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2025學年天津市八校聯考高三(上)期末語文試卷一、(9分,每小題9分)二、(9分,每小題9分)2.(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里使用的“命運”概念,是指生命有機體所具有的一種不可改變的、必然的行為趨勢、價值指向和最終歸宿。生存是生命的天命,因而生存就是一切生命不可改變的命運。同樣,如果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就不能維持人與自然這個生命共同體的可持續生存。因此,人類必須順勢而行,尊重自然生命,保護自然,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看作是人與自然這一生命共同體得以保全的必要條件。從古代的農業文明經過近代的工業文明到當代的生態文明,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歷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形成過程。農業文明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以自然為中心的。這種文明的主要生產方式是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這種生產是由“自然生命”直接進行的,因而是一種“自然性生產”——糧食是莊稼自己長出來的,而不是由人在生產過程中制造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莊稼”才是真正的“生產者”。農民在生產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在這種生產中,決定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的主要條件是自然條件。工業文明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工業生產的生產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質,從根本上決定了人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地位。工業生產已經不是人對自然的順從,而是對自然界的改造,從而創造一個在自然界本來不存在的“人造物”;整個生產過程都是由人進行的,人真正成為生產的主體,讓自然服從人的意志。從個別人的觀點看來,似乎“自動化生產”沒有人的參與,僅僅是自然物(機器、電腦)在進行生產。而實際上,在生產中勞動資料的運動,不過是人的“過去勞動”在運動,因而是人的“過去勞動”在進行生產,生產的全部產品,都是人的勞動的結果。因此,工業文明時代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與倫理意識,否定和取代了農業文明時代的自然中心主義的哲學與倫理意識。在這種哲學看來,自然不可脫離人而獨立存在,而只能依賴于主體(人)。在當代,我們所要構建的生態文明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現在,人們既看到了人類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認識到了維護自然生命系統的穩定與平衡的必要性。我們正在進行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對工業文明中形成的那種以人類為中心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否定,也是對農業文明的以自然為中心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簡單的拋棄,而是在吸收對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克服對立、走向和諧統一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經過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之后,我們要創建的新的文明,應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在這種文明中,人與自然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而不是爭奪各自利益的敵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成為生態哲學的最為重要的價值。但是,西方的生態學家們卻沉浸在自然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爭論之中,企圖用農業文明時代的自然中心主義的生態意識代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意識。馬克思曾經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我們當代所需要的生態哲學,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哲學。當代西方的自然中心主義生態哲學從根本上堵塞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也使得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失去了存在基礎。(摘編自劉福森《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哲學意蘊》)材料二:普里皮亞季不同于我到過的任何地方。表面上看,這個小城舒適宜人,我們人類為舒適生活創造的各種便利,這里應有盡有。它是為近5萬人精心設計的完美家園,然而今天的普里皮亞季渺無人煙。房屋外墻搖搖欲墜,窗戶玻璃破碎,房梁傾斜坍塌。這里的一切,從無人觀看的告示板,到科學教室里丟棄的計算尺,再到咖啡館里殘破的鋼琴,都凸顯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人類能夠喪失其需要的一切和珍視的一切。地球上只有我們人類有足夠的力量創造世界,然后再將其毀掉。1986年4月26日,普里皮亞季附近以“切爾諾貝利”之名為今人所知的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核電站的4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爆炸的肇因是規劃不周和人為失誤。爆炸后,輻射物質隨強風吹遍歐洲大部,含在雨滴和雪花里從空中落下,滲入許多國家的土壤和河流,最終進入了食物鏈。許多人說,切爾諾貝利事件是歷史上代價最慘重的環境災難。可悲的是,事實并非如此。20世紀大部分時間里,另一場災難在幾乎無人注意的情況下日復一日地在全球各地展開。它的成因也是規劃不周和人為失誤。它在無人知曉的狀況中靜悄悄地發生,它的影響比幾個不幸的國家土壤和河道遭到污染深遠得多,它就是我們時代真正的悲劇——我們星球上生物多樣性的螺旋式下滑。我們星球上的生命要真正旺盛蓬勃,廣泛的生物多樣性必不可少。只有當無數有機個體最充分地利用每一種資源、每一個機會的時候,只有當千百萬物種的生命相互關聯、彼此維持的時候,我們的星球才能有效運行。生物多樣性越豐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我們自己,就越安全。然而,人類現在的生活方式正在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退化。我們在過去幾十年間才慢慢明白,我們每個人生于斯長于斯的人類世界從來有其內在的不可持續性。但是,現在我們既然知道了,就要做出選擇。我們可以在我們建立的現代社會中忙于各種實在的追求,卻選擇對迫在眉睫的災難視而不見。我們也可以選擇改變。這個選擇可不那么簡單。畢竟,對已知的東西堅持固守、對未知的事物不予置信或心存恐懼乃人之常情。不過,如果我們現在行動起來,仍來得及痛改前非。(摘編自大衛?愛登堡《我們星球上的生命》,林華譯)(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才能可持續生存,這一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B.農業文明中,農業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主要由自然條件決定,農民的作用只是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數量。C.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是在拋棄以前的文明、吸收對立面所包含的因素的基礎上螺旋式上升過程。D.切爾諾貝利事件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其放出的輻射物質在自然條件下最終會反噬人類自身。(2)根據材料,填入示意圖空缺處的內容,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人順應自然B.②以人類為中心C③生態文明D.④生物多樣性理念(3)下列選項,最符合材料二提到的“生物多樣性”意義的一項是()A.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B.