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滿洲旗人姓氏社會生活 2010-04-20 17:46:57 閱讀355 評論3 字號:大中小訂閱 愛新覺羅氏(金氏,肇氏,趙氏) 肇祖猛特木姓愛新覺羅氏。后取意為“金”,“肇”,“趙”姓顯祖塔石之后裔皆為宗室金姓。東溝大孤山鎮金姓,始祖督師南關,連戰連捷,因為私收降女為妻,被清帝定罪處斬,父大臣保他征戰有功,被貶配遼東,乘船過海,隱居大孤山下,后散居在東溝金大嶺,三道洼等地。興祖福滿,景祖覺昌安之后裔皆為肇氏,后取同音字“趙”。岫巖興隆鄉趙姓,清初由開原被治罪來岫巖定居,后后散居在東溝的湯池,寬甸的永甸,鳳城的寶山等地。 赫舍哩氏(赫氏、張氏、康氏) 始祖原是赫舍哩部人,取該部落為名氏。世居
2、都英額地方。國初;碩色來歸,隸正黃旗滿洲。通滿、漢,蒙古文,其子索尼亦通滿、漢、蒙古文,由頭等待衛歷著戰功,受世祖章皇帝顧命,為輔政大臣,授一等公,溢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后分為赫、張、康三個漢姓。 赫姓 始祖洼爾達,曾任漢都將軍,由京城拔駐鳳凰城,隸屬正白旗滿洲,先居鳳城邊門赫家村,后散居在鳳城的楊木鄉,紅旗鎮,劉家河蛟羊峪,賽馬赫家窯村,藍旗鄉老虎洞,雞冠山鎮袁家溝,岫巖的湯溝鄉赫家堡,朝陽,寬甸的長甸和丹東市的振安區等地。清同治年間,有兩支遷居黑龍江雙城縣。按字排輩為:“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會樂輔清。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真保泰平。” (現已排到“明”字,為第十五世。) 康姓 始祖卡
3、宜奇郎,漢“卡宜”諧音,取吉慶之字“康”為姓,正黃旗,木力占牛錄,敕封武德騎尉。康熙年間出兵遼東,生五子,長子和次子都無后,五子過繼富氏,三子“達士巴”和四子“招里 其”后人分為兩支,前后駐防鳳凰城,在正黃旗滿洲和正白旗滿洲下注冊。卡宜奇郎墓在遼陽的澗溪溝。康氏后裔遷居鳳城之初住邊門鎮老爺廟街和鳳凰城邊,后散居各處。寶山鄉岔路村康家堡子是一支,從五世起一支移居撫順千金堡,一支遷居遼陽澗溪溝處,此外還分布在石城,寬甸的紅石砬子等地。康氏族譜全稱為赫舍哩氏康族世譜,自五世起按字排輩為:“文玉尚榮恩桂,延昌爾基之會。兆民稔格家箴,萬世葆純國粹。” 張姓 始祖烏爾度,清康熙年間任鳳凰城第一任城守尉,隸
4、屬正白旗滿洲,居邊門鎮張家村,雞冠山鎮沙子崗村,后散居于鳳城的湯山城,寬甸的長甸,石湖溝,東溝的興隆,東尖山等地。 完顏氏(汪氏,王氏) 世居完顏地方,因以為氏。國初來投,隸鑲黃旗滿洲。至五世楊保,誥封昭武都尉;七世佛爾果春,由生員考授筆政,升員外郎;八世呈瑞,字輯王,庚子副榜。今傳十余世。諧音取汪,王為姓。岫巖哨子河鄉汪姓,隸屬鑲藍旗滿洲,祖居鐵嶺汎河南,其后裔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岫巖城南藍旗營居住,后移居哨子河西藍旗屯。鳳城寶山王姓,元,明兩朝賜姓完顏氏,清初從龍入關,世居北京三合縣下甸村。世祖黑色等兄弟三人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自京拔駐鳳凰城寶山石柱村,后散居于鳳城的湯山
