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同步講義(部編版必修上冊)第6 課《芣苢》《插秧歌》(教師版)_第1頁
高一語文同步講義(部編版必修上冊)第6 課《芣苢》《插秧歌》(教師版)_第2頁
高一語文同步講義(部編版必修上冊)第6 課《芣苢》《插秧歌》(教師版)_第3頁
高一語文同步講義(部編版必修上冊)第6 課《芣苢》《插秧歌》(教師版)_第4頁
高一語文同步講義(部編版必修上冊)第6 課《芣苢》《插秧歌》(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6課芣苢插秧歌

目標導航

學習目標重點難點

1、通過預習及上課聽講,了解《詩經》的相關知識,1、熟讀詩歌,準確翻譯關鍵語

解決生字詞。句,了解《詩經》的相關知識,

2、把握《詩經》重章疊句的特點;體會宋代田園詩歌體會《芣苢》所體現的勞動熱

的對比表現手法。情和歡欣。

3、品讀《插秧歌》平易自然卻不乏新奇的詩歌語言。2、體會《芣苢》動詞的妙處及

4、通過兩首詩歌的學習,了解古人勞動生活,深入體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

會勞動精神的內涵。3、比較鑒賞《芣苢》《插秧歌》

兩首詩的異同。

知識精講

【01知識常識】

《詩經》中詩歌產生的時代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

周代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代在武王伐紂之后成為天下共主,

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后,

為緩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斗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正如王國維在《殷

商制度論》中所言:“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殷、周間之大變革,自

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移轉;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

廢而新文化興……”

西周較之殷商,由于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

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的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插秧歌》對勞動和勞動者的贊美

《插秧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當時楊萬里辭官在家。《插秧歌》描寫的是一幅

緊張繁忙的勞動圖景,他沒有像晚唐詩人李紳那樣抱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

表現勞動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樣具體深刻地揭露殘酷剝削,同情農民疾苦,而是抱著

欣賞的態度,客觀地展現勞動場面,流露出詩人對勞動和勞動者的贊美。

【知識積累】

《詩經》經典名句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4.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5.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6.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8.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楊萬里經典名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

3.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4.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5.嶺上芭蕉雪打死,霜雪打死還有心。

6.閉門造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

誠齋體

楊萬里的詩大多是即興之作,語言通俗新鮮活潑,詞義顯豁,形象鮮明,在南宋自成一家,

人稱“誠齋體”。

1.細膩小巧,機智敏銳。楊萬里善于捕捉瞬間的景物、動作、心情和感受,于他人難見或

忽略處提煉事情,且能使之富有情趣。

2.想象奇特,立意新穎。在處理常見的題材時,楊萬里善于別出心裁,在別人意想不到處

落筆。這一點在寫景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達到了“別眼看天工”的境地。

3.清新自然,平易通俗。楊萬里的詩以自然美取勝,語言很接近口語,幽默活潑。如《插

秧歌》,作者以口語化的詩句,描繪出了農村生活的場景,生動、活潑。

4.調侃諧謔,幽默風趣。這類作品往往寫得俏皮輕松,在不經意間隱約體現一種理趣,具

體形象地表達出深刻的道理,在調侃中使人受到教益。

【02詩歌誦讀】

芣苢(fúyǐ)

①采.采.(茂盛的樣子)芣.苢.(車前草),薄.言.(助詞,無實義)采之。

采采芣苢,②薄言有.(取得,獲得)之。

采采芣苢,③薄言掇.(duō)(拾取,摘取)之。

采采芣苢,④薄言捋.(luō)(從莖上成把地取下)之。

采采芣苢,⑤薄言袺.(jié)(提起衣襟兜東西)之。

采采芣苢,⑥薄言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帶上兜東西)之。

誦讀示范

結合左欄提供的注音誦讀文本,并根據教材注釋及所學古詩文知識完成下面問題。

1.解釋加點字詞在詩中的含義。

2.描述畫波浪線的詩句的詩意。

①看那車前草多茂盛啊,咱們一起開始采摘吧。

②已經采到了鮮嫩的車前草。

③一棵一棵地采摘吧。

④一把一把地采摘吧。

⑤提起衣襟兜住別掉落。

⑥掖起衣襟兜住多快樂。

感悟·質疑:四字一句,句式整齊;反復詠唱,節奏輕快。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春天的田

野多么美好,大家一起勞動多么喜悅!