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黃帝內經》)C.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D.自然高遠,無比神通。(《禮記》)三、(15分,每小題25分)3.(2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郭仲產云:“按地理志,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山,蓋郡縣居治無恒故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草,或方似笥,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巖所余,比之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①,偕嶺衡疑②;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神盂涂所處。《山海經》曰:“夏后啟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訟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純云:“丹山在丹陽,屬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陽。精魂為草,是為靈芝。”所謂“‘巫山之女,高丘之阻,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號朝云焉。”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注】①岷峨:岷山、峨眉山。②衡疑:衡山、九疑山。(選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有刪改)材料二: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廟后,山半有石壇,平曠。傳云:“夏禹見神女,授符書于此。”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節選自陸游《入蜀記》)材料三白居易除蘇州刺史,自峽沿流赴郡。時秭歸縣繁知一,聞居易將過巫山,先于神女祠粉壁大署之曰:“蘇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詩。為報高丘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詞。”居易睹題處暢然,邀知一至曰:“歷陽劉郎中劉禹錫,三年理白帝,欲作一詩于此,怯而不為。罷郡經過,悉去千余詩,但留沈云卿、王促烈、李正已、皇甫茂政四章而已。此四章者,乃古今之絕唱也,人造次不合為之。白居易吟四篇詩,與繁生同濟,而竟不為。(選自宋朝《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八?文章一,有刪改)(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比之諸嶺比:鄰近B.其翼附群山翼:遮蔽C.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悉:全,都D.與繁生同濟濟:渡水(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不賂者以賂者喪B.夏后啟之臣孟涂仰觀宇宙之大C.又帝女居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D.先于神女祠粉壁大署之何以異于鄒敵楚哉(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B.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C.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D.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4)下列有關文中加點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永元十二年,使用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始設年號。《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蘭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都是這種紀年法。B.季女,即年齡最小的女兒。古時以伯仲叔季為兄弟排行,《鴻門宴》中“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季父就是最小的叔父。C猿鳴、猿啼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常見意象,多象征一種悲傷的感情。杜甫《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白居易《琵琶行》中“杜鵑啼血猿哀鳴”,都有此意。D.除,古可指授予官職,如《陳情表》中“除臣洗馬”。古代常用以表示授予官職的詞還有征、辟、拜、選等。(5)下列對三則材料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A.新崩灘的山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過一次,晉太元二年又崩塌過一次。形狀各異的石頭都是從山崖上滾落下來的,使得江水更洶涌,新崩灘也因此得名。B.陸游筆下巫山既“神”又“奇”。峰巒上插霄漢,下入江中,每八月十五月明之夜,絲竹猿聲達旦方止,神女峰上白云浮游等,都體現了它“奇”的特點。C.白居易路過巫山,看到繁知一在神女祠的題詩后,心情很舒暢,在講述了劉禹錫不敢在此作詩的軼事后,欣然吟誦詩歌題于粉墻之上。D.三則材料都可體現巫峽一帶山水風貌獨特,第一、二則材料側重于自然地理的描繪和神話傳說,多正面描寫;第三則材料主要是人物軼事的記錄,側重于側面烘托。(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②此四章者,乃古今之絕唱也,人造次不合為之。(7)歷代文人在巫山、巫峽留下了許多精彩的詩篇,正如繁知一所說:“行到巫山必有詩。”請結合三則材料,概括巫山巫峽吸引詩人為之歌詠的原因。四、(25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贈傅都曹【注】別【南北朝】鮑照輕鴻戲江潭,孤雁集洲沚。邂逅兩相親,緣念共無已。風雨好東西,一隔頓萬里。追憶棲宿時,聲容滿心耳。落日川渚寒,愁云繞天起。短翮不能翔,徘徊煙霧里。【注】都曹:都官尚書屬下的曹官。(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本詩體裁上屬于古體詩,題材上屬于送別詩,是作者贈別友人傅都曹時所作,總體上層次分明,整齊有序。B.首二句分別寫了“鴻”與“雁”兩種飛禽,“鴻”喻指自己,“雁”喻指傅都曹,表達出作者對朋友的尊敬。C.三、四句寫二人雖然是萍水相逢,但情意相投,兩兩相親,以致雙方都認為這緣分與思念不會終結。D.“風雨”四句,寫在分別之時,詩人追憶起相處的時光,心里滿是友人的聲容,表現出濃濃的惜別之情。(2)下面三句詩,你認為哪句在原詩中的作用與本詩九、十兩句在詩中的作用相同?并分別分析。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詩經?衛風?氓》)②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歸園田居》)③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我們常常從前人的詩詞文賦中獲得人生價值的啟示:《屈原列傳》中“(1),(2)”教會我們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自持:《蜀相》中諸葛亮“(3),兩朝開濟老臣心”讓我們體會鞠躬盡瘁的偉大;《陳情表》中“(4),愿乞終養”讓我們懂得孝親溫情,感恩回報:《沁園春?長沙》中“到中流擊水,(5)”也會在我們迷茫頹喪時給我們斗志;孔子“(6),任重而道遠”的諄諄教導,更讓吾輩青年看到自己的責任擔當。五、(22分)6.(22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題。踏雪尋梅趙日超①1月28日,飛雪降臨之時,在梅花盛開之際,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踏雪尋梅,來到老淮安駙馬巷,瞻仰了一所外表樸實但卻享譽中外的民居——周恩來故居。②這所民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組成,雅致的建筑風格,昭示了周恩來光輝、偉大而圣潔的一生。雪花飄飄,寒香縈繞,故居門前,我深情地凝視“周恩來同志故居”七字匾額,心潮起伏,緘默無語,追憶偉人童年的故事……③進入故居大門,一股股蠟梅花香撲鼻而來,沁入心肺,蕩人心旌。故居負責人告訴我: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容貌俊美又聰慧機敏,她排解家庭矛盾的重要秘訣之一就是“求同存異”。當年她帶著幼小的恩來,讓恩來在耳濡目染中學到了許多辦事容人的方法。