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情況報告_第1頁
施工情況報告_第2頁
施工情況報告_第3頁
施工情況報告_第4頁
施工情況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廣東新中國船廠有限公司小虎島造船基地工程一期工程第一標段 施工情況報告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廣東新中國船廠有限公司小虎島造船基地一期工程第一標段項目經理部2013 年 6月 10日目 錄第一章 工程概況1 1.1工程地理位置1 1.2工程結構1 1.3工程規模1第二章 軟基處理加固要求4 2.1軟基處理試驗區加固要求4 2.2試驗區外軟基處理加固要求4第三章 施工監測與檢測方案6 3.1監測項目內容63.2監測測試方法及原理63.2.1表層沉降觀測63.2.2孔隙水壓力觀測83.2.3分層沉降觀測103.2.4地下水位觀測123.2.5深層土體位移觀測133.3檢測方法153.3.1平板載

2、荷試驗153.3.2標準貫入試驗16 3.3.3圓錐動力觸探17 3.3.4靜力觸探試驗183.3.5十字板剪切試驗19 3.4監測數據的處理分析和報送193.4.1監測初始值測定193.4.2 監測數據資料整理、提交及流程203.4.3監測報表的內容及報送時限21第四章 施工工藝介紹224.1施工流程描述224.2施工工藝流程圖224.3主要分部分項工程施工方法244.3.1圍堰及護岸工程244.3.2陸域形成工程284.3.3軟基處理工程31第五章 軟基處理加固效果分析465.1試驗區軟基處理加固效果分析465.2試驗區外軟基處理加固效果分析47 5.3軟基處理加固效果結論48第六章 原材

3、料送檢情況49第七章 工程質量自評情況50第八章 工程安全管理情況51第九章 小結53廣東新中國船廠有限公司小虎島造船基地一期工程第一標段施工情況報告第一章 工程概況1.1 工程地理環境廣東新中國船廠有限公司小虎島造船基地一期工程第一標段工程位于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小虎島北端,東側緊挨廣州華潤熱電煤碼頭、煤堆場及輸煤棧橋;南側緊靠廣深港客運專線隧道,至華潤熱電廠廠區約700m,至已建的小虎二橋約2km;西臨小虎西水道,與黃閣鎮隔江相望;北臨大沙水道(始點為浮蓮崗水道及沙灣水道交匯處的八塘尾),距離規劃的珠三角外環高速公路蓮花山大橋(中線方案)約1km,碼頭前沿回旋水域距大沙主航道最小距離有428

4、m,距離廣州港出海航道約4.6km。 1.2工程結構本工程包括圍堰工程、陸域形成工程(疏浚、吹填)和軟基處理工程(含軟基處理試驗區)。圍堰:東圍堰AD部分堤頂標高為+3.5m,DF部分堤頂標高為+4.0m;南圍堰施工標高為+3.5m;西圍堰QL部分施工標高為+3.5m,LJ部分施工標高為+4.5m;北圍堰施工標高為+4.5m。圍堰采用充填砂袋砂斜坡式結構,局部再施打塑料排水板加固;港池疏浚采用抓斗式挖泥船挖除,挖泥船抓泥到泥駁上,泥駁運輸到指定的卸泥點卸除。疏浚后高程區為-7.7m,區為-9.0m;而陸域形成則采用外購砂回填,回填標高+4.5m;在陸域回填形成后再進行軟基處理,軟基處理采用深層

5、井點降水+強夯施工工藝(部分區域還需要進行分級堆載),軟基處理后的地基承載力要求達到120150kPa。最后場平標高面為+3.0m。1.3工程規模本項目為一期工程的第一階段工程,包括護岸及圍堰工程、陸域形成工程(疏浚、吹填)、軟基處理工程(含軟基處理試驗區)等。主要內容包括有陸域形成面積29.49萬m2(包括2.8公里的圍堰),軟基處理面積約為27.5萬m2 (其中包括有試驗區面積,試驗區面積原設計為30231m2,根據現場施工情況調整為28569m2),水域疏浚約23.4萬m2,總疏浚量57.59萬m3。 圍堰及護岸施工平面圖見圖1-1,軟基處理施工平面圖見圖1-2,試驗區軟基處理平面圖1-

6、3。第 14 頁 共 53 頁圖1-1:圍堰及護岸施工平面圖圖1-2:軟基處理施工平面圖圖1-3:試驗區軟基處理施工平面圖第二章 軟基處理加固要求2.1軟基處理試驗區加固要求(1)設計荷載場地地面使用荷載S-1S-4分塊分別按30kPa、60kPa、100kPa、120kPa考慮。(2)標高 場地控制標高:+3.66m,結構層厚度暫按預留66cm考慮,交工面標高為+3.00m。(3)殘余沉降地基處理后主固結殘余沉降要求:S-1S-3分塊<30cm;S-4<25cm。(4)基層交工面以下填料應為中細砂或中粗砂層,其含泥量不大于10%,平均厚度不小于2.0m。(5)地基承載力交工面處的

7、地基容許承載力:S-1S-2分塊不小于120kPa;S-3S-4分塊不小于180kPa。(6)地基土強度加固后地基土強度由靜力觸探試驗確定,原則上要求比貫入阻力Ps:S-1S-2分塊不小于550kPa;S-3S-4分塊不小于600kPa。2.2 試驗區外軟基處理區加固要求(1)設計荷載 場地地面使用荷載D1D5分塊分別按30kPa、6080kPa、60kPa 、6080kPa、30kPa考慮。(2)標高場地控制標高:+3.66m,結構層厚度暫按預留66cm考慮,交工面標高為+3.00m。(3)殘余沉降地基處理后主固結殘余沉降要求:D1、D3、D4、D5分塊<30cm;D2分塊船臺總組場聯