插秧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①笠是兜.鍪.(móu)(古代打仗時戰士所戴的頭盔)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jiǎ)(肩胛)。

喚渠.(他)朝.餐.(吃早飯)歇半.霎.(極短的時間),低頭折.腰.(彎腰)只不答:

②“秧根未牢蒔.(shì)(移栽、種植)未匝.(布滿、遍及),照.管.(照料,照看。這里是“提防”

的意思)鵝兒與雛鴨。”

誦讀示范

結合左欄提供的注音誦讀文本,并根據教材注釋及所學本詩知識完成下面問題。

1.解釋加點字詞在詩中的含義。

2.描述畫波浪線的詩句的詩意。

①斗笠是頭盔,蓑衣是戰甲,但似乎沒什么用,雨水從頭上進入,直濕到肩胛。

②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種也還沒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鵝小鴨,不要讓它們來破壞秧

苗。

感悟·質疑:一家四口,全部上陣;冒雨勞作,插秧不息。詩歌有動作,有語言,繪聲繪

色,緊湊忙碌的勞動場景躍然紙上。

重點梳理

【重點01】把握詩歌內容

1.請用一句話概括《芣苢》的主要內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這首詩寫婦女們集體采摘芣苢的過程。

2.扣住《芣苢》中動詞的含義填寫下表,理解詩意。

動詞勞動階段芣苢情形勞動者心情

采,有開始一片茂盛欣喜

采得越來興致

掇,捋過程

越多勃勃

采到了很多,滿懷

袺,襭收獲

需用衣襟兜住喜悅

3.插秧時節農家的繁忙在詩中有哪些具體表現?請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家參與,冒雨進行,顧不上吃早飯和休息。

4.填寫《插秧歌》結構圖,把握詩意。

答:①插秧艱苦②夫妻對話

③夫拋婦接④雨濕頭胛

【重點02】理解兩首詩歌的藝術手法

1.有人說《芣苢》這首詩,句式變化單調、生硬,你是怎樣理解的?

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卻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

回環的音樂感。同時,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表現了越來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詩中完

全沒有寫采芣苢的人,但讀起來卻能夠讓人明白地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歌的

音樂節奏中傳達出來。這種至為簡單的文辭復沓的歌謠,確實合適許多人在一起唱;一個人單

獨地唱,會覺得味道不對。

2.楊萬里的《插秧歌》具有立意新、構思奇的特色。請談談這首詩運用藝術手法特點。

開篇二句,通過緊鑼密鼓的句式節奏、繁密的主語和動詞變換,十分巧妙地表現了全家老

少插秧工作的緊張繁忙。第三、四兩句緊承前二句,第三句運用了一個新穎的比喻,把他們頭

上戴的斗笠比作頭盔,把身披的蓑衣比作鐵甲。頭盔和鐵甲都是戰士打仗必備的裝束,將斗笠

比作頭盔、將蓑衣比作鐵甲,也就將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戰斗場景,突出了其中的緊張氣氛。而

且,再往深處體味,這個比喻,以一種貌似輕松的筆調出之,而實際上,這是一種飽含苦澀的

善意嘲笑。斗笠和蓑衣連雨水都抵擋不了,怎么能夠和盔甲相比?楊萬里將農民的雨衣比作盔

甲,以一種貌似輕松俏皮的語調,表現了農民的艱辛與苦澀。對于這點,前人都讀出了幽默俏

皮,卻沒有體會到其中的深重苦澀。

3.楊萬里描繪農民的日常勞動及生活場景,是從日常生活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去領悟生活的內

蘊。請結合《插秧歌》談談這個特點。

全詩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詩末所擷取的細節。農民一年到頭,備嘗艱苦,還要時時生活在

種種憂患當中。這不,頂風冒雨插好了秧苗,還要時刻提防被家禽踏壞。詩人此處一反常調,

不去揭示水旱災害的侵襲和沉重賦稅的盤剝,而是從細微處著眼,以農民對家禽的提防,來寫

農民的憂患。而農民所擔心的事情越細微,越發令人感到辛酸和悲憫。

【考點鏈接】

《詩經》中的重章疊唱

采用重章疊唱的復沓形式來抒情達意,是《詩經》在藝術表達上一個顯著特點。所謂重章

疊唱,就是指詩的各章在結構和語言上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換幾個字,有時甚至只換一兩個

