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管理哲學05_第1頁
老子管理哲學05_第2頁
老子管理哲學05_第3頁
老子管理哲學05_第4頁
老子管理哲學0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老子管理哲學05(61:49)東方音像電子出版社 I SRC CN-M56-07-0037-0/V.B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老子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知人善任的思想閃光著管理學光茫,本報產(chǎn)品從老子智慧的議論中挖掘出其中的管理精髓,如能結(jié)合企業(yè)實際洽如其份的運用定會給現(xiàn)代企業(yè)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老子,管理哲學主講:羅安憲。 羅安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秘書長、哲學院中國哲學教育室主任。主要研究領(lǐng)域:先秦哲學、道家哲學、儒道關(guān)系研究。多年來在中國人民大學一直系統(tǒng)講授中國哲學史,此外開設(shè)的課程還有,道家哲學、魏晉玄學、儒家典籍研究、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導讀等。講課內(nèi)容豐富,關(guān)于

2、旁征博引,但卻深入淺出,所授課程很受學生好評。 主要研究成果:(虛靜與逍謠,道家心靜論研究)(審美現(xiàn)象學)(國學365)(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概論)(周易與中國文化)等。第九講老子導讀(三) 老子 管理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 從老子書的第三十八章開始到第八十一章,這是老子書的下半部,也可以叫德篇從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篇在帛書老子中也就是說從馬王堆帛書老子呢甲本和乙本都是三十八章它沒有分章。都是從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道篇在后,第三十八章我們可以看出呢,是老子書中非常重要的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而真正上德之人那是什么?他不講德,不講德他是一個真正有德的,那么下

3、德之人呢,他也可以講德,講德的時候意味著什么,已經(jīng)沒有德了,沒有德了,底下一句話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這樣四句話講到上德,下德,上仁,上義。說上德的這個品行是什么?上德就是道,就是得道之人。無為而無以為,他是一個無為,但是他自己沒有感覺到自己是無為,他連無為都沒有感覺“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下德呢,他也是無為,但是這種無為他是有意的。他自己心里是清楚的,他清楚自己是在做一個無為,這是下德之人,“那么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仁呢,他不是無為,上仁他是為,上德和下德的共同點就是無為,那么上仁和上義的共同點是為之,但上仁是為之而無

4、以為,說他在做一件事但是他是不求報答的。他不是通過,想要通過做這件事而得到什么目的,這是上仁之人。那么上義呢,即是一個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做這件事也是有目的的。()他通過希望做這件事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是上義之人,那么上德下德、上仁上義這四者之間區(qū)別是非常清楚的老子接著講說:“故失道而后德”我剛才講到上德之人就是得道之人,有道那么就沒有就不必在貴德,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這是講到了一個即減蒂退的過程,那么也可以再用一個增加的方法來去講。“有道何必貴德,有德何必貴仁”“有仁何必貴義,有義何必講禮”有道就不必講德,每個人都很有德的那么有德的時候何必要講仁呢?那每

5、個人都很仁,每個人都很仁,還有必要再提倡仁嗎?那就沒有必要再提倡仁了,有仁的時候那何必要提倡義呢,那也不需要提倡義了。有義的時候何必要提倡禮呢?所以老子講到,儒家,儒家講要重視仁重視義,在儒家看來提倡仁義就夠了,而在道家認為提倡仁義還不夠,因為在仁之上還有德,在德之上還有道,老子有道不必貴德,有德不必貴仁,有仁不必貴義,有義不必貴禮。這是第三十八章的一個基本的思想。第三十九章呢,又講到道了這個道篇和德篇他并不是說,德篇只講德而不講道,或者說道篇只講道不講德,這是大體的一個區(qū)分,一個區(qū)分,第三十九章它實際上還是在講道的,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子得以盈,萬物得以生,

6、侯王得以為天下貞。這是講道的。(第九講:老子導讀(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的一,就是道。天之所以成其天,地之所以成其為地,神之所以成其為神,谷之所以成其為谷,萬物之所以能夠生,侯王之所以能夠為天下貞,都是因為它們得了道。(羅安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道使天成其為天,使地成其為地,使人成其為人。第四十章說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呢只有這么四句話,但這四句話呢,也很重要,說“反者道之動,道怎么動呢?道就是反動,道就是反動,當事物發(fā)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運動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我們在前面講到老子哲學貴柔處

