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針結合面肌功能訓練在單純性面癱康復中的療效3月10日_第1頁
電針結合面肌功能訓練在單純性面癱康復中的療效3月10日_第2頁
電針結合面肌功能訓練在單純性面癱康復中的療效3月10日_第3頁
電針結合面肌功能訓練在單純性面癱康復中的療效3月10日_第4頁
電針結合面肌功能訓練在單純性面癱康復中的療效3月10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電針結合面肌功能訓練在單純性面癱康復中的療效摘要:目的:本研究通過隨機的三組對照試驗,將電針、面肌功能訓練、電針加面肌功能訓練三種不同方法對單純性面癱面神經功能的康復治療的影響進行研究,借助表面肌電檢測分析儀檢測患者面部患健兩側的均方根(RMS)的平均值比值,來觀察和比較電針組、面肌功能訓練組、電針+面肌功能訓練聯(lián)合療法對面癱反復的臨床療效,并對患者面部患健兩側的均方根(RMS)的平均值比值的比較進行療效的評價和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法進行臨床觀察,將符合納入標準的單純性面癱患者120例,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隨機分為電針+面肌功能訓練組、面肌功能訓練組、電針組各40例,每組患者之間經過統(tǒng)計后

2、,在性別、年齡、發(fā)病情況、面癱側、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參照表面肌電圖的在急性發(fā)展期間、在穩(wěn)定期間、在恢復期間不同的波形的走勢和形態(tài)對電針治療組、功能訓練治療組、電針+面肌功能訓練組的檢測結果進行評價。對治療前后康復效果進行對比。治療組采用電針+面肌功能訓練聯(lián)合方法進行康復治療,對照組采用電針、面肌功能訓練治療。全部患者都要進行肌電圖的檢測,分別在發(fā)病5天內、15天內、35天后做肌電圖檢測,并利用肌電圖的肌電信號進行評價,運用表面肌電檢測分析儀檢測患者面部患健兩側的均方根(RMS)的平均值比值,來比較三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結果:運用輔助表面肌電檢測分析儀對患者的面部患健

3、兩側的均方根(RMS)的平均值比值進行分析后,來比較三組治療前后的臨床效果,其中電針組痊愈16例,顯效16例,好轉7例,無效1例,治愈率為80%。面肌功能訓練組痊愈18例,顯效14例,好轉6例,無效2例,治愈率為80%。電針+面肌功能訓練組痊愈23例,顯效11例,好轉6例,無效0例,治愈率為85%。從不同病程時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來看,對于每種不同的肌群,在對40例患者的比值中,第15天的數(shù)據(jù)高于第5天,第35天的RMS的值高于第15天。比較電針組、面肌功能訓練組、電針+面肌功能訓練組的不同治療病程時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發(fā)現(xiàn)頰肌群、口輪匝肌群、額肌群、鼻肌群在不同的病程患者中

4、,RMS平均值的比值都有上升,其中,電針+面肌功能訓練的療效等表面肌電圖各項指標高于其他組。結論:電針組和面肌功能訓練組具有一定的療效,兩組治療方法都具有較好的療效。電針加面肌功能訓練對恢復期單純性面癱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電針組的治療方法,也優(yōu)于面肌功能訓練組的治療方法。表面肌電圖輔助電針+面肌功能訓練聯(lián)合療法對面癱反復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關鍵詞:表面肌電圖;電針;面肌功能訓練;單純性面癱目錄1引言1.1研究背景 單純性面癱是臨床神經科的常見病,在中醫(yī)上,面癱稱為周圍性面癱,多因機體的正氣不足,面部脈絡空虛,而衛(wèi)外不固,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之陽明、太陽經絡,致使氣血運行失調,經筋失于

5、濡養(yǎng),縱緩不收而發(fā)病。根椐流行病學的調查,在我國發(fā)生面癱的發(fā)病率高達4.26,常發(fā)于40歲左右的青壯年人群。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當就會延誤病情,導致患者的面肌發(fā)生進行性萎縮病變,影響患者的面容,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麻煩,造成病人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面癱的原因主要是面神經由于外部傷害、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面部的肌肉局部缺血或發(fā)生水腫等壓迫一些或全部面部的神經細胞,也可能是由于寒冷刺激使供應面神經的血管發(fā)生血液循環(huán)障礙。在醫(yī)生進行詢問患者的病史的時候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臨床就診的患者是由于情緒波動受涼飲酒等,這些因素中單一或者兩種以上綜合作用都可以使患者的身體的抵抗力下降。在單純性面癱的病理特

6、征方面,早期的主要病癥表現(xiàn)是面神經發(fā)生明顯的水腫,處于面癱的晚期的患者,一些在面神經和肌肉可能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組織變性或者神經壞死,給治療帶來很大的困難,甚至有的已經無法進行康復治療了。目前,治療的方法主要是針灸和面肌功能訓練,藥物治療以及物理治療,推拿治療的方法。在現(xiàn)代西醫(yī)上,多使用激素治療的方法,或者使用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藥物進行治療的方法、改善身體新陳代謝的藥物治療方法、誘發(fā)神經生長因子再生的治療方法及手術治療等多種多樣的治療方法。隨著細胞工程與細胞培養(yǎng)技術的高速的發(fā)展,國內外的研究中,對于面神經運動神經元的研究開始了一些新興的細胞培養(yǎng)技術,包括對神經細胞的分離與培養(yǎng)的研究、外周神經的組織工程

