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默寫合集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含答案)_第1頁
理解性默寫合集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含答案)_第2頁
理解性默寫合集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含答案)_第3頁
理解性默寫合集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含答案)_第4頁
理解性默寫合集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理解性默寫合集一、《屈原列傳(節選)》理解性默寫1.作者司馬遷對“離騷”一詞作出自己的解釋的句子是:,。2.司馬遷認為屈原《離騷》的創作背景除了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還有“,”,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朝廷小人當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擠的黑暗現實。3.司馬遷認為屈原作《離騷》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氣,而導致屈原有怨氣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屈原“,”。4.作者司馬遷連用了“,。”這兩個被動句寫出了屈原誠信待人卻被猜疑、忠心耿耿卻被誹謗的現實,為下文寫屈原心生怨氣并作《離騷》作鋪墊。5.一個人在辛苦困倦到極點的時候,往往會仰頭長嘆:“天啊”,這種情況在本文中有形象的描述:,。6.司馬遷為了論證“父母,是人類的根本”這一觀點,舉了“,”這一例子進行了論證。7.司馬遷對《詩經》里的《國風》和《小雅》進行了評價的句子是:,。8.司馬遷分析了屈原《離騷》用來列舉事實諷刺當世政治的包括“,,”這三方面。9.司馬遷對屈原的《離騷》評價極高,其中認為其文字簡練、用辭精到的兩句是:,。10.司馬遷認為屈原《離騷》文章的內容雖然細小但含義卻極弘大,所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意義卻很深遠的兩句是:,。11.我們讀屈原的《離騷》,發現屈原在文章中經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關于這一點,司馬遷在文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釋:,。12.司馬遷對屈原的為人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其中認為他志向遠大,即使與日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的句子是:,。13.司馬遷認為屈原的《離騷》對于道德的廣大崇高,國家安定與動亂的前因后果,沒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14.司馬遷用比喻高度評價屈原之志“,”。15.作者用比喻的手法來說明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16.《離騷》的文風特點是“,”。17.屈原引發憂思創作的《離騷》是痛心于朝內政治黑暗的四個方面是:,,,。18.表現屈原人格與文風一致的句子是:,;,。19.屈原“窮”的原因是:,,,。20.屈原“怨”的緣由是:,。21.稱贊《離騷》“言淺意深”的兩句是:,。22.指出人在困苦疲倦、內心悲痛之時,常常會呼喚本源的句子是:,;,。23.陳述屈原品行端正、竭盡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24.指出小人離間令屈原處于困厄處境的句子是:,。25.指出《離騷》從上古開始講述明君治國的例子,用來告誡當世之君的句子是:,,,。26.強調《離騷》完全闡明了治理國家的規律的句子是:,,。27.強調小人當道,正直之人不為所容的兩句是:,。28.可馬遷認為《離騷》的創作背景除了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還有“,”,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朝廷小人當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擠的黑暗現實。29.“,”兩句稱贊了《離騷》在討論君王的修為、國家的治理時表述全面而有條理。30.司馬遷對屈原的為人做出了高度評價,其中認為他志向遠大,即使與日月相比,光輝也毫不遜色的句子是“,”。31.司馬遷評析《離騷》的主要藝術特色并表達對《離騷》藝術成就的贊美和欣賞的兩句是“,”。32.司馬遷用“,”概括了《離騷》的行文特點,又用“,”的內容特點。司馬遷指出屈原“怨”的緣由是“,”。34.運用對偶的修辭,說明《國風》與《小雅》各自特點的兩句是“,”。35.司馬遷贊揚屈原面對種種邪惡,始終潔身自好,保持高潔的品格的句子是“,”。36.一個人在辛苦困倦到極點的時候,往往會仰天長嘆:“天啊!”這種情況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節選)中有形象的描述:“,”。37.司馬遷總結《離騷》內容的句子是“,,”。38.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用“”交代了屈原寫作《離騷》的原因,接著用“”解釋了“離騷”的內涵。參考答案:1.“離騷”者,猶離憂也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4.信而見疑,忠而被謗5.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6.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7.《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8.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9.其文約,其辭微10.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11.其志潔,故其稱物芳12.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13.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14.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1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16.其文約,其辭微17.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18.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19.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20.信而見疑,忠而被謗21,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22.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2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24.讒人間之,可謂窮矣25.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26.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27.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8.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9.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30.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31.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32.