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語文11月教學質量檢測(一模)試卷(含答案)_第1頁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語文11月教學質量檢測(一模)試卷(含答案)_第2頁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語文11月教學質量檢測(一模)試卷(含答案)_第3頁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語文11月教學質量檢測(一模)試卷(含答案)_第4頁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語文11月教學質量檢測(一模)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語文11月教學質量檢測(一模)試卷姓名: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題號一二三四總分評分一、現代文閱讀(3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傳說是一種常見的民俗學類型,其內容非常廣泛,屬于散文敘事體,像神話一樣。無論是講述者還是聽眾都認為傳說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實,盡管傳說的構架通常是基于傳統的母題或觀念,因而具有程式化的傾向。但是,傳說產生的年代比神話要晚的多,傳說的世俗的成分要多一些,神圣的成分要少一些,傳說中的主要人物是人類。傳說的內容從性質上有一部分是具有神圣性的,如關于某一個民族的遷移、戰爭、勝利以及民族或部族英雄、首領和帝王將相的英雄業績的傳說;有一部分傳說是純粹世俗的,如當代城市傳說關注的是城市生活中的兇殺、暴力、恐怖活動和其他與之相關的危險社會現象。傳說有時候又被稱為“民間歷史”,這主要是由于在人們的印象中,傳說一直被認為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實,以往的研究又多側重于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傳說。由于傳說產生的年代比較接近人們的生活年代,傳說中的人物又多為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發生的地點也是人們所熟悉的,因此,人們對傳說的真實性的接受程度遠遠大于人們對神話的真實性的接受程度。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傳說中雖然具有某些歷史的因素,人們也傾向于認為傳說是真實的,但是,傳說并不是歷史,因為無論是從結構方式還是從情節發展上,傳說都具有一種程式化的傾向。與神話和故事相比,傳說的地方色彩很濃,也就是說,傳說是一種極易被地方化的民俗事項。神話和故事重在強調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忽視事件發生的地點,而且最大限度地使事件發生的場所與現實生活之間“陌生化”“距離化”,從而突出了事件的非現實性。而傳說非常強調事件發生地點的“真實性”,盡量使事件發生的場所與人們的生活環境相一致,而且環境越一致,傳說的可信度也就越強,也就越能吸引人,使人產生共鳴,從而促進傳說的傳播。傳說是一種可塑性很強的民俗事項。盡管傳說也有一定的結構方式和敘述模式,但與民間故事永恒不變的情節發展結構模式①相比,傳說的敘述模式可以隨時改變,以適應內容的變化和人們的不同的要求。神話和故事在敘述風格上基本一致,而傳說卻由于類型的不同而呈現出風格的多變性。例如:宗教傳說的目的在于傳播、確立和鞏固某種信仰,因而敘述風格神奇,引人遐想;而當代城市傳說則重在警告和提醒,因而風格詭異,恐怖氣氛濃郁。另外,在談到民間故事與傳說的差異時,邁克斯·路蒂認為:民間故事主要描寫的是英雄人物的追求和他們的傳奇經歷,而傳說主要描寫的是普通人的經歷和遭遇;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能動的,主動去追求,去發現,而傳說中的主人公只是非常被動地接受和經歷突然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故事中的事件都有前因后果,如主人公因善良和勇敢而得到神仙的幫助,而傳說中的事件常常是瞬間就發生了,很少交代起因,聽者也不關心起因是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都肩負重任,在某種神靈的指引下去面對一切,而傳說中的人物都是憑自己的直覺本能地對事件做出反應。(節選自王娟編著《民俗學概論》,有刪改)材料二:人們對于一切事物都有作解釋的要求,大而日月星辰,小而一木一石,都希望懂得它的來歷,這是好奇心的驅使,這是歷史興味的發展。但一般人在解釋事物時和科學家不同,科學家要從旁靜觀,徐徐體察它的真實,一般人則只要在想象中覺得那種最美妙,最能滿足自己和別人情感的,便是最好的解釋。他們最美妙的想象是神,所以他們的事物解釋就是他們的泛神論。他們在無數古人中只認得幾個古人,所以他們所解釋的事物的主人說來說去總是這幾個。事物是最美妙的,人物是大家認識的,所以一種解釋出來,便會給大眾所樂道,成為世代相傳的傳說。從前的學者不明白這個情形,以為民間的傳說是村語俚言,而學者所傳的古籍中記著的古事則是典論雅記,至于各地志書里記的古跡也是真實的。從我們看來,這是強生分別,它們的不同除了已寫出來和未寫出來的一點以外再沒有什么。我記得我對于古跡最早的懷疑,是吳王試劍石。這在虎丘山上已看見了,到虞山上又看見。我想,難道吳王鑄了一挑劍,從梅里(吳國之都)趕了六十里到虎丘試一下,再從虎丘趕了七十里到虞山試一下嗎?因此我猜想,大約凡是一塊石頭而突然中斷的,只要它在那時的吳國境界以內,便都可算作吳王試劍的成績,刻上“試劍石”三字,算作定案。歷史家是最煞風景的,他用了考證的方法來拆穿許多美麗的想象。文學家卻很近人情,他會將許多美麗的故事渲染得更加美麗。我們可以從民間傳說里歸納出許多故事的型式。例如說神力的迅速,便在一晝造好一座寶塔,一夜筑起一座泥城,說神鬼的怕雞啼,就有許多可以成功而不得成功的工作。說堪輿術的靈驗,就有許多科第仕宦和那地風水的種種關系出來。說人力可以克制神鬼,就有黑狗血、海棠油等等藥方。這些傳說,就為一般民眾思想的反映,可以當作他們的思想史看。(節選自顧頡剛《論地方傳說》,有刪改)【注】①民間故事多以“從前”開頭,以“從此以后”結尾,且多為大團圓式喜劇結局;情節發展過程中,往往采用“三段式”情景結構,相同性質的事件重復三次;多表現“懲惡揚善”的程式化主題。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雖然傳說往往是基于傳統母題或觀念架構起來的,但其講述者和聽眾往往都認為它像神話一樣,是真實發生過的。B.傳說按內容可劃分為兩種:反映英雄業績的傳說,反映城市生活中兇殺、暴力等活動及相關危險社會現象的傳說。C.面對需要解釋的事物,科學家通過靜觀體察其真實,一般人則通過想象進行最美妙、最能滿足情感的解釋。D.學者往往認為古籍、地方志所記載的傳說和民間傳說區別很大;但除了是否被寫出來,它們之間沒有差別。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傳說產生的年代較接近人們生活的年代,并包含歷史因素,故易被視作真實。B.傳說發生的場所與人們的生活環境越相似,就越能體現出濃厚的地方色彩。C.宗教傳說和當代城市傳說的敘述風格不同,這與它們的敘述目的不同有關。D.文學家對美麗的故事進行加工,歷史學家卻拆穿想象,消減了傳說的價值。3.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第一段觀點的一項是()A.吳越王錢镠為制服水患頻發的錢塘江,命令數百弓弩手張弓射潮,使潮水害怕而后退,故后來潮水到了杭州城邊就變小了。B.天帝看到人間有一青年從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見他克勤克儉、安分守己,就派神女田螺姑娘下凡幫助他。C.民間有大量關于包拯清正廉明、鐵面無私的斷案傳說,據研究,這些故事不少是發生在他人身上的,部分是人們創作的。D.民間傳說李闖王本該坐江山十八年,但因為他入京后連續十八天吃了過年才能吃的餃子,所以只做了十八天皇帝。