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5年度農業主推技術指南目錄_第1頁
湖北省2025年度農業主推技術指南目錄_第2頁
湖北省2025年度農業主推技術指南目錄_第3頁
湖北省2025年度農業主推技術指南目錄_第4頁
湖北省2025年度農業主推技術指南目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省2025年度農業主推技術指南目錄一、江漢大米產量品質協同提升栽培技術

6二、再生稻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9三、雙季稻雙季機插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

12四、潛育型稻田壟作直播技術

15五、稻麥輪作周年豐產高質高效配套生產技術

19六、稻田遲直播油菜抗逆春發增產技術

22七、小麥“三優兩增一穩”大面積單產提升技術

26八、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

32九、油菜“雙密雙高多抗”技術

35十、棉花夏直播輕簡高效生產技術

40十一、精品果園優質高效栽培集成技術

403十二、臍橙優質省力化生態栽培適用技術

47十三、蠶桑輕簡高效種養技術

56十四、設施西瓜甜瓜“三改三提”優質輕簡化生產技術

59十五、蔬菜“五化”降本增效健康栽培技術

63十六、高山番茄避雨栽培技術

66十七、蘿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

69十八、生態高效茶園建設及加工提質集成技術

73十九、蘄艾、黃連等道地藥材生態種植集成技術

77二十、羊肚菌冬閑田設施化穩產高效生產技術

80二十一、雜交魔芋豐產栽培技術

85二十二、小麥赤霉病全生育期綜合防控技術

88二十三、主要農作物化學農藥減量增效技術

93二十四、主要糧油作物化肥減量增效施肥新技術新產品新機具“三新”配套集成

95二十五、母豬節料增效精準飼養技術

100二十六、蛋雞“155”標準化立體養殖模式

103二十七、蛋鴨“125”標準化籠養技術

106二十八、生豬設施化精細養殖技術

109二十九、別墅生態養雞“1153”養殖技術

112三十、淡水設施漁業養殖尾水高效處理技術

115三十一、水產綠色圈養技術

118三十二、稻-蝦-鱔生態綜合種養技術

120三十三、小龍蝦“四季有蝦”綠色高效養殖技術

123三十四、黃顙魚池塘健康養殖技術

127三十五、高品質特色淡水魚加工保鮮貯運關鍵技術

130一、江漢大米產量品質協同提升栽培技術(一)技術概述1.技術基本情況。該技術通過優化播期、施肥、水分管理和合理增加密度,精選耐高溫優質水稻品種,配套減氮增硅壯稈和“兩次曬田、視溫斷水”肥水調控技術,將灌漿結實期調節至高品質形成光溫區間,合理增密健株,優化田間配置和群體結構,實現優質稻產量品質協同提升,解決了江漢大米優質稻品種生產中存在的易倒伏、產量不穩、品質下降等問題,通過大面積示范,可實現江漢大米等主導品種豐產、高效、綠色與增效生產,對促進湖北省優質稻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技術示范推廣情況。該技術已在荊門市、黃岡市、荊州市、潛江市、天門市、黃梅縣等市(縣、區)開展示范推廣,年均示范推廣近318萬畝。3.提質增效情況。該技術較與傳統技術相比,優勢體現在一是節肥節藥,環境友好。據多年多點測算,該技術可降低化肥施用量10%-15%,化學農藥施用量降低30%左右,有效減輕資源與環境壓力。二是豐產性好。該技術水稻群體構建合理,抗倒伏能力強,畝平增產5.1%。三是增效顯著。與傳統栽培技術相比,該技術體系下優質稻品質達國標二級以上,稻米食味品質顯著提高,畝平節本增效150元以上。(二)技術要點1.精選品種。因地制宜選用高產優質類或高檔優質類品種,品種高溫耐性等級需達強至中等級水平。稻谷品質達農業行業標準2級及以上的,目標產量不低于550公斤/畝;稻谷品質達農業行業標準3級,目標產量不低于650公斤/畝。2.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采用寬行窄株進行栽植,栽插規格30厘米×13.3厘米,每畝栽插1.6-1.8萬穴,雜交稻每穴2-3粒谷苗,常規稻每穴4-5粒谷苗。3.優化播期,適溫灌漿。依據所選品種生育期及其溫光反應特性,通過調整播種期,使其抽穗灌漿期避開當地常年高溫天氣,選擇緩溫或適溫灌漿期灌漿。4.優化施肥,促壯稈形成。合理控制氮肥用量,根據目標產量畝施純氮9-10公斤、磷(P2O5)5公斤和鉀(K2O)10公斤左右,優先選用專用緩釋肥,按照基蘗肥:穗肥=8:2比例施入,同時基施硅肥(SiO2)4-5公斤/畝,硫酸鋅肥(21%Zn)2公斤。畝追施2.5公斤純氮和5公斤鉀肥(K2O)作穗肥,生長過旺田塊可不施穗肥。5.優化管水,保優抗倒。薄水插秧,淺水分蘗,按照“兩次曬田”技術進行曬田,夠苗后第一次曬田,長勢較旺田塊重曬,曬田后及時補水,抽穗后薄水勤灌,灌漿期干濕交替灌溉,灌漿末期開展第二次曬田。當日平均溫度≥22℃時,在收獲前7-10天斷水;當日平均溫度<22℃時,在收獲前10-13天斷水。6.綠色防控,提質增效。優先采用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等技術措施,化學農藥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為主。一是做好種子處理,殺滅病原菌;二是選用高效新型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三是科學合理控制化學農藥劑量,避免出現農藥污染。(三)適宜區域1.技術適宜推廣應用的區域。湖北省江漢平原優質稻種植區域。2.2025年主要示范點。黃岡市、荊門市、荊州市、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枝江市、當陽市等地。(四)注意事項1.合理氮肥運籌。江漢大米優質稻施肥應以中等施氮水平(純氮9-11公斤/畝)為宜,氮:磷:鉀為1:0.5:1最佳;基蘗肥和穗肥比例為8:2或10:0較為合適,穗肥需看苗施肥,水稻長勢好可不施穗肥,以提高稻米整精米率和食味值。2.注意適期收獲。江漢大米優質稻收割適宜與否,不但影響產量,對稻米加工品質也有明顯影響。成熟度90%-95%為最佳收獲期。(五)技術支撐及依托單位1.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聯系人:汪本福薛蓮張枝盛聯系電話:027-873891982.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聯系人:曹鵬李忠正蔡鑫聯系電話:027-876671573.華中農業大學聯系人:汪金平江洋王飛聯系電話、再生稻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一)技術概述1.技術基本情況。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再生稻。然而再生稻推廣過程中,面臨頭季生產人工收割用工量大、再生季稻谷整精米率低等問題,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技推廣總站等單位開展聯合攻關,集成品種優選、機收減損、肥水優化、合理留樁等關鍵技術,創建了再生稻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可有效實現再生稻產量、品質和效益協同提升。2.技術示范推廣情況。該技術近5年連續入選湖北省農業主推技術,2017-2018年、2021-2024年納入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機收再生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應用”榮獲2018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再生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應用”榮獲2022年農業農村部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一等獎。近5年(2019-2023年)全省平均年推廣面積289.8萬畝,面積和總產穩居全國第一方陣。該技術輻射應用到重慶、四川、湖南、江西和安徽等再生稻產區,年輻射面積超過800萬畝。3.提質增效情況。該技術具有省工、省種、省水、省肥、省藥、省秧田、省季節、增產、增收和米質優等十大優勢(七省、兩增、一優)。