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第30課筆錄_第1頁
《俱舍論》第30課筆錄_第2頁
《俱舍論》第30課筆錄_第3頁
《俱舍論》第30課筆錄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俱舍論第30課筆錄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現圓滿三身游舞力,離障本來怙主龍欽巴,祈請無垢光尊常護我。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之后,我們繼續學習俱舍論。現在學習的是第三品分別世間。世間分了兩種,第一種叫做有情世間,第二種叫做器世間。三界六道中的有情稱之為有情世間;有情安住的所依,山河大地或者不同的剎土等屬于器世間。既然我們是有情,必須要了解有情世間種種的內容;既然安住在器世間,對于所安住的對境也要了解,這樣對我們產生出離心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這里不單單是給我們介紹這是有情世間、那是器世間,如果通過修心的竅訣攝持,就會知道我們的心識轉生在里面,無論轉生在哪一道當中,都是受到業

2、惑控制的。器世間當中,有些有情轉生的地方稍微悅意一點。比如天界、人道等環境或者經濟比較好的地方;有些是比較差的,比如地獄等處,無論如何轉生在這些地方都是屬于輪回所攝。第三品到第五品講到了有情的痛苦,還有痛苦的因果及緣。第六品以后講到分別賢圣、智慧、定,這些是出世間無漏法的因果和緣。我們對于有情世間、器世間了解清楚之后,再通過其他的竅訣攝持也會成為厭離輪回的因。我們漂流在有情界、器世界中,總而言之就是是業惑導致的心識不斷漂流而已。如果沒有學習對于整個有情世間和器世間的看法會比較有局限性。比如我們經常性地生活在一個房間里,對于外面的整個大局,或者宏觀方面根本不了解。處于狹隘的環境會對我們的見解、思

3、想產生影響,同樣的道理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對整個有情世間、器世間的情況有所了解,就會局限在當前的人生中,所看到的只是人間的部分,最多有時候在我們身邊可以看到一些旁生,根本不了解其他的道。如果我們長期局限在其中,思想就會受到影響,不學習佛法的人和學習佛法的人思想完全不一樣,這是由于兩者所受的教育有很大差別。作為佛弟子來講,一方面我們要把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盡量做好,另一方面就是盡量要學習大經大論來開拓我們的智慧,如果智慧變得比較深廣,對于整個情器世界的很多問題就會看得比較清楚,這樣對于六道是不是值得我們留戀,或者應不應該出離的問題就會變得逐漸清晰了。丙二、五趣之分類: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從

4、三界的角度來分的,還有一種分法是從五趣的角度。彼中地獄等五趣,經中宣說各名稱,非煩惱性非有記,所謂眾生非中有。“彼中地獄等五趣,經中宣說各名稱”,佛經中對于所謂五趣的名稱都進行了宣說,比如地獄趣、惡鬼趣、旁生趣三惡趣再加上天趣和人趣兩善趣共是五趣。正法念住經宣說三有經等經典中對于五趣各自的名稱、表達的意義、有情安住的狀態等講得非常清楚。不管是五趣輪回,還是六趣輪回,各自的名稱、自性,具有什么痛苦,為什么要出離等方面都講得非常清楚。“非煩惱性非有記”,所謂的五趣是非煩惱性,也是非有記的。首先不是煩惱的本性,因為圣者是徹底斷除了煩惱、正在斷煩惱,或者斷除了一部分煩惱的人,所以六道五趣本身是煩惱性的

5、,里面不能包括圣者。按照小乘的觀點,五趣中見道、修道的圣者,還有無學道的阿羅漢,乃至于佛陀,他們的身體有時也包括在五趣中。比如有些是以人間的身份證悟阿羅漢,或者成佛,有些是以色界、無色界天人的身份得到了圣者果位。如果五趣本身是煩惱性的,就不能包括圣者了,所以五趣的本體不是煩惱性的。那是不是有記呢?有記包括有漏的善法,還有惡業。煩惱性中包括有覆無記的煩惱,還有惡業。五趣是不是有記法?前面說了它不是煩惱性,也不可能是惡業。如果是惡業,圣者就不可能包括在里面了。那是不是有記的善法呢?如果五趣的本體是善法的自性里面就不包括斷善根的眾生。因為眾生中有些是斷了善根的,如果產生了很強的邪見,內心無法生起善根

