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瑤族醫藥學目錄醫學簡介浴用藥物藥浴療法點刺療法巧治牙痛帶狀皰疹治療妙用五指牛奶編輯本段醫學簡介瑤族居住在我國南方山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瑤族人民積累了利用草藥防病治病的豐富經驗,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瑤族醫藥。瑤族在診療方面所用的方法和技巧是多種多樣,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們認為,人之所以會發病,除了風、氣、蟲、毒、飲食和外傷之外,體內的五臟六腑、氣血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總結出了各種各樣的診斷方法,如除了望、聞、問、觸之外,常用的還有甲診、掌診、舌診、耳診和面診等。根據疾病發生的原因和癥狀特征,總結出了風、鎖、豆、痧等病癥和名稱。在治療上除了采草藥內服、外洗、外敷和熏、熨、佩帶等之外,還有放血、點刺燈劃灸、艾灸、骨灸、席灸、藥物灸、藥棍灸以及拔罐、針挑、捶擊、拍擊、搔抓、滾蛋、推拿和指刮、骨弓刮、碗刮、匙刮、青蒜刮、稈草刮、萱麻刮等。其所治療的病種包括了內、外、婦、兒、皮膚、五官及神經等各科,許多方法療效顯著。醫藥結合,是瑤醫的特點,習醫者必懂藥,識藥者必會醫。所以,自古以來,瑤醫都是自己診病,自己采藥加工,配方發藥。瑤族中只有醫生診所,沒有專門配方賣藥的藥師或藥店。瑤醫將藥物歸納為“五虎”、“九牛”、“十八鉆”、“七十二風”,對藥物的臨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瑤醫不光重視疾病的治療,而且在預防醫學方面出很有研究。他們很早就認識到某些疾病是可以相互傳染,病初是可以預防的,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懼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復入”;“有疫疬,則并焚其尸徒居焉”以及用芭蕉葉當碗,分菜吃飯等。[1]編輯本段浴用藥物瑤族藥浴所用的草藥來自瑤族人民居住的大瑤山,一般都自采自用,多采用鮮藥,平常亦將采回的草藥洗凈曬干備用。一般根據藥物的性能,搭配使用,常無固定的配方,各種草藥的份量,憑他們的習慣、經驗而定。瑤族的浴用植物有上百種,可分為以下幾大類,分述如下:1.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類:具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消除疲勞,強身健體之功效。常用的有紅牛膝、健骨風、鉤藤、伸筋草、向日葵、瑤婆風、松筋藤、石姜、鉆骨風、見風消、半楓荷、楓球子、香藤、鞋底風、華澤蘭等。2.治療皮膚病類:具有祛風止癢、清熱解毒、涼血止癢、清潔皮膚、解毒防瘡的功效。用于治療皮膚病、皮膚瘙癢、濕疹、皮炎、疥瘡、漆瘡等。如博落回、筆筒草、千里光、銀花、甜條、紅花銀糖菜、扛板歸、醉魚草、見風消、香樟、風箱樹、密拱、餓螞蝗、噴白、小葉買麻藤、七月白、牛皮凍等。3.清涼類:防暑、瘡癤。4.小兒高燒、麻疹不透類:如餓螞蝗、密拱、葛麻藤等。5.常用于產婦強身、健體的藥用植物:益母草、野艾、絡石藤、血防藤、水蠟燭等。6.治骨蒸潮熱的植物藥:剛鞭木、鐵涼傘等。[2]編輯本段藥浴療法瑤家到處可見到用杉木做成的高100厘米,寬60厘米,長70厘米的大木桶,這便是用藥水洗澡的“龐桶”,又稱為“黃桶”。瑤醫在瑤族人民這一良好的生活習俗上,利用生產、生活中的自然資源,采集藥物,經煎煮后用藥液浸泡擦身的治療方法,防治疾病,強身健體。婦女生孩子,滿三朝均洗藥水澡,嬰兒洗后健康免疫,產婦可以驅風去瘀,補身強體,產后一星期就可以勞動。用艾葉煎液給初生嬰兒沐浴,可免患皮膚病,用葫蘆卷須在年終除夕之夜給小兒洗澡,據說可免出麻疹。瑤族人民過端午節,家家戶戶都采用鮮藥草洗澡,對于防治春季流行病起了很好的防治作用。