恩來的嗣母(小嬸母)陳氏出身于書香門第,性情溫和,待人真誠,有一定的文學修養。恩來四五歲時,就跟她認字、習書法、吟誦古詩詞。乳母蔣江氏是位心地善良、勤儉樸實、為人耿直而又不巴結權貴的勞動婦女。她常帶幼小的恩來到后院的空地上種瓜種菜,栽樹栽花,給了他慈母般的關懷,后院的蠟梅就是恩來童年時在乳母蔣江氏帶領下親手栽植的。她還帶恩來到自家的小院里,讓恩來接觸窮苦人家的孩子,感受社會底層人的生活。周恩來的力量來自三位媽媽,來自百姓。當上總理后,周恩來多次提及這位勤勞樸實的乳母,提及當年栽蠟梅、種瓜的情景。④梅香牽引我前行。在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我找到了素心蠟梅“臨寒獨自開”的原因所在。1903年,剛滿5歲的恩來遵祖訓入家塾館讀書。他聰明好學,記憶力過人。6歲時,恩來移居清江浦外祖父家,在那里恩來先后讀了外祖父家的《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等大量藏書。他終日手不釋卷,還經常挑燈夜讀。周恩來從小就懂得生活的艱難。10歲時,恩來的父親經常外出,他開始照管家里的柴、米、油、鹽,外出應酬,特殊的磨難使恩來從小就練就同他年齡不相稱的精明周到的辦事能力和勤勞儉樸的生活作風。他把家族親戚的生辰、忌日一一寫下來貼在墻上,到了日子便去張羅應酬。他的幾套料子服裝,破了又精心織補,穿了幾十年。這是周總理對乳母品德的傳承。⑤沿著梅香,我們來到了后院蠟梅樹旁。雪花落在花枝上,散漫著熱情燦爛的芳香,微風輕輕一吹,所有的生命便柔情蕩漾、活潑跳動起來。看著密密的淡黃的花朵,導游介紹說,這棵葉片發黃的梅花樹,名叫素心蠟梅,為蠟梅中最為名貴的品種。后來,人們為懷念乳母和周總理高尚的人格,稱之為“一品梅樹”。每年寒冬臘月,蠟梅傲骨錚錚,純黃的花蕊競相綻放,色澤明亮,濃香純正,沁人心脾。童年的周恩來在這里曾得到了眾多親人的憐恤和疼愛,受到了多種性格的影響,生母、嗣母和乳母使周恩來受到了不同性格涵養的熏陶,塑造了他樸實、正直、進取、熱情的品質,這是日后周恩來建大功、立大業的重要淵源。我順手擷取一朵盛開的臘梅花放在鼻尖,一股幽香直入心肺,仿佛五臟六腑都被薰香了。⑥梅花香自苦寒來。1898年,周恩來出生前,在當地鎮北的缽池山上,有一個傳說,有一種與“鳳凰”齊名的神鳥叫“鸞”。這種羽毛斑斕的神鳥一出現,普天之下將苦難盡逝,富庶安康。周家人都祈望這個新生的嬰兒能夠具有缽池山神鳥的品格和智慧,于是給他起乳名為“大鸞”,學名恩來,字翔宇。然而,童年的大鸞過繼給小叔父僅兩個月,小叔父便去世了。1907年,恩來9歲時,已逐漸破落的周家,全靠借債度日,操勞過度的生母萬氏和嗣母陳氏不幸先后病逝。年幼的恩來經常出入當鋪,還要去叩富人家的大門借債,直視各種冷面孔。于是,幼小的恩來養成了梅花般傲霜斗雪的性格,開始萌生仇恨舊社會的火種,痛恨為富不仁的人,開始同情并樂意接近窮苦的勞動人民,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⑦我靜靜地站在素心蠟梅旁,微風吹拂著百年蠟梅,一片雪花飄入我的鼻孔,刺激著我愉悅的神經,這可是一品梅的花香。這時一幅幅畫面浮現在我的眼前:少年時,恩來多次與小伙伴登上淮安古老的鎮淮樓,游覽沈坤狀元樓、吳承恩故居“射陽簃(yí,樓閣旁的小屋)”,瞻仰巾幗英豪梁紅玉祠堂等多處名勝遺跡。故鄉野梅臨寒綻放的清香、風土人情、英雄豪杰的壯舉,孕育了恩來梅花般的品格。1958年,周恩來在接見淮安縣委負責人時,談到與小伙伴去梁紅玉祠堂的情景,并“令人吃驚”地背誦出祠堂中梁紅玉塑像旁的泥金楹聯。鎮淮樓東面還坐落著清朝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的祠堂。鴉片戰爭中,關天培于虎門炮臺抗擊英軍,壯烈犧牲。梅花喜歡漫天雪,1939年3月,周恩來在祖龗紹興談到抗日主張時,深情地背誦起林則徐悼念關天培的對聯,勉勵大家發揚關天培的英雄精神,團結抗戰。這就是周恩來對梅花品質的弘揚。⑧梅香散發滿院詩。1984年10月29日,胡耀邦瞻仰周恩來故居時,揮毫寫下了“全黨楷模”四個大字。(此文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A.本文采用了多種寫作手法,如疊詞、想象、象征等。其中運用象征的手法,用雪中梅的特性象征周恩來樸實、正直、進取、熱情等思想品格。B.文中寫到周家人以家鄉傳說中神鳥——“鸞”給周恩來命名,這寄托了對他的美好期望,這美好的名字也激勵了周恩來立下高遠的志向。C.文中第⑦段兩次寫到周恩來背誦對聯的情景,意在表現周恩來極強的記憶力和其對梁紅玉與關天培的懷念之情。D.本文在動詞和形容詞的使用上很有表現力,用“蕩漾”“跳動”等詞寫出梅的生命活力,用“熱情燦爛”等詞表現出梅花香氣的馥郁濃烈。E.文章最后一段與開頭呼應,借“全黨楷模”四字集中概括了周恩來偉大崇高的精神品質,表達了作者對周恩來的無比崇敬之情。(2)文章第②段最后寫到“追憶偉人童年的故事”,請概括介紹作者所寫的周恩來的童年故事。(3)結合文章內容指出標題“踏雪尋梅”在文中的含義,指出并分析“尋梅”在文章結構上作用。(4)第(1)題中提到“梅”象征的周恩來的一些精神品格,文中借“梅”還寫了他的什么品格?所學課本中同樣具有這種精神的人物,請舉一例加以介紹評析。六、(10分)7.(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中國鄉土社會是“熟人”的社會,其社會結構是“差序格局”,這與西洋社會的團體格局不同,西洋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里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扎,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會亂。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像《紅樓夢》賈家的大觀園里,可以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后來更多了,什么寶琴、岫云,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1)文中畫波浪線部分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指出并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2)請依據《鄉土中國》“差序格局”理論將《紅樓夢》中的相關人物填寫在圖中的相應位置。①父母:、王夫人;②哥嫂:賈璉、;③姐妹:、賈探春;④妻子:;⑤戀人知己:;⑥朋友:秦鐘、蔣玉菡;⑦仆人:、茗煙。七、作文(60分)8.(60分)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底氣”,指源于某種因素而產生的信心。蘇武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能夠大義凜然,威式不屈,是有底氣的;梁啟超在演講時說自己“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這種謙虛中的自負,是有底氣的;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種胸懷氣魄,也是有底氣……一個人的“底氣”,來源有很多。請結合上述材料,聯系個人的體驗和思考,談談當代青年人的“底氣”。要求:自選角度,自擬標題;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2024-2025學年天津市八校聯考高三(上)期末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9分,每小題9分)二、(9分,每小題9分)2.(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里使用的“命運”概念,是指生命有機體所具有的一種不可改變的、必然的行為趨勢、價值指向和最終歸宿。生存是生命的天命,因而生存就是一切生命不可改變的命運。同樣,如果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就不能維持人與自然這個生命共同體的可持續生存。因此,人類必須順勢而行,尊重自然生命,保護自然,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看作是人與自然這一生命共同體得以保全的必要條件。從古代的農業文明經過近代的工業文明到當代的生態文明,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歷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形成過程。農業文明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以自然為中心的。這種文明的主要生產方式是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這種生產是由“自然生命”直接進行的,因而是一種“自然性生產”——糧食是莊稼自己長出來的,而不是由人在生產過程中制造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莊稼”才是真正的“生產者”。農民在生產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在這種生產中,決定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的主要條件是自然條件。