6、,或者產生強烈邪見的緣故,也會摧毀以前的善根,所以斷種性或者斷絕善根的有情內心沒辦法引發善心,也不會產生善根。如果五趣是善法的自性,里面就不包括斷除善根的眾生。非煩惱性非有記的意思就是整個五趣是一種無覆無記,它是異熟生,通過前世有漏的善惡引發了投生之處地獄趣乃至于天趣等。它是以前異熟產生的緣故,可以安立為無覆無記法。這樣既避免了煩惱性或者有記善惡業引發的過失,也安立了五趣就是以前善惡的異熟引發的一種果。當腦海中浮現出地獄餓鬼旁生時,我們經常把他們各自業惑的狀態和所處的道混在一起,想當然地認為六道就是染污煩惱性。有些地方也說六道是染污性的自性,畢竟沒有出三界。其實我們是混雜了業惑的概念在里面,而

7、不是純粹地按照經論中比較嚴格的劃分方式進行安立的,有時跟隨著一般的想法或者混雜了其他的觀念,我們認為六道就是煩惱性的。按照俱舍論此處分析方法的確如此,如果它是屬于煩惱性的不能包括圣者。因為有些是以人的身份獲得了見道、修道、無學道,有些是通過天人的身份獲得的,當然通過惡趣身份獲得的就很少了,大乘中有些是這樣講的,在小乘當中通過惡趣身份獲得圣果的非常罕見,因此五趣或者六趣是非煩惱性非有記。“所謂眾生”所謂投生在五趣或者六趣的稱之為眾生,眾生就是指有情、異生等等,有不同的安立。“情”是心識的意識,有情是具有心識的,具有心識的稱之為眾生;植物、石頭等沒有心識、不能覺知、沒有了別功能的稱之為無情,我們自

8、己、地獄、惡鬼、旁生等等都是具有心識的。“非中有”,中有包不包括五趣或者六趣當中呢?不包括中有。為什么這樣安立的呢?如果不包括在五道中,中有就成了一種三品物質一樣,那么它是不是有情呢?中有也是有情,但不在五道中,這有點奇怪。中有是不是圣者呢?也不是圣者,不是完全超越三界,不包括五道中的自性。中有就是正在趣向五道或者六道的身份。如果投生在旁生道,或者人道、天道等中,已經確定了投生在某一道,這個有情就可以包括在人道、天道等中。中有是正在趣向于五趣或者六趣的特殊身份,本身不包括在六道或者五道中。后面專門有一段講中有,中有也分上半段和下半段。比如上一世是人,上半段的中有身也是顯現人的身份,后一世要投生

9、旁生,后半段的中陰身慢慢會轉變成旁生的樣子,有這樣一種解釋。下面我們再講一下五趣和六趣,平時講得最多的是六道輪回,里面有個阿修羅道,阿修羅是梵文,翻譯過來就是非天。阿修羅到底屬于哪一道呢?五趣是不是把它漏掉了?這是開合不同而已。在大圓滿前行正法念住經等經論中描繪過阿修羅的處所,有些是依于須彌山的山腰,有些住在是海底。阿修羅的福報也很大,男的嫉妒心強、心胸狹隘、相貌很丑陋;女的非常美麗、心性調柔,經常成為天人的妻子。如果嫉妒心、好勝心比較強,同時也修過一些比較殊勝的善法,兩種業混在一起就會轉生到阿修羅道中去。雖然受用非常殊勝,但是嫉妒心強的緣故,基本上從未停止過爭斗。不僅在阿修羅內部會為了地盤經

10、常爭斗,而且也和天人打仗,反正沒有消停的時候。這是阿修羅的一種自性,六道中專門有阿修羅道,在平時我們比較熟悉的前行廣論中,里面都對于阿修羅專門做了描述。五道輪回里面沒有單獨算阿修羅,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把阿修羅直接算在天道當中,阿修羅的身體、受用等基本上可以和天人媲美,只是在天人中算是低層的,還有阿修羅女經常會成為帝釋等天人的妻子。天人和阿修羅打仗,有時候因為阿修羅看到如意樹上面什么都有,雖然樹根在阿修羅境內,但是天人在受用果實,他們特別不舒服。按照現在的說法,屬于典型的具有爭議之處。阿修羅覺得樹根在我們的地盤,果實卻是你們在受用,一點都不分給我們,因此就去打仗。在有些壁畫唐卡中,我們經常會看到