瑤族藥浴所用的草藥來自瑤族人民居住的大瑤山,一般都自采自用,多采用鮮藥,平常亦將采回的草藥洗凈曬干備用。一般根據藥物的性能,搭配使用。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藥浴療法:香薷浴:鮮土香薷30克,加水500ml,文火煎煮15分鐘,去渣,將藥液倒入浴盆內,至溫度適宜時,洗全身。有清熱解表、退熱的作用。用于小兒感冒、發熱。菖蒲艾葉浴:菖蒲15克,艾葉20克,蘇葉20克,加水300ml,煮沸10分鐘,倒入浴盆內,擦洗全身。有辛溫解表,祛風散寒的功效。用于風宣感冒。生姜浴:生姜200克,洗凈搗爛,加水500ml,煮沸后倒入浴盆內加蓋,待溫度適宜時洗全身,有祛風散寒之效。用于風寒感冒或預防被雨淋后感冒。山黃麻浴:山黃麻250克,蕪荽50克,加水300ml,煮沸10分鐘,去渣,倒入浴盆內,至適宜時,避風洗全身,洗完后用大被單或大浴巾裹全身10分鐘。有解表透疹之效。用于小兒麻診初期或出疹不透的患兒。龍石浴:過江龍100克,石菖蒲100克,加水300ml,煮沸10分鐘,再加入人尿50ml,待沸即可,將藥液倒入浴盆內,趁熱先熏局部,至溫度適宜時洗全身。有舒筋活絡,消腫止痛之效。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關節拘彎、屈伸不利等癥。[3]編輯本段點刺療法點刺療法是用鋒利的陶瓷針點刺有關穴位治療疾病的一種民間常用方法,在農村廣泛使用,易為患者接受。具有宣泄解表,疏通經絡之效,常用于治療各種痧癥、感冒發熱、頭痛頭暈、小兒發熱驚風、小兒疳積、肌肉疼痛及扭挫傷等癥。具體方法:取干凈的瓷碗用刀背輕敲成三角形片狀,選擇有鋒利尖頭的片作針,放鍋內煮沸15分鐘(現代用75%酒精消毒),局部用生姜片蘸米酒反復涂擦,然后用瓷針快速點刺,手法輕重適度,以皮膚微見血為好,完后再擦姜、酒或其它藥酒即可。注意事項:應注意消毒,局部注意清潔以防感染,有皮膚病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不宜用這種方法治療。[4]編輯本段巧治牙痛1.楓樹皮、楊梅樹皮、杉樹皮內層各約500克,分作3份,第1天取1份,水煎取藥液3口盅,待冷后,取少許藥液含在口中,盡量使藥液含時間長一些,吐掉后再另含,每次接連含7-8口,直到疼痛消失為止。第二天痛減,再取第二份藥水含漱,可以隔3小時左右含一次,第三天疼痛消失。2.牙痛時把手反背過去,手指能觸到肩胛的地方,將此處用力地按壓,左側牙痛頂壓右邊,右側牙痛頂壓左邊,如自己頂壓不到,可叫別人幫忙,3分鐘后疼痛緩解,5分鐘后牙痛消失。[5]編輯本段帶狀皰疹治療帶狀皰疹多發于春秋季,好發于胸腰部。祖國醫學稱“纏腰火丹”、“蜘蛛瘡”。使用特產中草藥治療帶狀皰疹是瑤醫的一大特色,有獨特的療效。瑤族民間流傳有許多治療帶狀皰疹的驗方,簡要介紹數則如下:一.涂擦法⒈雄黃30克,明礬30克,百部30克,五倍子30克。加75%酒精250毫升,浸泡5-7天,取浸泡液外涂患處,每日數次。⒉七葉一枝花50克,大黃50克,研細末,用麻油調成糊狀,敷于患處,每日4至6次。⒊蜈蚣5條,全蝎10克,冰片10克。加75%酒精250毫升,浸泡3至5天,取浸泡液外涂患處,每日數次。二.內服法⒈白花蛇舌草30-60克,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紫花地丁、馬齒莧、金鎖匙各15-30克,金果欖10-1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清熱瀉火,解毒利濕。適用于帶狀皰疹,濕熱俱重,癥見皮損鮮紅,皮膚灼痛,口苦口干,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癥。⒉土茯苓、金銀花、七葉一枝花、木賊各15-30克,夏枯草、青蒿、柴胡、黃芩各10-1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清熱解毒,清解肝經風火。適用于帶狀皰疹肝膽風火型,癥見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干,小便短少而黃,脈弦數。