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莆田一中2024-2025學年上學期期末考試試卷高一語文必修上冊溫馨提示:考試時間150分鐘,總分150分,祝你考試順利!一、現代文閱讀(31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不但在我們傳統道德系統中沒有一個像基督教里那種“愛”的觀念——不分差序的兼愛,而且我們也很不容易找到個人對于團體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團體格局的社會中,履行義務是一個清楚明白的行為規范,而在中國傳統中是沒有的。現在我們有時把“忠”字抬出來放在這位置里,但是“忠”字的意義,在《論語》中并不如此。“為人謀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對人之誠”,“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這個“忠”字雖則近于“忠于職務”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對于團體的“矢忠”。其實在《論語》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關系間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間以“義”相結合——“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所以“忠臣”的觀念可以說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個人與團體的道德要素,依舊是對君私之間的關系。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絡構成的。這網絡的每一個結附著一種道德要素,因之,傳統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個籠統性的道德觀念來,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了。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我見過不少痛罵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親貪污時,不但不罵,而且代他諱隱。更甚的,他還可以向父親要貪污得來的錢,同時罵別人貪污,等到自己貪污時,還可以“能干”兩字來自解。這在差序社會里可以不覺得是矛盾:因為在這種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并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么關系之后,才能決定拿出什么標準來。團體格局的社會里,在同一團體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對的就是那一套。他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墨家的“愛無差等”和儒家的人倫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罵墨子無父無君了。(摘自費孝通《鄉土中國》)材料二:對于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格局形成原理的分析,有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而形成這種“差序格局”的文化基礎,就是梁漱溟所談的“家倫理本位”文化。正如《論語》里所講述的,對于父親偷羊的正確處理方式應該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也就是誠實是應該的,但在特殊情境下父為子、子為父說了謊,還是能被接受的。儒家是以“己”為起點從親人間的“孝悌”入手推廣到他人,這種思想應用到日常人倫中,愛變得有差等,于是形成了社會關系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的文化心理讓中國社會的各個地方都形成了“圈子”現象,尤其是在商場、官場上,那些有資源、有權力的人形成的小圈子更可成為有足夠實力的小團體。既可以為善,變成辦事有效率、有效能的團隊,一加一大于二,發揮小集體的戰斗力;也可以為惡,將權力私人化,為小集團的利益不惜損害整體利益。善惡之間,關鍵就取決于小圈子里從領袖到成員,其行為有沒有愿景、能不能做到“禮法并治”,也就是說,有沒有大家都會遵守的非正式規范或正式法則,并能有效地動態平衡禮與法的矛盾,化解原則與利益的沖突,以及平衡圈內圈外的不同利益。“圈子”由關系連接而成,當極端的情況出現的時候,搞關系的人會用一切手段來拉近自己與圈子中核心人物的距離,從而換取最大利益。因此我們看到,不論是政界、商界,還是文化界、學術界乃至普通百姓,人人似乎都以自己屬于某個圈子為榮,想盡辦法進入圈子,尋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依靠圈子的力量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在極端情況下,法律、道德往往讓位于圈子的利益,公共權力成為各種圈子的私家領地。種種情況,都對社會的良性治理構成了極大的挑戰。對此,有人主張用法治取代德治,有人主張去關系化,還有人主張以契約道德取代傳統道德。盡管目前社會上存在法治不彰的現象,加強法制建設也是應該的、必須的,但是要用法來取代道德,或以契約交易的關系取代講仁義、講博愛的人際關系,則違背了中國人的民族性。事實上,那種主張以法律取代道德、以契約關系取代情感關系或是去關系化的做法,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不切實際的。