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近年來,有關語文及其教育的論調層出不窮,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也有不少“贗品”。仔細分析這些看上去很美的論調,透過嘈嘈切切的話語不難發現,它們大都源于臆想。正是這些臆想,迷糊了語文,迷糊了不少語文教師的眼睛。一、形形色色的臆想所謂“臆想”,從詞義上講,是“主觀想象”的意思。在這里特指遠離研究要義的隨意想象,其結果是錯誤的,甚至是荒謬的。僅從07年發表的部分語文教育研究文章,就可以歸納出如下幾種臆想類型:1、憑空臆斷。即,研究者在沒有事實,沒有依據或者事實、依據不充分的條件下,想當然地下結論,做判斷。早在宋代,蘇軾就對此予以了批判,他在石鐘山記中質疑道:“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然而
2、,遺憾的是,打開當今的語文教育雜志,這樣的例子并不難找。有一篇文章叫追尋生命的閱讀(小學語文教學雜志07年第12期P16),其中有這樣一段:【解讀一】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核心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是語文課程的新策略,也是語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歸真返璞。班上作文寫得好、語文素養高的學生往往都是愛讀書的學生。閱讀是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綠色通道,“少做題”是手段,“多讀書”是目的,即把少做題而省下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多讀基本好書,多背幾篇名文,多記幾段佳句,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積累,打好文化根基。
3、且不說此段話中諸如“多讀書是目的”這樣經不起推敲的論點,也不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核心”是對還是錯,單看這段話中 “解讀”與主論點的關系,就讓人費解,似乎整段解讀并沒有圍繞“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核心”來說,而只是說閱讀很重要。反過來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核心”是研究者的憑空臆斷。要是此文的題目是追尋生命的作文,也許要說“作文是語文學習的核心”了。其實,如抱樸子所說,“乃知天下之事,不可盡知,而以臆斷之,不可任也”。2、粉飾臆度。關于語文及其教育,不少研究者報以極大的愛意和遐想,這本沒有錯,但是一旦過了頭,如蘇軾在贈錢道人中所言,“書生芳信書,世事仍臆度”,將語文及其教育粉飾到無所不能,無所不舉的境地
4、,則泛化了語文,與真正的語文也是背道而馳的。有一篇叫語文教育,在求真的路上且走且思(人民教育雜志07年第24期P34-35)的文章,其中不乏粉飾語文的語句:有了語文這一有力的支撐,一個人的言行中就會透射出文明、自律、謙和、幽默、深刻和自信。鐘愛語文,就是讓一個人圣潔而自信地走過每一個人生驛站語文真的有如此多的功效,“包醫百病”?語文果真能擔當如此多的重任,那么,學校還需要開設思想品德課、公民課、人生哲學課嗎?還有必要開展德育活動嗎?而事實并非如此。在我看來,賦予語文多種內涵,多種功用,將語文塑造成為“教育的超人”,無異于作繭自縛。我們真當“且走且思”!3、虛假臆測。即,將假設或者有問題的觀點作
5、為推論的事實或者理論根據,從而得出不可信的結論。比如,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建構(小學語文教學雜志07年第12期P5)中有這樣兩段話:那么,語文教學如何突出形象思維,突出感性呢?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講到兩個字,一個是“情”,一個是“采”。“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語言文字表達。對語文教材中那些文學色彩濃、人物風景形象鮮明生動,有情節、有人物、有故事、有音律節奏的課文,我們要么從“情”入手找突破口,要么從“采”入手找突破口。但最佳的突破口就在“情”和“采”高度統一的地方。教師要是能夠找到這樣的突破口、切入點,自然就能夠體現教學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這樣的語文課就會充滿教學智慧。有的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往
6、往將教學目標分解為人文性目標和工具性目標,其實在教學過程中,人文性目標與工具性目標不可分離。所謂字斟句酌,就是作者在仔細推敲詞句,調整情感。執教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給學生講解,作者為什么用這個詞不用那個詞,其實就是在通過文字的調整讓學生體驗課文的思想感情。前一段話中,將“采”解釋為“語言文字表達”,作動詞,是不確切的,較為準確的解釋應該是名詞,意為“文章的詞藻”,如文心雕龍中有“繁采寡情,味之必厭”之說。文章的“情”是蘊含在“采”之中。 “情動而辭發”。就文章而言,“采”與“情”是不可分的,因此,教學時,“要么從情入手找突破口,要么從采入手找突破口”是不可能的。由此,“最佳的突破口就在情和采高度
