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概論復習題完全版_第1頁
農學概論復習題完全版_第2頁
農學概論復習題完全版_第3頁
農學概論復習題完全版_第4頁
農學概論復習題完全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緒論一、名詞解釋農業:是指人類通過農業技術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和經濟條件,調整農業生物的 生命活動過程,以取得人類生活所需產品的生產活動以及附屬于這種生產的各個 部門的統稱。農業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即是指人類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 利用農業生物與 非生物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種群間相互作用建立起來的, 并在人為和自然共同支 配下進行農副產品生產的綜合體。農學:廣義的農學是指研究農業生產理論和實踐的一類科學, 包括農業基本科學、 農業工程科學、農業經濟科學、農業生產科學和農業管理科學等。狹義的農學指研究農作物生產的一類科學,它涉及到作物學、園藝學、土 壤學、植物學和植物保護學等學科。二、問答題1、農學

2、概論研究的內容是什么作物、|'器官發育、產量成、品質形成環境.(光、溫、水、1 氣、營養/ 和生物,/、/措施、 (品種、整地、播種、 密度、施肥、灌排水、'施藥、田間管理 / 和收獲一2、農業的組成農業是由農業生物、農業生物賴以生長發育、繁殖以及發生遺傳變異的自然環境和人類的生產勞動三部分組成。3、農業生產的實質是什么?農業生產的實質是物質與能量的轉化、傳遞的過程,包括初級生產(第一 性生產)和次級生產(第二性生產)。?初級生產的實質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這是一個復雜的光化學反應及生 物化學反應。(光合反應)?次級生產是通過動物生產實現物質的轉化,植物性蛋白到動物性蛋白。4、

3、農業生產的特點是什么?農業生產受生物學規律支配。?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與季節性。?農業生產具要連續性。?農業生產是綜合性生產。5、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農業生態系統是被人類馴化了的自然生態系統,因此它既保留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一般特點,又具備很多人類改造、控制、調節、干擾甚至破壞所帶來的新特 點。主要表現在:1.系統受人類的調控;2.系統自身穩定性差;3.系統凈生產力較高;4. 系統的開放性更強;5.系統受雙規律支配。6、農業的發展農業作為古老的產業,有上萬年的發展歷史。從歷史的角度,根據生產力的 發展水平把農業劃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發展形態。7、農學的特點1. 系統的復雜性2. 技術的

4、實用性3. 生產的連續性4. 作物生長的規律性5. 明顯的季節性6. 嚴格的地域性第一章一、名詞解釋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與人為肥力潛在肥力與有效肥力土壤生產力土壤質地(土壤的顆粒組成)原生礦物次生礦物土壤質地分類(土壤顆粒組成分類)原生礦物:直接由熔巖凝結核結晶而形成的原始礦物, 是巖石組成中原來含有的 礦物。次生礦物:巖石在風化過程和成土過程中,由原生礦物進一步風化后再重新形成 的礦物。土壤質地:各種不同粒級的顆粒在土壤中的相對含量, 稱為土壤質地或土壤顆粒 組成。土壤質地分類:根據不同粒級的顆粒在土壤中的含量比例, 可把土壤劃分為許多 類,這種土壤分類的方法,稱為土壤質地分類或土壤顆粒組成

5、分類。二、問答題1、土壤形成的因素(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所以土壤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也是土壤肥力的 發生發展過程。自然土壤在母質、氣候、生物(植被)、地形和時間(陸地年齡)等五大自 然因素綜合作用下,通過巖石風化過程和成土過程而形成的。母巖風化作用母質成土作用 土壤只有在地球上出現生物,尤其是出現綠色植物后,土壤的形成才具備了產生 的條件。2、土壤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營養和水分,是生態系統中物質與能量交換的重 要場所。1 .植物根系與土壤之間具有極大的接觸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間進行頻繁的物 質交換,彼此強烈影響,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個重要生態因子,

6、 通過控制土壤因 素就可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產量。2. 土壤能夠及時滿足植物對水、肥、氣、熱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長發育的 基礎。3、土壤質地改良的方法? 土壤單粒相對比較穩定,要改變山區林地和大面積綠地的土壤質地不容 易,一般是盡量作到適地適樹(草)。在小面積苗圃或綠地上,則可采用 一些方法來改良土壤的質地。石礫對土壤肥力的影響:?石礫可提高土溫,增加大孔隙,有利于通氣透水,增加土壤滲水量,減少 地表徑流,這對粘土尤為重要。?石礫增加根系的摩擦,使其不易老化,從而提高根系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土壤質地改良方法:1)摻沙摻粘,客土調劑:達到3泥7沙或4泥6沙的壤土質地范圍。2)翻淤壓沙或翻沙壓淤。3)

7、引洪漫淤或引洪漫沙。4)增施有機肥,改善土壤結構。5)種樹種草,培肥改土。4、土壤質地與土壤肥力間關系如何?質地對土壤肥力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它常常是決定土壤的通氣,蓄水,保 肥,保溫和耕性的重要因素。沙土粒間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強而保 水性弱,水氣易擴散,易干不易澇。大孔隙多,通氣性好,一般不會累積還原 物質。水少氣多,溫度容易上升,稱為熱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種。養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勁 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脫肥早衰。松散易耕。壤土土壤性質兼有粘質土和砂質土的優點,并克服了它們的缺點,具有良好的水、肥、氣、熱狀況和協調能力,是植物生產最理想的土壤。既發老苗,又發小苗