工業文明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工業生產的生產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質,從根本上決定了人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地位。工業生產已經不是人對自然的順從,而是對自然界的改造,從而創造一個在自然界本來不存在的“人造物”;整個生產過程都是由人進行的,人真正成為生產的主體,讓自然服從人的意志。從個別人的觀點看來,似乎“自動化生產”沒有人的參與,僅僅是自然物(機器、電腦)在進行生產。而實際上,在生產中勞動資料的運動,不過是人的“過去勞動”在運動,因而是人的“過去勞動”在進行生產,生產的全部產品,都是人的勞動的結果。因此,工業文明時代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與倫理意識,否定和取代了農業文明時代的自然中心主義的哲學與倫理意識。在這種哲學看來,自然不可脫離人而獨立存在,而只能依賴于主體(人)。在當代,我們所要構建的生態文明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現在,人們既看到了人類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認識到了維護自然生命系統的穩定與平衡的必要性。我們正在進行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對工業文明中形成的那種以人類為中心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否定,也是對農業文明的以自然為中心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簡單的拋棄,而是在吸收對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克服對立、走向和諧統一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經過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之后,我們要創建的新的文明,應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在這種文明中,人與自然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而不是爭奪各自利益的敵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成為生態哲學的最為重要的價值。但是,西方的生態學家們卻沉浸在自然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爭論之中,企圖用農業文明時代的自然中心主義的生態意識代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意識。馬克思曾經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我們當代所需要的生態哲學,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哲學。當代西方的自然中心主義生態哲學從根本上堵塞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也使得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失去了存在基礎。(摘編自劉福森《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哲學意蘊》)材料二:普里皮亞季不同于我到過的任何地方。表面上看,這個小城舒適宜人,我們人類為舒適生活創造的各種便利,這里應有盡有。它是為近5萬人精心設計的完美家園,然而今天的普里皮亞季渺無人煙。房屋外墻搖搖欲墜,窗戶玻璃破碎,房梁傾斜坍塌。這里的一切,從無人觀看的告示板,到科學教室里丟棄的計算尺,再到咖啡館里殘破的鋼琴,都凸顯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人類能夠喪失其需要的一切和珍視的一切。地球上只有我們人類有足夠的力量創造世界,然后再將其毀掉。1986年4月26日,普里皮亞季附近以“切爾諾貝利”之名為今人所知的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核電站的4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爆炸的肇因是規劃不周和人為失誤。爆炸后,輻射物質隨強風吹遍歐洲大部,含在雨滴和雪花里從空中落下,滲入許多國家的土壤和河流,最終進入了食物鏈。許多人說,切爾諾貝利事件是歷史上代價最慘重的環境災難。可悲的是,事實并非如此。20世紀大部分時間里,另一場災難在幾乎無人注意的情況下日復一日地在全球各地展開。它的成因也是規劃不周和人為失誤。它在無人知曉的狀況中靜悄悄地發生,它的影響比幾個不幸的國家土壤和河道遭到污染深遠得多,它就是我們時代真正的悲劇——我們星球上生物多樣性的螺旋式下滑。我們星球上的生命要真正旺盛蓬勃,廣泛的生物多樣性必不可少。只有當無數有機個體最充分地利用每一種資源、每一個機會的時候,只有當千百萬物種的生命相互關聯、彼此維持的時候,我們的星球才能有效運行。生物多樣性越豐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我們自己,就越安全。然而,人類現在的生活方式正在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退化。我們在過去幾十年間才慢慢明白,我們每個人生于斯長于斯的人類世界從來有其內在的不可持續性。但是,現在我們既然知道了,就要做出選擇。我們可以在我們建立的現代社會中忙于各種實在的追求,卻選擇對迫在眉睫的災難視而不見。我們也可以選擇改變。這個選擇可不那么簡單。畢竟,對已知的東西堅持固守、對未知的事物不予置信或心存恐懼乃人之常情。不過,如果我們現在行動起來,仍來得及痛改前非。(摘編自大衛?愛登堡《我們星球上的生命》,林華譯)(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才能可持續生存,這一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B.農業文明中,農業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主要由自然條件決定,農民的作用只是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數量。C.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是在拋棄以前的文明、吸收對立面所包含的因素的基礎上螺旋式上升過程。D.切爾諾貝利事件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其放出的輻射物質在自然條件下最終會反噬人類自身。(2)根據材料,填入示意圖空缺處的內容,不正確的一項是(D)A.①人順應自然B.②以人類為中心C③生態文明D.④生物多樣性理念(3)下列選項,最符合材料二提到的“生物多樣性”意義的一項是(C)A.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B.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黃帝內經》)C.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D.自然高遠,無比神通。(《禮記》)【解答】(1)C.“在拋棄以前的文明、吸收對立面所包含的因素的基礎上”錯誤,原文為“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簡單的拋棄,而是在吸收對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選項表述絕對,曲解文意。故選C。(2)A.①對應“人改造自然”“二者和諧統一”,結合材料一第三段“這種生產是由‘自然生命’直接進行的”“糧食是莊稼自己長出來的,而不是由人在生產過程中制造出來的”句得出:人順應自然。B.②對應“以自然為中心”“人與自然共生”,結合材料一第四段“工業文明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句得出:以人類為中心。C.③本空與“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相對,結合材料一第五段“我們所要構建的生態文明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得出:生態文明。D.④本空對應“自然中心主義”“天類中心主義”,結合材料一第五段“我們要創建的新的文明,應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在這種文明中,人與自然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得出:生命共同體理念。故選D。(3)A.如果不違背農作物耕種的時節進行生產,那么糧食就會吃不完。這體現了一種遵循自然規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理念。B.天覆蓋著大地,大地承載著萬物,萬物都齊備了,但在這所有的事物中,沒有比人更寶貴的。它強調了人的價值在天地萬物之中的重要地位,認為人是最尊貴的。C.天地和我一起生存,萬物和我合為一體。