4.兩則材料都認為“傳說并不是歷史”,它們的依據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的內容被人們歸類為“傳說”,為什么?根據材料一中的相關知識進行解釋。關于飛來峰的來歷,有這么一個故事。相傳有一天,杭州靈隱寺的濟公和尚算知有一座山峰將從遠處飛來。那時,靈隱寺前是個村莊,濟公怕飛來的山峰壓死人,就奔進村里勸大家趕快離開。村里人因平時見慣濟公瘋瘋顛顛的狀態,以為他這次又是尋大家的開心,因此誰也沒有理會他。眼看山峰就要飛來,濟公急了,就沖進一戶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見和尚搶新娘,就都呼喊著追了出來。人們正追著,忽聽風聲呼呼,天昏地暗,“轟隆隆”一聲,一座山峰飛降靈隱寺前,壓沒了整個村莊。這時,人們才明白濟公搶新娘是為了拯救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假裝是一棵桃樹(節選)蔡測海①那個時候,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村里住進幾個陌生人,有一個戴眼鏡的大學生,說是學醫的,會看病。他脖子上掛著聽筒,村里人擠過來讓他看病。那聽筒,會聽見身體里的蟲子說話。聽到蟲子說話,病根子就找到了。②我們古樹村有很多蟲子。蟲子也是要過日子的,它們興旺,日子就壞不到哪里去。它們也是生機。它們不會被趕走,也不會絕滅。戴眼鏡的大學生,與我們不同,他怕蟲子。③能給人看病治病的人,是個好人。我們這些小孩子就跟他成了朋友。④我們有好吃的食物,會和他分享。我們也領他認識一些草木、蟲和鳥。和我們相熟的,也要與他相熟,這樣才算好朋友。他說,以后不要叫他四眼,這是人身攻擊。我們都有不好聽的名字。板凳、巴簍、豬鼻孔、卷舌頭……叫你四眼,算是好聽的。我們叫他四眼,是為了記住他。一張缺腿的桌子比一張完好的桌子更能讓人記住。我們容易記住一些殘缺,與記憶里的惡意一起永世長存。⑤我們古樹村人,有善心,愛房屋,愛土地,愛鄰人,也愛過客。愛牛和農具,愛果木和莊稼。我們的屋不漏雨,火塘里有千年不斷的火種,我們愛屋,蟲和鳥也愛古樹村的木屋。蜘蛛在壁上結網,燕子在檐下筑巢,麻雀在屋頂下躲雨。也有老鼠和蜈蚣,水缸底下會有幾只蟋蟀。我們愛土地,把坡土變成梯土。一道一道的土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砌成的。石砌的土坎,牢實。種莊稼,也蓄樹木,水土不會流失。水豐土厚,在這樣的地方,插根扁擔也會發芽。農歷四月八,是牛節,給牛吃放了鹽的青草,還灑上一些甜酒。大年三十,用刀給果樹切一個嘴巴,喂米飯,一個人問果樹,一個裝作果樹的人答。結不結?結。多不多?多。大不大?大。甜不甜?甜。⑥戴眼鏡的大學生裝過一回果樹,他和別的幾個知青還演了一出果樹戲,有說有唱有扮相,有花有果,有香有甜。離開古樹村那天,他們在一棵梨樹下同我們合影,還哭了一場。梨樹開花,離開的意思。分梨就是分離。我做了樹葉盒子,棕葉編織的,放了一只金甲蟲,叫鳳凰,很漂亮,我還在盒子里放了幾塊柏脂和桃樹脂,那是金甲蟲的糧食。戴眼鏡的大學生很喜歡,他讓金甲蟲在手上爬了一會兒,讓它飛走了。他說,金甲蟲吃完盒子里的食物,找不到吃的,會餓死。他只帶了那只棕樹葉盒子。他走了好遠,回頭向我們招手。我們一齊喊他:四眼——⑦幾年過去,古樹村沒人進來,有路過的手藝人、算命先生、牛客,一年也只來過幾次。古樹村出去的人,也杳無音訊。這天,我在路邊看螞蟻搬家,一群黑螞蟻,由一只大螞蟻領頭,從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很長的螞蟻隊伍。想象它們的目的地很遙遠,像是從一個國度到另一個國度。有的螞蟻還托著一粒螞蟻蛋,那是它未出生的孩子。它將獲得螞蟻知識,成為螞蟻先生。扶老攜幼,螞蟻艱難地行走,去哪里便去哪里,沒有爭論。⑧這時候,來了個郵遞員,他從郵包里取出一封信,還有幾本書,說是我的。⑨信和書,是四眼從省城寄來的。那封信寫了什么,我早忘記了,但收到信的感覺,就像他當初來到古樹村一樣,忽然多出來了一個人。寄來的書叫《昆蟲記》,是一個叫法布爾的人寫的。是法國人還是英國人?我讀過小學,上過地理課。老師把地球儀放在講臺上,講五大洲四大洋,講地球是圓的。我還是認為地球是平的,和我的祖先一樣,人站在地上,房屋立在地上,山河生在地上,月亮是圓的,太陽也是圓的。地理老師轉動地球儀,世界分許多國家,給不同的人住,像不同的村落。出了中國,就是外國,出了古樹村,就是別的村。⑩小學語文課,學漢語拼音,我們用古樹村的方言,把“中國”的國,念成gué,四眼費了好大的力氣,糾正我的漢語發音。他教我查字典,到他離開古樹村,我認識字典里所有的字,和他在一起,我會講標準普通話。他離開時,把翻爛了的字典留給我。他離開不久,我又說起古樹村的方言,普通話在古樹村不流行。?那個時候,古樹村還沒通電,《昆蟲記》損害了我的眼睛。四眼寄給我《昆蟲記》的時候,還寄了一只大號手電筒,裝四節大號電池。等電池用完,我再沒用過它。它慢慢變暗,后來熄了。我不知道換新電池,以為它死了。機器也有壽命。再說,我也沒錢買電池。能在夜里發光的都貴。星星很值錢。?一開始,我以為《昆蟲記》是講螞蟻打架的故事,或者講蟲子的交配、爭食、開會、歷險、攻擊,有時說謊,讓一些蟲子信以為真,或者復仇、相害。我要讀讓人著迷的故事。應該有一只叫鳳凰的金甲蟲,有一只從古樹村出去而又回來的螞蟻。這些,《昆蟲記》沒寫,這是一本讓我失望的書。我讀這樣一本書,損害了眼睛。我總也讀不完滿天的星星。?不過,在省城幾年,我一直在找四眼。怎么能找到四眼?如果他是一位成功人士,在報紙上、電視上能見到他,至少也有些蛛絲馬跡。他不是。到處都是人,四眼在哪里??我回到古樹村的時候,發現一棵新桃樹。我不記得那粒桃核是不是我吐的。它發芽,長成一棵桃樹,開花,結果。黃桃又大又甜。等四眼回到古樹村,我要讓他先吃一個大桃子。?不管他變成什么樣子,桃子是甜的。給桃樹喂飯的時候,你假裝是一棵桃樹。(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們與“四眼”分享吃食,教他認識草木、蟲和鳥,這是兒童眼中“友誼”的體現,也讓他很快融入了古樹村的生活。B.小說在描述古樹村風俗時,將人與動物同等看待,體現了鄉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萬物有靈,眾生平等。C.“四眼”為古樹村打開外面的世界,但他也受鄉村文化熏染,這在他對蟲子態度變化和扮作果樹的情節中均有體現。D.“我”沒有在《昆蟲記》中讀到想讀的內容和令人著迷的故事,失望之余,它和《新華字典》一樣淡出了“我”的生活。7.下列對文中相關語段的理解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⑤段點面結合,先描寫古樹村人的愛與善,又聚焦幾個當地節日風俗,表現村人對自然的親近與熱愛。B.第⑦段寫到“我”對螞蟻搬家的觀察和思考,暗示“我”產生了“離開古樹村”的想法,想在城市安家立命。C.第⑨段后半部分追憶“我”幼年學習的過程,表明“我”對外部世界的想象和認知與古樹村的生活體驗相關。D.第?段結尾處的“星星”,既可代指自然的奧秘,又可象征童年的回憶,與前文“星星很值錢”巧妙勾連。8.第?段畫線句有怎樣的意蘊?請結合全文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簡要概括本文兒童視角的兩種具體表現,并各舉一例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程琳,字天球,永寧軍博野人。舉服勤辭學科,補泰寧軍節度推官。時元昊反,猶遣使來朝,眾請按誅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殺之不祥。”后使者益驕橫,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殺,無罪也;今既驕橫,可暴其惡誅之,國法也,又何患耶?”又議重賄唃廝啰使討賊,得地即與之。琳曰:“使唃廝啰得地,是復生一元昊矣。不若用間,使二羌勢不合,中國利也。”元昊死,諒祚立,方幼,三大將分治其國。議者謂可因此時,以節度使啖三將,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勢,可不戰而屈矣。琳曰:“幸人之喪,非所以柔遠人,不如因而撫之。”議者惜其失幾。(選自《宋史·程琳傳》,有刪改)材料二:元昊死,諒祚初立,議者請餌其三將,破分其勢,可以得志。程琳曰:“幸人之喪,非所以柔遠人。”