7、弱的思想的時候我們講到了這句話,在前面也有一句話,在老子的第二十八章講到說“知其白,守其黑”也是這個意思,也是這個意思,“弱者道之用”知道什么是強,知道什么是尊貴。但是我并不心安理得得居守這樣一個尊貴,稱強,而是呢處弱,而是處弱,弱者道之用。底下還有一句話與前面那句話似乎關(guān)系并不大,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下得所有的東西呢都產(chǎn)生于一個,都有它的一個都有它后個潛在的存在潛在的存在,任何一事一物,都有一個潛在的存在,這個潛在的存在呢,是個有,比如說作為我們一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你的父母就是有啊“天下萬物生于有”但是有呢再向上不斷去追溯那就可以得到一個無以名狀的東西,那個東西是什么?

8、那個東西是個無。無并不是不存在,無并不是不存在。這一句話在郭讓楚墓竹簡中是這樣講的,”天下萬物生于有,生于無”沒有第二個這個有,那么這個這樣我們講這有什么區(qū)別?(中國講座下載網(wǎng))我覺得這個區(qū)別并不是很大,這個有呢也許是省略了, 不是說天下萬物生于有生于無,那到底是生于有還是生于無,這不是自相矛盾起來了,說天下萬物生于有,而有呢,有,有,有了一個更為根本的東西,不是有而是無。第四十一章講說: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知道了一個道,得道之后他會勤行之這是上士,“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他也許做到了,有時候做到了有時候做不到,底下講了“下士聞道,而大笑之”覺得這個東西太可笑了,這怎么能這

9、樣呢,事情好像不是這樣,不是這么簡單,比如說“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老子所提倡的,那么下士聞之啊,就會大笑。說我為什么那樣去做,我明明我是強,我為什么要裝著我不強,我明明是富,為什么裝著我不富。覺得這是不可理解的,“下士聞道,而大笑之”這笑不足以為道,道就是如此,道就是這么一個很簡單的,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第四十一章中還有幾句話: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講到說:老子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者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隅就是一個邊界,一個邊界,真正的這個方是沒有邊界的,大器是晚成,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大器晚成。這里的大不簡單的來講就是形體上的大,形體上的大,還有呢(第九講:老子導

10、讀(三)就是它的一種一種富麗,一個小小的東西,但是它它很復雜,它很復雜,這也可以說就是大因為他是一個復雜的一個系統(tǒng),一個復雜的一個結(jié)構(gòu)不是一日之間做可以做成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大器晚成,大象無形,大象的,真正的象,真正意義上的大象(老子管理哲學)那是沒有形狀的那是沒有形狀的,“道隱無名”道是一個隱,它不是任何具體的名,可以明方的,可以說清楚的可以說清楚的。第四十二章講到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的一種宇宙生存論的觀點。“道可以為天下母”天下所有的東西都是由道化生而成的,那道化生萬物的一個過程是一個什么呢,道是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

11、二章講到的一,和第三十九章中所講到的一,還是有區(qū)別的。第三十九章所講到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那里的一,一就是道,而四十二章中所講到的,道生一,一與道還是有區(qū)別的。道生一,這里的一是一種氣,是一種清陽之氣,道生一道是一個原始混沌。那么這里的一,可以就是原始混沌之氣。由原始混沌到原始混沌之氣,這個過程就是道生一的過程。原始混沌之氣一分為二,分為陰氣和陽氣,清氣和濁氣,兩種氣。那么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陰陽二氣交合,可以化生一種第三種氣這種氣就是合氣,這就是二生三,這里的三不簡單的是一個實數(shù)也可以說是一個虛數(shù),三是多,多種事物都是這樣化生而成的,所以三生萬物。到了三就是一個多,三生萬物,天下所

12、有的東西都是這樣化生而成的,化生而成的。在老子的哲學中,道化生了天地萬物但道化生天地萬物并不是為了成就什么而是自然的,而是無為的而是無為的,在中國人的哲學觀念中,沒有一個造物主的觀念天下所有的東西包括人在內(nèi)都是由道化生而成的,道是人的主宰,但道并不是化生萬物是為了做萬物的主宰也不是,也不是。這是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講到說: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里講到說,老子對水的一種推崇,說天下之至柔,天下之至柔是什么?天下之至柔就是水。馳騁天下之至堅,至堅這里的至堅是什么,就是石。因為在中國人的古代看來,最硬的東西就是石,而滴水可以穿石。而可以馳騁天下之至堅,柔弱勝剛強,這也是老

