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內經楊帥專用復習題名詞1、法于陰陽:遵循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法:效法,遵循。2、和于術數:適當運用調攝精神、鍛煉身體的一些養生方法,如導引、吐納、按蹺、七損八益等。和:調和,適當運用之意。術數:指修身養性之法。3、天年:天賦之年壽,即自然壽命。4、虛邪賊風:四時不正之氣。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氣候變化和有害于人體的外界致病因素。5、恬惔虛無:思想安閑清靜,沒有雜念。恬惔,安閑清靜。虛無,心無雜念。6、天癸,是以腎精為物質基礎,在腎氣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機能的物質。7、飧泄:大便瀉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8、痎瘧:瘧疾的總稱。9、氣門:指汗孔。10、從陰引陽:針刺陰分,可引陽分之邪。11、
2、從陽引陰:針刺陽分,可引陽分之邪。12、罷極之本:肝主筋,筋主運動,筋脈運動強健有力,賴于肝血和肝氣的濡養,所以稱肝為罷極之本。13、脾不主時:此言脾不單獨主一時令。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臟無論何時,均需要脾轉輸的精氣,四季末各有十八日為脾所主,故脾不獨主一時而旺四季。14、合陰:夜半子時陰氣最盛,營衛二氣俱行于陰而大會,故曰合陰。15、漏泄:外傷于風,內有熱飲食入胃,而致腠理開泄汗出如漏的病證。16、上焦如霧:形容上焦心肺宣發布散水谷精氣的功能,如同霧露彌漫灌溉全身。17、中焦如漚: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漚漬食物,使之變化。18、下焦如瀆:形容下焦腎和膀胱如同溝渠排泄水液的
3、功能。19、谿谷:指肌體肌肉之間相接的縫隙或凹陷處即肌肉之間會合之處。肌肉之大會為谷,小會為谿。20、三部之氣:即指傷于上部的風雨、傷于下部的清濕、傷于五臟的喜怒等邪氣。21、煎厥:病名。是指煩勞傷陰,陰虛陽亢,逢夏季陽盛,以致煎熬陰精而昏厥的病證。22、薄厥:病名。指因大怒而氣血上沖,臟腑經絡之氣阻絕不通所導致的昏厥的病證。23、偏枯:即半身不遂,偏癱。24、腸澼:即下利膿血的疾病。25、大僂:腰背和下肢彎曲而不能直立的病證。26、玄府:指汗孔。27、傷寒:病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傷寒泛指感受四時邪氣引起的外感病;狹義傷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此處傷寒為廣義傷寒,是外感病的總稱。28、
4、兩感:表里兩經同時受邪發病。如太陽與少陰兩感,陽明與太陰兩感,少陽與厥陰兩感。29、巨陽:即太陽,特指足太陽膀胱經。30、陰陽交:指陽熱之邪入于陰分與陰精正氣交結不解,是外感熱病過程中邪盛正衰的危重證候。交,交爭。31、風厥:病名。指太陽受風,少陰氣逆而導致的發熱汗出,煩悶不除的病癥。32、勞風:病名。指因勞而虛,因虛而感受風邪所產生的以惡風振寒,項強冥視,咳吐青黃痰為主證的病證。33、行痹:是以肢節疼痛游走無定處為特點的痹證,亦稱風痹。34、痛痹:是以疼痛劇烈為特點的痹證,亦稱寒痹。35、著痹:是以痛處重滯固定,或頑麻不仁為特點的痹證,亦稱濕痹。36、痿躄:指四肢痿廢不用,包括下文的脈痿、筋
5、痿、肉痿、骨痿等各種痿證。躄,兩腿行動不便。37、腸覃:病名。生于腸外,形如菌狀的腫物。38、石瘕:病名。因寒邪內侵,瘀血內留于子宮,堅硬如石,狀如懷子的病證。39、鬼門:即汗孔。40、凈府:指膀胱。41、脾癉:病名。熱也,由濕熱困脾所致,以口中甜膩為其主要癥狀。42、平旦:太陽剛升出地平線之時,即清晨。43、精明之府:精氣神明之府。44、虛里:為足陽明胃經除豐隆外又一大的絡脈,其脈從胃貫穿膈膜聯絡于肺。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動處。大題1、據素問·上古天真論,簡述養生的原則與方法。原則:法于陰陽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2分)形與神俱。(1分)方法:虛邪賊風,避
6、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2分)2、如何理解“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腎者主水”為腎在五行中主水,故有藏精功能。 “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為腎藏先天之精,五臟六腑的后天之精亦藏于腎。“故五臟盛乃能寫”為五臟精氣盛滿,腎才能瀉精。3、簡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含義。“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作為養生的原則,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因生長屬陽,收藏屬陰,所以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本篇提出的“四氣調神”養生原則,指春夏順應生長之氣以養陽,秋冬順應收藏之氣以養陰。(2分) 李時珍說:“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