5、城,東湯,大堡,寬甸的太平哨,石湖溝等地。 瓜爾佳氏(關氏) 諧音取關為姓。關氏族譜記載:關氏始祖居“牙爾虎”處,據有關專家考證,昔日的“牙爾虎 ”即今日之“薩爾滸”,16世紀末關氏始祖“松阿力”之子“噶哈”是薩爾滸城的 酋長,后歸附努爾哈赤,并與愛新覺羅家族連親,成為努爾哈赤創建基業的一支重 要力量。1621年,努爾哈赤撫降遼東70余城,關氏也隨之進入遼沈地區。1644年, 清軍定鼎中原,關氏隨即“從主入關”,住進了北京的壽比胡同,1687年,康熙帝為了確保發祥地的安全,派關氏八世祖翁窩圖和其弟弟琰布遷鳳凰城卡巴嶺下駐防既今寶山一帶(鳳城市北紅旗村-古名為:樂善屯),于是就世居于此,其后裔散
6、居于鳳城的草河,白旗,大堡,紅旗,岫巖的湯溝等鄉鎮,至今已傳自第二十一世。岫巖偏嶺鄉的關姓,原居長白山,1651年(順治八年)由京拔駐岫巖。到了清朝末年,關氏家族人丁過千,當時政府對旗人的管理大大的放松,而且 政府還鼓勵到吉林和黑龍江等地去開荒,所以一大批關氏家族的人開始向北遷移, 遷居的地方主要有: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雙城堡、富錦縣、依蘭縣和嫩江縣,吉林省的通化縣、海龍縣、輝南縣等等。另外關氏家族其實已經散居東北各地,如本溪縣、西豐縣、鐵嶺縣以及鳳城市內的劉家河鄉、邊門鎮、大堡鎮、鳳城鎮等地 。按輩定字命名,從十四世到五十三世定字為:“裕聯榮繼廣,慶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世,保元允呈祥。宗賢啟鴻
7、運,懋仁崇義芳。憲德沛卓智,哲胤紹澤長。” 伊爾根覺羅氏(趙氏) 其氏族甚繁,居處之地不一。其居葉赫地方者,國初來歸,隸正黃旗滿洲。岫巖興隆鄉趙姓,老姓伊爾根覺羅氏,隸正黃旗滿洲。先祖常明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自京來岫巖駐防。哈達碑鄉趙氏,長白山六道溝人,老姓伊爾根覺羅氏,撤馬罕牛錄,隸鑲黃旗,1748年(乾隆十三年)來岫巖買地落戶。傳十余世。 索綽羅氏(曹氏) 岫巖哨子河鄉曹氏,老姓索綽羅氏,長白山五道溝人,隸鑲紅旗滿洲,始祖為興祖直皇帝福滿第三子-索長阿。京始祖松吾突之子舒力突,于1664年(康熙三年)自京來岫巖駐防。今散居于鳳城的草河,寬甸的長甸,楊木川等地。按字排輩為:“松、舒、
8、坦、哈、滿、額、春、文、鱗、昌、玉、珠、珍、祥、光、景、泰、承、華、寶、德、盛、材、鳳、圖、斌。” 卡克他氏(康氏) 此鳳凰城北山康氏,與邊門康氏既不同宗也不同旗。始祖努爾哈赤舊屬,曾于1636年奉皇太極之命參加抵抗朝鮮的戰爭。而后從主入關,住在京城。康熙年間撥民實邊,卡克他氏圖美和圖奇兄弟二人奉命來鳳凰城北山駐防。隸屬鑲白旗滿洲,官保牛錄。弟圖奇當兵,終身未娶;兄圖美官至參領,娶汪氏生三子,世居鳳城北山一帶。光緒三十年十月一日修譜,按字排輩為:“慶會運昌明,英才濟圣清。過華全尖品,世祿廣恩榮。德義昭隆業,賢良繼圣名。永懷先澤厚,保太益和平。” 鈕祜祿氏(郎氏) “鈕祜祿”滿語意思為“狼”,后
9、人取“狼”同音“郎”為其姓。滿族巨族也,居長白山者尤著,后并散居于英額地方。國初,有額亦都者,識太祖高皇帝為真主,從征數十年,攻城野戰所向皆捷,太祖深加褒獎,賜親乘名馬、賞賫衣、弓矢等甚眾,并以其女為太宗文皇帝妃。其子孫先后尚公主者五人。授左翼總兵官、一等大臣。天命六年卒。追封弘毅公,配享太廟。額亦都五配,生子十七人。世祖入關,多隨扈從。康熙年間奉命留奉天駐防,來到鳳城雞冠山四臺子村駐防,隸屬鑲黃旗滿洲,現居住在鳳城市雞冠山鎮四臺子郎家堡子處,后一支遷往石城鄉郎家堡子。相傳清朝有一個郎太后就出于本族。今散居于東溝的黃土坎,新立等地。按字排輩為:“盛玉振廷坤,永慶福德春。萬世英雄俊,常吉國后恩。