與雙季稻生產相比,每畝節約人工、肥料、育秧和移栽成本150元以上,周年產量與雙季稻持平,節本增效800元以上;與中稻生產相比,每畝增產300公斤以上,增效400元以上;輻射到全國其他省份,再生季平均每畝單產240公斤左右,增效300元以上。(二)技術要點1.優選品種。選擇通過國家或地方審定、生育期130天左右、稻米品質優、綜合抗性好、再生力強和適合機械化生產的品種。2.適時播種。“春分”提早播種,爭取頭季稻“立秋”早收,確保再生季能安全齊穗。3.合理密植。首推工廠化育秧、機械插秧,推薦密度為每畝1.4-1.6萬叢,雜交稻4-5萬基本苗、常規稻6-7萬基本苗。4.科學施肥。中等肥力稻田頭季稻每畝施用氮磷鉀肥參考用量分別為10-12公斤、4-6公斤和9-10公斤。再生季施好促芽肥和促蘗肥,促芽肥在頭季稻抽穗后15天或收割前10天左右施用,畝施尿素5公斤和鉀肥3-5公斤;促蘗肥在頭季稻收后2-3天內早施,畝施尿素7.5-10公斤(如未施用促芽肥,促蘗肥尿素用量加大到12-15公斤)。5.科學管水。頭季稻淺水分蘗、提早曬田、有水孕穗、花后跑馬水養根保葉促灌漿,收割前1周斷水,以利于頭季機械收割時減輕對稻樁的碾壓幅度;頭季稻收獲后保持淺水層1-2厘米,促進再生蘗生長、中后期干濕交替。6.留樁高度。頭季九成熟時收割,留樁高度根據頭季收獲日期來確定。頭季稻在立秋前收割,留樁高度可降低到30厘米左右;如頭季稻在8月15日以后收割,應采用高留茬收割,留樁高度40厘米左右。如果頭季稻生長過程中采用了多效唑或烯效唑控苗,頭季收割時留樁高度應在上述推薦留樁高度基礎上降低5厘米左右。7.病蟲害綜合防控。采用綜合防控措施防控病蟲害,重點防治紋枯病和稻瘟病,根據蟲情預報防治稻薊馬、螟蟲和稻飛虱。(三)適宜區域1.技術適宜推廣應用的區域。江漢平原、鄂東南沿河平原區,適宜機械化作業、灌溉條件好的稻田。2.2025年主要示范點。洪湖市、沙洋縣、蘄春縣、監利市、通城縣、咸寧市咸安區等地。(四)注意事項1.應用推廣過程中應根據茬口銜接、再生季安全齊穗期,合理選用生育期適宜的品種,確定好頭季播種期。2.再生稻頭季抽穗期如遭遇高溫,應灌深水降溫以降低高溫導致的產量損失。(五)技術支撐及依托單位1.華中農業大學聯系人:黃見良熊棟梁聯系電話:027-872841312.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聯系人:薛蓮徐得澤聯系電話:027-873894203.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聯系人:曹鵬孫陽聯系電話、雙季稻雙季機插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一)技術概述1.技術基本情況。雙季稻生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但是雙季稻生產中仍存在早稻產量偏低、兩季茬口銜接緊、用工量偏多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雙季稻發展。本技術通過兩季適宜品種搭配、優化播期、集中育秧、機械化插秧、科學水肥管理等技術優化集成,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量效益,確保雙季稻豐產穩產和提質增效。2.技術示范推廣情況。已在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天門市等地示范應用,年均示范推廣面積50萬畝以上。3.提質增效情況。本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具有明顯優勢。一是提高生產效率,利于早晚稻接茬;二是減輕生產勞動強度,緩解農業勞動力緊張;三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量收益;四是適合規模化生產??蓪崿F早稻平均畝產450公斤左右,晚稻畝產550公斤左右,兩季產量達1000公斤,畝平節本增效300元以上。(二)技術要點1.優選品種,合理搭配。早稻選用生育期110天左右的豐產高抗專用品種,雙季晚稻選用生育期120天以內的優質穩產高抗品種。2.適宜播期,培育壯秧。早稻采用溫室大棚集中育秧或薄膜保溫育秧,一般在3月20-25日播種,前茬空閑田可適當提早;晚稻可采用露地濕潤育秧或大棚育秧,一般在6月25-30日播種,遇高溫強日照天氣宜采用遮陽網遮陰。早、晚稻畝用秧盤用量25-30張,雜交稻每盤播芽谷80-100克、常規稻每盤播芽谷130-150克。3.合理密植,優化群體。早稻秧齡控制在25天左右,栽插行距25厘米,株距12厘米,每穴插3-5粒谷苗;晚稻秧齡控制在15-20天,栽插行距25厘米,株距15厘米,每穴插3-5粒谷苗。4.科學管水,促苗爭穗。插秧后田間保持3厘米水層,以利于返青;分蘗前期淺水插秧活棵,薄露發根促蘗;當苗數達預期穗數的80%時開始曬田;抽穗揚花期保持水層,灌漿結實期間歇灌溉、干濕交替,養根護葉直至成熟,切忌斷水過早。5.精準施肥,抗倒提質。推薦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確定施肥量,氮肥按照5:3:2施入(基肥:蘗肥:穗肥),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鉀肥按照基肥和穗肥各一半施入,可采用機插側深施肥技術進行基肥深施。酌情增加硅、鋅肥用量。6.綜合防控,減少損失。根據預報預測和田間實際情況進行病蟲害防控。早稻插秧活蔸后防治稻薊馬,5月初防治一代二化螟,6月中旬防治水稻紋枯病和稻瘟病。晚稻8月中下旬防治三代二化螟、四代稻飛虱、紋枯病、稻曲病等,9月中下旬防治五代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可結合飛防開展“一噴多促”,適當噴施磷鉀葉面肥、氨基酸葉面肥和生長調節劑。(三)適宜區域1.技術適宜推廣應用的區域。鄂東南和江漢平原雙季稻區。2.2025年主要示范點。浠水縣、武穴市、公安縣、江陵縣、咸寧市咸安區等地。(四)注意事項早、晚稻建議采用25厘米高速插秧機,適當密植插足基本苗以獲得高產。晚稻播種應注意避開高溫天氣。(五)技術支撐及依托單位1.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聯系人:張枝盛程建平汪本福聯系電話:027-873894202.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聯系人:曹鵬李忠正孫陽聯系電話:027-876651093.湖北省農業科技人才辦公室聯系人:金國勝王珍羅西聯系電話、潛育型稻田壟作直播技術(一)技術概述1.技術基本情況。潛育型稻田由于長期受水浸漬,造成土壤“冷、爛、毒、瘦”,影響了水稻根系發育及對養分的吸收利用,導致水稻產量低下,生產效益差。該技術在開溝排水的基礎上,以機械壟作技術為核心,配套平衡施肥、重曬田水分管理、“一封二控三殺”雜草防控等水稻直播技術措施,達到了降潛、省工、增產、增效的目的。2.技術示范推廣情況。已在荊州市、潛江市、黃石市等潛育稻田區域示范應用,年均示范推廣面積107萬畝以上。3.提質增效情況。該技術省略了育秧和移栽環節,節約了育秧和移栽環節的物化和勞動成本;與傳統移栽方式相比,每畝平均增產10%以上,節約成本113元,節本增效258元。另外,該技術采用壟作直播方式,排出潛層積水,改善土壤通透性,土壤溫度提高了0.6℃,土壤還原性物質降低了32.2%,溫室氣體排放降低40%,顯著緩解了土壤潛育化,提升了潛育型稻田土壤質量。(二)技術要點1.開溝排水。開溝排水方式應因地制宜,根據其類型、潛育化程度、地形地貌等條件而定。(1)山地丘陵區域。該區域潛育型稻田主要分布在山間谷地和丘陵尾部低洼地段,主要開好環山溝、田邊溝、中心溝;沿山腳開環山溝,截斷山泉水入侵;在田塊內開圍溝、十字溝等排水溝,排除積水。環山溝開溝規格為寬度100-150厘米、深度80-100厘米,圍溝和十字溝開溝規格為寬度40-55厘米、深度35-45厘米。(2)平原低湖區域。要建立良好的排灌系統;開溝的數量和規格應根據類型、田塊的大小、土壤質地及水位高低來定,包括口字溝、日字溝、田字溝、囲字溝等,開溝的規格為寬度50-60厘米,深度40-50厘米。在田內排水溝的出水口處依次設置閘口,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特性控制排水量。2.機械整田起壟。作業前應使田面水分基本排放完或保持田面淺水層(小于0.5厘米),以保證機械作業順暢。按平衡施肥標準確定田塊施肥種類和數量,將肥料在整田起壟前,均勻撒施田面。第一遍整田以翻壓枯死雜草為主,第二遍整田以平整田面為主,然后采用平整起壟一體機以165-270厘米寬度開溝起壟,壟廂面寬度150-250厘米,壟溝寬度15-20厘米,壟溝深度10-15厘米;田塊表面高低差不超過3厘米。3.品種選擇。選擇苗期耐寒性強、前期早生快發、植株矮桿、分蘗力強、抗病力強、抗倒力強的早、中熟品種;水稻種子質量應符合GB4404.1的要求。4.適期播種。根據品種生育期和當地氣候條件確定播種期。