字,通過每章的重復出現,反復詠唱,從而起到強化音樂節拍、深化主題、強化抒情、增加感

染力的作用。

重章疊唱雖然講求各章在形式上相同,內容上相近,但卻并非簡單地為重復而重復,而是

為獲取一種一唱三疊,使詩的情感螺旋式上升的藝術效果。

《詩經》善于運用章句的重疊來表達感情,或者表示事物進展的順序和程度,或者強化抒

情,使詩歌在音律和修辭上都收到美的效果。

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12小題選用《芣苢》,考查了重章疊唱的手法。原題為:“這首詩生

動地表現了采集野菜的勞作過程。這種過程在詩中是怎樣具體表現出來的?”答案為:運用重

章疊唱,通過動詞的變換表現出來的。

《詩經》重章疊唱的抒情藝術可以從借助音樂效果、強化主題、結構和意義遞進等方面進

行分析。如下圖所示:

能力拓展

1.“勞動之歌”展廳的一角,選取了《詩經》中的《芣苢》和楊萬里的《插秧歌》這兩首古詩

作為展覽的題材。展廳在對外宣傳的時候,需要一張宣傳海報,你會在海報的主圖上畫什么?

請說明理由。

篇目意象人物場景

一個農人裝扮的女子,一個婦女采芣苢,

《芣苢》芣苢

成群農人裝扮的女子成群的婦女采芣苢

秧苗,

《插秧插秧接力圖,雨中勞作圖,喚食不歇圖,農夫應答

斗笠,農夫,農婦,大小兒

歌》圖

蓑衣

表格當中呈現了主圖的兩種可能性,可任選一種,并說明理由。

【明確】主圖選擇:成群的婦女采芣苢的畫面。

理由: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婦女,在那平原曠野之上,風和日麗之中,一邊歡歡喜喜

地采著芣苢的嫩葉,一邊唱著那“采采芣苢”的歌兒。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生活雖

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這樣的圖景極富生活的情趣。

2.假設你是“勞動之歌”的解說員,要為大家簡要說說這兩首詩在描繪勞動場景和歌頌勞動熱

情方面的不同,試分析其差異并填寫下表,作為解說的提綱。

詩歌表現手法勞動場景表達情感

直接描寫,

展現了勞動

重章充滿著勞動的歡樂,洋溢著勞動

《芣苢》婦女快樂采

疊唱的熱情

摘芣苢的全

過程

白描,形象地表達了勞動的緊張與辛

《插秧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合,展現

比喻,苦,流露出詩人對勞動和勞動者

歌》農忙時節插秧勞作的緊張與艱辛

對話的贊美

實踐飛躍

《芣苢》《插秧歌》描寫了古人的日常生活與勞作場景,我們能從中感受到他們勞動時的歡樂

與情趣。作為“勞動之歌”的解說員,請你結合詩歌寫兩段關于“勞動之樂”的解說詞。

讀《芣苢》,我們能強烈感受到農家女兒的采擷之樂。和風徐徐,春光明媚,有一些

美麗的姑娘行走在田野間。看到滿山遍野的芣苢,姑娘們興致勃勃,她們一邊采摘芣苢一邊唱

歌,清亮的歌聲在田野里飄蕩。

讀《插秧歌》,我們能體會到南國農家的勞作之樂。農忙時節,四口之家齊上陣,拋、接、

拔、插,配合嫻熟。農婦招呼農夫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農夫卻依然低頭彎腰勞作不輟。農婦

“喚”,農夫“不答”,新鮮、生動、活潑的情景,插秧的場面既緊張又靈動,極富生活的情趣。

“勞動之歌”的宣傳海報上,需要一段以“勞動是什么”為主題的宣傳標語,請試著寫一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示例:

