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通關卷(新高考)突破卷-交通與社會變遷(解析版)_第1頁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通關卷(新高考)突破卷-交通與社會變遷(解析版)_第2頁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通關卷(新高考)突破卷-交通與社會變遷(解析版)_第3頁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通關卷(新高考)突破卷-交通與社會變遷(解析版)_第4頁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通關卷(新高考)突破卷-交通與社會變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30交通與社會變遷

專題突破卷

(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

符合題目要求。

1.《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五年(前212年),除(治)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理谷,直通之?!?/p>

由都城通往原六國的馳道有多條,但直道僅此一條(見圖)。秦修此直道主要是為了

主裳交11線——

枝道―一―一

■政&界—?-一?

今,岸■一?—~

0200400600too公5

A.遏制匈奴侵擾B.貫通絲綢之路C.完成國家統一D.促進民族交融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可知是目的題。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

國)。據材料可知,秦朝直道經由九原一直修到云陽,據地圖信息可知,這條直道直通秦朝疆域南北,利于

迅速調動部隊解決邊防問題,A項正確;絲綢之路開通于漢朝,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秦統一六

國在公元前221年,前212年國家已經統一,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秦朝修直道的目的并非促進民族

交往,而是軍隊調動,排除D項。故選A項。

2.秦漢時期,漕糧通過黃河、渭河由東向西運抵長安。唐宋時期,漕運漸變為由東南而西北。元明清時期,

漕運則轉變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這些變化

A.緣于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變遷B.導致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分離

C.主要基于自然地理因素考慮D.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日益興盛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古

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秦漢時期,黃河中下游的關中、山東一帶為農業經濟發達之區,

漕糧通過黃河、渭河由東向西運抵長安;宋代以后,南方經濟崛起并H益成為王朝依賴的物資供應區,所

以唐宋期間,漕運逐漸轉變為由東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王朝政治中心向東北方向遷移,經濟重心則越

來越明確地確立于南方,于是,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呈北南分立的格局長期延續,漕運于是轉變為南北方

向。這些變化緣于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變遷,A項正確;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分離影響了漕運空間變動,而

非漕運空間變動導致了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分離,排除B項:漕運的本質在于把經濟重心區域的物質財富

輸送到政治中心,主要受政治經濟發展情況而非自然地理因素影響,排除C項;漕運屬于國內物資運輸,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影響對外貿易,排除D項。故選A項。

3.下圖是唐宋海上交通路線簡圖

此圖反映出

A.中國與天竺、波斯交往頻繁B.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C.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事業D.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結合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唐宋時期。據材料“唐宋海上交通路線簡

圖”,可以看出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大,說明對外貿易在不斷發展,D項正確;

僅從路線圖中,可以看出交往,但不能用''頻繁",排除A項;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項;

僅從路線圖,無法得出指南針的應用狀況,排除C項。故選D項。

4.如表所示為1866—1872年江漢關所統計的平底帆船和輪船的有關情況。對表格數據理解正確的是,這

一時期

1866-1872年漢口平底船與輪船統計

年份進入通商口岸離開通商口岸

平底船輪船平底船輪船

船數噸位船數噸位船數噸位船數噸位

18663110569231176696335004231176696

1868851020220216804611910086201166923

187099972123020502413111671227201942

18721091169426722096223121344263215843

A.湖北海運事業獲得較大發展B.西方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

C.中國航運業近代化成就斐然D.傳統船運業具有頑強生命力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866—1872年(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1866—1872年進入和離開通商口岸的平底帆船的數量

增加,說明傳統船運業仍有頑強生命力,D項正確;材料反映1866—1872年通過通商口岸的船舶類型,無

法判斷輪船的國籍,無法說明湖北海運事業有較大發展,排除A項;一戰期間,西方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

略,排除B項;無法從材料信息得出輪船的國籍信息,無法得出中國航運業近代化成就斐然的結論,排除

C項。故選D項。

5.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1909年竣工的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這一時期中國鐵路的修建

