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區總體規劃報告_第1頁
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區總體規劃報告_第2頁
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區總體規劃報告_第3頁
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區總體規劃報告_第4頁
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區總體規劃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區總體規劃報告第1章蘇州市概況11天然環境蘇州市域面積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屬于市區。蘇州境內位于太湖東部的地區,包括蘇州市本身,地勢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蘇州市以西15公里,它匯集了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條河道將水注入長江和大海,五千年前這里還是東海,所以在蘇州境內有眾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與太湖連接。這種縱橫交錯的河道網絡有助于灌溉和運輸,同時也能調節長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這些風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蘇州成為眾所皆知的“東方威尼斯”。蘇州位于長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鄰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無錫和常州,南部與浙江的嘉興和湖州毗鄰,北部長江對岸是南通市。京滬線鐵路和京杭大運河都經過蘇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網絡和眾多的河流水道網絡也提供了前往蘇州的水陸交通途徑。12人口蘇州市在1992年擁有總人口567萬人。其中市區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來,蘇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長率為每年185,雖然增長率在1980年后開始下降(平均增長率是每年15),但是隨著蘇州市的經濟活動增加,外來人口涌入,這里的人口增長率相信會升高。我們假設這個新的蘇州工業園區必須要能應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長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來人口對蘇州市人口的增長具有顯著的影響,這和蘇州地區的情形相反,蘇州地區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來自自然增長。蘇州市參與勞動者總數約占總人口的60,這和中國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上海、天津和蘇州的勞動力中少于10是從事第一產業(比如農業和漁業),大約60從事第二產業(比如制造業),3040則從事第三產業(比如零售業、酒店和金融業)。13城市發展形式蘇州是中國一大古城,以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跡以及秀麗的風景而著稱。古代的蘇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建城的地點就在目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傳統的城市格局以及獨特的道路河道系統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來。1981年,中國宣布將蘇州市列為重點保護的歷史與文化名城,及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城市,風景旅游城市和沿海開放地區。隨著蘇州的迅速發展,古城的基礎設施已經顯得不足,不適應經濟和人口增長的步伐。在保護歷史古城,同時促進城市現代化的宏觀規劃目標這個基礎上,蘇州已經將古城指定為歷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發展傳統工業以及旅游業,在古城的西部,一個面積265平方公里,稱為“新區”的地區已經獲得相當的發展,以適應該市不斷增長中的經濟和新時代的需求。域西新區由大運河劃分為河東和河西兩部分,河東主要是住宅區,河西則用于國家批準的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在蘇州市以西,靠近著名的太湖邊的地區,也已經獲得批準發展為國家旅游度假區。蘇州市的城市發展至今主要都是向西朝太湖方向延伸,以致古城在整個城市化發展地帶中處于偏東的位置。第2章擬議結構圖由蘇州市聯合新加坡商業集團和政府機構共同在該地區發展一個新園區這個概念,是在1992年10月提出。新加坡市區重建局以創造一個能與現有的蘇州市完美結合的現代化園區為主要目標的引導下制定了一個概念結構圖。