10、”至今傳十余世。 吳扎拉氏(吳氏) 吳扎拉氏又寫為“兀喇氏”,取首音吳為姓,祖居長白山,隸屬鑲白旗滿洲,始遷祖忒秋和兒子敦得力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到鳳凰城駐防,居住在現白旗鄉吳家堡子處,后營子村岔溝和民主二隊也是其聚居地,岫巖滿族自治縣黃花甸子鄉關門山村的吳姓就是從吳家堡子移居過去的。今散居于鳳城的寶山,藍旗鄉藍旗村楊木溝,吳家四溝,岫巖的黃花甸,關門山,東溝的黑溝,寬甸的毛甸子等地。按輩排字為:“榮貴繼世廣,福慶永鴻章。華國忠明治,維新裕保良。” 他他拉氏(唐氏) 他他拉氏又寫為“他塔喇氏”,諧音取唐為姓。鳳城鳳山鄉唐姓,隸屬正紅旗滿洲,崇德年間,駐奉天府新城堡,六世祖古巴達奉命
11、移駐鳳凰城城東村,今散居于鳳城的草河,岫巖的嶺溝等地。 扎庫他氏(張氏) 先祖瓦爾喀人,世居薩齊庫山下扎庫他城,取地名為氏,后諧音為張姓。東溝縣龍王廟張姓,隸屬正白旗滿洲,始祖從龍入關,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拔駐鳳凰城,后移居鳳城的老鴉窩,東溝龍王廟一帶。 那塔拉氏(白氏) 滿洲老姓不詳,祖居長白山,隸正黃旗滿洲,順治定鼎燕京,始祖從龍入關,傳至護軍校崇厄力,生二世祖兄弟五人,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拔駐岫巖,祖居哨子河鄉大嶺后白家堡,教場溝,玲溝,北溝,南黃旗溝,鳳城的白旗,邊門等地。 葉赫那拉氏(那氏) 為葉赫嫡派后裔,以地為氏。國初,楊吉砮之女,諱孟古姐姐即孝慈
12、高皇后,敕封楊吉砮之子阿什達爾漢為國舅,其后翁阿岱之孫為國戚。本姓那拉,取首音“那”為姓。清初奇瑪瑚隨世祖章皇帝入關,隸正藍旗滿洲,生九子,其季諱羊山,于康熙年間自北京拔駐鳳凰城,卜居于城西南六十里石柱子。至今傳十余世。 喜塔拉氏(齊氏) 取首音諧“齊”為姓。世居長白山喜塔拉地方,因地為氏。圖力吉都督與興祖直皇后之父阿古都督,顯祖宣皇后之父至達格都督,敕封國戚舅舅,即太祖高皇帝之舅也。國初,隸正白旗滿洲,世為福陵章京品級。清初從龍入關,住北京巴彥伏洛。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拔駐岫巖,鳳凰城等地。今居于岫巖的楊家堡,鳳城齊家胡同,東溝的東尖山,合隆,寬甸的八河川等地。四世祖阿古都督
13、之女哈分不哈為顯祖宣皇帝之后,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之母。至今傳十七世 富察氏(傅氏,富氏) 因地為氏,原居長白山下富察地方。后取首音諧“傅”,“富”為姓。國初,有瑚圖來歸,隸屬正紅旗滿洲。四世祖莽色德宜住乎之女是清太祖的皇后。鳳城邊門傅姓,隸屬鑲紅旗滿洲,清初從龍入關,駐北京十駙馬大街。一世文達力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來鳳凰城邊門駐防,今散居于鳳城的弟兄山,雞冠山,白旗,劉家河,岫巖的紅旗營子,寬甸的虎山,灌水等地。至今傳十四世。 佟佳氏(佟氏) 遼東巨族也。國初有佟養性、佟養正居佟佳地,因以為氏。后遷撫順以貿易貲雄一方。清大軍克撫順,佟養性輸款太祖高皇帝。佟養正遂攜族屬歸正藍旗