①使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②主要掌握在國人自己手中

③與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有關④推動了中國交通的近代化

A.①?B.①②C.②③D.③④

【答案】D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晩清(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積極對華進

行資本輸出,推動了這一時期中國鐵路的修建,也推動了中國交通的近代化,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

近代鐵路在中國的修建規模并不大,沒有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后,這一時期中國鐵

路的修建主要受到列強的制約。①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

6.近代上?!坝嫊r之器,僅有日尋儀,用者亦不多,購買外洋鐘表者尤為稀少;自輪船、火車通行,往來

有一定時刻,鐘表始盛行?!边@說明

A.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之間的交流B.交通的發展縮短了人們的通行時間

C.交通的進步強化了人們的時間觀念D.現代交通工具是鐘表取代日唇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本題材料“自輪船、火車通行,往來有一定時刻,鐘表始盛行并結合所學知識

可知,材料顯示自輪船、火車的通行使得鐘表在近代上海開始盛行,這說明新式交通工具的進步強化了人

們的時間觀念,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關于各地之間交流的相關論述,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人們時間

觀念的強化,并沒有說明縮短了通行時間,排除B項;近代鐘表技術的進步才是鐘表取代日辱的主要原因,

排除D項。故選C項。

7.據如圖可以推斷,中國城市軌道交通

有軌電車礒浮交通其他

5.83%0.72%0.39%

A.兼具輕軌與快軌的綜合特性B.助力公交與地鐵的有效互補

C.利用地上與地下的位置空間D.減緩運量與運能的交通矛盾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截止至2020年末(中國)。據本題材料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地鐵運量大,但它是城市內軌

道交通,運能(運輸能力)相比其他軌道交通方式而言較小,其他軌道交通方式可以跨越不同城市,它們

可以補充地鐵運能的不足,滿足顧客遠行的需求,D項正確。據材料,圖片不單涉及輕軌與快軌兩種方式,

還有其他軌道交通方式,排除A項;據材料,圖片反映的均為軌道交通,并未提及公交,應該是地鐵與其

他軌道交通的互補,排除B項;據材料和所學,圖片所示城市軌道交通利用的是地表與地下位置空間,非

地上與地下的位置空間,排除C項。故選D項。

8.下圖是1988-2020年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圖,材料中曲線數據的變化反映了

A.思想解放促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啟步

B.三線建設推動現代化建設迅速開展

C.改革開放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D.我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已經建成

【答案】C

【詳解】從材料中的1988-2020年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圖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后,我國的交通事業取得了長足

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交通的發展,而不是經濟體制改革,排除A項;三線建設是在60年代,

不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B項;從材料中的交通業發展并不能說明我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己經建成,排

除D項。故選C項。

9.古巴比倫城市瑪什坎沙皮爾(今阿布杜瓦里遺址)中發現了4條運河,運河寬可達15米,在城市的北

部和東部還發現了至少6條分支水系。主運河交匯處發現了兩個港口。4條主運河將城市分為宗教、行政、

墓地,居住等區域。這主要說明,古巴比倫

A.國家組織能力強大B.灌溉農業發達

C.城市基礎設施完善D.海外貿易繁榮

【答案】A

【詳解】根據題干在古巴比倫遺址中發現4條建筑規模較大的運河,運河的修建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

和財力,由此可以推知古巴比倫的國家組織能力強大,A項正確;根據題干運河主要是溝通城市,并非灌

溉農業,排除B項;4條運河不能代表整個城市基礎設施,不能說明其完善,排除C項;運河溝通城市內

部,并非用于對外貿易,排除D項。故選A項。

10.早在《十二銅表法》中,羅馬就明確了對于遵路的修建、使用的具體內容。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道

路總里程已達到40多萬公里(下圖所示),道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里程碑,上面記載著該路歸屬

于哪個城市管轄,以及該城與羅馬城之間的距離。古羅馬的道路系統

①密切了中央和地方的聯系②消除了各地間的文化差異

③有利于各地經濟貿易發展④成為東西羅馬帝國的紐帶

A.①@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c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古羅馬。根據材料“羅馬道路