7、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溫之藥以順春升之氣;夏月宜加辛熱之藥以順夏浮之氣秋月宜加酸溫之藥以順秋降之氣;冬月宜加苦寒之藥以順冬沉之氣,所謂順時氣而養天和地。” (2分)此外三種不同的認識: 一是以王冰為代表的陰陽互制論。認為春夏陽盛,宜食寒涼抑制亢陽;秋冬陰盛,宜食溫熱抑制盛陰。(2分)二是以張介賓為代表的陰陽互根論。認為春夏養陽,以為秋冬陰之基;秋冬養陰,以為春夏陽之基。(2分)三以張志聰為代表的內外陰陽虛盛論。認為春夏陽盛于外而虛于內,故有“夏月伏陰”之病,因而春夏宜養其內虛之陽;秋冬陰盛于外而虛于內,故有“冬月伏陽”之病,因而秋冬宜養其內虛之陰。(2分) )4、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用陰陽升降理論
8、說明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1)生理上:清陽了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歸六府。清陽實四肢,濁陰走五臟。說明清陽升浮之性而表現為向上,向外,升散;濁陰沉降之性表現為向下,向內,收斂。 (2)病理上:陰陽升降失常的病理狀態為:“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填脹”。此陰陽反常,病之逆從也。說明清陽之氣不升而下陷,則完谷不化;濁陰之氣不降而上逆,則胸腹脹滿。5、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試述藥食氣味的陰陽屬性及其功用。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1分)。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2分)。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2分)。6、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簡述壯火,少
9、火的含義及其與人體正氣的關系。(1)壯火:指藥物飲食氣味純陽者,后世引申為病理之火,即過亢的陽氣。 少火:指藥物飲食氣味平和者,后世引申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陽氣。(2)氣盛純陽的壯火之品能消蝕,耗散人的正氣,而使氣衰,氣味溫和的少火之品,能生氣養血,而使氣壯,即“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7、據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試述辯證如何法陰陽。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寃,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診法如何發陰陽: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
10、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8、 據素問-天節藏象論簡述四時,五臟,陰陽的藏象模型。心-生之本,神之變-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氣之本,魄之變-其華在毛,其充在皮-陽中之少陰-通于秋氣。腎-封藏之本,精之外-其華在發,其充在骨-陰中之太陰-痛于冬氣。肝-罷極之本,魂之居-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陰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脾-倉稟之本,營之居-其華唇四白,其充在肌-陰中之至陽-通于長夏之氣。9 據素問-五臟別論簡述奇恒之府與傳化之府的區別。(1)“奇恒之府”:奇,異也。恒,常也。即異于常府也。因為功能上似臟,形態上似