14、漢軍。后養正之孫佟國綱,于康熙二十七年疏言:“臣曾蒙太祖諭令,與佟佳氏之巴都哩蒙阿圖諸大臣考訂支派氏族譜,今請歸滿洲。”部議以佟佳氏官職甚多,應隸漢軍。唯國綱本支,宜入滿洲,遂為正白旗人。于是滿漢分隸,族大支繁,于國朝八大姓中稱最焉。康熙年間奉命駐防鳳凰城,居住在東湯鄉石橋村的梨樹溝處,始遷祖“那郎阿亦” 葬于此。后人分散居住在鳳山鄉發箭嶺后的新民村、石城鄉的佟家窩棚、叆陽鄉的佟家堡以及大洼鄉的佟家村,鳳城的東湯,石城,草河,岫巖的前營等地。自十世起按輩排字為:“文明承圣治,才德殿應賢。國本境鴻運,和祥保萬年 ”。至今傳十一世。 馬佳氏(馬氏) 世居嘉里庫馬佳地方,因以為氏。國初,赫東額率滿洲
15、五十戶來歸,隸鑲黃旗滿洲,累著戰功,授一等男。其弟阿庫噶哈亦以戰功授男爵。及入關定鼎以戰傷時作留奉休息。至十二世升寅,乾隆已酉拔貢,授七品小京官。嘉慶庚申歷官至工部尚書兼正黃旗、鑲藍旗滿洲都統,經筵講官,賞戴花翎,紫禁城騎馬,誥授光祿大夫,晉贈達子太保。賜謚勤直。馬氏始祖馬穆敦,從順治年間到康熙年間在京都正黃旗二扎蘭當差。六世祖朗色被封為“巴魯圖一等侯“,朗依達是西門陣城城守尉,七世祖新泰自1665年至1671年任盛京副都統,八世祖南他海官至佐領,十一世明福曾為青州府將軍,林德與長恒都先后任過云南總兵 。馬氏后人居住在丹東市振安區的樓房鎮(原屬鳳城市),后移居東港市東溝鄉馬家崗(原屬鳳城市),
16、現在散居于東溝的黑溝,龍王廟,鳳城的沙里寨,寬甸的毛甸子等地。馬氏于1927(民國16年)進行了一次修譜,按輩排字為:“文熙啟秀,積慶開先。忠誠紹志,謙惠延年。”至今傳十六世。 姜佳氏(姜氏) 清時鳳凰城正黃旗滿洲恩啟牛錄,世居遼東地區,杏山人氏。1644年隨主入關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三世祖哈什太、爵瑚圖、胡什布奉命調往盛京,復撥鳳凰城駐防,于鳳凰城南老虎洞處落戶。今散居于東溝的合隆,鳳城的草河,寬甸的古樓子,楊木川等地。民國18年(1929年)姜氏后人第八世參議員姜慶元捐資于東港市合隆鎮姜家小崗后山建姜氏宗祠。按字排輩為:“佑德天維作福,國文慶書貴長。殿甲承恩普璽,庭宗續世榮昌 。
17、軍景官紅常春,銀豐寶積連金。廣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薩嘛喇氏(蔡氏) 始居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地方,隸屬鑲藍旗滿洲。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始遷祖邦牛奉命由京城撥至鳳凰城實邊,佐領卡克都里。邦牛生五子 ,長子安巴說色居鳳山鄉梨樹村;次子說色、三子何色居沙里寨蔡家堡子;四子科什突居草河鄉秋千嶺處;五子雅突居地不詳,現在黑龍江的雙城堡有其一支。今散居于鳳城的四門子,寶山,寬甸的青椅山,岫巖的洋河等地。按字排輩為:“景運興克昌,貴榮繼德芳。世永延福壽,奕崇慶其光。” 舒穆祿氏(徐氏) 祖居庫爾喀、呼蘭、長白山、佛阿拉、沈陽、吉陽等地。鳳城叆陽徐姓,隸正白旗滿洲。始祖葉臣世居朱舍哩地