⒊桃仁、生地、牛膝、女楨子、枸杞子各15克,紅花、當歸、赤芍、枳殼、玄胡、川楝子、青皮、麥冬各1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滋養陰血,用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之癥。⒋大青葉、大田基黃、車前草、金錢草、葫蘆茶各15-30克,山梔子10-1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清除肝膽濕熱。適用于帶狀皰疹癥見皮疹色較淡,瘡壁松弛,疼痛不甚,口不渴或渴不欲飲,舌苔黃膩,脈滑數等癥。[6]編輯本段妙用五指牛奶五指牛奶為桑科植物粗葉榕或掌裂榕的干燥根,瑤語稱“巴腩紅挪”、“紅挪亮”,亦稱“五爪風”、“五指毛桃”。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等癥。1、治療慢性肝炎:①五指牛奶15克,牙刷草10克,姜黃5克,山梔根、花斑竹、柑子皮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②五指牛奶8克,繡花針(虎刺)6克,田基黃10克,翠云草10克,雞骨草6克,蘭花柴胡10克,黃皮亮8克,金沙藤8克,水煎服,每日1劑。2、治療肺結核:①五指牛奶、金骨風(草盤子)、火柴木(南方莢迷)各50克,水煎服,每日1劑。②五指牛奶10克,矮地茶100克,穿破石40克,百部40克,白芨40克,采用水煎醇沉法制成濃縮水丸“抗癆丸”,每次1.6克,每日3次,治療浸潤型肺結核215例,有效率達86.5%。3、治療病后體虛:五指牛奶、牛大力各30克,千斤拔20克,十全大補(假木通)15克,同豬骨頭燉服,每日1劑。4、治療產后氣血不足、缺乳:五指牛奶30克,追骨風(薜藶)、結端榜(黃花參)5克,配豬腳共燉服。5、治療氣管炎:五指牛奶20克,細葉鼠曲草15克,露蔸樹15克,筆套草(木賊)10克,水煎沖蜜糖服,每日1劑。6、治療氣虛下陷、脫肛:五指牛奶60克,土柴胡6克,搜山虎(守山虎)10克,血風8克,豬大腸5寸,共燉服。7、治療腦萎縮:五指牛奶,牛大力、千斤拔,紅參等各適量制成小蜜丸,每次3丸(3克/丸),每日3次,治療脾腎兩虛所致癡呆癥有一定療效,藥理試驗表明有提高小鼠記憶作用和鎮靜作用。[7]瑤族醫學特色診療
2006年08月19日18:26
來源:醫圣網
字號:大
中
小
診病方法
瑤醫的流傳是采用師徒相承的方法,依靠師傅口授,徒弟通過記憶、領會、隨師學習及今后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而定,因此亦常有師門的不同。但總的說,疾病的診斷是醫生通過眼看、耳聽、鼻嗅、口問、手摸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現的各種癥狀和體征,結合天時、地域及其他條件,進行綜合分析,辨清冷、熱二病,分別所屬病證,為治療原則和方法提供重要依據。
治療方法
瑤醫皆醫藥相兼,自采自用,不僅用藥經驗獨出心裁,且對藥物的應用方法,應用形式也別具一格。
(一)應用方法
瑤醫用藥大多就地取材,藥物多為鮮用,即采即用,一般不炮制而直接用于病人,是瑤醫用藥的特點之一。瑤族居住的廣闊山區,素有“植物王國”之稱,是天然藥物產地,用鮮藥可以就地取材,不需加工、貯藏,同時鮮藥的有效成份未經破壞,所以療效比干藥好,因而瑤族群眾家家戶戶庭院有種植草藥的習俗。對于有毒性的藥物也采取適當的方法加以炮制,如半夏需按中藥炮制方法去其毒性。有些藥物也加以特殊處理,如治療傷寒方中的副禾本科植物糝子(Eleusinecoracana),用時將其炒熱,乘熱倒在地面上,反復操作三遍,讓其吸地氣后,與生姜、甜酒共炒至熱,供煎服。
(二)應用形式
瑤醫用藥,不拘一格,用藥形式多種多樣,如煎劑、內服膏劑、散劑、藥汁丸劑、酒劑、鮮藥搗汁內服、鮮藥含服、搽劑、外敷劑、滴耳(眼)劑、煙熏劑、熏洗劑、沐浴劑、食療劑、佩掛劑等等應用形式。
(三)用藥原則