11、府,似臟非臟,似府非府,名日奇恒之府,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功能:藏于陰而象于地,藏而不瀉,能貯藏陰精。(2)“傳化之府”傳導消化水谷及糟粕的場所,包括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功能:天氣之所生也,其氣向天,故寫而不藏。10、據素問-五臟別論試述魄門亦為五臟使的理論及臨證意義。“魄門亦為五臟使”一句,不僅是對傳化之腑的補充,同時說明肛門啟閉正常,排出糟粕,不單是“腑”的功能,并且是受五臟支配的,魄門的啟閉要依賴心神的主載,肝氣的條達,脾氣的升提,肺氣的宣降,腎氣的固攝,方能不失其常度。而其排出糟粕正常與否,還直接影響五臟氣機的升降出入。因此,肛門啟閉是否正常,關系到五臟乃至全身的生理、病理狀
12、況。臨床上,通過觀察大便情況常可判斷疾病虛實寒熱,甚至推斷預后吉兇。治療方面,不僅大便秘結或泄瀉,要根據辨證的結論而分別治療不同的臟腑,而且某些臟腑的病變也可通過調節肛門啟閉收到療效。11、據素問-五臟別論試述五臟和六腑的功能特點及臨床意義。功能特點:五臟,藏精氣而不寫,滿而不能實。六腑,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意義:五臟藏精,多虛證,治療五臟病多用補法;六府,傳化,多實證,治療六府病多用寫法。12、據素問-經脈別論簡述水液在體內的運化及代謝過程。原文: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1分)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2分)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13、2分)即:飲入于胃,水精上輸脾,散經而歸于肺,在肺的宣發作用下,清者敷布周身,在肺的通調水道和肅降的作用下,濁者下輸膀胱,排出體外,從而使水精布達周身臟腑經脈,整個過程需要四時,陰陽五臟的整體協調。13、素問-太陰陽明論簡述 “陽道實,陰道虛”的含義。道是發病規律。屬陽的六腑多病外感而為實證。屬陰的五臟之病內傷而為虛證。本句高度概括了五臟六腑的病理特點。五臟藏精氣,藏而不瀉,靜而主內,易于耗傷,故多不足;六腑傳化水谷瀉而不藏,動而主外,故多有余。陰陽胃經之病,多病熱證實證。太陰脾經之病,多病寒證虛證。后世有 “實則陽明,虛則太陰”之說。14、據素問-太陰陽明論簡述脾不主時的含義。 脾不主時是指
14、脾寄旺于四季之未各十八日,而不獨主于一時。立論依據是脾屬土,而土能生養萬物。春夏秋冬四時皆靠土養,故脾土之氣旺于四季,從而使胃土之精遍布周身,每時每刻都在灌溉四旁,這種說法突出了脾治中央,養四臟,反應 “土為萬物之母”的重要性,也成為脾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后漢張機發揮為“四季脾旺不受邪”,使其更賦予發病學和治療學上的意義。15、靈樞-本神簡述精,神,魂,魄的產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而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16、據靈樞-本神簡述思維的處所及過程。處所:所以任物者謂之心。過程:意志-思-慮-智。即,心有所憶為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
15、慮而處物謂之智。意為心有所憶或一念之生,但尚未形成定見的思維;志是意存之后,恒久不變的,并付助行動的思維;思是為實現意志而反復思考,隨時調整和改變的思維;慮是在思的基礎上,深謀遠慮的思維;智是考慮周密而能正確處理事物的思維。體現了思維過程由低級到高級,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入的過程。17、據靈樞-本神簡述神與五臟的關系及五臟虛實證候。五臟藏五神,五神功能以五臟精氣為基礎,五臟病變可致情志異常,心肝兩臟病變最易傷神。五臟虛實證候各有特點,脾腎之病又可影響諸臟,使得五臟不安。肝虛則恐,實則怒;心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脾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肺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16、;腎,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18、據靈樞-營衛生氣簡述營衛二氣的生成,運行與會合。(1)營衛的生成:營衛化生于胃所受納的水谷。水谷入胃后,經脾的運化轉輸而傳于肺,其精微中剛悍者經肺輸精于皮毛的作用,布達周身體表,而起衛外之功,此即衛氣。其精微中柔和的經肺朝百脈的作用,灌注五臟六腑,而起濡養作用,此即營氣。(2)營衛的運行規律。 營衛的一般規律是: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晝夜各行五十周次,陰陽相貫,如環無端。A營氣的運行與行于脈中和太陰主內為特點,即按十二經的循環貫注次序進行,始于手太陰復會于手太陰,其別行線循督任二脈,最后注于肺中而出手太陰經。B衛氣的運行以行于脈外和太陽主外為特點,每晝夜“行
