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高三一模語文試卷_第1頁
2025年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高三一模語文試卷_第2頁
2025年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高三一模語文試卷_第3頁
2025年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高三一模語文試卷_第4頁
2025年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高三一模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高三一模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對現實的關懷反思,對英雄的敬仰崇拜,對人道的追尋布施,對人性的完美塑造……儒家思想十分看重個人的修身養性、品格塑造。孔子主張以道德治天下,他說:“道之以政,齊之有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要求以仁義之道作為個人生活乃至為政的準則。但由于各人道德修養的不同、道德境界的差異,就有“君子”與“小人”的區分。士、仁者、賢者、大人、大丈夫以及圣人等觀念屬于“君子理想”范疇。孔子認為,君子的修養有兩個部分,一是學習“詩書六藝之文”,二是躬行實踐。“六藝”包含禮、樂、書、數、射、御,孔子尤其看重對“藝”的掌握,并指出仁人君子的成才之道:“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君子在志道、據德、依仁之外還要“游于藝”,在游憩觀賞娛樂中使身心獲得全面自由。這一思想是孔子對理想人格、自由人格的充分表述,主張人的全面發展,在駕馭客觀世界的規律性的同時獲得主體的全面解放。只是這一思想在后來被扭曲、遮蔽了,人向規范化的仁道禮儀走近時,遠離了心靈的自由空間。人格是人的精神屬性而非生理屬性,是人的超動物屬性而非動物屬性。只有在食、色之上另有追求,另有堅持,另有作為,才談得上人格。儒家提倡的“以仁為人”就是對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實際上,“君子”的人格要求和顯現就是“仁”的人格化。孔子對“君子”的境界規定非常高,僅次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他認為,真正的“君子”必須在“文”“質”之間配合得恰到好處。他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所謂“文”,指作為歷史成果而保存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如司馬光說的:“古之所謂文者,乃詩書禮樂之文,升降進退之容,弦歌雅頌之聲。”所謂“質”,指人內在固有的和堅定的倫理品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因此,孔子認為君子只有“質”還不行,還必須有“文”的形式教養,將外在形式與內在品質高度融合起來,才可能成為真正的“君子”。孟子對先秦儒家“君子”理念做了進一步延伸,即注重內心修養,發展“仁”的內在機制。他指出:“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他認為,“君子”應時刻以仁與禮來“反求諸已”“為仁由己”,從精神上把“仁”化為自己的內驅力和社會實踐。而荀子則注重外在道德規范對君子的陶鑄作用。他認為,“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要求重建社會秩序,重鑄道德修養,強調“治氣養心之術”“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從“外鑠”上強化人格完善。儒家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注重人格的全面發展,不僅從外在的“禮”(即行為規范)向理想人格(即“君子”“賢達”“圣人”等)的形式趨近,而且更重要的是從內在心源上同“仁”(即主體意識的崇高化、道德化、價值化)相契合,從而達到文質彬彬、善美融合的理想境界。這一思想為中國藝術表現善和美的形象提供了理性范式,也為揭示人的復雜性開創了一條藝術道路。不僅作家、藝術家筆下的人格有分裂錯位特點,而且創作者本人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所表達的主旨、情感和思想也往往呈南轅北轍、極難相融的態勢,“文不如其人”的現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這說明,要想達到儒家提倡的理想人格,路漫漫其修遠兮,也反證人格修養之于作家、藝術家之重要與迫切。