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區2021-高三下學期總復習質量調查(一)歷史試題_第1頁
天津市河西區2021-高三下學期總復習質量調查(一)歷史試題_第2頁
天津市河西區2021-高三下學期總復習質量調查(一)歷史試題_第3頁
天津市河西區2021-高三下學期總復習質量調查(一)歷史試題_第4頁
天津市河西區2021-高三下學期總復習質量調查(一)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西區20212022學年度高三年級總復習質量調查(一)歷史試卷本試卷分為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I卷1至4頁,第II卷5至8頁。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在規定位置粘貼考試用條形碼。答卷時,考生務必將答案涂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第Ⅰ卷注意事項: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本卷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單項選擇題I:1?13題,每題3分,共39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通過考古發現,距今約50004000年前的良渚遺址位于長江流域,其大型墓葬建在祭壇和墓地合一的人工土臺上,隨葬品豐富;小型墓地數量多,但隨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陶器等;良渚文化還發現大型城址;玉器種類和數量多,且制作精良。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與前者情況類似。這些考古發現能夠證實①當時的階級分化明顯②當時的社會經濟有一定發展③中華各區域文明之間都有過直接聯系④長江、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后漢書》載:“豪人貨殖,館舍布于州郡,田畝連于方國,不為編戶一伍之長,而有千室名邑之役。榮樂過于封君,勢力侔(相等)于首令。財賂自營,犯法不坐,刺客死士為之投命”。這說明東漢后期的豪強地主A.形成強大的地方勢力 B.發展成為累世公卿C.通過經營貨殖斂財致富 D.形成自給自足的田莊【答案】A改土歸流是指明清時期廢除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分封首領世襲地方行政長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進行統治,實行和內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清查戶口、丈量土地、征收賦稅、組織鄉勇、興辦學校、實行科舉等。這一制度A.體現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進步C.優待少數民族上層保障了局勢穩定 D.改變了夷夏觀念且實現了民族平等【答案】B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赴新疆平定英國支持的入侵勢力,后在新疆設行省;1885年,馮子材領導清軍取得鎮南關大捷,打敗法國軍隊;1872年,面對日本力圖吞并琉球,清政府派福建船政大臣到臺灣抵御侵略,后再臺灣建省。清政府的一系列舉措反映出A.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B.先進的中國人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C.清政府堅決打退列強對我國邊疆地區的侵略行徑D.臺灣人民的斗爭體現了抗擊日本侵略的堅強意志【答案】C下圖是1906~1927年英美日俄在中國進口貿易額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曲線圖。其中代表日本的是四國在中國進口貿易額中所占比重(%)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下表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時期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戰爭時期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政策解放戰爭時期不分男女老少,在數量上、質量上徹底平分土地以上政策主要放映出A.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務就是反封建B.民主革命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C.土地改革的依靠力量發生了改變D.近代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不斷變化【答案】D改革開放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國堅持利用外資不動搖,以吸收外資為紐帶,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黨的十四大報吿第一次明確提出“積極擴大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戰略性構想。這樣可以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就意味著中國A.主動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B.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釆取多種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資D.實施“引進來”“走岀去”戰略【答案】D以下四項表述可以從史實直接推斷出結論的是史實結論A人類最初的文明產生于西亞、北非、南亞和中國的大河流域古代文明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B公元前1000—前600年,西亞冶鐵技術尚未傳到埃及之時,東非已存在早期煉鐵活動受地理和歷史條件影響,早期文明之間缺乏交流C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級封建主是土地事實上的占有者莊園是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D15世紀晚期,英國王權得到加強,法蘭西完成了統一為英、法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基礎【答案】D14世紀四五十年代發生的鼠疫至少造成歐洲2500萬人死亡,包括很多神父染病死亡受疫情影響,人們的目光轉向了享樂:勞動力市場得以解放,城鄉流動變大;科學技術取得進步:衛生觀念得到更新。由此可見,這場疫情A.證明了神學理論的荒誕 B.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C.奠定了工業革命的基礎 D.推動了理性主義興起【答案】B下圖為巴黎公社在1871年3月29日發布政令(節選)。第一條第一條一切公務部門的職工今后必須確認凡爾賽政府或其擁護者所發布的命令或通知為無效,無法律效力。第二條凡不服從本法令的任何官吏或職工,將被立即開除。該政令反映出A.資本主義制度已經衰落 B.對資產階級政權合法性的否定C.巴黎公社政權危在旦夕 D.