17、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也是五十周于身。(3)營衛的會合規律:營衛二者晝夜各行五十周次后,會合于內臟,此即五十而復大會,或曰合陰,此時與夜半子時,地點在肺臟。19、據靈樞-營衛生會簡述營衛二氣與三焦的關系 “營出于中焦,衛出于上焦”概括了營衛與三焦的關系。營出于中焦是從生成和運行方面而言的,營氣生成于中焦脾胃受納運化的水谷精微,其運行始于手太陰肺經,即起于中焦;衛者,陽明水谷之悍氣,從上交而出,衛于表陽故曰衛出于上焦。20、據靈樞-營衛生會簡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含義 本條內容是指失血的患者不要再發其汗,多汗的患者不要再傷其血。理論依據是營衛血汗同源異名,汗味津液所化,津液又是血
18、的組成部分,而營衛津血都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故稱血汗同源。所以失血的患者必汗出無源,多汗的患者必津液虧損而血少,治療血虛者就不能再奪其汗,治療多汗的患者就不能在傷其血。21、據靈樞-百病始生簡述散步之氣傷人的規律。外感 風雨-傷上部 病起于陽(外感表證)三部之氣 清濕-傷下部 所傷異類 內傷:喜怒不節-傷內臟-病起于陰(內傷里證)即邪氣的性質不同,所以首先侵犯傷害人體的部位也不一樣。外邪傷表,內傷之邪傷里,即病起于陽,起于陰的不同。22、據靈樞-百病始生簡述外感病的發病機制文中通過“卒然逢疾風暴雨”有得病與不得病之對比,說明“兩虛相當”是外感發病的機理,人體正氣強弱是發病與否的關鍵,從而反應出
19、發病中正氣的主導作用和邪氣的條件作用。即“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雖有虛風邪氣,只要人體正氣不虛,就不能單獨使人發病;“兩虛相得,乃容其形”只有當人體正氣內虛時,虛風邪氣才能產生致病作用,形成外感病,從而闡明了風雨寒熱邪氣發病的機理。23、據靈樞-百病始生簡述積病的病因病機。病因:主要病因:寒邪;相關因素:猝然多飲食,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內傷于憂慮病機要點:寒凝、氣滯、血瘀、津停。24、據靈樞-生氣通天論簡述陽失衛外,寒暑濕風邪氣侵襲導致的病癥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
20、拘,弛長為痿。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25、據靈樞-生氣通天論簡述寒厥、煎厥的病因、病機、癥候特點寒厥:病因為煩勞過度,暑熱引發;病機為亢陽傷陰,陰竭陽浮,屬本虛標實之證,病勢急暴危重,難以遏止;主癥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伴有目盲耳閉。煎厥:病因為情志過激之大怒;病機為大怒傷肝,氣血上逆,郁阻清空,屬氣血逆亂指實證;主癥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伴有癱瘓。26、據素問·舉痛論論述九氣致病的病因模式及導致氣失常的變化。(九氣致病理論) 九氣致病包括: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驚則氣亂,這些是由情志因素所致。寒則氣收,炅則氣泄,是由外感邪氣所致。勞則氣耗,是由
21、勞倦所致。27、據素問-調經論簡述陰陽虛實致內外寒熱的機理陽虛則外寒:寒客肌表,上焦不通,衛陽不達,失其溫煦;陰虛則內熱:勞倦傷脾,脾失運化升清,清陽不升,濁陰部降,水谷滯留胃中,郁而化熱;陽盛則外熱:陰邪束表,上焦不通,腠理閉塞,衛陽郁遏肌腠而發熱;陰盛則內寒:陰寒上逆,積于胸中,損傷胸陽,血脈凝滯,胸中寒盛。28、病機十九條及其理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諸熱瞀瘛,皆屬于火。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諸
22、躁狂越,皆屬于火。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熱瞀瘛,皆屬于火。心藏神,主身之血脈,若火熱擾心,傷及神明,灼傷陰血,筋脈失養,可見神識昏悶,肢體抽掣。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于火。火邪內蘊,不得外達,陽盛格陰,火極似水,擾及神明, 而現真熱假寒之象。諸逆沖上,皆屬于火。火性炎上,易擾氣機,向上沖逆,如胃氣上逆則可產生嘔吐、呃逆、噯氣等證。諸躁狂越,皆屬于火。火熱傷人,擾亂神明,多見煩躁不寧,狂言罵詈,毆人毀物,逾垣上屋等癥。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火熱壅滯