(摘編自李明泉《儒家理想人格精神》)材料二: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價值觀是仁義禮智信,其目標是實現大同社會,其方法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儒家的人文主義視野中,人是萬物之靈,人性本善,人可以通過學習和修養而不斷進步,達到圣人的境界。而在儒家的道德體系中,君子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既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也是儒家的道德標準。君子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原指國君之子或貴族之后,后來被孔子賦予了新的含義,即品德高尚、有道德修養的人,不局限于有地位的人。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君子,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君子的特征。根據孔子的說法,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君子表里如一,行事無愧于心。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不憂不懼。”這些話都說明了君子的心態是坦然、真誠的,不會因為外在的形式而改變自己的本質。君子行勝于言,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孔子說:“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這些話都說明了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不會說一套做一套,也不會空談不做。君子有禮有節,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些話都說明了君子的處世原則是以禮待人、以禮治己、以禮化人,不會因為自己的利益或情緒而傷害他人或自己。君子重德重義,不以利誘不以勢壓。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這些話都說明了君子的價值觀是以德為本、以義為準,不會因為財富或權力而改變自己的道德標準,也不會因為人的身份或言辭而加以偏袒或歧視。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它既是一種道德境界,也是一種社會角色。君子既要對自己有所期許,也要對他人有所尊重;既要對道德有所追求,也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君子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是中華民族的魂和根。在當今社會,我們更應該學習和傳承君子的精神和品質,用心感受君子的魅力,用行動弘揚君子精神,賦予君子精神時代的內涵。(摘編自塵樂《君子:儒家的理想人格》)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要求以仁義之道作為個人生活乃至為政的準則,但由于各人道德修養的不同、境界的差異,于是有了“君子”與“小人”之分。B.孔子認為,君子提高修養不僅要學習“詩書六藝之文”,更要躬行實踐,即在志道、據德、依仁之外還要“游于藝”,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C.如何成為真正的“君子”,先賢們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孟子就認為君子既要注重內心修養,發展“仁”的內在機制,也要注重外在道德規范。D.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它既是一種道德境界,也是一種社會角色。在當今社會,我們更應該學習和傳承君子的精神和品質,用行動弘揚君子精神。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提倡的“以仁為人”是對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仁”的人格化最終成了“君子”的人格要求和具體顯現。B.儒家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注重人格的全面發展,這為中國藝術表現善和美的形象提供了理性范式,但導致了許多“文不如其人”現象的出現。C.孔子認為,必須在“文”“質”之間配合得恰到好處,將外在的“文”與內在的“質”高度融合起來,才可能成為真正的“君子”。D.君子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原指國君之子或貴族之后,后被孔子賦予新的含義,在新時代,我們也可以賦予君子新的內涵。3.下列對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二運用了引用、對比論證方法,以“總—分一總”的結構來組織文章,脈絡清晰。B.材料二第一段分析了儒家的價值內涵,并指出了君子在儒家的道德體系中的重要地位。C.材料二主體部分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君子的特征,這四個方面是并列關系,并無主次之分。D.材料二末段分析了君子內涵,指出君子是中華民族的魂和根,要傳承和弘揚君子的精神。4.下列選項中的君子,最能體現“君子重德重義,不以利誘不以勢壓”特征的一項是()