一方面是因為“圈子”這個現象并非中國所獨有,即使是處處講求法治的美國也意識到其重要性,也才因此發展出了對社會網的理論分析,如今在美國,社會網結構和關系研究已成為顯學;另一方面,任何社會底線失守,任何治理手段都可能成為作惡的工具,崇尚法治的美國同樣有安然案、安達信(美國最大的會計事務所)造假案,以及華爾街肥貓們有意設計有毒資產進而引發金融海嘯等不法行為。盡管如此,我們也都知道這些并不是法治的錯,同樣的,為一己之私、追逐小圈子利益而犧牲社會整體利益的現象也不是圈子和關系本身的錯,而是貪婪縱欲、好大喜功又短視近利的錯。社會也罷、組織也罷,要實現良性治理,需要做的不是消滅圈子,也不是簡單照搬照抄西方的治理體系,而是要順應中國的社會現實,充分了解這種“圈子文化”,通過制度的改良和優化最終實現良性治理。(摘編自羅家德《辨析“圈子”現象:圈子或善或惡原因何在》)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與西洋團體格局社會不同,在中國這個屬于差序格局社會里,是找不到個人對于團體的道德要素的。B.在《論語》看來,君與臣的關系中,“義”的道德意義要大于“忠”,君臣之間主要是以“義”相結合的。C.在孟子看來,否定人倫差序,強調愛無等差,是無父無君,違背人倫天性,并最終會擾亂天下的做法。D.主張以法律取代道德、以契約關系取代情感關系或是去關系化的做法,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不切實際的。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里,往往不會有統一的價值標準,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B.將基督教不分差序的兼愛與中國有差等的愛進行對比,是為了凸顯團體格局社會明顯優于差序格局社會。C.“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以“己”為起點從對待親人推廣到他人的思想,使愛變得有差等。D.“差序格局”的文化心理讓中國社會形成“圈子”現象。在極端情況下,法律、道德往往讓位于圈子利益。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差序格局”社會特點的一項是()A.《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C.《韓非子》:“法不阿貴,繩不撓曲。”D.《墨子》:“兼相愛,交相利。”4.在“差序格局”社會里,道德觀念呈現出什么特點?請結合兩則材料加以概括。5.假如你身處一個小圈子,那么你要如何正確引導,讓“圈子”為社會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請結合材料二,說說你的建議。(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4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東坡的麥子范薛魯①公元1079年除夕,天降大雪,御史臺監獄里釋放了一個特殊的犯人,他就是北宋大詩人蘇軾。因烏臺詩案,他最終被貶官黃州。初到黃州的那段日子,蘇軾身心皆疲,他終日大睡,只在黃昏時才出來走走,有時在寺院里看看竹子,有時到江邊轉轉,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②不久,蘇軾的家眷也來到黃州。人不吃飯就會餓死,蘇軾再樂觀,身為一家之主,也不得不面對這一殘酷的現實,他著實發愁了。③那年春天,山谷里的杜鵑花開了。蘇軾在城東意外地發現了一片荒置的野地,大約百余步長短,中間平整,四周有崗坡環繞。從此,蘇軾在那塊叫東坡的土地上,以一個農民的姿態,開啟了他躬耕隴畝的新生活。④面對沒膝的荒草,蘇軾舉起了火把,他開始在荒草間奔跑,這里點一下,那里點一下,風也來助力,點點星火迅速成燎原之勢,大火在草地上蔓延,烈焰歡快地舞蹈。他燒掉了地上的雜草,也燒去了心里的雜草。⑤他買了一頭牛、一把犁,買了鐮刀、鋤頭等農具,這是他的另一種筆墨紙硯,大地的書頁在他面前鋪展開來,等待他留下光輝的詩篇。⑥他脫掉了長袍,一身短衣打扮,頭戴竹笠,在田間揮灑著汗水。撿瓦礫,鋤草根,耕田犁地。秋天,他播下了一地麥種,也播下了一地希望。⑦種子在土壤里慢慢發育,終于出土了,一絲絲嫩嫩的綠。他欣賞著他的杰作,每天觀察著麥苗細微的變化。他無數次地在田間站立,暢想。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已近乎癡狂了。⑧麥苗分蘗了,任性地綠著,積攢了一個冬天的能量,到了勃發的季節。除草,培肥,松土,他儼然一個種田的老手。麥子的生長不斷抬高著他的視線,春風和煦,麥浪涌動,他喝一口隨身攜帶的老酒,有時候興致所至,擊節而歌,吟唱著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在故人素樸的詞句里,尋找他的靈魂圖標。⑨拔節了,他喜歡站在麥田里,似乎聽得到喀吧喀吧的聲響,此時他醉心于他的麥田,汴京、朝廷、官場上的爭斗都遠離了他的生活,他現在只關心節氣、陽光和雨水,他在勞動中找尋著內心的平靜和快樂。⑩他黑了,瘦了,每天趕著一頭老牛,背一捆干柴,踏著夕陽,過城門,穿鬧市,歸家園。他以一個農民的節奏擊打著歲月。他看著麥子一天天長大,孕穗,揚花,灌漿,心中有說不出的滿足和快樂。?麥子成熟了,那片曾經布滿荒草和瓦礫的土地上,如今一片醉人的金黃。蘇軾站在麥田里,成了真正的麥田守望者。這一年,湖北大旱,而蘇軾的麥子卻獲得了大豐收。現在的他,每日都在為五斗米折腰。不過,他不是折腰權貴,他折腰于大地。當他從麥田里直起腰來的時候,他的腰桿依然像樹一樣堅挺,因為,他的靈魂從來都沒有彎過。金黃的麥子讓他完成了精神困頓中的自我突圍。?竹杖芒鞋,蓑衣斗笠。?蘇東坡儼然一個地道的農夫了。但他不是普通的農夫。對于普通的農夫來說,田野家園構成了他們全部的精神圖譜,然而對于蘇東坡而言,只有這些,還遠遠不夠:他還有夢,有詩,有畫,有書法,有音樂和美食,有更廣闊、更高遠的精神向度和思想空間。?一日,他去沙湖,途中突然遇雨,渾身透濕。既然濕透了,索性慢慢行在雨中長吟低嘯吧!不多時,雨過天晴,回首來時路,風也止了,雨也停了,仿佛什么都不曾發生過。