8、合堆載區<25cm,堆載區<50cm。(4)基層交工面以下填料應為中細砂或中粗砂層,其含泥量不大于10%,平均厚度不小于2.0m。(5)地基承載力交工面處的地基容許承載力:D1、D3和D5分塊不小于120kPa;D2、D4分塊不小于150kPa(堆載+7.5m范圍)。(6)地基土強度加固后地基土強度由靜力觸探試驗確定,原則上要求比貫入阻力Ps:D1、D3分塊不小于550kPa;D2和D4分塊不小于600kPa。第三章 施工監測和檢測方案3.1監測項目內容軟基處理監測是為了了解整個軟基加固過程中孔隙水壓力消散、沉降變形,排水固結的發展過程,從而起到控制施工速率,保證地基穩定的作用,且

9、對評價加固效果、總結工程經驗提出有效資料,因此在施工過程中進行濫測,應用監測所得的信息指導施工,及時掌握變形的狀況,對確保安全施工、信息化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本工程的要求、周圍環境、場地本身的特點及相關工程的經驗,按照安全、經濟、合理的原則,擬設置的監測項目如下:1) 表層沉降監測2) 孔隙水壓力監測3) 分層沉降監測4) 地下水位監測5) 深層土體位移監測3.2監測測試方法及原理3.2.1表層沉降標觀測3.2.1.1監測目的為了解地基土軟基處理過程中的沉降情況,按照設計要求在軟基處理區內均勻布置地表沉降標進行沉降觀測。要求沉降板尺寸為500×500×8mm鋼板,各

10、沉降標觀測點坐標詳見設計提供的相關圖紙。3.3.1.2監測點埋設方案沉降標觀測點埋設要求應在鋪設工作墊層后,軟基處理前埋設。埋設位置按軟基處理設計圖紙要求進行,其埋設方法、觀測步驟及保護措施見圖3-1、圖3-2。 圖3-1 沉降板埋設大樣圖 圖3-2 沉降觀測點監測工作流程圖 3.3.1.3監測儀器采用兩秒級全站儀進行測量。3.3.1.4監測方法在觀測點設置穩定后,立即測量其原始標高,作為初始讀數。以后每次測量其標高,即可得到前后兩次測量間隔的沉降量。計算出累計沉降值。3.3.1.5監測時間觀測工作自沉降板埋設(安放)壓實穩定后開始至竣工為止。 3.3.1.6監測成果軟基處理初期,原則上觀測結

11、束后,當天提供觀測成果;在軟基處理后期每周提供一次觀測成果。如出現異常情況,則及時通知各參建單位代表。3.3.1.6監測頻率施工過程中前30天1天/次,30天后至工程竣工2天/次。3.2.2孔隙水壓力監測為了解吹填過程中地基土的孔隙水壓力增長與消散情況,進行孔隙水壓力觀測。3.2.2.1埋設方案孔隙水壓力埋設工作與分層沉降同時段進行??紫端畨毫τ嫓y頭埋設到設計標高后,用粘土球封孔。按照設計要求各觀測斷面分別埋設6個孔隙水壓力觀測傳感器。具體埋設數量及埋設標高按照設計施工圖紙進行。埋設方法步驟見圖3-3、圖3-4。 圖3-3 孔隙水壓力傳感器埋設大樣圖 圖3-4 孔隙水壓力傳感器監測工作流程圖3

12、.2.2.2監測儀器采用手持式孔隙水壓力頻率計進行觀測。3.2.2.3 監測方法使用頻率計測出各孔隙水壓力觀測傳感器的即時頻率,將每次觀測的數據記錄在觀測表內,計算出該點的即時孔隙水壓力。3.2.2.4 監測時間觀測工作自儀器埋設(安放)并經校定后開始,至竣工為止。3.2.2.5 監測成果軟基處理初期,原則上觀測結束后,當天提供觀測成果;在軟基處理后期每周提供一次觀測成果。如出現異常情況,則及時通知各參建單位代表。 3.2.2.6監測頻率施工過程中前30天1天/次,30天后至工程竣工2天/次。3.2.3分層沉降觀測為了解不同土層的沉降情況,選用電磁式沉降儀進行觀測。3.2.3.1 埋設方案埋設

13、工作應在插設塑料排水板后鋪膜前進行。分層沉降管埋設底標高為-13.5m。沉降管采用PVC 管。各斷面沉降環的埋設標高詳見設計施工圖紙。儀器埋設完成后待其穩定再進行觀測。埋設方法步驟見圖3-5、圖3-6。 圖3-5 分層沉降埋設大樣圖 圖3-6 分層沉降監測工作流程圖3.2.3.2監測設備采用電磁式沉降儀進行測量。 3.2.3.3觀測方法在分層沉降埋設完成后,用水準儀測出管口高程,用沉降儀測出管口以下各觀測點的深度,計算出初始標高。以后每次觀測時,水準儀測出管口高程,用沉降儀測出管口以下沉降環的深度,數據記錄在分層沉降觀測表內,通過標高對比,計算出地表下不同土層的沉降值。3.2.3.4 觀測時間

14、觀測工作自儀器埋設(安放)并經校定后開始,至竣工后為止。 3.2.3.5觀測成果軟基處理初期,原則上觀測結束后,當天提供觀測成果;在軟基處理后期每周提供一次觀測成果。如出現異常情況,則及時通知各參建單位代表。3.2.4地下水位觀測為了解地基土軟基處理過程中地下水的變化情況,按照設計要求在軟基處理區邊緣的水平位移觀測點附近布置地下水位觀測孔進行地下水觀測。各地下水位觀測點位置詳見設計提供的施工圖紙。3.2.4.1 埋設方案地下水位觀測點埋設要求與深層側向水平位移埋設同時段進行。要求水位管底標高為-12.0m。水位管采用PVC 管。埋設位置按設計圖紙要求進行,其埋設方法、觀測步驟與保護措施見圖3-