總里程已達到40多萬公里,道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里程碑,上面記載著該路歸屬于哪個城市管轄,

以及該城與羅馬城之間的距離”及所學可知,完善的道路交通有利于加強各地之間的聯系,①項正確;完善

的道路交通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方便了人們的出行與貨物的運輸,③項正確;“消除了各地間的

文化差異”表述有誤,②項錯誤;”成為東西羅馬帝國的紐帶”與史實不符,④項錯誤。C項正確,排除ABD

項。故選C項。

11.下圖是荷蘭的運河分布圖以及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的地圖。較之于運河開通之前,新的路線

A.降低了運輸成本B.連接了陸海交通

C.縮短了交通里程D.擺脫了行程風險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世界近代史(荷蘭、巴拿馬和埃及)。

據圖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論是荷蘭運河還是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都屬于交通運輸的進步,大大

降低了往來運輸的成本,A項正確;荷蘭運河在國家內部,并沒有連接陸海,排除B項;巴拿馬運河和蘇

伊士運河縮短了交通里程,但是荷蘭運河沒有,排除C項;無論何種交通運輸方式,都沒有擺脫行程風險,

排除D項。故選A項。

12.下圖是19世紀中后期的英國運河示意圖。這反映出運河()

A.是當時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B.極大地改變了世界航運格局

C.為城市化和工業化奠定基石D.影響了民眾的社會生活習慣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9世紀中后期(英國)。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中后期英國運河網絡將沿海和腹地的諸多城市緊

密聯系在一起。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時期,運河的修建為英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奠定基礎,C項

正確;19世紀中后期鐵路取代運河成為主要交通運輸方式,排除A項;材料中的英國運河網絡主要是在國

內,而非國際航運網絡,排除B項:材料不能直接反映民眾社會生活習慣的改變,排除D項。故選C項。

13.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大大縮短了印度洋與大西洋的航運距離。埃及不僅在修鑿過程中耗費了大

量人力與財力,政府還因舉借英法外債走向財政破產,進而出賣國家主權;而英法控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

則掌握著運河帶來的高額利潤。1882年,通過運河的船只中有80%是英國的,英國首相麥克唐納稱運河為

大英帝國的動脈。蘇伊士運河的修建

①使地中海成為歐洲的貿易中心②引發了華夫脫黨領導的民族運動

③有利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④加深西方列強對埃及的殖民侵略

A.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詳解】本題是組合型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1869年的埃及。根據材料

及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的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①項錯誤;第一次世界大戰

爆發后,為加強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國宣布埃及處于英國的保護之下,埃及淪為英國的保護國。戰后,英

國繼續維持埃及的保護國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強烈反對。埃及資產階級政黨華夫脫黨提出“通過和平手段”

爭取埃及的完全獨立,得到人民的強烈支持,史稱“華夫脫黨運動”,與題干時間不符,②項錯誤;“1869年,

蘇伊士運河通航,大大縮短了印度洋與大西洋的航運距離。……進而出賣國家主權;而英法控股的蘇伊上

運河公司則掌握著運河帶來的高額利潤。1882年,通過運河的船只中有80%是英國的……”可知,蘇伊士運

河的開通縮短了印度洋與大西洋的航運距離,有助于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發展,③項正確;“埃及不僅

在修鑿過程中耗費了大量人力與財力,政府還因舉借英法外債走向財政破產,進而出賣國家主權”可知,蘇

伊士運河的修鑿便利了英法列強對埃及的殖民侵略,④項正確。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

14.下圖反映出

單位:百萬英國1938-1995年間鐵路乘客的人數變化

I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0—-----------------------------------------------------------------------

1000----------X-------------------------------------------

800-------------------------------------一

600-------------------------------------------------------------------------------------

400-------------------------------------------------------------------------------------

200

01938194819581968197819881995(年)

A.新式交通工具沖擊了鐵路運輸B.緊張的國際形勢阻礙了人們出行

C.鐵路修建總里程數在逐漸減少D.鐵路的發展落后于其他交通工具

【答案】A

【詳解】通過觀察圖中曲線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后半期英國鐵路乘客的下降反映出汽車、飛