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有效指導【答案】B一戰后建就的國聯對侵略行為沒有任何有效行動,無法制止戰爭的發生,使集體安全有名無實,反而客觀上助長了侵略,導致二戰爆發。因此,二戰結束后,反法西斯國家吸取前者教訓,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吸取國聯教訓釆取的原則是A.全體一致 B.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C.大國一致 D.加強國際合作和社會發展【答案】C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數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持續的高增長率使經濟定期波動的狀況大為改觀。西歐在1952年和1958年出現兩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輕,衰退后都繼之以更高的增長率。這主要得益于A."自由放任"政策推行 B.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C.“福利國家"的規模縮小 D.“新經濟”增長模式出現【答案】B《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宣言》發表于2009年,宣言指岀'‘遭受饑餓利貧困折磨的人數現已逾10億,這一事實讓我們感到震驚。糧食安全、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長期投資不足所產生的影響,又因近期糧食、金融和經濟危機等因素而雪上加霜。”由此可見,各國政府認識到A.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B.國際合作解決經濟危機C.需要開放貿易市場 D.當今世界經濟面臨嚴峻挑戰【答案】A單項選擇題II:14?15題,每題3分,共6分。每一選項的分值分別為3、1、1、0分。選出最佳項,多選不得分。1835年,英國頒布法律,規定城市的政府和議會都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地方征稅由城市自由開支,但必須接受選民監督。美國建國后,鄉鎮承擔著除了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法國革命后,每個市鎮的市長和城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由此看出A.近代西方地方實行基層自治 B.近代西方城鎮實現民主化C.近代西方民族國家逐步形成 D.近代西方地方政府職能明確【答案】A(3分);B(1分);D(1分);C(0分)1964年1月,中法同時發布聯合公報,內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一致決定建立外交關系。兩國政府商定在3個月內任命大使。”短短的兩句話,卻猶如“外交核爆炸”一樣在國際上引起了連鎖反應。正如國際政論家所說:“法國不管美國的公開威脅和抗議而承認人民中國,給了美國一記響亮的耳光。”由此看岀,中法建交A.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 B.沖破了西方國家對華封鎖C.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D.體現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答案】B(3分);A(1分);D(1分);C(0分)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本卷共3題,共55分。(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20世圮80年代張岱年系統地研究和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表現出的民族精神。他認為:“能促進民族發展的那許多精神”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精神,是一個民族文化能夠得到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它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比較廣泛的影響,二是能夠激勵人們前進,有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他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結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健載物”。二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自己具有奮發有為、圖強不止的精神;另一方面,對待朋友、對待外界要有寛容、愛物的精神°——趙吉惠《中國傳統文化導論》問題:請圍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體現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結合中國古代和近代思想發展歷程,撰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暢。)(14分)(字數要求:250—300字)【答案】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水平等級評分標準如下:分值標準水平四:1114分觀點正確: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運用多個史實論述,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語言表達準確。水平三:810分觀點比較正確: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運用多個史實論述,史論結合較緊密;邏輯清晰;語言表達較準確。水平二:57分觀點不夠準確: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運用多個史實論述,史論結合較緊密;邏輯清晰;語言表達較準確。水平一:04分觀點不夠準確:論據不夠明確,角度單一,史實不充分或不準確;史論結合不緊密;邏輯不清晰;語言表達不準確。例1: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包容性在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發生多次歷史性融合。西漢董仲舒創立新儒學,兼取百家之長,這屬于本土文化內部的綜合提升。漢唐以來,佛教傳入,道教興起,宋代理學和明代心學融合了儒、佛、道三家學說,這是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明代中期以來,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在傳播西方宗教的同時,也帶來了某些科學工藝。近代以來,同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國文化的潮流;20世紀初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抨擊封建思想,科學、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中華文化的進步。