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工作實施方案_第1頁
三農工作實施方案_第2頁
三農工作實施方案_第3頁
三農工作實施方案_第4頁
三農工作實施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工作實施方案The"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WorkImplementationPlan"isspecificallydesignedtoaddressth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andwell-beingofagriculturalsectors,ruralcommunities,andfarmersinourcountry.Thisplanisapplicableinvariousscenarios,includingpolicy-making,ruraleconomicrevitalization,andsocialwelfareenhancement.Itfocusesonimprovingagriculturalproductivity,ensuringfoodsecurity,andupliftingthelivingstandardsofruralpopulations.The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WorkImplementationPlanoutlineskeystrategiesandobjectivesaimedatfosteringsustainableagriculture,enhancingruralinfrastructure,andpromotingruraltourism.Itrequiresthecollaborationofgovernmentagencies,privatesectorentities,andlocalcommunities.Theplanemphasizestheneedfortechnologicaladvancements,educationandtrainingprograms,andfinancialsupporttoempowerfarmersandruralentrepreneurs.Implementingthe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WorkImplementationPlannecessitatesregularmonitoringandevaluationofprogress,ensuringthatthetargetedgoalsareachieved.Itcallsfortheallocationofsufficientresources,establishmentofclearbenchmarks,andtheinvolvementofstakeholdersatalllevels.Thesuccessofthisplanhingesonthecommitmentanddedicationofallpartiesinvolved,ultimatelyleadingtoamoreprosperousandequitablerurallandscape.三農工作實施方案詳細內容如下:第一章:總體要求與基本原則1.11.1.1指導思想本方案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戰略布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全面進步。1.1.2發展目標(1)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2)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村全面小康。(3)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保障農村生態安全,推進農村綠色發展。(4)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融合發展。(5)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經營體制,增強農村發展活力。1.1.3實施策略(1)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優勢產業。(3)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4)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5)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第二節:基本原則1.1.4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農民利益放在首位,關注農民需求,保障農民權益,讓農民在三農工作中享有更多實惠。1.1.5堅持可持續發展在發展農業生產、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保障農村生態安全等方面,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1.1.6堅持改革創新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1.1.7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1.1.8堅持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發揮在三農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1.1.9堅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實現差異化發展。第二章: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第一節:科技創新1.1.10總體目標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因素。本節旨在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1.1.11重點任務(1)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整合各類科技創新資源,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2)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推動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貢獻率。(3)培育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4)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信息化水平。1.1.12具體措施(1)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農業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支持農業科技創新項目。(2)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激發農業科技創新活力。(3)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4)培育農業科技創新企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第二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1.1.13總體目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保障。本節旨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1.1.14重點任務(1)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田灌溉保障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2)完善農業交通設施。改善農村交通條件,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3)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4)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推廣現代農業機械化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1.1.15具體措施(1)加大財政投入。設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保障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需求。(2)創新投融資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3)加強項目管理。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制度,提高項目質量和效益。(4)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發揮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支撐作用。第三節:農業產業化經營1.1.16總體目標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旨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1.1.17重點任務(1)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揮企業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引領作用,提高農業產業鏈水平。(2)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3)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品質,打造農業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4)推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促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1.1.18具體措施(1)完善農業產業化政策體系。制定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發展環境。(2)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項目。(3)加強金融支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融資需求。(4)推動農業產業化與農村電商相結合。利用電商平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農民收入。第三章: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第一節:農村產業融合模式創新1.1.19總體要求根據國家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本章旨在推動農村產業融合模式創新,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升農業附加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1.1.20創新方向(1)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等產業的融合,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創意農業等新型業態。(2)加強農業與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融合,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3)推進農業與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的融合,延伸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4)鼓勵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參與產業融合,發揮其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的主導作用。