8、。黏土粒間孔隙小,毛管細而曲折,透水性差,易產生 地表徑流,保水抗旱力強,易澇不易旱。小孔隙多,通氣性差,容易累積還原性物質。水多氣少,熱容量大,溫度不易上升,稱冷性 土,對早春作物播種不利。養分含量較豐富且保肥力強,肥效緩慢,穩而持 久,早春低溫時,由于肥效緩慢易造成作物苗期 缺素。耕性差,粘著難耕。質地類型砂土壤土粘土蓄水力弱居中強養分含量少居中多保肥力較不居中較強土溫變化較快居中較慢通氣性良好居中不良透水性好居中較不耕作容易居中不易5、為什么要對土壤有機質含量進行調節土壤空氣過分流通,會造成有機質分解速度過快,易引起土壤有機質和有 機氮的貯量降低,使養料很快消耗或淋失,導致土壤性質變壞。

9、土壤通氣不良,使有機質難于徹底分解,會造成土壤供應養料不足,而且 嫌氣分解中生成的還原性物質對作物生長有害。理想的狀況應該是土壤中的好氣、 嫌氣分解能夠同時進行,這樣既能使土 壤中保持有適當的有機物質,又能使作物有足量的有效養料可以吸收利 用,土壤有機質和氮素等營養元素處于適當的平衡狀態。6、簡述有機質的轉化過程?各種動植物殘體進入土壤后,會進行各種復雜的變化,但是總的來說包括 兩個過程:礦質化過程腐殖化過程土壤有機質礦質化過程?進入土壤的有機物質,在土壤生物作用下,分解為簡單的無機化合物的過 程。這個過程可以在通氣條件不同的情況下進行。?礦質化過程為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提供養分和活動能量,影響土

10、壤性質,并為腐殖化過程提供物質基礎。好氧條件下的分解通氣良好,微生物活動旺盛,復雜的碳水化合物和含 N、P、S等有機化合 物,能很快被徹底分解,分解為作物易于吸收利用的礦物質成分, 同時生成二氧 化碳和水,并放出大量能量。嫌氧條件下的分解通氣不良,水分過多或溫度較低的條件下,好氧微生物活動受到限制, 有利于嫌氣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機質分解作用慢又不徹底,使土壤中有機酸不 斷積累;極厭氧條件下會產生CH4 H2等還原性氣體。土壤有機質腐殖化過程各種有機化合物通過微生物合成或在原植物組織中的聚合,轉變為組成和結構比原來有機化合物更為復雜的新的有機化合物,這一過程稱為腐殖化過 程。腐殖質形成過程實質

11、上是一個養分積累過程。有機質腐殖化過程要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微生物將有機殘體分解成簡單的有機化合物, 一部分轉化為最終產物, 另一部分遺留下來;同時微生物自身活動又產生新的合成產物和代謝產物。這兩 類物質是腐殖化過程的物質基礎。第二階段:在微生物作用下,上述物質縮合成腐殖質。7、有機質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怎樣1、提供植物生長需要的養分,為土壤微生物、土壤動物活動提供養分和 能量有機質礦化分解后,養分釋放出來。同時是微生物活動物質能量來源。(1)養分較完全植物生長所需養分 N: 8097% 平均95% P: 2076% S: 3894% 為有機態,由有機質提供。(2)提高養分有效性SOM礦質化

12、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腐殖化過程中產生的腐殖酸,一方面促 進土壤礦質養分溶解釋放養分;另一方面可以絡合金屬離子,減少金屬離子 對P的固定,提高P的有效性。(3)提高酶活性,促進生長SOM通過刺激生物活動而增加土壤酶活性,直接影響土壤養分轉化過程; 腐殖酸是一類生理活性物質,能夠加速種子發芽,增強根系活動,促進作物 生長,也可增加(過氧化氫)酶的活性。2、改善土壤理化性質1)其粘結力比砂土強,比粘土弱,從而避免砂土松散結構狀態,和避免 粘土形成堅韌大塊。2)促進團粒結構形成,使土壤透水性、蓄水性、通氣性及根系生長環境 有良好改善。3)改善土壤熱量狀況。腐殖質顏色深,能吸收大量的太陽輻射熱,同時 有

13、機質分解時也能釋放熱,因此有機質在一定條件下能提高土壤溫度。8、影響土壤有機質分解和轉化的因素(一)土壤生物的組成與活性1 . 土壤動物促進植物殘體的破碎和運輸2 .真菌可促進木質素的分解3 .細菌和放線菌可促進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二)土壤特性1 、質地:粘粒含量越高,有機質含量也越高。2、PH值:中性較好,PH為。3、水分:最適濕度為土壤持水量的 50-80%低洼、積水有利于有機質的 積累。4、通氣性:通氣不良易有機質累積。5、溫度:最適宜溫度大約為 25-35 C 。(三)植物殘體的特性1、物理狀態a.新鮮程度;b.破碎程度;c.緊實程度。多汁、幼嫩綠肥易于分解,磨細粉碎易于分解。2、C/N

14、 比a.有機物質組成的碳氮比(C/N)對其分解速度影響很大。 以25或30: 1較 為合適。N降至大約25: 1以下,微生物不再利用土壤中的有效氮,相反由于有機質較 完全的分解而釋放礦質態氮。9、土壤肥力與土壤生產力的關系土壤生產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屬性(基礎,內因)和發揮肥力作用的外界條件(外因)所決定的。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肥力只是生產力的基礎, 而不是生產力的全部。肥力因素基本相同的土壤,如果處在不同的環境條件 下,其表現出來的生產力也可能相差很大。外界條件一一土壤所處的環境,包括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條件 (灌溉、耕作、栽培技術、管理等)。東北黑土肥力高,但氣候條件差,一年一熟,