7、、外周神經側的吻合術、面神經Schwann細胞體外培養(yǎng)的方法、生肌因子等一些比較前沿的治療方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取得了一些可喜可賀的學術成就,但是,這些治療方法價格昂貴,需要自主創(chuàng)新的科學技術方法作為技術的后盾,仍需要大量醫(yī)療技術的支持,治療費用昂貴,因此,把細胞的培養(yǎng)技術普及到全國的臨床治療方法,這其中還有很長的路上,就顯得相當?shù)睦щy。針灸可以疏風散寒通絡,使微循環(huán)的調節(jié)及血流量改變,血管通透性增加,緊張度下降,加速了毛細血管流動性,提高神經的興奮性,改善局部營養(yǎng)代謝,加速恢復面部的肌肉神經功能。同時,面肌功能訓練包括面肌訓練操,推拿。根據(jù)患者患側和健側的不同來區(qū)分

8、訓練方法的不同,按照面部各肌肉的肌力級別,進行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的訓練。這種功能訓練可以使患者面部的小血管痙攣松解,面部循環(huán)得以改善,使喪失神經的肌肉得到有效收縮訓練,避免肌肉的萎縮或攣縮,對癱瘓肌肉的恢復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目前,對面癱康復結果的檢測方法也很多,本文側重于利用肌電圖的肌電信號對康復療效進行評價。1.2研究現(xiàn)狀1.2.1國內研究現(xiàn)狀朱云紅將表面肌電圖和House Brackmann(H-B)量表對面癱程度康復效果進行評價后,并沒有發(fā)現(xiàn)顯著的差異,說明表面肌電圖的評價方法是一種比較客觀的。在評估面癱預后得出的結論是患側與健側的RMS平均值的比值越高,預后則越好。許芹(2013)對

9、周圍性面癱的相關致病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在針灸治療面癱中關于周圍性面癱的致病因素有很多種:風熱襲絡與風寒襲絡、痰熱腑實、肝陽上擾、肝郁氣滯、肝膽濕熱、脾虛濕盛、正氣內虛、肝腎虧虛、瘀血阻絡等9種因素。孫佰君(2014)采用表面肌電圖輔助電針選穴的治療方法,對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針灸治療對周圍性的面癱,可以明顯起到改善的作用,并且治療周圍性面癱時把表面肌電圖用于輔助電針的選穴,使得治療更加有針對性,這樣的臨床療效更加良好,預后也很好。李鳳英等在對周圍性面神經損傷而導致的面癱患者時,將神經電圖和肌電圖共同作為判斷的指標,在應用sEMG檢測周圍性面神經損傷,反映面神經的功能恢

10、復情況是很客觀的,研究發(fā)現(xiàn)面神經傳導的潛伏期比較敏感,變化越早,病情越重,且患側較健側延長更加明顯。 高青(2009)等人對46例貝爾氏麻痹面肌功能康復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研究和評價,兩組患者采用口服強的松治療,使用抗病毒藥物阿昔絡韋,并輔以維生素 B1等,對照組患者進行營養(yǎng)神經的基礎治療和針刺治療,實驗組在基礎治療和針刺治療基礎下,配合面肌功能的康復訓練,最后結論顯示,對面癱患者進行面癱操的訓練,這種面肌功能的康復訓練方法自再加上針刺作為治療貝爾氏麻痹的治療方法,效果非常明顯,并對面癱的康復時間起到了顯著縮短的作用。馬學青在研究腹針的療法來進行治療周圍性面癱的過程中,將周圍性面癱的急性期規(guī)定為發(fā)

11、病7天之內,7天以后就是恢復期了。對恢復期的針刺法采取取穴的穴位有中脘、滑肉門(雙)、關元、氣海、下脘、大橫(雙)。需要深刺的穴位有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其他的穴位則是中刺。每個穴位要留針半小時,根據(jù)面部的水腫或疼痛的程度在中脘的位置最好加上灸罐,按照每天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進行治療面癱,兩個療程之間要間隔為2天。對患者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后,有效率達到了100,治療的效果良好。關于面癱的治療方法,很多學者提出了多鐘方法,目前,傾向于綜合治療方法。肖院生,袁斌,易士華(2013)提出了針灸結合中西藥內服治療周圍性面癱方法,并對療效進行了觀察。陳月紅(2011)研究了電針聯(lián)合面肌功能訓練來治療重

12、型貝爾面癱的,并對臨床的療效進行觀察和分析,對患者在3個療程和9個療程內進行了比較,得出了電針聯(lián)合面肌功能訓練的綜合治療方法對重型貝爾面癱治療的效果顯著。楊波也對單純性面癱的治療方法進行了研究,他使用了面肌功能訓練配合推拿對單純性面癱康復治療中的效果進行了觀察和分析,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分為了功能訓練以及對照組,功能訓練組采用的治療方法是面肌功能訓練配合推拿的方法, 對照組單一使用推拿的治療方法,他提出了對面癱的治療與康復要做到早期診斷、持續(xù)主動地進行面肌功能的訓練可以顯著的提高治愈的效果,明顯縮短治療的時間。為了觀察和研究電針治療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有人在治療面神經麻痹患者的過程中獲得了良好

13、的效果。取穴時采用的是主穴,配合隨癥配穴的治療原則,主穴包括地倉、牽正、頰車、陽白、下關、合谷、四白、太沖。配穴:風池、迎香、夾承漿、攢竹、翳風。采取的針灸的方法是針灸時患者采取仰臥或坐位的位置,按照針刺的先后順序進行,先是針刺局部的穴位,然后要針刺最遠端的穴位,根據(jù)癥狀的不同,一次針灸的療程只是選用局部穴位6個左右,針刺時在兩穴之間要相互穿透,并用電針治療儀對肌肉通電2030min,急性期的面癱治療時,針刺的程度當局部有針感最為合適,恢復期的面癱是以局部的肌肉出現(xiàn)微跳為準,在使用電針治療的同時,輔助使用紅外線治療儀對局部的面部肌肉和神經進行半小時的照射,以10次照射作為1個完整的一個療程。研

