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平均美國高估77.267.06

25、4.080.449.769.866.750.165.6中國低估-50.8-43.5-41.5-33.6-28.0-42.4-27.9-25.0-22.8-35.12.經濟原因東亞國家向中國的產業轉移即便我國對美貿易產生較高的順差,但相比于中美的雙邊順差,我國總體的經常項目順差明顯小得多。而導致這情況產生則是因為在貿易順差上,雖然我國對一些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和其他歐盟國等呈現程度都不同,但是和很多亞洲的國家在逆差上卻相當明顯,這部分逆差對于中美貿易的順差可以抵消很大的一部分。而在貿易格局上,我國和東亞國家的貿易逆差、美歐的貿易順差是同時存在的,這也可以反映出東亞國家向中國產業進行轉移也是影響中美貿

26、易順差的一個關鍵因素。首先,從20世紀80年代起,對中國東亞國家在直接投資(FDI)上規模相當龐大,目前在中國FDI的總流入中,其就占了三分之二的比例。中國的加工貿易就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很多東亞國家和地區比如日本、韓國、香港等,他們為了讓生產成本達到最低化,從而將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例如鞋類、體育用品等,和屬于高新技術領域的需要大量勞動力的裝配程序開始轉移到我國,然后再在中國慢慢的進行發展。現在,世界上很多制造品的加工裝配工作在我國完成,我國變成全球規模龐大的制造品裝配中心。但是“兩頭在外”的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則是中國加工貿易的本質,即原材料不是我們國家產生的,需要去進口,最終生產出來的產品也

27、不是主要在本國使用,而是為了出口。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東亞國家的加工裝配業務已經向中國進行遷移,但是中國還是無法提供充足原材料和零配件,對于這些依舊需要進口,所以東亞國家的大部分貿易逆差隨之出現。其次,東亞國家把企業轉移到我國中,其主要目標是借助我國把制造好的產品再向歐美市場進行推銷。根據原產地認定的“實際性改變”原則,中國就成了這些產品的出口國,這樣中國就成了唯一一個美國向亞洲國家進口的國家。這幾年來,對美貿易的主體由中國加工貿易構成,在對美出口總量中其所占的比例就高達75%。而這貿易比重之所以能那么高則是因為之前東亞國家將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向中國進行轉移后所導致的,正因為如此,中美貿易順差也在

28、變得越來越嚴重。據調查,在2004年到2006年這三年中,美國對華的逆差額占其逆差總額比例是逐漸升高的,即從24.9%變到了26.3%,然后再變到28.4%,而美國對韓國的逆差比重剛好相反,其是逐年降低的,即由最初的3.03%減少到了2.09%,之后降低到1.64%,此外,我國對韓國的逆差額位于不斷增長的階段。美國出口管制在高新科技領域美國無疑是最先進的國家,而此類產業在美國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在九十年代之后,美國總出口中高科技產品所占比值超過25%的比例。該國家其任總統克林頓說過,在出口目標上,其希望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能是全球眾多國家的佼佼者,而且在部分主要科技的出口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優勢。而在

29、上述高新技術出口國家的影響下,我國高新科技產品的出口受到限制。自2001年到2005年這幾年期間,在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的總額中,美國對華技術出口所占比例非常低,僅有14.8%。“考克斯報告”是美國2009年推出的,在這報告中美國在沒有充分證據的前提下就指控中國有盜取美核技術的嫌疑,于是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的限制就越發強烈。在2009年上半年期間,美國對華技術出口僅有7.2億美元的合同額,與上一年相比是下降的,下降的比例為15.6%。而2011至2016年中,在中國高技術商品進口總額上,美國對華的出口額在所占比例上就減少了一倍,即由原來的18.3%變成了9.1%。因為對華出口過分的進行限制,所以對

30、華出口的機會較少。中國美國商會相關信息表示,由于過于嚴苛的出口限制,導致年平均虧損超過200萬美元的銷售業績在美國企業中是比較普遍的事,而那些在華的美國企業在此背景的影響下每年也會損失大量的資金。在中國經濟崛起的現在,我國對高科技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多,但是美國始終把我國當成主要競爭對手,因此想限制我國的崛起,即以出口管制對華技術這樣的手段來進行。然而在對華出口管制的過程中美國的發展也會受到一定的不利影響的,即在比較優勢上美國就無法最大限度的發揮,因此對華出口的增長速率不容樂觀。綜上,美國的技術若想長遠和快速的發展,那么就應該對對華技術產品的出口限制進行放寬,這樣出口才能不斷擴大,在這樣情況下也會