立說之非,人皆知之,誠哉其不可與謀也!春秋重伐喪之貶,予士匄之還①,彼有取爾矣。鄰國友邦,偶相失以相愈,兵臨服罪,同好如初,則乖約肆淫,大傷人子之心,信不仁矣。元昊者,淪于夷之叛臣,為我蝨賊者也。死亦不足恤也。喪亦不足矜也。如其可削乎以休息吾民鞏固吾守惡容小不忍以亂太謀哉?故琳說之非,不可托春秋之義為之解也。雖然,宋至此而欲乘喪以圖諒祚,談何容易乎?昔者繼遷死,德明弱,曹瑋②欲得精兵俘孤雛,郡邑其地:廟算無成,而元昊嗣之以逞。或曰:今元昊死,為破分其國之說,亦師瑋之智,而奚謂其未可邪?曰:難得而易失者,時也,德明方弱之日也;已去而不可追者,亦時也,元昊初喪之日也。夫所謂理勢者,豈有定理,而形跡相若,其勢均哉?度之己,度之彼,智者不能違,勇者不能競,唯其時而已。知時以審勢,因勢而求合于理,豈可以概論哉?以此思之,琳或有深心焉,未可知也。(選自王夫之《宋論》,有刪改)[注]①士匄(gài),晉國軍事家,率軍擊齊途中聽說齊侯去世,便棄攻而返。②曹瑋,北宋將領。李繼遷死,曹瑋向宋真宗提議活捉其子李德明,真宗未允,希望以恩德招降。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如其可A四削平B以休息C吾民D鞏固E吾宇F惡容G小不忍H以亂大謀哉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按,查辦,與成語“按圖索驥”“按兵不動”中“按”的意思均不同。B.“不如因而撫之”與《過秦論》“蒙故業,因遺策”中的“因”意思相同。C.“誠哉其不可與謀也”與《赤壁賦》中“渺渺兮予懷”的句式一致。D.矜,憐憫,與《陳情表》中“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的“矜”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元昊造反后仍派使者來朝中覲見,眾人要求將使者誅殺,程琳起先拒絕,后因使者過于驕橫,便建議公布其惡行并誅殺他。B.眾人建議賄賂確廝啰,利用他討伐叛賊,所得土地均歸他所有;程琳并不認同,認為這會讓他成為下一個“李元昊”。C.王夫之認為,《春秋》中對“伐喪”行為的貶低是有條件的,若兩國關系友好,那么違背約定、趁人之危確為不仁。D.王夫之認為,李元昊已淪為夷狄叛賊,不值得體恤,程琳反對“伐喪”的錯誤在于盲目遵循《春秋》道義而未加辨析。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不若用間,使二羌勢不合,蟲國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今元昊死,為破分其國之說,亦師瑋之智,而奚謂其未可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材料一中,議者認為程琳反對“伐喪”決去了削弱西夏的時機。王夫之是否認同議者的看法?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游西湖(其二)①【宋】朱熹越王城下水融融,此樂從今與眾同。滿眼芰荷方永日,轉頭禾黍便西風。湖光盡處天容闊,潮信來時海氣通。酬唱不夸風物好,一心憂國愿年豐。【注】①亦作《伏承侍郎使君垂示所與少傅國公唱酬西湖佳句,謹次高韻,聊發一笑》,“西湖”指福州西湖,為趙汝愚主持開浚,用以灌溉農田。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西湖開浚后,越王城下水波蕩漾,既有風景之美,又帶來民生之利。B.放眼望去,詩人將寬廣的湖面、盛開的荷花、豐收的稻谷盡收眼底。C.湖光盡頭,天地一片遼闊,讓人聯想到湖水隨江潮漲落,與大海氣息相通。D.全詩寫景富有層次,詩人由近及遠,通過不同景物描繪美麗的西湖風光。16.有人說,朱熹這首詩體現了儒家“仁以為己任”的思想。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離騷》中,屈原將賢才比作良馬,表達想引領國家走向昌盛的詩句是:“,。”(2)《諫太宗十思疏》中“,”運用對比,強調了真誠和傲慢兩種待人接物方式的不同結果。(3)古詩中有不少描寫成都的詩詞,請寫出含有成都古稱“錦官城”或“錦城”的詩句:“,”。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身份的焦慮是我們對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擔憂。無論我們是一帆風順、步步高升,還是舉步維艱、A,都難以擺脫這種煩惱。為何身份的問題會令我們寢食難安呢?原因甚為簡單,身份的高低決定了人情冷暖:當我們平步青云時,他人都笑顏逄迎;而一旦事業遭遇重創,就落得了B的境地。其結果是,我們每個人都惟恐失去身份地位,(甲),就很難對自己保持信心。我們的“自我”就像一只漏氣的氣球,需要不斷充入他人的愛戴才能保持形狀,而他人對我們的忽略則會輕而易舉地把它扎破。因此,惟有外界對我們表示尊敬的種種跡象才能幫助我們獲得對自己的良好感覺。身份的焦慮是何時產生的?在餓殍遍地的饑饉年月里,很少有人會因為身份而焦慮。歷史證明,社會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際,(乙)。①在現代社會里,②我們總愛拿自己與被我們認為是同一層面的他人的成就相比較。③這便促進了身份焦慮的產生。④翻開報紙。⑤發現上面有熟人光彩照人的相片;⑥你的好友興沖沖地告訴你他們升職的消息、⑦因為他們帶點施虐性地、甚至幼稚地認為這是一個好消息……每當這一切發生時,我們便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擔心了。18.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個字。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序號并作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二少爺沒能耐,就賣著吃,打小白臉吃到滿臉胡茬,居然還沒有“坐吃山空”。人說,蔡家的家產夠吃三輩子。敬古齋的黃老板每聽這句話,就心里暗笑。他多少年賣蔡家的東西。名人家的東西較比一般人的東西好賣。而黃老板憑他的眼力,看得出二少爺上邊幾代人都是地道的玩主。不單沒假,而且一碼是硬梆梆的好東西,到手就能出手。蔡家賣的東西一多半經他的手。所以他知道蔡家的水有多深。十五年前打蔡家出來的東西是珠寶玉器,字畫珍玩;十年前成了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五年前全是一包皮一包皮的舊衣服了。東西雖然不錯,卻漸漸顯出河干見底的樣子。這黃老板對蔡二少爺的態度也就一點點地變化。十五年前,他買二少爺的東西,全都是親自去蔡家府上;十年前,二少爺有東西賣,派人叫他,他一忙就把事扔在脖子后邊;五年前,已經變成二少爺胳肢窩里夾著一包皮舊衣服,自個兒跑到敬古齋來。21.加點的短語“水有多深”“河干見底”運用了哪種修辭?各有怎樣的含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畫橫線部分將黃老板對蔡二少爺態度變化的過程表現得生動而富有層次,這種效果是如何取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寫作(60分)23.閱讀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有人說,做你沒做過的事情叫成長,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變,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最可怕的是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把一切留給明天。這段話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C2.D3.A4.材料一指出傳說在結構方式和情節發展上都具有程式化傾向,從而判斷傳說不可能是歷史;材料二以“吳王試劍石”為例分析,既然在吳國多處可見“試劍石”,它便不可能全是歷史古跡,所以“吳王試劍石”的傳說不等于歷史。5.①傳說產生的年代比較接近人們生活的年代,濟公的故事出現不會早于濟公生活的南宋時期,年代較晚。