《芣苢》

1.勞動是什么?勞動是采摘芣苢的婦女臉上紅潤的笑顏,是為子孫升起炊煙的喜悅而羞澀的

期盼。

2.勞動是什么?勞動是平原田野間的悠悠農女歌,勞動是卷起布衣裙、袺襭滿芣苢的勞作情

形。

3.勞動是什么?勞動是午后女子采摘芣苢的忙碌與歡喜,是對“多子多福”生活的美好期待。

4.勞動是在叢叢芣苢中穿梭采擷的樂趣,勞動是衣襟裝滿豐盛收獲的美好。

《插秧歌》

1.勞動是搶抓農時,插秧接力的忙碌;勞動是戴笠披蓑,雨中奮戰的熱情;勞動是喚食不歇,

插秧不輟的辛勤。

2.勞動是大地回暖,秧苗生長的新氣象;勞動是男女老少,合力協作的全家樂。

3.勞動是大兒小兒得力的和樂融融,勞動是鵝兒雛鴨乖巧的幸福洋溢。

分層提分

題組A基礎過關練

一、語言運用

1.下列對《芣苢》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3分)()

A.本詩采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描寫了一群勞動婦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詩結構上的主要特點是重章疊唱,在看起來很單調的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

回環的音樂感。

C.詩歌通過采、有、掇、捋、袺、襭等動詞的變換,生動地表現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滿載

而歸的過程。

D這是一曲勞動歡歌,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

【答案】A

【解析】A項,“本詩采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錯誤。詩歌開頭說“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開

篇就是說采芣苢,并沒有用比興。

2.下列對《插秧歌》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3分)()

A.詩的開頭兩句,以極其通俗的語言,展示了插秧時的繁忙景象。

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運用了夸張手法,說明插秧就是一場搶天時的戰斗,突出了勞動的

艱辛。

C.第三、四句寫天公發威,大雨滂沱,而詩人別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頭盔,“蓑衣”

比作鐵甲,不僅新鮮獨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場緊張的戰斗。

D.第五、六句詩人巧妙地插入了畫外音:農婦招呼農夫暫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農夫照樣低頭

彎腰勞作,這就意味著勞動緊張到了極點,分秒不能停。

【答案】B

【解析】“運用了夸張手法”理解錯誤。應是“運用了比喻手法”。

3.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被儒家列為五部經典著作之首。

B.《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又叫《國風》,大都是勞動人民創作的歌謠。

《雅》分為《大雅》《小雅》,大多為周代宮廷樂曲歌詞。《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多為周天子及諸侯們祭祀時的樂歌。

C.《詩經》中,《風》代表了《詩經》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

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展示了古代社會政

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D.《詩經》全部都是四言詩,普遍采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答案】

【解析】D項,“全部都是四言詩”錯。《詩經》的語言形式多樣,形象生動,豐富多彩。《雅》

《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小雅》和《國風》中,

重章疊唱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東漢以后,齊、魯、韓三家先后亡佚,僅存《毛詩外傳》。毛詩盛行于東漢以后,并

流傳至今。

①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

②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詩歌305首

④《詩經》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

⑤《詩經》是按《風》《雅》《頌》三部分編輯的

⑥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魯、韓、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D.④①②③⑤⑥

【答案】C

【解析】從語段橫線后的“東漢以后,齊、魯、韓三家先后亡佚”來看,橫線處的最后一空應

填⑥,據此排除A、B兩項;正因為《詩經》“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詩歌305首”,才會有《詩三

百》的稱謂,故③應在④前,據此排除D項。

5.對下面這段話中的畫線部分進行改寫。要求:①以“儒家學者”為開頭;②不改變句子的原

意,但語序可變動。(5分)

《詩經》從一開始,盡管還沒有賦予它以儒家經典的意義,人們還習慣地稱它為《詩三百》,

但它的本來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學者掩蓋、斷章取義、歪曲篡改,被拿去附會剝削階級所需要的

道德倫理觀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儒家學者拿《詩經》去附會剝削階級所需要的道德倫理觀念,逐步掩蓋了《詩經》

的本來面目,對它斷章取義,歪曲篡改。

【解析】選以“儒家學者”為開頭,即以“儒家學者”為主語重新調整畫線部分的語序,改寫

時注意語言表述的連貫,但不可改變句子原意。

6.請指出下列詩句分別運用了賦、比、興的哪種手法。(4分)