15、單位面積作物產量并不高;海南島磚紅壤肥力低,但氣候條件優越,水稻一年三熟,總產量高。所以,為了充分發揮土壤的生產力,既要大力培肥土壤,又要重視農 田基本建設(如平整地塊、修建渠道、開溝排水、筑堤防洪、營造防護林等), 改造土壤環境。弟早一、名詞解釋1. 土壤密度2. 土壤容重3. 土壤孔隙度4. 土壤結構5. 土壤結構性6. 土壤結構體二、問答題1、 土壤容重的實際應用價值有哪些(1)計算土壤總孔度總孔隙度(為二(1-容重/密度)X 100(2)推知土壤的松緊狀況(3)計算工程土方量土壤重量=土壤體積x 土壤容重在土工建設或土地整理工程中,有 2000m面積應挖去厚的表土,具容重為m3,應挖去

16、的土方為:2000m =400m,土壤質量為:400m m3=520t(4)估算各種土壤成分儲量根據容重和土壤成分(有機質、可溶性鹽、各種養分、各種污染物等)的含量,來計算該成分在土體中的儲量。例:1畝()農地的耕層(厚20cnj),容重為cm3,有機質含量為15g/kg ,全氮量為kg ,求1畝耕層土壤含有機質多少千克氮儲量多少千克有機質:XXX 1000X 15X 10-3=2300 kg氮儲量:XXX 1000X x 10-3 = 230 kg(5)計算土壤儲水量、灌水(或排水)定額假設土層厚度1m, 土壤質量含水量25%容重為t/m 3,求1畝土壤中的儲水1畝厚度1m土層中的儲水量=X

17、1mx t/m 3X25%=2、土壤孔隙有哪幾類土壤孔隙可分為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和通氣孔隙非活性孔隙當量孔徑 0.002 mm的孔隙,根毛和微生物 不能進入此孔隙。3、影響土壤空隙性的因素有哪些(1) 土壤質地:沙土的總孔隙度小,一般為30-40%,以大孔隙居多;粘土的總孔隙度大,一般為50-60%,且以小孔隙為主;壤土總孔隙度居中,一般為40-50%,大小孔隙比例較為適當。(2) 土壤排列松緊與土壤結構一定容積土壤中,土粒排列緊密的,孔隙度低,排列疏松的,孔隙度高。具有團聚性(即細小土粒結合成大的團粒)的土壤,總孔隙度高。(3) 土壤有機質:土壤有機質本身疏松多孔,又是團聚體的膠合劑,能促

18、進團粒結構的形成, 所以,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孔隙性良好。(4) 土壤層次:不同的土壤層次,其質地、結構、有機質含量、緊實度等均不同,故孔隙 狀況各異。一般表土孔隙度大,孔隙狀況好。4、為什么說土壤團粒結構是農業上寶貴的結構培育良好結構的有效途徑是什么1 .團粒結構土壤的大小空隙兼備團粒具有多級孔性,總的孔度大,即水、氣總容量大,又在各級 (復粒、 微團粒、團粒)結構體之間發生了不同大小的孔隙通道,大小孔隙兼備, 蓄水(毛管空隙)與透水、通氣(非毛管孔隙)同時進行,土壤空隙狀況較為 理想。2 .團粒結構土壤中水、氣矛盾的解決在團粒結構土壤中,團粒與團粒之間是通氣孔隙(非毛管空隙),可以透水 通氣

19、,把大量雨水甚至暴雨迅速吸入土壤。團粒結構土壤又有大量毛管空隙(在團粒內部),可以保水,這種土壤中的 毛管水運動較快,可以源源不斷供應植物根系吸收的需要。3 .團粒結構土壤的保肥與供肥協調在團粒結構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強烈, 因而生物活性強,土壤養分供應較 多,有效肥力較高。而且,土壤養分的保存與供應得到較好的協調。4 .團粒結構土壤易于耕作團粒結構土壤,由于團粒之間接觸面較小,粘結性較弱,因而耕作阻力小, 宜耕時間長。5 .團粒結構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層構造團粒結構的旱地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層構造。肥沃的水田土壤耕層則有一 定數量的水穩性微團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水氣并存的矛盾。培育良好團聚體的途

20、徑1)增施有機肥2 )實行合理輪作3 )合理耕作4 )改變灌水方式,減少淹水時間地下灌水(滴灌)優于噴灌,優于細溝流灌,優于大水漫灌。5 )石灰、石膏施用酸性土施用石灰,堿土施用石膏。6 ) 土壤結構改良劑A)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如:乙酸乙烯脂和順丁稀二酸的共聚物(VAMA,水解聚丙稀晴(HPAN,施用耕層土重% , 團聚體由%曾加至%施用耕層土重% , 團聚體增加至如:聚乙稀醇(PVA施用耕層土重% , 團聚體010cm土層由%曾加至1020cm團聚體由%曾加至%B)自然有機制劑: 醋酸纖維、樹脂膠、胡酶酸鹽、 瀝青制劑。C)無機制劑:硅酸鈉、膨潤土、沸石、蛭石,其中膨潤土的膨脹性強,減少稻

21、田滲漏, 其他幾種能夠增強土壤通透性。5、土壤三相比第三章一、名詞解釋土水勢 吸濕水吸濕量膜狀水 毛管水毛管斷裂持水量田間持水量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線夜潮作用凍后聚埔萎焉系數二、問答題1、土壤水在土壤中有何重要作用 土壤水分影響土壤的養分狀況 土壤水分影響土壤的通氣狀況 土壤水分影響土壤的熱量狀況 土壤水分影響微生物活動 土壤水分影響土壤的物理機械性和耕性2、土壤水分的類型3、影響土壤水分的有效性的因素。1) 土壤質地? 土壤質地的影響主要是由于土壤的表面積和孔隙系統的性質決定的。?壤土 粘土 沙土2) 土壤結構?團粒結構土壤孔隙度大,含水量高,毛管孔隙發達,因此有效水含量高,如團聚體發育