②傳說中的人物多為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并強調事件發生地點的“真實性”,歷史上確有“濟公和尚”,“靈隱寺”“飛來峰”亦確有其地。

③傳說并不同于民間故事相對固化的敘事模式,而是為適應民眾需求隨時改變。“濟公救世”的情節體現了當時民眾對佛家慈悲情懷的推崇。

④傳說中的事件往往無起因,主人公被動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解決問題依靠直覺。山峰飛來一事并無起因,濟公解決問題亦未得神靈指引,他也是臨時算知山峰即將飛來,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對付這一意外。【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對文本信息的篩選與整合能力。這類題選項往往是對原文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改動(或刪或添或調或漏或拼),注意將選項轉述內容與原文內容逐一相對。概念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因果、前后關系不能顛倒。同時還要注意選項肢之間的比較,如果選項中有內容矛盾的選項必有一錯。注意敘述角度和表達方式的轉換。分辨可能與必然、必然與或然、未然與已然、全稱與特稱。

(2)本題考查對文本信息的推斷能力,四個選項所涉及的內容或觀點,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題人依據文本所做的“推斷”性表述,大多以前提與結論的方式組合,構成一個簡單復句,形成假設關系、條件關系、因果關系、順承關系。需要透徹地理解了文本的內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觀點態度,才能正確地作出正誤判斷。注意推斷不夸大不縮小,不無中生有。

(3)本題考查分析文章論點和論據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容,把握材料的觀點;注意辨析四個選項,判斷選項論據是不是都能夠證明題干所說的論點,也可以辨別哪一個論據與眾不同,即可排除確定答案。

(4)本題考查歸納概括文本內容要點的能力,這是信息性閱讀的重要考查點,解答此類題目,要精讀深析,確定檢索區間,然后分類整合,即按照一定標準對信息進行提取、壓縮、合并或者刪減、替換,保證信息的全面、準確、簡練。概括時,要提取精要,獨立歸納。

(5)本題考查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雖然答題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適度的拓展發散有時還是必要的:①注意內引外聯。利用命題人在題干中提供的作者與相關背景資料等信息,以文為本,篩選辨析,聯系現實社會,特別是現實中的熱點,調動知識儲備,探尋創作背景,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②注意擴大儲備。有的試題要求聯系生活或社會,考生可能無法單純從材料中選擇信息組合答案,這時就需要平時有較多的相關資料的積累。1.A項“但其講述者和聽眾往往都認為它像神話一樣,是真實發生過的”理解錯誤,原文是說傳說“屬于散文敘事體,像神話一樣”,“無論是講述者還是聽眾都認為傳說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實,盡管傳說的構架通常是基于傳統的母題或觀念,因而具有程式化的傾向。但是,傳說產生的年代比神話要晚的多,傳說的世俗的成分要多一些,神圣的成分要少一些”,說明傳說和神話有區別,講述者和聽眾認為傳說本身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實,并非像神話一樣,該項混淆概念。

B項“傳說按內容可劃分為兩種”分析錯誤,原文提到傳說內容從性質上有一部分是具有神圣性的,如關于民族遷移等英雄業績的傳說;有一部分是純粹世俗的,如當代城市傳說等,但這只是從性質上劃分的部分類型,并非全部,不能簡單說按內容就劃分為這兩種。

D項“除了是否被寫出來,它們之間沒有差別”分析錯誤,原文說“從前的學者不明白這個情形,以為民間的傳說是村語俚言,而學者所傳的古籍中記著的古事則是典論雅記,至于各地志書里記的古跡也是真實的。從我們看來,這是強生分別,它們的不同除了已寫出來和未寫出來的一點以外再沒有什么”,這里是說學者的錯誤認識,實際上它們的不同不止這一點。

故答案為:C。2.D項“文學家對美麗的故事進行加工,歷史學家卻拆穿想象,消減了傳說的價值”說法錯誤,原文只是說歷史學家用考證方法拆穿想象,文學家渲染故事,但不能說歷史學家就消減了傳說的價值,傳說本身有其作為民眾思想反映等方面的價值,該項過度解讀。