種子應提前浸種催芽,催芽程度以破胸露白為宜,播種時應采用拌種劑對水稻拌種,可有效防控鳥蟲鼠危害。大田播種量常規稻品種為4-5公斤/畝,雜交稻品種為1-2公斤/畝。采取人工或無人機進行撒播。5.水分管理。水分管理策略為“播后晾田促成苗,淺水灌溉促分蘗,重曬田塊控群體,干濕交替促灌漿”。水稻播種至幼苗三葉一心期間保持壟面濕潤不積水,促進種子發根扎土,快速出葉成苗。在幼苗三葉一心期結合“斷奶肥”進行灌水,建立2-3厘米淺水層,促進水稻分蘗。當總莖蘗數約為預期穗數80%時開始重曬田,曬田標準為壟溝開大裂口、壟廂土面開“雞爪裂”、腳不下陷、葉色褪淡,促進根系發育,抑制無效分蘗,控制群體結構。曬田結束至孕穗灌漿期應間歇灌溉,田間始終保持淺水或濕潤狀態。乳熟期常灌跑馬水,使田塊保持干干濕濕,保持水稻根系活力至成熟老化。6.平衡施肥。堅持“適時適地適量”的施肥原則。在水稻目標產量為500-600公斤/畝情況下,推薦施用氮(N)12-14公斤/畝,磷(P2O5)6-8公斤/畝,鉀(K2O)8-12公斤/畝,增施鋅肥0.2-0.4公斤/畝、硅肥2-4公斤/畝。基肥宜采用全層施肥法,即結合稻田耕翻,并將50%的氮肥、100%的磷肥、80%的鉀肥在耙田時一次施入。水稻直播至幼苗三葉一心時追施1次氮肥,占氮肥量30%,在曬田復水時施用剩余的20%氮肥和20%鉀肥。7.雜草防控。田間雜草采用“一封、二殺、三補”進行防控。“一封”:水稻播后2-3天,田面無積水時立即噴施除草劑進行土壤封閉,選用30%芐嘧·丙草胺乳油80-120毫升/畝或30%丙草胺乳油100-150毫升/畝等兌水噴霧進行封殺。“二殺”:幼苗三葉一心葉期后,如田間雜草仍然較多,可選用17%五氟·氰氟草可分散油懸浮劑100-130毫升/畝或2.5%五氟磺草胺懸浮劑60-80毫升/畝,施藥前先排干田水,施藥1天后再上水3厘米,并保水5-7天,注意不串水?!叭a”:應根據“一封、二殺”后除草效果,于播后30-35天,采取針對性挑殺除草。8.病蟲害防控。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配合使用化學防治。采用化學防治時,嚴格遵守GB/T8321的規定。病蟲害尤其注意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和螟蟲、稻飛虱。9.收獲。水稻稻穗黃熟95%以上收獲。采用聯合收割機收獲,機械收獲質量應符合NY/T498的規定。(三)適宜區域1.技術適宜推廣應用的區域。該技術適用于江漢平原低湖區、鄂東南低山丘陵區、稻漁綜合種養區域的潛育型稻田。2.2025年主要示范點。監利市、洪湖市、江陵縣、公安縣、荊州市沙市區、荊州區、石首市、潛江市、陽新縣等地。(四)注意事項1.應根據潛育型稻田的潛育化程度,合理調整壟廂面的寬度,壟溝寬度和深度。2.根據潛育型稻田的基礎肥力,合理調整化肥施用量。(五)技術支撐及依托單位1.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植保土肥研究所聯系人:佀國涵彭成林趙書軍聯系電話:027-884305652.湖北省耕地質量與肥料工作總站聯系人:黃和平胡宇聯系電話、稻麥輪作周年豐產高質高效配套生產技術(一)技術概述1.技術基本情況。針對我省稻麥輪作生產中存在品種配套不夠、高產潛力挖掘不深、豐產高效栽培技術不完善等問題,集成優質抗病品種配套種肥同播(施)豐產高效種植技術,構建水稻小麥周年豐產技術模式,為稻麥周年產能提升,保障糧食安全和豐產穩產提供技術支撐。2.技術示范推廣情況。已在棗陽、漢川等稻麥輪作區示范應用,示范推廣面積8萬畝左右。3.提質增效情況。該技術可實現小麥畝產450公斤,水稻畝產800公斤,周年糧食產量合計1250公斤。每畝周年實現糧食增產100公斤以上,可節本增效300-350元。(二)技術要點1.稻麥輪作適用品種選擇。選用熟期適中、豐產耐逆的優質水稻、小麥品種。水稻選用抗逆抗病、株型緊湊的豐產品種,適宜在5月1日-5月10日播種,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移栽,并可在10月1日-10月15日收獲。小麥選用半冬性、分蘗能力強、抗病豐產品種,適宜播期在10月20日-11月5日。2.小麥緩釋肥“種肥同播”技術。選用合適的小麥種肥同播機,調整適宜的播種量、播種深度、施肥量和肥料與種子之間的距離,播種量在12.5-15公斤,播種深度控制在2-4厘米。選擇25-12-8(N-P2O5-K2O)或相近配方小麥專用緩控施肥,采用一次性施肥模式,畝施用量40-50公斤,施肥深度在種子側下方4-6厘米。3.小麥“一噴三防”技術。在小麥抽穗揚花至灌漿期,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葉面肥、殺菌劑、殺蟲劑等混配液,藥劑可選擇吡蟲啉或溴氰菊酯等殺蟲劑,搭配48%氰烯·戊唑醇等殺菌劑,同時加入98%磷酸二氫鉀和0.01%蕓苔素內酯等葉面肥,通過一次施藥達到防干熱風、防病蟲、防早衰的目的,實現增粒增重的效果,確保小麥豐產增收。4.水稻側深施肥技術。選用適合的水稻側深施肥機械,并注意前期培育狀秧、田塊耕整,使用含有一定比例的緩控釋養分的專用肥,肥料為圓粒型,粒徑2-5毫米為宜,硬度大于20N,顆粒均勻、密度一致。采用一次性施肥模式,落點位于秧苗側3-5厘米、深4-6厘米處,可通過刮板增強覆蓋效果,施肥量40-50公斤/畝。后期依據苗情苗勢畝補充5-10公斤尿素。適時適量補充中微肥。5.病蟲草綠色防治技術。根據水稻、小麥病蟲草害發生規律,合理選用農藥品種及用量,與綠色防控相結合,并實行統防統治,有效控制危害。(三)適宜區域1.技術適宜推廣應用的區域。江漢平原和鄂中北稻麥輪作區。2.2025年主要示范點。棗陽市、漢川市、應城市、荊州市、荊門市、隨州市、當陽市、赤壁市、團風縣、武漢市江夏區等地。(四)注意事項1.小麥播后要及時開廂溝、腰溝、圍溝,保持內外溝系暢通,降低土壤含水量。重點注意防控條銹病、赤霉病、蚜蟲等病蟲害。后期出現干旱及時補水,3-4月份注意噴施葉面肥調節劑,防范“倒春寒”等對小麥生產的不利天氣,蠟熟末期及時收獲。2.水稻適當增加栽插密度,確?;久?,并注意前期曬田,中后期注意水肥管理,噴施含硅葉面肥,增強抗逆能力,預防倒伏。(五)技術支撐及依托單位1.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聯系人:鄭興飛鄒娟徐得澤聯系電話:027-873899912.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聯系人:曹鵬孫陽蔡鑫聯系電話:027-876671573.棗陽市種植業技術推廣服務站聯系人:陳斌劉翔聯系電話、稻田遲直播油菜抗逆春發增產技術(一)技術概述1.技術基本情況。本技術采用密植增產技術模式,集成耐密耐遲播中早熟油菜品種、種子處理、機械精播、調控抗逆、促壯春發、減損收獲等核心技術,挖掘稻田遲直播油菜產量潛力。解決因干旱或者華西秋雨影響而導致油菜播種期推遲產量下降的問題,也可滿足優質中稻、再生稻及雙季晚稻茬口擴種油菜的需求,搭配早熟再生稻、早熟早、晚稻、早熟油菜品種有望實現稻-稻(再)-油三熟制。百畝示范田平均單產180公斤/畝,千畝示范方平均單產150公斤/畝,萬畝示范片平均單產140公斤/畝,單產提高10%以上,有效促進利用冬閑田擴種油菜,提升產能。2.技術示范推廣情況。在黃岡市、咸寧市、荊州市等地推廣應用,年均示范推廣面積40萬畝左右。2022年示范推廣25萬畝,2023年45萬畝,2024年70萬畝。2025年計劃推廣100萬畝。該技術發源于黃岡市武穴市現代油菜科技示范基地,從2019年起開展研究、熟化,2022年進入生產應用。3.提質增效情況。該技術比傳統單產明顯提高,大面積畝產穩定在140公斤/畝,比傳統的120公斤/畝增產16.7%。實施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操作,支撐規?;a的同時降本增效。近3年累計推廣140萬畝,畝平節本增效86元,增收節支1.2億元。(二)技術要點1.密植增產。通過聯合播種、機械精播、免耕套播等輕簡高效播種方式實現勻播精播,保證基本苗的同時減少苗擠苗現象,便于在遲播時培育壯苗安全越冬,確保收獲密度由2.5萬株/畝提高到3.0萬株/畝左右。發揮以密增產、以密補遲、以密控草、以密省肥、以密適機的作用,確保遲播油菜穩產高效。2.優選品種。選擇通過品種登記備案,適宜在湖北省種植的耐遲播、耐密植、抗倒、抗寒、抗病的中早熟高產高油雙低油菜品種。3.種子處理。播種前采用在油菜上登記使用的噻蟲嗪類及新美洲星等藥肥拌種,或者混合種肥等種子伴侶一起播種,同時減少種子用量10%。4.機械精播。播種時間為10月20日至11月2日。在水稻收獲前10-15天排水晾田。選用集秸稈粉碎與拋灑裝置于一體的聯合收割機收獲水稻,秸稈粉碎長度10-15厘米。水稻留茬高度在機械直播模式下小于18厘米,無人機飛播模式下要求40-50厘米。油菜播種后1-2天及時開溝做廂,廂溝、腰溝、圍溝“三溝”深度配套參數分別為:20-25厘米、25-30厘米、25-30厘米,

