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荀子天人觀看儒家天人之辯的發展_第1頁
從荀子天人觀看儒家天人之辯的發展_第2頁
從荀子天人觀看儒家天人之辯的發展_第3頁
從荀子天人觀看儒家天人之辯的發展_第4頁
從荀子天人觀看儒家天人之辯的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荀子天人觀看儒家天人之辯的發展張金梅在荀子“天人之辯”芻議中提出荀子從人出發, 把天當作人理解自身的對象性存在物和超越自身的中介物, 形成 了以分為前提,以合為歸宿的天人哲學,既肯定天人相分,主張 天和人在各自的范圍內發生作用; 又主張天人合一, 認為禮義道 德的超越性使天人之間建立了形而上的聯系, 飽含著樸素的唯物 主義和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 現實意義。 她認為荀子所說的“知其所為, 知其所不為”與當今 社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是相契合的。蘇允蘋在 從荀子的天人觀看先秦儒家天人關系的衍化 中 提出孔孟荀雖同屬儒家, 但他們對“天人之辯”的不同解答, 正 體現

2、了哲學的發展。孔子“天人之辯”中對天的理解有自然之 天、主宰之天等多重含義, 主張人要順天命; 孟子主張人通過“盡 心”、“知性”過程,最終達到“知天”、“事天”的境界,使 得儒家哲學走向了唯心主義; 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場上, 吸收了老 子、管子 的思想,把天人關系放在了天人相分、人能夠 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場上,克服了孔子、 孟子思想的弊端,在鞏 固儒家的理性精神的同時, 將儒家天人關系推向了樸素唯物主義 的新階段。1、天人之辯的產生與前期發展1.1 “天人之辯”產生的原因天人之辯,即關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 為”關系的論爭。 春秋之前的觀點多為天占主宰地位, 到春秋時 期對此觀點產

3、生質疑。 在早期原始社會中, 人處于被天所支配的 地位,人類在世界上生存主動性不強。到了封建社會,人們依舊 是從屬于天的安排, 但稍有進步, 不再一味愚昧地遵從所謂上天 的旨意。天子祭天祈求風調雨順, 但是也下令修建防洪防澇設施。 也有部分知識分子開始對天的主宰地位產生了懷疑, 對天意權威 發出了挑戰。“天”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觀念, 最早在甲骨文當中 就已經出現。在先秦時代,“天”有兩重意義:一是指有人格的 上天,二是指與地相對而言的天空。從前者引申出天命、天志等 觀念,從后者引申出自然、規律等觀念。商周時期,人們把天看 做是至高無上的神, 人間的一切都受其 ? 布,這就是天命觀。尚 書

4、中有“天命不易”、“皇天上帝”等記載,就是天命觀的反 映。周初的政治家周公鑒于殷朝滅亡的教訓, 把“天命”與“人 德”聯系在一起,說是只有崇尚德政的王才能受到上天的庇佑。 他把政治、 宗教、倫理連成一體, 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宗教天命論。 在這套學說中,“人德”的行為成了“祈天永命”的某種因素, 這有可能使人們逐漸重視人為, 而作為人格神的天的絕對性就會 有所沖淡。西周末年,隨著奴隸制的沒落和社會的動亂,人們對 天開始發出了怨恨之聲。 到了春秋前期, 人們對天的神圣性提出 了大膽的懷疑,開始從天人關系上來批評宗教天命論。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由此強調了人道。1.2 孔子對

5、天人關系的看法 對天的理解,一為自然界,二為天命。對人的作為,與天相 隔離。孔子一方面認為天即自然界, 是日月風雨、 星辰變化的控制 者。另一方面,孔子始終是周禮的維護者,他雖然意識到了天的 至高無上的地位已經開始下滑, 但他無法沖出周禮的桎梏, 在孔 子的天人觀念之中, 孔子始終認為天定人, 天是整個社會的主宰 者,人命由上天來確定,人自身是無法改變的。并且孔子是周禮 的堅決擁護者,是以周天子為至上,認為天子是天命所歸,十分 強調天與命之間的聯系。孔子認為天命是存在的,“畏天命”是君子三畏的第一位。 孔子憲問有言:“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 也。”這里孔子所提出的十分明顯就是唯心

6、主義的天命論。 當然 孔子也十分重視人為, 他所講的天命, 也不外乎就是人的理性與 主觀精神的絕對化。 孔子在天人關系問題上, 有唯心主義的傾向, 但基本上是維持理性主義的態度。1.3 孟子的天人觀 天有兩層含義,一是繼承孔子的天命思想,二是道德之天。 孟子更重第二層含義, 認為人的修養是對天性的恢復。 孟子繼承 了孔子的天命思想, 認為天是宇宙世界的最高意志, 是社會的主 宰者。但是孟子更著重道德之天這一說法。孟子認為天是本原的,是第一性的東西,是人的心性來源。 性與天是相通的, 心的思維能力是由上天賦予的。 孟子有言:“盡 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 事天也。