故答案為:D。3.本題首先注意材料二第一段觀點是人們對于事物有作解釋的要求,一般人通過想象進行最美妙、最能滿足情感的解釋,且這種解釋會成為世代相傳的傳說。

A.解釋“潮水到了杭州城邊就變小了”這一現象,可以支撐材料二第一段觀點。

B.天帝派神女田螺姑娘下凡幫助青年,更多是神話故事的常見情節,并非是對某一具體事物現象的解釋形成的傳說。

C.關于包拯的傳說主要是體現其清正廉明等品質,并非是對某一事物現象的解釋形成的傳說。

D.李闖王的傳說雖有一定想象成分,但也不是對某一具體事物現象解釋形成的傳說。

故答案為:A。4.①材料一指出傳說在結構方式和情節發展上都具有程式化傾向。比如傳說有一定的敘述模式,雖可改變但與民間故事那種永恒不變的情節發展結構模式不同,且傳說中的事件常常是瞬間就發生了,很少交代起因等,這些程式化特點使得傳說不可能是對歷史的如實記錄,從而判斷傳說不可能是歷史。

②材料二以“吳王試劍石”為例分析,既然在吳國多處可見“試劍石”,如果都說是吳王試劍所致,那顯然不符合實際歷史情況,它便不可能全是歷史古跡,所以“吳王試劍石”的傳說不等于歷史,即從傳說所涉及的具體事例存在不合理性等方面說明傳說不是歷史。

故答案為:材料一指出傳說在結構方式和情節發展上都具有程式化傾向,從而判斷傳說不可能是歷史;材料二以“吳王試劍石”為例分析,既然在吳國多處可見“試劍石”,它便不可能全是歷史古跡,所以“吳王試劍石”的傳說不等于歷史。5.本題注意篩選相關文本進行整合作答,“濟公救世”歸類為傳說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年代方面:根據文本“傳說有時候又被稱為‘民間歷史’,這主要是由于在人們的印象中,傳說一直被認為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實,以往的研究又多側重于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傳說。由于傳說產生的年代比較接近人們的生活年代”可知,傳說產生的年代比較接近人們生活的年代,而濟公的故事出現不會早于濟公生活的南宋時期,年代相對較晚,符合傳說產生年代的特點。

②人物與地點上:根據文本“傳說中的人物又多為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發生的地點也是人們所熟悉的,因此,人們對傳說的真實性的接受程度遠遠大于人們對神話的真實性的接受程度”可知,傳說中的人物多為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并強調事件發生地點的“真實性”,歷史上確有“濟公和尚”,“靈隱寺”“飛來峰”亦確有其地,在人物和地點上具備傳說的特征。

③敘事模式上:根據文本“盡管傳說也有一定的結構方式和敘述模式,但與民間故事永恒不變的情節發展結構模式相比,傳說的敘述模式可以隨時改變,以適應內容的變化和人們的不同的要求”可知,傳說并不同于民間故事相對固化的敘事模式,而是為適應民眾需求隨時改變。“濟公救世”的情節體現了當時民眾對佛家慈悲情懷的推崇,其敘事模式不是像民間故事那樣固定,而是能根據民眾對佛家思想等方面的情感需求有所變化,符合傳說的敘事特點。

④事件特點上:根據文本“傳說中的主人公只是非常被動地接受和經歷突然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而傳說中的人物都是憑自己的直覺本能地對事件做出反應”可知,傳說中的事件往往無起因,主人公被動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解決問題依靠直覺。在“濟公救世”的故事中,山峰飛來一事并無起因,濟公解決問題亦未得神靈指引,他也是臨時算知山峰即將飛來,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對付這一意外,符合傳說中事件的特點。

故答案為:①傳說產生的年代比較接近人們生活的年代,濟公的故事出現不會早于濟公生活的南宋時期,年代較晚。

②傳說中的人物多為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并強調事件發生地點的“真實性”,歷史上確有“濟公和尚”,“靈隱寺”“飛來峰”亦確有其地。

③傳說并不同于民間故事相對固化的敘事模式,而是為適應民眾需求隨時改變。“濟公救世”的情節體現了當時民眾對佛家慈悲情懷的推崇。

④傳說中的事件往往無起因,主人公被動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解決問題依靠直覺。山峰飛來一事并無起因,濟公解決問題亦未得神靈指引,他也是臨時算知山峰即將飛來,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對付這一意外。【答案】6.D7.B8.①“給桃樹喂飯”為古樹村舊俗,表現“我”對古樹村傳統農耕文化的眷戀。

②“你”或為“四眼”,想象將來與四眼相聚時二人為桃樹喂飯的場景,表達“我”對四眼的掛念。③強調“你假裝是一棵桃樹”,凸顯“我”對古樹村尊重自然、萬物平等的樸素價值觀的肯定。9.①以兒童的心理(認知)來看待萬事萬物。例如,“我”希望《昆蟲記》記錄蟲子間相斗的有趣故事,與成人期待在《昆蟲記》中學到知識不同,體現了兒童對書籍的獨特認知與評價。

②用兒童的語言來描述所見所感。例如,第⑤段結尾的一組設問句,語言直白簡單,句式簡短,符合兒童的語言習慣。【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對文本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綜合賞析能力。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擇題,主要對文意、文章的主旨結構、人物形象的塑造、藝術手法等內容的考核,設錯點概括類一般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當,賞析類一般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當。選擇題錯誤的選項命制一般都有明顯的不會引起爭議的錯誤,即所謂的“硬傷”,在答題時注意尋找這些硬傷。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部分語段內容的分析與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要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其次分析概括相關語段,使用的表現手法等;最后結合文章主旨做出準確判斷。

(3)本題考查賞析句子的能力。賞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幾點:①抓住關鍵詞語理解;②聯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指出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據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寫作目的理解句子含義和作用。

(4)本題考查文本的敘事視角的分析能力。小說敘事視角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兩種。全知視角,一般為第三人稱,即敘述者處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場景等無不處于其主宰之下,調度之中。有限視角,即用第一人稱“我”的角度去敘述事件的過程,敘述的眼光往往較為主觀,帶有偏見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見所聞所感。6.D項“它和《新華字典》一樣淡出了‘我’的生活”理解錯誤,結合第12段“《昆蟲記》沒寫,這是一本讓我失望的書。我讀這樣一本書,損害了眼睛。我總也讀不完滿天的星星”可知,雖然《昆蟲記》讓我失望,但里面的自然奧秘我總也讀不完,因此它并未淡出了‘我’的生活。

故答案為:D。7.B項“暗示‘我’產生了‘離開古樹村’的想法,想在城市安家立命”賞析錯誤,選項過度拔高,此處寫螞蟻的目的是體現螞蟻與人相同,都是從此處“出走”。

故答案為:B。8.①結合文章第5段“大年三十,用刀給果樹切一個嘴巴,喂米飯,一個人問果樹,一個裝作果樹的人答。結不結?結。多不多?多。大不大?大。甜不甜?甜”可知,“給桃樹喂飯”為古樹村舊俗。“我”心中始終對古樹村懷有自然和諧、粗樸本真的鄉土感情,念念不忘的“給桃樹喂飯”體現了“我”對古樹村傳統農耕文化的眷戀。