13、子的一個基本的思想。柔弱勝剛強的這個思想也在第四十三章中得到了一個充分的體現(xiàn),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由此呢,它引申到一個人,我們?nèi)藨?yīng)該怎么樣呢?“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孝,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那么我們一個人就要遵從這樣一種無為遵從這樣一種自然,“不言之教,無為之益”第四十四章講到說:“名與身孰輕,身與貨孰多”我們一個人到底應(yīng)該注重什么?注重的是自己的身呢不是注重自己的名呢?(第九講:老子導讀(三)當然應(yīng)該注重自己的身,注重一個人的身呢還是身外之物呢?當然是應(yīng)該注重一個人的,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身體。所以底下講到“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足不辱,這里講到甚愛必大費,你愛

14、一個東西,你愛的太深了你的花費肯定就會就會很大,第四十五章,第四十五章呢我們甚至可以講到和第四十一章后半部所為地是之所講的內(nèi)容有所相似。說:老子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七若掘,大辯若訥“前面講到,第四十一章不是講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里講到大成若缺,真正的一個非常成功的一個物,它不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東西,它甚至是有一點點缺陷的,所以我們現(xiàn)在有時候看那些古玩看那些古代的文物如果說你要在手里掂量著這里面沒有任何的這一個好像很完美,越是完美的東西那么你這時候你就要提高警惕,這東西可能是個假的。因為真東西呢,真正的古代的這種文物啊它不可能完美到那樣一種程度,所以說“大成若缺大成若缺大盈若沖”

15、盈啊就是滿,沖呢就是就是虛,真正的滿呢,好象它不是一個溢出來的,它是有,它沒有達到頂峰,大直若屈,真正的直讓你感到好象就是屈的或者說是有屈的,不是沒有一點屈就是真正的直,大巧若拙,真正的能工巧匠有的時候所做出來的東西顯得好像就那么有一點拙氣,大辯若訥,訥就是言語的一種遲緩一種遲鈍,一種遲鈍,真正的能言善辯的人并不是說得頭頭是道夸夸其談那不是的智者不言,智者不言,大辯若訥,還有的時候他就說話那樣的吞吞吐吐吞吞吐吐,為什么會吞吞吐吐,這里邊有時還是個智慧我不是把我的意思用我的話來說出來,我讓對方要把我想要說的話說出來,那樣是最好的這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一種大辯若訥的一種智慧,一種智慧。第四十六章講到

16、說:老子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這也是對戰(zhàn)爭的一種譴責,真正天下有道的時候,那么作為這個馬呢,戰(zhàn)馬它沒有發(fā)揮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什么?實際上說的不好聽就是一個走馬于糞走馬就是戰(zhàn)馬,跑得很快的馬,中國古代所講到的走“走”這個字不是我們現(xiàn)在這個走的意思()就是走路的走,走就是跑,就是跑,說誰誰誰是走狗,走狗不是說是走來走去的走馬觀花也不是那樣慢騰騰的那樣來去觀花,不是。這里的走都是跑的意思,走狗,走馬觀花的走都是跑的意思卻走馬以糞,那么這個走馬呢就是軍馬就是戰(zhàn)馬,戰(zhàn)馬沒有發(fā)揮它的作用,這是什么?只是一個造糞的機器,這是有道的時候,有道的時代,有道的國度都是如此,卻走馬以糞,天下

17、無道同,戎馬生于郊,戎馬為什么會生于郊,戎馬就是小馬啊,那個已經(jīng)懷孕了的母馬被人當作戰(zhàn)馬來去驅(qū)使,所以呢,戰(zhàn)馬呢,小馬就生在了戰(zhàn)場上。(第九講:老子導讀(三)這叫戎馬生于郊戎馬生于郊,這里又講到了一句,底下還講到了一句話“禍莫大于不知足啊咎莫大于欲得”(羅安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前面我們講到老子思想中有“知足者富” 知足者富這又講到“禍莫大于不知足”不知足可以引來禍,永不知足那么你就不得安寧,不得安寧,從不得安寧這個意義上來講那么禍由此而起禍由此而起。第四十七章講到說:不出啟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見天道,那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講到說不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者