18、方,國初率親族歸附,太祖之妹嫁之,稱額駙,仍居朱舍哩地方,其后裔于康熙年間撥至鳳凰城,今散居于鳳城的劉家河,寬甸的永甸,大川頭,岫巖的哈達碑等地。 薩古達氏(羅氏) 岫巖的紅旗營子鄉羅姓,隸正紅旗滿洲。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二始祖羅固太撥至岫巖,取祖首音為姓。今散居于鳳城的鳳山等地。 石馬拉氏(石氏) 岫巖的新甸石姓,老姓為石馬拉氏,后取首音“石”為姓,隸鑲藍旗滿洲。元寶之子那力胡達跟隨大師彭明平定吳三桂叛亂有功,后拔駐岫巖。今散居于岫巖的紅旗營子等地。 田佳氏(田氏) 祖居長白山,隸正黃旗滿洲。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駐岫巖,今散居于岫巖的興隆,鳳城的草河等地。 鳳城的東石砬子溝
19、有楊,陳,吳姓,屬于依徹滿洲,原居烏拉(今吉林市附近)女真部落。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駐來鳳凰城。 鳳城邊門,鳳山有徐,文姓,屬于包衣滿洲。文佳氏,隸鑲白旗滿洲(文佳氏家譜載隸鑲白旗新滿洲)。清順治年間自朝鮮義州遷來充當通譯官,居鳳城二臺子,后散居于鳳城的鳳山,草河,岫巖等地。 滿洲八旗有錫伯兵,其后裔大多融入滿族共同體。錫伯人原居吉林伯都訥(吉林扶余),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又有300名錫伯兵和家屬來鳳凰城戍邊,其姓氏有白,溫,何,楊,沈,莫,吳,那,高等。 白雅拉氏(白氏) 取首音“白”為姓,居鳳城寶山鄉大營子村。 溫都爾氏(溫氏) 取首音“溫”為姓,居鳳城寶山鄉小四臺子村,白旗
20、鄉王家溝。 那拉氏(那氏) 取首音“那”為姓,居鳳城藍旗鄉老老鳥窩村,后移至楊木鄉那家堡。 郭落佳氏(高氏) 諧音取“高”為姓,居鳳城紅旗鎮四家村。 (二)蒙古旗人姓氏 蒙古旗人分為陳蒙古八旗姓氏和巴爾虎旗蒙古姓氏 陳蒙古八旗,即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帝派蒙古八旗官兵隨滿洲八旗和漢軍八旗官兵駐防鳳凰城,在叆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屯墾。今主要聚居于鳳城大堡蒙古族鎮,有鄂,陳,康,蘇,戴,卜,白,常,巴,謝,何,吳,石,艾,張,王,李,馬等姓氏。 李雅拉氏(李氏) 取首音“李”為姓,岫巖的哈達碑鄉李氏,隸鑲紅旗蒙古。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岫巖奇風嶺駐防,今散居于岫巖的湯池,鳳城的賽馬等地。
21、 薩拉氏(白氏,謝氏) 隸鑲藍旗蒙古。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始祖白達色到牛莊落戶,后裔取祖名首音“白”為姓,弟黑達色攜家眷來岫巖定居,取謝氏為姓。今散居于岫巖的哈達碑,偏嶺,鳳城的大堡,石城,寬甸的長甸等地。 治良匡氏(張氏) 前營鄉張姓,隸鑲黃旗蒙古,十三祖伯爾格于1741年(乾隆六年)任岫巖防御使,奉母佟氏,攜弟來岫巖定居。 鄂爾佳氏(鄂氏) 鄂爾多斯人,隸鑲黃旗蒙古,取首音“鄂”為姓。清順治元年由盛京拔駐鳳凰城大堡三官廟和城東小隈等處。 胡爾佳氏(胡氏) 元世祖忽必烈后裔,隸正黃旗蒙古,后以首音“忽”為姓,因胡與忽同音故寫成胡姓,博希特于1634年(天聰八年)歸附清朝,隨軍攻錦州陣亡