“三溝”寬度20-30厘米,廂寬200厘米左右。機械播種采用一次性完成秸稈翻壓全量還田、旋耕、開溝、起壟、施肥、播種等工序的聯合播種機,行距設定為25-30厘米,每畝播種量為0.2-0.3公斤,基本苗達到4.0-4.5萬/畝。無人機飛播選擇水稻收獲前1-3天搶墑播種,每畝播種量為0.3-0.4公斤,基本苗達到4.5-5.0萬/畝。確保收獲密度達到3.0萬株/畝。5.促壯春發。底肥畝施用30-40公斤復合肥(N-P2O5-K2O為25-7-8或相近配方,并含B、Mg、Zn等中微量元素)。3葉期畝追施尿素5-7公斤提苗。冬至前后油菜5-6葉期時噴施胺鮮酯、新美洲星、有機水溶肥等促長抗逆。春后蕾薹期畝施用尿素5-7公斤和氯化鉀3-5公斤促發棵抽薹,增強抗倒性?;ㄆ诮Y合“一促四防”噴施磷酸二氫鉀、沃樂鵬和新美洲星等有機水溶肥和1-2公斤/畝尿素。盛花期后葉面補施液體硫酸鎂等肥料提升角果光合效能增粒增重。水肥一體,施肥前后確保土壤墑情適中,無人機葉面施肥需噴足水量。6.調控抗逆。遲播油菜田通過增加種植密度控草,一般不用化學除草。雜草較嚴重的區域人工中耕除草或在冬季晴天日平均氣溫10℃以上時化學除草。干旱年份適時灌水補墑并注意防治蚜蟲等。冬至前后噴施碧護、胺鮮酯、蕓薹素、新美洲星等生長調節劑、有機水溶肥增強防寒抗凍能力。蕾苔期補施氯化鉀增強抗倒性。初花期后一周葉面噴施氟唑菌酰羥胺、異菌脲·氟啶胺、咪鮮胺等化學殺菌劑和新美洲星、沃樂硼等開展“一促四防”。7.減損收獲。分段收獲在油菜黃熟期,即全田80-85%油菜主花序中部角果種子顏色變為本品種固有顏色時,用油菜割曬機或人工割倒,留低茬促后熟,在田間晾曬5-7天后,機械撿拾脫粒,秸稈粉碎還田。一次性機收在完熟期進行,也可以在收獲前1-3天用無人機噴施敵草快等催枯后機收,收角果層留高茬,秸稈粉碎還田。(三)適宜區域1.技術適宜推廣應用的區域。本技術適用于再生稻區、雙季稻區以及部分因播期推遲的單季稻區油菜直播栽培。2.2025年主要示范點。武漢市黃陂區、陽新縣、團風縣、武穴市、蘄春縣、浠水縣、咸寧市咸安區、赤壁市、崇陽縣、嘉魚縣、監利市、洪湖市、石首市、松滋市、沙洋縣、鐘祥市、京山市、宜城市、宜昌市夷陵區、孝感市孝南區、云夢縣、孝昌縣、天門市、仙桃市、潛江市等地。(四)注意事項前茬水稻提前排水曬田,做到搶墑播種;若達不到機械播種條件可選用免耕飛播。3葉期追施尿素促進苗情轉化。成熟期補肥促進角果光合作用增粒增重。(五)技術支撐及依托單位1.湖北省油菜辦公室聯系人:陳愛武程泰聯系電話:027-876646202.華中農業大學聯系人:徐正華周廣生聯系電話:027-872889693.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聯系人:馬霓蔣展聯系電話、小麥“三優兩增一穩”大面積單產提升技術(一)技術概述1.技術基本情況。通過大面積推廣小麥“三優兩增一穩”技術,構建小麥高產群體,提高小麥單產水平,可為全省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技術支撐。優化品種即選用豐產抗逆、分蘗能力強的小麥品種增加穗粒數,優化播種方式即采取適墑、適期、適量、適深播種技術增加有效穗數;優化施肥方式即采取小麥種肥同步一次性施肥和氮肥后移技術穩定粒重,重點解決湖北小麥有效穗數低、穗粒數少和粒重不穩的問題。2.技術示范推廣情況。該技術于2022-2024年在襄州區、棗陽市、老河口市、南漳縣、鐘祥市、曾都區、潛江市、天門市、漢川市、孝南區、監利縣、松滋市等12個縣(市、區)進行示范推廣,年均示范推廣面積27萬畝。3.提質增效情況。該技術較與傳統技術相比,提高了小麥播種質量和出苗率,有效穗數明顯增加,節約小麥種子,減少了肥料及農藥用量,可實現稻茬小麥畝產400公斤,旱茬小麥畝產500公斤,畝平增產25公斤,實現節本增收100元以上。近5年累計推廣應用100萬畝,增產0.5億斤,增收節支1億元。(二)技術要點1.優化品種選擇增加穗粒數。選用我省近年審定的群體結構好、抗逆豐產品種。鄂中北麥區宜選擇赤霉病抗性在中感以上,兼抗條銹病,較抗穗發芽,抗倒伏,分蘗成穗率高,產量潛力在550-600公斤/畝的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種,可選用鄂麥006、鄂麥590、墾麥58、襄麥21、扶麥368等品種;鄂南麥區宜選擇抗逆性強,赤霉病抗性在中抗以上,兼抗條銹病,耐(抗)穗發芽,抗倒伏,產量潛力在450-500公斤/畝的弱春性品種,可選用墾麥58、鄂麥006、鄂麥007、襄麥46、揚麥33等品種。根據當地主要病蟲害種類,選用針對性的拌種劑拌種或種衣劑包衣,以減輕苗期和后期病蟲害發生程度,選用相應藥劑進行拌種或包衣。拌種時可增加低聚糖素或蕓苔素內酯或赤·吲乙·蕓苔等植物免疫誘抗劑(或植物生長調節劑),增強小麥的抗逆、抗病蟲害的能力,提高產量。一般播種前3-5天,選擇晴好天氣曬種4-6小時。曬種后進行藥劑拌種,麥種晾干后播種。拌種時注意拌勻,防止局部藥量過大影響小麥出苗,當天拌當天用。2.優化播種方式增加有效穗數。一是田塊耕整。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耕地,隨犁隨耙,促保墑,結合整地深施底肥待播,以便適時搶墑播種。晚茬地隨騰地隨整地,隨施肥隨播種。前茬作物秸稈粉碎長度小于10厘米,還田后要求深犁翻埋,旋耕上虛下實,田面平整。稻田要提前開溝降濕。二適墑播種。前茬作物收獲后應根據墑情播種,土壤含水量60%-70%時,土壤手捏成團、落地松散為最佳。土壤過濕,需要晾曬;干旱年份,應播前造足底墑或播后及時窨灌齊苗水。三是適期播種。鄂北麥區半冬性品種10月18日-25日,弱春性品種10月25日-11月3日。鄂南麥區適宜播期為10月25日-11月5日。適宜期前后可搶墑播種,但不宜過早,正常年份小麥出苗期不宜早于10月20日。四是適量播種。推廣小麥精量勻播全程機械化技術,調減播量,改變大播量播種習慣,畝播種量嚴格控制在10-15公斤,其中鄂北旱地宜每畝播種量10-12.5公斤,鄂北及鄂南稻茬麥每畝播種量12.5-15公斤,根據播種時土壤墑情、整地質量、土壤質地、種子發芽率等適當增減。超過適期播種的地塊,每推遲1天,每畝播種量相應增加0.5公斤,但晚播麥田畝最高播種量不宜超過17.5公斤。五是適深播種。關注適宜播種期前后的氣象預報,播種時根據土壤墑情及播后氣象變化趨勢確定播種深度,土壤墑情好,相對含水量75%左右時,播種深度控制在2-3厘米;土壤偏旱時,相對含水量60%以下時,播種深度調節為3-4厘米。播前對農機手進行統一培訓,播后鎮壓保墑。播種采用機械條播,選用旋耕、施肥、播種、覆土、鎮壓“五位一體”小麥旋耕播種機等行距播種方式。播種作業應勻速行進,做到下種均勻,深淺一致,嚴格控制播種深度,確保一播全苗。旱茬小麥行距15-20厘米,稻茬小麥20-25厘米。六是三溝配套。機械開溝與人工開溝相結合,旱茬麥廂寬3.5-4米,稻茬麥廂寬2.5-3米。開好“三溝”,溝寬35-40厘米,廂溝深25厘米,寬30厘米;腰溝深30厘米,寬35厘米;圍溝深35厘米,寬40厘米,做到溝溝相連,能排能灌,預防漬害旱災,營造根系良好生長環境。3.優化肥水運籌穩定粒重。根據小麥目標產量確定肥料用量,畝施氮肥(N)10-14公斤,磷肥(P2O5)4-6公斤,鉀肥(K2O)4-6公斤。氮肥分次施用,基肥占60%-70%,拔節肥占25%-30%,視苗情可在冬前(三葉期)追施10%-15%的氮肥;磷肥、鉀肥全部基施。灌漿期可結合“一噴三防”葉面追施磷酸二氫鉀或蕓苔素內酯。施用有機肥的田塊,基肥用量可適當減少;在常年秸稈還田的地塊,鉀肥用量可減少20%-30%。可采取種肥同步一次性施肥技術,肥料主要選擇長效(緩釋)肥料,推薦配方:25-12-8(N-P2O5-K2O)或相近配方,畝施用量40-50公斤。遇到播種后連續干旱的年份,在有條件的灌溉地區,尤其是鄂北崗地旱茬麥區,盡量在播后3-5天內抽水抗旱,保證種子一次吸透水、苗出齊,為小麥群體構建及后期生長過程中肥料的充分利用打基礎。(三)適宜區域1.技術適宜推廣應用的區域。湖北省小麥主產區,優先推薦田塊面積相對集中、平坦地區使用。2.2025年主要示范點。