23、皮肉筋脈,致血瘀肉腐,令患處紅腫潰爛,疼痛或酸楚;內迫臟腑,擾神則驚駭不寧。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傷 在體合筋 筋失所養 肢體震掉 風木 肝 肝陽上亢 開竅于目 眩暈 清竅被擾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不溫身形則縮綣 寒水 傷腎 腎陽失其溫煦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不溫四肢則拘攣 諸氣膹郁,皆屬于肺。 肺氣上逆則膹 外邪 肺 肺主氣 氣機失調 肺氣郁滯則郁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脾喜燥惡濕 脾主運化 泛溢肢體則浮腫 濕邪 脾 水濕不布 停聚脘腹則脹滿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29、簡述素問-熱論關于熱病的治療大法原文: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以“各通其
24、藏脈”為原則,包括汗與泄。即病在三陽的表證,可用發汗法;病在三陰的里證,可用泄法。30、簡述素問-評熱病論所論陰陽交的病癥,病機病癥:發熱,汗出輒復熱,脈躁急,狂言,正不勝邪的危候 能食為其恢復病機 汗出不復熱 脈靜邪去正安 正盛(順證) 邪正交爭于骨肉 得汗 不能食胃氣敗,精無俾(死) 汗出輒復熱 脈躁急邪勝正衰(死) 邪勝(逆證) 狂言亡神失志(死)31、簡述素問-評熱病論所論勞風的病位,病因,病機,癥狀與治則。病因:因勞受風,化熱壅肺。 病位:肺。 癥狀:強上冥視,惡風振寒,唾出若涕,甚則咳出青黃痰塊。 病機:太陽受風,衛陽郁遏,肺氣清肅,痰熱壅積。治療:救俯仰-宣肺利氣,排除痰液,通暢
25、氣逆。巨陽引-祛除表邪,通利經氣。預后:1 體質: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2 能否及時排痰:痰出邪去則正安,痰阻氣道,化膿傷肺,預后不良。 32、簡述素問-評熱病論所論風厥的病因病機主癥與治法。病因:風邪外襲。 病機:太陽感風,引動少陰虛火上逆而致。癥狀:汗出,身熱,煩悶。治療:1 表里刺之(1)瀉太陽,以散風熱。(2)補少陰,以止氣逆。2 飲之服湯,配合湯液內服。33、據靈樞。水脹簡述水脹,膚脹,鼓脹的鑒別要點。相同點:腹脹,身腫。鑒別:水脹:手按其腹,隨手而起。膚脹:手按其腹,窘而不起。膚脹:膚色不變。鼓脹:色蒼黃,腹筋起。34、試述素問。東湯液醪醴論所論水腫的病因,病機,癥狀與
26、治療。病因:病發于內,非外感所得。病機:陽氣阻遏不通,不能化氣行水,致使水濕內停充斥胸腹,泛溢形體,而形成水腫。癥狀:形不可與衣相保,四極急而動中。治療原則:平治于權衡。治療法則:a去菀陳莝b微動四極c溫衣d繆刺其處e開鬼門,潔凈府。35、據素問。脈要精微論簡述聞聲問疾的原理及應用要點(五臟失守的表現)原文: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稟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36、據素問。脈要精微論簡述望形體診病的原理及要領。(五臟失強的表現)原文
27、: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搖轉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37、據素問。咳論簡述肺咳的病因病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38、據素問。舉痛論簡述寒邪致病的總病機。1 不通則痛:寒凝經脈,氣血瘀滯,運行不暢,不通則痛。2 不容則痛:血脈不暢,氣虛血少,臟腑組織失于溫煦,濡養,不榮則痛。3 脈體牽引做痛:脈管收縮,小絡拘急,脈
28、體相搏,牽掣作痛。39、據素問。痹論簡述五體痹向內臟傳變的機理。(五臟痹的病因病機)五體痹向內臟傳變的機理有二:一是“病久而不去”即五體痹久延不愈,久病正氣虛損。二是:“重感于風寒濕之氣”即反復感受痹邪,形成痹邪內轉入臟,形成五體痹。40、素問。痹論簡述痹病的治則。1 辨證施治。2 痛外取穴。即:五藏有余,六府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41、素問。痿論簡述五臟氣熱致痿理論。痿證發病機理,在于五臟氣熱,特別是肺熱葉焦最為關鍵。痿證雖病在四肢五體,但產生根源確在五臟。因為在生理方面,五臟和五體相合,即“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因此
29、五臟有熱必致津枯,精虧,血虛,髓減,所合之五體失于濡養,進而發生五痿,肺為“臟之長,心之蓋”肺熱葉焦,肅降功能失常水精不能四布,五臟失養,四肢不得稟受水谷精氣而導致痿?,明確痿的發生與肺密切相關。42、據素問。痿論詳述治療痿病的基本原則。1治痿獨取陰陽。因為陽明為水谷之海,是五臟六腑,皮肉,脈,筋,骨賴以營養的源泉,所以說陽明能潤養宗筋。 2 辨證論治“各補其滎而通其俞,通其虛實,和其順逆”“各”體現了在治痿時,既要重視陽明,又要根據痿證具體相關臟腑經脈進行辨證論治或補或通,以調正虛實,調和順逆。3 因時制宜“各以其時受月”指出了治療痿證還必須按照臟腑所主旺時來取穴論治。43、據靈樞。水脹簡述