這表達了一種人與自然緊密相連、融合統一的觀念,體現的古代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點。D.大自然廣闊高遠,有著無可比擬的神奇力量。它表達了對自然力量的一種贊美和敬畏,認為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的。故選C。答案:(1)C(2)D(3)C三、(15分,每小題25分)3.(2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郭仲產云:“按地理志,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山,蓋郡縣居治無恒故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草,或方似笥,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巖所余,比之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①,偕嶺衡疑②;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神盂涂所處。《山海經》曰:“夏后啟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訟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純云:“丹山在丹陽,屬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陽。精魂為草,是為靈芝。”所謂“‘巫山之女,高丘之阻,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號朝云焉。”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注】①岷峨:岷山、峨眉山。②衡疑:衡山、九疑山。(選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有刪改)材料二: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廟后,山半有石壇,平曠。傳云:“夏禹見神女,授符書于此。”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節選自陸游《入蜀記》)材料三白居易除蘇州刺史,自峽沿流赴郡。時秭歸縣繁知一,聞居易將過巫山,先于神女祠粉壁大署之曰:“蘇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詩。為報高丘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詞。”居易睹題處暢然,邀知一至曰:“歷陽劉郎中劉禹錫,三年理白帝,欲作一詩于此,怯而不為。罷郡經過,悉去千余詩,但留沈云卿、王促烈、李正已、皇甫茂政四章而已。此四章者,乃古今之絕唱也,人造次不合為之。白居易吟四篇詩,與繁生同濟,而竟不為。(選自宋朝《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八?文章一,有刪改)(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A.比之諸嶺比:鄰近B.其翼附群山翼:遮蔽C.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悉:全,都D.與繁生同濟濟:渡水(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C)A.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不賂者以賂者喪B.夏后啟之臣孟涂仰觀宇宙之大C.又帝女居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D.先于神女祠粉壁大署之何以異于鄒敵楚哉(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B)A.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B.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C.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D.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4)下列有關文中加點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A.永元十二年,使用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始設年號。《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蘭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都是這種紀年法。B.季女,即年齡最小的女兒。古時以伯仲叔季為兄弟排行,《鴻門宴》中“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季父就是最小的叔父。C猿鳴、猿啼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常見意象,多象征一種悲傷的感情。杜甫《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白居易《琵琶行》中“杜鵑啼血猿哀鳴”,都有此意。D.除,古可指授予官職,如《陳情表》中“除臣洗馬”。古代常用以表示授予官職的詞還有征、辟、拜、選等。(5)下列對三則材料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C)A.新崩灘的山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過一次,晉太元二年又崩塌過一次。形狀各異的石頭都是從山崖上滾落下來的,使得江水更洶涌,新崩灘也因此得名。B.陸游筆下巫山既“神”又“奇”。峰巒上插霄漢,下入江中,每八月十五月明之夜,絲竹猿聲達旦方止,神女峰上白云浮游等,都體現了它“奇”的特點。C.白居易路過巫山,看到繁知一在神女祠的題詩后,心情很舒暢,在講述了劉禹錫不敢在此作詩的軼事后,欣然吟誦詩歌題于粉墻之上。D.三則材料都可體現巫峽一帶山水風貌獨特,第一、二則材料側重于自然地理的描繪和神話傳說,多正面描寫;第三則材料主要是人物軼事的記錄,側重于側面烘托。(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②此四章者,乃古今之絕唱也,人造次不合為之。(7)歷代文人在巫山、巫峽留下了許多精彩的詩篇,正如繁知一所說:“行到巫山必有詩。”請結合三則材料,概括巫山巫峽吸引詩人為之歌詠的原因。【解答】(1)A.有誤,比:比較,相比于。句意:比起其他各個山嶺。故選A。(2)A.連詞,表目的,來/介詞,因為。B.結構助詞,的/助詞,定語后置句的標志。C.均為兼詞,于此,在這里。D.介詞,在/介詞,和,同。故選C。(3)句意: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無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幾片白云,就像鳳凰、仙鶴在飛舞徘徊,很長時間都沒有散去,也是覺得很奇異的一一個現象啊。“天宇晴霽”是主謂結構,中間不斷開,排除AC;“白云數片”定語后置,做后面動態描寫的主語,不宜斷開,排除D。故選B。(4)A.有誤,《蘭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為年號干支兼用,永和為年號,癸丑為干支。故選A。(5)C.“欣然吟誦詩歌題于粉墻之上”有誤,原文表述為“白居易吟四篇詩,與繁生同濟,而竟不為”,大意是“白居易吟詠完這四首詩,便和繁知一渡江而去,而沒有在此題寫詩篇”。白居易最后沒有題詩。故選C。(6)①補出省略主語“(大巫山的高)”;非惟:不只;抗峰岷峨,偕嶺衡疑為省略,應補充“于”,翻譯成“與”;抗、偕:爭高低、共并列、匹敵、抗衡、不相上下等。譯文:(大巫山的高)不只是三峽所沒有,而且應當與岷山、峨眉山爭高低,和衡山、九疑山共并列。②此四章者,乃古今之絕唱也:判斷句;造次:輕易、隨便、輕率;不合:不應該。譯文:這四首詩,是古今詩文最高水平的詩,一般人輕易不應當再寫(和巫山有關的)詩了。(7)材料一說到“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草,或方似笥,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此地地勢險要、風景獨特;還說到“比之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此地山勢高聳,巫峽景色秀美;還說到“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材料二說到“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這里有猿啼悲戚,神女峰纖細峻峭等;材料一說到“《山海經》曰……天帝之季女……”,材料二“夏禹見神女,授符書于此”,此地有豐富的神話傳說,能引發詩人充分的想象;材料三說到“居易睹題處暢然,邀知一至曰:歷陽劉郎中劉禹錫,三年理白帝,欲作一詩于此,怯而不為。罷郡經過,悉去千余詩,但留沈云卿、王促烈、李正已、皇甫茂政四章而已”。歷代文人墨客多在這里留下得意作品,可以給后世文人以激勵。