①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③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⑤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興②比③賦④比⑤興

7.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

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

雖說中國有五千年的飲食文化,烹調方法多種多樣,但在營養師們看來①

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因為“蒸”不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較清淡,

并且還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種營養,更符合健康飲食的要求。②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我國一直就有“無所不蒸”的說法。在河北、山西地區有不少菜就是多種蔬菜混合著蒸,

蒸出來的菜五顏六色,讓人很有食欲,也體現了飲食多樣化的原則。③___________________,

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將蘿卜、紫甘藍切成絲,山藥南瓜切成段。蒸熟后,依個人口味,可

調汁拌著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醬等。

【答案】①“蒸”這種烹調方式更值得推崇②所有的菜都是可以“蒸”的③上鍋蒸的蔬

菜體積不要太大

二、課內閱讀鑒賞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8-9題。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8.下列對《芣苢》這首詩的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采采”,意為采了又采,連用意在突出勞動的繁重,所以這首詩重在表現底層勞動者勞作的

辛苦、生活的艱難。

B.這首詩只改換了六個詞,顯示了創作者語言的貧乏,所以這首詩應為沒有文化的底層勞動者

所作。

C.“芣苢”,即車前草,籽多、葉汁多肥美,是家畜喜愛的食物。

D.本詩語言質樸、簡潔、不加修飾,且只描寫勞動場景,應為底層勞動者所作,所以這首詩選自

《國風》。

【答案】D

【解析】A項,“采采”是描寫芣苢茂盛的樣子;B項,這首詩只改換了六個詞,運用的是“賦”

的表現手法;C項,芣苢可入藥,也可當作人的食物。

9.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主題?

【答案】這是一首集體勞動的贊歌,采用重章疊句的手法,描寫了婦女們集體采摘芣苢的勞動場

景,韻律婉轉,節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表達了勞動者喜悅的心情。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10-11題。

插秧歌

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①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10.下列對《插秧歌》這首詩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詩描繪了一幅雨中搶插秧苗的風俗圖畫。全詩寫得新、奇、快、恬,充分體現了誠齋體的

風格。

B.這首詩著力寫雨中搶插稻秧,開篇便動手“插秧”:“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分工何等明確。

C.“拋”“接”“拔”“插”,四個動詞,準確具體,尤以“拋”字最妙,活畫出秧束雨中飛舞的情

態。

D.詩的頸聯,農婦招呼農夫來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農夫卻依然低頭彎腰勞作不輟。“不答”表

示太過勞累,不愿搭話。

【答案】D

【解析】D項,“‘不答’表示太過勞累,不愿搭話”說法有誤,應該是這一“喚”與“不答”,

新鮮生動活潑,給緊張的插秧場面以靈動的點染,極富生活的情趣。

11.這首《插秧歌》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案】這首《插秧歌》寫全家齊動員冒雨插秧,把江南農村田家生活寫得活靈活現,生氣盎然,

字里行間洋溢著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農村、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

題組B能力提升練

一、語言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早春,屋外尚有幾分寒意,薄薄的,揮之不去。母親從窗臺上拿下一根老絲瓜,用一把剪