14、究的結果顯示為總有效率達到97.9。提出了電針治療面神經麻痹療效顯。1.2.2國外研究現(xiàn)狀FalCloni、Taibah等對69例面癱術后跟蹤隨訪后發(fā)現(xiàn),損傷1年之后再進行手術的有19%患者恢復良好,在損傷后1年內手術的,也是恢復良好。Gosain在其論文中提出了對于缺乏交叉吻合支的下領緣支及穎支,損傷的修復限于72小時內最好,如需移植物,也應在9-12個月以內完成。Gantz發(fā)現(xiàn)了復合動作電位急速下降90%以上是在14d內,患者肌電描記法顯示有意識的運動缺乏,面神經減壓術仍然有效。治療面癱疾病時,已經證明在類固醇的治療的應用上,有研究證明了激素對于消除急性期炎癥水腫效果較好,但也有證明效果不

15、是很理想。Gilde等人對使用類固醇類藥物治療面部神經的研究,發(fā)現(xiàn)面神經炎的嚴重程度可以導致一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預后不良,阿昔洛韋或相類似的抗病毒藥物對面神經炎的治療效果也存在一定的爭議,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Grose報道了自己所研究的16例Bell' s面癱中病毒陽性的情況,結果呈現(xiàn)的是EB病毒陽性有3例患者。Jonsson等人在對患有Bell' s面癱的病人的血液中的血清干擾素進行了測定,發(fā)現(xiàn)該病具有低度的抗病毒反應,但Vahlne等人從發(fā)病7天內的36例的Bell' s面癱患者進行了研究,對病人的眼、鼻、喉及糞便中試圖分離出病毒,但是沒有分離成功。據(jù)此,有的學者認為B

16、ell' s面癱發(fā)生的機制有可能是在病毒的潛伏期,發(fā)生感染后,病毒被進一步的再活化導致面癱的發(fā)生的,和近期發(fā)生的病毒感染并沒有很大關系。Sullivan等人也證實阿昔洛韋對面神經麻痹的治療效不是特別的明顯。在國外眾多報道中,也有人表明了伐昔洛韋對面部神經的治療有效,但是,對于密切面神經麻痹的致病因素還不是很確切,所以,究竟面神經麻痹和病毒的感染是否相關,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實,抗病毒治療的療效就不是很確切了。 Teixeira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對患者面部進行功能鍛煉,縮短了面癱的恢復時間、減少了面癱的后遺癥,需要進行高質量的隨機對照和進一步的研究證實。許多學者認為包括面肌的功能鍛煉,綜合治

17、療有效。Lindsay等人研究提出了面神經的康復方法有入院教育、面部神經肌肉的訓練、按摩、冥想、放松及個體性的家庭方案,這些措施可以讓患者得到面肌功能的改善、癥狀得到減輕。有美國的學者將周圍性面癱的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根據(jù)神經內科的治療方法進行常規(guī)的治療; 治療組在常規(guī)神經內科治療的基礎上,注重面部肌力的增強訓練,在訓練的前后進行面神經肌電圖的檢測,采用的評價方法是臨床上的簡易評定法以及徒手的肌力檢查法。也有人提出了利用國際上比較推崇的評價方法就是House-Brackman (H-B)標準對患者的面神經功能分級進行評價。 Misurya對通過中耳的部分鼓索神經進行了研究,鼓索神經實際上是與大氣

18、相通的,鼓膜麟狀上皮及薄纖維層覆蓋在神經的表層細胞,遇到天氣突然變冷之后,神經和營養(yǎng)血管會發(fā)生的強力收縮,引起鼓索神發(fā)生嚴重的水腫,這是由于缺血造成的,這種非炎性水腫會影響到面神經的神經干的部分,最后造成面癱的后果。2臨床資料 2.1 一般資料 在本研究中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單純性面癱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研究對象,分為三組,分別是電針組、面肌功能訓練組、電針結合面肌功能訓練組。其中,電針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最大年齡56歲,最小21歲,平均(3760±4.33)歲,病程為10±2.35d,;面肌功能訓練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最大57歲,

19、最小22歲,平均(3655±3.34)歲,病程為3.98±2.31d;電針結合面肌功能訓練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最大58歲,最小21歲,平均(37.54±3.25)歲,病程為4.09±2.24d。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fā)病情況、面癱側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如表1。表1三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比較組別例數(shù)(n)女性(例)男性(例)年齡范圍(歲)平均年齡(歲)病程(d)電針組40162421-563760±4.334.10±2.35面肌功能訓練組40182222-5736.55±3.343.98&#

20、177;2.31電針+面肌功能訓練組40172321-5837.54±3.254.09±2.24電針組只是進行電針的康復治療、面肌功能訓練組只是進行功能訓練的系統(tǒng)治療方法、電針結合面肌功能訓練組則將前面兩種方法結合起來,觀察康復的療效果。在治療康復階段,治療10次為一個療程,三組均觀察患者發(fā)病第1天至病程第35天,借助于表面肌電圖檢測的患者面部患健兩側的均方根比值對各組治療前后的效果進行評價。2.2 中醫(yī)與西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jù)針灸治療學,確定的診斷標準如下: 中醫(yī)診斷標準:單純性面癱屬風熱或風寒之癥。根據(jù)疾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特點進行辨證分析,一般為兩型。風熱證: 在感冒發(fā)熱階

21、段容易繼發(fā),發(fā)病時口眼歪斜,舌苔發(fā)紅,苔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風寒證: 發(fā)病急促,癥狀有口眼歪斜,面部有受涼史,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臨床疾病診療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以此確立單純性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該疾病易發(fā),與任何年齡段都有可能,年齡在30歲左右,男性多于女性,面癱的常見的致病因素有風寒、病毒感染等等。一般情況下,急性的患者容易起病,在數(shù)小時或數(shù)天達高峰,7一10天后進入恢復期。癥狀:患側面部表情肌徹底癱瘓,側耳后持續(xù)性疼痛和乳突部壓痛,額紋逐漸消失,皺額整眉無法完成,眼裂閉合不全,甚至不能閉合;閉眼時患側眼球向上外方突出,白色鞏膜突出顯現(xiàn)出來;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呈下垂