在和蘇州市城市規劃局等有關的單位,以及新加坡裕廊環境工程公司和駟馬國際私人有限公司討論之后,擬議的結構圖和第一期初步規劃圖獲得了進一步的改善。21地段選擇蘇州工業園區的擬建地段(見蘇州市地圖)是根據以下原因而加以選擇位置優越,具備多項優勢和上海的經濟成長相輔相成;位于聯系上海和內地城市的主要鐵路和公路運輸走廊上;位于聯系杭州和北京的大運河邊;優美的太湖風景區具有發展旅游和康樂活動的潛能。由于該市目前正在向西(河東與河西)伸延發展,因此邏輯上應該向東發展,以平衡城市的擴張,這樣古城才可繼續保留,作為蘇州的中心地。這個地區的公路、鐵路和河道運輸系統都很發達。蘇州工業園區占據策略性位置,往來上海蘇州的游客都能清楚地看見這個地區,園區的設計可被充分的利用,以產生最大的視覺沖擊。22邊界和地段情況擬建中面積大約70平方公里的蘇州工業園區,就在古城以東,與古城相鄰。它北界婁江,南臨黃天蕩、獨墅湖。斜塘河和吳凇江,東部則是青秋浦。蘇州工業園區的擬定邊界是針對地段的局限、機會、交通便利程度和行政等因素仔細考慮并和蘇州當局討論后而擬定的。這塊土地地勢較低,目前是用于農業生產,由多條河道進行灌溉。這個地段內有多個鄉村群落(較大的村鎮包括斜塘、跨塘和勝浦),由單層的和雙層的農屋組成。一些小工廠座落在機場大道和312國道沿線以及較大的村鎮內。務農人口大約是每平方公里787人。在這塊蘇州工業園區中有3個主要水域金雞湖、白蕩和沙湖,其中以金雞湖的面積最大,達720公頃。地段中可通航的河流河道包括婁江、吳凇江、相門塘、葑門塘斜塘江、婁斜線、青秋浦和風凰涇。河道中較主要的是婁江和吳凇江,前者流入蘇州上海邊界處的長江河口,后者流入上海市,然后流進黃埔江中。通過吳凇江,蘇州就能和上海的港口取得聯系。在蘇州工業園區南部的機場大道是擬建地段中除312國道以外的又一條主要公路。連接這個地段和古城的公路包括葑門路蘇斜路(這條路的延續就是機場大道)和相門路。不過,兩地之間的公路聯系也可利用較北處現有的312國道和在建中的滬寧高速公路和西部現有的東環路,此外,高速公路還可以在適當的地點建造連接滬寧高速公路和擬建蘇杭高速公路。23規劃概念(見擬議結構圖)在對實體和社會特性,經濟增長潛能,蘇州市的發展趨勢,以及擬建地段的優劣進行研究之后,我們制走了以下的目標與策略以指導工業園區的規劃工作。目標策略加強具有歷史意義向城市的東部延伸,以平衡城市的擴展形式。的蘇州市的地位。在現有的城市旁建造一個現代化的新商業中心,減輕古城所面對的發展壓力,從而輔助這個歷史城市繼續扮演蘇州的文化和行政中心的角色。作為60萬人口的家創造一個良好的居住與工作環境。園。提供足夠的和種類多樣化的住屋。提供良好的社區設施和基礎設施,從而改善居住環境。在商業、文化和其為60萬人口和范圍更大的蘇州地區提供工業、商他功能方面為新園業、康樂和文化發展。區及更廣大的地區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以加強商業投資的環境。提供機會與服務。為人民和商業提供通過對土地使用進行合理的規劃,減少不必要的交通。高效率的運輸。設計市內和與其他城市之間的公路和輕軌交通網絡,并考慮到自行車交通以及將來會增加的車輛交通問題。創造一個健康、充在對土地使用項目和基礎設施分配地段時,考慮并滿活力和獨特的城減少空氣、水源和噪音的污染。市環境。利用獨特的水域特色如湖泊和河道,加強“水城”的形象。通過設計獨特的道路格局和街景,并配合翠綠的環境,從而創造一個具有視覺吸引力的城市環境。蘇州工業園區的規劃主要采用了以下概念土地的使用是根據明確的功能加以劃分由清潔的輕型工業圍繞著商業中心和居住鄰區,使工作地點和必要設施靠近住家。商業中心是以分層次方式進行規劃。在第一期地段內的新商業中心同時為園區和整個蘇州市服務,在第二和第三期地段內的衛星鎮中心為個別的衛星鎮服務,所有三個地段內的鄰里中心則為鄰里居民服務。第一期地段內獨特的新商業中心以及第二和第三期地段內的鎮中心加強了蘇州市的中心軸線設計。這條軸線起于河西新區中心,經過古城的心臟區,連接蘇州工業園區第一、第二和第三期的中心。規劃也包括一個分層次的公路網絡,結合現有的公路系統,并進行小規模修改,以提供高效率的交通網絡。貫穿公路將和居住區內的公路分開,以減少對居住環境的干擾。適當分配綠色戶外空間,以創造一個高素質的居住環境。保留足夠的土地,以用于建設公用設施,支援這新區。保留現有的湖泊和主要河道,以突出蘇州“水城”的特色,并提供賞心悅目的景觀。提供全面的教育和社區設施,如體育設施、小學和中學,公園、醫院、文化娛樂中心等,以支援各個鄰區和整個園區。蘇州工業園區的擬議結構圖,目的在于指導這個現代化園區進行具體發展,讓它能與現有的城市相結合,成為一個高效率的城市實體,同時具備良好的居住和商業環境。規劃概念是在于通過向東建造一個適當的城市格局,并充分與歷史古城結合,以平衡蘇州市的線性發展。擬議中的蘇州工業園區將發展成三個獨特的實體。第一期地段新式和現代的商業中心,擁有平衡的居住和工業用地。這個新商業中心將提供現代化和高素質的商業空間,以適應將來蓬勃發展的經濟活動,避免古城過度擁擠和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重建。這將確保這個古城原址仍被保留為蘇州傳統的行政和文化中心。第二期地段為科技中心。利用水域沿岸的環境和翠綠的景色,提供一個從事研究及開發活動的高科技工業園,以及具有高素質湖濱住屋的優良環境。第三期地段自給自足的新鎮,用于用地較廣的輕工業。在這個地段內也會保留一些土地以建設主要的公用設施和基礎設施。24規劃參數人口我們假設這個新的蘇州工業園區必須要能應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長需求。預測的人口增長如下據此估計,擬建的蘇州工業園區必須能夠容納60萬人口。基于新加坡的經驗,這樣的人口總數,足以維持一個提供更多全面設施的區域中心。