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3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34.《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35.不獲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36.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37.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38.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猶離憂也二、《過秦論》理解性默寫1.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后采取了一系列抵御外敵、擴大版圖的措施,向南:“,”;向北“,”。2.具體寫秦始皇施行暴政守天下,從文化上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的句子是:“,,”。3.賈誼在《過秦論》中對“戰國四公子”做出高度評價的三句是“,,”。4.戰國諸雄為了對抗強大的秦國,采取了“,”。的外交策略。5.“”一句表現了秦朝用嚴酷的刑法來奴役天下百姓的事實,而秦朝的暴政最終導致“”。6.寫秦始皇自以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7.賈誼通過“數百眾”與“九國之師”各方面的對比,引發了“,”的思考。最后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即秦滅亡的原因在于“”。8.用“六王畢,四海一”來形容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的過程,《過秦論》中“,”與此句表達的意思相同。9.諸侯為了削弱秦國,“”以此來招致天下的優秀人才,但當秦國軍隊“開關延敵”時,“九國之師”則“”,最終“從散約敗”。10.寫出了秦始皇強大的軍事威懾力的句子是“,”。11.作者寫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收繳了天下兵器并鑄成金人,其目的是“”。12.始皇派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獲得勝利,使得匈奴長時間不敢南下進擊中原,文中的“,”就是對此事件效果的概括。13.賈誼描寫秦始皇據險固守的句子是:“,”。14.“,”形象地描寫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將領、士兵守衛要塞,盤問過往行人的情景。15.賈誼論述秦國毫不費力取得了西河之地,得益于“,,,”。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為以后秦王掃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礎。16.陳涉揭竿而起,一呼百應,并不是因為陳涉地位超然。對于陳涉的身份,賈誼在《過秦論》一文中交代得很清楚:“,,”出身貧寒和地位低賤,卻能天下響應,只因為天下苦秦久矣。17.用整句描寫秦始皇據險固守的語句是:,,,,。18.賈誼用“,,”摹寫出陳涉舉義旗并得到天下熱烈響應的情況,且在文末用“”揭示了秦王朝滅亡的原因。19.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并且“,”,以此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20.賈誼用“,”兩句總結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21.賈誼用“,,,”短短四個句子就寫出了陳涉高舉義旗并得到天下熱烈響應的情況。22.賈誼文采斐然,在《過秦論》中使用一組排比“,,,”,形象概括了秦始皇仰仗武力征服天下諸侯,登上皇帝寶座,奴役天下百姓。23.秦始皇北卻匈奴,焚書愚弄百姓,收繳天下的兵器,又派遣精兵強將把守要害,自認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24.賈誼在《過秦論》中交代陳涉的身份,說他不過是個“,”,且是被遷戍邊的兵卒。25.揭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的句子是:“”。26.表明秦始皇命蒙恬北筑長城、擊退匈奴,從而起到震懾作用的句子是:“,”。27.寫陳涉高舉義旗之后,天下人紛紛響應,蜂擁而至的句子是“,”。28.表現陳涉起義隊伍的武器裝備十分簡陋的句子是“,”。29.寫秦始皇采用愚民政策的句子是:“,,”。30.用排比的手法寫秦始皇以武力統治天下的句子是:“,,,”31.敘述秦始皇遣精兵良將鎮守四方重地的句子是“,”。32.敘述秦國“致萬乘之勢”后確立霸主地位的一句是“”。33.作者將陳涉與九國進行多角度對比,其中寫在武器裝備方面對比的句子是“,”。34.《過秦論》以“,,,”來形容秦孝公的遠大抱負。35.用“,”兩句形象地描寫出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將領、士兵守在要塞,仔細盤問過往行人的情景。36.運用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陳涉起義后得到熱烈反應的句子是“,”。37.歷史上,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獲得勝利,使得匈奴長時間不敢南下進攻中原。《過秦論》中“,”兩句就是對此事件效果的概括。描寫陳涉起義時一呼百應的句子是“,”。參考答案:1.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2.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4.合從締交,相與為一5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6.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7.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8.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9.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逡巡而不敢進10.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11.以弱天下之民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13.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14.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15.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16.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22.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23,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24.(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25.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2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27.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28.斬木為兵,揭竿為旗29.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0.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31.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32.序八州而朝同列33.鋤櫌棘矜,非鍤于鉤戟長鎩也34.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35.