11、如意樹下面有些阿修羅用斧頭、鋸子破壞樹,想把樹鋸倒,大家誰也不能享用果實了。因為天人的福報非常大,鋸了之后又會重新長好。有時候阿修羅發動戰爭是為了搶天人的甘露,如果天人沒有擊中要害、斷頭的話,只要用甘露一抹傷口馬上痊愈了。阿修羅在打仗的時候吃虧一點,頭斷了肯定會死,而且打中了要害沒有甘露也會死掉。有些戰爭也不純粹都是阿修羅挑起,也有天人挑起的,因為天人看中了阿修羅女,想要去搶這些女人而發起戰爭,阿修羅奮起抵抗,所以就開始打仗了。以前我們學習寶性論時里面講過這樣的問題。以前我們覺得天人方方面面還是可以的,但是看到經論中記載著天人居然為了搶奪阿修羅女發動戰爭,天女已經這么漂亮了,還要去搶阿修羅女,

12、一下子就對他們的信心大打折扣。還有一種說法,在正法念處經中把劃為五趣的情況分為兩類。阿修羅并沒有一個單獨的道,靠近天人的那部分阿修羅就劃在天道,住在海平面以下的這部分阿修羅就劃在旁生道。這是佛經中有些講六趣,有些講五趣的原因。俱舍論中按照有些經典的觀點安立了五道輪回,寶性論中也是這樣講的。乙二(法之特點)分四:一、七識處;二、有情九處;三、四識處;四、觀察七識處與四識處所攝之義。我們首先看科判和頌詞的意義,再來定義法的特點。“法”字主要是以有情心識的特點進行安立的。在三界或者五道中,比如七識處、有情九處都是講心識的特點。既然現在我們在講有情世界,那么有情世界的有情,或者識的法有什么特點呢?一些

13、單獨的特點我們需要了解。佛經中講到七識處、心九處,還有四識處等等,對于心識不同的分類、特點做了一些介紹。學過以后我們閱讀經典時,看到七識處、有情九處、四識處,就會知道是在講這個意義。丙一、七識處:身不同與識不同,身不同與識一致,相反以及身識同,無色界中初三處,此等即是七識處,余者非有彼能毀。“七識處”是什么呢?就是講身不同、識不同;“身不同與識一致”;身一致識不同是“相反”的意思;“身識同”身體和心識是一樣的,這是四種,再加上“無色界中初三處”,無色界不是有四處嗎?把最后一個非想非非想去掉。“初三處”,就是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這是七識處。三界每個趣中都可以劃分,針對屬于哪一界的哪一道,都

14、是講得非常清楚,“此等即是七識處”。“余者非有”,其他的不是七識處,為什么呢?“彼能毀”,因為其他的道能夠摧毀心識的緣故,所以不是七識處。如果單單看頌詞不一定了解,下面我們解釋一下七識處,其實內容也不復雜。第一識處是身不同與識不同,不僅身體不同,心識和想法也是不同的。具體來講包括哪些眾生,屬于什么情況呢?第一是欲界的人類身不同、識不同,人的身體都不一樣,即便是雙胞胎也只是相似而已。每一個人道眾生的身體都不同,沒有一模一樣的。然后識不同,每個眾生苦樂感受都不一樣,沒有一個相似的。第二是欲天,即四大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的六欲天。欲天的身體不同,越往上身色越善妙。天人也有福報的大小,欲天天人的受用、身

15、體都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天人的身體、苦樂的感受不同,所以諸欲天也是屬于身體不同,心識不同的。有些地方也包括梵天,梵天除了最初形成的階段之外,天人的身體、心識都是不同的。老百姓、大臣、大梵天國王身體不一樣,想法也不一樣,苦樂也不一樣,這是從第二識處開始,梵天剛開始形成時想法一致。除此之外梵天身體不同,想法也是不同的。這種情況主要是在欲界的人和欲天中。第二識處是身不同與識一致,雖然身體不一樣,但是心識一致。這是什么原因呢?初禪天剛剛形成時會出現身體不一樣,想法一致的情況。大梵天身材高大、光明超勝,和梵輔天、梵眾天的天人都是不一樣的,梵輔天也要超勝梵眾天。在初禪的三天中,他們的身體都不一樣。身不同我們