15、7、圖3-8。 圖3-7 地下水位監測孔埋設大樣圖 圖3-8 地下水位監測工作流程圖3.2.4.2測試儀器采用電測水位計進行測量。3.2.4.3 測量方法在地下水位孔埋設完成后,用水準儀測出管口高程,用水位計測出管口到地下水面的距離,計算出水位標高。3.2.4.4 觀測時間觀測工作自水位管埋設完成開始至竣工為止。3.2.4.5 觀測成果軟基處理初期,原則上觀測結束后,當天提供觀測成果;在軟基處理后期每周提供一次觀測成果。如出現異常現象,則及時通知各參建單位代表。 3.2.5深層土體位移觀測為了確保吹填過程中周邊圍堰結構的穩定,進行土體深層水平位移觀測,監測不同深度土層各點的水平位移情況。3.2

16、.5.1埋設方案深層側向水平位移觀測的埋設工作應在施工前埋設。埋設采用鉆孔埋設法,先鉆至設計深度,孔底若為軟層加深至硬層后再埋設測斜管,穩定后測初始值及管口高程,投入正常使用。詳細過程見圖3-9、圖3-10。 圖3-9 深層土體位移監測孔埋設大樣圖 圖3-10 深層土體位移位監測工作流程圖廣東新中國船廠有限公司小虎島造船基地一期工程第一標段施工情況報告3.2.5.2 測試儀器采用國產測斜儀進行觀測。3.2.5.3觀測方法用測斜儀從測斜管底部自下而上每0.5m為一個測點,測量不同深度處的土體水平位移量,并按180度角正反向兩次測量,將每次觀測的數據記錄在觀測表內.3.2.5.4 觀測時間觀測工作

17、自儀器埋設(安放)穩定后開始,至竣工后為止。3.2.5.5 觀測成果地基處理初期,原則上觀測結束后,當天提供觀測成果;在軟基處理后期每周提供一次觀測成果。如出現異常情況,則及時通知各參建單位代表。3.3檢測方法3.3.1平板載荷試驗3.3.1.1 檢測目的通過試驗,確定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是否滿足設計要求。3.3.1.2試驗裝置與試驗基本要求試驗采用壓重平臺反力裝置。壓重平臺反力裝置作為荷載反力,將特征值2倍的荷重在試驗開始前一次性加上平臺,試驗時用油壓千斤頂分級加載。本次試驗地基土平板載荷試驗的承壓板面積大于1,各點均加載至地基破壞,根據荷載-沉降關系曲線確定地基承載力。3.3.1.3檢測數量本

18、次軟基處理工作面積為270744,試驗區面積為28569。根據設計要求,第標段暫定6個點;試驗區暫定8個點。3.3.1.4試驗加載方法和沉降觀測(1)試驗加載每級加載為預定最大試驗荷載的1/8,每加一級荷載施加后按間隔5、10、15、15、15min讀記承壓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半小時讀記一次,當連續2小時內,每小時內的沉降量小于0.1mm(在試驗荷載大于承載力特征值時沉降量為0.25mm)時,即可加下一級荷載,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即可終止加載:、承壓板周圍的土明顯地側向擠出;、沉降s急劇增大,Ps曲線出現陡段;、在某一級荷載下,24小時內沉降速率不能達到穩定標準;當s/b0.06(b為承壓板

19、寬度或直徑;加載至最大試驗荷載,承壓板沉降速率達到相對穩定標準。(2)沉降觀測:承壓板面積大于等于1時應在其兩個方向對稱安置4個位移測量儀表,承壓板面積小于1時,可對稱安置2個位移測量儀表,按規定時間測沉降量,百分表精度為0.01mm。3.3.2 標準貫入試驗3.3.2.1 檢測目的標準貫入試驗目的是檢測地基均勻性,判定地基承載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3.3.2.2 試驗裝置與試驗基本要求本次試驗儀器設備規格詳見表3-1。 表3-1 標準貫入試驗儀器設備規格 落 錘探 頭探 桿貫入指標錘質量(kg)落距(cm)直徑(mm)錐度(º)直徑(mm)觸探指標63.5±0.5076&#

20、177;251182042貫入30cm擊數N 63.5標準貫入試驗(SPT)是用一定質量的重錘,以一定高度的自由落距,將標準規格的標貫尺貫入處理地基中,根據打入處理地基中一定距離所需的錘擊數,判定處理地基的力學特性。 當連續三次N63.5>50擊時,可停止試驗。要求在淤泥等軟土層內每隔1.5m取1個原狀土樣并做一次標準貫入。鉆孔深度按鉆穿淤泥等軟土層進行其下臥硬層不小于1m控制。土樣送實驗室進行常規土工試驗。3.3.2.3 檢測數量本次軟基處理工作面積為270744,試驗區面積為28569。根據設計要求,第標段檢測暫定20個孔,每孔25米;試驗區暫定12個,每孔25米。3.3.2.4檢測