答案:(1)A(2)C(3)B(4)A(5)C(6)①(大巫山的高)不只是三峽所沒有,而且應當與岷山、峨眉山爭高低,和衡山、九疑山共并列。②這四首詩,是古今詩文最高水平的詩,一般人輕易不應當再寫(和巫山有關的)詩了。(7)①地勢險要、風景獨特。巫山山勢高聳,巫峽景色秀美、猿啼悲戚,神女峰纖細峻峭等。②此地有豐富的神話傳說,能引發詩人充分的想象。③歷代文人墨客多在這里留下得意作品,可以給后世文人以激勵。參考譯文:材料一:長江繼續向東流,經過巫峽。巫峽是杜宇王時派人鑿開用來通江水的。郭仲產說:“按照《漢書?地理志》,巫山在巫山縣城西南,可是現在巫山在巫山縣城的東邊,這大概是郡縣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緣故吧!”長江經過巫峽,往東流去,經過新崩灘。這山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過一次,晉太元二年又崩塌過一次。崩塌的時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幾十丈高的浪頭。現在灘上的石頭,有些圓的象簞,有些方的象笥,象這樣一類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滾落下來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洶涌,所以叫它做新崩灘。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個山嶺,還算是高聳突出的。新崩灘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峽所沒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爭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像翅膀一樣遮護統領周圍的各個山峰,高與云平,還要到霄漢去衡量它們的高低啊!神人孟涂就居住在這大巫山上。《山海經》記載:“夏朝君主啟的臣子孟涂,這人在巴地主管神靈之事。巴地的人到孟涂那里訴訟,孟涂把那衣服_上有血的人抓起來了,被抓的人請求饒命,孟涂赦免了他,讓他居住在這丹山的西邊。”郭景純給《山海經》作注說:“丹山在丹陽,屬巴地。”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兒也住在那里。宋玉所說:“天帝最小的女兒名叫瑤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靈魂變成草,這就是靈芝。”記載“神女離別楚懷王時自敘:‘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險要的地方,早.上變為朝云,晚上變為雨霧,早早晚晚,都在陽臺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說。因此楚懷王為神女立廟,叫做朝云。’這一段從頭到尾全長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峽,是根據巫山而得名的。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凄慘悲涼,在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凄涼得令人眼淚打濕衣裳。”材料二:二十三日,經過巫山凝真觀時,參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說的巫山神女。祠廟正對著巫山,峰巒高聳沖上云霄,山腳徑直插入江水中。人們議論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見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纖細峻峭,適宜作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的人說:“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照的時候,就能聽到優美的音樂,在峰頂上往返行走,能聽到山上的猿猴啼叫,到天明才漸漸停止。”廟的后邊的半山腰中有個石壇,比較平坦。傳說:“夏禹碰到神女,神女在這個地方把神符送給夏禹。”在石壇上看有十二座山峰,就像屏障一樣。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無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幾片白云,就像鳳凰、仙鶴在飛舞徘徊,很長時間都沒有散去,也是覺得很奇異的一個現象啊。材料三:白居易調任蘇州刺史時,他過三峽沿江而下去赴任,當時秭歸縣的繁知一,聽說白居易要過巫山,他事先在神女祠的粉墻上用大字書寫了一首詩:“蘇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詩。為報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詞。”白居易看到題詩心情很舒暢,使邀請繁知一,說:歷陽郎中劉禹錫,治理白帝城三年(劉禹錫曾任夔州刺史),曾想在這里寫一首詩,卻因為膽怯而沒有寫。他離開這里的時候,認真讀了一千多首寫巫山的詩,他認為只有沈全期、王無兢、李端和皇甫冉的四首最好,這四首詩,是古今詩文的最高水平,一般人輕易不應當再寫(和巫山有關的)詩了。白居易吟詠完這四首詩,便和繁知一渡江而去,而沒有在此題寫詩篇。四、(25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贈傅都曹【注】別【南北朝】鮑照輕鴻戲江潭,孤雁集洲沚。邂逅兩相親,緣念共無已。風雨好東西,一隔頓萬里。追憶棲宿時,聲容滿心耳。落日川渚寒,愁云繞天起。短翮不能翔,徘徊煙霧里。【注】都曹:都官尚書屬下的曹官。(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B)A.本詩體裁上屬于古體詩,題材上屬于送別詩,是作者贈別友人傅都曹時所作,總體上層次分明,整齊有序。B.首二句分別寫了“鴻”與“雁”兩種飛禽,“鴻”喻指自己,“雁”喻指傅都曹,表達出作者對朋友的尊敬。C.三、四句寫二人雖然是萍水相逢,但情意相投,兩兩相親,以致雙方都認為這緣分與思念不會終結。D.“風雨”四句,寫在分別之時,詩人追憶起相處的時光,心里滿是友人的聲容,表現出濃濃的惜別之情。(2)下面三句詩,你認為哪句在原詩中的作用與本詩九、十兩句在詩中的作用相同?并分別分析。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詩經?衛風?氓》)②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歸園田居》)③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解答】(1)B.“‘鴻’喻指自己,‘雁’喻指傅都曹”錯,“鴻”實喻指傅都曹,“雁”為作者自喻,表達出作者對朋友的尊敬。故選B。(2)本詩九、十兩句:“落日川渚寒,愁云繞天起。”這兩句描繪了一幅傍晚時分江邊寒冷、天空布滿憂愁之云的畫面,為整首詩營造了一種離別的凄涼氛圍,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惆悵情緒。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詩經?衛風?氓》)這句詩運用了比興的手法。暗示女主人公容顏日漸憔悴衰老,其品行無過,其美貌不再,因此丈夫(氓)對其不在珍惜愛戀,進而反映出丈夫的“二三其德”。②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歸園田居》)這兩句運用比喻的方法,以“羈鳥”“池魚”自比,表達對擺脫官場束縛的渴望以及歸隱田園獲得自由的迫切心情。③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這句詩描寫了在一個酒宴上人們因為即將到來的離別而無法盡情歡樂的情景,夜晚的江面上映照著月亮,顯得格外冷清。這句話同樣創造了一個充滿傷感氣氛的畫面,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有力地烘托了詩人內心悲愁凄苦無奈的情感。因此,在營造離別情境方面的作用與本詩九、十兩句相似。答案:(1)B(2)句③中“別時茫茫江浸月”與“落日川渚寒,愁云繞天起”兩句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等。詩人在與友人分別之時,江水廣闊迷茫,月色隨波浮動,營造出凄迷的景象,有力地烘托了詩人內心悲愁凄苦無奈的情感。“落日川渚寒,愁云繞天起”,落日使小洲的寒意轉濃,愁云更繞天際彌漫而起,營造出凄涼悲愁的氛圍,烘托出詩人與友人分別后內心的憂愁悲傷寂寥之情。譯文:輕快的飛鴻戲耍在水邊,離群的孤雁棲息在小渚。不期而遇竟能相愛相親,情意深長彼此永無終止。遭風遇雨只得東西分飛,頃刻之間便已相隔萬里。回想那雙宿雙棲的情景,你的音容充滿我的心耳。落日使小洲的寒意轉濃,愁云更繞天際彌漫而起。短小的翅膀哪能高飛遠翔,孤獨徘徊在寒煙濃霧里。賞析:這首詩是鮑照贈朋友詩中的代表作。由于通篇用“比”體,雖是一般古詩,卻有著濃郁的樂府民歌氣息。自漢魏以來,在文人作家所寫的古詩中,這一首還是很有創造性的。全詩十二句,每四句一節,共三節。“輕鴻”四句寫與傅都曹志趣相投,親切訂交。“風雨”四句,寫兩人分手惜別時情景。“落日”四句,設想別后離愁,并寫自己看不到出路的苦悶。從結構看,并無什么大的起伏波瀾,只是閑閑說起,悵悵結束。然而感情深摯,思緒萬千,體現了詩人一腔孤憤。