勞工我們假設參與勞動者總數占總人口的60。在這些參與勞動者當中,60從事工業,25從事服務業(即辦公室職員、零售業員工、酒店和其他金融服務業員工等),其余15則從事其他領域的工作如交通通訊、公用事務、建筑和其他服務。土地使用標準新鎮原型(不包括工業用地和其他特別用途)的土地使用標準,是以中國城市規劃標準為基礎(附表1),并結合新加坡的新鎮規劃和在中國其他規劃工作的經驗而制定的,如附表2和3所示。各期地段的邊界蘇州工業園區規劃采用了新加坡的發展經驗。在這70平方公里地段(包括72平方公里的金雞湖)將被劃分成3個衛星鎮,總人口將達60萬人。在必要時,園區繼續向東部擴展。這3個自給自足的新鎮是以下面的方式劃分天然/人工特征如河道、湖泊和高速公路,作為各鎮之間的邊界,容易辨認。每個鎮區的特色,比如第一期地區靠近古城,第二期地區擁有優美的湖畔環境,第三期地區擁有廣闊土地。每個自給自足的新鎮的人口介于10萬和30萬。擬建的蘇州工業園區結構圖的主要規劃參數總結如下25擬建用地擬議的結構圖顯示64平方公里土地(不包括72平方公里的金雞湖)的宏觀用途,如圖4所示,土地用途的分配表總結如下不包括金雞湖(720公頃)包括高爾夫球場/度假勝地(380公頃)26交通(見交通結構圖)公路交通運輸系統對城市具有重要的功能它能滿足所規劃的發展型式的交通需要,為城市的每個部分提供適當的交通。它有助于指導發展型式,使交通便利的地區能進行高密度發展,從而讓其他低密度地區得以保留。它占據的土地面積比例相當大,而且會影響環境。蘇州工業園區的運輸系統在規劃下將能容納區外交通(來往蘇州和其他城市之間和區內交通(在園區和現有城市內)的最高流量。通過細心的布局,居住區和公共設施的環境也受到保護以免受過境交通的影響。在概念上,區外交通將由現有的312國道,加寬和重新定線后的機場大道,在建中的滬寧高速公路,擬建中的蘇杭高速公路以及現有的東環路所提供。園區內的交通則是由兩條繞過金雞湖,并橫貫東西,穿過整個園區的主干大道,以及其他相距15至3公里的南北干道所提供。這些主干大道將連接主要的商業中心,以提供最便利的交通,并減少不必要貫穿居住區的交通。公路的設計也將照顧到能配合城市環境的自行車。在遠期,自行車道的一部分在有必要時可成為另一條汽車道,以應付可能增加的汽車交通流量。道路系統的適當設計,配合良好的交通管理,可使交通更為暢通,以充分利用公路基礎設施。鐵路交通未來可能也需要一個快速大眾交通(輕軌列車)系統,以便在最繁忙的路線上載送每天大量的人流,特別是運載來回古城和第一期核心地帶的人流。蘇州總藍圖在修訂時,也提出了一項輕軌列車路線計劃,以供進一步的研究。在古城和第一期商業核心區內,輕軌列車的軌道可建在地下,在這些地區之外則可建在地面,經過保留的公路地段,從而可節約成本。水路交通目前在擬議的蘇州工業園區內有5條8級航道和2條5級航線。為了使園區能提供更好的對外水路交通,現有的青秋浦(8級)被建議提升至5級、這樣就能更好地聯系另外兩條5級航道(吳淞江和婁江),這兩條航道分別是連接上海、太倉和常熟。因此,在蘇州工業園區東南角的河港也可獲得這些航道的輔助,對于運輸和旅游功能擬形成航道系統如下圖河道規劃將以滿足河道景觀、旅游、排水、運輸功能為整治原則景觀功能繼承蘇州古城路河平行雙棋盤格局之歷史文脈;旅游功能旅游河道旅游憩息,作為風景旅游內容之一;排水功能雨水可就近排人河道,節約排放雨水工程造價;運輸功能工業園區建設時的建筑材料和建成后部分貨物可通過水路運輸解決。第3章首期開發區規劃方案31規劃區現狀地理位置在地理位置上,152平方公里的首期開發區介于古城外城河東環路(400一600公尺以外)和金雞湖之間的地段,它北界婁江,南臨黃天蕩葑門塘。距蘇州古城中心25公里左右。(見首期現狀圖)地勢水文開發區地勢平坦,地勢標高介于32公尺(吳凇標高),區內河流縱橫。主要的河道,北部有婁江;中部的相門塘和南部的葑門塘由向東流向金雞湖;南界的黃天蕩則流入獨墅湖。河流、湖泊的高低水位相差不大。由于園區內的三大河流均與西部古城蘇州相連,所以其水質的特征均與蘇州城市河道相同。目前河道的水質勉強達到國家的4類水水質。地質情況蘇州位于長江下游人海附近地區,為沖積平原,除西北面虎丘有小面積火山基巖及其風化、殘積巖層坡積層外,極大部分地區均系第四紀(Q3Q4)沉積的一般性粘土,最大沉積厚度達200M左右(水廠深井資料),為大面積的沉降區域、至于表填土層(包括耕填上層、雜填上、素填上和游質上層)為現代人類活動的堆積物。各土層特性根據現有38個控制鉆孔,從地表000M28M深度所形成上層資料中,可依次劃分為表土層粘土亞粘土輕亞粘粉砂交互層亞粘土輕亞粘粉砂交互層亞粘土粘土等土層。除表層土層經人類活動而堆積外,其余均為第四紀沉積層,坡度較緩,一般呈水平成層、交互層或夾層,較有規律。地耐力為15KGCM2左右。大氣園區內以鄉村的農民耕作為主,只有幾個小工廠,所以對大氣環境不至于造成影響,目前大氣環境主要受蘇州古城區的影響,其大氣環境指標近國家二級標準。園區內的幾個小工廠,均不存在有放射性污染問題。今后也絕對不會允許有放射性污染的存在產生。人口概況區內人口大約是6萬人,其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50人,人口分布在區內各村鎮。較大的村鎮包括翁家洪、南北老墳頭、大家洪、秋塘洪、雙港橋、曹家園、七圖里、西南村、張家庫、北港村、庫塘、沈家埭、南田村、西灣、金湖新村、九圖村、金光村、徐家場、官上村、東西木香港、金獅橋、王家洪、趙巷村、何家浜、葉家村、唐家洪、下馬洪、王墳頭、宋家園、蔣家洪、北塘灘、胡家里、洋涇里、花缽窯等。用地現狀目前區內土地主要用于農業生產,由區內河流水道進行灌溉。鄉村多由單層和二層農屋組成。在南部沿機場大道,北部沿312國道地段,以及一些較大的村鎮之間,還散落著一些工廠。一座220千瓦變電站(葑門變電站)也座落在西部蘇斜路北側。此外,還有一座中學和七座小學。在金雞湖與獨墅湖之間的低洼地帶則用作養魚場。