18、明,問題不在于一個人要知道他人,知道外在的事情是什么,要知道你內(nèi)心的,知道你自己的,對自己對自己的內(nèi)心,對人自身要有一個深刻的洞察與了解,所以呢不是在向外求索。而是向內(nèi)的一種反省,一種自我的反省。所以這里講“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都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道”道家反對的是向外的一種求索,它所更為強調(diào)的是向內(nèi)的一種反省。“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吾以觀復,我們在前面講到的這個話,跟這里邊的第四十七章也可以聯(lián)系起來,也可以聯(lián)系起來。第四十八章也是這樣講到,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你向外求索你越增加但是與道來講呢,你的損害也就越多,這里的道,它是人本來就具有的東西,應(yīng)該我們一個人反省

19、自己,反省自己內(nèi)心的體會,內(nèi)心的體驗,自知,自知者明,自知者明。反而向外求索不自知,向外求索這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那么一直損到什么?損到無為,損到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那么由無為引出來,老子講到能過無為可以達到無不為,我們前面講到“屈則全,枉則直”這里講到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以無事,取天下以無事迫不得已而行之,都是是迫不得已,迫不得已,不是說為了努力以求的一個東西,努力以求的東西,這是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講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圣人無常心,圣人沒有自己私自的利益。百姓的利益就是圣人的利益,

20、所以這里講到的圣人,不是一般的,從道德的意義上來講到的一個人()他仍然是才講到就是地位,天下地位最高的人,那么這里的地位最高的人就是國王,就是天子(中國講座下載網(wǎng))。作為國王,做為天子應(yīng)該是沒有自己怎么的利益,以百姓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利益,這就是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替百姓著想百姓的疾苦就是你的疾苦,百姓的福氣就是你的福氣“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對于善良的人,對于善良的行為我要去鼓勵他,鼓勵人們這樣去做,鼓勵大家都向他學習(第九講:老子導讀(三)。“不善者吾亦善之”不善的人,不善的行為我也能夠以一個寬大的胸懷來去包容它,接納它,感化它。這就是“不善者吾亦善之”(羅安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

21、哲學教研室內(nèi)主任),這叫德善。第五十章說:老子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這是講的十有三,當然這個解釋起來比較復雜(中國講座下載網(wǎng))最常見的一種解釋十有三就是十中有三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那么他可以生的可能性就三成,死的可能性有三成,處于生死之間的又三成,又三成。那么任何時候在任何狀態(tài)下都是如此,既然如此的話我們應(yīng)該盡量爭取生的可能性而去減少死的可能性。爭取有利而排除不利,排除不利。底下還講到說:老子蓋聞著攝生者,陸行不遇兒虎,入軍不被甲兵,兒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用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不是說一個人練就了一身刀槍不入的功夫,而是使自己呢不要處

22、于一種危險的境地,沒有處于一種危險的境地就像我們一個人走路,我們走在人行道上,我們沒有走在這個機動車道上,我們處于一個安全的境地那汽車怎么能夠傷害我們呢,當然相反的你一個人如果說你處在一個你行人或者說非機動車進入到機動車道你想說我不怕,你不怕今天沒有出事,明天也許就會出事,所以這里講到說:出生入死啊,出生入死我們一個人不是說我們一個人的身體我們的肉體不怕刀槍不怕冰火,而是說我們要使自己處一個安全的境地,那么任何危害的人的東西那么毒蛇猛獸,那些兵刀,那些兵槍都不能奈何我們。第五十一章講到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這里又講到了把道和德合起來來講的說我們一個人應(yīng)當怎么來去做事呢?應(yīng)當遵從

23、道,應(yīng)當遵從德,所以底下講到說:“故,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要尊道,要貴德,尊道貴德的一個具體的做法是什么?就是自然,就是自然,就是按照自然的這一種一種屬性一種要求來去做事。第五十二章:老子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的第一章是這樣講的,天下有始,天下有始始是什么?始于道“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有,名萬物之母,“即得其母,以知其子,即得其子,復守其母”那么這里的子就是萬事萬物。母是什么,母就是道,萬事萬物都來源于道所以我們應(yīng)當尊道,應(yīng)該貴德,這就是第五十二章和第五十一章呢之間是有關(guān)系的,是有關(guān)系的。第五十三章講: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行于大道。我有知,行