21、步驟(1)先將鉆具鉆至試驗土層標高以上約15cm處,然后對所需試驗土層連續進行標貫。(2)試驗時,穿心錘落距為76cm,使其自由下落,將貫入器豎直打入土中15cm處,以上每打入土層30cm的錘擊數,即為實測錘擊數N。(3)拔出貫入器,取出貫入器中的土樣進行鑒別描述。(4)若需繼續進行下一深度的貫入試驗時,即重復上述操作步驟進行試驗。3.3.2.5 技術要求(1)落錘方式對錘擊能量的影響極大,不應采用早先沿用的人拉繩方式,而應采用固定落距的自由落錘的錘擊方式,錘的脫落方式可分為碰撞式和宿徑式。(2)觸探桿連接后的最初5m最大偏斜度不應超過1,大于5m后的最大偏斜度不應超過2,試驗開始時,應保持探

22、頭與探桿有很好的垂直導向,必要時可以預先鉆孔作為垂直導向,錘擊貫入應連續進行,不宜間斷,錘擊速率一般為每分鐘15到30擊。在砂土和碎石類土中,錘擊速率對試驗成果影響不大,錘擊速率可增加到每分鐘60擊。錘擊過程應防止錘擊偏心,探桿歪斜和探桿側向晃動。每貫入1m,應將探桿轉動約一圈半,使觸探桿能夠保持垂直貫入,并減少探桿的側阻力。當貫入深度超過10m,每貫入0.2m,即應旋轉鉆桿。 3.3.3圓錐動力觸探3.3.3.1 檢測目的圓錐動力觸探試驗目的是推定處理地基的地基承載力。3.3.3.2試驗裝置與試驗基本要求(1)試驗設備觸探應配備有探頭、落錘、探桿。重型觸探或超重型觸探應配備鉆機配套使用。觸探

23、規格見下表3-2。表3-2 圓錐動力觸探類型類 型重型N63.5探頭規格直徑(mm)74截面積(cm2)43錐角(°)60落 錘錘重(kg)63.5落距(cm)76能量指數nd115.2探桿直徑(mm)42觸探指標貫入10cm擊數N63.5最大貫入深度(m)1216觸探桿連接后的最初5m最大偏斜度不應超過1%,大于5m后的最大偏斜度不應超過2%,試驗開始時,應保持探頭與探桿有很好的垂直導向,必要時可以預先鉆孔作為垂直導向,錘擊貫入應連續進行,不宜間斷,錘擊速率一般為每分鐘1530擊。在砂土和碎石類土中,錘擊速率對試驗成果影響不大,錘擊速率可增加到每分鐘60擊。錘擊過程應防止錘擊偏心,

24、探桿歪斜和探桿側向晃動。每貫入1m,應將探桿轉動約一圈半,使觸探桿能保持垂直錘入,并減少探桿的側阻力。當錘入深度超過10m,每錘入0.2m,即應旋轉探桿。3.3.3.3檢測數量本次軟基處理工作面積為270744,試驗區面積為28569。根據設計要求,第一標段暫定11個孔,每孔25米;試驗區暫定2個孔,每孔25米。3.3.3.4 檢測步驟(1)先用鉆具鉆至試驗土層標高,然后對所需試驗土層連續進行觸探。(2)試驗時,穿心錘落距為76cm,使其自由下落,將探頭豎直打入土層中,記錄每打入土層10cm 的錘擊數(3)若需描述土層情況時,可將觸探桿拔出,取下探頭,換以鉆頭,進行取樣。(4)試驗過程中錘擊間

25、歇時間,應作記錄。(5)對輕型、重型動力觸探N10和N63.5 的正常范圍是350;對超重動力觸探N120 的正常范圍是340。錘入時,記錄錘入深度,相應一定錘入量的錘擊數和一陣擊的錘入量及相應的錘擊數。當擊數超過正常范圍,如遇軟粘土,可記錄每擊的貫入度,如遇硬土層,可記錄一定擊數下的貫入度。(6)試驗深度以打穿淤泥層不小于1m控制。 3.3.3.5數據處理和結果判斷(1)動力觸探的桿長對擊數的影響很大,隨著桿長的變化其修正系數也不同的變化,可按規范取桿長修正系數。(2)單孔動力觸探應繪制動力觸探擊數與深度曲線或動貫入阻力與深度曲線。(3)計算單孔分層動探指標平均值時,應剔除超前和滯后影響范圍

26、內及個別指標異常值。(4)當土質均勻,動探數據離散性不大時可取各孔分層平均動探值,用厚度加權平均法計算場地分層平均探值。(5)當動探數據離散性大時,宜采用多孔資料或與鉆探資料及其他原位測試資料綜合分析。(6)根據動力觸探指標和地區經驗,評定處理地基地基承載力等設計參數。3.3.4 靜力觸探試驗根據勘察資料,選擇在軟土、一般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含少量碎石的土發育區,當覆蓋層厚度較大的分布區進行靜力觸探試驗。觸探孔位附近已有其他勘探孔時,應將觸探孔布置在距原勘探孔30倍探頭直徑以外的范圍。本次檢測包括一期工程18個、試驗區12個試驗點,使用儀器型號為2Y-20D,做靜力觸探試驗時的操作方法:(1)

27、探頭圓錐錐底截面積應采用1015cm2、單橋探頭側壁高度分別采用57mm或70mm,雙橋探頭側壁面積采用150300cm2、錐尖錐角60°。(2)探頭應以1.2m/min的標準速率勻速、垂直地壓入土中。(3)探頭測力傳感器應連同儀器、電纜進行定期標定,室內探頭標定測力傳感器的非線性誤差、重復性誤差、溫度漂移、歸零誤差均應小于1%FS,現場試驗歸零誤差應小于3%,絕緣電阻不小于500M。(4)深度記錄的誤差不應大于觸探深度的±1%。(5)當貫入深度超過30m,或穿過厚層軟土后再貫入硬土層時,應采取措施防止孔斜或斷桿,也可配置測斜探頭,量測觸探孔的偏斜角,校正土層界線的深度。3