(見首期現狀圖)交通區內主要對外公路交通靠312國道和蘇斜路(延伸接機場大道)。在東環路和開發區之間,連接古城的葑門路,相門路的延伸公路正在擬建中。而擬建的蘇杭高速公路也將縱穿開發區的西部界線。在水路方面區內航道以婁江(5級航道),相門塘(8級)及葑門塘(8級)東北部的鳳凰涇(8級)為主。其中5級航道可以通航300噸級輪船;8級航道則可通航30噸級。區內其他小河道目前也作為小船通航之用。32規劃構思根據擬議蘇州工業園區結構圖為基礎,進一步發展的首期開發區規劃構思及特點如下具有吸引力的現代化商業中心這個新商業中心將提供現代化和高素質的多樣化商業空間,以適應將來蓬勃發展的經濟活動。具有獨立職能而又能與舊城區相輔助相對獨立的新區在這方面,通過四個平衡,即用地平衡、就業平衡、商業設施服務平衡以及生活居住區平衡,進一步吸引古城內居民、工業企業向園區轉移,以減輕(疏解)已經過度擁擠的古城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須承受的壓力。這將確保并貫徹全面保護古城風貌的原則,并促進古城改造及環境改善方面的工作。使古城在被保留為蘇州傳統行政和文化中心方面得以發揚光大。加強蘇州市的中心軸線,長方形發展的傳統布局特點通過設計,加強新區商業中心與古城的心臟區的中軸聯系,成為未來整個蘇州市的文化,行政、商業金融貿易中心。繼承發揚蘇州傳統布局,保留及善加利用現有湖泊河道,突出具有蘇州水城特色,而又具有新時代氣息的園區面貌。通過層次分明,高效率的交通網絡,配合適當的綠化空間,創造一個高素質,高效率的居住、工作及消閑娛樂環境。通過明確合理的功能分區、全面的社區設施以及鄰里中心,縮短在生活、就業和消閑娛樂的交通距離,從而創造一個良好的,舒適和方便的居住環境。保留足夠的土地,以用于建設公用事業設施,支援新區發展在供水、供電及電訊等方面的需求。根據以上所述,首期開發區的性質擬定為“新型和現代化的商業中心,并擁有平衡的居住和工業用地”33規劃規模人口規模在5到10年,開發區人口將達到10萬人。用地規模發展區現狀用地面積152平方公里,這包括了35平方公里的未來高爾夫球場度假區。1992年蘇州市人均用地70平方米左右,而本開發區規劃用地指標為150平方公尺人左右(不包括金雞湖和獨墅湖)。首期總體規劃圖顯示首期開發區土地擬建用途,詳細用地平衡分布總結如下34首期開發區總體布局與功能分區總體布局根據規劃構思所定下的方針,首期開發區土地分布以干將路為中軸線延伸至金雞湖,在沿線南北地帶發展為由西向東的帶狀商業中心。并將干將路向東延伸并分散成兩條區干道,把新區,古城區和工業園以及金雞湖串聯在一起,同時也平衡了蘇州市的線性發展。在開發區內中軸線商業中心地帶的甫北面,依序劃分為生活居住區和工業區。這樣的功能布局,縮短了生活區與就業,消閑娛樂中心之間的交通距離,并達到將運輸量大的工業用地布置在接近對外交通的園區外圍這種布局,使不同用途的交通更好的分隔開來,避免了重型與輕型交通混亂的局面。在城市景觀方面,沿河道兩岸都設置公園綠地,盡可能將這些河網綠地連同城市環境,自然環境,單體或群體建筑以及沿路帶狀綠地結合成一個協調統一的水鄉城鎮風貌。功能分區(1)工業用地在面積為1,170公頃的用地中,約有28已規劃為工業用地,占地310公頃,可為超過6萬名工業勞工創造就業機會。第一期地區內的居民估計可以提供3萬6千名工業勞工,額外勞工可從該市的其他地區吸收。第一期地區擬發展的目標工業為廣泛的輕型工業和高科技工業,以及一般性工業。禁止設立可能危害鄰近居民健康和安全、并會污染金雞湖的污染性與重型工業。鼓勵發展的工業必須要能夠加以利用這地區的熟練勞工工業用地可用于發展高層、多層和低層廠房,容積率由03至25不等高層廠房為6層或以上,容積率可達21至25,低層廠房為單層或雙層,容積率以03至04為指標。除了提供具有全面基礎設施的工業用地塊直接供工業家發展外,計劃也包括興建一些標準式廠房讓他們能立即開展生產。建議興建的廠房類型有多種,包括二至三層的獨立或連排式廠房,以及最高為六至七層的多單位式高層廠房。擬建的廠房類型多樣化,可提供多種設施和不同的樓面面積,滿足大小規模的投資商的需要。第一期地區的工業發展密度會較高,特別是毗鄰居住區和商業中心區的發展地段,由于其位置優越,能利用就近的勞工來源,并根據總體規劃建議設立的輕工業類型,該區的工業發展密度會比其他各期的發展密度為高。工業用地的設計概念,是盡量讓高層廠房面向主要公路,使它們得到最大程度的注目,一些擁有良好景致(比如靠近金雞湖)和在主要公路兩旁的工業用地,可發展高科技工業和商業園。其中一些較佳地段,可撥給跨國企業興建高質素的工業廠房。低層廠房集中設在靠近河岸地方,以保存該處的天然景致。2倉庫第一期開發區的倉儲用地設在限制區內,面積約15公頃,占工業用地面積5人倉儲用地將沿著主航道建設,并與河運口岸相鄰。限制區內有含污染性的設施,如污水處理廠。在園區內,由于工業用地的廠房大多配有倉儲設施,所以規劃中的倉儲用地面積所占比例很少,但將來如有需要也可把部分的工業用地改為倉儲用地。(3)公共建筑用地首期的公共建筑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央核心地帶,總毛面積75公頃,占開發區的6。其中大約55公頃的商業用地,用于發展密集的辦公樓,購物中心,飯店(賓館)和娛樂消閑中心。整個商業中心將為本區以及整個蘇州市未來的200萬人口服務。在進行商業核心區的詳細設計時,商業用地的劃分可以再調整和改善已完成的規劃方案以干將路分成兩段,一南一北向東延伸,作為整個商業中心的外圍界線。其中,又規劃一條中間干道作為區內中軸線。線以北為辦公樓及金融地帶,線以南以相門塘為次軸線,在河的兩岸發展購物賓館及娛樂消閑中心。(4)生活居住用地首期發展區的生活居住用地分布在商業用地與工業用地之間。在規劃上,生活居住用地再劃分為5個居住小區。總生活用地面積約370公頃,占開發區的32。