瑤醫經過長期的實踐,將藥物分為四大類。涼藥:如竹葉伸筋、鐵馬鞭、矮地茶、葫蘆茶、鐵菱角等。表藥:如澤蘭、甜釀草,六月黃花等。暖藥:如滿山香(巖鷹爪)、小葉柞死風、石龍藤。打藥:竹葉老根(寮刁竹)。瑤醫認為;消炎解毒、利水消腫的為涼藥;解除表證治療疳積病的藥物稱為表藥;驅逐寒濕活血藥為暖藥;治療跌打損傷、毒蛇咬傷和打胎的為打藥。此為瑤醫在治療疾病以及瑤醫進行藥物交易時的慣用語。
此外,瑤醫亦重視飲食療法,認為飲食療法,經濟實惠,簡便易行,安全可靠。故常用谷、果、菜、雞、魚、肉、蛋等類食品,或配合少量藥物治病。例如用大蒜頭2~3瓣搗爛,加適量片糖沖甜酒,治療上吐下瀉;用柑橘榨汁加入蜂蜜治療哮喘;蕎麥、三七、鱔魚煮食治肺癰吐膿血;胡椒、烏龜肉、豬肚共燉治虛寒胃痛等等。
藥浴則為瑤醫藥的又一特色。瑤醫稱之為“龐桶藥浴”。
瑤家到處可見到用杉木做成的高1米,寬0.6米,長0.7米的大木桶,這便是用藥水洗澡的“龐桶”,又稱為“黃桶”。過山瑤十分重視洗澡,無論嚴冬酷暑,每人每晚都必須入“龐桶”內浸泡洗身,既洗滌刀耕火種時沾染的炭灰泥跡,又通過溫水浸泡解乏,使血脈流通,便于入睡。在冬天浸泡后,更能在料峭的山風中抗御寒冷,瑤醫在過山瑤這一良好的生活習俗上,利用生產、生活中的自然資源,采集藥物,經煎煮后用藥液浸泡擦身的治療方法,防治疾病,強身健體。
瑤族用藥水洗身,不分男女老幼,全家皆洗,一家人輪流洗,水臟了就換,冷了再加熱。規矩是:先客后主,先小后大,先老后少。現在一些平地居住的瑤民,也逐漸采用了換藥水的方式進行藥浴。婦女生孩子,滿三朝均洗藥水澡,嬰兒洗后健康免疫,產婦可以驅風去瘀,補身強體,產后一星期就可以勞動。用艾葉煎液給初生嬰兒沐浴,可免患皮膚病,用葫蘆卷須在年終除夕之夜給小兒洗澡,據說可免出麻疹。瑤族人民過端午節,家家戶戶都采用鮮藥草洗澡,對于防治春季流行病起了很好的防治作用。
瑤族藥浴原理是借水的溫度、水的機械刺激和藥物的作用,對機體發揮治療效能的。當利用熱藥液在皮膚或患處熏洗時,由于溫熱刺激,引起皮膚各處的血管擴張,能促進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環,使新陳代謝旺盛,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和全身機能,并能疏通經絡,促進經絡的調節活動功能。藥液又能刺激皮膚的神經末梢感受器,通過神經系統,形成新的反射,從而破壞了原有的病理反射聯系,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由于皮膚和粘膜有呼吸作用,藥浴所用藥物不同亦具有滋補強壯,清熱解毒、消炎殺菌、疏通腠理、清潔傷口、活血通絡、行氣止痛、祛風燥濕、殺蟲止癢等不同的作用,可治療多種疾病。正因為如此,在瑤族廣泛流傳一句瑤族民謠:“若要長生不老,天天洗個藥水澡。”這就是洗藥水澡能成為瑤族的習俗,歷數百年而不衰,沿習至今的秘決。至于漢族藥浴與瑤族藥浴究竟誰開藥浴之先河?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原因,瑤族沒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故無典籍可考,但瑤族藥浴的歷史已經源遠流長了。
瑤族藥浴所用的草藥來自瑤族人民居住的大瑤山,一般都自采自用,多采用鮮藥,平常亦將采回的草藥洗凈曬干備用。一般根據藥物的性能,搭配使用,常無固定的配方,各種草藥的份量,憑他們的習慣、經驗而定。瑤族的浴用植物有上百種,可分為以下幾大類,分述如下:
1、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類:具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消除疲勞,強身健體之功效。
2、治療皮膚病類:具有祛風止癢、清熱解毒、涼血止癢、清潔皮膚、解毒防瘡的功效。
3、清涼類:防暑、瘡癤。
4、其他類:小兒高燒、麻疹不透、月子洗澡。
瑤族常用的風濕類浴用植物:
紅牛膝、健骨風、鉤藤、伸筋草、向日葵、瑤婆風、松筋藤、石姜、鉆骨風、見風消、半楓荷、楓球子、香藤、鞋底風、華澤蘭等。
常用治療皮膚病、皮膚瘙癢、濕疹、皮炎、疥瘡、漆瘡等浴用植物:
博落回、筆筒草、千里光、銀花、甜條、紅花銀糖菜、扛板歸、醉魚草、見風消、香樟、風箱樹、密拱、餓螞蝗、噴白、小葉買麻藤、七月白、牛皮凍等。