31、為美國貿易赤字的減少帶來積極的作用。三、貿易逆差對美國就業影響的實證研究(一)模型構建依據上文分析,可以得知對一國就業主要的影響因素為工資水平、經濟發展狀況、貿易平衡狀況、匯率水平和技術進步,對其進行分析。第一,假設一國的總產出符合(2-1)生產函數: (2-1)在以上公式中,另外,份額系數主要用a與p表示,。消除(2-1)中的資本投入,可得: (2-2)根據非完全替代模型,假設兩個國家所生產產品不同時候,那么一個國家內部對商品的需求只有與需求的均衡條件基本相當時候,才需要考慮匯率的可能影響,最后得出方程:(2-3)(2-4)在上式中,之后,用Yi表示收入,且是i國對美國的出口的收入,Ytus

32、表示則是相反的概念,結合式(2-3),(2-4)可得:(2-5)將(2-2)式和(2-5)式結合可得:(2-6)對(2-6)式兩邊同時進行對數處理可得:(2-7)其中:根據赫爾普曼和伊茨霍基所應用的辦法,將愿意就業的用L1表示,另外,以L來表示總的人數數量,假設二者的比值為x,那么可以這樣定義“失業率”:2-8將上式取一下對數,之后將其代入到之中:其中:(二)變量解釋及數據來源將具體數值代入到以上模型之中,便可以計算出相關的數據,具體所設計的模型如下所示:模型1:其中,技術水平對數,因為兩國之間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出現貿易逆差,所以只選擇46年間的數據進行計算。模型2:其中,為美國失業率的對數

33、,為美中匯率對數,。文章采用近33年的數據,因為中美之間貿易逆差出現與上世紀80年代初:所選取的變量的數據如下:(1)美國失業率:美國歷年總失業率,(2)美中貿易逆差:美國來自中國的進出口差額(3)美國經濟增長:用國內生產總值表示。(4)工資:此變量采用美國歷年人均工資。(5)美中匯率:美中匯率水平。(6)美國技術水平:全要素生產率來表示。這些數據,除卻第五點外,均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三)中美貿易逆差與美國就業關系的實證檢驗1.VAR系統穩定性檢驗首先,確定滯后階數,確定其2階模型,具體如表2-1所示。表2-1VAR模型滯后階數的選擇(模型1)lag012LL169.45392.12451.

34、9LR-445.33119.55Df-3636P值-00PFE1.10E-126.50E-181.90E-18AIC-10.55-22.59-24.12HQIC-10.45-21.96-22.95SBIC-10.27-20.65-20.51在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之前,檢驗VAR系統穩定性。檢驗結果如圖2-1所示,因為所有特征值均位于單位圓之內,所以可以判斷其穩定性。圖2-1VAR全系統穩定性判別圖(模型1)2.格蘭杰因果檢驗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進行檢驗,具體如表2-2所示。表2-1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P值卡方統計量是否為格蘭杰因失業率中美逆差0.481不是經濟增長0.5134不

35、是工資0.3893不是中美匯率0.143.96不是技術水平0.056.21是中美逆差失業率0.183.42不是經濟增長0.213.14不是工資0.232.96不是中美匯率0.760.53不是技術水平0.650.87不是經濟增長失業率0.037.31是工資0.019.16是中美逆差0.491.44不是中美匯率0.23.2不是技術水平0.421.72不是工資失業率0.018.59是中美逆差0.342.14不是經濟增長0.046.6是中美匯率0.451.62不是技術水平0.183.41不是中美匯率失業率013.66是中美逆差0.163.63是經濟增長013.23是工資017.95是技術水平0.019

36、.29是技術水平失業率0.41.83不是美日逆差0.019.29是經濟增長0.037.34是工資0.037.36是美日匯率0.0110.08是注:顯著性水平為5%從模型1中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情況可得:(1)中美貿易逆差和美國失業率這兩者之間他們不是格蘭杰因。(2)經濟增長和美國失業率這兩者之間不是格蘭杰因。(3)美國失業率是工資的格蘭杰因,且是單向的。(1)美國失業率是中美匯率的格蘭杰因,且是單向的。(2)生產率是美國失業率的格蘭杰因,且是單向的。3.淺析脈沖響應函數同理,對模型1的每一個因素通過利用脈沖響應圖形來對美國失業率的動態沖擊效應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圖2-2如下:圖2-2(a)中美貿