襄陽市襄州區、棗陽市、宜城市、南漳縣、老河口市、鐘祥市、沙洋縣、公安縣、松滋市、石首市、孝感市孝南區、孝昌縣、云夢縣、黃岡市黃州區、隨州市曾都區、隨縣、天門市、潛江市等地。(四)注意事項1.分類田管,控旺促壯。在小麥3-4葉期,對基肥不足、麥苗瘦弱、群體不足及晚播田塊,根據苗情適量追施平衡肥,每畝追施尿素3-5公斤。對冬前小麥有旺長趨勢的田塊實行鎮壓,堅持“壓干不壓濕、壓軟不壓硬、壓輕不壓重”的原則,選擇10時至17時,因苗因地因墑開展機械鎮壓,或結合化學除草每畝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40-60克兌水15公斤均勻噴霧,不重噴漏噴,防止越冬期拔節和后期倒伏發生。2.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掌握冬前用藥除草的最佳時期,一般在播種后40-50天之間,小麥主莖葉片4-5片時,此時雜草組織幼嫩、抗藥性弱,氣溫較高,有利于發揮藥效;麥苗覆蓋度小,噴施的藥液與雜草的接觸面大,有利于雜草吸收更多的藥劑。注意施藥前3天后5天日均氣溫不能低于8℃,即避開雨雪寒潮來臨前后用藥,防止藥害的發生。施藥時間在上午10時至下午4時。根據田間雜草種類,選擇合適的除草劑。在拔節至抽穗期,針對雜草基數較大、及冬前化除不及時和化除效果不佳的麥田,適時進行化學除草。做好條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等主要病害的監測和防控工作,及時控制銹病發病中心,降低條銹病流行風險。對蟲害嚴重的田塊,選擇晴好天氣結合春季化學除草及時防治。在小麥穗期,根據天氣預報、病蟲發生情況以及作物長勢,適時開展“一噴三防”,合理選擇殺菌劑、殺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和葉面肥混合噴施。在揚花初期噴施第一次,5-7天后噴施第二次,達到防治病蟲害、防干熱風、防倒伏、增粒增重和提高小麥品質的目的。加強種子包衣、生態治理等綠色防控技術的示范與推廣,確保全年防控目標的實現。3.及時機械減損收獲。在小麥蠟熟末期及時用全喂入聯合收割機收獲,執行小麥機收作業質量標準和操作規程,減少收獲環節損失。遇連陰雨天氣要及時搶收烘干,防治穗發芽或霉變。(五)技術支撐及依托單位1.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聯系人:鄒娟付鵬浩朱展望聯系電話:027-873895842.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聯系人:湯顥軍羅真肖森聯系電話:027-876676453.襄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系人:齊森林劉婧聯系電話、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一)技術概述1.技術基本情況。本技術改單一作物種植為高低作物間作套種搭配,充分發揮玉米邊際優勢,高效利用光溫水資源,集成擴行縮株、品種搭配、營養調控、減量施肥、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等技術,既解決單一作物凈作爭地問題,又達到了兩種作物復合產量增加目標,為提高大豆產能開辟了新的技術路徑。2.技術示范推廣情況。該技術于2023-2024年在江夏、陽新、房縣、丹江口、鄖西等45個縣(市、區)示范應用,年均推廣面積34萬畝。3.提質增效情況。該技術較與傳統凈作玉米相比,高效利用光溫水資源,既保障了玉米的種植密度,又增加了大豆的種植面積,實現玉米不減產、增收一季豆目標。近兩年,累計推廣67.11萬畝,增收大豆1.16億斤,增收3.34億元。(二)技術要點1.品種選用。大豆選擇耐蔭、抗倒、抗病、優質、宜機收的豐產型品種,玉米選擇緊湊、抗倒、矮稈、豐產型品種。2.行比模式。采用4:2或6:4模式。平原及崗地地區4:2模式,大豆行距30厘米,種植4行,大豆與玉米間距65厘米,玉米行距40厘米,種植2行,單元寬度2.6米。平原及崗地區6:4模式,大豆行距30厘米,種植6行,大豆與玉米間距65厘米,玉米種植4行,采用等行(行距60厘米)種植,單元寬度4.6米,或采用寬窄行(寬行距80厘米,窄行距40厘米)種植,單元寬度4.4米。低山及二高山區4:2模式單元寬度2.6米,大豆行距30厘米,種植4行,大豆與玉米間距65厘米,玉米行距40厘米,種植2行。3.適宜密度。平原及崗地夏玉米畝有效株數0.45-0.5萬株,夏大豆畝有效株數0.9-1萬株。春玉米套作區,緊湊型玉米品種畝有效株數0.4萬株,半緊湊型玉米品種畝有效株數0.3萬株,夏大豆畝有效株數1萬株。4.合理施肥。玉米畝需純氮量18公斤,種肥、穗肥各占一半。種肥施于玉米帶,離種子10厘米以上;穗肥施在2行玉米間,大喇叭口期追施。土壤肥力高或前茬是馬鈴薯的大豆不施氮肥;土壤肥力不足大豆地塊,畝施低氮量的大豆專用復合肥不超過10公斤,或于大豆初花期畝追施尿素3-5公斤。鼓粒期根據長勢可畝噴施鉬酸銨10-15克、磷酸二氫鉀100-150克和尿素100-300克。5.化學除草。播后芽前封閉除草。玉米3-5葉期、大豆2-3片復葉期分別選用禾豆類除草劑在對應的玉米帶和大豆帶定向噴霧除草。6.化學控旺。在玉米6-9片葉、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分別對旺長苗進行化控,化控時注意不漏噴、重噴。7.適時收獲。4:2模式選用割幅寬度小于等于1.6米的2行玉米聯合收獲機收獲玉米,然后用當地大豆收獲機收獲大豆。6:4模式選用適宜的大豆、玉米收割機收獲。低山及二高山地區以人工收獲為主,推廣小型收獲機收獲。(三)適宜區域1.技術適宜推廣應用的區域。湖北省“薯+玉”和“麥(油)-玉”模式生產地區均適宜推廣。2.2025年主要示范點。武漢市江夏區、陽新縣、房縣、丹江口市、鄖西縣、十堰市鄖陽區、竹山縣、竹溪縣、松滋市、江陵縣、公安縣、監利市、鐘祥市、京山市、孝感市孝南區、孝昌縣、漢川市、南漳縣、谷城縣、宜城市、襄陽市襄州區、老河口市、棗陽市、宜昌市夷陵區、秭歸縣、當陽市、枝江市、長陽縣、咸寧市咸安區、嘉魚縣、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赤壁市、浠水縣、隨縣、隨州市曾都區、恩施市、建始縣、巴東縣、利川市、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等地。(四)注意事項1.施肥基本原則。玉米施足氮肥,大豆少施或不施氮肥;復合種植1行玉米施肥量要相當于凈作2行玉米施肥量。大豆、玉米追肥分別施于大豆行和玉米行。2.莖葉定向噴霧除草原則。采用自走式多功能分帶噴霧機,或背負式噴霧機配套定向噴頭和定向罩子進行隔離莖葉定向噴霧,離地高度5厘米,下午和傍晚無風時施用。莖葉處理定向噴霧時除草劑用藥量應按照每種作物的實際占地面積計算。(五)技術支撐及依托單位1.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聯系人:湯顥軍趙光聯系電話:027-876676452.湖北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聯系人:蘇仁忠聯系電話:027-828186203.華中農業大學聯系人:邱法展展茗聯系電話、油菜“雙密雙高多抗”技術(一)技術概述1.技術基本情況。針對油菜生產上一播全苗難、種植密度偏低、肥料施用不合理,生長期間干旱、漬害、凍害逆境頻發,菌核病危害、倒伏,機收損失率高等制約油菜單產提升問題,“雙密雙高多抗”技術(雙密:耐密品種、密植栽培;雙高:高產、高油;多抗:抗凍、抗病、抗倒伏等)集成耐密高產高油多抗油菜品種和精細整地、機械密播、科學肥水、化調抗災等密植高產高油多抗關鍵技術,實現豐產優質多抗協同,單產和產油量大幅增加。通過該技術大面積示范應用,湖北等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大面積單產超過250公斤,產油量超過90公斤,效益增加600元以上,累計推廣超過900萬畝,社會經濟效益顯著。