22、狀態(tài),觀察到口角向健側偏移;鼓腮和吹口哨會發(fā)生漏氣現(xiàn)象,食物滯留于患側齒釀之間。 體征:常在睡眠醒來時發(fā)現(xiàn)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大、眼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患側不能皺眉和蹙額,部分患者發(fā)病前1-2日有病,此外,患側在舌前2/3面積發(fā)生了味覺喪失、聽覺過敏等。定位于在莖乳突孔內,面神經管中鼓索和蹬骨肌神經之間受損。 具有上述典型癥狀,不能皺額,且兼有示齒、鼓腮、噘嘴、吹哨任意一項不能或不全者,即可確診為單純性面癱。2.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 首先,符合上述規(guī)定的中西醫(yī)診斷標準,患者年齡選擇在20-70歲之間;出現(xiàn)單純性面癱,而且病程從發(fā)病10天至3個

23、月之間首次前來就診者的患者;不愿意接受激素治療,完全自愿進行電針和面肌功能訓練患者,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患者等,這些條件均滿足者納入考查范圍。排除標準: 排除繼發(fā)于其他疾病的周圍性面癱,如感染性,多發(fā)神經根炎、侵犯顆骨的腫瘤、后顱凹病變、腮腺炎或腮腺腫、腦外傷等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糖尿病、肺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排除外耳道、中耳聽神經鞘膜等處腫瘤壓迫而致的周圍性面癱亨特綜合征患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2.4 分組方法 12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進行分組時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隨機將其分為電針組、面肌功能訓練組、電針結合面肌功能訓練組,各40例。2.5 剔除以及脫落的標準 根

24、據(jù)剔除和脫落的標準的提示:不符合納入標準而被誤納入的病例和雖符合納入標準而未按研究方案規(guī)例,剔除。 納入病例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的疾病及不良事件,或出現(xiàn)并發(fā)癥不宜繼續(xù)接受者,自行退出的病例,作為脫落處理。 脫落病例的統(tǒng)計原則 發(fā)生不良反應而脫落者,列入不良反應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因無效而自行脫落者應列入療效數(shù)據(jù)統(tǒng)計。3研究方法 3.1 儀器(1)針具,是由蘇州醫(yī)療用品生產的華佗牌0.32x40的不銹鋼毫針。(2)電針治療儀,是由蘇州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華佗牌SDZ-H型電針儀。(3)Flex Comp Infiniti表面肌電分析儀,是由加拿大醫(yī)療科技責任有限公司生產的。3.2治療原則 采用主穴,

25、配合隨癥配穴的治療原則。 主穴:四白、顴骼、迎香、頰車、地倉、魚腰、豁風、翳風、下關、合谷、牽正; 隨癥配穴:鼻唇溝平坦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頰唇溝歪斜加承漿,目閉合不全者加攢竹、太陽、額橫紋消失者加陽白。3.3 電針治療方法取穴:迎香及合谷。患者采取的坐位方式,對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時要用75%酒精,消毒之后,擦拭時采取的是從中心向外繞圈。采用0.35mm×40mm的無菌針灸針(中國蘇州)對上述穴位進行輕輕的針刺,進針要快速,得氣后用食指與中指進行捻轉,平補平瀉,刺針的過程中以穴位周圍感到酸脹為宜,并在患者可以忍受的范圍之內最好。針刺后連接SDZ-H型電針治療儀(中國蘇州)。第1組

26、導線正極接地倉,負極接頰車采用電針治療方法;第2組導線正極接陽白,負極接攢竹,采用電針+面肌功能訓練法;第3組導線正極接太陽,負極接牽正采用面肌功能訓練法。各組保持1次/日,30 min/次,6次/周,共3周。波形選用低頻連續(xù)疏密波,輸出強度以患者的面部有輕微跳動以及患者能夠耐受為度。電針治療儀的頻率設定為每分鐘55次以下為宜。每次治療時間設定為半小時。兩組均配合TDP 照射(臨床需要)。治療次數(shù)與療程,分為急性期和靜止期,針灸1次/日,恢復期,隔日針灸一次。治療10次為一個療程,兩組均觀察至病程第 35 天。間隔 5天后,根據(jù)病情變化行第 5 療程。3.4面肌功能訓練康復方法 醫(yī)生要對單純性

27、面癱患者進行面肌功能訓練的治療方法的指導,教會患者面對鏡子進行面部的患側肌肉進行肌力的恢復訓練,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被動訓練到助動,慢慢過渡到主動的訓練。這里僅以左側麻痹為例,進行說明。(1)額肌訓練:讓患者抬眉的同時,右手中指協(xié)助上舉左眉,左手的中指壓在健側眉毛上,限制面部肌肉運動。(2)皺眉肌訓練:讓患者皺眉,術者右手中指放在患側眉毛內端,進行訓練時,要向中間推,左手的中指來限制健側肌肉的運動。(3)眼輪匝肌訓練:首先讓患者用力閉雙眼,然后把自己的中指壓在眉毛上,緩緩從患側向下方推,最后完成健側的閉眼動作。每次多練習幾次。(4)鼻根肌訓練:患者在醫(yī)生的提示下進行皺鼻動作,患者左手要放

28、在患側眉毛的內端,然后把另外一只手的手指放在同側鼻翼上方,幫助鼻子進行鼻根部的皺鼻。(5)鼻肌橫部、鼻中隔下降肌訓練:醫(yī)生要求患者進行伸長鼻下部位,將鼻孔向下牽拉,然后醫(yī)生的手指放于鼻孔下稍外方,協(xié)助患側向下牽拉的同時限制健側,并防止拉向健側。(6)提上唇肌訓練:首先患者提上唇,并向前拉伸,用食指、中指放在患側,輕輕上提,另一手抵住的健側上唇,限制上唇活動。(7)提口角肌訓練:患者示齒的時候,輕輕拉伸口角向上后方,隨后手指向上方牽拉患側口角,然后右手掌緊貼健側面部向面部中軸線慢慢推移,幫助患者的口角上提。(8)笑肌、顴骨肌訓練:讓患者牽拉口角向外上方,隨后,食指和拇指向外牽拉患側的口角,健側需