24、于大道。大道是什么?我們剛才講到的也是就是尊道而貴德,就是尊自然,就是尊自然。那么第五十三章還講到說:“老子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這是對當時那樣一種社會那樣一種戰(zhàn)爭橫行的一種譴責(第九講:老子導讀(三)。進行里面桌明倚亮,但是呢,田里邊卻荒蕪不堪。(羅安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倉庫里面空空如也,作為有政者作為當官的,穿得衣服非常華麗戴著利劍,這是一種什么樣的世道,這個世道是不值得,不應(yīng)該如此的不應(yīng)該如此的。這是第五十三章。第五十四章講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其實在前面我們也講到了這樣一個問題,也講到這個問題,“善建者不拔”真正一個建筑物非常堅固的,那是無

25、堅那是不能摧毀的。“善抱者不脫”是不能不會脫開的,不會脫離的不會脫離的。所以這里講到底下又講到說“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都是在講到那么一個人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了,樹立一個好的信念,然后每個人都如此一家如此,一鄉(xiāng)如此,一國如此,天下都如此,這就是一個安定的社會,天下由此就可以太平,就可以太平,好,這一講我們先講到這里。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下節(jié)預告孫子兵法里面講到,兵法詭道也,所以就講的是詭計,就講到是詭計,通過計謀來去誘使對方,強可以示之弱,進可以示之退,這都是詭道,到底是強還是弱,對吧?接下來,敬請繼續(xù)收看老子·管理哲學第十講:老子導讀(四)。第

26、十講 老子導讀(四)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老子的第五十五章呢,講到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這赤子啊,就是指小孩,就是指嬰兒,說,為什么這一個赤子呢?是含德很厚呢?(第十講:老子導讀(四),在道家看來,我們一個人得道之人,并不是從外邊得到了什么,而是你沒有丟掉,(羅安憲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小孩子沒有丟掉,所以呢?他含德是最厚的,說小孩子呢?他這個骨弱筋柔啊,但是而握固,那個小孩子你看手,(中哲接熱)抓著手,抓的緊緊的,你給它放一個什么東西,什么東西呢?好長時間,兩個小時可能都沒有松開,作為我們成人,可能我們都做不到,啊,都做不到,小孩子整天那樣哭,那樣扯著嗓子哭,但是呢?他

27、的聲音也不沙啞,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含德之厚,他的精力呢?非常的非常強盛,這里講的精之至也,因為他的精氣十足啊,(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他的精氣十足,第五十六章,講到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個話,說,知道的,他是不講的,那么講道的人是不知的,(管理學堂),(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當然這個話也可以用,另外一個字來去讀,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就是說真正有智慧的人,(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他不是一個夸夸其談的人,那樣夸夸其談的人,他不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這兩種講法我覺得都還,都可以,都可以說得過去,都可以說得過去。第五十七章講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奇用兵,啊,

28、治理國家要采取的是正道,(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以正道的方法,來治理國家,那么在用兵的時候啊,不能用正道,要用什么呢?要用奇,以奇治兵,啊,所以孫子兵法里面講到“兵者 詭道也”,就講到是詭計,通過計謀來去誘使對方,強可以示之弱,進可以示之退,這都是詭道,所以是以奇用兵,第三句話說,“以無事取天下”,以無事取天下,啊,第二十九章里邊講到說,老子中,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為也,這意思就是說呢,以意識來取得天下,天下不是一個人可以取得的,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第五十八章說,老子,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這對五十七章的,進一步的說明,其政悶悶就是

29、那種淳樸的樣子, 啊,淳樸的樣子,而政令很少“希言自然”,希言自然,那么作為民眾來講呢?他就會保持一種,淳樸的狀態(tài),(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其政察察,什么好像都規(guī)定得非常明確,規(guī)定得非常的煩瑣,非常的復雜,(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那么其民缺缺,這里的缺缺,就是狡猾,狡詐。(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老子書中也講到,“慧智出 有大偽”慧智出,有大偽,智慧出來了以后,人們知道,使人們怎么可以行騙,怎么可以行騙,這里講到的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民缺缺,你規(guī)定得越多,那么他就專門有些人,要鉆政策,鉆法律的空子,鉆法律的空子,第五十九章說,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

30、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治人事天莫若嗇,這個嗇,就是吝嗇之嗇,要知道珍愛,知道珍惜,知道珍惜啊,為國也應(yīng)當是這樣一種,啊,“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就是早做準備,早做準備,早做準備,是一種什么樣的作為呢?(第十講:老子導讀(四),就是一種重積德,這個字呢,讀成重,不能讀成重,重就是一次再一次的,重復的重,(羅安憲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重積德則無不克,你早做準備,什么該準備的都準備好,那么就可以無不克。第六十章講到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先教授 主講)小鮮就是小魚,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這里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說烹小鮮,