A.“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意思是君子對自己的言行,是從來不馬虎對待的。B.“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意思是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C.“君子求諸己”,意思是遇到問題,君子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對自己提要求,責備自己。D.“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意思是君子不因某人說得很好就推舉他,也不因某人不好否定他的一切。5.君子人格的養成往往需要發揮“外化”作用,請說說材料一在這方面給我們的啟示。(★★★★)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河流李達偉那時,天是湛藍的,藍色墮入谷底。出現在眼前的是怒江。眾多支流從高黎貢山深處流出來,穿過一些甘蔗田,穿過一些芒果林,那些支流的聲息與一些鳥鳴交雜在一起,一些支流獨自流入怒江,一些支流交匯后流入怒江。河流彎曲奔流,河流的名字不停地變化著,怒江流到我面前時叫“潞江”。雨季,在雨水的漫漶下,高黎貢山下的那幾條大河變得混濁,一直清澈的是在高黎貢山中流淌著的那些溪流。怒江是混濁的,盈江是混濁的,瑞麗江是混濁的。我知道這幾條河流,只是在雨季暫時變得渾濁而已,當雨季結束,它們又將恢復清澈和幽藍。特別是在冬日,在開得火紅的攀枝花的映照下,它們清澈得發藍。我們所在的怒江邊,熟悉的清澈透藍,河面寬闊,河流貌似緩慢地流淌著,我從河流偶爾裹挾著的一點點泥沙中,意識到了一條河流將要漲起。我們在驚慌中逃離,毫發無損。我們抵達一個山坡,我以為看到的是自己所熟悉的世界,那個我們偶遇的人卻說那并不是我所熟悉的世界,即便我看到了閃爍的燈火,但那里依然很原始落后,我感到恐怖。我猛然驚醒,我旁邊睡著的是讓我變得柔軟,輕易就把我融化的女兒。有一會兒,她咯咯地笑著,我不知道她夢見了什么。她會不會夢見那條我既在現實中遇見,又在夢中不斷看到的河流。夢境中不止出現河流,還出現了在河流邊漫游的詩人、漫游的僧侶、漫游的民間藝人,還有那些土生土長的人,以及其他眾多的生命。所有生命的目光,在某一刻都朝著河流的方向,似乎河流便是我們的一切。我們只知道,我們的幸福與苦痛都在那河流邊發生著。現實中,我們出現在河流邊,既看著河流的流淌,同時讓自己與不只是河流的世界之間發生碰撞。即便我也深知那些河流,已經與過往有了一些變化,但由于在雨季河水流量大,讓我總覺得那些河流一如往常地流淌著,不竭地流淌著,不需要擔心枯竭。這像極了高黎貢山中的那些生命,至少是一個世界在整體上呈現出的生命力的旺盛與不竭。我也深知很多時候,我們已經無暇顧及它的某些細部。在高黎貢山生活與漫游的時間里,我進入了它的某些細部,一些人的命運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被我目睹或者耳聞。一些人的命運,并不會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在高黎貢山中,河流一開始的出現就已經讓人詫異。我看到了怒江,于我而言它是真正意義的大河。一條大河對我的沖擊太大了。我的童年時期,安撫我的只是一條很小的河流。在高黎貢山下,一些人的童年因為怒江而與我不同,一條大河的流淌安撫著他們的童年。我喜歡河流,很難清晰地說出是為什么。我既喜歡河流的隱喻,也喜歡河流的現實。河流以各種姿態在流淌,或洶涌,或平靜,或是涓涓細流,或是滔滔江河。它們從源頭開始,或者只是從其中一段開始,它們最終匯入大海。我出現在河流邊的很多時間里,變得靜默異常,那是我的靜默,河流卻不是靜默的,而是流動的、訴說的、澎湃的、低回的,訴說著生命的完整與殘缺。我聽到的是一條河流在流淌(以一種應該是恒久的姿態,我們希望河流能一直那樣流動著),我感受著與河流有關的對于生老病死的態度,我似乎漸漸看淡了生老病死。我正在閱讀《沿河行》,還隨筆寫下了這樣的閱讀筆記:沿河行。奧利維亞·萊恩。原來讀的是她的《孤獨的城市》,城市越大人越小,一些孤獨的藝術家,一些孤獨的個人在城市的喧鬧龐雜與墮落與不齒中孤獨地活著,有些人會被吞沒,有些人也在清醒、努力和不屈地活著。《沿河行》中,作家沿著烏斯河行走,在還沒有遭到很大破壞的自然中,她陶醉于沿河的那些美麗自然之中,愛情帶來的沮喪也被河流慢慢治愈,她在尋求治愈的同時,也在思考著自然世界對于整個人類的影響。