29、要施加一些阻力。(9)口輪匝肌訓練:讓患者配合把嘴唇噘起來,然后將食指緊貼患側的上唇,中指緊貼下唇,對口唇進行推擠,然后,限制健側的活動,對其施加阻力。(10)頜肌訓練:醫(yī)生的患者拉下唇,讓下頜的皮膚皺起,手指向頜中央進行推擠,并給予健側施加阻力,限制活動。 對面癱患者進行面肌功能訓練之后,要注意以下幾個事項,以防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一是控制好時間,每次發(fā)病后應該立即開始功能訓練,一般對于治療效果來說,越趁早效果越好。二是,對運動量的控制要注意,患者喊“一二三”連續(xù)5次,肌肉每收縮一次大約需要一兩秒鐘的時間。以此作為一節(jié)運動來計算, 患健兩側的同一組肌肉完成10節(jié)后,大約需要一分30秒的時間。假

30、若患者感到肌肉疲勞,可以在完成三五節(jié)肌肉運動之后稍做休息上10分鐘。一組面部的肌肉做完10節(jié)之后,等待全部麻痹肌肉都完成一遍,需要半小時左右。三是,對運動后的處理:當患者全部完成所有的面部肌肉訓練以后,要給予患者的面部神經和肌肉適當?shù)倪M行按摩和肌肉放松。在堅持訓練的長期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有神經恢復的征兆,也就是常見的肌肉發(fā)生微微跳動時,下次的面部肌肉訓練就要注意進行肌肉訓練的強度和時間了。3.5 表面肌電圖評價單純性面癱的方法 3.5.1表現(xiàn)肌電圖的操作步驟 當通過儀器檢測到,室內溫度保持在25左右的周圍環(huán)境下,采取患者仰臥式躺在治療床上,用表面肌電檢測分析儀分別檢測患者兩側對稱的雙側頰肌群、口

31、輪匝肌群、額肌群及鼻肌群的RMS(患健側均方根)值,用75%的酒精將檢測部位脫脂,再貼上電極。表面肌電圖對人們的頰肌群、額肌群、口輪匝肌群及鼻肌群,由同一醫(yī)師通過表面肌電圖分析儀各檢測一次。患健側均方根(RMS)的平均值比值。3.5.2表現(xiàn)肌電圖的觀察指標 檢測的信號參數(shù)為均方根值是通過把最初的肌電信號經過整流濾波之后,轉化成為正向的波形,能夠代表肌肉的平均力量。3.5.2表面肌電圖檢測次數(shù) 患者在確診之后,即發(fā)病第5天、第15天、第35天,要在同一醫(yī)師在由同一表面肌電圖分析儀各檢測一次。數(shù)據(jù)確認后進行記錄。3.6 不良事件的處理方法 雖然電針治療在單純性面癱上安全系數(shù)高,但在臨床上,并不能保

32、證不會發(fā)生一些不良事件,醫(yī)生在使用電針治療時需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發(fā)現(xiàn)突發(fā)不正常現(xiàn)象時,應該提前做好預案,及時恰當?shù)剡M行搶救處理。3.6.1 患者體位: 患者接受治療時采取仰臥位。當進行電針刺激過程患者出現(xiàn)由于臥姿勢不當、有重癥肺、心臟病等會出現(xiàn)一些不適癥狀,比如心悸、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這時要立即停止電針治療,讓扎過的針全部拔出,讓患者平臥休息,打開窗戶,保持空氣流通。當日不能夠再做針灸治療,醫(yī)生根據(jù)患者身體的恢復情況而定,根據(jù)情況判斷是否中止試驗。3.6.2 滯針:由于患者不了解治療方法,難免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緊張、害怕等心理因素,容易造成肌肉緊張,這些都會造成滯針。醫(yī)生應向患者講解操作步

33、驟,對每一步的解釋要耐心,從情感上慢慢疏導患者的排斥心理,除心理疏導之外,也可以通過延長留針時間,或者循按穴位的周圍,有時候在滯針附近再加刺一針,從而達到松解穴位四周緊張肌肉的目的。如果是由于醫(yī)生是單向過度捻針發(fā)生的滯針,可以讓針沿著反方向捻回,讓纏繞的肌纖維重新釋放,滯針的現(xiàn)象變會消除。3.6.3 暈針: 尤其對于第一次接受電針刺激治療的患者,最容易發(fā)生暈針。在治療前,醫(yī)生應該做好操作步驟和治療過程,徹底打消患者的疑慮,從而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的情緒,防止患者在治療時發(fā)生暈針。一旦真的出現(xiàn)了暈針,醫(yī)生應該立刻停止針刺,拔出所有的已刺之針。采取一些緊急救護措施,比如讓患者去枕平臥躺下休息,松開

34、患者衣領,注意保暖,給患者提供溫水或糖水飲用,必要時可以進行人工呼吸。在上述一系列的處理后,一般情況下,就可以恢復正常。如果仍沒有緩解的跡象,醫(yī)生要重按人中、合谷等急救穴位,直至患者蘇醒起來。仍不省人事者,采取注射強心針等急救措施。3.7 統(tǒng)計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均利用最新版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計數(shù)處理,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選取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在同一組內比較,用自身配對資料t進行檢驗,三組之間比較用完全隨機設計的t檢驗;對于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組內比較采用配對資料的秩和檢驗,組間比較用完全隨機設計的秩和檢驗。P<0.05,表明有差別,具有有統(tǒng)計學意義。3.8