7、統一的地方”的結論也是值得懷疑的。后一段話中,“所謂字斟句酌,就是作者在仔細推敲詞句,調整情感”的觀點是不完全的,“字斟句酌”不僅僅“調整情感”,也包括準確表達事物的形象、特征等。由此臆測出來的結論“執教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給學生講解,作者為什么用這個詞不用那個詞,其實就是在通過文字的調整讓學生體驗課文的思想感情”的表述也是不完全的,并非“其實”!4、生硬臆造。有的研究者治學實在不嚴謹,隨意臆造有關語文及其教育的新名詞、新觀點,而又闡釋不清,語焉不詳,甚至不作任何解釋,讓人看了“云里霧里”,好生頭疼。比如,語言支援:語文教師的重要“作為”(語文學習07年第9期P4-7)一文提出了一個新概念“語言
8、支援”,且看作者是如何對此論述的:所謂“支援”,就是從旁對于主體發展以支持和援助,而不是自唱主角的“傳授”;語文教師的“支援”就是從旁對于主體言語能力發展以“語言支援”。如果說一堂課是一個有機體,教學整體設計是骨架,圍繞目標達成的教學活動是血肉,那么語言支援就應該是細胞,是“干細胞”。教師的“語言支援”在內容和時機上都需要“定位”于“言語實踐”:在言語實踐中發生的并能推動言語實踐達成目標的,且對日后的言語實踐具有反思意義等諸多方面。提出一個新概念,應該對這個新概念進行界定,這是做學問的常理。上述第一段話似乎是在對“語言支援”進行定義,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定義就犯了兩個毛病:一個就是語義重復,用
9、“語言支援”來定義“語言支援”;一個就是比喻包裹,沒能實質說清什么是“語言支援”。如果作者不是下定義,那么,關于“語言支援”的含義就是模糊的,是指的教師對學生語言學習進行支援,還是指的是教師用語言對學生進行學習支援?抑或兩者都是?讀者不得而知,頓生“語文教學又多了一層迷霧”之感。5、無據臆辨。有的研究者為了樹立自己的觀點,反對他人的論點,不在據理論證上著力,而是隨意引申,得出一些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結論。我們可以稱之為“臆辨”。比如,如何上好作文這堂“大課”(小學教學研究雜志07年第12期P6)最后一段是這樣表述的:“理想的語文教學應打破時空界限,使課內自主學習與課外自主實踐得以溝通,變禁錮、封
10、閉的課堂為課堂、校內、社會彼此相連的一泓活水。”只有把作文看作一門“大課”,一本大書,把工夫花在課外,才能真正提高作文課堂的效益。加引號的語句是全國小語研究會理事長崔巒講的,他強調的是“課內學習與課外自主實踐”的溝通,二者不可偏廢。由此根本得不出只有“把工夫花在課外,才能真正提高作文課堂的效益”這樣偏頗的結論。如果按照這一段話的推論,課堂中的作文教學似乎就不用下工夫了。這顯然是荒唐的結論。這種為了說“李子香”就否定“桃子甜”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6、無端臆擬。有的研究者愛用比喻、比擬的方式來說語文及其語文教育的問題,其中不乏精彩的言論,但是也有不少比喻、比擬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比如,學一生有用的
11、語文(人民教育雜志07年第22期P44-48)有這樣兩個小標題:理論篇“慢速度”的精彩實踐篇語文學習是鹽溶于水讀罷全文,找不到一處對“慢速度”、“語文學習是鹽溶于水”的論述,其含義是什么?實在叫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墜九天云里。這就是無端臆擬。二、虛虛實實的原委為什么在語文及其教育研究中會出現這么多的臆想論調呢?這其中的原委很多,虛虛實實,概括起來,主要有這樣幾點:1、語文及其教育的模糊性給研究者以可乘之機有人說,如果語文教育被“精確”成一棵簡單明了的知識樹,“沿著這棵樹的末根一路梳理上去,中小學各個升學階段的知識點一目了然,語文教學沒有了想象,沒有了美感,沒有了懸念,沒有了激情,沒有了心靈
12、的震撼,就象一條大河沒有了浩蕩的激流,沒有了撞擊的浪花一樣,語文教學已經被淪為一種簡單而又可悲的升學工具,干癟得引不起任何人的興趣。”(皮連生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238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由此可見,語文及其教育具有模糊性,存在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現象。這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賦予了我們多種表達的方式。當然,這也在客觀上給研究者臆想以可乘之機。但是仔細想來,語文及其教學可以是模糊的,其研究是為了弄清問題的本質和規律,不應該是模糊的,更不應該是想當然的。研究者可以想象,也可以假設,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論證,所得出的結論一定是有理有據的。“躲”在語文及其教學的模糊性中臆想是