37、易逆差對美國失業率的沖擊圖2-2(b)經濟增長對美國失業率的沖擊圖2-2(c)工資對美國失業率的沖擊圖2-2(d)中美匯率對美國失業率的沖擊圖2-2(e)技術對美國失業率的沖擊圖2-2模型1正交化脈沖響應圖圖2-2(a)一(d)可以看做是模型1里的不同因素造成美國失業率不同變動沖擊效應,采用脈沖響應圖形,能夠獲得以下論斷:(1)圖2-2(a)代表的是在美國失業率上,中美貿易逆差所帶來的沖擊。在前期時,其給美國失業率帶來的沖擊是負面的,而且最強的時候是在第2期,然后在負面沖擊下的影響下慢慢變弱。第3期時,其由負面沖擊變成了正面沖擊,且最強的時候是在第4期,然后就慢慢的變弱。在第5期的時候,其又成

38、了負面沖擊并且一直持續下去。(2)圖2-2(b)代表的是在美國失業率上,經濟增長對其的沖擊。其和模型1是不一樣的,在模型1中,最初經濟增長對美國失業率呈現出的是負面沖擊,然后負面沖擊在第3期時達到最強的狀態后就慢慢變弱直至第5期才變成正面沖擊。緊接著第10期才再一次變成負面沖擊。(3)圖2-2(c)和(e)則分別代表的是在美國失業率上,工資、技術水平給其帶來的沖擊,其脈沖響應圖形與模型1差別不大。(4)圖2-2(d)代表的是在美國失業率上,中美匯率對其的沖擊,在初期對于美國的失業率而言中美匯率是有一定的正面沖擊的,但這種沖擊在最強的第2期后就會慢慢變弱,然后在第三期時就會發生改變成為負面沖擊且

39、會持續到第4期,而這一期是最強的,然后就慢慢減弱。和模型1方法相似,在計算模型1中的各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預測均方誤差的貢獻比例時一般都會選擇預測誤差的方差分解這個方法來加以進行。以下這個表2-2則是模型1預測誤差的方差分解結果表。表2-2模型1預測誤差的方差分解結果階段12345678910UNEMt10096.8594.0190.8588.1686.0682.8279.7478.0177.03UCTRADEFt000.211.11.451.583.646.368.018.7GDPt00.010.020.130.942.152.953.353.684.03WAGEt02.054.446.416

40、.646.296.436.516.356.33UCEXRt00.470.480.681.492.012.071.991.931.91At00.620.850.821.311.92,082.052.022注:上表數值均為百分比。根據表2-2和圖2-2可見,在模型1中:(1)對于美國的失業率以中美貿易逆差對其的影響這個角度上看,在第1期至第3期中,其會抑制美國失業率的上升;在第4、第5期中,其會促進美國失業率的升高;在第6期至第10期中,其則會抑制美國的失業率;而在貢獻率上,它們分別為:0-0.21%、1.10%-1.45%、1.58%-8.70%。(2)對于美國的失業率以經濟增長對其的影響這個角

41、度上看,在第1期至第4期時,其會促進美國失業率的升高;在第5期到第9期時,其仍舊會促進美國失業率的升高,而在第10期后,其則會抑制美國失業率的上升;在貢獻率上,他們分別是:0-0.13%、0.94%-3.68%、4.03%。(3)除了貢獻率是不一樣的以外,在模型2中對于美國失業率,工資和技術水平這兩個方面對其的影響在變動方向上是一致的。(4)對于美國的失業率以中美匯率對其的影響這個角度上看,在第一期至第二期時,其會抑制美國失業率的升高;在第三期至第九期期間,則會促進美國失業率的升高;他們的貢獻率分別是:、。(四)實證結果分析第一,對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來綜合考慮,可以看到中中美貿易逆差對于美國失