我帶著這本書出現在夢中的河流邊。現實與夢中,我往往是不一樣的,我甚至懷疑夢境中的自己是另一個“我”(是一個我從未想象過和感知到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個維度中的自己),是另一個“我”在面對另外一種真實。我說不清楚自己為何會對河流如此癡迷。在一些時間里,我不斷回溯著,不斷思考著,最終唯一能給出的解釋是,我長時間生活在這些河流邊,同時,我的思想我的個性不斷被這些河流重塑著。河流在我的世界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一些在這之前我們從未發現的動物,突然出現在了高黎貢山。我們暗自激動。世界深邃龐雜,我們深知很多生命早就已經存在其中,只是我們暫時或者永遠都無法發現而已。對于高黎貢山中的那些生命,就像我們對這個世界本身一樣,一直處于不斷認識的過程中。令我們感到高興的是不斷有新的生命被認識,我們也知道還有一些生命已經從那個世界離開,或者消失。進入高黎貢山,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所中,我們遇見了一些人。我們才意識到是有那么一些人,真正熱愛著這個世界之中的一切生命,他們的工作日常就是關注新的生命的出現,以及一些一直存在的生命的變化。有新的動物或植物出現時,他們近乎狂喜。(節選自《遷徙的鳥》)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我曾在怒江邊遇險,在驚慌失措中逃離,安全抵達一個山坡,以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世界。B.因為女兒夢見了與“我”在現實中遇見又在夢中不斷看到的河流,她睡著也咯咯地笑了。C.在高黎貢山生活與漫游的經歷,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體悟,也萌發了歸鄉懷舊意識。D.“我的思想我的個性不斷被這河流重塑著”是作者對河流作用的認識,是充滿哲思的自省。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寫怒江時,用了“穿過一些甘蔗田”“穿過一些芒果林”,呈現了當地風物,具有畫面感。B.文章以“夢境”為線索,串聯起高黎貢山的種種生命,現實與夢境交織,虛實相間,令人陶醉其中。C.作者立于生命的視角與立場,細膩的筆觸里有熱望與落寞、憂傷與歡喜,最終形成祥和的平衡。D.文章語言敘述有一種陌生化又似曾相識的錯雜效果,以語言的詩性,感覺的靈性,傳達豐富的意蘊。8.本文在寫河流時一再寫到生命,請簡要分析二者的內在聯系。9.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跳轉到高黎貢山中的生命,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太宗謂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古人云,鬻棺者欲歲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今法司核理一獄,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課。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諫議大夫王珪進曰:“但選公直良善人斷獄允當者增秩賜金即奸偽自息。”詔從之。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風疾,言涉妖妄,詔令鞠其獄。大理寺丞張蘊古言:“好德癲病有征,法不當坐。”太宗許將寬宥。蘊古密報其旨,仍引與博戲。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斬于東市。既而悔之,謂房玄齡曰:“蘊古身為法官,與囚博戲,漏泄朕言,此亦罪狀甚重,若據常律,未至極刑。公等競無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決之,豈是道理?”因詔曰:“凡有死刑,雖令即決,皆須二日中五覆奏。”又曰:“自今以后,門下省覆,有據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錄奏聞。”戴州刺史賈崇以所部有犯十惡者,被御史劾奏。太宗謂侍臣曰:“昔陶唐①大圣,其子丹朱甚不肖,夫以圣賢之訓、父子之親,尚不能使陶染變革、去惡從善。今遣刺史,化被下人,咸歸善道,豈可得也?諸州有犯十惡者,刺史不須從坐,但令明加糾訪科罪,庶可肅清奸惡。”魏征上疏曰:臣聞《書》曰:“臣聞《書》曰:‘明德慎罰’,‘惟刑恤哉!’《禮》云:‘為上易事,為下易知,則刑不煩矣。’故上播忠厚之誠,下竭股肱之力,然后太平之基不墜。當今道被華戎,功高宇宙,無思不服,無遠不臻。夫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故帝王不以貴賤親疏而輕重者也。”