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登岳陽樓》教學參考_第1頁
陳與義《登岳陽樓》教學參考_第2頁
陳與義《登岳陽樓》教學參考_第3頁
陳與義《登岳陽樓》教學參考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word文檔下載后(可任意編輯) 陳與義登岳陽樓教學參考 登岳陽樓(其一) 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恨悲。 選自陳與義集。陳與義(1090-1138),宋代詩人。字去非,號簡齋,洛陽(現在屬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登岳陽樓共二首。簾旌酒店或茶館的幌子。夕陽遲夕陽緩慢地下沉。遲,緩慢。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扎在岳陽。橫分,這里指瓜分。徙倚徘徊。三年多難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滅亡,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憑危指登樓。憑,靠著。危,指高處

2、。 教參: 登岳陽樓(其一) 一、整體理解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詩人(如李清照)一樣,陳與義的人生經歷和文學創作也以靖康之難為界線,分為兩個時期。在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歲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進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繪畫,擅長書法,更以詩名于當世,深受皇帝賞識,官職屢遷,但也不知不覺地卷進了政治斗爭的漩渦。靖康之難發生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澆愁,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

3、事,本課所選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是登岳陽樓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首聯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并以湖、江系之,則岳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而后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簾旌”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可以想見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

4、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呢? 詩的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仿佛是音樂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復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登臨吳楚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這樣的漸變,是一種烘托,是一種過渡,是一種物我兼融的摹狀。在這里,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 經過前面的蓄勢,詩的頸聯終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里來游還遠望,三年多難更憑危。”這兩句詩,道出了一個

5、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里來游”不過是萬里逃難的高雅說法,但是又能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三年多難”,本來已經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里登高臨危,讓人如何能忍受呢?詩意至此,已經一波三折,千回百轉,把感情推向了極致。 詩的最后一聯,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時,詩人已屆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頭”;不說傷今,而言“吊古”,含蓄蘊藉,意味深長;“風霜”明指自然事物,實喻社會現實,語意雙關;而“老木蒼波”更是包裹詩人形象的一件外衣,無限悲恨,盡在不

6、言之中,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 二、問題研究 從本詩看陳與義的律詩風格 陳與義詩宗杜甫,特別是他的律詩,明顯地表現出老杜的特點,可謂神形兼備。之所以如此,除了刻意模仿追求,生活中的相似經歷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杜甫逃難,一直逃到成都,再也沒能返回北方的故土,傷心慘目,少有匹之者。陳與義身歷靖康之難,也感受到了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雖然受苦受難的嚴重程度不及杜甫,而且“預后”很好他后來做到了參知政事,位居宰輔,可是他對離亂生活的感悟和體驗卻與杜甫有共同之處,發而為詩,就不能不有杜甫的影子。前人論及此詩,多認為與杜甫的登高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謂至論。即與我們剛學過的杜甫詩三首比較,也能看出陳詩的杜詩風格。他和杜甫一樣,都精于煉字煉句,也善于描寫議論。其余諸如寫景之瑰麗壯闊,抒情之豪邁超絕,音韻之響亮,偶對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處。然而,僅憑單純的模仿,成就不了陳與義宋代大詩人的地位。他在模仿的同時,又富于變化,注意從切身的感受出發,從具體的情境出發,加以創新,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