42、業率的影響微不足道,二者之間的聯系不是非常密切。第二,結合脈沖響應圖形和方差分解結果可得:(1)從脈沖響應函數來看,中美貿易逆差對美國失業率上升的影響表現為“抑制一促進一抑制”的過程,從長期來看,中美貿易逆差抑制了美國失業率的上升。從方差分解結果來看,中美貿易逆差對美國失業率的作用。在促進階段,中美貿易逆差的貢獻率僅為1.10%,1.45%,在抑制時期中的貢獻率上,中美貿易逆差最多可以達到8.70%,美日貿易則可以達到5.84%。所以中美貿易逆差抑制了美國失業率的上升。(2)由模型1的情況來看,美國失業率會伴隨著經濟發展循環周期階段產生相應的狀態,也就是體現在正負兩個層面的沖突和轉變狀態。而產

43、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則是:美國的失業率和其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基本維持在一定的狀態的,如果經濟下滑,那么失業率就會相應的上升,反之同樣成立。(3)“促進抑制促進”則為工資影響美國失業率上升的情況。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則是:工資提高以后,那么在企業的生產成本和人們的工作意愿這兩個方面也會隨著提高,而生產成本與勞動力的需求是成反比例關系的,因此這對于就業而言有著不利的影響。另外,提高人們的工作意愿后,隨之就業人口就會變多,所以工資對失業率的影響則會取決于這兩個因素。(4)“先促進后抑制”則為中美匯率影響美國失業率的情況。短期內,匯率和出口是呈反比例關系的,而總需求也會跟著變少,所以對于就業而言是不利的。倘若

44、匯率一直在升高,那么在長時間內企業預期本幣就會升值,這會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5)對于美國失業率的上升,技術水平一開始是起抑制作用的,然后再慢慢變為起促進作用。而且在時間的推移下,對于美國的失業率技術水平給其帶來的影響也會慢慢增加,。由此說明在長期下技術的進步會給就業帶來一定的阻礙作用。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則是:在初期,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會隨著技術進步帶來的規模效益進而慢慢提高,這樣對于增加就業人口就會帶來益處,然而,技術水平層次到一定高度后,企業的生產率就會大大提高,這時候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勞動力,失業率就會因此提高。四、研究結論及啟示(一)研究結論本文考察了美中貿易逆差對美國失業率

45、的影響,接著圍繞美國就業情況及其相關因素進行了探討,并且對美中貿易逆差的發展情況和產生的因素這幾個方面的內容做以闡述分析,然后對于美中貿易逆差與就業這兩者之間的存在關系,以定量的角度來對其進行了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對貿易逆差和失業率的理論模型進行了構建,進而對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用實證分析的方法來加以檢驗。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第一,對于美國的失業率,美中貿易逆差對其是有一定影響力的,而且以長遠的角度來看,美中貿易還會帶來一定的遏制作用。第二,對于美國失業率,經濟發展水平這個因素帶來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其存在周期性,即經濟發展情況不同,美國的失業率也會隨之變化。第三,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對于就業增長以上升工

46、資的手段來進行是不利的。第四,美中匯率與美國的失業率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其會長期對美國的失業率有較大的影響,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最后,處于技術水平角度的考慮,美國失業率短期內會受到技術水平的影響,技術水平的提高會促進就業,但是當技術水平達到一個較高的界面,這對美國就業率的抑制作用也會減弱。(二)啟示1.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對于一些行業國家實現貿易自由的時侯將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這部分員工也就失去了工作。除此之外,這能夠促進具有優勢的產業的進步,創造的就業機會就會變得更多。因此,國家整體將提高的百姓福利,促進群眾的就業機會大大提高。制造業比較特殊,因為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故而在中美貿易逆差中,對就業的影響就更為突出一些。由于工業分工不同,導致了這種貿易結構,對美國的的就業并沒有造成解答的負面影響。2.沒有對美國就業造成明顯的不利影響以當前的情況來看,經濟發展新時期已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當時經濟危機的消極影響。美國的就業率則逐漸有所好轉,呈上升趨勢。在美國盡管專家和民眾由于巨額貿易逆差,從而害怕會對就業產生負面影響,但經過考究表明,中美貿易逆差長期的抑制了美國的失業率。于是,增加貿易壁壘使得貿易逆差減少不會對保護美國就業發揮作用。與此同時,經濟開放化可以為工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保持全球市場開放是就業問題得以解決的關鍵因素,選擇低效的貿易保護主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