30、腸覃石瘕的鑒別要點.1病位:腸覃:生長于腸外.石瘕:生長于胞宮.2均為寒邪3證候:相同點:腹大,如懷子狀.鑒別:腸覃:月事以時下.石瘕:月事不以時下.4治療:可導而下.消導攻下,破血逐瘀.44、據素問.脈要精微論簡述脈應四時的理論.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冬至后陽長陰消,春溫,陽氣微上陽氣微下所以脈應中規;夏熱,陽氣盛極,陰氣斂藏,所以脈應中矩。夏至后,陰長陽消,秋涼,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所以脈應中衡;冬寒,陰氣盛極,陽氣潛藏所以脈應中權。45、熟悉素問.平人氣象論論述的虛里診法.虛里是中陽明胃經除豐隆外又一大的絡脈,其脈從胃貫穿膈膜絡于肺,出于左乳下,后
31、世亦將心尖搏動處稱為虛里.觸之有搏動感,是宗氣在脈中鼓動的結果.如果搏動急促,數急而兼斷絕,為胸中有病的表現;如搏動結實有力,是內有積聚的征象;如果不能捫到搏動,是宗氣已經衰竭,為死亡之象.倘若見到乳下虛里的搏動應于衣外,又是宗氣失守而外泄的現象.46、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簡述正治反治的含義與應用.1正治: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選藥物的屬性與疾病的性質相反,又稱逆治.運用于病情輕淺而單純無假象的疾病,所謂微者逆之.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等.2反治:順從疾病假象而治,又稱從治.適用于病勢較重,病情復雜并出現假象的疾病.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47 簡述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述陰陽虛衰所致辭虛寒虛熱淚盈眶的治則.1 病熱者-寒之而熱-寒之而熱者取之陰.陰虛而引起的熱證,用苦寒瀉熱而熱不退當補陰.2 病寒者-熱之而寒-熱之而寒者取之陽,陽虛而引起的寒證,用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附睪炎的相關知識及護理
- 三明學院《化學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荊州學院《武術B(1)》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至2031年中國油花珠核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媒體產業經營與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巫溪餐廳鋁扣板施工方案
- 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財政金融》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前兒童英語教育雙語》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消竹式明洞施工方案
- 防爆電氣安全培訓
- DB32T 5082-2025建筑工程消防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 門頭廣告合同協議
- 2024-2025學年人教新版七年級下冊數學期中復習試卷(含詳解)
- 2025年中國電船制造行業市場全景監測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
- 2025河北保定鈔票紙業有限公司人員招聘29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初三歷史教學經驗交流會發言稿
- 廣東省陽江市陽東正雅學校等多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思想政治試題(含答案)
- 企業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制度
-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石嘴山市2025屆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 2024年山東省濟南市中考數學試卷【含解析】
- 生態學中的種間關系解析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