28、.3.5十字板剪切試驗在飽和軟粘土(0)發育地段,選擇有代表性的且適宜做試驗的位置,結合土層變化,選擇軟粘土進行十字板剪切試驗。使用鉆孔十字板剪切儀進行試驗,測定不排水抗剪強度和靈敏度。本次檢測包括一期工程27個、試驗區12個試驗點。十字板剪切試驗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1)十字板頭形狀宜采用矩形,徑高比1:2,板厚宜為2-3mm。(2)十字板頭插入鉆孔底的深度不應小于鉆孔或套管直徑的35倍,插入后至少靜置2分鐘或不超過5分鐘,方可開始剪切試驗。(3)剪切速率采用1°/10s-2°/10s,應在2分鐘內測得峰值強度。當讀數出現峰值或穩定值時,繼續測記1分鐘。(4)對開口鋼環式

29、十字板剪切儀,應修正軸桿與土間的摩阻力。(5)重塑土的不排水抗剪強度,應在峰值強度或穩定值強度出現后,順剪切扭轉方向連續轉動6圈后測定。(6)十字板剪切試驗抗剪強度的測定精度應達到1-2kPa。3.4監測數據的處理分析和報送3.4.1監測初始值測定為取得基準數據,各觀測點在施工前,隨施工進度及時設置,并及時測得初始值,觀測次數不少于2次,直至穩定后作為動態觀測的初始測值。測量基準點在施工前埋設,經觀測確定其已穩定時方才投入使用。穩定標準為間隔一周的兩次觀測值不超過2倍觀測點精度?;鶞庶c不少于3個,并設在施工影響范圍外。施工期間定期聯測以檢驗其穩定性。并采用有效保護措施,保證其在整個施工期間的正

30、常使用。3.4.2監測數據資料整理、提交及流程在現場設立微機數據處理系統,進行實時處理。每次觀察數據經檢查無誤后送入微機,經過專用軟件處理,自動生成報表。監測成果當天提交給業主、監理、總包及其它有關方面?,F場監測人員分析監測數據及累計數據的變化規律,并經監測組負責人審核無誤后提交正式報告。如果監測結果超過設計的警戒值即向建設單位、總包單位、監理單位發出預警,提醒有關部門關注,以及時決策并采取措施。同時根據相關單位要求提供監測階段報告和變化曲線匯總圖;監測工程結束后一個月內提供監測總結報告。本工程工作信息流程見圖3-11:圖3-11 監測工作流程3.4.3監測報表的內容及報送時限(1)月報主要是

31、工程監測階段性總結報告。每月定時報送到業主代表和監理工程師。(2)預警報告是在日常監測過程中出現的突變或累計變化達到警戒值時,先以電話或口頭形式告知業主代表和監理工程師,本次監測工作結束后,必須以紙質文件形式出具簡報。第四章 施工工藝介紹 4.1施工流程描述本工程總體上先進行舊堤拆除,圍堰施工,接著進行陸域吹填施工,然后軟基處理,最后進行港池疏浚施工。(1)各施工順序描述如下:舊堤拆除:由北圍堰開始往西圍堰進行,先上層陸上挖機拆除,然后底層采用抓斗船抓除圍堰施工:考慮試驗區和碼頭施工情況,圍堰施工分兩條線同時開始,北圍堰由舊堤拆除方向推進,然后再進行西圍堰施工,東圍堰由試驗區區域開始往北推進,

32、然后進行南護岸施工。陸域吹填施工:外購砂吹填、區外購砂吹填區外購砂吹填區試驗區。軟基處理:先進行試驗區處理,得到適宜地基處理的參數,然后處理D3、D1、D2和D4區。疏浚工程:先進行疏浚區施工,在第二標段1碼頭施工完成后再進行疏浚區施工。(2)本階段工程的圍堰工程、疏浚工程、陸域吹填工程、軟基處理工程施工的施工銜接如下:舊堤拆除疏浚區吹填、區吹填區吹填區試驗區軟基處理D1、D3、D4、D2區軟基處理(1#碼頭施工)疏浚區(含圍堰拆除)。4.2 施工工藝流程圖總體施工工藝流程詳見圖4-1。圖4-1 總體施工工藝總流程第 55 頁 共53頁4.3 主要分部分項工程施工方法4.3.1圍堰及護岸工程4

33、.3.1.1主要施工流程詳見圖4-2。圖4-2 圍堰及護岸工程施工流程圖4.3.1.2施工方法圍堰(護岸)工程總體分為東南西北四段:東圍堰長965.44m,堤頂標高從控制點D點往北為4.0m(控制點D點以南為3.5m);南護岸長554.13m,堤頂標高3.5m;西圍堰長276.35m,堤頂標高為3.5 m;北圍堰長533.53m,堤頂表高4.5m。具體建設規格見表4-1。 表4-1 圍堰(護岸)工程量統計表項 目堤頂高程(m)長度(m)南護岸A-Q3.5554.13東圍堰A-B-C-D3.5671.43東圍堰D-E4.0196.71東圍堰E-Z16-Z17-F4.097.3北圍堰F-G-H-Z

34、14.5533.53西圍堰Z4-M-N-Q3.5276.35總長:2329.45圍堰采用分層充填袋裝砂斜坡式結構,(其中北圍堰底在施工前要先鋪設一層土工格柵和土工布),再配合施打B型塑料排水板及部分外表面碎石護坡加固;北圍堰內有450米原有塊石及砼結構防洪老堤要拆除;圍堰內設有2個排水出口,及在1#排水口設置沉淀池;圍堰內設置有沉降及水平位移觀測沉降盤11個等。A)南側護岸施工先進行場地平整,平整標高0.00m。采用泵砂船進行充填袋砂施工填筑一級護岸。一級護岸堤頂標高2.3m,堤頂寬2.0m,外坡1:2,內坡1:1。外坡護面首先鋪設2層土工布,然后用履帶式挖掘機鋪設300mm厚28cm的碎石。