全詩以“鴻”喻傅都曹,以“雁”自喻,此甚易知。但鄭玄《毛詩箋》:“小曰雁,大曰鴻。”古人往往以鴻鵠并稱而以鳧雁對舉,鴻鵠象征清高,鳧雁則跡近微賤,可見此詩一開頭便有揚傅而抑己的傾向,顯得傅尊而己卑。而在“鴻”字上,詩人更著一“輕”字,“輕”自然有可能軒翥于高空;而在“雁”上卻用了一個“孤”字,“孤”者,離群索居,寂寥無侶之謂。而“戲江潭”與“集洲沚”,一則高翔遨戲,一則獨自幽棲,不僅動靜不同,抑且有得意與失志之分。這兩句看似客觀描述,實已兩相對照,說明彼此命運若云泥之懸殊。不過當二人無心邂逅,卻又過從甚密,兩兩相親。“邂逅”句表面上似平鋪直敘,實際上已隱含一層轉折;而第四句“緣念共無已”則又深入一層。“緣”者緣分,“念”者思念,“無已”,無終盡之謂。夫緣分無終盡,思念亦無終盡,非但作者對傅“緣念無已”,即傅對作者亦復如是,此正所謂“共無已”。這兩句本寫雙方交誼篤厚,情深意愜,卻以極平淡之筆出之,仿佛毫不著力。這就叫舉重若輕,好整以暇。第二節第一句“風雨好東西”,頗費解。錢仲聯先生《鮑參軍集注增補》引張玉谷《古詩賞析》云:“言遭風雨而東西分飛也。”則“好”字無著落。錢增補云:“按,‘風雨’句‘好’字去聲。語本于《尚書?洪范》:‘星有好風,星有好雨。’《偽孔傳》:‘箕星好風,畢星好雨。’孔穎達《正義》:‘箕,東方木宿。畢,西方金宿。’”按:錢所引證皆是。“好”與“善”無論為形容詞、名詞或動詞,皆屬同義。如言“好謀善斷”,即善謀善斷也。《洪范》之意,蓋言東方箕星善于引起刮風,西方畢星善于招來下雨。鮑照此句則近于倒裝,言東方之星善風,西方之星善雨,風雨方向不一,則鴻與雁亦隨之不得不分飛兩地,故下文緊接“一隔頓萬里”,“頓”者頓時、立即之謂。語近夸張,故情彌激切。且人在相聚時每當境不覺,及別后追思,則有不可驟得之感。所以作者此處乃把筆鋒掉轉,“追憶”二句蓋設想別后回憶當初同在一處“棲宿”之時(聞人倓《古詩箋》引《禽經》:“凡禽,林曰棲,水曰宿),則‘心耳’之間充滿了彼此的‘聲容’“。這里流露別后互相思念之情已溢于言表,卻全從側面虛寫,文勢雖小有跌宕,仍不顯得著力。如果反復詠嘆,自會覺得一往情深。謝靈運寫情,多從內心矛盾曲折處進行峭硬的刻畫,不深思冥索不易體會;而鮑照則多以自然平淡出之,仿佛古人說的“有若無,實若虛”。但鮑詩寫情多發自肺腑,稍加咀嚼,便回味無窮。最后四句,乍看全是景語,實則句句抒情。“落日”本身就是孤寂的象征,因日落而川渚生寒,則孤寂中帶出了凄涼蕭瑟的苦味。“愁云”句明點“愁”字,而“愁云”竟多得“繞天起”,則愁之不得解脫可想而知。“短翮”句以雁之不能高翔遠引喻己之窘迫局促,說明詩人的處境是多么使他苦惱。“徘徊”句乃找不到出路的最形象的描寫。試想萬里晴空,鴻雁高飛,該是多壯觀的景象;而今卻徘徊于煙霧迷茫之中,會感到透不過氣來,這真是悲劇性的場面了。好友遠別,滿腹心事再也無人可以傾訴,因贈別而自傷身世,從詩人構思的邏輯性來看,也是很自然的。全詩在戛然而止之中有著情韻不匱的余味,令人嘆服。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我們常常從前人的詩詞文賦中獲得人生價值的啟示:《屈原列傳》中“(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2)蟬蛻于濁穢”教會我們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自持:《蜀相》中諸葛亮“(3)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讓我們體會鞠躬盡瘁的偉大;《陳情表》中“(4)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讓我們懂得孝親溫情,感恩回報:《沁園春?長沙》中“到中流擊水,(5)浪遏飛舟”也會在我們迷茫頹喪時給我們斗志;孔子“(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諄諄教導,更讓吾輩青年看到自己的責任擔當。【解答】故答案為:(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重點字:濯、淖)(2)蟬蛻于濁穢(重點字:濁、穢)(3)三顧頻煩天下計(重點字:頻)(4)烏鳥私情(重點字:私)(5)浪遏飛舟(重點字:遏)(6)士不可以不弘毅(重點字:弘、毅)五、(22分)6.(22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題。踏雪尋梅趙日超①1月28日,飛雪降臨之時,在梅花盛開之際,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踏雪尋梅,來到老淮安駙馬巷,瞻仰了一所外表樸實但卻享譽中外的民居——周恩來故居。②這所民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組成,雅致的建筑風格,昭示了周恩來光輝、偉大而圣潔的一生。雪花飄飄,寒香縈繞,故居門前,我深情地凝視“周恩來同志故居”七字匾額,心潮起伏,緘默無語,追憶偉人童年的故事……③進入故居大門,一股股蠟梅花香撲鼻而來,沁入心肺,蕩人心旌。故居負責人告訴我: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容貌俊美又聰慧機敏,她排解家庭矛盾的重要秘訣之一就是“求同存異”。當年她帶著幼小的恩來,讓恩來在耳濡目染中學到了許多辦事容人的方法。恩來的嗣母(小嬸母)陳氏出身于書香門第,性情溫和,待人真誠,有一定的文學修養。恩來四五歲時,就跟她認字、習書法、吟誦古詩詞。乳母蔣江氏是位心地善良、勤儉樸實、為人耿直而又不巴結權貴的勞動婦女。她常帶幼小的恩來到后院的空地上種瓜種菜,栽樹栽花,給了他慈母般的關懷,后院的蠟梅就是恩來童年時在乳母蔣江氏帶領下親手栽植的。她還帶恩來到自家的小院里,讓恩來接觸窮苦人家的孩子,感受社會底層人的生活。周恩來的力量來自三位媽媽,來自百姓。當上總理后,周恩來多次提及這位勤勞樸實的乳母,提及當年栽蠟梅、種瓜的情景。④梅香牽引我前行。在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我找到了素心蠟梅“臨寒獨自開”的原因所在。1903年,剛滿5歲的恩來遵祖訓入家塾館讀書。他聰明好學,記憶力過人。6歲時,恩來移居清江浦外祖父家,在那里恩來先后讀了外祖父家的《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等大量藏書。他終日手不釋卷,還經常挑燈夜讀。周恩來從小就懂得生活的艱難。10歲時,恩來的父親經常外出,他開始照管家里的柴、米、油、鹽,外出應酬,特殊的磨難使恩來從小就練就同他年齡不相稱的精明周到的辦事能力和勤勞儉樸的生活作風。他把家族親戚的生辰、忌日一一寫下來貼在墻上,到了日子便去張羅應酬。他的幾套料子服裝,破了又精心織補,穿了幾十年。這是周總理對乳母品德的傳承。⑤沿著梅香,我們來到了后院蠟梅樹旁。雪花落在花枝上,散漫著熱情燦爛的芳香,微風輕輕一吹,所有的生命便柔情蕩漾、活潑跳動起來。看著密密的淡黃的花朵,導游介紹說,這棵葉片發黃的梅花樹,名叫素心蠟梅,為蠟梅中最為名貴的品種。后來,人們為懷念乳母和周總理高尚的人格,稱之為“一品梅樹”。每年寒冬臘月,蠟梅傲骨錚錚,純黃的花蕊競相綻放,色澤明亮,濃香純正,沁人心脾。童年的周恩來在這里曾得到了眾多親人的憐恤和疼愛,受到了多種性格的影響,生母、嗣母和乳母使周恩來受到了不同性格涵養的熏陶,塑造了他樸實、正直、進取、熱情的品質,這是日后周恩來建大功、立大業的重要淵源。我順手擷取一朵盛開的臘梅花放在鼻尖,一股幽香直入心肺,仿佛五臟六腑都被薰香了。⑥梅花香自苦寒來。1898年,周恩來出生前,在當地鎮北的缽池山上,有一個傳說,有一種與“鳳凰”齊名的神鳥叫“鸞”。這種羽毛斑斕的神鳥一出現,普天之下將苦難盡逝,富庶安康。周家人都祈望這個新生的嬰兒能夠具有缽池山神鳥的品格和智慧,于是給他起乳名為“大鸞”,學名恩來,字翔宇。然而,童年的大鸞過繼給小叔父僅兩個月,小叔父便去世了。1907年,恩來9歲時,已逐漸破落的周家,全靠借債度日,操勞過度的生母萬氏和嗣母陳氏不幸先后病逝。年幼的恩來經常出入當鋪,還要去叩富人家的大門借債,直視各種冷面孔。于是,幼小的恩來養成了梅花般傲霜斗雪的性格,開始萌生仇恨舊社會的火種,痛恨為富不仁的人,開始同情并樂意接近窮苦的勞動人民,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⑦我靜靜地站在素心蠟梅旁,微風吹拂著百年蠟梅,一片雪花飄入我的鼻孔,刺激著我愉悅的神經,這可是一品梅的花香。這時一幅幅畫面浮現在我的眼前:少年時,恩來多次與小伙伴登上淮安古老的鎮淮樓,游覽沈坤狀元樓、吳承恩故居“射陽簃(yí,樓閣旁的小屋)”,瞻仰巾幗英豪梁紅玉祠堂等多處名勝遺跡。故鄉野梅臨寒綻放的清香、風土人情、英雄豪杰的壯舉,孕育了恩來梅花般的品格。1958年,周恩來在接見淮安縣委負責人時,談到與小伙伴去梁紅玉祠堂的情景,并“令人吃驚”地背誦出祠堂中梁紅玉塑像旁的泥金楹聯。鎮淮樓東面還坐落著清朝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的祠堂。鴉片戰爭中,關天培于虎門炮臺抗擊英軍,壯烈犧牲。梅花喜歡漫天雪,1939年3月,周恩來在祖龗紹興談到抗日主張時,深情地背誦起林則徐悼念關天培的對聯,勉勵大家發揚關天培的英雄精神,團結抗戰。這就是周恩來對梅花品質的弘揚。⑧梅香散發滿院詩。1984年10月29日,胡耀邦瞻仰周恩來故居時,揮毫寫下了“全黨楷模”四個大字。(此文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BC)A.本文采用了多種寫作手法,如疊詞、想象、象征等。其中運用象征的手法,用雪中梅的特性象征周恩來樸實、正直、進取、熱情等思想品格。B.文中寫到周家人以家鄉傳說中神鳥——“鸞”給周恩來命名,這寄托了對他的美好期望,這美好的名字也激勵了周恩來立下高遠的志向。C.文中第⑦段兩次寫到周恩來背誦對聯的情景,意在表現周恩來極強的記憶力和其對梁紅玉與關天培的懷念之情。