這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觀,讓他聯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得意落魄本來就是尋常事,無論是雨是晴,都能平常視之,這便是人生的大境界。?雨后歸來,他立即研墨揮毫,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掙脫了枷鎖,接下來,他在藝術創作上呈現出井噴之勢,先后寫下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以及他的登峰造極之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九百多年以來,一直為后人傳唱,那種宏闊的氣勢,那種豪邁的情懷,高山仰止,沒有人能夠超越。?苦難是另一種土壤,在黃州被貶的歲月里,蘇東坡萃取了大地的精華,同時也萃取了他自己的精華。他把內心所有的感受,深埋在這片特殊的土壤里,精耕細作,收獲了一大批另類的麥子。他是一個驕人的收者!?再苦難的日子,蘇東坡也能從中尋找到生活的樂趣,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餅、東坡魚、東坡豆腐……這一系列與他相關的美食,都是他在困窘中的突圍,無不閃耀著他智慧的靈光,表達著他對世俗生活的眷戀和摯愛,這何嘗不是他培植的另一種麥子呢!(選自《散文百家》2023年第5期,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A.蘇軾初到黃州時,到江邊看潮水起落,云朵舒卷,在大自然中排解心中的苦悶,尋找心靈的寄托。B.麥子成熟時,蘇軾仍“每日都在為五斗米折腰”,寫出了他苦悶彷徨,只好做麥田的守望者,解決溫飽問題。C.蘇軾在去沙湖的途中面對自然界的風雨,感悟到得意落魄本是尋常事,能平常視之,這體現了他的人生大境界。D.在作者看來,蘇軾不是一個普通的農夫,他是充滿情趣的美食家、樂觀豁達的智者、值得驕傲的收者。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和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A.“東坡麥子”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本文詳略得當地記述了麥子從播種到成熟的過程,也寫出了蘇軾自我突圍的過程。B.本文表達方式豐富多樣。融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于一體,既展現了蘇軾飽經風霜的人生,又表現出他的智慧和對世俗生活的摯愛。C.本文用詞精煉傳神。如第⑩段中的“趕、背、踏、過、穿、歸”六個動詞,串聯出蘇軾一天的生活片段,寫出他平淡生活中的單調。D.第?段過渡自然巧妙。“竹杖芒鞋,蓑衣斗笠”既概括了上文蘇軾的躬耕生活,又領起了下文對蘇軾精神向度和思想空間的述評。8.請賞析文中第④段畫線句子的語言特點。9.文章標題中的“麥子”具有多重意蘊,請結合全文加以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49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文段,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①,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濤瀾洶涌,風云開闔。晝則舟出沒于其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節選自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材料二:子瞻遷于齊安③,廬于江上。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陁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櫪,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節選自蘇轍《武昌九曲亭記》)【注】①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張夢得、蘇軾都被貶至黃州。張夢得在寓所西南筑亭,蘇軾命名,蘇轍作記。②竊會(kuài)計之余功:竊,偷得,這里即“利用”之意;會計,指征收錢谷、管理財務行政等事務;余功,公事之余。③齊安:古郡名,即黃州。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風A止B日出C江水D伏E息F子瞻杖策G載酒H乘漁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當,文中指面對著、向著,與《登泰山記》中“崖限當道者”的“當”意思不同。B.遇,文中指被重用,與《赤壁賦》中“目遇之而成色”的“遇”意思不同。C.患,文中指憂慮、憂愁,與《論語》中“不患人之不己知”的“患”意思相同。D.廬,文中指建造房屋,與《師說》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師”用法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長江在到達黃州赤壁之后,氣勢更加浩大雄壯。張夢得被貶黃州后在江邊建造了一座亭子,在這座亭子內就可飽覽長江勝景。B.“快哉亭”得名“快哉”,不僅是因為在這座亭子里可以輕松觀賞到長江之景,還與這里遺留的歷史風云有關。C.蘇轍借宋玉與楚襄王論風的典故,提出了人無論處境如何都不應當以物傷性,只有保持坦然的內心,才能夠擁有快樂的觀點。D.因為蘇軾詩文名氣很大,所以當聽說大名鼎鼎的蘇軾被貶齊安之后,武昌山中的幾個人爭相迎接并陪同蘇軾在山中盡情游玩。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2)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14.材料一和蘇軾的《赤壁賦》都寫到了曹操、周瑜等人,但其作用各不同,請分別簡述在文中的作用。