機等新式交通工具沖擊/鐵路運輸,A項正確;緊張的國際形勢并非二戰后英國鐵路乘客減少的主要原因,

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鐵路乘客而非鐵路修建總里程數的逐漸減少,排除C項;材料不能說明英國鐵路

的發展落后于其他交通工具,排除D項。故選A項。

15.下表是20世紀初德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狀況。據此可知當時的德國

時間1901年1908年一戰前

汽車工業工人人數1773人12400人50000多人

年產量884輛5547輛20000輛

A.正在進行全面發動戰爭的準備B.汽車工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C.政府全面干預汽車工業的發展D.輕重工業的生產比例嚴重失調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從1901年到一戰前,德國從事汽車工業的工人人數和汽車年產量都呈迅速發展的

態勢。結合所學可知,當時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汽車工業是新興工業,這一行業的發展成為當時德

國新的經濟增長點,B項正確;汽車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產業,而非進行充分的戰爭準備,排除A

項;當時正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政府全面干預出現在1929年的大危機后,特別是二戰后,排除C項;材

料未涉及輕工業的發展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

16.托馬斯?弗里德曼認為:“在全球化第三階段,個人成為主角,膚色或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不再是合作

或競爭的阻礙。……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和印度的人們可以輕松實現自己的社會分工,世界變平了,從小縮

成了微小。”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場形成B.交通方式革新C.美蘇冷戰緩和D.信息技術應用

【答案】D

【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導致“在全球化第三階段,個人成為主角”“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和印度的人們可

以輕松實現自己的社會分工,世界變平了,從小縮成了微小”的主要原因是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故D正

確;世界市場形成時期,國家是主角,故A錯誤;交通方式革新、美蘇冷戰緩和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C

錯誤。

二、材料分析題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一直到甲午戰爭之后,清政府才開始痛切地認識到鐵路之重要。當時,全國鐵路才有360余

千米,相比而言,美國是18.2萬千米,英國是2.1萬千米,法國是2.5萬千米,連小小的日本島國,

也有3300千米。鐵路在當年對經濟之重要程度,宛若今天的互聯網。在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的20多年

里,倫敦和紐約兩大股票交易所中的公司證券差不多都和鐵路有關。美國經濟史專家威廉?羅伊甚至認為,

鐵路公司塑造了公司化美國的早期歷史,“簡而言之,公司體制結構就是鐵路體制結構”。

——摘編自吳曉波《跌蕩一百年:中國企業1870—1977》

材料二在2004年中國引進日本高鐵技術時,川崎重工總裁曾建議中方技術人員用兩個8年的時間

來分別掌握時速200千米技術和時速350千米技術,最終中國高鐵僅用6年就掌握到了時速350千米的高

鐵核心技術,并于2017年推出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相較于日本、法國、德國等傳

統高鐵強國數十年的發展歷史,中國高鐵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從無到有,甚至在技術等級、運營規模、安全

可靠等方面均處于世界領先,實現了中國高鐵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跨越。

通過對中國滬深A股上市企業2013—2017年的并購數據的研究發現,技術并購對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顯

著正向影響,并購企業通過技術并購的方式加快企業技術能力完善,有助于提高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加快

自主創新成果的產生。

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高速鐵路運營總里程超4萬千米,約占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百分之七十,并率

先實現了“智能高鐵”的技術創新。

——摘編自陳向博、丁慧平《中國高鐵快速崛起的創新機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時期中國鐵路發展滯后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當代中國鐵路崛起的表現,談談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

程的啟示。(6分)

【答案】(1)原因:清政府早期忽視鐵路建設重要性;技術落后,資金短缺;鐵路公司體制的缺失。

(2)表現:從引進技術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實現技術反超,領先世界);通過技術并購方式加快企業自

主創新;高鐵里程領先世界,率先實現智能化。(任答2點即可)

啟示:堅持黨和政府正確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前提;技術自主創新是發展的關鍵;創新發展模式

才能領先世界。(任答2點即可)