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36.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37.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38.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三、《五代史伶官傳序》理解性默寫第1次1.作者開宗明義,用兼帶感嘆語氣的反詰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論點“,,”。2.晉王在臨終之前,以三支箭作為遺命,對莊宗叮囑切切“,”!3.引用《尚書》中的話,說明謙虛謹慎的好處和驕傲自大的壞處的句子是“,”。4.歐陽修在文中借后唐莊宗耽溺于伶人而亡國的史實,警誡后人的句子是“,”。5.作者回顧莊宗由盛轉衰的過程,突出莊宗歷史悲劇的根由所在,總結出“,”的結論,闡述了成敗由人的道理。6.結合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得出結論“,,”。7.成功復仇后的莊宗因為驕傲自滿,寵信伶官而落得一個“,,”。的下場,與前文的“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形成鮮明的對比。8.“,”兩句話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表達的意思相近。9.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強調人事的作用的句子是“,,”!10.“,,”。三句,借莊宗因寵幸伶人而亡國的事例告誡統治者要防微杜漸。11.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就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的句子是“,,”!12.莊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驕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廢朝政,最后眾叛親離、士卒離散,僅有的些許忠臣還被莊宗逼著以發代首,發誓效忠。歐陽修用“,”一句再現了當時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敗啊!參考答案: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2.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3.滿招損,謙得益4.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5.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6.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7.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8.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9.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10.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1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12.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第2次1.作者否定“得”“失”的難易都是由人事決定的句子是:?,。2.引用《尚書》中的話“滿招損,謙得益”,結合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得出結論是“,,”。3.孟子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名句,在歐陽修《伶官傳序》中意思與之相近的一句話是“,”。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5.本文借莊宗困于伶人而亡國警戒后人的句子是“,,?”6.從“,”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7.晉王將終時提及三個仇人的情況是,;,;,。作者以感嘆詞起筆,接著語用反問,提出中心論點的句子是“!,,?”莊宗出兵打仗及凱旋之時,用“,,,,,”。來表示對父親的敬重及對其遺愿的重視。10.由“,,;,,,”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引出“,,”的教訓,得出具有更普遍意義的結論。11.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個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說:“,!”12.作者引《尚書》之語與史實相對照的句子是“,”13.作者寫莊宗李存勖興衰成敗的史實,在寫法上欲抑先揚,其中先“揚”的句子是“,,,,”,從而表現他意氣的壯大。14.莊宗之父以三箭與其子來明其志的句子是“,!”15.作者指出應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過于沉迷于所鐘愛之事的句子是“,,!”16.當發現有作亂的情況時,莊宗及臣子們的反應是“,,,。”17.寫莊宗上戰場時,請箭的方式是“,,”,然后背箭去奮勇殺敵18.描寫莊宗打敗敵人意氣之盛的句子是“,,,,,,!”19.描寫莊宗發誓流淚的衰微之態“,,!”20.作者連用兩個反問句“?,?”來說明得失天下皆因人事。21、如果要告誡人們注重細節,防微杜漸,避免“積羽沉舟,群輕折軸”之患,可借用本文中“,”這兩句話。22.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本文中以“,”告誡北宋王朝執政者要防微杜漸,力戒縱欲。23.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質,我們可以用本文中的“,”來警醒自己。24.寫莊宗李存勖替父報仇后社會狀況的句子是“,”。25.引用完《尚書》中的話,順勢引申出“,”的道理,對莊宗的“成敗之跡”作了理論性的概括,說明盛衰之理的本源在于“人事”。26.從“,”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27、莊宗之父以三箭與其子來明其志的句子是“,”。參考答案:1.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4.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5.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6.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7.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8.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9.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10.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11.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12.滿招損,謙得益。13.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14.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15.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16.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17.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19.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0.