22、,其子達罕從龍入關,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駐鳳凰城東影壁山。 巴爾虎旗蒙古 原居喀爾喀地方,因受準噶爾的威脅,率巴爾虎萬余人南下,游牧于張家口外。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經大臣議奏,拔駐盛京,其中一部分拔駐鳳凰城,岫巖等地,另設一旗,俗稱九旗。巴爾虎旗蒙古,有卡氏(馬姓),謝京氏(謝姓),陶國渾氏(陶姓),何西勒氏(何姓),吳西勒氏(吳姓,敖姓),穆奇德氏(穆姓,秦姓),包爾機根氏(包姓),梅林奇德氏(梅姓),沙圖嚕氏(沙姓)等姓。 穆奇德氏(秦氏) 秦姓,隸巴爾虎旗蒙古,先祖羅拔伙住遼陽,乾隆年間,移居鳳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遷居鳳城鎮。民國年間列鳳城秦,黃,鮑,劉四大家族之首位。 (
23、三)漢軍旗人姓氏 漢軍旗人有盛京旗籍和鳳城旗籍之分。 盛京旗籍有:王氏,教氏,管氏,李氏,顧氏,盧氏,曾氏,黃氏,扈氏,門氏,閻氏,艾氏等姓氏。鳳城旗籍有:夏氏,安氏,門氏等姓氏。另有清初駐鳳城壯丁,原是福建人,因為平定“三藩之亂”有功,被編入八旗。四名馬夫,也分別編入正黃旗漢軍(姜氏),正紅旗漢軍(趙氏),正藍旗漢軍(傅氏),正白旗漢軍(曹氏)。還有臺丁,站丁原來是云南人,平定吳三桂時被俘虜,解至盛京兵部拔駐柳邊條和驛站做苦工。臺丁挖邊壕,站丁遞送公文,其姓氏有:吳氏,李氏,王氏,劉氏,宮氏,宋氏等姓氏。 閻氏 山東萊陽人,自遼陽隨清兵入關,隸鑲藍旗漢軍,1679年(康熙十八年)拔駐鳳凰城,
24、居住于大堡閻家村,后移居草河等地。 王氏 山東人,1625年(天命十年)平定鎮江中軍陳良策反叛,王元忠因立功授佐領世職,其后裔住鳳凰城。 扈氏 云南人,“三藩之亂”時歸清,后隨軍移駐山東,先人扈林于1726年(雍正四年)來鳳城投旗。 八旗兵進駐鳳凰城進駐鳳凰城的八旗兵先到盛京,從盛京分撥到各城,其中包括鳳凰城。人數最多的一次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進駐鳳凰城783名,并攜其眷屬,由京師調撥而來。 一、告別京師 康熙二十六年的春天,被調撥回盛京的八旗兵,從北京出發了。盛京是滿族發祥地,是其祖先拋頭顱、灑熱血、拼死搏殺創立基業的地方,可如今正面臨著內憂外患。內憂者,“荒城廢堡,敗瓦頹垣,沃野
25、千里,有土無人,全無可恃”;外患者,邊海“黃沙滿目,一望荒涼,倘有*宄暴發,海寇突至,猝難悍御”。這是因為盛京原有之住民于明末有的死于戰亂,有的越海逃往關內,有的參加后金八旗隊伍,其大批八旗兵1644年順治進關,跟隨參加統一全國的戰爭。根本之地空虛,需要捍衛和守護,遼闊的地域土脈肥美,等待著開發和建設,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丙辰(1687.1.19)諭令鳳凰城等8處耕種地畝,每處差派司官1員料理,共遣賢能司官8員,又遣部院堂員3員,令“吏部侍郎薩海、戶部侍郎賽弼漢、內閣學士齊積,前往監督”。 諭令一下,回歸盛京的八旗兵立即行動起來,在短短的時間里,便整裝待發了。他們都是佛滿洲的后代,其祖先都有輔佐