31、就是最簡單的一件事,最簡單的一件事,啊,不溫泉教育烹大鮮,那可能很復雜,小鮮很簡單的事,這個小鮮啊,就可以,小鮮就是小魚啊,這個大魚的話,可能還要刮鱗,還要取內(nèi)臟,小魚呢,就什么都不需要,既不需要利鱗,也不需要去內(nèi)臟,也不需要說去掉頭,什么都可以,直接放到鍋里邊,就可以了,所以說很簡單的一件事,那為什么解釋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啊,這個是放到鍋里邊,是不能動,盡量少動它,盡量少動它,若越動它的話,那么小鮮就動碎了,(國學堂),所以這里邊講到,“治大國若烹小鮮”,還是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無欲而民自樸,是以這樣一種方略,來去治理國家,來去治理國家。第六十一章,講到說,大國者下流,大國以下小國,

32、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這邊里就可能有人不理解了,就說“大國者下流”,(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下流就是處其下,非常低下的姿態(tài),大國者下流,你是一個大國,應(yīng)當就有一個大國的風范,而大國的風范是什么?就是處下就是一種寬容,一種包容的態(tài)度,來其對待其他的一切小國,國與國之間的關(guān)系,實際上應(yīng)當,這樣的一種關(guān)系,都應(yīng)當是以低下的姿態(tài),(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謙遜的姿態(tài)來去對待他方,來去對待他者。第六十二章,老子,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這里的奧,我們可以讀,奧是隱藏的東西,但奧也可以作為另外一個解釋,這里的奧,就是主,就是主宰,(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33、主講),道者萬物之奧,道是所有萬事萬物的,一個主宰,是善人的一個寶貝,善人把這個道,當成他的寶貝來去看待,“不善人之所保”,對于不善的人來講,它可以保護不善的人,使他免除殺身之禍,啊,這里還講到說,(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好的行為,可以容得他人的,一個諒解,啊,美行可以加人,美言可以市尊,美言可以市尊,啊。第六十三章講到說,老子,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為無為,是什么呢?(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為了一個無為,事了一個什么呢?事了一個無事,味了一個什么呢?味了一個無味,這里的無為,無事,無味,不是別的,這里的無為,無事,無味,表面上看來是沒有

34、做事,啊,沒有滋味,但這里的沒有做事,是有益的,沒有作為也是有益的,為了一個無為,郚一個無事,這是有益的,因為這樣的一個無為,才可以達到無不為,才可以達到無不為,嗯。第六十四章講到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安定的時候,因為國家安定的時候,這個時候,那么可以“易謀”,就說可以安排好(第十講:老子導讀(四),把這個國家安排得井井有條,事事安排的非常妥當,其安易持啊,其未兆易謀,當一個事情還沒有暴露出,(羅安憲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它的危險的時候,還沒有出現(xiàn)危險的征兆的時候,那么是容易謀劃的,容易謀劃的,所以底下又講到說“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

35、亂”,凡事要為之于未有,當危險還沒有出現(xiàn)的時候,你就應(yīng)當預見到危險,啊,預見到危險,當動亂還沒有出現(xiàn)的時候,應(yīng)當防止動亂的出現(xiàn),不是等危險出現(xiàn)了,不是等動亂出現(xiàn)了,才去尋求解決危險,解決動亂的辦法,解決埃的辦法,啊,底下還有一句話,這是人們常所用到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啊,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始于足下,凡事都是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嗯,這也是老子告訴,我們的一個基本的,基本的一個信條,一個信條,(中哲精選)“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還講到說,“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國學系列)也都是在講到這樣一個意

36、思,講到這樣一個意思,要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啊,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也是在講了這樣的道理。第六十五章,講到,老子,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這也是老子講的一種,政治睥一種謀略,(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無為,以無為處天下,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不是要使民眾聰明聰慧起來,而是要使他們呢?保持在一個原來的,樸素的,純樸的,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民之所以難治,就在于他們智謀太多,智慧太多,“慧智出,有大偽”“ 慧智出,有大偽”,“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不臺智治國就是強調(diào)無為,所以無為是治理國家的一個基本途徑,基本的方