其中300公頃的住宅用地將能夠提供超過3萬個居住單位,而其中30發展為低密度和中密度住宅和公寓,即每公頃可達90戶。另外70屬于高密度公共住屋單位,每公頃可達145戶。一般上,環境良好的住屋用地,比如金雞湖或與商業核心區相鄰的地段,將發展高素質的住房。而與工業用地相鄰的地區,則發展高密度或公共住屋每個生活居住小區除了住宅用地之外,還將包括公共設施用地,如鄰里商業中心,中學,小學,公園綠地,體育康樂等設施以支援個別鄰里。居住小區的詳規見附件一。(5)綠化用地在開發區內多條現有的水道將被保留。河道的兩岸將保留一片綠色地帶,以突出蘇州獨特的水城特色,并增加新園區的翠綠景致,金雞湖岸周圍地區除了一部分用于發展高素質的湖濱住屋外,其余大部分地區將保留為綠地和康樂設施的建設(見首期園林綠化圖)。總公共綠化用地面積達到140公頃,占發展區的12人均14平方米而綠化復蓋率估計可達60左右,遠遠超過35的規劃指標。(6)高爾夫球場度假區金雞湖與獨墅湖之間的350公頃地帶具有秀麗的湖濱景色,這里將發展高爾夫球場和度假區。這個計劃中的度假區將可加強金雞湖與獨墅湖周圍優美的湖濱環境。(7)文教科研用地介于蘇斜路與黃天蕩之間的地段,除了部分用于公園綠化,還有部分約35公頃土地將保留,作為未來的教育科研用地。例如,部分地段可用于發展國際學校,為到蘇州投資、工作的外國投資家,專業人員及工作人員的子女提供教育設施。35首期開發區交通規劃適應開發區對外交通,規劃用地和舊城區間便捷的交通聯系,規劃開發區的公路和水路乃依據擬議的整個蘇州工業園結構圖中的交通規劃,做更詳細的規劃(見首期交通規劃圖)。公路方面公路骨架由四橫四縱組成。(1)對外交通擬議的蘇杭高速公路將由開發區的西部邊界干道上通過。現有的東環路也將作為連系開發區交通和312國道、滬寧高速公路及機場大道的主要干道。(2)對內交通東西向有貫穿整個園區的連接東環路與滬寧高速公路的一級干道經過。這條干道以南、以北各有一條以貨運為主的橫向干道。此外,中央核心地帶的南北邊緣有區于道把繁忙的商業區和居住區分開。整個首期開發區還有四條縱向干道,同以上的橫向干道組成一個棋盤式格局、層次分明、有效率的網狀公路系統。規劃公路通車里程55公里,溝通所有功能分區。水路方面原有的8級航道如鳳凰徑及葑門塘將給予保留。可是相門塘由于通過擬議中的商業核心地帶,將不適合作為航道,只能允許小船如“水上的士”通過。北部的婁江則將繼續作為5級航道,為新區工業發展發揮其功能。36擬建啟動區選定一塊2平方公里的啟動區,作為園區發展工作的開端。選擇這個地點作為啟動區的原因,是它的交通便利,可經現有的蘇斜路和機場大道到達;發展局限小,不需要大量清除工作或徙置居民;此外,基礎設施的連接也很方便。啟動區范圍內包括了不同的土地用途,展示將會在園區內進行的各種工業、往屋和商業發展。啟動區將配合金雞湖南部擬建的高爾夫球場度假區,同時發展。附件二和三分別說明啟動區內部分工業區和生活居住區的典型規劃設計。41環境保護規劃前言自然現狀環境保護目標環境保護措施結論41環境保護規劃前言由于蘇州工業園區的整體規劃是蘇州市整體規劃中的一個部分,因此當蘇州市的整體規劃做出調整時,也要相應地進行配合性調整以保證古城的文脈。同時,由于工業園區啟動在即,因此希望蘇州市的整體規劃早日有個明確的和相對穩走的規劃方案,以使工業園區的規劃在調整時不至于做相應的原則性調整,只是局部或部分的小調整,最終使工業園區的規劃方案得以順利地通過并付諸于實施。自然現狀(1)水文根據大運河蘇州站從1919至1971年觀測資料(其中缺38、46、及49年資料)四十三年平均水位(吳凇標高)276米最高年平均水位327米(1957年)最低年平均水位228米(1934年)歷史最高水位437米(1954年7月28日)歷史最低水位189米(1934年8月27日)城內河道水位根據大運河推算相差不大變化在22一28米之間,(以上均為吳凇標高)。地下水位,根據歷年來鉆孔測得地表水位平均值為360M300M,但受到季節、運河水位漲落發生變化,也與排水情況有關,滲水層一般見于001100之間,即粘性上與輕亞粘上粉砂交界處,其次一般分布于細砂、礫砂層,為良好含水層,常溫保持在20左右,深層承壓水一般有三層,層在80M左右處,厚56M;層在100M左右處為理想的開采層,厚620M,層在130M左右處,厚26M。地表水一般無侵蝕作用,但在有侵蝕性化合物生產用水的工廠、礦區及其周圍地表水需要進行分析,確定其侵蝕性。(2)氣溫根據1951年1978年28年統計資料年平均氣溫158年平均最高氣溫17;(1953年);年平均氣溫15;(1968年);月平均最高氣溫345;(1971年7月);月平均最低氣溫15;(1978年1月)。最高溫度386;(53年8月26日、54年8月12日)(歷史最高溫度41)。最低溫度98(58年1月16日)(歷史最低溫度12)(3)風向、風速根據1951年1980年30年統計資料年平均風速35米/秒,年最大平均風速47米/秒(70年、72年)年最小平均風速20米/秒(52年),最大風速為170米/秒(1973年12月21日),風向NNW,最大風力等級為7級。