35、內坡內側回填中砂(28º,含泥量小于10%),回填標高3.3m。采用履帶式插扳機在回填區域進行施打塑料排水板施工,正方形布置1000mm,同時對回填平臺進行沉降位移觀測。保障護岸穩定的前提下,采用編織袋裝砂填筑二級護岸。二級護岸堤頂標高3.5m,堤頂寬3.0m,外坡1:2,內坡1:2。外坡護面首先鋪設2層土工布,然后鋪設300mm厚28cm的碎石。二級護坡的內坡內側回填中細砂(28º,含泥量小于10%),回填至標高3.3m。B)東側圍堰施工先進行場地平整,從控制點A至D平整標高為0.00(從控制點D至G平整標高為-1.50m)。采用泵砂船進行充填袋砂施工填筑一級圍堰。一級圍

36、堰堤頂標高從控制點A至D為2.0m(從控制點D至G為標高1.5m),堤頂寬2.0m,外坡1:2,內坡1:1。外坡與華潤電廠煤堆場毗鄰。內坡內側回填粉細砂(含泥量小于10%),回填標高從控制點A至D為2.0m(從控制點D至Z17回填標高為1.50m)。保障圍堰穩定的前提下,采用編織袋裝砂填筑二級圍堰。二級圍堰堤頂標高從控制點A至D為3.5m(從控制點D至G為4.0m),堤頂寬3.0m,外坡1:2,內坡1:2。在一級圍堰充填袋砂填筑施工先填筑到標高2.0(或1.5)m,沉降位移觀測顯示圍堰穩定,再進行二級圍堰施工。二級圍堰的內坡內側回填分兩個典型斷面施工,從控制點A至D回填粉細砂(含泥量小于10%

37、),回填標高為3.3m,從控制點D至G-Z17回填中細砂(含泥量小于10%),回填標高為3.3m。在東圍堰A-B段面65m范圍內,為防止回本工程回填砂、強夯等施工對華潤熱電廠輸煤棧橋所造成的影響,在此斷進行水泥攪拌樁土體加固,斷面寬為58米。攪拌樁直徑為60cm,間距1.2m,樁體穿透軟土層進行下臥層50cm。C)北圍堰施工首先在原泥面進行土工格柵鋪設施工,然后在鋪設一層土工布。采用泵砂船進行充填袋砂施工砂填筑一級圍堰。一級圍堰堤頂標高1.5m,堤頂寬2.0m,外坡1:2,內坡1:1。內坡內側回填中細砂(28º,含泥量小于10%),回填標高1.5m。保障圍堰穩定的前提下,采用防老化編

38、織袋裝砂填筑二級圍堰。二級圍堰堤頂標高4.5m,堤頂寬3.0m,外坡1:2,內坡1:2。二級圍堰的內坡內側回填中粗砂(32。,含泥量小于5%),回填至標高3.3m。采用履帶式插扳機在回填區域進行施打塑料排水板施工,正方形布置1000mm,同時對回填平臺進行沉降位移觀測。D)西圍堰施工西圍堰在南側防洪堤的里側,由QM點在場地回填中粗砂(回填中粗砂(32。,含泥量小于5%),到標高+1.92m后充填,充填頂標高為+3.5m,堤頂寬3米,外側圍堤外拋填10100kg塊石護坡,塊石頂高程為+0.0m,泵砂船直接進行充填袋砂一級到頂,內外堤邊坡都為1:2。由MZ4部分在場地回填中粗砂(回填中粗砂(32&

39、#176;,含泥量小于5%),到標高+1.92m后充填,充填頂標高為+3.5m,堤頂寬3m,在圍堰砂堤完成后在圍堰前沿線內5m范圍內進行水泥攪拌樁對圍堤進行加固,攪拌樁長13.14m,攪拌樁直徑為60cm,間距1.0m,樁體穿透軟土層進行下臥層50cm。 E)水泥攪拌樁圍堰水泥攪拌樁加固體有兩處,一處在東圍堰與南護岸交界處的東圍堰下面,面積為423m2,水泥攪拌樁的頂施工標高為-1.5m,底標高-16.57m,樁長為15.07m;另一處在西圍堰Q-M部分面積約為820 m2,攪拌樁頂標高為為-0.86m,底標高為了-14.0m,樁長為13.14m。水泥攪拌樁在充填袋裝砂上面施工,填充袋裝砂是在

40、原有魚塘上面吹填完成,厚度約有3.5m厚,魚塘底土質由上而下3砂混淤泥、2細砂、1淤泥質土。(1) 施工流程 平整場地測量定樁位樁機就位調平配制固化劑漿攪拌噴漿下沉第一次提升噴漿攪拌重復噴漿下沉第二次提升噴漿攪拌清洗輸漿管樁機移位調平打下一根樁圖4-3 水泥攪拌樁施工流程圖(2)施工方法1)施工前選擇好樁機進場及擺放的位置,注意保持與周邊建筑物及電線、電纜、電桿的安全距離。2)對施工區域內的建筑垃圾等進行清理,之后對場區進行平整。3)施工場地的基準點、基軸線及水準點會同業主、監理單位共同引進,經復核及各方簽證后方可使用。 4)對于標定的基準點要做好明顯的標志和編號,并做好保護工作。5)使用全站