26、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征南掃北、定邊息氛、乾坤一統、立功疆場的輝煌歷史。姜爾佳氏(姜姓)爵胡圖的祖父佑恭率5子從龍入關,破潼關、克揚州、平全楚、定江南,屢建功勛,授建威將軍,武職正一品,賜府北京,居草帽胡同,事君于朝中;爵胡圖之父德音攻城略地、斬將奪隘,征戰于旅順、錦州、杏山,征剿三藩之亂而陣亡;爵胡圖世襲云騎尉被調撥。陳豐氏(陳姓)系翁牛特蒙古,華堂、哲升、獎格古3兄弟同時被調撥,其先祖吳爾岱為努爾哈赤招為駙馬,天聰年間征兀札拉和東海女真,世膺軍機,歷任武職。 被調撥的八旗兵已拱衛京師43年,熟悉京師的生活和環境,形成多重親緣關系。葉赫那拉氏(那姓)羊山兄弟9人,羊山隨次子那廊阿驍騎校被調
27、撥,長子彥圖里侍衛留京;觀音保(關姓)佐領被調撥,其父科斯恩鎮殿將軍留京;卡克他氏(康姓)圖美參領被調撥,未來得及將妻兒帶出,隊伍已開拔,匆忙間只與其弟圖奈同行;完顏氏(王姓)黑色、偏頭、八爾兄弟3人同時被調撥,立下6根石柱護衛祖墳,并以此作為祖墳標記。兄弟相別、父子相別、夫妻相別、告別祖墳,在那信息與交通雙閉塞的時代,相別就等于永別,在八旗兵嚴格組織紀律約束下,在回歸祖先發祥地神圣使命的感召下,他們毅然踏上新的征程。 二、從京師到盛京 八旗官兵前往駐防地,官要持斟合(郵符),兵要持火牌,以接受沿途檢查。其行進路線、攜眷人數、交通工具、口糧供應,均有明文規定。 1、行進路線 按規定從京師前往盛
28、京要沿驛站走陸路,經山海關出關。由京皇華驛至盛京總計1460里,經23個驛站,按光緒會典事例688卷記載,行進路線如下: 由皇華驛行40里至通州潞河驛,行70里至三河縣三河驛,行70里至薊州漁陽驛,行80里至玉田縣陽樊驛,行80里至豐潤縣義豐驛,行100里至遷安縣七家嶺驛,行60里至盧龍縣灤河驛,行70里至撫寧縣蘆峰口驛,行40里至撫寧縣榆關驛,行60里至臨榆縣遷安驛(出山海關),行75里至沙河驛,行63里至東關驛,行62里至寧遠驛,行62里至高橋驛,行54里至小凌河驛,行54里至十三山驛,行80里至廣寧驛,行70里至小黑山驛,行50里至二道井驛,行50里至白旗堡驛,行70里至巨流河驛,行40
29、里至舊邊驛,行60里至盛京驛。 這條道路他們的祖先43年前留下過足跡。1644年那是滿族叱咤風云、奮發蓬勃的時代,四月丙寅(5.14)攝政王多爾袞統領滿洲、蒙古八旗兵三分之二,及漢軍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從盛京啟行,路經23天,招降明山海關總兵官吳三桂,擊潰大順農民軍,已丑(6.6)師至燕京。3個多月后,八月乙亥(9.20)順治從盛京起程,九月甲辰(10.19)遷都燕京。這是滿族歷史上的大遷徙,男女扶攜,輜重繼之,車轂相擊,彌滿道路,絡繹不絕。從此開始了以10萬之八旗勁旅往定中原,戰勝數十倍敵對力量,打下僅次于蒙古元朝大帝國巨大疆土,形成大一統局面較長穩固的中國封建社會時間最
30、長的盛世康乾盛世的歷史。 2、攜眷人數及交通工具配備 八旗官兵前往駐防地其攜眷屬人數,按官職而定。據光緒會典事例698卷記載,將軍攜眷(口)40、副都統35、協領及三品30、佐領及四品20、防御及五品14、驍騎校及六品12、領催及甲兵7、匠役5。 八旗官兵前往駐防地并非徒步而行,配備馬及車亦按等級而定。按光緒會典事例698卷記載,康熙二十二年規定,將軍配備馬(匹)50車(輛)8、副都統馬40車7、協領及三品馬30車5、佐領及四品馬20車4、防御及五品馬15車3、驍騎校及六品馬10車2、領催及甲兵馬6車1、匠役馬3車1。 上述數字表明,官職越高,待遇越優厚,因為各官尚帶有從役和親隨兵,從役和親隨