例2: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連續性中華文明起源是多源的,以華夏族為核心,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為中華文化奠基;秦推崇法家學說;漢武帝時期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家思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兩漢至魏晉,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隋唐三教并行:宋代理學實現儒佛道融合;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康雍乾時期,文字獄愈演愈烈,禁錮文化;近代以來,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國文化的潮流;20世紀初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抨擊封建思想,科學、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中華文化的進步。(2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初幾代統治者“動靜必思隋氏,以為般鑒”,十分注中制度與法律的創制,明確法律應從“公”出發,以禮為本。唐太宗君臣提出立法公平、禮刑結合等思想。“公”是指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所謂的“私”,是指統治者特別是皇帝個人的利益。唐代總站漢代以來的經驗宣布:德禮與刑罰相互獨立,但又是統一的。德禮是治國的指導思想,刑罰則是推行這種治國思想的工具。唐高宗制定《永微律》和《永微律疏》,后人稱《唐律疏議》,“律疏”或“疏議”實際就是法律解釋。其制定為科舉考試提供統一根據,彌樸了法律條文的疏漏,為司法實踐提供統一標準;它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法系理論化的進展,這種律疏同文的立法方法,被后來的封建朝代所仿效,成為東亞國家封建立法的淵源。——張普莎《中國法制史》(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唐代制定《唐律疏議》的目的、特點。(6分)材料二大陸法系是從古羅馬傳下來的法律觀念作為法律創制的觀念基礎,在法律編纂與修改上追求完美。在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判例法仍然是主體。大陸法系中的成丈法是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官必須堅決保證執行。在英美法系國家,判例法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形式,可以說判例法是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創造的法律,也是歐美法系國家的主要法律淵源。在英美法系,“遵循前例”是一項重要的司法原則。遵很前例原則也是判例法的基礎。判例法雖然也是成文法.但不同于大陸法系中的成文法。——趙迪《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聯系與區別》(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不同點,并概括近代西方法律發展的積極意義.(10分)材料三第十三條憲法第五條増加一款,作為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99年)》(3)依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1999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談談你對“制”改為“治”這一變化的認識。(6分)【答案】目的:吸取隋朝滅亡教訓,維護封建統治的整體和長遠利益。(2分)特點:立法公平、禮刑結合;律文與疏議結合,形成新的編撰方法;是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影響廣泛的封建法典。(4分,答出兩點即可)不同點:首先,淵源不同,前者源白古羅馬的成文法;后者源自英國日耳曼人的習慣法。第二,法官地位不同,前者法官作用不突出;后者法官地位突出。第三,判例法的地位不同,前者不承認判例的效力;后者遵循先例。(6分)意義:近代西方法律有利于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促進資本主義發展;(4分)(3)認識:前者屬于制度范疇,后者是治國原則、方法;前者的本質是指國家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制度,后者的本質是指國家機關、個人要依法、守法;所有國家都有法制,而法治只有民主制國家存在;我國實行以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6分,答出三點即可)(19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中世紀以來,歐洲與東方國家的貿易通道基本上有三條:一條是北路,從地中海北岸東行到君士坦丁堡。再越過土耳其,沿黑海、里海,経伊朗、阿富汗,橫穿亞洲大陸到達中國:另一條為中路,從地中海東岸到兩河流域,再到阿拉伯海到込印度;再一條是南路,自地中海南岸經埃及下紅海,經印度洋到達印度。但是,14世紀之后,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興起,使近東地區戰爭連年不斷。1453年土耳其人占領了君士坦丁堡,不僅控制了地中海的商業通道,致使北路交通基本斷絕。中路和南路被阿拉伯人控制,歐洲商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西歐國家組織多次探險,帝至找到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高德步王玨《世界經濟史》材料二隨著蒙古帝國的崩潰,中亞的局面變得非常混亂,1340年以后,北部的商路實際上已堵塞,此后,大部分產品匯集到那時以前受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順海路運往各地。……盡管有蒙古帝國衰落和奧斯曼帝國興起的諸多干擾,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貿易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全球通史》(1)指岀材料一、二對于地理大發現動因的觀點存在的分歧。(4分)材料三西歐人的急于尋求由海岸上直達遠東的航路,是由于土耳其人征服近中東后對于原有東方貿易商路的故意堵塞——這是一般世界史書中的說法。實際上這個說法完全是捏造,并且還不是憑空的捏造,而是反咬一口的顛倒是非的捏造:阻塞原有東方貿易路線的正式西歐人,而是土耳其人想要繼續維持舊商路反被西歐人所阻撓。——1954年雷海宗撰寫《世界史上一些論斷和概念的商榷》(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對于新航路開辟動因的觀點,并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肯景分析這一觀點提出的原因。(6分)材料四隨著威尼斯的優勢地位轉化為壟斷(東西方貿易),意大利的部分工商界在熱那亞和佛羅倫薩的推動下,逐漸轉向西方的巴塞羅邪,尤其轉向巴倫西亞、摩洛哥沿海、塞維利亞和里斯本……里斯本乃至整個葡萄牙在一定程度上受外國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