刀,把絮狀的絲瓜皮剪開,便有黑溜溜的瓜仁兒,一窩蜂地從里邊涌出,粒粒飽滿,滿是淘氣

勁兒。傍著院墻起個小土堆,趁綿綿春雨,把烏黑的絲瓜種子埋進土里。不出幾天,①

___________________,戴一頂精致的小黑帽,小黑帽下邊,是一張嬌小嫩青的笑靨,含羞帶

怯,探頭探腦,俏皮可愛。掙脫帽子的束縛,幼弱的瓜苗伸展身子,在春風細雨里茁壯成長,

漸漸地,綻出綠葉,抽出瓜蔓,昂揚著一股向上攀爬的生機。

轉眼進入夏天,絲瓜藤蔓撒開了歡兒,爬上木樁,爬上草繩,纏纏繞繞,密密交織。院子

里,肆意綻放的絲瓜花,吹起一支支金色的號角,隨風吐出絲絲縷縷的芬芳。烈日當空,暑氣

蒸騰,瓜蔭籠罩處,地上光影斑駁,絲絲涼意沁入心田。

落日西墜,斑駁的影子,斜斜地映在院子里。忽然,②___________________,瓜葉隨風

搖曳,瓜蔭隨風漾動,暑氣隨風飄散。紅彤彤的夕陽,泊進莽莽蒼蒼的群山。晚飯后,一家老

小,喜歡在瓜架下乘涼。勞作一天的大人們,斜靠在竹椅上,一邊低低地絮談,一邊輕輕地揮

著蒲扇,趕走幾只蚊子。小孩子們呢,或坐在小板凳上,或躺在涼席上,或依偎在大人懷里。

寧靜的庭院,流螢點點,重重疊疊的瓜蔭里,有蟲聲,繁密如雨。

1.下列對文中使用修辭手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比擬、比喻、排比B.比擬、比喻、夸張

C.對偶、借代、排比D.對偶、借代、夸張

【答案】A

【解析】“滿是淘氣勁兒”等,比擬;“吹起一支支金色的號角”等,比喻;“瓜葉隨風搖曳,

瓜蔭隨風漾動,暑氣隨風飄散”等,排比。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寧靜的庭院里流螢點點,重重疊疊的瓜蔭里有繁密如雨的

蟲聲。”從語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原文多用短句,有強調作用,句式靈活,節奏明快;②原文表述與全文語言風格

一致,更生動自然,更具詩情畫意(更有畫面感,更具詩意美)。(4分。每個要點2分,意思

答對即可)

3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

不超過10個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絲瓜種子就發芽了②陣陣晚風吹進小院(每寫出一處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字

數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4.下面文段有四處語病,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4分)

田鋪大灣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傳統村落,①村里古樸的民居錯落有致,②房屋差不

多全是清一色的土墻黛瓦,別有風情,③像這樣“藏在深山無人識”的村莊全縣有幾十處。④

我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以傳統村落保護為重點,⑤先后實施了兩輪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⑥昔日偏僻的小山村變成了古樸整潔的美麗鄉村,⑦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旅游,⑧年創旅游綜

合收入增加了850多萬元左右。⑨田鋪大坊的經驗告訴我們:生態環境的好壞是鄉村的最大

優勢和寶貴財富。

(1)語句:_______修改為:

(2)語句:_______修改為:

(3)語句:_______修改為:

(4)語句:_______修改為:

【答案】(1)②房屋是清一色的土墻黛瓦

(2)⑤先后實施了兩輪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行動計劃

(3)⑧年創旅游綜合收入增加了850多萬元或年創旅游綜合收入增加了850萬元左右

(4)⑩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

【解析】②自相矛盾,“差不多”與“全是清一色”矛盾,且“全是”與“清一色”語意重復;

⑤成分殘缺,“實施”缺賓語,需要加上“行動計劃”。⑧不合邏輯,年創旅游綜合收入“增

加了850多萬元左右”,“多”后面不能用“左右”,可刪去“多”或“左右”。⑩搭配不當,

“生態環境的好壞”與“鄉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是一面對兩面。

5.(2020·新高考全國卷Ⅱ)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

簡潔流暢,不超過55個字。(5分)

2020年6月3日上午,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京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

稱《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基本面良好。《報告》基于統計數據,利用

中國農業產業模型(CASM)模擬預計,2020年全國糧食產量將達到6.7億噸,高于2019年的6.6

億噸。稻谷、小麥和玉米產量將分別達到2.1億噸、1.3億噸和2.6億噸。糧食種植面積較2019

年略有減少,但單產將有所增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2020年6月3日,②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京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③

預計2020年全國糧食產量將達到6.7億噸。

二、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6、7題。

閶門外登溪船五首(其一)

[宋]楊萬里

步下新船試水初,打頭攬載適逢予。

一椽板屋才經雨,兩面油窗好讀書。

剩買春風木芍藥,亂①幾竹②。

清溪浮取松亭子,賞遍千山不要驢。

【注】①(zān):通“簪”。②(qúchú):粗竹席。

6.以下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中,“試水初”,剛剛試水;“打頭攬載”,才開始招攬船客,由這兩處就可見溪船之新。