1.1.21政策舉措(1)制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政策,明確支持方向和重點。(2)加大財政投入,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項資金。(3)加強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和服務,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支持、市場推廣等服務。第二節:產業鏈建設1.1.22總體要求產業鏈建設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要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1.1.23建設內容(1)優化農業生產布局,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產品品質。(2)加強農業產后加工、儲藏、保鮮等環節,提高農產品附加值。(3)構建農產品流通體系,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降低流通成本。(4)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技術指導、市場信息、金融支持等服務。1.1.24政策舉措(1)制定產業鏈建設規劃,明確產業鏈發展方向和重點。(2)實施產業鏈扶貧項目,助力貧困地區農民增收。(3)加強產業鏈技術創新,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4)建立健全產業鏈監測和預警機制,及時掌握市場動態。第三節:產業扶貧1.1.25總體要求產業扶貧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產業扶貧的引領作用,助力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脫貧。1.1.26扶貧措施(1)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發揮貧困地區資源優勢。(2)推進農村電商,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3)加強貧困地區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4)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產業扶貧,形成多方合力。1.1.27政策舉措(1)制定產業扶貧規劃,明確扶貧目標和任務。(2)加大財政扶貧投入,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3)加強產業扶貧項目監管,保證扶貧資金安全、合規使用。(4)建立產業扶貧長效機制,持續發揮扶貧效應。第四章: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第一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1.1.28總體要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任務。本節旨在明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農村生態環境質量。1.1.29主要任務(1)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通過優化施肥結構和施肥技術,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化肥使用量。同時推廣生物農藥、綠色防控技術,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2)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3)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1.1.30具體措施(1)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定和實施。完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管。(2)建立健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體系。推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提高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水平。(3)加大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增加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資金投入,支持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第二節: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1.1.31總體要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環節。本節旨在明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目標、任務和措施,促進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1.1.32主要任務(1)加強農村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明確農村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內的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2)恢復和保護農村自然生態。推進農村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3)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建立健全農村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開展農村生態環境質量評估,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提供科學依據。1.1.33具體措施(1)制定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根據農村生態環境特點,制定針對性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實施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加大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力度,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程。(3)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普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提高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第三節:農村環境治理1.1.34總體要求農村環境治理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基礎性工作。本節旨在明確農村環境治理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助力鄉村振興。1.1.35主要任務(1)加強農村垃圾治理。推進農村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工作,提高農村垃圾處理能力。(2)改善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標準。(3)提升農村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監管隊伍建設,提高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水平。1.1.36具體措施(1)完善農村環境治理政策體系。制定農村環境治理相關政策,明確農村環境治理責任主體。(2)加大農村環境治理投入。增加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保障農村環境治理工作順利進行。(3)創新農村環境治理模式。摸索農村環境治理市場化、社會化運作模式,提高農村環境治理效率。第五章: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一節:農村土地確權登記1.1.37明確工作目標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旨在明確農村土地權屬,保障農民土地權益,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具體目標包括:(1)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任務,保證農村土地權屬清晰、四至明確。(2)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登記管理制度,提高土地管理水平。1.1.38工作任務與措施(1)開展農村土地調查,摸清農村土地資源狀況。(2)制定農村土地確權登記政策,明確確權登記程序、方法和技術要求。(3)加強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隊伍建設,提高確權登記工作效率。(4)建立農村土地確權登記數據庫,實現信息化管理。(5)加強農村土地確權登記成果應用,為農村土地流轉、抵押融資等提供支持。第二節:農村土地流轉1.1.39明確工作目標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旨在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具體目標包括:(1)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實現土地流轉規范化、有序化。(2)推動農村土地流轉與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3)提高農民土地流轉收益,助力農民增收。1.1.40工作任務與措施(1)制定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明確流轉程序、流轉方式、流轉價格等。(2)加強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政策咨詢、流轉信息發布、合同鑒證等服務。(3)建立農村土地流轉監管機制,保障流轉雙方合法權益。(4)推動農村土地流轉與金融、保險等服務相結合,降低流轉風險。(5)加強農村土地流轉宣傳培訓,提高農民流轉意識和能力。第三節: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配套措施1.1.41加強農村土地法律法規建設(1)完善農村土地法律法規體系,明確農村土地管理、流轉、用途管制等方面的法律依據。(2)加大法律法規宣傳力度,提高農民法律意識。1.1.42建立健全農村土地市場體系(1)建立農村土地交易平臺,提供土地交易、評估、融資等服務。(2)加強農村土地市場監測,維護市場秩序。1.1.43加強農村土地用途管制(1)制定農村土地用途管制政策,明確各類土地用途和管制要求。(2)加強農村土地用途管制執法,嚴厲打擊非法占用、濫用土地行為。1.1.44提高農村土地管理水平(1)加強農村土地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2)推動農村土地管理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3)加強農村土地監測,及時掌握土地資源狀況。