7、”(孟子 ?盡心)最終是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即是“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很重視人的理性作用, 他認為必須通過理性思維, 即人 的認識和修養,去喚醒善行,才能真正達到天人合一。1.4 老莊的天人觀念 老子主張天道自然。在老子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人是天地萬物中 的一物,要想把握天道,就應該順應自然、效法自然。老子的這 一觀點, 有尊重自然客觀規律的思想在內, 但是認為人處在自然 之中是無能的,又具有一定的消極性。道家學派發展到莊子, 雖有自由意味, 但是也不免多了些許 消極倦怠的思想內容。秋水篇有言:“何謂天?何謂人? 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

8、穿牛鼻,是謂人。”莊子齊物論 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語句,“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美 則美矣,稍顯消極。追求逍遙自在,卻極大地反對人為。2、荀子對天人之辯的總結與自我發展2.1 明于天人之分荀子有這樣一個著名論點: “故明于天人之分, 則可謂至人 矣。”“明于天人之分”這六個字實際即是荀子有關天人關系的 中心命題,同樣也是其對“天人之辯”所作總結的最簡明扼要的 概述。“天人之分”的“分”應為“職分”之意, 而不是作“區 分”之意解。梁啟雄在其荀子簡釋中以“分猶職也”來注釋 此文,并說荀子原話之意為“明白天與人各有不同的職務者, 可 稱為真實的人。 ”我們可以以此為線索考察荀子對“天人之辯”

9、進行總結的全部過程。荀子的總結是從天與人這兩個方面展開 的,并且包括了天與人兩者間的關系。2.2 不為而成,不求而得 先來看天,荀子簡單地概括為“不為而成,不求而得”。 天的第一層含義是指沒有任何神秘色彩的客觀存在的自然 界。這一點與先前孔孟的看法有所契合。天首先說來就是自然。“列星隨旋、日月遞?蕁氖貝?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等等, 這一系列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可以看到的自然現象都叫做天。 在荀 子文章的一些地方,他還用“氣”來描述天。總而言之,天應該 是客觀的、物質的。這一思想同樣適用于天的功能。例如“天地 合而萬物生, 陰陽接而變化起”。 天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完全沒 有任何的神秘性。 關于這

10、一特征, 荀子對自然界中的一些奇特現 象所作的理性說明可以視為是最好的解釋。例如“夫日月之有 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此在荀子看來,無外乎是“天 地之變,陰陽之化”,而屬于“物之罕者也”。對于這些現象,“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由此看來,天的宗教性質就有 所減弱,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天的自然屬性有所增強。天的第二層含義可以概括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 律性。就這一層含義來說,可以作兩方面的理解。其一是說,天 具有一種客觀規律性,荀子稱之為“常” .正如荀子在其天論 篇章中所說,“天行有常”、“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這 里所提到的“常”都是指一種規律或法則。 荀子自己對“常”作 過

11、解釋,他說:“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意為四時不變的 秩序,是誠實無欺的表現。總而言之,天是以律為規的,是具有 客觀規律性的。其二是說,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荀子有言:“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 廣。”很明顯,天是獨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是不受人的意志所 控的。天的運行與人的意志絲毫沒有關系, 天也完全不受人們的 好惡影響。而且這里所說的人是泛指一切人類, 對于統治者來說 也無例外。荀子在天論開篇就有說: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 不為桀亡。”2.3 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再來看人,用荀子的語言概括就是“知其所為,知其所不、I為”。 現在看來,首先要知道“所不為”,再

12、去理解“所為”。如 此較為妥當。“知其所不為”是指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意即相對于 天來說,人有受動的一面。荀子認為,人盡管有智慧,但也應該 清楚自己的職責所在,而萬萬不能越過自己的職責范圍去管那些 不該管的事情。也就是不應該違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不然就會 造成惡果。荀子告誡人們,對于這些客觀規律,應當“大巧在所 不為,大智在所不慮”。又說,“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 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所謂“不 與天爭職”,就是說不要違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荀子還指出了 因為對待客觀規律的不同態度而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結果, “應之 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主張順應而不是悖

13、逆自然界的客觀 規律。“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計其功”, 荀子強調君子應該“道其 常”,這里的“道”即遵循之意。并且說:“循道而不忒,則天 不能禍。”荀子關于人的概括第二點是“知其所為”。 我們可以理解成 在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然后進而去 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誠如荀子所言:“所志于天者,已其見象 之可以期者矣。 ”這表明人應當根據天所顯露的征兆或是跡象預 先做好準備來與自然現象自然變化相合。荀子對人的兩點概括也就構成了其對天人關系的理解。 一是 強調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相對于天來說,人是被動的一 方。人應該做的是 ?應天理,如此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人的能 動性構成了

14、天人關系的另一個方面。 但是第二點是建立在第一點 的基礎上的,承認被動才能使人能動。荀子在天論篇中有一 段十分重要的論述: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 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 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 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 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 則失萬物之 情。”荀子的思想,以為物之生雖然在天,物之成卻在人,主張 不必去探究萬物為什么產生,而是要盡人事促其成。荀子認為, 物生在天,成之在人,這才是萬物之情。荀子在這里一氣呵成地 列舉出了多種能動的情況, 字里行間充滿了積極的精神。 特別是 論述中的“制天命而用之”更是成為了著名的命題,在此后的哲學思想中不斷被提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