②第15段中為桃樹喂飯是“我”對未來的想象。結合第13段“不過,在省城幾年,我一直在找四眼”以及第14段“等四眼回到古樹村,我要讓他先吃一個大桃子”可知,此處表達“我”對四眼的掛念。

③“給桃樹喂飯的時候,你假裝是一棵桃樹”出現在文章結尾,卒章顯志,彰顯文章價值觀。作者認為草木蟲魚都是與人一樣平等存在的,而且暗示了一個道理,以平等的心態來看待眾生,尤其是在生物鏈低端的眾生,凸顯“我”尊重自然、肯定萬物平等。

故答案為:①“給桃樹喂飯”為古樹村舊俗,表現“我”對古樹村傳統農耕文化的眷戀。②“你”或為“四眼”,想象將來與四眼相聚時二人為桃樹喂飯的場景,表達“我”對四眼的掛念。③強調“你假裝是一棵桃樹”,凸顯“我”對古樹村尊重自然、萬物平等的樸素價值觀的肯定。9.①第12段寫道“一開始,我以為《昆蟲記》是講螞蟻打架的故事,或者講蟲子的交配、爭食、開會、歷險、攻擊,有時說謊,讓一些蟲子信以為真,或者復仇、相害”,這句話體現了兒童對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孩子通常會對生動、有趣的故事更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充滿冒險和沖突的故事。而《昆蟲記》作為一部科學作品,其內容可能較為枯燥乏味,不符合孩子對書中內容的預期。因此,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他們期望書中包含更多激動人心的情節,這種期待與成人希望通過此類書籍獲取知識的目標形成對比,展示了兒童獨特的認知方式。——以兒童的心理(認知)來看待萬事萬物:

②第5段中提到的“大年三十,用刀給果樹切一個嘴巴,喂米飯,一個人問果樹,一個裝作果樹的人答。結不結?結。多不多?多。大不大?大。甜不甜?甜”,這一段落使用了一系列簡單的問答形式,語言簡潔明快,句式重復且易于理解,非常貼合兒童的語言特點,呈現天真有趣、溫暖美好的一面。——用兒童的語言來描述所見所感

故答案為:①以兒童的心理(認知)來看待萬事萬物。例如,“我”希望《昆蟲記》記錄蟲子間相斗的有趣故事,與成人期待在《昆蟲記》中學到知識不同,體現了兒童對書籍的獨特認知與評價。

②用兒童的語言來描述所見所感。例如,第⑤段結尾的一組設問句,語言直白簡單,句式簡短,符合兒童的語言習慣。【答案】10.BDF11.B12.D13.①不如使用離間之法,使兩支羌族的勢力不和,中原便可以得利了。

②現在李元昊去世,(有人)提出分裂他的國家的觀點,也是在以曹瑋的智慧為師(學習曹瑋的智慧),又怎么能說那不可以呢?14.①不認同。②王夫之認為,元昊死時的形勢與李德明孤弱時看似相同,實則已隨著時代變化產生了差異。③元昊死時,宋朝已失去了削弱西夏的最佳時機,故程琳反對“伐喪”或另有深意,不可謂“失時”。【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通讀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為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注意主語常省略。其次找動詞,動詞通常作謂語。借助句子成分,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此外,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對文言文句讀有很大的輔助作用。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對于一詞多義的掌握,主要在于平時的積累,對于學過的每一篇文言文中的重要的詞語多義要理解記憶。并要及時的進行階段性總結,并要輔之以必要的集中練習。慢慢的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結合文言文上下文理解一詞多義的能力。

本題同時考查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句式的能力。文言文中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其中倒裝句又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省略句有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賓語)省略等。

(3)本題考查對文本相關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題要求把選項涉及的內容與文本表述一一對應起來,然后逐一認真比對作出正誤判斷,還要注意這類題常見設題陷阱,如時序錯亂、強加因果、偷梁換柱等。

(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譯要注意把握“增、刪、調、改、并、留”六字訣,記清兩原則,一是直譯為主,字字落實。不可憑大意去翻譯,要將文言語句中的每個詞都落實到譯文中去。二是意譯為輔,文句通順。在難以直譯或直譯后難以表達原文意蘊的時候,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順。

(5)本題考查篩選、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要求;然后翻譯并理解文章內容,根據題目要求找出關鍵語句;最后組織語言,概括答案。【參考譯文】材料一:

程琳,字天球,是永寧軍博野縣人。他通過參加“服勤辭學科”的考試被選拔出來,后來補任為泰寧軍節度推官。當時,元昊反叛,但仍然派遣使者來朝廷朝見,朝中眾人請求朝廷按律查辦并誅殺這些使者。程琳說:“派遣使者是常規的事情,殺了他們不吉利。”后來,元昊的使者越來越驕橫跋扈,大臣們對此感到憂慮。程琳又說:“當初沒有殺他們,是因為他們沒有罪;現在他們既然驕橫,我們就可以揭露他們的罪行然后誅殺他們,這是國家的法律,又有什么可憂慮的呢?”朝臣們又商議用重金賄賂唃廝啰,讓他出兵討伐叛賊,并承諾如果得到土地就賞賜給他。程琳說:“如果讓唃廝啰得到土地,那就等于是又出現了一個元昊。不如使用離間計,讓這兩個羌族部落不能聯合,這對中原王朝是有利的。”后來,元昊去世,諒祚繼位,當時他還年幼,國內由三大將分別治理。有人議論說可以趁這個機會,用節度使的職位誘惑這三位大將,讓他們各自統領一部分領土,以此來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就可以不戰而勝了。程琳說:“在別人遭遇喪事的時候去占便宜,這不是安撫遠方之人的做法,不如趁這個機會去安撫他們。”那些議論的人為失去了這樣一個好機會而感到惋惜。(選自《宋史·程琳傳》,有刪改)材料二:

元昊死后,諒祚剛剛繼位,有人建議朝廷誘使元昊手下的三大將相互爭斗,從而分裂他們的勢力,這樣就可以實現朝廷的意愿。但程琳說:“在別人遭遇喪事的時候去謀取利益,這不是安撫遠方之人的做法。”他立即指出這種建議的錯誤,人們也都明白這一點,他確實是不應該與之共謀的人!《春秋》一書對討伐有喪事之國持貶斥態度,并贊同晉國士匄歸還俘虜的行為,這是有原因的。對于鄰國和友好的國家,即使偶爾出現裂痕也應該相互包容來彌補關系,如果一方興兵問罪,而另一方服罪,那么雙方又能和好如初。但如果違背盟約、肆意妄為,就會極大地傷害盟友之心,這確實是不仁道的。元昊是淪落到蠻夷之地的叛臣,是危害我們的蟊賊。他的死并不值得同情,他的喪事也不值得憐憫。如果可以借此機會削弱他的勢力,讓我們的百姓得到休養生息,鞏固我們的防守,又怎么能因為一點小的不忍心而打亂大局呢?所以,程琳指出這種建議的錯誤,不能用《春秋》中的義理來為他開脫。