22、好的東北黑土。3) 土壤有機質?有機質本身的持水量很大,更能促進良好土壤結構的形成,多施有機物質, 可以擴大有效水范圍。?有機質能增強土壤的滲透性,有利于土壤接受降雨,可增加土壤的實際含 水量。4) 土壤層次?由于不同土層的結構,有機質含量和土壤結構等均不相同, 所以有效水含 量范圍有較大差異,一般是表層土壤有效水含量高于下層。4、土壤水總是從含水多的地方向含水少地方運動,這種說法正確否為什么 不正確5、凍后聚埔和夜潮作用的機理是什么土壤中的水汽總是從溫度高、水汽壓高處向溫度低、水汽壓低處運動,當水 汽由暖處向冷處擴散遇冷時便可凝結成液態水,這就是水汽凝結。夜晚水汽由暖處向冷處擴散遇冷便凝結成

23、液態水稱為夜潮。冬季表土凍結,水汽壓降低,而凍層以下土層的水汽壓較高,于是下層水汽 不斷向凍層集聚、凍結、使凍層不斷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這就是“凍后聚 埔”現象。第四章一、名詞解釋土壤通氣性土壤熱容量 土壤導熱率土壤熱擴散率二、問答題1、土壤空氣與大氣在組成上有什么差異,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差異2、土壤的熱特性有那些各自如何影響土壤溫度狀況土壤熱容量的影響因素含水量愈高的土壤,提高等同溫度所需的熱量愈大。農村育秧,白天放干水,晚上灌滿水。沙性土熱容量比粘重土壤小沙性土白天升溫較快,通常叫“熱性土”。粘重土壤含水量高,升溫較慢,稱“冷性土”。土壤導熱率的影響因素1)當土壤干燥缺水時,土粒間的孔隙

24、被空氣占領,導熱率小。當土壤濕潤時, 土粒間的孔隙被水分占領,導熱率增大。2)導熱率與土壤容重成正比。因為容重小時,土壤疏松、孔隙度高,空氣含量 多,所以土壤的導熱率低,反之則高。土壤的熱擴散率(土壤導溫率)的影響因素土壤質地和含水率對熱擴散率的影響1120 30 UI 30 31(含水率 )3、土壤空氣對作物生長有何影響(一)影響種子的萌發種子萌發需要溫度、水分、Q。Q把種子貯存的養分氧化分解,釋放出能 量供生命活動需要。種子萌發要求氧濃度10%O2含量不足時,代謝不能正常進行,有時產生酒精,有機酸,對種子有 毒害作用。(二)影響根系發育大多數作物在通氣良好的土壤中,根系長、顏色淺、根毛多,

25、吸收能力強; 缺Q土壤中的根系則短而粗,顏色暗,根毛大量減少,吸收能力弱。根系生長需要氧:氧濃度910%生長受阻;5%寸,發育停止。(三)影響根系吸收功能通氣不良時,根系呼吸作用減弱,吸收養分和水分的功能降低,特別是抑 制對K的吸收,依次為Ca Mg N、P等。影響養分的形態和有效性(特別是多價元素,如:Fe)0(四)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和養分狀況通氣好微生物活動旺盛,有機養分和礦質養分釋放快,固N作用強。通氣 性差,養分釋放慢,反硝化作用變強,N損失,固N作用減弱。土壤空氣中CO的增多,使土壤溶液中CO2-和HCO的濃度增加,有利于土 壤礦物質中的Ca Mg P、K等養分的釋放,但過多的 C

26、O會使Q的供應 不足,抑制根系對養分的吸收。嫌氣條件下產生有機酸、HS,對種子和植物根系有毒害作用,水稻土壤 溶液HS達kg,水稻枯黃,稻根發黑。(五)影響作物抗病性土壤通氣不良,使土壤中產生還原性氣體,如H2s能抑制土壤酶(細胞色素氧化酶、過氧化酶等)的活性。缺Q時,會使土壤酸度增大,利于致病霉菌發育,使作物生長不良,抗 病力下降。4、土壤通氣性如何影響土壤肥力如何調節通氣性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種子萌發、根系呼吸、根系吸收功能通氣性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和土壤養分的轉化通氣良好,好氧微生物活動旺盛,有機質分解迅速;通氣不良,有機質分解緩慢,并產生還原性有毒物質。影響土壤的氧化還原狀況通氣良好,土壤

27、呈氧化狀態;通氣不良,土壤呈還原狀態。土壤通氣性的調節措施施用有機肥:培育良好的土壤結構和耕層構造,提高土壤的總孔隙度和通 氣孔隙度。質地:改良過粘過沙的土壤質地,提高土壤的通氣性。深耕:雨后及灌水后及時耕鋤,防止表層土壤板結和形成結皮。灌溉與排水:合理灌排,調節土壤水分狀況。5、土壤溫度對作物生長有何影響如何進行調控1 .影響植物根系的生長發育一般植物根系在2-4 C時開始生長,10c以上生長旺盛,超過30-35 C生長 受阻。不同植物適宜根系生長土溫不同:小麥 12-16 C、玉米24-28 C、豆類 22-26 C、水稻 30-35 C。溫度低,受凍害,呼吸作用弱,根系生長受抑制,吸收養