37、略。第六十六章老子講到說,老子,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海啊,之所以能夠稱其為海,萬川歸海,因為它處在最下,所以呢?萬川向它歸順,歸依于它,歸依于它,那么這也是道的一個作為,說道就像水一樣,處眾人之所惡,眾人之所惡就是一個低下,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也是因為它處下,它的地勢是最低的,所以呢?萬川都向它歸流,都歸納于它,歸納于它,那么道,一個得道之人,也是這樣,所以前而又講到說,第六一章講到說,大國者下流,大國者下流,應(yīng)當以處下的態(tài)度,來對待其他的人,來對待其他的國家,這個意思呢,也是相通的,(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也是相

38、通的,接著它又講到說,“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如果說一個圣人,想要云成為民眾的領(lǐng)袖,(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成為民眾的主宰主導,那么他應(yīng)當一種低下的態(tài)度,來去對待民眾,“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前面還講到(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是這個意思,啊,(第十講:老子導讀(四),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先民就是作為民眾的領(lǐng)袖,必以身后之,你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擺在他人的后邊,(羅安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不要事事處處替自己想,應(yīng)當以民眾的利益,為自己的利益,“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所以真正的,這個好的領(lǐng)導者,圣人,他

39、處上,他作為民眾的領(lǐng)袖,但民眾并不認為,這是一個負擔,“處前而民不害”,他處在民眾的前邊,作為民眾的領(lǐng)導者,但是沒有給民眾帶來危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民眾都樂意推舉他,推薦他,愿意去跟從他,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他沒有,他沒有爭利,他沒有爭什么,但是天下的民眾都歸于他,都聽從于他,誰也不能戰(zhàn)勝他,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六十七章講到說,老子,天下皆謂我大,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好,還講到說,這個道呢,因為它是大,(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它大到什么程度呢?因為它大所以它不肖,它不肖,它不像任何的一個東西,底下講的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老子說,哪三寶呢?(國學

40、堂)說“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就是慈愛,就是慈悲,儉,就是節(jié)約,就是節(jié)儉,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不是以一種強勢,來去爭,來去搶,來去奪,來去奪,啊,這個意思呢?底下還有“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器長”,不敢為天下先,不是時時處處總是替自己想,所以民眾才能云推舉他,擁戴他,擁戴他。第六十八章講,說老子,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那么這樣一句話,我們也可以和老子的(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第五十九章做一個對照,第五十九章講到說,治人事天莫若嗇,這里邊講到,“善為士者不武”,真正一個武士,

41、他不是在炫耀自己的武力,他不是在逞強,啊,真正善于作戰(zhàn)的將軍,他是不會發(fā)怒的,(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啊,他是不會發(fā)怒的,善勝敵者不與,他不,真正會打仗的將軍,他不是說要與敵人針鋒相對,要與敵兵拼個你死我活,不是,啊,他都是以,就像孫子兵法里邊來講到的,真正會打仗的人,不是說是要去把對方打敗,而是使對方呢?(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臣服于自己,臣服于自己,就是“善腹敵者不與”還有講呢,說善用人者為之下,老子在這里總是在講到下,處下,處下,因為一種大國者下流,就是六十一章中講到“大國者下流”,應(yīng)當以一種低下的姿態(tài),來去處理這樣一個事情,“善用人者下之”,作為一個領(lǐng)導者,你應(yīng)

42、當保持一種低下的姿態(tài),來去對待自己的部下,(第十講:老子導讀(四),由此才可以得到你的部下,得到民眾的擁戴,得到民眾的擁護,(羅安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這樣的一種做法叫什么呢?叫做不爭之德,叫做不爭之德。第六十九章講,“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得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執(zhí)無兵,這一章也可以和我們前面講的,五十九章聯(lián)系起來,五十九章講到說,“治人事天莫若嗇”,莫若嗇,那么用兵,用兵也是如此,莫若嗇地,“用兵有言,不敢為主而為客”,主是什么?主動,客是什么?客是被動,不是主動的去打敵人,主動的去出擊,而是迫不得已,迫不得已而行之,不是進寸,而是