(4)濕度根據19511978年28年統計資料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08年平均最大相對濕度為85(1951年)年平均最小相對濕度為78(55年、56年、71年)最小相對濕度12(74年4月2日、77年3月5日)年平均絕對濕度為164毫巴(7148年)最大絕對濕度為435毫巴(1977年8月7日)最小絕對濕度為15毫巴(1973年12月1日)(5)降水量根據19511978年28年統計資料平均年降水量10762MM最大年降水量15447MM(1957年)最多年降水日數149日(1967年)最小年降水量6042MM(1978年)最大日降水量3433MM(62年9月6日)最大月降水量4844MM(62年9月)最小月降水量02MM(73年12月)落雪次數平均1一3次年最大積雪厚度16CM(77年1月2日)最早初雪期12月11日(64年)最遲終雪期3月20日(65年)霜,根據1951一1978年統計資料平均年元霜期為248日最早初霜期11月8日(1972年)最遲終霜期4月5日(1976年)(6)蒸發量根據1951一1978年28年統計資料年平均蒸發量為12558MM年最大平均蒸發量為16486MM(77年)年最小平均蒸發量為852MM(51年)月蒸發量最大2622MM(78年8月)最小146MM(54年1月)(7)氣壓根據19511978年統計資料年平均氣壓10162MM年平均最高氣壓10167MM(71年)年平均最低氣壓10156MM(75年)最高氣壓10394MM(72年12月12日、73年12月24日)最低氣壓9907MM(73年7月19日)(8)日照根據19511978年28年統計資料年平均日照小時19881小時日照百分率45年平均最高日照小時23535小時日照百分率53年平均最少日照小時11760小時(77年)日照百分率40(9)地面水園區內河流縱橫,其北部的婁江為園區的主要通航、引水、排水河流。由于園區內的三條大的河流(在第一開發期內)均與東部古城蘇州相連,所以其水質的特征均與蘇州城市河道相同。目前河道的水質勉強達到國家的4類水水質。園區內目前主要是鄉村,有少數小工廠,其主要的污染源來自于生活污水,因此園區內的河道水質亟待改善。(10)大氣園區內以鄉村的農民耕作為主,只有少數小工廠,所以對大氣環境不至于造成太大影響。目前大氣環境主要受蘇州古城區的影響,其大氣環境指標接近國家二級標準。園區內的少數小工廠,均不存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問題。今后也絕對不會允許有放射污染的存在產生。環境保護目標蘇州工業園區將建設成為具有世界水準的現代化國際工業園,其環境質量和環境保護均應堅持高標準和高起點。工業園區所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將作為園區整體規劃的一部分。環境保護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達到環境保護與工業園區開發同期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發展。由于工業園區相鄰于古城蘇州,因此在大氣、地面水源及噪聲的環境保護方面應充分地配合及達到古城蘇州城區的環境保護規劃所提出的今后十年對環境保護方面的概想。(如近期目標,1外城河及運河蘇州段水質在中遠期達到地面水三級奠定基礎;2大氣接近國家大氣環境質量二級標準)與古城蘇州的環境保護的措施同步進行。同時工業園區的一切排放的氣、水和噪聲等應嚴格地按排放標準進行控制,不至于加重或破壞現有的環境。以期與古城蘇州同步實現環境保護的概想。大氣環境爭達到中國大氣質量的二級標準及最終與古城蘇州同步實現其中國大氣環境質量的一級標準。地面水環境由于園區的主要河道與古城蘇州的外城河相連,而古城蘇州的今后十年(中遠期)的環境目標是達到地面水三類標準,因此園區應完全配合古城蘇州的概想力爭達到此目標。同時最終實現與古城蘇州同步達到中國地面水環境質量的二類標準。噪聲環境達到中國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放射污染沒有放射污染和電磁輻射污染。環境保護措施工業園區應在觀點和實踐上確保“環境質量第一”要求的實現。在總體規劃上,合理布局區域功能。污水截流治理。工業園區將采取雨水,污水分流制。按中國環境統計標準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素質和環保意識。依法監督,搞好環境監測。園區內將參照新加坡和中國環境保護條例進行環境管制和管理。結論為了使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建設成為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現代化國際工業園,其環境質量和環境保護必須堅持高的標準和高的起點。同時積極配合古城蘇州總的環保規劃總藍圖,達到預期的目標。(1)在古城以東建一個70平方公里的現代化工業園區的環境保護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據中央政府的打開門戶的開放性政策,古城蘇州由于歷史古跡及城區大小的限制,不可能超飽和地在城區內進行開發,只有可能在城外尋找發展,因此在與古城相聯的東部開發國際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同時并在開發中考慮到古城的文脈,將使其與古城相互輝映。開發區內由于外資企業的涌人,不僅解決了資金及就業等問題,同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及管理經驗也將進一步推動和促進古城的相應發展。因此,為工業園區的開發提供了可行性的先決條件,單從環保的角度而言,由于擬建中的工業園區將嚴格地按高標準進行控制,不允許對現有的環境有任何的污染及破壞。并與古城蘇州市共同肩負起改善現有大氣及地表水環境質量的工作,使之早日達到或接近國家對環保所要求的最高標準。由于環境保護工作非一日之事,特別是在執行過程中需要相當的、一部分的資金的投入。因此,工業園區的開發及利用不僅保證了該開發區的環境質量,同時將與古城蘇州一起肩負起區域性的環保監控任務。(2)環境保護在開發區的首要任務將所有的生活、生產污水送至污水處理廠進行二級處理,污水廠的出廠污水不排人園區的水體,不至加重現有水體的負擔。在開發區工程啟動的同時,綠化工作同步展開,特別是河道兩岸、高壓線走廊的部分、住宅區與工業區的空地部分。使園區內的綠化覆蓋面積達到或超過所要求的環境緣化標準。