2.技術示范推廣情況。已在湖北省16個油菜單產整建制推進縣全面推廣應用,年均示范推廣面積300萬畝以上。3.提質增效情況。(1)經濟效益。與傳統技術相比,采用“雙密雙高多抗”技術,油菜大面積單產提升20公斤以上,近3年累計推廣應用超過900萬畝,增產1.8億公斤,增收10億元以上。(2)生態效益。種植油菜可使后茬增產10%左右,減少后茬肥藥用量;全程機械化密播節約肥料10%,以密控草省藥10%,提高植株抗逆性和肥料利用效率,保護土壤生態可持續生產。(3)社會效益。油菜增產增效提高了生產效益和農戶種植積極性,有利于油菜擴面增產,保障國家油料供給安全,滿足消費者對優質菜籽油的需求,社會效益顯著。(二)技術要點1.核心技術(1)優選品種。優選產量潛力300公斤/畝以上、含油量50%以上、耐密多抗、已登記的油菜品種。(2)精細整地。如前茬為水稻,收獲前7-10天排水曬田,防止機械下田收割時田間過濕,避免過度碾壓形成爛泥田而增加油菜播種難度。收獲時秸稈切碎噴灑均勻還田或打捆移出田外,機械深翻15-20厘米,避免土壤空層下部不實,根系難以下扎,造成后期遭遇干旱和凍害等逆境死苗,旋耕整地1-2遍,使田塊平整,秸稈和土壤混合均勻。(3)機械密播。堅持適墑整地、造墑播種、隨整隨播。利用油菜精量直播機種肥同播,施肥深度5-10厘米,油菜播種深度2-3厘米,每畝播量300-350克,行距25-30厘米;每畝底施油菜專用緩釋配方肥(25-7-8)45-50公斤,配施硼肥1-1.5公斤;播后機械鎮壓,減少缺苗斷壟;播后1-2天內及時選用精異丙甲草胺、乙草胺及其復配制劑等進行封閉除草,噴施后保證4個小時不下雨;確保密度2.5-3.5萬株/畝。(4)科學肥水。在播種開溝完成后,采用溝灌滲廂的方式灌溉,確保廂面濕潤3天以上,不僅可以使表土下沉緊實,促進油菜快速出苗,也可加速秸稈腐爛。從5葉期開始進行精準施肥和葉面肥調控,促進根系生長和地上部分光能利用,雨前及時追施尿素5-7.5公斤/畝。蕾薹初期(薹高8-12厘米)畝施5公斤左右鉀肥壯稈抗倒伏??稍诨ㄆ诮Y合菌核病防控葉面噴施鎂肥0.2-0.3公斤/畝。(5)化調抗災。若冬至苗偏旺,葉片數多于10片,植株茂盛,應控苗促壯,防止早薹早花,一般用15%多效唑40-60克兌水40公斤噴施,控制薹高低于10厘米。凍害來臨前3-5天葉面噴施抗凍寶、新美洲星、磷酸二氫鉀等,防早薹早花、增加油菜越冬期的抗寒性、成熟期的抗倒性。凍害后施用化調產品減災,凍害嚴重時每畝補施2-3公斤尿素和2-3公斤氯化鉀,促進油菜恢復生長,防止倒伏。同時,噴施0.1-0.2%硼肥溶液和多菌靈等廣譜真菌殺菌劑,防治或減輕病害發生。2.配套技術(1)及時騰茬。前茬及時收獲,選用集秸稈粉碎與拋撒裝置于一體的聯合收割機作業,留茬高度小于20厘米,秸稈粉碎長度10-15厘米。(2)種子處理。油菜在9月25日-10月10日搶墑播種,播種前采用噻蟲嗪類、新美洲星等藥肥拌種,嚴格按照說明書規定使用,促進油菜早生快發并防治苗期病蟲害。(3)三溝配套。播種結束后,及時清理廂溝、腰溝和圍溝。做到廂溝、腰溝、圍溝三溝相通并與田外排水渠相連。按2-2.5米開廂溝,廂溝一般寬20-25厘米、深20-25厘米,田間每20-30米開一條腰溝,腰溝一搬寬25-30厘米、深25-30厘米;圍溝一搬寬30-40厘米、深30-40厘米。(4)綠色防控。苗期發生草害的田塊,可在油菜4-5葉期選用烯草酮和草除靈聯合使用防治禾本科和闊葉雜草。初花后期開展“一促四防”,畝噴施45%咪鮮胺60毫升+速效硼200克+磷酸二氫鉀200克,或45%咪鮮胺50毫升+氟唑菌酰羥胺(夏甜)50毫升+新美洲星100毫升防治菌核病,防花而不實、防早衰、防高溫逼熟。菌核病重發田塊,盛花期再噴施一次。(5)機收減損。在全田油菜70-80%角果外觀顏色呈黃綠或淡黃時,采用割曬機割倒,就地晾曬后熟5-7天,油菜籽含水量降至18%以下時用撿拾脫粒機進行撿拾、脫粒及清選作業。收獲的菜籽及時晾曬,或烘干機烘干,水分≤9%時入庫或放陰涼通風處儲藏。(三)適宜區域1.技術適宜推廣應用的區域。長江流域適于機械操作的油菜種植地區。2.2025年主要示范點。武漢市黃陂區、陽新縣、監利市、松滋市、石首市、江陵縣、公安縣、當陽市、鐘祥市、京山市、沙洋縣、孝感市孝南區、武穴市、黃梅縣、浠水縣、赤壁市、鄂州市、襄陽市襄州區、南漳縣、棗陽市、宜城市、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等地。(四)注意事項集中連片種植,以防含油量等品質下降;機械直播前割茬高度為20厘米以下,整地質量要好,土壤細碎,與秸稈混合均勻;基肥施足硼肥,補施中微肥;加強漬害、倒伏、凍害和菌核病等的防治。(五)技術支撐及依托單位1.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聯系人:馬霓段博聯系電話:027-867397962.湖北省油菜辦公室聯系人:陳愛武程泰聯系電話:027-876646203.華中農業大學聯系人:周廣生張椿雨魯劍巍聯系電話、棉花夏直播輕簡高效生產技術(一)技術概述1.技術基本情況。該技術針對我省棉田兩熟種植模式中育苗移栽和肥料施用等環節勞動力需求高、植棉效益低等問題,采用高產優質、耐逆性強的早熟品種,并集成機械化播種、肥料輕簡管理、全程精準化控和病蟲害綠色防治等配套技術,提升植棉和棉田周年效益,實現棉花輕簡高效生產。2.技術示范推廣情況。該技術已在黃梅縣、沙洋縣、公安縣、麻城市、天門市、松滋市、宜城市等棉花主要產區開展示范與推廣。2024年全省推廣面積10萬余畝,均取得良好示范效果。3.提質增效情況。該技術在實現棉花產量不減的前提下,可以減少勞動力用工30%,節省肥料用量30%,節省農藥用量20%,核心示范區畝平增效400元以上,實現了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同步協調提升。(二)技術要點1.核心技術(1)早熟品種,優質種子。選擇生育期110天以內的高產優質、適應強的抗病抗蟲早熟品種(華棉2270、EZ9等)。選擇健康飽滿、大小一致,凈度高、發芽率高的優質種子,使用正規包衣、正規包裝、正規企業生產的種子。(2)推遲播種,增加密度。冬作物收獲后,6月上旬以前盡早搶墑或望墑播種。種植密度4000-6000株/畝,行距76厘米,穴播,穴(株)距由計劃密度和行距而定。同時開挖三溝,溝溝暢通,每廂種植2-4行。(3)減少肥料,見花施用。在中等地力、增加密度前提下,減少肥料用量至10-14公斤N/畝。按氮磷鉀肥有效養分比例(1:0.3:1)配置磷鉀肥,配合施用硼肥,所有肥料混勻后于見花當天,開溝(10厘米)埋施。(4)化學調節,塑造株型。當棉苗5片真葉時噴施縮節胺水溶液,連續噴施3-4次,根據天氣和苗情每間隔10-15天噴施1次。噴施部位,掌握頂部多噴,兩側少噴的原則。縮節胺用量,掌握前少后多,打頂后最多的原則。(5)集中采收,秸稈還田。本技術霜前吐絮可達85%以上,10月上旬噴施乙烯利催熟,促進棉花集中吐絮,實現棉花集中采收。棉花收獲后,秸稈原位粉粹(5-10厘米)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維持地力平衡。(6)閾值管理,機械管理。精量播種,不間苗,不整枝,病蟲草害防控等堅持閾值管理原則。從棉田耕整、播種鎮壓,到中耕除草、施肥打藥,再到棉花采收、秸稈還田等,全程采用機械(包括無人機)管理,實現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2.配套技術(1)一播全苗。搶墑或望墑播種,配合播后鎮壓,使種子與土壤接觸良好,利于種子吸水發芽、出苗。在墑情較差或近期無雨時,需盡早灌水出苗。(2)催熟脫葉。10月上旬噴施乙烯利150-300毫升/畝,加快棉鈴充實、吐絮進程;同時噴施噻苯隆40-60克/畝,脫去棉花葉片,以提高機械采凈率和采收質量,降低籽棉含雜率。(三)適宜區域1.技術適宜推廣應用的區域。湖北省棉花產區均可應用。2.2025年主要示范點。仙桃市、天門市、公安縣、監利市、松滋市、黃岡市黃州區、黃梅縣、浠水縣、武穴市、麻城市、宜城市、枝江市、大冶市、孝感市孝南區、孝昌縣、應城市等地。