13、沒有出路的。比如,有一篇叫有感于“亮點是自然生成的”(小學語文教師雜志07年第12期P47)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什么是語文課堂的“亮點”,教師需要有清醒認識。它的顯著特征,或是扎扎實實的訓練過程,或是靈活有度的方法領悟,或是蓬蓬勃勃的心靈觸動,但萬“亮”不離其宗,即實現人文素養與語文能力的有機整合和有效提升。語文課堂中出現怎樣具體的“亮點”,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具有其模糊性。但是無論其現象多么多姿多彩,研究者所要做的就是揭示其中的規律。這里的“萬亮不離其宗,即實現人文素養與語文能力的有機整合和有效提升”便是作者所揭示出來的規律。既然是規律,就能夠值得推敲的。但是,這個結論有許
14、多疑點:語文能力是不是一種素養?如果是,可不可以劃入人文素養?如果承認語文能力不是科學素養而是一種人文素養的話,那么將人文素養與語文能力并列,并且要求它們“有機整合和有效提升”就是廢話,犯了邏輯錯誤。如果語文能力不是一種素養,那它是什么?它與人文素養的關系是怎樣的?如果這里是想說語文課堂的亮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里的“人文素養”與人文性,語文能力與工具性可以畫等號嗎?如此等等,的確令人費解。這就是研究者臆想所帶來的問題。2、語文及其教育的研究不注重實證的傳統所致我國的學術研究有一種傳統,就是注重思辨和想象,忽視實證和實驗。在語文及其教育研究中尤為突出。翻開其悠悠歷史畫卷,目睹其形形色色的
15、言說,分析其立論依據,不難發現,通過實證或者實驗得來或者檢驗過的言說太少太少,廣泛存在著“用左右說東西,用東西說左右”、“公說公有理,婆說理更長”的現象。這樣的學術傳統,不但讓后來的研究者缺少了實證研究的意識和作為,而且在客觀上導致了以錯誤延續錯誤、以荒謬延續荒謬的大量存在。臆想,便是從這樣的歷史背景中長出來的一顆毒瘤,它讓語文教育研究少了許多科學性,致使“自說自話、隨意附加、疏于論證”之風大行其道。比如,有感于“亮點是自然生成的”中還有這樣一段話:“亮點是自然生成的”,賈老師的這句話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切不可鸚鵡學舌,只重教學形式上的鋪排、花樣上的翻新,無論何時,打牢人文與語言的根基,才是
16、亮點生成之本。從“亮點是自然生成的”這句話能得到這么多的啟示?“無論何時,打牢人文與語言的根基,才是亮點生成之本”盡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能從“亮點是自然生成的”這句話中得出來?很顯然,作者是將己之意附加到啟示中去了。這樣的臆想,至少不嚴謹。3、語文及其教育的研究者缺乏必要的學理修養和科學精神既然是開展語文及其教育的研究,作為研究者,我們一要具備學理意識,因為研究總是在一定的學理基礎上進行的,并且依據學理來論證或者推斷學術結論的,即使要求不太嚴格的經驗總結,也不能違背學理;二要掌握基本的學術規范,比如,如何下定義,如何推論,如何實證,如何詮釋,等等,都有其自身的學術要求,任何一位研究者都應該要
17、掌握,語文教育研究者也不例外;三要具有科學精神,用科學的態度對待語文教育研究。然而十分遺憾的是,不少語文教師和研究人員缺乏這些基本的修養和精神。正因為如此,臆想才能在語文教育研究的天地里來來去去無阻擋,才能隨時可以從報刊中目睹其“風采”。就拿前文所列舉的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建構一文來說吧,稍加留意,還可以找到類似的“風景”,例如:首先,預設應講究科學性、經典性和充分性。科學性指的是正確、合理的預設,經典性指的是有新意和有創意的預設,充分性就是要對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全面而又細致的分析,并作出“回答”。“經典性指的是有新意和有創意的預設”?如此界定“經典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站不住腳的詮釋。聯系前文
18、所舉的例子觀之,一篇論文中有如此多的臆想之說,這不得不讓我們懷疑作者是否具有學理修養和科學精神。4、語文及其教育研究者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誤讀要弘揚學術,就必須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國的語文教育研究歷來是教育研究中最受人關注的一塊,也是最活躍的一個領域。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這種態勢仍在延續,并且有新的增進。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所誤讀,認為只要想所敢想、說所未說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實,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意在繁榮真正的學術,而不是偽學術。那種不符合基本的學術規范,遠離科學精神的學術觀點不能被稱著“百花”,相反,是需要我