(節選自《貞觀政要·論刑法》)材料二:刑罰之要,在于明當,不在于重。茍不失有罪,雖捶撻②之薄,人莫敢犯;若容可僥幸,雖參夷③之嚴,不足懲禁。今內外官,欲邀當時之名,爭以深劾為無私,迭相敦厲,遂成風俗。陛下居九重之內,視人如赤子;百司分萬務之任,遇下如仇讎。謂宜敕示百僚,以惠元元之命。(節選自《資治通鑒·齊紀五》)[注]①陶唐:古帝名,即唐堯。②捶撻:用鞭子打。③參夷:誅三族,即父族、母族、妻族;或父、子、孫;或父母、兄弟、妻子。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但選公直A良善人B斷獄C允當者D增秩E賜金F即G奸偽H自息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征,同“證”,指證據,成語“無征不信”中的“征”意思與此相同。B.被,指覆蓋、惠及,與材料一中“當今道被華戎”的“被”意思相同。C.庶,大約、差不多,與《出師表》中“庶竭駑鈍”的“庶”意思相同。D.元元,指百姓,與“黎民、庶民、黎元、布衣、黔首”等詞意思相近。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和大臣在探討“獎懲公正公平”這一問題時,援引了古人事例:賣棺木的人想要發生瘟疫,并非希望人病死,只是這樣有利于棺木出售。B.大理寺丞張蘊古向太宗諫言,說李好德的言行按法律不應判罪,唐太宗打算從寬處理。但張蘊古泄密,遭到侍御使的彈劾,太宗下令斬殺蘊古。C.戴州刺史賈崇因為部下犯了重罪而被御史上奏彈劾,太宗認為古代先賢也無法使他們的子弟受到教化去惡從善,所以賈崇不應該受到連帶治罪。D.材料二中指出,當今中央和地方官吏為博取公正無私的美名,在朝廷的輪番敦促下,爭相用嚴刑峻法,以至于嚴刑峻法逐漸成了一種風氣習俗。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故帝王不以貴賤親疏而輕重者也。(2)陛下居九重之內,視人如赤子;百司分萬務之任,遇下如仇讎。14.材料二“刑罰之要,在于明當,不在于重”體現了“慎刑”的觀點,這一觀點在材料一中有哪些體現?三、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鳳簫吟(宋)韓縝鎖離愁、連綿無際,來時陌上初熏。繡幃人念遠,暗垂珠露,泣送征輪。長行長在眼,更重重、遠水孤云。但望極樓高,盡日目斷王孫。消魂。池塘別后,曾行處、綠妒輕裙。恁時攜素手,亂花飛絮里,緩步香茵。朱顏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長新。遍綠野,嬉游醉眠,莫負青春。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開始二句先從游子遠歸即賦別離說起。春風如醉,香氣似熏;陌上相會,情意綿綿,遺憾的是游子來去匆匆,才相會又將賦別離,惜別者的眼中,那連綿不斷的碧草,似乎深鎖著無限離愁,使人觸景傷情。B.“長行”兩句,將鏡頭從深閨轉到旅途中的游子經歷。他行行重行行,不見伊人倩影,但見遍地芳草,遠接重重云水,這里以云水襯出春野綠意。一“孤”字暗示了睹草思人的情懷。C.“恁時”三句,描寫眼前美景,呼應上文,愿人們毋須觸景傷情,當春回大地、綠滿田野之時,可以放懷宴游,到那時可不要辜負了青春好時光。D.這首詞巧妙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藝術手法,生動形象,把點點離愁化作可感之物,頗有空靈之美。16.請結合詞的下片,簡要分析詞人如何表達思想感情。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告誡人們要防微杜漸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南朝詩人鮑照在《代白頭吟》里說“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純潔。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中亦有類似語句:“__________,__________。”(3)荷花,別稱芙蓉。古人喜歡以“芙蓉”入詩,通過富有美感的意象表達對美好品格的追求,如:“__________,__________。”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山珍干菜家族中,金燦燦的黃花菜幾乎可與木耳齊名。黃花菜的名字很獨特,屬于典型的一名兩物,整株植物和干制后的花蕾,都叫黃花菜。世間長相相近的人有很多,同樣,自然界中(a)。譬如,素有忘憂草和母親花美稱的萱草花蕾,就和黃花菜的花蕾極為相似,極易弄混。黃花菜原本就(b),而是多種花蕾相似植物的統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萱草的花稱為“黃花菜”,就屬于這種情況。黃花菜能夠成為山珍干菜的上品,那一抹奇香異味【A】。黃花菜散發出的獨特香味,不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