35、療效觀察及療效標準3.8.1療效觀察 在對三組進行療效觀察時,觀察指標是:利用表面肌電圖(sEMU)分析儀觀察患健側頰肌群、口輪匝肌群、額肌群及鼻肌群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平均值比值。 患者于病程第5天、第15天、第35天進行檢測,所有的檢測過程均由同一醫(yī)師通過表面肌電圖分析儀檢測完成,每天各一次。室溫保持在25左右的環(huán)境下,采用表面肌電圖(sEMU)分析儀(Flex Comp Infiniti,加拿大)對患者對稱的患健側進行檢測,肌群的部位包括頰肌群、口輪匝肌群、額肌群及鼻肌群的RMS值。首先用75%的乙醇對檢測部位進行脫脂,然后貼上電極。參考電極準確的粘置于面

36、部的兩側,即大迎穴、太陽穴、下關穴左右共6個。三個分組中每組記錄的電極的連接處要盡量保持與肌纖維走向平行,兩電極中心相距大約2cm為宜,具體穴位的定位:地倉穴上1寸、地倉穴下1寸,陽白穴上1寸、陽白穴下1寸,上迎香上1寸、下迎香左右共12個。進行檢測前,醫(yī)師向檢測者提前解釋檢測過程中檢測者要完成的4個表情動作,分別是咧嘴、撅嘴、抬眉和聳鼻。患者要配合醫(yī)生的口令,跟隨醫(yī)師的動作口令,盡最大力氣做上面4組重復的動作(電腦同步聲音:work、rest、重復3次,每組共計30 s)。電腦記錄患側與健側表情肌在放松、咧嘴、撅嘴、抬眉和皺鼻時的肌電信號,表面肌電圖儀器的內設的信號處理軟件會對數(shù)據(jù)進行自動分

37、析、處理,得出三組患者在放松和做4個表情動作時的RMS平均值比值。檢測結果中患側與健側的均方根平均值的比值越來越小,說明恢復越來越慢。3.8.2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本研究的療效標準;痊愈:面癱癥狀消失,眼裂閉合良好,面部所有區(qū)域正常,其他面肌功能恢復正常;顯效:靜觀健、患兩側面部對稱,談笑時尚有輕微口歪現(xiàn)象,仔細觀察可看出輕微功能障礙;好轉:癥狀有改善,遺有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礙,有明顯的功能減弱;無嚴重外形損壞;無效:癥狀與體征無改善,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外形不對稱。4 研究結果 120例單純性面癱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研究對象,分為三組,分別是電

38、針組、面肌功能訓練組、電針結合面肌功能訓練組,每組又分別以頰肌群、口輪匝肌群額肌群、鼻肌群等不同的肌肉群,不同肌群進行單獨檢測,分別測定第5天、15天、第3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的比值,并進行比較和分析。4.1電針組康復結果表1電針組不同病程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的比較(x±s)電針組不同病程頰肌群口輪匝肌群 額肌群 鼻肌群第5天第15天第35天0.28±0.110.48±0.060.65±0.080.28±0.10 0.46±0.08 0.67±0.070.29±0.120.42±0.07 0

39、.66±0.090.27±0.110.41±0.120.65±0.09 由上表1可知,頰肌群在第5天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的比值為0.28±0.11,第1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48±0.06,相比提高了0.2,第3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65±0.08,相比上一次提高了0.17。口輪匝肌群在第5天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的比值為0.28±0.10,第1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46±0.08,相比提高了0.18,第3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67

40、7;0.07,相比提高了0.21。 額肌群在第5天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的比值為0.29±0.12,第1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42±0.07,相比提高了0.13,第3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66±0.09,提高了0.17。 鼻肌群在第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27±0.11,第1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41±0.12,提高了0.14,第3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65±0.09,提高了0.24。 比較電針組的治療不同病程時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發(fā)現(xiàn)頰肌群、口輪

41、匝肌群、額肌群、鼻肌群在不同的病程患者中,RMS平均值的比值都有上升。對于每種不同的肌群,在對40例患者的比值中,第15天的數(shù)據(jù)高于第5天,第35天的RMS的值高于第15天,說明電針對于治療單純性面癱有一定的作用,通過面部肌電圖可以很客觀的反應出各個肌群的規(guī)律。4.2面肌功能訓練組結果表2面肌功能組不同病程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的比較(x±s)面肌功能訓練組不同病程頰肌群口輪匝肌群 額肌群 鼻肌群第5天第15天第35天0.28±0.120.48±0.180.64±0.090.28±0.130.45±0.11 0.68±0

42、.070.28±0.11 0.43±0.08 0.67±0.120.27±0.100.48±0.090.63±0.05 由表2可知,面肌功能組40例患者進行面肌功能訓練時,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都在提高,在第5天、第15天、第35天時所測得的RMS平均值的比值都比上一次要高。從結果上看,頰肌群的功能在不斷恢復的狀態(tài)中。其中,頰肌群在第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28±0.12,第1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48±0.18,第3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64±0.09;

43、口輪匝肌群在第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28±0.13,第1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45±0.11,第3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 0.68±0.07;鼻肌群在第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27±0.10,第1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48±0.09,第3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63±0.05。 4.3電針結合功能訓練組結果表3電針結合功能訓練組不同病程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的比較(x±s)電針+功能訓練組不同病程頰肌群口輪匝肌群 額肌群 鼻肌群第5天

44、第15天第35天0.28±0.060.50±0.120.78±0.110.28±0.07 0.51±0.010.79±0.080.28±0.10 0.63±0.07 0.74±0.030.28±0.050.58±0.080.76±0.07 由表3可知,各個肌群的功能在不斷恢復的狀態(tài)中。其中,頰肌群在第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28±0.06,第1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50±0.12,第3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78