28、分能力低。溫度高, 呼吸作用旺盛,不利碳水化合物積累,根系發生木質化至根尖,根毛區減少,降 低吸收水分、養分的能力。2 .影響種子的發芽出苗不同作物適宜種子萌發的溫度不同, 在適宜溫度內,溫度越高,種子萌發速 度越快。小麥、大麥1-2 C時15-20天,5-6 C時6-7天,9-10 C時2-3天萌發; 谷子萌發溫度為6-7 C;玉米萌發溫度為1012C;高梁萌發溫度為12-14 C。 3.影響植物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水稻,溫度過低生殖生長延遲,溫度過高營養生長期縮短。4.對其他肥力因素影響,間接影響植物的生長土溫影響土壤的化學、物理變化過程,影響有效養分的釋放。土壤溫度的調節措施翻耕松土可以

29、提高地溫灌溉排水夏季灌溉可降低土溫,排水可使土溫升高。施用有機肥料有機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吸熱性。廣泛采用多項措施調節土溫遮陰,蓋塑料地膜,壓緊土壤,熏煙,設風障等。施用土面增溫劑有機合成酸渣劑,棉籽油腳制劑,瀝青制劑等,可調節土溫第五章一、名詞解釋土壤結持性土壤粘結性土壤粘著性土壤塑性土壤外摩擦力土壤內摩擦力土壤抗剪強度土壤壓縮土壤壓實土壤堅實度二、問答題1、結持性包括哪三種類型其影響因素是什么影響土壤粘結性的因素(1)水分:a非粘閉土壤:即疏松土壤(如結構好的土壤、沙性土壤、疏松土壤)。粘結力:主要受水膜彎月面力決定。(曲線C)b粘閉土壤:即土粒緊密排列的土壤(壓實土壤、大土塊等)。粘結力:

30、主要受分子內聚力和水膜彎月面力的雙重作用。含水量多時,水膜彎月面力影響大;含水減少時,內聚力增加,彎月面力也 增加,粘結力迅增。土壤粘結力隨含水量的減少而迅速增加。(2) 土壤質地土壤質地越細,土粒間分子引力越大,水膜越多,粘結性越強。(3)陽離子種類、有機質含量N葉使土粒分散,增加粘結性;Ca2唯膠粒凝聚,減少土粒接觸面積,降低 粘結力。腐殖質增加砂土粘結力,減少粘土的粘結力。影響土壤粘著性的因素(1) 土壤含水量:含水少時,粘著性小,含水增多,粘著性增大。隨土壤水分 進一步增加,水膜加厚,吸水力減小,粘著強度降低。當含水量增多至土壤成流 體狀態時,粘著性消失。(2) 土壤質地:土粒越細,粘

31、著性越強。(3)農機具材料的性質:農機具所用材料的親水性,影響土壤的粘著強度。親水性強,易粘著,反之不易粘著。(木料易粘著,塑料不易粘著)(4) 土壤有機質含量、結構性:有機質多、結構性好的土壤,粘著性低。影響土壤塑性的因素1. 質地和礦物種類:粘粒含量小于15%的土壤無塑性,隨粘粒增多,塑性 下限增加較少,上限增加較多,故塑性指數增加,塑性增強。2: 1型膨脹型礦物(蒙脫石類)塑性最大,2: 1型非膨脹型(水云母類)次之,1: 1型礦物(高嶺 石類)最小。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有機質,可使土壤塑性上、下限都增加,但對塑性指 數無大的影響,這有利于土壤耕作(因為提高土壤塑性下限,就擴大了適于耕作

32、 的土壤含水量范圍)。2、不同結持性對土壤耕作的影響如何土壤粘結性與土壤耕作的關系粘結力大,耕作時易形成大土塊,即使經耙糖也會形成小于的團聚體, 破壞 土壤結構。粘結力增加農機具對土壤作用的阻力和附著力。土壤粘著性對土壤耕作的影響粘著性強時,增加耕作阻力,降低耕作質量。生產中采用表面光滑、摩擦系數小、親水性差的農機具材料,降低土壤含水 量都有利于提高耕作質量。土壤塑性對土壤耕作的影響在土壤塑性范圍內耕作,土粒滑動使土壤粘閉,易形成大的堡條,干后形成 大的土塊,降低耕作質量,不利作物生長。另外,在土壤塑性范圍內耕作,因機械壓力而產生塑流,易陷車。同時,土 壤的粘結力、內摩擦力很小,機械易打滑。避

33、免在土壤的塑性范圍內耕作。3、什么是土壤抗剪強度影響因素有哪些影響土壤抗剪強度的因素2. 土壤質地:土壤越粘重,抗剪強度越大。3. 土壤容重:容重越大,土壤越緊密,土粒咬合越大,抗剪強度越大。4、什么是土壤壓縮與壓實簡述產生土壤壓實的原因及土壤壓實對土壤耕作和作 物生長的影響。土壤壓實的原因過度耕作:耕作機具都有壓實土壤的一面,超出需要的過度耕作是壓實土壤 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土壤過濕時耕作:在土壤塑性狀態時耕作最易被壓實。農機具的接地壓力太大:正常情況下,播前整地、播種、鎮壓的接地壓力應 小于5-6 N/cm2,而夏、秋耕為10-15 N/cnL而目前拖拉機輪胎的接地壓力為8-16 N/c”,

34、播種機輪子為12-19 N/cm2,收獲機(康拜因)為18-23 N/cm2。壓實對土壤和作物生長的影響壓實的土壤空氣少,通氣差,蓄水少,好氣性微生物活動受抑,有效態養 料少。壓實的土壤滲水性差,遇大雨易產生徑流,引起土壤沖刷。壓實的土壤結構被破壞,土粒緊密結合,易板結。土壤粘結力、抗剪強度等增加,從而增大耕作阻力。壓實的土壤作物出苗緩慢,不整齊,植株生長慢,矮小,根系淺而不發達, 易產生畸形塊根。減產。5、防止土壤壓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采用適當排水措施,平整地面,減少局部積水或土壤過濕;避免在塑性范圍內耕作土壤;改進農機具設計,減少接地壓力;推廣適合的少耕法、免耕法,減少耕作次數。一、名詞解釋