【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

原因:根據材料中“一直到甲午戰爭之后,清政府才開始痛切地認識到鐵路之重要“可知,清政府早期忽視鐵

路建設;結合晩清時代背景,可以得出技術落后,資金短缺;根據材料“美國經濟史專家威廉?羅伊甚至認為,

鐵路公司塑造了公司化美國的早期歷史,’簡而言之,公司體制結構就是鐵路體制結構”可知,通過材料

中與美國的比較可以得出鐵路公司體制的缺失。

(2)本題是特點類、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04—2021年(中國)。

表現:根據材料“2004年中國引進日本高鐵技術……最終中國高鐵僅用6年就掌握到/時速350千米的高鐵

核心技術……實現了中國高鐵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跨越”可知,從引進技術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根據材

料''技術并購對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可知,通過技術并購方式加快企業自主創新;根據材料“中

國高速鐵路運營總里程超4萬千米,約占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百分之七十,并率先實現了‘智能高鐵’的技術

創新”可知,高鐵里程領先世界,率先實現智能化。

啟示:借鑒晚清時期中國鐵路發展滯后的原因,結合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新時代背景知識,可以

得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必須堅持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堅持技術自主創新和發展模式的創新

等。

18.【西方殖民擴張】(13分)

材料一蘇伊士運河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溝通了歐亞非三大洲,被稱為世界航運的十字路口,是

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最快的橫越航道。1門世紀,路易十四嘗試通過談判使法國艦隊自由出入蘇伊士和紅海地

區,保障東方最近路線的安全。財政大臣科爾伯在報告中力促政府重振這條傳統商路,認為此舉不但能夠

保障法國在尼羅河流域的特權地位,還可以在地中海和印度洋建立貿易圈。拿破侖在寄給外交大臣的信件

中談到:若法國能占領埃及,那么距離打敗英國也不遙遠了。到了19世紀中期,法國對于開鑿運河的愿望

更加迫切。通過不懈努力,1854年,法國人雷賽普因獲準成立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主持運河的開鑿。1869

年,蘇伊士運河正式開通。到19世紀80年代,英國及法國與印度之間的貿易,80%以上都是經過蘇伊士運

河完成的。

——摘編自張思、魏一珍《19世紀中葉法國鑿通蘇伊士運河原因芻議》

材料二蘇伊士運河一直被英法資本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所霸占,成為大英帝國通往印度洋的

重要航道。英國在1922年被迫承認埃及名義上的獨立,但1936年又誘迫埃及與其簽訂了條約,規定英國

可在蘇伊士運河駐軍,成為英國控制運河的法律依據。戰后,埃及為收回運河主權做出了不懈努力。1947

年,埃及將此提交聯合國安理會,未得到滿意的結果。1951年埃及議會通過決議,廢除了1936年簽訂的《英

埃二十年同盟條約》。1952年納賽爾發動革命,推翻法魯克王朝,建立共和國。1954年,經過談判,英埃

簽訂了《關于蘇伊士運河基地的協定》,規定英國軍隊在簽約后20個月內分批撤出埃及領土,并將那里的

英國設備移交給埃及。1956年6月12日,最后一批英軍在運河基地降下英國國旗。

——摘編自溫顯娟《論蘇伊士運河戰爭中的英美關系》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法國開鑿蘇伊士運河的原因,并分析蘇伊士運河開通的影響。(7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埃及能夠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的原因.(6分)

【答案】(1)原因:蘇伊士地峽地理位置重要,是東西方貿易的樞紐;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不斷拓展;

歐洲列強覬覦該地由來已久;保障法國在尼羅河流域的特權地位;為了法國打敗英國提供條件。影響:大

大縮短了從歐洲到非洲東海岸和西亞以及南亞東亞東南亞的海上距離,促進了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的發展,

對世界市場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2)世界殖民體系的衰落;埃及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埃及人民的斗爭;以納賽爾為首的埃及政府的堅決

斗爭。

【詳解】(1)本題是原因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根據“此舉不但能夠保障法國在尼羅河流域的特權地位,