盡管如此,宋朝在這個時候想要趁著元昊去世來圖謀諒祚,又談何容易呢?從前,李繼遷死后,李德明勢力弱小,曹瑋想要率領精兵去俘虜李德明的孤兒寡母,并占領他們的土地;但朝廷的謀劃沒有成功,后來元昊繼位并實現了他的野心。有人說:現在元昊死了,提出分裂他國家的建議,也是效仿曹瑋的智慧,為什么又說它不可行呢?我說:難以得到卻容易失去的是時機,李德明勢力弱小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時機;已經失去而無法挽回的也是時機,元昊剛剛去世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時機。所謂的“理勢”,哪里有什么固定的規律呢?即使形勢和跡象相似,其發展趨勢也不一定相同。要衡量自己的實力,也要估量對方的實力,智者不能違背這個規律,勇者也不能與之競爭,只能看時機是否合適。了解時機來審視形勢,根據形勢來尋求符合道理的做法,這怎么能夠一概而論呢?這樣想來,程琳或許有更深遠的考慮,只是我們還不知道罷了。(選自王夫之《宋論》,有刪改)10.本題斷句注意結合句子語法結構特點進行:首先看“如其可削平”中,“如其”是假設連詞,表示“如果”,“可削平”作謂語,所以中間不能斷,其后B處斷開;其次看“以休息吾民”和“鞏固吾宇”中,“休息吾民”和“鞏固吾宇”都是動賓結構,應單獨成句,所以“民”“宇”后DF處斷開。

句意:如果可以借此機會削弱他的勢力,讓我們的百姓得到休養生息,鞏固我們的防守,又怎么能因為一點小的不忍心而打亂大局呢?

故答案為:BDF。11.A.正確。查辦;/按照;/止住。句意:朝中眾人請求朝廷按律查辦并誅殺這些使者。/按照圖像尋找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B.“意思相同”錯。第一個“因”趁機;第二個是沿襲。句意:不如趁這個機會去安撫他們。/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

C.正確。都是主謂倒裝句。前者正常語序為“其不可與謀也,誠哉”;/后者正常語序為“予懷渺渺兮”。句意:他確實是不應該與之共謀的人!/我的心懷悠遠。

D.正確。“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的“矜”意思是看重、推崇。句意:他的喪事也不值得憐憫。/本來就希圖官職顯達,并不想顧惜名譽與節操。

故答案為:B。12.D項“王夫之認為……程琳反對‘伐喪’的錯誤在于盲目遵循《春秋》道義而未加辨析”概述錯誤,結合材料二第一段“元昊者,淪于夷之叛臣,為我蝨賊者也。死亦不足恤也……故琳說之非,不可托春秋之義為之解也”可知,王夫之直接表明程琳的說法不能用《春秋》的義理來解釋,可能有更深層次的考慮,即其認為程琳反對“伐喪”并不是因為盲目遵循《春秋》道義。

故答案為:D。13.本題注意關鍵字詞和特殊句式的準確理解和翻譯:①“若”,如;“間”,離間;“中國”,中原;“利”,名詞作動詞,得利。②“破分”,分裂;“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學習;“奚”,怎么。

故答案為:①不如使用離間之法,使兩支羌族的勢力不和,中原便可以得利了。②現在李元昊去世,(有人)提出分裂他的國家的觀點,也是在以曹瑋的智慧為師(學習曹瑋的智慧),又怎么能說那不可以呢?14.①由材料二“立說之非,人皆知之,誠哉其不可與謀也!春秋重伐喪之貶,予士匄之還,彼有取爾矣……元昊者,淪于夷之叛臣,為我蝨賊者也。死亦不足恤也……故琳說之非,不可托春秋之義為之解也”可知,王夫之并不認同議者的觀點,他認為程琳反對“伐喪”的理由不能簡單地用《春秋》的道義來解釋,因為李元昊是夷狄叛賊,不值得體恤。

②由材料二“雖然,宋至此而欲乘喪以圖諒祚,談何容易乎?昔者繼遷死,德明弱,曹瑋欲得精兵俘孤雛,郡邑其地;廟算無成,而元昊嗣之以逞”可知,王夫之分析了宋朝在元昊去世后的形勢,認為雖然表面上看似與當年曹瑋提議活捉李德明時相似(都是敵國君主去世,國內局勢不穩),但實際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③由材料二“難得而易失者,時也,德明方弱之日也;已去而不可追者,亦時也,元昊初喪之日也”可知,王夫之強調,時機是難得而易失的,德明孤弱時是宋朝削弱西夏的最佳時機,但當時宋朝沒有把握住;而元昊去世時,雖然也是一個潛在的時機,但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因為西夏的局勢已經相對穩定,且宋朝的軍事實力并未得到顯著提升。綜上,可以得出:王夫之,并不認同議者的觀點,他認為程琳反對“伐喪”或另有深意,不可謂“失時”。

故答案為:①不認同。②王夫之認為,元昊死時的形勢與李德明孤弱時看似相同,實則已隨著時代變化產生了差異。③元昊死時,宋朝已失去了削弱西夏的最佳時機,故程琳反對“伐喪”或另有深意,不可謂“失時”。【答案】15.B16.①“仁”即“愛人”,“仁以為己任”要求士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朱熹此詩便體現出這種精神。

②首聯中詩人初見西湖,便想到它的成功開浚可使官民同樂;頷聯中詩人見眼前的“芰荷”,而聯想到秋日糧食收成,均體現其心系百姓的仁愛精神。

③尾聯“一心憂國愿年豐”更是直抒憂國憂民之情。詩人雖與人酬唱,但并未陶醉于山水玩樂之中,而是心憂國家百姓,體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對古詩詞的綜合鑒賞與評價能力。這類題往往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一般錯在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2)本題考查賞析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鑒賞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題,即看標題、看作者、看注釋;抓詩眼(或詞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組織答案時,要用能夠準確表現作者情感特點和情感基調的詞語來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時要積累一些常見的詩歌情感規范用語。15.B項“將寬廣的湖面、盛開的荷花、豐收的稻谷盡收眼底”賞析錯誤。頷聯的意思是滿眼的荷花正要永久盛開,轉眼之間,稻子就要迎來秋風,秋收季節很快就要到了。不是此時“放眼望去”都能看到這些景色,“禾黍便西風”為虛寫,是作者的想象出的圖景。

故答案為:B。16.①題干中“仁以為己任”的含義是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其中“仁”即“愛人”,“仁以為己任”要求士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為蒼生謀福利,朱熹此詩便體現出這種精神。作答時從詩文中找到能夠表現作者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為蒼生謀福利的內容來分析即可。