35、土壤耕作:土壤耕作是通過農機具的機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調整耕作層和地面狀況,以調節土壤水分、空氣、溫度和養分的關系,為作物播種、出苗和生長發育 提供適宜的土壤環境的農業技術措施。少耕法:少耕法是一種以重型耙或旋耕機為手段進行的表土作業,改變傳統翻耕 作業方式,減少土壤攪動量,可以減少土壤流失程度的耕作方式。免耕法:免耕法又稱零耕作,直接在前荏地上播種,作物播種前和播種后的整 個生長期間不采用傳統土壤耕作措施進行作物生產的一種耕種方式。二、問答題1. 土壤耕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 .改良土壤結構2 .創造和保持良好的土壤耕層構造和表面狀態3 .清除雜草、翻埋肥料和防治病蟲害2. 土壤耕作的主要機械作

36、用是什么土壤耕作對土壤的機械作用主要有 4個方面:碎土,翻土,壓土,混土。碎土是把土壤碎散成各種大小的團聚體。 翻土一一 將表層土壤翻到下層,下層土壤翻到上層。壓土一一使土壤緊密,減少大孔隙比 21例。混土一一把整個耕作層的土壤混合,均勻一致。3. 土壤耕作分哪兩大類基本耕作措施和表土耕作措施各有哪些類型耕翻、耙地、中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土壤耕作措施可分為基本耕作措施和表土耕作措施兩大類。基本耕作措施主要有 翻耕、深松耕、旋耕。表土耕作措施有耙地,糖地 (耕地),中耕,鎮壓,起壟, 作畦。翻耕的作用:翻土可將原耕層上層土翻入下層,下層土翻到上層;松土使原來較緊實的耕層翻松;碎土犁壁有一曲面,犁前

37、進的動力使望片在曲面上破碎,進而改善結構,土壤松碎成團聚體狀態(水分適宜時)。耙地作用:松土、碎土、平整、混肥、滅荏、除草等;中耕作用:松土、破除板結、除草、保埔(減蒸失、納雨水)、增溫等;主要是消除雜草。4. 少耕法、免耕法的理論基礎是什么(本題答案摘自豆丁文檔,老師課件沒找到) 理論基礎:1 .作物殘余物在地面覆蓋,有利于滲水,保水,抗沖擊,減少土壤結構的 破壞;2 .中耕要求種床緊實,行間疏松;3 .根系腐爛后,在不動土壤的情況下,即可形成通氣孔道,其物理性好。5. 少耕法和免耕法有何優缺點少免耕的優點和作用1)防止土壤侵蝕,擴大土地利用土壤結構緊密,加之表面殘荏、秸稈覆蓋,防蝕能力強。

38、2)保持土壤結構,提高保水保肥能力不攪動土層,結構未破壞,毛管孔隙比例高;地表覆蓋,接納雨水,防止蒸發;秸稈還田多,土壤有機質積累多,分解弱。3)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4 )節約時間,爭取季節.少免耕的缺點1 ) 病蟲草害加重需要高效、低毒、低殘留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等;2 )施肥問題化肥面施,流失嚴重,需專用機具;殘荏、綠肥和有機肥不能翻埋;3 ) 土壤問題結構變緊;表層富化,下層貧化;4)作物問題作物容易早衰、倒伏。第七章1 .作物種子與作物品種的概念一個優良品種應具備哪些條件一、 種子的概念植物學的種子:指由胚珠發育而成的繁殖器官。作物生產上的種子: 直接用來作為播種(栽植)材料

39、的植物器官都稱為種子。 二、品種的概念品種是人類在一定的生態條件和經濟條件下,根據需要人工選育的某種作物 的一種群體。品種不是植物學分類的一級單位,它可以屬于某一特定的種或亞種。2 .育種的主要目標是什么高產、穩產、優質、多抗和適應性強是目前國內外育種的總目標,也是現代 農業對良種的普遍要求。但要求的側重點和具體內容,常因地、因時、因作物種 類而異。3 .作物育種的方法有哪些育種的基本方法:基因(性狀)重組或創造變異:雜交育種:親本優勢互補誘變育種:輻射誘變、化學誘變、航天(誘變)育種。系統育種:利用自然變異基因工程:基因克隆與轉化體細胞雜交:原生質體融合選擇變異:選優去劣單株選擇法、混合選擇

40、法分子標記輔助選擇4 . 雜種優勢利用(雜交種)和雜交育種有何異同相同點:雜交優勢利用(雜交種)同雜交育種一樣,需大量收集種質資源,選配親本, 進行有性雜交、品種比較試驗、區域試驗和申請品種中定。不同點:雜交育種是雜交后自交純合,選育純系品種。每年從生產田或種子田內植株上收獲種子,即可供下一年生產播種之用。雜種優勢利用是先選育純合的自交系 (純系),然后自交系間雜交,形成 雜交種供生產田播種。雜交種不能在生產田留種,每年必須專設親本繁殖區 和雜交種種子生產(制種)區5、何為良種良種繁育的程序是什么良種是指在一定地區和栽培條件下能符合生產發展要求,并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品種,包括品種品質和播種品質兩