常用于產婦強身、健體的藥用植物:
益母草、野艾、絡石藤、血防藤、水蠟燭等。
治小兒麻疹不透的植物藥:
餓螞蝗、密拱、葛麻藤等。
治骨蒸潮熱的植物藥:剛鞭木、鐵涼傘等。
瑤族藥浴一般采用新鮮植物,平時備干品冬季用。藥浴設固定配方,常取3~7種藥草即可。
瑤族醫學編輯詞條編輯摘要摘要目錄1\o"瑤族醫學"瑤族醫學2\o"基本簡介"基本簡介3\o"治療方法"治療方法4\o"火灸療法"火灸療法5\o"挑治療法"挑治療法6\o"點刺療法"點刺療法展開編輯本段瑤族醫學
瑤族居住在南方瑤族醫學山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瑤族人民積累了利用草藥防病治病的豐富經驗,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瑤族醫藥。瑤族在診療方面所用的方法和技巧是多種多樣,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們認為,人之所以會發病,除了風、氣、蟲、毒、飲食和外傷之外,體內的五臟六腑、氣血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連系,從而總結出了各種各樣的診斷方法,如除了望、聞、問、觸之外,常用的還有甲診、掌診、舌診、耳診和面診等。編輯本段基本簡介
根據疾病發生的原因和癥狀特征,總結出了風、鎖、豆、痧等病癥和名稱。在治療上除了采草藥內服,外洗,外敷和熏、熨、佩帶等之外,還有放血、點刺燈劃灸、艾灸、骨灸、席灸、藥物灸、藥棍灸以及拔罐、針挑、捶擊、拍擊、搔抓、滾蛋、推拿和指刮、骨弓刮、碗刮、匙刮、青蒜刮、稈草刮、萱麻刮等。其所治療的病種包括了內、外、婦、兒、皮膚、五官及神經等各科,許多方法療效顯著。醫藥結合,是瑤醫的特點,習醫者必懂藥,識藥者必會醫。所以,自古以來,瑤醫都是自己診病,自己采藥加工,配方發藥。至今,瑤族中仍然是只有醫生診所,沒有專門配方賣藥的藥師或藥店。瑤醫將藥物歸納為"五虎"、"九牛"、"十八鉆"、"七十二風",對藥物的臨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瑤醫不公重視疾病的治療,而且在預防醫學方面出很有研究。他們很早就認識到某些疾病是可以相互傳染,出是可以預防的,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懼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復入";"有疫疬,則并焚其尸徒居焉"以及用芭蕉葉當碗,分菜吃飯等。醫藥是瑤族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智慧結晶,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治療經驗。獨特的民族風格。瑤族民間醫生多以盈虧平衡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臨床實踐。編輯本段治療方法
瑤醫的流傳是采用師徒相承的方法,依靠師傅口授,徒弟通過記憶、領會、隨師學習及今后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而定,因此亦常有師門的不同。但總的說,疾病的診斷是醫生通過眼看、耳聽、鼻嗅、口問、手摸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現的各種癥狀和體征,結合天時、地域及其他條件,進行綜合分析,辨清冷、熱二病,分別所屬病證,為治療原則和方法提供重要依據。瑤醫皆醫藥相兼,自采自用,不僅用藥經驗獨出心裁,且對藥物的應用方法,應用形式也別具一格。(一)應用方法
瑤醫用藥大多就地取材,藥物多為鮮用,即采即用,一般不炮制而直接用于病人,是瑤醫用藥的特點之一。瑤族居住的廣闊山區,素有“植物王國”之稱,是天然藥物產地,用鮮藥可以就地取材,不需加工、貯藏,同時鮮藥的有效成份未經破壞,所以療效比干藥好,因而瑤族群眾家家戶戶庭院有種植草藥的習俗。對于有毒性的藥物也采取適當的方法加以炮制,如半夏需按中藥炮制方法去其毒性。有些藥物也加以特殊處理,如治療傷寒方中的副禾本科植物糝子(Eleusinecoracana),用時將其炒熱,乘熱倒在地面上,反復操作三遍,讓其吸地氣后,與生姜、甜酒共炒至熱,供煎服。(二)應用形式