41、儀,采用坐標法進行樁位區域邊線的測定。6)對樁進行測量定位,并做好測量記錄,以便復核。7)由機班長統一指揮樁機的就位工作,移動樁機前看清樁機上下、左右、前后各方有無障礙,發現有障礙及時排除。移動結束后, 檢查樁機的定位情況,并及時糾正。8)樁機就位對中后到平穩周正,并使其動力頭、攪拌頭及樁位三者的中心處于同一鉛垂線上。9)根據規范要求,控制攪拌樁垂直度偏差不超過1%,樁位偏差不大于50mm。10)啟動深層攪拌樁機電機,使攪拌機沿導向架攪拌下沉,下沉速度由電氣控制裝置的電流監測表控制;下沉同時,將后臺按制定好的配合比參數拌制好的水泥漿液,過篩后倒入集料斗中,下沉時,嚴格控制下沉速度,密切觀察動力

42、頭工作負荷,其工作電流指數不大于額定值,以防燒毀電機。11)如遇較硬地層下沉速度過慢時,通過中心管壓入少量膨潤土漿使土體潤濕,從而加快下沉速度。12)攪拌機下沉到設計深度后,先上提攪拌頭O.2m左右,噴漿攪拌30S, 在水泥漿與樁端土充分攪拌后再開始提升攪拌頭。提升速度不大于1.0m/min,在2回次施工時,待第2次提升至設計樁頂標高以上0.5m時,關閉灰漿泵。4.3.1.3施工時間及質量檢查情況表4-2 水泥攪拌樁施工質量情況表項目工程量施工日期主要和一般項目檢查情況允許偏差項目檢查情況自評等級監理核定等級圍堰施工2329.45m2010.09292011.09.05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檢查總

43、點數3267,合格點數3013,合格率92.2%。合格合格水泥攪拌樁1403根2010.12.262011.10.28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共檢查 9552點,合格 8827 點,合格率92.4%。合格合格水泥攪拌樁鉆芯樣數量東圍堰為3根,西圍堰為5根,所取水泥土芯樣試件的抗壓強度值東圍堰為1.0MPa8.2 MPa、西圍堰為1.0MPa4.8 MPa之間,均滿足設計要求。4.3.2陸域形成工程陸域形成工程采用外購粉細砂絞吸船水上吹填進行施工的方法,分為四個施工區域:吹填區、區、區、區根據施工總體順序要求,回填順序為:吹填區吹填區吹填區區吹填區(吹填區作為本工程軟基處理試驗區,優先回填)。本工程采

44、用1艘1000 m3、4艘500 m3的絞吸船在疏浚區進行吹填施工,首先用抓斗式挖泥船在疏浚一區抓出5個約2000m2深1015m的沉砂池,(用來接納外購砂),外購砂首先回填吹填區,吹填標高為+2.2m,為外購回填粉細砂,吹填量為1.29 萬m3;然后再回填吹填區,吹填標高為+2.2m,為外購回填粉細砂,吹填量為14.26萬m3;接著吹填區面積約12.84萬m2,吹填標高為+2.2m,為外購回填粉細砂,吹填量為37.23 萬m3;最后回填施工吹填區,面積約10.76萬m2,吹填標高為+2.2m,為外購回填粉細砂,吹填量為21.38萬m3。在粉細砂吹填完成并經監理驗收合格后,接著進行上層回填中細

45、砂施工,吹填中細砂吹填標高為+2.2+3.8m。在中細砂吹填吹填完成并經監理驗收合格后,在上層鋪設一層70cm厚的中粗砂墊層,作為塑料排水板的排水墊層,吹填標高為+3.8+4.5m。主要工程量見下表4-3和表4-4。表4-3 陸域填方(吹填粉細砂)統計表項目填料吹填標高(m)計算方量(萬m3)扣除圍堰方量(萬m3)計入陸域形成方量(萬m3)形成陸域(萬m2)吹填區粉細砂原泥面2.237.232.534.7312.84吹填區粉細砂原泥面2.21.290.281.010.56吹填區粉細砂原泥面2.215.791.5314.266.57吹填區粉細砂原泥面2.221.382.1319.2510.76合

46、計75.696.4469.2530.73表4-4 陸域填方(計入軟基處理)統計表項目填料吹填標高(m)計算方量(萬m3)形成陸域(萬m2)吹填區中細砂2.23.820.5412.84中粗砂3.84.58.99吹填區中細砂2.23.80.900.56中粗砂3.84.50.39吹填區中細砂2.23.810.516.57中粗砂3.84.54.60吹填區中細砂2.23.817.2210.76中粗砂3.84.57.53合計中細砂2.23.849.1730.73中粗砂3.84.521.514.3.2.1 施工工藝流程圖圖4-4 陸域形成工程施工流程圖4.3.2.2 施工方法本工程分4個區域吹填,擬用4條絞

47、吸船在疏浚區進行施工,首先在疏浚區開挖5個約2000m2深1015m的沉砂池(用來納取外購砂),沉砂池應離開圍堰前沿線100m,并且遠離排水口。外購砂用運砂船運輸過來后傾卸在沉砂池中,絞吸船移船在沉砂池中吹填。絞吸船施工定位:在施工船配備DGPS接收機和中海達海洋測量軟件。施工前,工程技術人員根據沉砂池坐標數據輸入DGPS,根據DGPS坐標數據,移船就位到沉砂池施工區域準備施工,絞吸船必須在沉砂池范圍內進行吹填施工,不允許在沉砂池外邊進行吹填施工,施工中應經常復核絞吸船位置。定位時拖輪綁拖絞吸船到納砂點,絞吸船到達沉砂池位置后,可松下船上的定位鋼樁,拖輪離開,拋左、右邊錨。然后絞吸船自行擺動校