41、個方面的含義。良種繁育的程序與體系:6. 種子檢驗主要內容有什么品種真實性和純度鑒定依據形態、生理生化、遺傳學特征鑒定田間鑒定、室內鑒定凈度分析發芽試驗、生活力測定水分測定:種子含水量測定名詞解釋報酬遞減律報酬遞減律是一個經濟學上的學說,一般表述是:從一定土地上所得報 酬隨著向該土地投入的勞動和資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隨著投入的單位 勞動和資本量的增加,報酬的增加卻在逐漸減少。即最初的勞動和投資所得 到的報酬最高,以后遞增的單位投資和勞力所得報酬是漸次遞減的。最小養分律植物為了生長發育,需要吸收各種養分,但是決定植物產量的是土壤中那個相對量最小的有效養分,無視這個限制因素,即使繼續增加其它營

42、養成 分,也難以提高產量。限制因子律增加一個因子的供應,可以使作物生長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長因子不 足時,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長增加, 直到缺乏的因子得到補充, 作物才能繼續增長。1 .簡述影響植物吸收養分的外界環境條件。一、光照能量的供應:吸收養料需要能量,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度大,吸收的能 量多,養分吸收也多;酶的誘導和代謝途徑上需要光照、硝酸還原酶的激活需要光;蒸騰作用:光可調節葉子氣孔的開關,而影響蒸騰作用。二、溫度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增加,呼吸作用加強,植物吸收養分的能力也隨著 增加。植物根系要求適宜的土壤溫度為15-25 C。三、水分水分對植物養分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

43、可加速肥料的溶解和有機肥料的礦化,促進養分釋放;另一方面釋放土壤中養分,并加速養分的流失,所以雨天不宜施肥。但是 鉀肥在不正常氣候條件下的肥效遠遠超過正常年份,這是由于鉀能增強作物 抗脅迫性。四、通氣通氣有利于有氧呼吸,也有利于養分的吸收,因為有氧呼吸可形成較多的 ATP供陰陽離子的吸收。反之,土壤排水不良,呈嫌氣狀態,作物吸收養分 少,甚至根部還有外滲,排水通氣后才能恢復,施肥常結合中耕除草,促使 作物更好地吸收養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五、土壤狀況在酸性反應中,植物吸收陰離子多于陽離子;而在堿性反應中,吸收陽離 子多于陰離子。六、養分濃度植物對土壤溶液中某些養分的吸收速率,決定于該養分的濃度

44、,這種關系不 是直線關系,而是一種漸近曲線。七、離子間的相互作用離子間的拮抗作用:指某一離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離子的吸收。離子間的協助作用:某一離子的存在能促進另一離子的吸收。維茨效應:外部溶液中Ca2+K Mg2+A13+等二價及三價離子,特別是 Ca2+ 能促進K+、Br-的吸收,根里面的Ca2鐘不影響鉀的吸收。但維茨效應是有限度的,高濃度的 Ca2板而要減少植物對其它離子的吸收。八、耕作管理耕作制度:傳統耕作、免耕或少耕可改善土壤條件、節省能源,提高表層土壤的養分含量和生物活性。水漿管理:灌溉可以提供部分養分,排水和滲漏損失養分。施肥:應注意用量和比例、副成分、副作用、肥料形態、位置和方式

45、。2 .簡述有機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1 .提供作物所需的各種礦質養分和有機養分。養分全,后效長,含有植物生長必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包括氮磷鉀鈣鎂硫和 微量元素,是一種完全肥料。有機肥料在分解過程中通過礦化作用將其含的 養分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供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2 .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質。通過提供有機碳源,可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提高土壤中難溶性磷和微量元素有效性。提高土壤陽離子代換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對pH的緩沖能力。減輕土壤侵蝕。3 .增加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多個田間試驗的結果表明:施用有機肥料對農作物有良好的增產作用。配合

46、施肥技術與常規施肥方法比較: 可提高小麥、玉米中蛋白質%)氨 基酸%)面筋%)含量。降低蔬菜中硝酸鹽,亞硝酸鹽含量,提高維生素 C含量。提高大豆中粗脂肪),亞油酸)和油酸於量。4 .補給和更新土壤有機質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有機質含量決定于形成和分解量的消長比。形成量決定進入土壤中有機質的數量和腐殖化系數,一般在5 .提高微生物和酶活性帶入大量有益微生物,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加酶措施”。有機肥料為土壤微生物提供大量新鮮有機質, 使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強,加 速土壤養分的釋放。有機肥料中含有多種有機酸和酶,促進微生物繁殖,還可產生多種有機酸 和酶,因而能增加土壤難溶性養分的釋放。6 、減輕

47、環境污染,凈化環境。3.判斷作物必需營養元素的依據是什么1. 如缺少某種營養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生活史;2. 必須營養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營養元素代替;3. 必須營養元素直接參與植物代謝作用。第八章、名詞解釋病害:作物受到病原物侵襲,造成形態、生理和組織結構上病變,并影響正 常生長發育、甚至局部壞死或全部死亡的現象稱為病害。非傳染性病害:也稱生理性病害或非寄生性病害,由不良物理或化學因素誘 發。非傳染性病害可能誘發傳染性病害。傳染性病害:也稱寄生性病害,由生物病原物誘發的病害,大多數病害屬傳 染性病害。二、問答題1 .昆蟲口器分為哪幾類三類,1、咀嚼式口器:取食固體食物。2、吸收式口器,取食液

48、體食物,虹吸 式口器和舐吸式口器吸食暴露在物體表面的液體物質,刺吸式口器和鋰吸式口器吸食植物體內的汁液或吸食動物體液。3、嚼吸式口器:兼食固體和液體兩種食 物。2 .昆蟲體壁分為哪幾部分昆蟲的體壁由內向外可分為底膜、皮細胞層、表皮層三部分。3 .昆蟲體壁的功能是什么昆蟲的體壁起著高等動物皮膚和骨骼的作用:1、控制體內水分的蒸發;2、特殊的結構與化學組成能阻止異物侵入,起保護性屏障作用;3、決定并支撐蟲體體形,保護內臟,內陷形成的“內骨骼”可供肌肉著生;4、著生各種感覺器官和腺體,是內外信息交流的屏障;5、營養成分的貯存庫。4.作物病蟲草害的防治方法是什么1 、植物檢疫:是防止危險性病、蟲、雜草