16、可以理解。識一致怎么理解呢?這里有個特殊情況。器世界毀壞時最初大火從無間地獄開始燒,會把初禪天燒毀。第二次大水可以把二禪天淹沒,然后風再把三禪天摧毀。四禪天不會被摧毀,會一直安住。三禪、二禪、一禪分別會被風、水、火毀掉。形成的時候上面先形成。被風摧毀之后,首先形成三禪天,然后形成二禪天,最后形成一禪天。有情也是從上面開始有,當器世間摧毀時,下面的眾生逐漸生到上面,如果是地獄的眾生,業沒有消盡的話,就會通過它的業力轉到其他地獄中繼續感受痛苦;如果是人道眾生會在壞劫來臨的時候,通過法性力自然獲得一種禪定,本來禪定很難獲得,這時普通人自然也能獲得禪定,比如獲得初禪一下子生到初禪中去,初禪的眾生自然就

17、獲得一種禪定生到二禪當中。器世間從無間地獄開始毀壞,無間地獄的有情早就轉移了其他地方,從無間地獄開始慢慢地燒上來,燒到人間的時候,這里已經沒有人了,通過各種方式轉生到了上面。當火燒到一禪,一禪眾生已經通過禪定轉到二禪去。毀的時候從下面毀,形成的時候從上面開始形成。首先上面形成了,然后形成初禪天。第一個轉生到梵天的有情就是大梵天。他的福報比較特殊,也非常大,大梵天轉生到梵天一看周圍什么也沒有,就是一些房子,只有他一個有情,他很孤單,覺得如果有其他眾生轉生到這里給我當侍衛或者人民該有多好啊!他正在這樣想,有時二禪天有些有情的業盡了,要投生到其他地方;有時上面的有情看到大梵天,產生了悲心,覺得他孤苦

18、伶仃的,本來他們的壽命窮盡了,也要轉生他處,于是他們紛紛轉生到了一禪天,有些轉生到梵輔天,有些轉生到梵眾天。大梵天想完之后,有情就慢慢出現了,他認為自己一起心一動念,這么多有情就來了。覺得這些眾生是我造的,都是我的兒女。其他的眾生雖然在二禪天時有神通,知道自己要轉生到梵天去,但是按照有些經典的觀點,一旦轉生到梵眾天、梵輔天,這些有情就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的了,也覺得我是梵天生的,因此出現了思想一致。大梵天認為這些的天人是我生的,其他梵眾天、梵輔天的天人也認為我們是大梵天生的,從這個角度安立為心識一致。第三識處就是相反,和誰相反呢?和第二識處相反,把身不同識一致反過來就是身一致識不同。身體沒什么差

19、別,心識不一樣,這種情況主要是二禪天的天人,他們身體沒什么差別,都是一樣的莊嚴,顏色形象都是光明的自性。他們的心識不一樣,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對于舍受的追求不一樣。因為二禪天本身屬于有歡喜心的,禪定是一種歡喜的狀態,有意樂受。二禪天正禪會安住在歡喜當中,時間長了之后,他會厭煩歡喜,不再想歡喜,就會追求一種舍受,所以注釋當中講對正行的意樂喜產生厭煩時,他會去追求一個舍受。怎么追求的呢?二禪天中有一個二禪的正禪,注釋當中是未知定,我們一定要知道這里的未知定并不是初禪的未知定,相當于其他地方講的近分定,就是即將獲得二禪的正禪,但是還沒獲得,正在和現前二禪的煩惱斗爭,就是近分定或者未知定,屬于二禪的一個

20、分支,即獲得二禪根本定的前行。沒有達到二禪的正禪,這個未知定屬于舍受,當他安住殊勝正禪時間長了,厭煩了,不再喜歡比較沖動的歡喜時,就會尋追一種舍受。二禪的近分定、未知定是舍受的,他安住在未知定當中,然后產生舍受。有時安住在未知定中時間長了,對舍受產生厭煩,他會重新進入正禪當中,又產生歡喜,因此有些二禪天人的身體是一樣的,但是想法不一樣。有些天人的想法是喜歡喜心、二禪的正禪,有些喜歡舍受未知定中的狀態,就是這樣反復調整。第四識處是身識同,主要指三禪天的天人。所有三禪天的天人身體心識都是一致的,三禪主要是心樂受,這種心樂受不是歡喜,歡喜心是一種比較沖動的感覺,而心樂受是一種比較微細、沉靜的心樂,安