瑤醫用藥,不拘一格,用藥形式多種多樣,如煎劑、內服膏劑、散劑、藥汁丸劑、酒劑、鮮藥搗汁內服、鮮藥含服、搽劑、外敷劑、滴耳(眼)劑、煙熏劑、熏洗劑、沐浴劑、食療劑、佩掛劑等等應用形式。(三)用藥原則
瑤醫經過長期的實踐,將藥物分為四大類。涼藥:如竹葉伸筋、鐵馬鞭、矮地茶、葫蘆茶、鐵菱角等。表藥:如澤蘭、甜釀草,六月黃花等。暖藥:如滿山香(巖鷹爪)、小葉柞死風、石龍藤。打藥:竹葉老根(寮刁竹)。瑤醫認為;消炎解毒、利水消腫的為涼藥;解除表證治療疳積病的藥物稱為表藥;驅逐寒濕活血藥為暖藥;治療跌打損傷、毒蛇咬傷和打胎的為打藥。此為瑤醫在治療疾病以及瑤醫進行藥物交易時的慣用語。此外,瑤醫亦重視飲食療法,認為飲食療法,經濟實惠,簡便易行,安全可靠。故常用谷、果、菜、雞、魚、肉、蛋等類食品,或配合少量藥物治病。例如用大蒜頭2~3瓣搗爛,加適量片糖沖甜酒,治療上吐下瀉;用柑橘榨汁加入蜂蜜治療哮喘;蕎麥、三七、鱔魚煮食治肺癰吐膿血;胡椒、烏龜肉、豬肚共燉治虛寒胃痛等等。藥浴則為瑤醫藥的又一特色。瑤醫稱之為“龐桶藥浴”。瑤家到處可見到用杉木做成的高1米,寬0.6米,長0.7米的大木桶,這便是用藥水洗澡的“龐桶”,又稱為“黃桶”。過山瑤十分重視洗澡,無論嚴冬酷暑,每人每晚都必須入“龐桶”內浸泡洗身,既洗滌刀耕火種時沾染的炭灰泥跡,又通過溫水浸泡解乏,使血脈流通,便于入睡。在冬天浸泡后,更能在料峭的山風中抗御寒冷,瑤醫在過山瑤這一良好的生活習俗上,利用生產、生活中的自然資源,采集藥物,經煎煮后用藥液浸泡擦身的治療方法,防治疾病,強身健體。瑤族用藥水洗身,不分男女老幼,全家皆洗,一家人輪流洗,水臟了就換,冷了再加熱。規矩是:先客后主,先小后大,先老后少。現在一些平地居住的瑤民,也逐漸采用了換藥水的方式進行藥浴。婦女生孩子,滿三朝均洗藥水澡,嬰兒洗后健康免疫,產婦可以驅風去瘀,補身強體,產后一星期就可以勞動。用艾葉煎液給初生嬰兒沐浴,可免患皮膚病,用葫蘆卷須在年終除夕之夜給小兒洗澡,據說可免出麻疹。瑤族人民過端午節,家家戶戶都采用鮮藥草洗澡,對于防治春季流行病起了很好的防治作用。瑤族藥浴原理是借水的溫度、水的機械刺激和藥物的作用,對機體發揮治療效能的。當利用熱藥液在皮膚或患處熏洗時,由于溫熱刺激,引起皮膚各處的血管擴張,能促進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環,使新陳代謝旺盛,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和全身機能,并能疏通經絡,促進經絡的調節活動功能。藥液又能刺激皮膚的神經末梢感受器,通過神經系統,形成新的反射,從而破壞了原有的病理反射聯系,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由于皮膚和粘膜有呼吸作用,藥浴所用藥物不同亦具有滋補強壯,清熱解毒、消炎殺菌、疏通腠理、清潔傷口、活血通絡、行氣止痛、祛風燥濕、殺蟲止癢等不同的作用,可治療多種疾病。正因為如此,在瑤族廣泛流傳一句瑤族民謠:“若要長生不老,天天洗個藥水澡。”這就是洗藥水澡能成為瑤族的習俗,歷數百年而不衰,沿習至今的秘決。至于漢族藥浴與瑤族藥浴究竟誰開藥浴之先河?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原因,瑤族沒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故無典籍可考,但瑤族藥浴的歷史已經源遠流長了。瑤族藥浴所用的草藥來自瑤族人民居住的大瑤山,一般都自采自用,多采用鮮藥,平常亦將采回的草藥洗凈曬干備用。一般根據藥物的性能,搭配使用,常無固定的配方,各種草藥的份量,憑他們的習慣、經驗而定。瑤族的浴用植物有上百種,可分為以下幾大類,分述如下:1、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風濕關節炎類:具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消除疲勞,強身健體之功效。
