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安徽省定遠縣三中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安徽省定遠縣三中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安徽省定遠縣三中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安徽省定遠縣三中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安徽省定遠縣三中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安徽省定遠縣三中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羅馬法規定,如果丈夫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在外背負了債務,則在婚姻關系解除時,妻子享有的嫁資(陪嫁錢財或物品)返還請求權優先于債權請求權。這一規定,反映出A.婦女社會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B.公民的債務權不受法律保護C.法律注重保護弱勢群體利益 D.古代羅馬婚姻關系極不穩定2.王夫之認為:“未有弓矢而無射道,未有車馬而無御道,未有牢醴璧幣、鐘磬管弦而無禮樂之道。未有子而無父道,未有弟而無兄道……故無其器則無其道,誠然之言也。”這一觀點A.體現了經世致用的思想 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當性C.批判了君主專制的體制 D.啟示了后人的思維方法3.有學者認為“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對歐洲大陸來說是一個大動蕩的時代,同時也是歷史性變革的時代。”引發“歷史性變革”的經濟因素是A.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B.工業革命的開始C.資本主義制度確立 D.工人運動的發展4.針對二戰后建立的某國際組織,有人畫了如下通俗漫畫以揭示其主體職能。結合漫畫和所學知識判斷,“出借者”指代下列項中的A.世界銀行 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C.歐盟 D.上海合作組織5.1953年9月,蘇共中央決定,將義務交售的畜禽產品的采購價提高6.4倍,奶類產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1954年6月,廢除谷物義務交售制。這些措施旨在A.加強對重工業的投資 B.廢除計劃經濟體制C.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D.實行新經濟政策6.抗戰期間,中共在根據地推行減租減息和稅制改革,其效果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這些改革A.增強中共在鄉村的動員能力 B.消除了傳統精英的經濟優勢C.構建了全新的鄉村政權結構 D.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標7.培根指出:“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曾改變了整個世界,變化如此之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這里所說的“影響”主要是指A.促進了歐洲社會制度的轉型 B.奠定了中國古代文明古國的地位C.推動了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絕的狀態8.“采取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使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時得到發揮。這一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上述材料中所述“這一制度”指的是A.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制度 B.建國初期的農業生產合作社C.58年開始的人民公社體制 D.新時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9.一本《新撰外國地理》課本的章節目錄包括:“中國本部、滿洲、波斯、印度、暹羅、法屬亞洲、英屬馬來半島、英屬加拿大及黑暗大陸總論”等。下面對此書的認識哪一個最準確A.這是十八世紀初期英國人對世界地理的看法B.這是十九世紀初期美國人對世界地理的描述C.這是二十世紀初期日本人對世界地理的分類D.這是中國在二次大戰后對新國家出現的敘述10.“共爭青島歸來,同看國賊罷黜;歡呼學生復課,慶賀商店開門。”這幅對聯述及的歷史事件是A.公車上書 B.五四運動 C.五卅運動 D.一二·九運動11.1949年3月,黨的某次會議報告中說:“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一個戰斗隊,又是一個工作隊。隨著戰斗的逐步減少,工作隊的作用就增加了。有一種可能的情況,即在不要很久的時間之內,將要使人民解放軍全部地轉化為工作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估計到。”將人民解放軍轉化為工作隊主要是A.結束戰爭實現國內和平的需要 B.為工作重心轉移做準備C.土地改革深入開展的客觀要求 D.國共北平和談達成共識12.在一堂“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研討課上,四位同學都達成了“太平天國運動為中國的近代化減少了阻力”的共識,并闡明了自己的依據,你認為正確的是()A.甲同學: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具有革命性B.乙同學:太平天國頒布了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資政新篇》C.丙同學:太平天國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D.丁同學:太平天國運動是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峰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一戰后的世界格局問題:(1)請為圖一配上一段解說詞。(2)綜合圖一、二相關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戰后世界格局的新變化。14.(2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自工業革命以來經歷的一場巨大的歷史變革過程。它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導致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并引發整個經濟領域以及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發生深刻的變化。……現代化的世界進程是人類文明形態的重大飛躍,也是人類社會從分散的地域性歷史向整體的世界歷史發展的轉折。”——摘自《高中歷史》拓展型教材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請回答:(1)現代化最早發端于哪國?現代化的進程是如何逐步向全球擴展的?(2)各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中各具特色,20世紀現代化探索模式呈現多樣性特點,試舉一例并加以簡要說明。(3)試舉18世紀以來,西歐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順應現代化潮流而發生的重大史實各一例,并分別加以說明。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如果丈夫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在外背負了債務,則在婚姻關系解除時,妻子享有的嫁資返還請求權優先于債權請求權”。這說明羅馬法保護了婦女的權利,即羅馬法注重保護弱勢群體利益,故C正確;材料不是說的婦女社會地位,故A錯誤;公民的債務權不受法律保護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錯誤;材料主旨不是強調羅馬婚姻關系,故D錯誤。2、D【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王夫之認為物質是其它一切存在的基礎,沒有弓就不會有射道,以此類推,因此體現的是他的唯物思想,這種思想啟示了后人的思維方法,D正確;ABC項都與材料中強調唯物的思想無關,排除。3、B【解析】