(四)注意事項提高播種質量,實現一播全苗。做到三溝配套,機械播種,播后鎮壓,封閉雜草。切實提高播種質量,確保一播全苗。(五)技術支撐及依托單位1.華中農業大學聯系人:張釗吳洪洪聯系電話:027-872821302.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聯系人:羅真聯系電話:027-876677733.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聯系人:張友昌王孝剛聯系電話一、精品果園優質高效栽培集成技術(一)技術概述1.技術基本情況。該技術集成優良品種、果園改造、輕簡化修剪、平衡施肥、綠色防控、機械化應用等技術,解決果園標準化、設施化、組織化程度不一,果園立地條件差,基礎設施不完善,果農種植技術水平不高,果品同質化現象突出等問題,通過大面積推廣應用,生產綠色、優質精品水果,提升果農經濟效益,促進水果產業提質增效,持續增強湖北水果市場競爭力,著力推動水果產業高質量發展。2.技術示范推廣情況。已在我省宜昌、襄陽、十堰、恩施、荊州、荊門、黃石、咸寧、孝感、隨州等主要水果產區推廣應用,年均示范推廣面積100萬畝左右。3.提質增效情況??蓪崿F化肥、農藥用量減少15%以上,優質果率85%以上,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99%以上,畝平增收300元以上。近3年累計推廣應用320萬畝,增收節支9.6億元。(二)技術要點1.優選良種。因地制宜,以市場為導向,優選熟期配套、品種互補、耐貯運加工的優質品種。柑橘優選特早熟溫州蜜柑,晚熟臍橙等品種;梨優選早熟、適應高溫高濕的品種;桃優選早熟黃肉、紅肉品種;獼猴桃優先綠肉抗性好的品種;果桑優選早熟大果品種粵葚大十系列等。2.果園改造。通過“六改”(改品種、改樹形、改土壤、改密度、改模式、改設施)技術,對株行間距小、郁閉嚴重的老果園進行改造,提高果園生產能力。柑橘老果園10-11月進行深翻改土,密度改造選擇秋季采果后至翌年春季萌動前進行。3.輕簡化修剪。桃、梨、獼猴桃、果桑等落葉果樹一般在11月-次年1月進行冬季修剪。柑橘以開心型修剪為主,成齡園實行大枝輕簡化修剪,疏除徒長枝;溫州蜜柑可采取交替結果技術。桃推廣二主枝無側枝小角度開心形樹形以及長梢修剪的省力、高效輕簡化整形修剪技術。梨可選擇“雙臂順行式”棚架栽培模式或圓柱形、倒傘形、小冠疏層形等簡化高效樹形。獼猴桃采用一干兩蔓多側蔓樹形,果桑采用開心型多主枝放射樹形。4.平衡施肥。采用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按照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基肥與追肥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施肥。一般10月下旬-11月上旬施用有機肥基肥。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播種在果園間植三葉草、野豌豆、苜蓿等,每年刈割2-3次,通過果園生草改善土壤結構,實現化肥減量增效。選用秸稈、無紡布、地布等材料進行行間覆蓋。5.花果管理。桃、梨等落葉果樹4-5月進行疏花疏果。柑橘一般在5-6月分兩次進行疏果,第一次生理落果后,疏除小果,第二次生理落果結束后,根據葉果比進行疏果。椪柑、葡萄、柚類可在坐果穩定后進行套袋,提高優質果率。6.綠色防控。果園采用頻振燈、粘蟲板、捕食螨等物理生物防治技術,禁止高危高毒化學農藥使用。12月-次年1月做好冬季清園消毒、樹干涂白,提前預防病蟲害。7.覆膜增糖。溫州蜜柑、椪柑等采收前45-60天左右在果園地面覆膜,促進糖分積累和果實著色。8.延遲采收。柑橘類椪柑、臍橙等可掛樹延遲采收,提高成熟度和糖度,錯峰銷售。延遲采收注意做好果樹防寒防凍。9.機械化應用。推行宜機化建園、水肥一體化設備、軌道運輸機、開溝機等省力化栽培設施設備,減少用工成本。(三)適宜區域1.技術適宜推廣應用的區域。全省柑橘、桃、梨、葡萄、獼猴桃、果桑等水果主產區。2.2025年主要示范點。宜昌市夷陵區、枝江市、宜都市、秭歸縣、巴東縣、十堰市鄖陽區、丹江口市、老河口市、棗陽市、隨縣、公安縣、京山市、鐘祥市、孝昌縣、陽新縣等地。(四)注意事項各產區應根據地區氣候、環境條件進行品種選擇和栽培管理。(五)技術支撐及依托單位1.湖北省果茶辦公室聯系人:趙昆松金天云楊明澤聯系電話:027-878748392.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聯系人:吳黎明張蕾聯系電話:027-877702793.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聯系人:于翠聯系電話二、臍橙優質省力化生態栽培適用技術(一)技術概述1.技術基本情況。該技術主要解決我省臍橙果品質量不均一、生產效率不高、優質果率和精品果率偏低、管理成本高等問題。該技術通過集成優良品種選擇、適宜砧木搭配、標準化建園、輕簡化果園改造、合理花果調控、省力化栽培管理(輕簡化修剪、生草栽培、果園覆蓋、精準配方施肥、綠色防控、軌道運輸等)等技術,實現臍橙標準化生產、優質高效及省力化栽培目標。臍橙優質省力化生態栽培適用技術已在湖北省秭歸縣、興山縣、巴東縣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等臍橙產區推廣優質省力化生態栽培適用技術40余萬畝,顯著提升了臍橙果實品質,實現我省臍橙鮮果的周年供應,達到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栽培、提高果實品質(外觀和內在品質)、省力化和節本增收的良好效果。2.技術示范推廣情況。在湖北秭歸縣、興山縣、巴東縣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等臍橙產區年均推廣優質省力化生態栽培適用技術40余萬畝,為產區臍橙規?;N植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3.提質增效情況。與傳統技術相比,可增產10%-20%左右,臍橙平均畝產在3000公斤以上,提升了果實的品質(果實可溶性固形物普遍高于12%,風味濃郁,果實化渣性好,果皮色澤亮麗),優質果率85%以上,臍橙平均價格5-8元/公斤,畝經濟效益1.5萬元以上,近5年累計推廣應用200余萬畝(年均推廣40余萬畝),累計產生經濟效益3000多億元,每畝節支增收1000元,累計節支增收20多億元。通過優良品種尤其是晚熟臍橙品種的適地適栽降低了產業風險,促進了產業的穩定發展;省力化栽培減少了人工投入,畝平均節省用工80元以上;采用果園覆蓋技術能有效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尤其在沙質土壤及丘陵山區粘性土壤地區效果明顯,減輕秸稈焚燒,改善生態環境,美化果園;通過有機肥替代、果園生草和種植綠肥提高了土壤有機質,避免了土壤板結,增強了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有效地減少了水土流失,對長江大保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采用生草栽培、肥水一體化以及物理、生物綠色防控技術,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減施化肥農藥用量,減少了面源污染,有效保護了產區生態環境。(二)技術要點1.優良品種選擇。因地制宜、適地適栽,對不適宜種植臍橙的區域通過發展其他產業進行調整,降低種植風險;區域布局、一村一品,早、中、晚熟合理搭配,以最大程度地能發揮當地特色優勢來選擇最適宜種植品種。早熟臍橙主推早紅、贛南早臍橙,中熟臍橙主推紐荷爾臍橙,晚熟臍橙主推紅肉臍橙、倫晚臍橙和夏金臍橙。晚熟臍橙選擇海拔350米以下、持續長時間極端低溫不低于-3