19、們隨時警醒的。比如,有人對長城的文化這樣認識(中學語文雜志07年第11期P5):長城根本不具備防御功能;長城“勞命傷財”、有孟姜女哭長城為證;長城是皇室的藩籬(歐洲的別墅沒有圍墻)這豈不是歪理邪說?將長城文化解讀到如此地步,也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是不折不扣的誤讀!三、真真切切的探尋語文及其教育研究中如何才能擠掉“臆想”,進行真真切切的探尋?在我看來,當前尤其要關注的有四:1、認同并樹立科學精神語文應不應該成為科學?語文教育研究應不應該成為科學?這是一個至今沒有形成共識的問題。但無論持何種觀點,都不得不承認,語文教育研究作為一種研究,必須具有科學精神。何謂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對科學知識體
20、系、科學探索活動、科學程序的基本界定。因此,在語文教育研究中,我們要努力做到兩個基本點:一是追求邏輯上自洽。換一句話說,語文教育研究所使用的理論觀點,所得出的結論,以及論證過程,都必須符合基本的邏輯,經得起推敲,而不能來源于臆想。二是盡可能尋求可重復的經驗證據。通過現實或者實驗來論證所提出的觀點。也許有人要質疑:教育,尤其語文教育研究要尋找可重復的經驗證據是否可能?也許這的確很困難,但是困難不等于不可以作為。陶行知先生發表在1919年4月21日的時報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第9號上的一段話,足以讓我們振作起來。他說: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辟精神。創造時,目光要深
21、;開辟時,目光要遠。總起來說,創造、開辟都要有膽量。在教育界,有膽量的創造的人,即是創造的教育家;有膽量開辟的人,即是開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大丈夫不能舍身試驗室,亦當埋骨邊疆塵,豈宜隨便過去!2、建立并遵循學術規范語文教育研究要遵循普遍的學術規范,這是不言而喻的。比如,我們應充分尊重和借鑒已有的學術成果,注重調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關研究資料和學術信息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研究方案,講究研究方法。力求論證縝密,表達準確。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根據語文教育研究的特點,建立起符合語文教育研究規律的特有學術規范。只有明確了這樣的學術規范,我們的研究才不至于落入臆想的境地,也才不至于自說自話。當然,要建立這樣的學術規范并非易事。需要語文教育研究者共同來完成。應該說,學術規范是研究規律和常識的集中體現。一旦形成,并經過論證是可行的,我們就要遵守。甚至可以這樣說,尊重學術規范,就是尊重研究本身的規律。語文教育研究者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今天山西高考語文作文
- 5-7MSI同步計數器2-74161實現模長小于16任意進制計數器
- 湖北省部分重點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數學下學期五月聯考試卷含答案
- 上海閔行區2025屆高三高考化學試題系列模擬卷(4)含解析
-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階段考試數學試題含解析
- 山西醫科大學晉祠學院《中西醫臨床診療技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省長春市第151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線上周語文試題含解析
- 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軟件項目》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市華師大二附中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診斷性測驗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南通大學《DSP原理與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小學英語名詞單數變復數的語法規則及練習題含答案
- 林業政策法規考試題庫(含答案)
- 機械、設備掛靠協議范本、合同、合約
- 抗腫瘤藥物過敏反應和過敏性休克
- 管理前沿理論試題總結
- 馬坑鐵礦450-200鉬礦床的地下開采方案設計采礦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畢業論
- 高三英語教研組建設(課堂PPT)
- 排水管道非開挖預防性修復可行性研究報告
- 讀書知識競賽試題含答案
- 企業全面戰略管理、年度經營計劃、預算管理、績效管理
- SOP0420201潔凈空調系統清潔消毒預防性維護保養操作規程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