D.本文在動詞和形容詞的使用上很有表現力,用“蕩漾”“跳動”等詞寫出梅的生命活力,用“熱情燦爛”等詞表現出梅花香氣的馥郁濃烈。E.文章最后一段與開頭呼應,借“全黨楷模”四字集中概括了周恩來偉大崇高的精神品質,表達了作者對周恩來的無比崇敬之情。(2)文章第②段最后寫到“追憶偉人童年的故事”,請概括介紹作者所寫的周恩來的童年故事。(3)結合文章內容指出標題“踏雪尋梅”在文中的含義,指出并分析“尋梅”在文章結構上作用。(4)第(1)題中提到“梅”象征的周恩來的一些精神品格,文中借“梅”還寫了他的什么品格?所學課本中同樣具有這種精神的人物,請舉一例加以介紹評析。【解答】(1)B.文中提到周家人以“鸞”給周恩來命名,寄托了對他的美好期望,但文中未提及這個美好的名字激勵了周恩來立下高遠的志向,該項屬于無中生有。C.第⑦段兩次寫到周恩來背誦對聯的情景,主要意在表現周恩來對梅花品質的弘揚,以及對故鄉風土人情、英雄豪杰壯舉的銘記和傳承,而不僅僅是表現其記憶力和對梁紅玉與關天培的懷念之情,該項理解片面。故選BC。(2)作者所寫的周恩來的童年故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家庭熏陶:生母萬氏容貌俊美又聰慧機敏,其“求同存異”的處事方法讓恩來耳濡目染,學到了許多辦事容人的方法;嗣母陳氏出身書香門第,性情溫和,有一定文學修養,恩來四五歲時就跟她認字、習書法、吟誦古詩詞。乳母關懷:乳母蔣江氏心地善良、勤儉樸實、為人耿直,她常帶恩來到后院空地種瓜種菜、栽樹栽花,還帶他接觸窮苦人家的孩子,讓恩來感受社會底層人的生活,后院的蠟梅就是恩來童年時在乳母帶領下親手栽植的。艱難生活與學習:恩來5歲入家塾館讀書,聰明好學、記憶力過人;10歲時父親經常外出,他開始照管家里的柴、米、油、鹽和外出應酬,練就了精明周到的辦事能力和勤勞儉樸的生活作風。家庭變故與立志:恩來9歲時,生母萬氏和嗣母陳氏先后病逝,家庭逐漸破落,他經常出入當鋪,還要去叩富人家的大門借債,直視各種冷面孔,養成了梅花般傲霜斗雪的性格,開始萌生仇恨舊社會的火種,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故答案為:家庭熏陶:生母“求同存異”的處事方法讓恩來耳濡目染。乳母關懷:乳母蔣江氏心地善良、勤儉樸實、為人耿直,讓恩來感受社會底層人的生活。艱難生活與學習:聰明好學、記憶力過人;照管家里,外出應酬,練就了精明周到的辦事能力和勤勞儉樸的生活作風。家庭變故與立志:家庭逐漸破落,他經常出入當鋪,直視各種冷面孔,養成了梅花般傲霜斗雪的性格,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3)表層含義:指作者在雪花飄飄之時,來到周恩來故居尋找梅花,如文中“1月28日,飛雪降臨之時,在梅花盛開之際,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踏雪尋梅,來到老淮安駙馬巷”。深層含義:“雪”象征著周恩來童年所經歷的艱難困苦和磨難,“梅”象征著周恩來樸實、正直、進取、熱情、傲霜斗雪等精神品格,“踏雪尋梅”寓意著作者追尋周恩來的成長足跡和精神品質。結構作用:線索作用:“尋梅”貫穿全文,作者以梅香為線索,依次寫到進入故居大門聞到蠟梅花香、在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找到素心蠟梅“臨寒獨自開”的原因、來到后院蠟梅樹旁、站在素心蠟梅旁等,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串聯內容:通過“尋梅”將周恩來童年的故事、學習經歷、家庭背景以及他的精神品格等內容有機地串聯在一起,使文章內容豐富而不散亂。故答案為:標題“踏雪尋梅”表層含義是指作者在飛雪降臨、梅花盛開之際,踏著雪去周恩來故居尋找梅花。深層含義是作者通過追尋梅花的足跡,探尋周恩來童年的生活經歷和精神品質的形成淵源,緬懷周恩來的偉大人格和光輝一生,“梅”象征著周恩來樸實、正直、進取、熱情、傲霜斗雪等精神品格。“尋梅”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作為線索貫穿全文,作者以“尋梅”為線索,依次寫了進入故居大門聞到蠟梅花香、在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探尋“臨寒獨自開”的原因、來到后院蠟梅樹旁了解“一品梅樹”的由來、站在素心蠟梅旁回憶周恩來的童年往事等,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尋梅”的過程中,作者不斷追憶周恩來的童年故事,展現了周恩來的成長歷程和精神品質的形成,使文章情節不斷推進。(4)文中借“梅”還寫了周恩來以下品格:傲霜斗雪:童年時期家庭的變故和生活的磨難,使周恩來養成了梅花般傲霜斗雪的性格,他直視各種冷面孔,不向困難低頭,敢于與命運抗爭。勤奮刻苦:周恩來從小聰明好學,記憶力過人,在清江浦外祖父家時,他讀了大量藏書,終日手不釋卷,還經常挑燈夜讀,展現了他勤奮刻苦的精神。傳承與弘揚:周恩來對乳母的品德進行傳承,將家族親戚的生辰、忌日一一寫下來貼在墻上,到了日子便去張羅應酬,他的幾套料子服裝,破了又精心織補,穿了幾十年;他還對故鄉的風土人情、英雄豪杰的壯舉銘記于心,并通過背誦對聯等方式弘揚梅花品質和英雄精神。課本中同樣具有這種精神的人物如宋濂,他在《送東陽馬生序》中體現出了勤奮刻苦、不畏艱難的精神。宋濂自幼家貧,常借書抄書來閱讀,即使“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也從不懈怠。他還曾百里求師,恭敬地向老師請教,面對同舍生的華麗服飾和美食,他毫不羨慕,一心專注于學習。這種勤奮刻苦、不畏艱難的精神與周恩來的精神品格有相似之處,他們都在艱苦的環境中努力奮斗,不斷提升自己,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故答案為:其他品格:文中還體現了周恩來勤奮好學、精明周到、勤勞儉樸、胸懷大志等品格。如他5歲入家塾館讀書,聰明好學,記憶力過人,6歲移居外祖父家讀大量藏書;10歲時就照管家里事務,練就精明周到的辦事能力和勤勞儉樸的生活作風;年少時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課本中類似人物:例如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他幼時家貧,常向藏書之家借書抄錄,即使“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松懈,體現了勤奮好學的品格;成年后,他又不辭辛苦,長途跋涉去求學,面對老師的嚴厲,恭敬有加,體現了他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師長的敬重,與周恩來的勤奮好學、胸懷大志等品格有相似之處。答案:(1)BC(2)家庭熏陶:生母“求同存異”的處事方法讓恩來耳濡目染。乳母關懷:乳母蔣江氏心地善良、勤儉樸實、為人耿直,讓恩來感受社會底層人的生活。艱難生活與學習:聰明好學、記憶力過人;照管家里,外出應酬,練就了精明周到的辦事能力和勤勞儉樸的生活作風。家庭變故與立志:家庭逐漸破落,他經常出入當鋪,直視各種冷面孔,養成了梅花般傲霜斗雪的性格,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3)標題“踏雪尋梅”表層含義是指作者在飛雪降臨、梅花盛開之際,踏著雪去周恩來故居尋找梅花。深層含義是作者通過追尋梅花的足跡,探尋周恩來童年的生活經歷和精神品質的形成淵源,緬懷周恩來的偉大人格和光輝一生,“梅”象征著周恩來樸實、正直、進取、熱情、傲霜斗雪等精神品格。“尋梅”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作為線索貫穿全文,作者以“尋梅”為線索,依次寫了進入故居大門聞到蠟梅花香、在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探尋“臨寒獨自開”的原因、來到后院蠟梅樹旁了解“一品梅樹”的由來、站在素心蠟梅旁回憶周恩來的童年往事等,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尋梅”的過程中,作者不斷追憶周恩來的童年故事,展現了周恩來的成長歷程和精神品質的形成,使文章情節不斷推進。(4)其他品格:文中還體現了周恩來勤奮好學、精明周到、勤勞儉樸、胸懷大志等品格。如他5歲入家塾館讀書,聰明好學,記憶力過人,6歲移居外祖父家讀大量藏書;10歲時就照管家里事務,練就精明周到的辦事能力和勤勞儉樸的生活作風;年少時就立志為中華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三硼酸鋰(LBO)晶體項目建議書
- 信托投資合同樣本
- 勞動局合同模板
- 股權轉讓顧問協議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廈門二手房買賣合同大全
- 房屋抵押協議書二零二五年
- 個人豬場轉讓合同
- 二零二五版冷靜期離婚協議書
- 家庭寬帶業務協議
- 知識產權共有協議二零二五年
- 2025屆貴州省安順市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 市政道路電力、照明、通信管道工程施工方案方案
- 球的體積和表面積說課稿
- GB/T 30726-2014固體生物質燃料灰熔融性測定方法
- 可吸收絲素修復膜(CQZ1900597)
- 凱萊通綜合版
- 步行功能訓練詳解課件
- 幾內亞共和國《礦產法》
- 物理講義納米光子學
- 保潔服務禮儀培訓(共55張)課件
- 中考英語寫作指導課件(共41張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