49、傳播蔓延,保障農業生產和保證 對外貿易順利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2 、農業防治技術:深翻地、合理輪作和間作套種、規模種植3 、物理機械防治技術:利用各種物理手段或機械設備來防治作物病蟲害的 技術。4 、生物防治技術: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謝產物來防治病蟲害、雜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5 、化學防治技術:利用化學藥劑防治作物病、蟲、雜草等有害生物,從而 保護農作物的方法。第九章一、名詞解釋種植制度:種植制度是指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的作物組成(構成)、配置、熟制 與種植方式的綜合。作物布局:作物布局是指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作物結構與配置的總稱。復種:復種是指在同一田塊上一年內接連種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種植方

50、式。間作:在同一田塊上,同一生長期內,成行或成帶相間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 的種植方式,也稱夾作、問種。分條狀(直行)問作和帶狀間兩種。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長的后期(收獲前)于其株行間播種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種植方式,也稱套種、用種。種植模式:種植模式是指一個地區在特定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下,為了實現農業資源持續利用和農田作物高產高效,在一年內于同一農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 結構與時空配置的規范化種植方式。混作:在同一塊田地上、在同一生長期(季節)內混合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又稱為混種。連作:同一田塊,連年種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復種方式的種植方式。輪作:同一塊田地,有序地、輪換種植不同作物或不

51、同復種方式的種植方法。荏口 :在輪連作中,給予后作物以種種影響的前荏作物及其荏地的泛稱。單作:在同一田塊、一季種植一種作物的種植方式,也叫清種、純種、平作、凈種。二、問答題1、作物布局在農業生產上的意義 答:1.作物布局是種植業較佳方案的體現者; 2.作物布局是農業生產布局的中 心環節;3.作物布局是農業區劃的主要依據與組成部分;4.作物布局是我國融 入世界農業體系的需要。2、決定作物布局的因素答:1.作物的生態適應性(作物生態適應性是指在某一地區,作物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對生態條件的要求與當地實際自然生態條件相吻合的程度);2.農產品的社會需求及價值因素;3.社會的發展水平3、輪連作的定義答:輪

52、作,同一塊田地,有序地、輪換種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復種方式的種植方法; 連作,在同一田地上連年種植相同作物的種植方式,也叫“重荏”。4、輪作的作用及意義答:合理輪作有助于抑制雜草及病蟲害, 也有利于改善植物養分的供給,防止土 壤流失,降低水資源的污染,因此,作物輪作是可持續農作制度的一項核心內容。1.協調、改善和合理利用荏口,調養地力;2.防除或減輕病蟲草害;3.有利于合 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經濟效益。5、荏口特性的形成答:影響荏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三個方面:1.時間因素2.生物因素3.栽培措施 因素6、不同作物對連作的反應答:1、忌連作的作物2、不耐連作的作物3、耐短期連作的作物4、耐連作的作 物

53、7、連作的危害及消除途徑答:連作危害:1、土壤養分偏耗2、有毒物質積累3、病蟲草害加重4、土壤微 生物種群單一化5、土壤酶活性降低。消除途徑:1、化學技術:補施化肥,平衡施肥;用現代的植保技術解決病 蟲害的防除問題;2、農業技術:更換品種,不同品種的生物特性不同,抗病品 種比感病品種連作受害輕;土壤耕作;合理灌溉;3、物理技術:即土壤的激 光處理技術等。8、連作的應用答:1.連作的必要性:(1)社會需要決定;(2)資源利用特征決定;(3)經濟效益決定;(4)作物結才決定2.連作的可能性:(1)作物耐連作特性允許連作(2) 新技術推廣應用允許連作9、作物布局的原則答:1.以滿足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

54、為根本目的;2.以作物生態適應性為依據;3.與當地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 達到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統10、復種的作用答:1、增加作物播種面積,提高耕地年生產力;2、優化種植業結構,緩和作物 問爭地矛盾;3、有利于耕地用養結合,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4、增強農業 生產的穩定性,提高勞動就業率11、間、混、套作的意義答:1.提高光能利用率;2.充分的利用水分和養分;3.減輕病蟲害及其它自然災害12、間、混、套作的技術要點答:間混套作增產的關鍵是作物之間的互補,因此間混套作技術的選擇以強化互 補,弱化競爭為基本要求。1.選擇適宜的作物種類和品種2.科學設計田間配置 3.合理運用生

55、長發育調控技術第十章一、問答題1 .簡述作物的溫光反應特性。作物的溫光反應特性(又稱感溫性、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須經歷一定的溫度和光 周期誘導后,才能從營養生長轉為生殖生長,進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進而才 能開花結實的特性。作物的這種感溫和感光能力是在經過一定時期的營養生長后才具有的,這一營 養生長時期稱為基本營養生長期,作物的這一特性稱為基本營養生長性。2 .什么叫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者之間關系如何作物營養器官根、莖、葉的生長稱為營養生長;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的生長 稱為生殖生長。兩者之間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1 .營養生長期是生殖生長期的基礎;2 .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階段兩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協調發展;3 .在生殖生長期,作物營養生長還在進行,要掌握得當。應搞好作物早期管理,促進植株生長健壯,并防止營養器官的早衰,為開花結果 打下良好基礎。營養生長過旺,則莖葉徒長,消耗大量的養分,因得不到足夠的養分,致 使禾谷類作物空癟粒增多,容易發生倒伏和貪青晚熟。棉花等作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