43、退尺,所以這里又講到說,“禍莫大于輕敵呀,輕敵幾喪吾寶”,輕敵,孫子兵法里面講到說,“知已知彼”輕敵是不知彼,不知彼,那不知彼的話,就會輕敵,輕敵呢?這是大禍的根源,大禍的根源,“輕敵幾喪吾寶”,老子第七十章中講到說,老子,哭天喊地 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這些道理跟前面所講到的處下貴柔,(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中華精選)這些思想,大家都知道,但是都很難做,(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這里講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中華精選),其實在道家看來,這些思想是,大都都可以知道的,處下的思想,(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中華精選),貴柔的思想,處弱的思想,

44、大家都是知道的,都是容易做到的,但就是做不到,但就是做不好(國學系列)就沒有做好,沒有做好,說“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我不知”是以我不知,那么我們一個人做事,有一個宗旨,有一個準則,這個宗旨,這個準則是什么?在老子看來,就是無為,就是自然,就是自然,所以這里講到,“夫唯無知,是以我不知啊,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知道我的人是比較少的,能夠理解我的人,是比較少的,但是,按照我的這一個做法,做法來去做的,你一定可以達到,一個尊貴的一個地位,“是以圣人啊,被褐懷玉”,被裮懷玉,穿的是相互的衣服,但是內(nèi)心里面,懷里邊揣著一個珍貴的寶貝,珍貴的寶貝。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不知上,什么叫

45、知不知上?我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上,(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知不知,不知知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一種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什么知道,什么不知道,人有這樣一個自知之明,那么你就不會有危害,你就不會有妨礙,是以不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民不畏威,前面也在講到說,(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太上,下知有之”,那樣的話,最后說“其次侮之”最后一個,人們可以蔑視他,(第十講:老子導讀(四),可以蔑視他,這就是說民不畏威啊,“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羅安憲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民連這樣的威都不怕了,那么的危險

46、就降臨了,就降臨了。(老子管理哲學,羅安憲教授 主講)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這里是講到“治人事天莫若嗇”,莫若嗇,也是這樣一個意思,勇于敢,你有勇氣,你什么都不怕,在戰(zhàn)場上沖鋒在最前的人,肯定那是必死無疑的,所以說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我知道這是危險的,我要使自己保持在,一個安全的境地,我不使自己身處一個危險的境地,那么這樣的話,才可以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也是前邊來講到的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民眾連死亡都不怕了,那么還害怕什么?還害怕什么?第七十五章,老子,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

47、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 主講)民之饑啊,是普通的民眾之所以,吃不飽,穿不暖,那是因為什么?那是因為統(tǒng)治者,不勞而獲的人,這樣一個群體太多了,才使民眾呢,饑寒交迫,這也可以看出,老子對當時社會,還表現(xiàn)出一種不滿,表現(xiàn)出一種批評,甚至是一種控訴的一種情緒,一種情緒。第七十六章,老子,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這里講到,老子講到貴柔處弱,“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強調(diào)的是柔是弱,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這個兵太強了,那么嫁給肯定會覆滅,(國學堂)

48、,這個木呢,太強了,它肯定會折斷的。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天之道是一個什么啊,是一個就像弓一樣,高的時候呢,就要把它抑制下來,下的時候,你應(yīng)當把它張舉起來,它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天之道是什么?損有余而補不足的,而人之道呢?相反,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這是人之道,天之道的一種不同,這也是老子對當時,普通民眾所受疾苦的,一種,一種憐憫,一種憐惜,啊。就像剛才所講的,(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所以饑寒交迫,是因為不勞而獲的人太多了,民眾本來就饑寒交迫,但是還要苛

49、捐雜稅,使他更加的饑寒交迫,這是“損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八章講到,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入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易之,老子對于水的歌頌,(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主講),第七十八章里面,也提到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天下最柔弱的是水,但是最堅強的是石,但水可以穿石,水可以穿石。第七十九章,老子,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貴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 主講)(第十講:老子導讀(四),有德的人他手里是什么?拿的是一個契,拿的是一個契,而無德的人呢?是為人討債,不是拿了一個契,總是在跟著別人的后邊,去要債,天道無親啊,(羅安憲 中國

50、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我們天道并不是說,特別的對某一個人好,“圣不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里講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對于善人來講它是好的。第八十章,老子,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這是老子對田園村舍的生活的一種歌頌,(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所以講到“雞犬之聲相聞啊,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推崇的就是這樣一種純樸的,田園村舍般的一種生活,一種生活。第八十一章,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真正確信的話,真正好,好言,有用的話,(老子管理哲學 羅安憲教授 主講),那不是好聽的,好聽的話,那是不可信的,叫“信言不美啊,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