18世紀末的工業革命的擴張,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歐洲大陸的動蕩變革,故B正確;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導致,排除A;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屬于政治因素,排除C;工人運動的發展也是工業革命導致,排除D。故選B。4、A【解析】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銀行是向全世界發展中國家提供金融和技術援助的國際金融組織,幫助它們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故A選項符合題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要提供短期貸款,幫助成員國解決金融危機,如國際收支、貨幣貶值等問題,其宗旨是穩定國際匯兌,協助建立多邊支付制度等,材料內容無法得出通過提供短期貸款,幫助成員國解決金融危機的相關信息,故B選項錯誤;歐盟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區域集團化,與材料內容無關,故C選項錯誤;上海合作組織是由中國、哈薩克斯坦等國于2001年建立的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與材料內容無關,故D選項錯誤。5、C【解析】

據材料“1953年9月,蘇共中央決定,將義務交售的畜禽產品的采購價提高6.4倍,奶類產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1954年6月,廢除谷物義務交售制。”可知,蘇聯中央政府決定減輕人民的負擔,廢除谷物義務交售制,提高其他義務交售產品的價格,有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C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減輕農民的負擔,由義務交售的采購價提高,與“加強對重工業的投資”不符,A錯誤;據所學可知,蘇聯政府始終沒有廢除計劃經濟體制,B錯誤;新經濟政策自1928年就被停止,D錯誤。6、A【解析】

根據表格數據可知,中共在根據地推行減租減息和稅制改革使得地主富農階級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下降,而中農和貧農土地占有量上升,說明中共的政策得到這兩個階層在階級支持,而這兩個階層在鄉村中占比較高,這有利于增強中共在鄉村的動員能力,A正確;B中“消除”表述絕對,排除;中共的改革措施意在團結多數來抗日,而非構建新的鄉村政權結構,排除C;雇農占比雖然下降,但是土地占有量仍然很低,排除D。7、A【解析】

據材料“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曾改變了整個世界,變化如此之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傳播到歐洲后,促進了歐洲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故A正確;材料主旨不是強調中國古代文明古國的地位,故B排除;印刷術、火藥、指南針與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沒有直接聯系,故C排除;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絕的狀態,故D排除。8、D【解析】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依據材料“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個人積極性發揮”可知,這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D正確;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制度是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A錯誤;農業合作化運動是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農民私有制轉變為集體所有制;由一家一戶的個體經營轉變為集體經營,這與材料中的“分散經營”不符,B錯誤;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排除C項。9、C【解析】

材料中的“中國本部、滿洲”是作為兩個國家出現的,所以可以推斷是日本在大陸政策指導下的設想,將中國東北從中國分離出去,建立滿洲國。故C正確;十八世紀初期英國人沒有侵略中國的意圖,排除A;十九世紀初期美國人也不存在對中國侵略的意圖,排除B;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被打敗,不存在“滿洲國”,排除D。故選C。10、B【解析】

試題分析: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等正義要求,但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送日本。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打出“誓死力爭,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外爭主權,內懲國賊”等口號,并且要求懲辦交通總長曹汝霖、幣制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根據上述史實,最符合題目的是“五四運動”。故B正確。考點:中國民主革命的轉折?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五四運動【詳解】11、B【解析】

1949年3月,解放戰爭接近尾聲,即將面臨由革命時期轉向建設時期,因此提出將人民解放軍轉化為工作隊,這是為工作重心轉移做準備,B正確;解放軍轉化為工作隊不是結束戰爭實現國內和平推動的,兩者不具備因果聯系,排除A;土地改革主要在解放區進行,1947年就已經開始,但從材料看,解放軍轉化為地方工作隊是對后續工作的一種提前安排,排除C;D中“共識”不符合史實,排除。12、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的準確理解及調動已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時注意“為中國的近代化減少了阻力”,核心是近代化。聯系已學知識可知太平天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腐朽的封建清政府,從而為近代化的掃清了道路,因此C符合題意,故選C。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解說詞要點:應包括“巴黎和會召開目的、英法美主導會議進程、大國意見的分歧、會議的結果之一(對德《凡爾賽和約》)、會議影響(對德國做出苛刻的處置,但也埋下下一次戰爭的隱患)等要素。(2)新變化: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建起一戰后新的國際格局,世界局勢暫時得到穩定。英法等國雖然繼續維持了歐洲在世界的霸權地位,但實際上其霸權地位受到美國、日本的挑戰;美國積極參與戰后國際事務,在巴黎和會上,與英國與法國共同主導了和會進程,華盛頓會議上起到操縱作用;日本也在東亞大肆擴張,這都威脅到了歐洲在全世界的霸權地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戰后各國相互妥協的產物,也為日后的國際關系埋下了許多隱患。【解析】

(1)解說詞要點:根據漫畫可以看出,該漫畫描述的是凡爾賽會議的召開的目的、主導者以及會議結果等,因此在設計解說詞時應包含相關內容,如對德《凡爾賽和約》)、會議影響(對德國做出苛刻的處置,但也埋下下一次戰爭的隱患)等。(2)新變化:從世界政治局勢來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通過兩次國際會議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建起一戰后新的國際格局,世界局勢暫時得到穩定。從大國地位的變化角度看,一戰后英法等國雖然繼續維持了歐洲在世界的霸權地位,但實際上其霸權地位受到美國、日本的挑戰;從美國角度看,一戰前美國在國際事務上的發言權不大,但是一戰后美國積極參與戰后國際事務,在巴黎和會上,與英國與法國共同主導了和會進程,華盛頓會議上起到操縱作用;從亞洲局勢來看,日本也在東亞大肆擴張,這都威脅到了歐洲在全世界的霸權地位。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達成情況來看,這一體系是一戰后各國相互妥協的產物,也為日后的國際關系埋下了許多隱患。14、(1)發端于英國。擴展:在歐洲:法國、德國、俄國;在北美:美國;在東亞:日本先后實現現代化。(2)國家調控資本主義新模式、蘇聯社會主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