oC,基本無霜凍的低山河谷地區種植。2.適宜砧木搭配。根據立地條件、砧穗適宜性選擇砧木:土層深厚肥沃的平地和緩坡底選擇枳或香橙砧木;土層淺薄貧瘠的陡坡地選擇紅桔和枳橙砧木,或不考慮種植;堿性土壤應用香橙砧木;早紅臍橙和紅肉臍橙應用枳砧木。新建園選擇苗木時選擇好配套砧木,定植好的果園應用靠接換砧技術調整砧木。3.標準化建園(建新果園)。新建園先選好園址,進行規劃,完善水、電、路基礎設施的同時進行整地,坡度大于15°的坡地建成梯地,土層淺薄的園地進行抽槽,每畝施入腐熟的廄肥2000公斤+鈣鎂磷肥100-150公斤。平地和坡度在15°以下緩坡地,推行寬行窄株放定植線,行寬4-6米,沿定植行線將行間的表土沿行向起壟,南北行向優先,拉開行距,將土壤的活土層收攏堆積,根系分布于活土層,達到通風、控水、控樹冠作用。壟為梯形,水田高壟,旱地低壟,高20-50厘米,底寬1.0-1.5米,上寬80厘米。壟面下沉后的壟高平地為40-50厘米,緩坡地為30-40厘米。整好園地后,選擇無病毒容器大苗于2-11月定植,株距1.2-1.5米,定干高度控制在嫁接口50-60厘米。在15°以上的坡地或梯地果園,栽植行的行向與梯地走向相同,梯田階面寬3米以上,樹栽植于外沿。4.輕簡化果園改造(改老果園)。近三年平均畝產低于1000公斤,或經濟效益差的果園,區別樹齡、樹勢、品種、郁閉程度等情況,采用大苗置換、高接換種、密度改造、樹體改造等一種或多種方法,分類、分期、分批進行改造。(1)大苗置換:對于樹齡30年以上,整體植株衰弱無力挽救,實行推倒重建,定植優質大苗;對于密度過大,樹齡30年以上,部分植株衰弱的柑橘園,采取疏株間伐,逐年用優質大苗補植。(2)高接換種:對于密度過大,樹齡在20年以內,樹體健壯,品種老化或品種混雜或品種不適宜種植區域的果園,采取先確定永久樹高接換種,后疏株間伐。高接換種時間選擇在3-4月或8月下旬-10月上旬進行。高接時合理進行清砧,均勻分布嫁接點及芽頭。10年生左右樹接10-15個,20年生左右樹接20-25個。并按照及時檢查成活率、及時解綁鋸砧、及時抹芽摘心、及時增肥補養、及時病蟲防治等“五及時”要求抓好高接后的管理。(3)密度改造:對于品種適宜,整體樹勢健壯,密度過大,密不透風的果園,因地制宜,每畝預留60株左右永久植株,分期進行疏株間伐或間移。(4)樹體改造:對于樹冠高度大于2.5米,樹體結構紊亂或者行間枝條交接,光照不良的果園應進行樹體改造,分年度將樹冠由大冠改為小冠,以1.5米的高度進行露骨更新,分2年將高度降到2.5米左右。(5)土壤改造:對土壤進行深翻、施肥、開溝排水、種草壓埋。5.合理花果調控。因園因樹制宜,推行疏花疏果和保果,合理調節花量和載果量,以果控梢,以梢促果。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通過花期修剪,控制春梢營養枝和結果枝比例接近1:1,多花樹疏花,少花樹疏梢,疏除影響光照的郁閉枝,剪除直立性強旺枝和徒長枝,避免枝梢過旺影響次年坐果,多留中庸枝;謝花后至第二次生理落果結束前,對樹體噴保果劑如細胞分裂素(6-BA)、赤霉素(GA3)及0.1-0.3%的硼砂、磷酸二氫鉀、尿素或混合液等葉面肥進行保果;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按葉果比(50-60):1進行疏果定果,疏除病蟲果、畸形果、特大特小果等,防止因坐果過多,果小且不整齊;通過結果量控制抽發夏梢,零星抽發的夏梢全部抹除,短截部分當年抽生的早秋梢營養枝,調節翌年產量,防止大小年結果;入冬前,對樹體噴2次2,4-D保果劑及營養液如蕓苔素、葉面肥,2,4-D保果劑濃度控制在10-20毫克/公斤之間,第一次在果實轉色期即11月上旬,20-25天后再噴一次,預防越冬落果。在噴施激素時,可加入0.3%尿素和0.2%磷酸二氫鉀、殺菌劑等。6.省力化栽培管理(1)輕簡化修剪。幼樹采用自然開心形樹形,通過拉枝、適度短截骨干枝、摘心等措施促發分枝進行整形。選留主干上錯落分布的主枝3-4個,分枝角30°-50°,各主枝上配置副主枝2-3個,在第三主枝形成后,將主干剪除或拉向一邊作結果枝組。成年園采用大枝修剪,按照“抽掉一大枝,解放一大片”的思路,在每年春季采用開天窗、打側門、去裙枝的方法,去除1-2枝擾亂樹形的直立性大枝或樹冠中上部大枝或交叉型郁閉型大枝,回縮副主枝與側枝。通過2到3年,調整到樹高2.5米內,主枝3-4個,副主枝4-5個,樹冠開張,層次分明。大枝修剪注意剪口斜平,對大剪口涂抹保護劑,并加強肥水和控梢管理,對抽發新梢適時摘心。(2)生草栽培+果園覆蓋。①果園生草。土壤條件好,管理較好的果園一般可播種紫花苜蓿、紫云英、光葉紫花苕及白三葉較好,土壤條件較差、水土需要保持的果園播種鼠茅草等。草帶應距離樹盤外緣40厘米左右,全園生草也避免在樹盤下(距離主干60厘米以內)生草。紫花苜蓿、紫云英、光葉紫花苕及白三葉用種量為0.5-1.5公斤/畝,鼠茅草用種量1-1.5公斤/畝。②地布覆蓋。地布應選擇質地較密、厚度0.09厘米、寬度1-1.2米的黑地布。覆蓋黑地布前,先將株間整理成內高外低形狀,將行間整平,地布拉直、拉平覆蓋在株間,在樹干兩邊各覆一道,每10米用土壓一道橫梁,地布兩邊各用土壓10厘米。③秸稈覆蓋。第一年每畝用秸稈量約1000-1500公斤,以后每年用秸稈量600-800公斤,覆蓋秸稈厚度一般20-25厘米。秸稈覆蓋在果樹樹盤范圍內,同時在樹干周圍留出直徑40厘米的空間,以防止蛀干類害蟲發生。(3)精準配方施肥。結果樹全年施肥2-3次,根據品種、物候期、樹勢確定施肥次數和比例。催芽肥在3月中下旬施入,占總施肥量的20-30%;壯果促梢肥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前施下,占40-60%;越冬肥在10月上中旬施下,以生物有機肥為主,占10-40%。增施有機肥,有機肥開環狀溝或條狀溝或放射狀溝或挖大穴集中深施,結果樹每株5公斤。減量化肥,化肥和有機肥混合施入或撒施后機械翻耙或水肥一體化設施施肥,化肥用量做到以果定肥,估算施肥量,以土補肥,以樹調肥。①建立施肥系統。有水源的果園,臨近水源建立水肥一體化首部系統,主要包括控制器、電器設備、過濾系統和施肥設備等。無水源的山地園,需在山頂建蓄水池,按3-6米的落差修建減壓池,采用重力自壓式施肥法用水泵將水注入肥料池中。按地形、種植行向等情況,布設田間管網。灌水方式可采用噴灌、滴灌等。②選擇適宜肥料種類。根據果園土壤營養狀況,推廣測土配方肥。新建園以氮肥為主,配施磷、鉀肥;成年橘園根據營養診斷情況確定肥料種類。選擇水溶性肥料,含雜質少,不同元素溶解后不產生沉淀。用沼液或腐殖酸液肥,須經三級過濾,以免堵塞管道。③控制施肥量。根據田間墑情及柑橘生長對養分的需求,確定灌溉、施肥時期及用量。掛果樹在萌芽前開啟閥門進行水分供應,在3月下旬(催芽肥)、6月下旬-7月上旬(壯果肥)加入肥料進行養分補給,果實采收前45天左右(根據墑情)控制水分供應,關閉閥門進行控水增糖。肥料用量根據載果量和測土相結合確定。一般施肥量以產果100公斤施純氮0.5-0.8公斤,氮、磷、鉀比例以1:0.4-0.5:0.8-1.0為宜。(4)綠色防控。維護果園生態平衡,綜合應用農業、物理、生物、化學防治措施控制病蟲草害。應用園內留草(保持園內有草,樹盤潔凈)或間種豆類、三葉草、黑麥草等綠肥作物,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利用天敵捕食害蟲;應用春季修剪疏花、中耕松土,夏季疏果抹梢、開溝灌排,秋季整齊放梢、剪除晚秋梢,冬季清園消毒和樹干涂白,提高樹體抗病蟲害能力;利用害蟲趨光、趨波、趨色、趨味特性,推廣殺蟲燈(每30-50畝設殺蟲燈一盞)、黃色黏蟲板(每畝掛15-20張),誘蠅球(每畝15-20個),食物誘殺;選用阿維菌素、煙堿、印楝素、機油乳劑、石硫合劑、波爾多液等礦物源和生物源農藥,防治病蟲害,冬季或早春用30%礦物油·石硫微乳劑400倍液或0.8-1.0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噴灑柑橘園,消滅越冬蟲、卵;加強預測預報,確定發生較重的害蟲種類和防治時間,抓住關鍵時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交替使用,減緩病蟲抗藥性和提高防效,減少噴藥次數。(5)軌道運輸。地形較復雜的果園推廣自走式單軌道運輸機,汽油機驅動,無人駕駛,軌道可任意轉彎,甚至可以形成環形,軌道長度不變,可節省空間。(三)適宜區域1.技術適宜推廣應用的區域。湖北省柑橘產區:早中熟臍橙品種要求在海拔550米以下種植,晚熟臍橙品種主要在三峽庫區種植,要求在海拔350米以下的低山河谷地區即長江干線及庫區庫灣沿線種植。2.2025年主要示范點。秭歸縣、興山縣、巴東縣、長陽市等地。(四)注意事項1.山地果園建立蓄水池,注意防止春旱和夏秋干旱,實施果園生草栽培和果園覆蓋,保持水土和提高果園土壤有機質。2.按照柑橘綠色生產技術要求,采用生物、物理、生物防治藥劑等方法防治病蟲害,采用化學農藥防治時選用高效、低毒農藥,嚴禁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3.發展晚熟臍橙應選擇適宜區域栽植,果實越冬注意防寒防凍栽培,采用樹冠覆膜、套袋技術,避免果實受凍,減輕落果或果實枯水的發生。(五)技術支撐及依托單位1.華中農業大學聯系人:劉繼紅聯系電話:027-872823992.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聯系人:吳黎明宋放聯系電話:027-877702793.秭歸縣果茶發展中心聯系人:廖勝才向進聯系電話三、蠶桑輕簡高效種養技術(一)技術概述1.技術基本情況。該技術集成推廣輕簡化桑樹栽培、省力化高效養蠶、蠶病綜合防控等技術模式,適應現代蠶業發展方向,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種養技術水平不高等問題。通過大面積示范應用,可促進蠶桑產業提質增效,推動我省蠶桑產業標準化、規?;l展,提升蠶桑繭絲綢產業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2.技術示范推廣情況。已在黃石、宜昌、十堰、襄陽等蠶桑主產區進行示范應用,年均示范推廣面積15萬畝左右。3.提質增效情況。該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平均每張蠶種飼養可降低勞動力成本20%,增產15%,畝?;省⑥r藥用量減少10%,張種節本增收500元以上。近5年累計推廣應用53.8萬畝,增收節支1.9億元。(二)技術要點1.輕簡化桑樹栽培。優選桑樹品種:主推強桑1號、農桑14號等高產雜交桑樹品種及“大十”等果葉兼用桑樹品種。合理密植:12月份定值,按照1500-2000株/畝,保持桑園適當的有效枝條和枝葉分布結構。水肥管理:新種桑園深耕,老桑園犁冬曬白,12月或次年1月重施冬基肥,畝施桑園專用肥50公斤(或尿素40公斤),施腐熟的糞肥、堆肥、餅肥、土雜肥等有機肥2000-2500公斤;合理追肥,N、P、K合理搭施,用量為復合肥(15-15-15型)20-25公斤/畝+尿素10公斤/畝,采用穴施或溝施;覆蓋園藝地布物理防草,及時灌溉和排除積水,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