②首聯“越王城下水融融,此樂從今與眾同”,寫詩人初見西湖,想到的不是獨自怡情悅性,而是“此樂從今與眾同”的與民同樂;頷聯中詩人見眼前的“芰荷”,看到了美景,也聯想到開鑿西湖為灌溉帶來便利,秋天必使百姓豐收的場景,可見,詩人心系百姓,的仁愛精神。

③尾聯“酬唱不夸風物好,一心憂國愿年豐”更是直抒憂國憂民之情,表達了作者雖與人酬唱,但并未陶醉于山水玩樂之中,而是心憂國家百姓,關心的是百姓能否豐收,體現出其關愛蒼生,以天下為己任、以仁為己任的精神,表現出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故答案為:①“仁”即“愛人”,“仁以為己任”要求士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朱熹此詩便體現出這種精神。②首聯中詩人初見西湖,便想到它的成功開浚可使官民同樂;頷聯中詩人見眼前的“芰荷”,而聯想到秋日糧食收成,均體現其心系百姓的仁愛精神。③尾聯“一心憂國愿年豐”更是直抒憂國憂民之情。詩人雖與人酬唱,但并未陶醉于山水玩樂之中,而是心憂國家百姓,體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17.【答案】(1)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2)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3)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解析】【分析】本題注意準確分析題干的情境提示語,然后結合所背誦的文本確定應填語句,同時注意關鍵字詞的準確書寫,如騏驥,騁,道,竭,森。

故答案為:(1)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2)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3)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點評】本題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寫能力,屬于情境理解型默寫,難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題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點:一是熟練背誦,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準確書寫。只有同時做到這三點才能真正不丟分。【答案】18.A.江河日下(每況愈下)B.人走茶涼(門庭冷落)19.甲:如果察覺到別人并不怎么喜愛或尊敬我們乙:就是身份的焦慮滋生之時20.②“自己”后面加“的成就”;③“促進”改“導致”;⑦“帶點施虐性地”和“幼稚地”互換位置。【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分析成語的結構特點,把握成語大意,切忌望文生義;第二,體會成語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語的使用范圍、搭配對象;第四,盡可能找出句中與之相關聯的信息。總之,要正確理解成語的整體意義,要注意語境與搭配情況。

(2)本題考查補寫句子能力。這類題目要求所補寫的句子內容貼切、語意連貫、邏輯嚴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數限制。所補寫的句子的內容來源于文本。具體說,所補寫句子的內容、語言要從上下文的有關材料中去提煉和概括,離開文本不可能補寫正確。所補寫句子與上下文關系:或引領下文,或總結上文,或與上下文銜接連貫。“詞語從文本中來”“引領、總結、銜接”這兩層意思要綜合起來,這樣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幾乎是唯一的。

(3)本題考查現代漢語常見語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語病主要分為兩大類:結構性語病和語義性語病。對于結構性病句,考生應多從語法角度分析,先壓縮,再看搭配。要認真細致審讀每個選項,重點注意分析并列短語作句子成分與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將并列短語拆開逐一與其他成分搭配,驗證其當否。對于句式雜糅的句子,先憑語感判定其不協調,再分別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驗證其當否。對于語序不當的句子,先也要憑語感檢測,再將不協調的詞語或句子調換位置,看是否通暢自然。對因不明詞義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語句,應盡力推敲出這個關鍵詞語的含義,推敲方法是拆字組詞。18.A處,與前文“步步高升”意思相反,形容自己的境遇越來越差,可填“江河日下/每況愈下”。江河日下:指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現比喻情況一天天地壞下去。每況愈下:指越往下越明顯,表示情況越來越不好,形容走下坡路。

B處,與前文“他人都笑顏逄迎”意思相反,形容自己事業遭遇重創后,人情冷漠,不再與我們過多來往,可填“人走茶涼/門庭冷落”。人走茶涼:比喻世態炎涼,人情淡漠。門庭冷落:形容十分冷落,賓客稀少。

故答案為:

A.江河日下(每況愈下)B.人走茶涼(門庭冷落)19.甲處,該句應該是“很難對自己保持信心”的原因,結合后文“惟有外界對我們表示尊敬的種種跡象才能幫助我們獲得對自己的良好感覺”可知,很難對自己保持信心的原因是別人并不怎么喜愛或尊敬我們,因此可填假設句“如果察覺到別人并不怎么喜愛或尊敬我們”。

乙處,是對“身份的焦慮是何時產生的”的回答。前文說在饑饉年月,很少有人會因為身份而焦慮,因此“社會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際”就是身份的焦慮產生的時候,該句可填“就是身份的焦慮滋生之時”。

故答案為:

甲:如果察覺到別人并不怎么喜愛或尊敬我們乙:就是身份的焦慮滋生之時20.②成分殘缺,“與被我們認為是同一層面的他人的成就”對比的不是“自己”,是“自己的成就”,因此“自己”后面加“的成就”;

③“促進……產生”搭配不當,“促進”改“導致”;

⑦“帶點施虐性地、甚至幼稚地認為”語序不當,“帶點施虐性地”和“幼稚地”互換位置。

故答案為:

②“自己”后面加“的成就”;③“促進”改“導致”;⑦“帶點施虐性地”和“幼稚地”互換位置【答案】21.借喻(比喻)。“水”和“河”都比喻財富。“水有多深”意思為有多少財富;“河干見底”比喻財富花費得差不多了,就要露出老底了。22.①生動:描寫生動細致,形成態度的鮮明對比,如黃老板“親自去”,二少爺“派人叫”,二少爺“自個兒跑”等,兩人行為的變化凸顯黃老板態度的變化。

②富有層次:以時間為順序,運用排比句,回溯了十五年前、十年前、五年前三個時間節點,黃老板對蔡二少爺態度的改變條理清晰。【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和分析常見的修辭手法表達效果的能力。準確解答此類題目,分為三個步驟:①準確地指出用了何種手法及效果;②結合句子,闡述為什么用這種手法;③闡述此手法有效傳達了怎樣的感情。

(2)本題綜合考查語言文字表達與運用效果分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先分析原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句式有什么特點,有什么精妙的用詞等等,進而對應著分析表達效果,可從內容、情感、意境等方面進行分析。除了答個別的,要答出對整個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態度。21.①“水有多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水”比喻蔡家的家產(財富)。“水有多深”意思是蔡家的家產(財富)有多少、底蘊有多厚。黃老板通過多年經手蔡家出售的物品,知道蔡家以前的家產非常豐厚,這個比喻形象地體現出蔡家家產的豐厚程度難以估量,就像深不見底的水一樣。

②“河干見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河”比喻蔡家的家產(財富),“河干見底”意思是蔡家的家產(財富)快要耗盡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蔡家出售的物品從珠寶玉器等貴重物品逐漸變為瓷缸石佛、硬木家具,最后變成舊衣服,這表明蔡家的家產在不斷減少,就像河流的水慢慢干涸,露出河床一樣,形象地描繪出蔡家經濟狀況的衰落。

故答案為:借喻(比喻)。“水”和“河”都比喻財富。“水有多深”意思為有多少財富;“河干見底”比喻財富花費得差不多了,就要露出老底了。22.①畫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