在搞好園區的環保工作的同時,以點帶面,盡可能地幫助周圍地區同步的搞好環保工作,以期最終使整個區域的大氣、地表水達到國家要求的最高標準。42給水工程規劃供水規劃(1)水量計算(2)制定給水工程組成(3)選擇水源并確定取水口位置(4)選擇水廠位置(5)水質要求啟動區供水(1)前言(2)水源,水質及供水壓力要求(3)供水主干管初步規劃設計取水工程(1)前言(2)水源,水質及取水口(3)輸水主干管的初步規劃設計設計流量初步設計方案(4)第一、第二和第三期供水主干營的初步規劃設計(見首期供水規劃圖)42給水工程規劃供水規劃(1)水量計算A蘇州工業園區的用水量由以下幾部分用水構成,居住區生活用水量商業區用水量工業企業生產用水量公共機關用水量澆灑道路和綠地用水量其他6用水量標準參考新加坡和中國現行標準。表1因此,整個工業園區第一期地段的用水量為10萬立方米日,二期為15萬立方米日,三期為32萬立方米日。(2)制定給水工程組成蘇州是一個水鄉城市,城市周圍湖泊眾多,同時過量抽取地下水會造成地面下沉。因此必須選擇以地面水為水源給水系統。初步的構想給水工程為取水構筑物,一階泵房,水廠,清水池,二階泵房,輸配水管網。(3)選擇水源并確定取水口位置在保證水量,選擇較好水質和工程費用較低的原則下,因此制宜擬用陽澄湖為水源地。為保證水質,取水位置必須伸延至湖內水質較好處。詳細取水口位置在可行性方案定。(4)選擇水廠位置為縮短混水管長度又考慮接近道路減少工程造價的原則,初步定為工業園區外北側,詳細位置在可行性方案定。水產建設規模可按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方案,首期供水能力為9萬立方米日左右的水廠,預留擴建位置,隨工業園區發展需要,同步擴建。(5)水質要求水質標準可接新加坡或標準要求達到飲用水標準。啟動區供水(1)前言由于開發區的啟動區急于上馬及目前的供水管不能滿足該區需求,另外新的取水工程尚未動工。所以啟動區的水先由蘇州古城的城市管網供應,日供水量為30萬立方米日,在此初步設計中同時考慮欲留閥門和管徑的大小,以備將來整個開發區使用獨立供水系統時能利用及匹配上新系統的需要,以求最大限度地滿足開發區第一期的供水需求。(2)水源,水質及供水水壓需求啟動區的供水水源取自蘇州古城東部供水管網,其水質需求按目前蘇州市供水標準。啟動區如對水質如另有需求,只能自行進行處理,另外,進入啟動區的水壓希望不小于中國消防用水量最低水壓的要求,以求啟動區內各個角落均能有一個安全穩定的供水。(3)供水主干管初步設計啟動區的供水總面積為20688公頃(其分配見下表2)表2表中沒有包括消防用水及未預見用水,所以總水量的確定以表2中的各項總和的2倍,求得為30萬立方米/日。主干管先由兩條450毫米直徑的干管與古城蘇州城東管網相連接。進入啟動區后,分配到兩條450毫米直徑的主于管,由西向東延伸,兩條干管間距為500米,先延伸至800米處由連通管相連,使之成為網狀結構。另外該連通管分別向南北延伸,該連通管的設計同時考慮到開發區作為獨立給水系統時,可作為配水主干管,故管徑選為與主干管相同即450毫米。在主干管(450毫米)與兩條配水干管的連接點處,以一個四通相連。在南北方向同樣配水管的延伸及將來作為獨立的配水干管。所在北部四通口設一閥門,南部延伸用作暫時供給啟動區南部用水。干管與走向見圖1。建議配水干管干每隔500米左右應設閥及排氣閥,以備管子的檢修之用。取水工程(1)前言基于開發區內的地表水(其水質勉強達到國家4類水標準)不能作為飲水的水源,以及蘇州古城有由于取地水下而產生地表下陷的教訓。因此,其取水水源只能在外地進行選擇。在開發區以北253公里處是陽澄湖,其水質如不進一步污染尚勉強能作為取水的水源,經處理后的水將達飲用水的標準,以供應整個開發區。(2)水源,水質及取水口的選擇取水水源選定為陽澄湖,相對于金雞湖正北方向為取水口。第一、該處湖面逐漸擴寬。第二、從該處地形而言,取水口的位置正好處于凹岸區。單從湖面的寬度和岸區位置而言,該處取水為佳。但由蘇州提供的資料上看,目前陽澄湖附近鄉村工業發展,湖內大量養魚及倒流次數與持續時間增加,使灣里的水質有出現惡化的趨勢,有時尚有化藥異味檢出,水質呈富營養化,正逐步向類水演變,故取水的真正定位尚由所選位的水質情況而定。另由于缺乏從陽澄湖到開發區的地形工程圖及地質資料,當取得具體資料后才能確定水管的真正走向。(3)輸水主干管的初步規劃設計一設計流量設計水量按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總和計算,如下表表3(59萬立方米日6829立方米秒)一初步規劃設計方案方案4條D1000毫米的平行管送人水處理廠。方案3條D1200毫米的平行管送人水處理廠。另外,在平行的輸水管之間每隔900米處用連接管相連,以備故障時檢修及滿足供水需要,同時也相應地在每條輸水管上裝置排氣閥及池水閥。見圖2。(4)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配水干管的初步規劃設計進入三個開發期的供水主干管均采用雙線,并構成環狀結構,由圖2表示其主干管的走向。特別是第一期的主干配水管與預留管相連,以求統一供水時整個園區使用單一供水系統。43排水工程規劃雨水管道規劃(1)設計目的(2)指導思想(3)設計假設(4)公式及參數(5)設計依據排污規劃(1)排水系統(2)污水量標準(3)污水分區及主管渠的計算(4)確定污水廠位置與占地面積(見首期污水規劃圖)43排水工程規劃雨水管道的總體規劃與設計(1)設計目的計算在該工業園區內的主要河流的排水能力(承接雨水的能力),及計算出在暴雨初期其主要河流及小河的水位上漲高度。(2)指導思想雨水管道的規劃與設計是以絕對保證和滿足排洪的要求為前提,使園區內的一切設施不至于因暴雨來臨而遭淹沒。同時,該雨水管道的規劃與設計應適應該工業園區內的現代化發展要求。