45、±0.11;口輪匝肌群在第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28±0.10 ,第1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63±0.07,第3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74±0.03;鼻肌群在第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28±0.05,第1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58±0.08,第3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76±0.07。 本組40例面癱患者在進行電針治療的基礎上,又結合了功能訓練的方法,從療效看,在第5天、15天、35天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均在提高,另外,第35

46、天的數(shù)據(jù)在三組實驗中對應指標下是最高的,實驗結果是最好的,這些足以說明利用在電針治療的基礎上,又結合功能訓練的方法,可以恢復表面肌肉功能和面神經的功能,而通過表面肌電圖可以很客觀的反映出恢復的程度是否是最優(yōu)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越大,從側面反映出了面神經及其所支配的面肌的恢復程度可以從表面肌電圖的數(shù)據(jù)分析上。4.4三組結果的對比與分析4.4.1三組治療后比較 表4三組治療后療效的對比 組別例數(shù)(n)痊愈顯效好轉無效治愈率(%)電針組4016167180面肌功能訓練組4018146280電針+面肌功能訓練組4023116085由上表可以看出,電針組痊愈16例,顯效16例,好轉7例,無效1

47、例,治愈率為80%;面肌功能訓練組痊愈18例,顯效14例,好轉6例,無效2例,治愈率為80%;電針+面肌功能訓練組痊愈23例,顯效11例,好轉6例,無效0例,治愈率為85%。第三組中電針+面肌功能訓練組的痊愈例數(shù)是最高的,顯效人數(shù)卻比較少,但與其他兩組對比,相差不大,好轉的例數(shù)與電針組、面肌功能訓練組相持平。4.4.2治療后,三組之間進行比較 如表1所示,病程在第5天的電針組患者,比較頰肌群、口輪匝肌群額肌群、鼻肌群等不同的肌肉群,他們的不同病程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是基本持平的,在第15天時,頰肌群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48±0.06,口輪匝肌群RMS平均值比值為0

48、.46±0.08,額肌群的RMS平均值比值為0.42±0.07、鼻肌群的RMS平均值比值為0.41±0.12,從第15天開始,電針組患者表現(xiàn)為頰肌群的恢復能力最強,其次是口輪匝肌群。從第35天起,頰肌群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65±0.08,口輪匝肌群RMS平均值比值為0.67±0.07,額肌群的RMS平均值比值為0.66±0.09,鼻肌群的RMS平均值比值為0.65±0.09,比較以后發(fā)現(xiàn),在電針組患者發(fā)病35天以后,經過治療,口輪匝肌群RMS平均值最高,恢復的程度做好,電針組痊愈16例,顯效16例,好轉7例,無

49、效1例,治愈率為80%,表明了電針對單純性面癱的治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不大,其治愈率也是僅僅達到了80%。 在表2中,通過對不同病程的比較發(fā)現(xiàn),病程在第5天的面肌功能組的40例患者,分別比較頰肌群、口輪匝肌群額肌群、鼻肌群等不同的肌肉群的恢復程度,他們的不同病程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也是基本持平的,在第15天時,頰肌群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48±0.18,口輪匝肌群RMS平均值比值為0.45±0.11,額肌群的RMS平均值比值為0.43±0.08、鼻肌群的RMS平均值比值為0.48±0.09,也就是說,病程從第15天開始,面肌功能組的

50、患者表現(xiàn)為頰肌群和的恢復能力最強,排在第二位的是鼻肌群。從第35天起,頰肌群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64±0.09,口輪匝肌群RMS平均值比值為0.68±0.07,額肌群的RMS平均值比值為0.67±0.12,鼻肌群的RMS平均值比值為0.63±0.05,三種不同的病程進行比較以后發(fā)現(xiàn),在電針組患者發(fā)病35天以后,經過治療,口輪匝肌群RMS平均值最高,恢復的程度最好,面肌功能訓練組痊愈18例,顯效14例,好轉6例,無效2例,治愈率為80%,表明了面肌功能訓練對單純性面癱的治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不大,僅為80%,和單獨使用電針治療方法取得的療

51、效基本一致的。 在表3中,比較頰肌群、口輪匝肌群額肌群、鼻肌群等不同的肌肉群,本組是電針+面肌功能訓練組,40例患者是病程在第5天的電針組患者,他們的不同病程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是基本持平的,在第15天時,頰肌群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50±0.12,比上述兩組的頰肌群在此同樣的病程下的RMS值還要高,口輪匝肌群RMS平均值比值為0.51±0.01,額肌群的RMS平均值比值為0.63±0.07 ,鼻肌群的RMS平均值比值為0.58±0.08,從第15天開始,電針+面肌功能訓練組患者表現(xiàn)為額肌群的恢復能力最強,其次是鼻肌群。從第35天起,頰

52、肌群的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為0.78±0.11,口輪匝肌群RMS平均值比值為0.79±0.08,額肌群的RMS平均值比值為0.74±0.03,鼻肌群的RMS平均值比值為0.76±0.07,比較以后我們發(fā)現(xiàn),在電針+面肌功能訓練組的患者發(fā)病35天以后,經過康復治療一段時間以后,口輪匝肌群RMS平均值最高,恢復的程度做好,電針+面肌功能訓練組組的痊愈為23例,顯效為11例,好轉為6例,無效為0例,治愈率為85%,表明了電針對單純性面癱的治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不大,其治愈率也是僅僅達到了80%。比較三組之間的不同病程患側與健側RMS平均值比值,都說明