2、治療皮膚病類:具有祛風止癢、清熱解毒、涼血止癢、清潔皮膚、解毒防瘡的功效。
3、清涼類:防暑、瘡癤。
4、其他類:小兒高燒、麻疹不透、月子洗澡。瑤族常用的風濕類浴用植物:紅牛膝、健骨風、鉤藤、伸筋草、向日葵、瑤婆風、松筋藤、石姜、鉆骨風、見風消、半楓荷、楓球子、香藤、鞋底風、華澤蘭等。常用治療皮膚病、皮膚瘙癢、濕疹、皮炎、疥瘡、漆瘡等浴用植物:博落回、筆筒草、千里光、銀花、甜條、紅花銀糖菜、扛板歸、醉魚草、見風消、香樟、風箱樹、密拱、餓螞蝗、噴白、小葉買麻藤、七月白、牛皮凍等。常用于產婦強身、健體的藥用植物:益母草、野艾、絡石藤、血防藤、水蠟燭等。治小兒麻疹不透的植物藥:餓螞蝗、密拱、葛麻藤等。治骨蒸潮熱的植物藥:剛鞭木、鐵涼傘等。瑤族藥浴一般采用新鮮植物,平時備干品冬季用。藥浴設固定配方,常取3~7種藥草即可。編輯本段火灸療法
一、燈草炙
燈草火灸,是用燈芯茶油,點燃后快速在特定穴位的皮膚進行燒灼的一種治療方法,具有簡便、廉價、快捷的特點。施灸方法:首先選好穴位,并作記號。局部消毒后,取燈芯草3-4cm長一根,將一端浸于茶油中(若蘸油太多可用吸水紙吸去浮油以免油滴上燙傷皮膚)。術者用右手拇食指、捏住末浸油的一端,將蘸油的一端點燃,待火略變大時,即迅速燒灼穴位,一觸及皮便立即離開,此時常有“啪”的聲響,火即滅。灸處多有粒狀傷痕,應注意清潔,防止感染。一般兩天內即可自行愈合,如下愈者,局部可涂萬花油或燙傷藥膏即可。二、藥條灸
將動、植物藥焙干,研粉,先取一半藥粉加水煎成濃汁,過濾去渣,再加入另一半藥粉調成膏狀,待溫度適宜時,用手工搓成艾條大小的藥條,曬干備用。施灸方法:本療法采用溫和灸法,將藥條的一端置火上烤熱后,直接灸于患病局部的皮膚或特定的穴位上,至病人感到有灼熱感時提起,灼熱感過后再灸,如此反復多次,直至局部發熱、潮紅為度,每天施灸1-2次。用于寒濕引起的疾病,如非炎癥性腫塊,頑癬及皮膚瘙癢,婦女月經不調,帶下病等,一般5-7天可以痊愈。三、骨灸
是以藥用動物的骨頭烤熱后,快速灸于患病局部或特定穴位的皮膚上。本療法多用于治療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等。四、藥棍灸(又叫神火療法、火功療法)
瑤話叫“人苗”。藥棍:是用某種植物藥如吹風藤,銘吻藤,毛杜仲藤,牛耳楓枝葉等的根或莖枝,砍25厘米長左右,曬干后浸泡入特制的藥液中49天,取出陰干備用。施灸方法:把藥棍的一端置于爐火,或酒精燈,或蠟燭火上燃烤,吹息明火,留下暗火,用3-5層紙包上暗火,隔紙灸于患病局部或特定的皮膚穴位上。至病變局部有灼熱感時離開,灼熱感過后再灸,如此反復多次,直至局部皮膚潮紅,患者有舒適感為止。編輯本段挑治療法
挑治療法是在病人一定部位挑治的皮膚上,用粗針挑斷皮下白色纖維樣物,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常用于痔瘡,肛裂,肛瘺,肛門瘙癢,脫肛,急慢性前列腺炎,痧癥,甲亢,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痤瘡等病癥。挑治部位,通常在腹部。1.選點挑治
即選用某些疾病在體表的反應點。一般可在上起第七頸椎棘突平面,下至第三骶椎平面,兩側至腋后皺壁的范圍內找點。根據臨床經驗發現,痔瘡的反應點多見于肩胛區;食道靜脈曲張則在胸部兩側都有;甲亢的反應點多在鎖骨上窩區域內。反應點的特點是:形似丘疹,稍突起于表皮,針帽大小,淺紅色,壓之不退色,應注意與痣、毛囊炎、色斑等區別。選點困難時,可用兩手磨擦病人背部即可出現。可能同時出現兩個以上的點,應選用其中最明顯的。根據病情,每次選取1-5處反應點挑治。2.穴位挑治
根據病情需要,選取與各種疾病關系密切的穴位進行挑治。如痔瘡可選大腸俞、竹杖(于背部正中第三腰椎棘突上方)、長強;結膜炎可選大椎;麥粒腫可選取大椎旁開0.5分處;前列腺炎可選膀胱俞或阿是穴。3.區域挑治