第六章: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第一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1.1.45規劃原則(1)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證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民生活需求相結合。(2)堅持可持續發展,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質量。(3)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城鄉發展,促進農村基礎設施與城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4)堅持改革創新,引入市場機制,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1.1.46規劃內容(1)明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目標,包括農村道路、供水、供電、信息通信、環境衛生等設施。(2)制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方案,包括項目布局、投資估算、實施步驟等。(3)確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區域,優先保障貧困地區和民生需求。(4)制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第二節: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實施1.1.47項目審批與立項(1)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審批制度。(2)加強項目前期工作,保證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環境影響評價等文件齊全。(3)嚴格項目立項程序,保證項目符合國家政策和規劃要求。1.1.48項目實施與管理(1)明確項目實施主體,建立健全項目管理制度。(2)加強項目招投標管理,保證項目質量、安全和進度。(3)強化項目監督與檢查,保證項目按照規劃要求實施。(4)建立項目跟蹤問效機制,及時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問題。1.1.49項目驗收與評估(1)制定項目驗收標準,保證項目質量符合要求。(2)組織項目驗收,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全面評估。(3)對項目實施效果進行跟蹤監測,及時調整規劃方案。第三節:農村基礎設施運營管理1.1.50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運營管理制度(1)制定農村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政策,明確運營主體和責任。(2)建立農村基礎設施運營監測體系,保證設施正常運行。(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運營維護,提高設施使用壽命。1.1.51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市場化改革(1)引入市場機制,提高農村基礎設施運營效率。(2)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實現投資多元化。(3)建立農村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明確設施所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1.1.5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運營監管(1)強化農村基礎設施運營監管,保證設施安全、可靠。(2)建立農村基礎設施運營績效評價體系,促進運營管理水平提升。(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運營隊伍建設,提高運營管理能力。第七章:促進農民增收第一節:農民增收渠道拓展1.1.53拓寬農業生產渠道(1)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設施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2)推進農業產業鏈建設,實現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全程產業鏈發展,提高農民收入。1.1.54發展非農產業(1)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如鄉村旅游、農村電商、農產品加工等。(2)鼓勵農民創新創業,支持農民參與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1.1.55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1)改善農村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降低農民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2)推進農村能源革命,發展可再生能源,降低農民生活成本。1.1.5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完善農業支持政策,加大對農民的補貼力度,保障農民基本收入。(2)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降低農民負擔。第二節:農民職業技能培訓1.1.57加強農民教育培訓(1)建立健全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2)開展針對性的農民培訓,滿足農民多樣化需求。1.1.58推廣農業科技(1)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提高農民科技水平。(2)推廣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生產效率。1.1.59加強農民勞務輸出培訓(1)開展農民勞務輸出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2)建立健全勞務輸出信息平臺,拓寬農民就業渠道。第三節:農民合作社發展1.1.60培育和發展農民合作社(1)制定和完善農民合作社相關政策,優化發展環境。(2)加強農民合作社組織建設,提高管理水平。1.1.61發揮農民合作社作用(1)推進農民合作社參與農村產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2)促進農民合作社與市場、企業等主體的合作,拓寬農民增收渠道。1.1.62加強農民合作社人才隊伍建設(1)培養農民合作社領軍人才,提高合作社發展能力。(2)引導農民合作社開展人才培養,提升合作社整體素質。1.1.63推動農民合作社創新發展(1)鼓勵農民合作社摸索新的經營模式,提高經濟效益。(2)支持農民合作社開展國際合作,拓寬發展空間。第八章:推進農村社會治理第一節:農村基層政權建設1.1.64完善農村基層政權組織體系(1)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2)健全農村基層政權組織架構,提高服務能力。(3)優化農村基層政權干部隊伍,提升治理水平。1.1.65強化農村基層政權治理職能(1)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對社會事務的治理。(2)推進農村基層政權對經濟事務的引導。(3)提升農村基層政權對文化事業的推動。1.1.66深化農村基層政權改革(1)推進農村基層政權組織體系改革。(2)加強農村基層政權治理能力建設。(3)完善農村基層政權民主監督機制。第二節:農村社會組織培育1.1.67培育農村社會組織的發展環境(1)完善農村社會組織政策體系。(2)加強農村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3)提高農村社會組織服務能力。1.1.68推動農村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1)發揮農村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優勢。(2)促進農村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務管理。(3)引導農村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矛盾的化解。1.1.69加強農村社會組織監管與激勵(1)建立健全農村社會組織監管機制。(2)完善農村社會組織激勵機制。(3)推動農村社會組織自律發展。第三節:農村社會治理創新1.1.70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理念(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推動農村社會治理現代化。(3)強化農村社會治理法治保障。1.1.71推進農村社會治理方式創新(1)推廣網格化管理模式。(2)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3)加強農村社會治理多元化參與。1.1.72摸索農村社會治理機制創新(1)完善農村社會治理協調機制。(2)建立健全農村社會治理預警機制。(3)加強農村社會治理評價與反饋機制。第九章: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第一節:農村教育衛生事業發展1.1.73發展目標我國三農工作實施方案中,將農村教育衛生事業發展作為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的重要任務。本節旨在明確農村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目標,以促進農村居民享有更加公平、優質的教育和衛生服務。(1)提高農村教育普及率,保證農村適齡兒童少年全部接受義務教育。(2)提升農村教育質量,縮小城鄉教育差距。(3)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村居民健康水平。1.1.74主要任務(1)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改善農村學校基礎設施。(2)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教師待遇。(3)推進農村教育改革,創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質量。(4)建立健全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5)提升農村衛生服務能力,保障農村居民基本醫療需求。第二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1.1.75發展目標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的重要環節。本節旨在明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目標,以實現農村居民基本生活有保障、特殊群體得到關愛。(1)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2)完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保障農村特困群體基本生活。(3)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服務能力,提高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滿意度。1.1.76主要任務(1)擴大農村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保障水平。(2)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加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等救助力度。(3)加強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管理,保證社會保障資金安全、合規使用。(4)提升農村社會保障服務能力,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服務網絡。第三節:農村住房保障1.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