53、了三組治療方法有助于各肌群在不同程度的進行恢復,但是,電針加面肌功能訓練組的恢復程度最高,并且表面肌電圖的評價方法很客觀地反映了這一療效。無論怎么比較,均為改善,電針+面功最佳的綜合治療方法。頰肌群數(shù)據(jù)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經完全隨機設計t檢驗,P<0.01,有極其顯著性差異。鼻肌群、口輪匝肌群、額肌群數(shù)據(jù)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經秩和檢驗,p值均小于0.05,有顯著性差異。電針+面肌功能訓練組5討論5.1面神經的分段、三級分支與表情肌的關系 面神經屬于第七對腦神經,面神經是運動神經為主的混合神經,由兩個神經根組成,分別為運動根和感覺根,而運動根比感覺根要粗大很多,二者主要支配面部的24塊表情肌,傳導

54、舌前大部分的味覺及支配下頜下腺、淚腺和舌下腺的分泌。兩根均起自腦橋。位于外展神經的外側,從橄欖體和小腦下腳之間的隱窩外側出腦。5.1.1面神經的分段 面神經從腦橋發(fā)出后,根據(jù)面神經在頭部的走向,可以將其分為6段。第一段,小腦腦橋角段: 面神經從腦橋出來之后,向外延伸,越過小腦腦橋角和聽神經的走向一致,共同到達內耳門。第二段:內耳道段: 面神經在進入內耳道之后,和視聽神經共同走向到內耳道底。第三段:迷路段:面神經從內耳道底,穿過蛛網膜及硬膜進入顳骨內的面神經管內,向前穿過耳蝸和前庭之間,然后在面神經管裂孔處形成面神經膝。在膝狀神經節(jié)前方,面神經分出巖大、小神經分別到達翼鄂神經節(jié)和耳神經節(jié),面神經

55、分別于三叉神經、舌咽神經互相交叉。第四段:鼓室段: 從膝狀神經節(jié)這里開始,面神經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開始向后并稍向下走向,繞過骨管,從外半規(guī)管的下部、上部的前庭窗,形成一個彎曲向下,然后到達鼓室后壁的錐隆起平面。第五段:乳突段:從鼓室后壁的錐隆起的平面高度出發(fā),面神經向下抵達到塞乳孔。第六段:頜骨外段:從塞乳孔穿過向前繼續(xù)走向腮腺。在腮腺內,這時候的面神經的主干,被分成了上、下兩支,二者均是轉過腮腺的底部后,又散開細分為五個小分支,每個小分支之間的纖維是彼此吻合的,最終分布在面部的表情肌群,控制面部的各個表情肌群。5.1.2表情肌與面神經各分支的關系 為了進一步研究面神經與表情肌之間的關系,面神

56、經穿經面神經管及最后穿出腮腺時都發(fā)出許多分支,把面神經分為面神經管內的分支和顱外分支,顱外分支又分為了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頸支等五個部分。 (1)顳支:一般有3支,從解剖學角度來看,面神經從下頜支淺部的腮腺組織處,略向前向上移行,由腮腺上緣的深面和咬肌肌膜的淺面之間穿出。顴骨弓越弓向上移行到額區(qū),顳支主要支配以下幾種面肌,包括眼輪匝肌、皺眉肌、額肌、耳上肌和耳前肌等。如果此處的面神經受損傷時,那么它支配的同側額紋就會沒有,喪失上挑眉毛和皺眉的正常功能。 (2)顴支:一般是:3-4支,位于顴弓的下方,從腮腺淺部的深面穿出后,到達眼輪匝肌的深處,這是從的眼輪匝肌外下方進入的。分為上下兩個分

57、支,位于上方的分支,主要支配額肌的下部、眼輪匝肌的上瞼部以及眼眶;下方的分支主要支配顴大肌、眼輪匝肌以及眼眶的下部。顴支的面神經受到損傷時,會導致下眼瞼自然下垂,或者眼瞼無法閉合。 (3)頰支:分為上下兩個頰支。上頰支發(fā)端于顳面干,面神經從腮腺前緣穿出之后,大多數(shù)是與腮腺導管同一路徑移行;下頰支常從頸面干的向四周發(fā)出神經,從腮腺發(fā)出以后,面神經的走向是在介于咬肌的肌膜表面以及腮腺淺部的深面之間向前。頰支支配的面肌比較多,包括頰肌、口輪匝肌、上唇方肌、提鼻翼上唇肌,還有鼻肌、顴大肌、顴小肌,以及降口角肌、提口角肌和笑肌。若頰支的面神經損傷后表現(xiàn)主要是鼻唇溝會變淺,甚至消失,鼻孔再不可張大,鼻翼無

58、法上抬,上唇的活動能力減弱或者上唇發(fā)生歪斜,鼓腮出現(xiàn)了漏氣等癥狀。 (4)下頜緣支:位置處于腮腺的淺部和尾部之間的交界地方,面神經從腮腺穿出后,在頸闊肌的深面和咬肌的肌膜的淺面之間進行行走。下頜緣支對下唇方肌、頦肌、降口角肌等有支配作用。當下頜緣支的面神經被損傷后,癥狀表現(xiàn)為口角斜,在說話時發(fā)生漏風。 (5)頸支:從腮腺尾部的深面發(fā)出的,支配頸闊肌。在下領角的附近,頸支下行于頸闊肌的深面,面神經的主干繼續(xù)往前行走,然后進入腮腺的實質內,在腺內,分支組成腮腺內從發(fā)分支至腮腺前緣。5.2面癱的發(fā)病機理及分析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出現(xiàn)了“卒口僻”。后來,由宋代陳無擇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提到了“吊線風”。“口眼斜”這一病名黃帝內經靈樞·經筋篇里是常見的詞語。在清代的針灸集成中,出現(xiàn)了“面癱”一詞。靈樞·經筋將面癱的病因分為外感和內傷兩種致病機理。 外感因素:包括風寒暑濕火等所引起的面癱。外因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風口喎候說:“風邪入于足陽明手太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蝸斜,言語不正,而且不能平視”,又說:“夜臥當耳,勿使有孔,喜令口蝸”。 內傷因素:屬于內傷方面的有傷于飲食、七情勞逸,導致氣虛、血虛、內熱、瘀血、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