(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喜罷郡白居易五年兩郡亦堪嗟,偷出游山走看花。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樽前免被催迎使,枕上休聞報坐衙。睡到午時歡到夜,回看官職是泥沙。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偷出游山走看花”中的“偷”“走”二字,突出了作者當官時期的不自由,想要游山玩水卻不得其便,只能走馬匆匆。B.頸聯寫詩人“罷郡”后,飲酒、休憩時不會再被官場之事打擾,“催迎使”“報坐衙”可見詩人曾經公務的繁忙。C.尾聯上句是對詩人現在生活的描繪,詩人可以縱情歡樂、酣眠到午時;下句則是詩人對過往官場生涯的反思。D.本詩和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一樣都隱含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之情,表達了對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的熱愛。16.這首詩是如何表達情感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三)課內基礎知識(本題共5小題,每題2分,共10分)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A.喚渠朝餐歇半霎(他)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B.師不必賢于弟子(超過)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并列)C.客喜而笑,洗盞更酌(再)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稍微)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檢驗)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知道)18.下列句子不含古今異義詞語的一項是()A.凌萬頃之茫然 B.古之學者必有師C.吾從而師之 D.哀吾生之須臾19.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特點都一致的一項是()A.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C.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D.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不拘于時,學于余20.下列句子出自《論語》,句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賜也何敢望回望:比B.愿無伐善,無施勞伐:責備C.曲肱而枕之肱:胳膊D.奢則不孫,儉則固孫:謙讓21.下列對《論語》有關句子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A.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譯文:寧武子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知道的很多;在國家政治混亂的時候,就很糊涂。B.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譯文:徒手與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雖死而不后悔的人,我不會贊同。C.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譯文:冉求說:“不是不想談論您的學說,是做起來力量不夠。”D.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譯文:孔子釣魚,不用系滿釣鉤的大繩來捕魚;用帶絲繩的箭來射鳥,不射歸巢的鳥。(四)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5小題,10分)22.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以劣馬的執著為喻,強調為學必須持之以恒。(2)有些同學在閱讀經典時,只摘抄妙語警句,而不注重領會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話來說,這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用《師說》中的名句說,可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即便“故國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還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當年在金陵的宮殿,慨嘆已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楊萬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運用比喻手法點明雨中搶插秧的情形,寫出了農事的緊張與農家的艱辛。(5)“蛟”“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古人常將其引入詩文,或繪其威儀,或喻其祥瑞,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2小題,10分)23.下列選項中,加點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A.古人中不乏刻苦學習的楷模,懸梁刺股者、秉燭達旦者、聞雞起舞者,在歷史上汗牛充棟。