21、住在心樂中永遠不會產生厭煩心。他沒有因為歡喜心的一直歡喜就厭煩了,然后去追求舍受的情況,所以三禪永遠安住在心樂受中,不會有想要調換一下心識的想法。以上把一禪二禪三禪,還有欲界的人天四種識處都講完了。“無色界中初三處”,剩下的三處是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識無所有處、無所有處,前面有四種,再加上后面的三處就是七識處。三界七識處中包含了一部分有情,剩下的有情是什么呢?最后一句的“余者非有”,剩下了什么?整個三界五趣中,不包括三惡道,也沒有第四禪、無色界第四處非想非非想,這三個即是余者非有。它們不是識處,唐譯當中把處字譯成住,心識安住的地方叫做七識處或者七識住。這七種地方是心識可以安住的,余者心識不安住。

22、反過來講剩下的是非有,即他們的心識不安住在里面。為什么呢?就是“彼能毀”的緣故。為什么能毀呢?因為三惡趣的痛苦非常猛烈,所以三惡趣是被痛苦所摧毀的。有頂沒有痛苦,為什么不安立處呢?第四禪有一個叫無想定,無想定是無心識的,可以把心識摧毀掉,摧毀的意思就是不現前。無想定是一種物質、不相應行,可以把心心所滅掉,讓它不現行。那第四禪是不是識住的地方呢?這不是整個第四禪,第四禪中有一個無想定,無想定現前把心識滅掉了,沒有心心所了。既然沒有心心所,就不能叫心識住的地方。因為第四禪有無想定摧毀心識的緣故,所以不能算進來。因為有頂中有滅盡定,前面我們講了,圣者依靠有頂最細微的心進入到滅盡定中,所以從這個角度來

23、講,圣者的滅盡定也能摧毀心心所,既然如此就不是識住的地方。真正的七識處是心識能夠安住的地方,沒有痛苦摧毀它,也沒有其他的無想定、滅盡定去摧毀它,沒有能夠摧毀的因緣。這是佛經安立七識處數量和體性的原因。丙二、有情九處:有情九處也不復雜,我們了解了七識處,再加兩個就可以了。有頂無想天眾生,經說有情之九處。因于不欲之中住,是故其余非稱處。“有頂無想天眾生,經說有情之九處”,有情九處或者有情九住是有頂和無想天的眾生再加上前面的七識處,就是佛經中所講到的有情九處。為什么要加這兩個,其他的怎么不加呢?“因于不欲之中住,是故其余非稱處”。有情九處是想要安住這個地方,很歡喜從其他地方到這個地方,然后到了這里之

24、后歡喜地安住,不想趣向于其他地方的緣故,稱之為“處”。其他的地方是“不欲之中住”,不想在這個地方安住的緣故,就不能稱之為處。為什么此處把有頂和無想天單獨拿出來?第四禪的眾生沒有安立,還有惡趣也沒有安立,原因是沒有人真正想趣向于惡趣,僅僅由于最初的愚蒙趣向了惡趣。賢愚經中講過,有些眾生轉生惡趣,也有想要轉生惡趣的意樂,否則是轉生不了的。比如有些人即將去世的時候,身體特別的熱,他說:“愿我轉生到一個很寒冷的地方去。”并不是單單靠這個想法投生,他本身就有一個墮惡趣的業,再加上在死前身體酷熱難當、特別難受,產生了愿我轉生到一個非常寒冷的地方的念頭,這樣就會轉生到寒地獄。有些人死前特別冷,他說:“愿我轉

25、生到很熱的地方去。”死后便轉生到熱地獄。剛開始的死心都是一種想要轉生的心。有些眾生轉生餓鬼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想法,在人要死之前,他的親人經常說:“你喜歡吃什么?我們給你買好吃的。”“吃不吃糖?”“吃不吃包子?”他覺得很煩,什么都不想吃,心想:“愿我轉生到一個完全沒有飲食,也聽不到有人說飲食的地方。”他本身有餓鬼的業,再加上很強烈的心愿,死后就會轉生餓鬼道。沒有人勸你吃東西,也什么都吃不到,根本看不到水和飲食。有些眾生轉生旁生,死前親友在他耳邊勸他念佛、讓他看佛像,他因此產生很大的厭煩心,他說:“愿我轉生到一個根本看不到佛像,聽不到佛法的地方去。”死后通過這樣的心轉生到非常愚癡旁生道。也有些人覺得