B.頷聯對仗工整,“一椽”“兩面”寫出溪船之簡、小,“才”“好”則抒詩人對溪船的喜愛之情。

C.頸聯中,詩人用盛開的芍藥裝點溪船,但溪船太簡陋,只能隨意胡亂地擺放或插在幾竹篷

上。

D.尾聯先描寫了乘舟所見到的青松山亭伴水而來的奇妙,后以夸張手法感嘆了水路溪行的方便。

【答案】C

【解析】C項,“只能隨意胡亂地擺放”說法錯誤,選項對詩歌的語言理解有誤。“剩買春風木

芍藥,亂幾竹”,結合整首詩歌來看,此處的“亂”字意在描寫詩人隨心隨意的狀態,體

現輕松愉悅的情感,而非“胡亂”之意。

7.楊萬里的詩被稱作“誠齋體”,風格純樸風趣。請結合本詩簡要談談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描寫的事物、敘述的事件,富有生活氣息,營造出樸實自然的風格。板屋、油窗、

芍藥、木小幾和粗竹席,為日常之物,既不華貴也不精致;乘船溪行,是水鄉常見之事,這

些為詩作增添了濃濃的生活氣息。②口語入詩,直白風趣。“打頭”“適逢予”“剩買”“不要

驢”等,這些白話口語,通俗易懂,增添了詩作的詼諧幽默之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題。

草木恩典

李丹崖

草的香,似乎只有在兩個時間可以聞出來。

一是在被碾壓或攔腰斬斷的時候。這時候的草,像是慷慨就義,被鐮刀、被車輪,割斷、

碾壓,散發出奇特的生命的香。這香味,讓人覺得有一種拿生命才換得來的美。我小時候喂過

牛,給牛鍘過草,當祖母把成捆的青草放到鍘刀下,我奮力揮動胳膊,向下一壓,咔嚓,草被

斬成了兩段,旋即散發出一股誘人的香。我追求這種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人是具

有動物性的,格外愛這些草木滋味。

另一是在草被熬煮的時候。我的父親是一位中醫,小時候,我常常愛在他的中藥櫥邊轉悠,

可以聞到與眾不同的草木香味,就好像這些香味糾纏在一起,我置身其中,可以免除疾病的侵

擾一樣。遇到病人前來抓藥,父親把那些或葉、或花、或根、或果的中藥材用紗布包起來,放

到砂鍋內熬煮,滿屋子的中藥香。在滾沸的高溫作用下,我覺得這樣才能徹徹底底地聞到草木

的香味。

秋天到了,草木走向成熟。似一個男孩走向青年,一個女人發育完善。舊時,在鄉間,我

喜歡睡在小溪邊的草甸子上,一邊看藍天白云,一邊嚼草根,我覺得,這簡直是神仙般的日子。

小時候,身小力薄的我干不了農活,放羊是我唯一的活。我把羊拴在溪邊的小樹上,確保它們

只吃草,不會啃食莊稼,我就往地上一躺,看著羊羔吃奶,母羊反芻;我呢,則效仿羊的樣子,

去嘗一嘗草根。

羊吃草,在我看來,簡直是一件藝術。用舌頭把草攬到嘴里,嚓嚓而食,羊毛潔白似雪,

羊的嘴唇粉紅似桃,青草如翡翠一樣耐看,整幅畫面簡直太有感覺了。

草木的根深深扎進土地,通過葉面來進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納天地靈氣的。所以,維

生素多蘊含在很多青菜當中。牛羊通過青草來攝取營養,我們再通過牛羊的肉來攝取營養,然

后,牛羊和人的糞便又可作為肥料給青草帶去營養。這個循環看起來有些吊詭,實際上,又是

多么巧妙的一個輪回。

青草,在這樣的一個輪回中,無疑扮演了“雙面人生”。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掃垃圾,

還這個世界天藍水碧,它們的一生近乎偉大。

我有一位詩人朋友,他有種奇怪的感覺,每次在城市居住久了,吃得大魚大肉,詩性會逐

漸泯滅,會寫不出東西,這個時候,他都會到山區的寺院里,找一處周遭長滿茂密樹木的禪房

來住,日日食蔬,這樣,就能詩性重返。他說,他獲獎最多的詩作,一般都是寺院里的那些草

木和蔬菜給予的。

這是何其美妙的草木恩典!