B.一些正值豆蔻年華的大學生沉迷在網絡游戲里,從而荒廢了學業,浪費了青春,真讓人痛惜。C.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總是耳提面命,擺家長作風嚇唬人,不可一世,反而收效甚微。D.他經常在網上發一些飛短流長的帖子,結果不僅弄得與同事關系很緊張,甚至還惹上了官司。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般情況下,除夕都在年三十。不過,有人發現,自2025年起連續五年的除夕都是臘月二十九。“年三十”為何消失了?這其實是由我國傳統歷法的規則所決定的。中國農歷月份的安排與月相相關,當月球和太陽的地心視黃經相等,叫作“朔”。這時從地球上看,兩者的位置幾乎重合。從一個“朔”到下一個“朔”,①。農歷的月被稱為“朔望月”,平均29.53天。農歷月份分大月和小月,大月定為30天,小月定為29天,平均下來一個月的天數就跟“朔望月”的29.53天比較接近了。由于月份的起始是根據月相這樣的天象來安排的,具體到哪年有“年三十”,哪年沒有,這完全取決于實際的天象。②,作為傳統節日的“除夕”一直都在,從未消失。按長時間的統計結果來看,有“年三十”的比例大約是50%左右,出現連續五年沒有“年三十”的情況也是正常的表現,不妨礙大家過一個和美幸福的春節。24.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5.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請分別指出其錯誤類型并提出修改辦法。①病句類型:___________,修改辦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病句類型:___________,修改辦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作文(60分)26.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立人設”是娛樂圈的網絡用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喜歡“立人設”,意在創造一個正面、積極向上、討人喜歡的形象。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莆田一中2024-2025學年上學期期末考試試卷高一語文必修上冊溫馨提示:考試時間150分鐘,總分150分,祝你考試順利!一、現代文閱讀(31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1~5題答案】【答案】1.A2.B3.B4.①道德依附于個人關系,需要依靠差序的人倫而存在。②道德根據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③倫理道德維系著“差序格局”社會。④在極端情況下,道德往往會讓位于利益。5.①制定非正式規范或正式法則,平衡禮與法的矛盾,達成“禮法并治”。②化解原則與利益的沖突,達成不同利益之間的相對平衡。③順應中國的社會現實,改良和優化制度,實現良性治理。④盡力為善,形成有效率、有效能的團隊,發揮“圈子”的最強戰斗力。(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4分)【6~9題答案】【答案】6.B7.C8.①使用擬人手法,賦予大火以人的情態,生動地寫出了火勢之大、火勢之猛,表達了蘇軾燒荒的喜悅之情。②“燒掉了地上的雜草”實寫燒荒的過程,“燒去了心里的雜草”虛寫蘇軾在勞動中排解苦悶,尋找精神突圍的過程。③使用比喻手法,將內心各種精神的困頓比喻成“心理的雜草”,形象地寫出了作者內心困頓,以及此刻焚燒“雜草”的喜悅之情;④句式靈活,長短句結合,整散句結合,節奏鮮明,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9.①麥子是蘇軾親自耕種和收獲的糧食。②是蘇軾貶謫時期創作的詩文等藝術作品,也指東坡肉等一系列與他相關的美食。③麥子是樂觀豁達、智慧堅強的精神品質的象征。二、古代詩文閱讀(49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10~14題答案】【答案】10.CFH11.D12.D13.(1)假使他內心坦蕩,不因為外物而傷害自己的情緒,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會沒有快樂呢?(2)一直走到深山盡處,大家都很疲憊了,他們掃去落葉,席地而坐,大家舉起酒杯,互相問候,玩得非常開心,都忘記了回家。14.材料一寫曹操、周瑜等人,說明快哉亭之地名人輩出,英雄事跡廣為傳頌,揭示世俗之人感到快樂的原因;

《赤壁賦》寫到了曹操、周瑜等人,強調當時這些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現在都隨時間湮滅了,是在慨嘆人生的短暫。(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15~16題答案】【答案】15.D16.①直抒胸臆。“五年兩郡亦堪嗟”一句直接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②運用對比。通過“自此光陰為己有”和“從前日月屬官家”的對比,凸顯了以前的繁忙壓抑與卸任后的輕松愉悅。③運用比喻。“回看官職是泥沙”一句寫官職就像泥沙一樣微不足道,不值得再去追求和留戀,表現出詩人對官職的輕視,體現出一種超脫的態度。(三)課內基礎知識(本題共5小題,每題2分,共10分)【17題答案】【答案】C【18題答案】【答案】D【19題答案】【答案】B【20題答案】【答案】B【21題答案】【答案】D(四)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5小題,10分)【22題答案】【答案】①.駑馬十駕②.功在不舍③.小學而大遺④.吾未見其明也⑤.雕欄玉砌應猶在⑥.只是朱顏改⑦.笠是兜鍪蓑是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