31、兵也是帶家口的,這從下文口糧供應規定也可證實。而最基層之兵攜口7、馬6、車1,僅夠沿途騎乘,由此也可知被調防之八旗兵是輕裝前往的。 3、口糧供應 按光緒全典事例698卷,八旗官兵前往駐防地與出官差同樣按官職等級給予口糧銀,供一路用食花用。每張勘合一品官銀工錢2分、二品官2錢、三品官1錢8分、四品官五品官1錢6分、六品官七品官1錢4分;八品官九品官1錢2分,火牌1張給銀1錢。勘合內各官從役及親隨兵每人各給口糧銀5分。與攜眷規定人數相對應,多出者不給口糧銀;與馬匹配給數字相核對,多出者亦不支給草料。 從京師到盛京沿途共23個驛站,每到驛站官按勘合,兵按火牌提供食宿,馬配給草料,如果路上不耽擱,應為每日1站,23日到達。 三、從盛京到鳳凰城 八旗兵到盛京后,由盛京將軍統一編隊,分駐于“內城十五、路九、邊門十六”。其“十五城”為盛京、興京、遼陽、開原、熊岳、復州、金州、岫巖、鳳凰城、牛莊、錦州、廣寧、義州、撫順、鐵嶺,分設城守尉、協領、防守尉統領之。岫巖、鳳凰城分設城守尉。 分駐于鳳凰城之八旗兵沿盛京驛站南路至鳳凰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肝膽胰外科護理查房:MDT模式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 初中音樂人音版七年級下冊☆紅河谷教案
- 工人工資培訓
- 七年級地理上冊 3.3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3 (新版)新人教版
- 九年級英語上冊 Unit 4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 Section A(3a-3c)教學設計(新版)人教新目標版
- 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 3.2.2 山地之國 教學設計
- 六年級體育上冊 講究儀表美教學設計
-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集體備課教案
- 《百分數的應用(四)》(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
- 安徽省銅陵市第十五中學等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數學聯考試題
- x-y數控工作臺機電系統設計
- 北京中醫藥大學個人自薦信
- 工程交付使用表
- 電子物證專業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公司清算報告計劃工商局版
- 欣賞 牧童短笛
- T∕CADERM 3035-2020 嚴重創傷院內救治流程和規范
- 臍血分血及CIK細胞培養流程
- LNG站、槽車事故案例
- (完整版)螺絲分類命名及編碼
- 水利水電工程畢業設計---水閘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