有時候,我實在羨慕那些古人,居住的全部是木材架構的房子,戴的帽子是斗笠,披的是

蓑衣,穿的是木屐或草鞋,這樣,才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現如今,你披著滿是塑料

味道的雨衣,穿著不透氣的膠鞋,能“任平生”嗎?

我不是過激,只是想表達,人一親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培育了高雅,構建了和諧。草

木的恩典,也許是它們自己都不知曉的義舉,但,一歲一枯榮,它們一直在照做。也多虧了草

木的這份堅守、這種任性,才讓我們有機會——食草,刷新自己;聞香,愉悅心智;觀色,養

眼醒神。

8.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草木在被攔腰割斷或碾壓時會散發出奇特的香,這種香有一種用生命換來的美。

B.作者小時候邊嚼草根,邊看羊吃草,頭腦里對草木、牛羊、人之間的循環有了深刻的感悟。

C.詩人詩性的泯滅與重返與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草木蔬菜所代表的自然起到了重要

作用。

D.作者借古人親近自然草木,擁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情懷,呼吁自然、和諧。

【答案】B

【解析】“對草木、牛羊、人之間的循環有了深刻的感悟”不正確。作者小時候嚼草根、看羊

吃草是出于對草及羊的喜歡,是童心的體現,談不上“深刻的感悟”。文中作者對草木、牛羊、

人之間的循環有了深刻感悟是在成年后、寫作本文之時。

9.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抒寫“草木恩典”,表達了真切而深入的感悟思考。

B.文中關于羊吃草的描寫,色彩鮮明,用詞精準,比喻形象,具有一種藝術美。

C.文章圍繞“草木”,把自己與他人、自然與人世、現實與歷史有機結合起來,體現了散文“形

散神聚”的基本特點。

D.全文運用了描寫、抒情、說明、議論的表達方式,由實而虛逐步揭示了“草木恩典”的內涵。

【答案】D

【解析】沒有運用“說明”的表達方式。

10.文章以“草木恩典”為題,有什么深刻內涵?(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滋養健康:草藥治病,食草充饑,替人畜打掃垃圾,還世界天藍水碧;②培養情

趣:愉悅心智,養眼醒神,使詩性重返,培養“任平生”的瀟灑情懷;③構建和諧:生態系

統的循環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④啟迪人性:草水養人而不知曉,堅守卻不居功。(一

點1分)

11.“格局,布局,步局。心中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可見,結構對文章非常重要,那么,

本文是如何以“草木”為核心來謀篇布局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聞草木香:鍘青草或熬草藥時聞其香;②觀色悟意:放羊時嘗草根、看草色,繼

而聯想到草木的一生,感受草木的偉大;③受恩憶古:朋友親近草木,詩性重返,古人親近

自然,情懷瀟灑;④贊草本品:揭示草木恩典的內涵。(一點1分,兩點2分,三點4分,四

點6分)

題組C培優拔尖練

(一)(2022年全國新高考1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愁之懋之[注]

魏了翁

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孫扶掖,

商行賈坐農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舊俗以農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詞人在人日約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

B.在人日這天吹打奏樂,祈盼農桑豐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C.這首詞以樸實的筆觸描繪當時農村的風俗景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D.詞人以議論入詞,能夠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論隨,全詞并無生硬之感。

【答案】A

【解析】A項,“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分析錯誤,詩中“人情苦向南山覓”

中的“人情”應是尋春的執著之情,交代了“南山覓”的原因,詞中的“南山”大約指的是春

光優美之處。

2.詞人在下闋發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

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答案】①珍惜美好,執著追求。作者對“無邊春色”執著追尋,一個“苦”字體現出對美好

事物美好景色的執著追求。

②積極態度,重視勞動。“祈麥祈蠶”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懷有積極樂觀態度,重視勞動生產的

重要表現。

③遵守孝道,各安其所。“翁”“子”“孫”之問推行孝道友愛,其樂融融。“商”“賈”“農”各

安其所,安守本業,自食其力。

【解析】“人日”為中國傳統節日,舊俗以農歷正月初七為人日,是人類的生日。“是日天氣清

明者則人生繁衍”。節日習俗因地區不同,有的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