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2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24.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25.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26.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27.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四、《燕歌行并序》理解性默寫1.“,”兩句,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可見詩人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2.“,”兩句,從將領和君王兩個角度來寫將領離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暗含譏諷,預伏下文。3.揭露將軍和士兵苦樂不均、生死迥異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敗的原因的句子是“,”。4.“,”寫戰士浴血奮戰,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決心以身殉國。視死如歸。5.“,”兩句描繪了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6.“,”兩句回應上文,點明因將軍驕逸輕敵而最終戰敗的結果。7.用蒙太奇鏡頭表現出兩地離情深重和士兵的久成之苦的句子是“,”。8.“,”,借贊美漢代“飛將軍”李廣來進行古今對比,諷刺主將不恤士卒的行為。9.“”一句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烘托出一片肅殺的氣氛;“”一句寫出敵人行動迅疾剽悍,像狂風暴雨,卷地而來。10.描寫將士出征時金鼓齊鳴、旗幟飛揚的詩句是“,”。11.通過對思婦和征夫的神態、動作進行描寫,展現人們對戰爭的厭惡之情的句子是“,”。參考答案:1.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2.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3.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4.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5.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6.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7.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8.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9.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10.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11.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五、《李憑箜篌引》理解性默寫1.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的詩句是“”,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點的詩句是“”。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寧靜狀態襯托出樂聲投射在人們心中的感受,《李憑箜篌引》中也具有近似藝術效果的詩句是“,”。3.通過神奇的比喻寫出樂聲各種變奏的句子是“,”。4.詩中的側面描寫是一大特色,其中借行云狀態寫樂聲的詩句是“”,借神仙人物的感受寫樂聲的詩句是“”。5.“,”兩句,詩人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描寫了樂聲傳出,月亮寒光因之融化,紫皇為之感動的情景。6.“,”兩句,通過神奇的想象生動描繪出樂聲高亢的狀態。7.寫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令神嫗也感動不已的句子是“”;同時,“”一句用“老”和“瘦”這兩個出其不意的字眼修飾魚和龍,突出了音樂的魅力。8.運用通感的藝術手法直接描摹音樂的詩句是“,”。9.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吳剛和玉兔的表現展現音樂魅力的句子是“,”。10.通過“女媧補天”的神話來描摹樂聲激越動聽、富有震撼力的句子是“,”。11.寫優美悅耳的弦聲一經傳出,山野上的浮云便為之凝滯的句子是“”;寫樂聲觸動愁懷,令人潸然淚下的句子是“”,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參考答案:吳絲蜀桐張高秋李憑中國彈箜篌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4.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5.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6.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7.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8.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9.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10.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11.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六、《錦瑟》理解性默寫1.“,”兩句,用了莊子和望帝的典故,一方面借美好縹緲的夢境表達亦真亦幻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懷念。2.詩中回環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的惆悵苦痛,讓人為之嘆惋不已的句子是“?”。3.“,”兩句,表現出一晃年歲半百的詩人回首青春年華時一言難盡的感情。4.李商隱用“南海鮫人”和“良玉生煙”兩個典故表現美好愿望可望而不可即,抒發了悲傷嗟悼之情的句子是“,”。5.“,”兩句,運用典故寫自己曾經沉迷于美好的夢想,有過殷切的思念,給詩歌營造了一種迷離的意境。6.李商隱將自己一生的遭遇概括為“惘然”,并以“,”來襯托今日回顧往昔時傷感的沉重。7.往事不堪回首,縱回首已是惘然,這是人類共同的情感。李商隱在《錦瑟》中表達這種感受的句子是“,”。8.“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大話西游》中這段臺詞已成為經典,然而早在唐朝時,李商隱在《錦瑟》一詩中就用“,”表達了這種追悔莫及的心情。9.“,”兩句,用鮫人淚和藍田玉的典故創設出無比美妙的意境,表達了作者的悵惘之情。10.李商隱化用莊子和杜宇的典故來營造朦朧迷離、悲戚哀怨意境的句子是“,”。11.古典詩詞善以杜鵑表達悲切之意、如李商隱《錦瑟》中的“,”。12.李商隱借物發端,以埋怨的口吻引發華年之思的兩句是“,”。13.寫華年往事如夢般凄迷、如杜鵑啼春般傷感的詩句是“,”;感嘆才華被棄如滄海遺珠,追求和向往終歸縹緲虛幻的千古名句是“,”。14.“,”上句用鮫人淚化明珠的典故寄托傷感,下句用藍田山地下美玉生出煙霧的典故隱喻自己的人生追求。15.以錦瑟起興,表達聆聽錦瑟之繁弦,勾起對華年往事之追思,音繁而緒亂,悵惘而難言的詩句是“,”。16.“,”兩句,作者用陰陽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現了高潔的感情、執著的愛慕和無盡的哀思。17.“,”兩句,借南海鮫人和藍田美玉寫出了詩人理想的最終幻滅。18.表現作者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