26、寵物狗穿戴和吃住都這么好,比如熊貓的福報這么大,心想:愿我后世轉生為這些動物,過好日子。雖然他可能是通過愚癡心而轉生的,覺得這里很好,但是真正轉生之后,他們是不是真正想安住在這個地方?也不一定。旁生中有特殊的情況,轉生到餓鬼、地獄時,都不愿意安住在里面,這就是因于不欲之中住,因為他的心識不想安住在這個地方,想投生到其他地方去,所以三惡趣不算是識住。第四禪的無想天屬于有情九處,而第四禪本身不屬于有情九處,因為心識不住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第四禪的眾生都不想住,有很多種情況。第四禪中有凡夫和圣者兩種,有些轉生到第四禪中的凡夫,有些屬于圣者,這要分別講。因為第四禪的凡夫很想追求無想定,所以他想進入到更高

27、的無想定中去,也不想安住在第四禪中,就是“不欲之中住”。為什么第四禪不是識住呢?這里有些辯論,在其他注釋中講,是不是所有第四禪的眾生都向往無想定?這個不一定。因為有一部分眾生覺得無想定比第四禪更好,不想住在第四禪,想住在無想定中去,所以第四禪不算是識住。第四禪中的圣者分兩類,一部分喜歡禪定,一部分喜歡智慧。如果是喜歡禪定的圣者不想住在第四禪,他知道無色界的禪定比第四禪還要微細。雖然是圣者,但是他內心比較歡喜禪定,比較了第四禪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當然上面的禪定殊勝,因此不想住在第四禪,想要趣向于無色界中去。如果是喜歡智慧的圣者,他也不想住在第四禪中,想進入到凈居天中去。因為四禪前面三

28、個是凡夫天,后面五個是凈居天,是圣者安住的地方。那凈居天的天人想不想安住呢?也不想安住在凈居天,因為他想要涅槃,所以凈居天本身也不是特別想要安住的地方。從這個角度來講,要把第四禪去掉,它不屬于有情九處,這個原因我們必須要了解。當然里面沒有絕對的,只是一部分的情況,否則前面我們講過無想天是外道定,那是不是所有的第四禪天都非常向往外道定,都會產生外道的見取見、戒禁取見呢?這是不一定的。因為有一部分這樣安立的緣故,所以第四禪不安立識處。丙三、四識處:“四識處”有四個識安住的地方,這也不復雜。四處有漏之四蘊,自地獨識未說處。在五蘊當中,“有漏之四蘊”,此處不是平常我們安立的把色蘊去掉以后的受想行識。而

29、是前面的四個蘊,不算最后一個識蘊。色受想行四蘊屬于四識處,所謂的四識處是什么?有漏之四蘊,首先簡別了無漏,它是屬于有漏的。“獨識未說處”講四蘊的時候簡別了識蘊,只有四個蘊,沒有五個蘊。第二句的“自地”,即它只是屬于自地的有漏四蘊,如果跨地的就不算了。因為它是識要安住的地方,而無漏的境界還沒有安住,所以根本不是識處,無漏的蘊是屬于未來的,還沒有產生。因為還有他地的四蘊現在也沒有安住,所以不能算。為什么五蘊中只算前面的色受想行,不算最后一個識呢?因為它是識處。科判四識處的“處”是識安住的地方。識本身不能安住,對不對?現在只不過識蘊當中是能住,心識安住在什么地方?里面分了一個能住和所住,或者住處和能住者。既然識處是識安住的地方,那么色法呢?色法是識安住的地方。識也可以安住于受、想、行。第五個識蘊能不能安立為識住呢?不能。因為它是能住,作為能住就不能作為所住了,所以只能住在其他地方。前四蘊作為識住的地方,第五個識蘊是能住者,只要把能住和所住分清楚就可以了。識蘊自己是能住就不能是所住,住在其他四蘊上可以,它不能作為識住,所謂的四識處要把識蘊去掉,其他的四蘊可以作為識住。丙四、觀察七識處與四識處所攝之義:下面再把七識處與四識處中交叉的意義做一個分別。如若歸納有四類。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