為了盡量減少工程造價及充分利用一切天然資源,同時考慮考慮有江南水鄉之特色的蘇州地區,雨水的排放是以分散式排放為主排至所靠近的河流或小河道。(3)設計假設所有的雨水均由設計時所劃分出其區域內的主要河流及小河道所收集。主要河流及小河道的水位標高定為102米(黃海標高),此水位標高是豐水年大于300天的金雞湖水位(蘇州提供)。所有主要河流及小河道的的水流不產生流動。所有小河道的河底平均標高均高于其主要河流1O米。地面標高均為30米(黃海標高)。以主要河流為主要集水河流來劃分各個區域。(4)公式與參數的選定Q288745107941GP/T188081Q暴雨強度P重現期(此處P為1年)T降雨歷時(此處、為8至20分鐘)QQA徑流系數取0608;A匯水面積(公頃);Q雨水流量(立升秒)暴雨強度隨時間變化曲線見圖1。(5)設計依據根據河道豐水年(100年一遇)的河道水位資料及南京市設計給定的雨量公式而確定其以上雨量公式。徑流時間T的選取由于開發區內建筑物的密度較大,雨水的分布較密,另外開發區內的綠地主要集中在河道雨岸,所以取為8至20分鐘。延緩系數M的選取為了充分利用1)由于雨水在管內的最大流量不能在同一時間內發生所造成的管內空隙,2)由于雨水在管內的流速是逐漸增大到設計流速、所造成的實際的雨水流動時間比計算的來得要小,管道內相應地具備了一定的調蓄能力,這雨個有利因素,延緩系數M選取2,即管內的雨水流動時間將增大2倍。排污系統規劃(1)排水系統工業園區采用雨污分流制。即用管道分別收集雨水或污水,各自單獨成為一個系統,雨水就近排人河道,污水經污水廠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排人園區外河道。(2)污水量標準蘇州工業園區的污水量按給水量80計,第一期為八萬立方米日,第二期為12萬立方米日,三期為256萬立方米日總污水量為472萬立方米日。(3)污水分區及主管渠的計算雨水就近排人河道,由于河道網之間間距在1KM以內,故每雨水管管徑在450900MM之間。污水由于該地區河道縱橫,擬為二個區域排放。一個區為第一期工程,第二與第三期為一個區,管道網及提升泵站位置另定。(4)確定污水廠位置與占地面積污水廠遵循;符合總體規劃要求,滿足環境保護要求,接近河道排放,合理利用上地和考慮遠近期結合的原則。一期廠擬設在工業園區外首期開發區以南近蘇州古城東南側。具體位置在可行性方案中再定。“二期廠擬設在工業園區內斜塘江附近,具體位置在可行性方案中再走,處理量一期廠滿足一期污水量,二期廠可一次規劃分期實施,預留擴建位置,隨工業園區發展需要,同步擴建。處理標準按中國標準(GB8978一88)。污水廠占地面積,蘇州市處理能力1萬噸污水約1公頃。真正用地面積按不同工藝設施布局與要求而定,具體面積可在可行性方案時再定。44河道整治規劃前言指導概念整治措施河遭整治(或護岸)方案44河道整治規劃前言園區的河道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城市建筑,環境科學,文化藝術諸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價值。保護好古城蘇州的這一文脈風貌和歷史文化遺產,進一步把園區內的所有河道理活、治清,環境搞好,重新放出它應有的光彩。這對能提供一個現代化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工業園區的良好投資環境及配合旅游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道整治的概想由于蘇州地區系屬河網地帶,汛期園區內的河道將作為主要的泄水通道,特別是基于古城蘇州由于填沒了一些河道,造成了1954,1957,1962,1980,1983年的市區多處地區積水的教訓因此,園區內將保留所有現存的河道,同時對某些河道進行拓寬拓深及網狀相連,保證園區內不存在積水的可能性,對所有河道兩岸均有綠化要求。整治措施具體地采取疏、拓、砌、打通、管等五個主要措施進行綜合整治。(1)疏浚清除河底沉積物,保持河床有一定的深度(大河保證通航的要求,小河滿足園區泄水要求)對園區內河道的疏浚,建議本著服從自然規律及按現有河道的自然走向進行疏通的原則,適當地進行截穹取直。絕對避免截彎取直后的河道之泄水能力(或日通水能力)不如以前,及因此而造成的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費。逐步使整個園區內的河道都有穩定的堤岸,以保護水質。同時也建議凡是古城蘇州與園區相通的河道也同時進行疏浚及護岸工程,以保證疏浚后的河道不受二次淤積的威脅。(2)砌筑駁岸為保證園區內河道美觀,有效制止對河道的侵占及促進水上旅游業的發展,園區內的所有河道建議進行駁護岸工程。(3)拓寬河道為了保證市區河道流水暢通,須對某些河段進行改造。如對具有通航要求的河段應首先滿足此要求,其他河段應滿足泄水及旅游業的要求。(4)打通與填理死水河段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泄水及園區內不積水的要求,園區內的某些死河段將被打通使其與主干河道相連,或被填埋。同時兼顧考慮水體總表面積的占有率保持不變,即河道打通所造成的占用土地面積應于所埋死河段的水體總表面積相平衡,及同時要配合兩岸綠化等因素。(5)河道的管理參照新加坡和中國河道管理經驗。開發區第一期河道整治(或護岸)方案(1)基本資料不足及矩缺的遺憾由于開發區處于蘇州古城以東的郊縣農村,所以在園區內的河段均沒有一個完整的河道典型斷面圖資料。有些河段甚至沒有資料。這對河道的規劃設計無疑是一個相當棘手的難題。本河道改造的設計方案是基于蘇州方面提供的有限資料進行分析后,及對沒有資料的河段進行估算而得出的設計概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