還可以在地中海和印度洋建立貿易”、”若法國能占領埃及,那么距離打敗英國也不遙遠廣'并結合所學內容

可知,蘇伊士運河開鑿的原因是蘇伊士地峽地理位置重要,是東西方貿易的樞紐;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

場不斷拓展;歐洲列強覬覦該地由來已久;保障法國在尼羅河流域的特權地位;為了法國打敗英國提供條

件。帶來的影響則是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到非洲東海岸和西亞以及南亞東亞東南亞的海上距離,促進了國際

貿易和國際經濟的發展,對世界市場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2)本題是原因類材料分析題。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埃及能夠收回蘇伊士運河的原因在于二戰后世

界殖民體系的衰落;埃及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和埃及人民的斗爭;以及以納賽爾為首的埃及政府的堅決斗

爭。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巴拿馬運河的變遷

時間事件

西班牙國王下令進行運河開鑿的測量,受限于技術條件和拉美獨立運動的開展,

16世紀

運河開鑿沒有進展。

1879年法國全面負責運河開鑿,因流行病發生及財政困難,挖鑿工程于1889年停止。

美國獲得開鑿、經營和管理運河的特權。隨后,美國與巴拿馬簽訂條約,規定巴

1901年

拿馬不得在運河區執行國家主權,由美國任命總督,施行美國法律并駐軍。

1914年運河正式通航,溝通了兩大洋。

迫于巴拿馬群眾要求恢復運河主權的斗爭,美國同巴拿馬政府達成協議,同意在

1963年

運河區同時懸掛兩國國旗。

1964年美國撕毀協議,連續幾天單獨升美國國旗,引發了巴拿馬反美愛國風暴。

1977年巴拿馬與美國簽訂全部收回運河的管理和防務權的新約。

1999年巴拿馬于12月31日正式收回運河主權。

材料二自從1903年美巴運河條約簽訂以來,巴拿馬的反抗斗爭就從未中斷過,特別是埃及于1956

年將蘇伊士運河成功收歸國有,以及1959年古巴革命的勝利,使巴拿馬備受鼓舞。1959年,巴拿馬民眾舉

行了大規模的反美示威游行以及兩次進入運河區的“爭取主權的進軍”,并與運河區的美國駐軍發生了流

血沖突事件?!?977年9月17日,美巴兩國簽訂了《巴拿馬運河新條約》,運河基本條約的主要內容為:

美國將把運河區領土的大部分歸還給巴拿馬,由美巴來共同經營和養護;2000年前,兩國將以伙伴關系的

方式,共同對運河進行營運控制,美國有權在其現有的運河區駐軍保衛運河;美國在運河區的全部軍隊2000

年才會撤出。

——摘編自楊建國《卡特政府在〈巴拿馬運河新條約>上的雙重政治博弈(1977—1979)》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巴拿馬運河的變遷”,概括一條世界歷史發展的線索或趨勢,并予

以說明。(8分)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請簡析美國歸還巴拿馬運河的原因。(7分)

【答案】(1)示例線索:巴拿馬運河的變遷反映了世界經濟聯系加強。

說明: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聯系加強,西班牙、法國出于殖民擴張的需要,相繼進行了開辟巴拿馬

運河的探索。工業革命提升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20世紀初巴拿馬運河正式開通縮短

「大西洋和太平洋間的航程,加強了世界經濟聯系,有利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2)原因: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滯漲”,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劣勢;二戰后民族民主運動蓬勃發展,

沖擊舊有的殖民體系;巴拿馬人民持續不斷的斗爭。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現代史(巴拿馬運河)。從巴拿馬運河同世界經濟之間的

關系分析,得出線索:巴拿馬運河的變遷反映了世界經濟聯系加強。

說明:據材料“西班牙國王下令進行運河開鑿的測量……法國全面負責運河開鑿“,結合新航路開辟分析,得

出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聯系加強,西班牙、法國出于殖民擴張的需要,相繼進行了開辟巴拿馬運河

的探索。從工業革命的推動分析,得出工業革命提升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20世紀初

巴拿馬運河正式開通縮短了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