48、正船位,使主樁位于納砂池中心線位置,并使絞刀頭位于起中心點位置。利用對稱鋼樁橫挖法,一般只需拋左右橫移錨用于左、右橫移擺動挖泥。橫移錨錨纜長度應足以將錨拋出邊線外,錨纜長度視錨型、水域條件而定。邊錨一般拋出挖槽邊線外90-150m,水域受限制,可以適當縮短些。絞吸船管線布置情況:分水上管線和陸上管線。吹砂管線施工船砂泵4.3.2.3 施工時間及質量情況表4-5 粉細砂、中細砂和中粗砂墊層施工質量情況表項目工程量施工日期主要和一般項目檢查情況允許偏差項目檢查情況自評等級監理核定等級吹 填粉細砂30.73萬m32010.11.302011.04.10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共檢查 2834點,合格 26

49、35 點,合格率93.0%.合格合格回 填中細砂49.17萬m32011.03.052011.05.29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共檢查 2406點,合格 2289點,合95.1格率%.合格合格中粗砂墊層21.51萬m32011.04.022011.6.23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共檢查 2406點,合格 2235 點,合格率92. 9%.合格合格4.3.3 軟基處理工程本工程軟基處理的處理范圍內場地主要為由塘埂圍成的池塘,地面標高一般為-1.02.5m,原泥面以下主要為粉細砂和淤泥質土層,淤泥等軟土一般1015m左右,所以須進行軟基加固處理方能供使用。本工程軟基處理采用深井降水+強夯法。深層井點降水+強夯

50、原理是通過打設豎向排水深層井點和塑料排水板進行排水預壓使土體固結,然后再進行強夯使面層得以動力密實。對本試驗區淤泥等軟土相對較淺約1520m左右,淤泥軟土層上部及中間夾有砂層,淤泥層間夾薄砂層,降水和土體排水固結條件較好,采用深層井點降低水位20m形成預壓荷載使軟土固結,然后進行強夯形成承載力較大的“硬殼層”理論是可行的,與其它傳統工法相比具有工期短、造價低的特點。本工程軟基處理共27.04萬m2,分為軟基試驗區(面積28569 m2)、D1、D2、D3、D4區。先將場地吹填粉細砂至+2.2m,并進行整平(陸域形成),然后鋪設1.6m厚中細砂層和0.7m厚中粗砂墊層,再進行插設塑料排水板、泥漿

51、墻和深井井點施工,并安裝井點抽水設備,進行降水施工,并進行聯合堆載中、細砂預壓,待地基土地下水位降低到一定深度后,采用1000KN.m3000KN.m能級進行強夯(強夯能量應由現場試驗確定,按照軟土強夯“先輕后重,少擊多遍”的工藝),接著場地補填、換填并進行普夯,最后場地整平至+3.00m。4.3.3.1 施工工藝流程圖圖4-5 軟基處理工程施工流程圖4.3.3.2 主要施工方法4.3.3.2.1 回填中粗砂墊層在土工格柵鋪設完成并經監理驗收及格后進行中細砂、中粗砂的鋪設工作。開工前,聯合業主、監理進行三方基面測量,以確定砂墊層原基面標高,作為計算回填砂墊層層工程量計算依據。測量采用GPS或全

52、站儀用方格網法10m×10m進行測量。首先測量放線出各區的邊界角點坐標,并用木樁旗子標志清楚。然后在回填場地內約10*10m加密用木樁放出各回層中細砂、中粗砂的回填頂標高,用來作為控制回填標高的控制標志;利用自卸泥頭車將砂料運來后卸在鋪設區域內,重型推土機與裝載機進行分層推填。回填后砂墊層面標高為試驗區+4.5m,其余區域為+3.3m。回填中粗砂墊層含泥量小于5%施工前先取樣送檢,檢測合格后方可使用。每5000 m2取樣做一組試驗檢查。 4.3.3.2.2 泥漿攪拌樁密封墻本項目軟基處理采用深井降水+強夯法加固,深井降水+強夯法需要通過降低地下水位而形成附加荷載進行預壓,因此確保泥漿

53、攪拌樁密封墻壁的質量尤為關鍵。為防止外來周邊水源滲進軟基處理區域,確保地下水位的降深而形成預壓荷載,保證土體固度,在圍堰頂四周布設了雙排700500泥漿攪拌樁密封墻作為隔水帷幕。深度控制以打穿上部透氣(水)層進入原狀淤泥層1000mm為準,(實際的施打長度按照鉆孔取土探摸情況確定)。施工前,進行室內配合比試驗,結合設計要求,選擇最佳配合比,確定攪拌樁施工工藝參數,并現場試樁驗證。施工探摸點按50m間距考慮,泥漿攪拌樁采用4攪4噴施工工藝,下攪速度為1.2m/min,上攪動速度為0.8 m/min。淤泥攪拌樁就是對地表下埋藏較深的透氣、透水性較大的砂性土層拌入淤泥(或粘土)漿、從而降低砂性土的滲透性。主要工序有試打工藝樁、放樣、制漿、對位、打樁(4攪4噴),樁長必須穿透透氣層進入泥層不小于100cm,樁長采用人工控制,通過觀察設備電流表讀數,在砂層與淤泥交界處由于阻力不同,在樁機上儀表能夠得到反應,在儀表數值變小后繼續下攪100cm。其工藝流程下圖所示:鉆桿下攪、噴漿設備安裝試攪工藝樁確定工藝指標施工放樣噴漿上攪、噴漿鉆桿第二次下攪、噴漿 移位噴漿上攪、噴漿樁機對位 圖4-6 攪拌樁施工工藝流程圖施工方法:1)、施工機具設備根據本工程工程量及工期要求,項目部組織20臺SJB水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