從臨床實踐中發現,選用與疾病有關的部位進行挑治,療效也很好。如頭痛,頭暈,發熱,小兒抽搐及眼病在眉間挑治;胸痛,肋間神經痛,感冒一切熱癥等在胸腹正中線上選刺激點挑治;肛門和會陰部疾患在越靠近脊柱,越靠近下腰部選點施行挑治效果越好。因此,為了減少找反應點的困難,可在第三腰椎第三散椎之間左右旁開3-5cm的線上,任選一點施行挑治。挑治的操作方法:暴露腰背部,選定挑治點,局部皮膚消毒后,以消毒的粗針將選點部位的表皮縱行挑破0.2-0.3cm(最好先用1%的普魯卡因作局部麻醉),然后深入皮下挑,拉斷或割斷白色纖維,反復挑割,將皮下白色纖維(如羊毛狀)挑盡為度,一般不出血或略有出血。挑盡后填入生鹽一粒或用碘酒消毒,貼以膠布即可。一次不愈者,可于二、三周后再施行挑治,其挑治點可以另選。注意事項:①水中注意無菌操作,術后注意局部清洗,以防感染;②針尖應原口進原口出,切忌在創口下亂刺;③挑治當日創口禁用水洗,并注意休息,少吃刺激性食物;④孕婦,皮膚病患者,出血性疾病,嚴重心臟病,腫瘤,急腹癥忌用本法。編輯本段點刺療法
點刺療法是用鋒利的陶瓷針點刺有關穴位以達到治病目的一種民間常用方法,在農村廣泛使用,易為患者接受。這種治療方法具有宣泄解表,疏通經絡之效。常用以治療各種痧癥、感冒發熱、頭痛頭暈、小兒發熱驚風、小兒疳積、肌肉疼痛及扭挫傷等病癥。用具及施術方法:取干凈的瓷碗用刀背輕敲成三角形片狀,選取帶有鋒利尖頭的片作針,放鍋內煮沸15分鐘(現代用75%酒精消毒),局部先以生姜片蘸米酒反復涂擦,然后用瓷針快速依次點刺,手法輕重適度,以皮膚微見血為好,完后再擦姜、酒或其他藥酒即可。
注意事項:施術時應注意消毒,局部注意清潔以防感染;有皮膚病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不宜用本法治療。編輯本段歷史記載
歷史上瑤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瑤醫藥的傳瑤族醫學錄方式全靠口耳相傳、指藥傳授、指癥傳經,在本民族內部自成體系。瑤醫認為人體內臟之間、人體內臟與外界環境之間,既對立又統一,從而維持相對盈虧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活動。當這種動態盈虧平衡因外界或人體內部某些原因遭到破壞而又不能完全自行調節得以恢復時,人體就會發生疾病。破壞人體盈虧相對平衡狀態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病因可以是多方面的,諸如氣候異常、瘴氣疫毒、蠱毒風痰、精神刺激、飲食勞倦,先天稟賦,蟲獸外傷等,均可導致疾病的發生。另外,在某些疾病的病變過程中所產生的病理產物,如痧癥、癆癥、痰癥等,反過來作用于機體成為繼發病因。在診斷方法上采用望、聞、問、觸外,常用的還有甲診、掌診、舌診、耳診、鼻診、目診、面診及觀察患者大小便的質、色、氣味來辨別疾病。在治療方法上,除了采用針灸、針挑、骨灸、蛋灸、麻灸、艾灸、打火罐、按摩、刮痧等方法處,還應用瑤醫特有的磨藥療法、杉刺療法、火功療法、火油燈療法、火堆療法等治療一些疑難雜病,常收到滿意的療效。瑤醫臨床用藥達一千余種,在長期的實踐中,根據藥物的性味功能及其所治疾病的特點總結出獨具一格“五虎”“九牛”“十八鉆”“七十二風”104種瑤醫常用藥,并把藥物分為“風藥”和“打藥”兩大類,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及傳錄給后代。瑤醫治療癌癥、紅斑狼瘡、婦科病、跌打骨折、風濕病及毒蛇咬傷等病的效果,歷來得到廣大患者的公認。大量的臨床驗證還表明,瑤醫藥對精神分裂癥癲癇、乙肝、腎炎、糖尿病、中風后遺癥等疑難雜癥療效顯著,對肝膽及泌尿系統結石的溶石治療更受到患者的青睞;特別是瑤醫對各種惡性腫瘤和紅斑狼瘡的治療方面取得良好的療效。瑤醫藥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和祖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繼續為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貢獻。中國瑤醫學--目診----白睛診白睛質地堅固,不透明,呈暗紅色,占眼球壁外層后5/6,其表層由一些纖細的纖維和彈性組織構成,含有較多的小血管,當軀體發生病變時,就可以通過這些血管表現出來。另外,覆蓋在鞏膜(即白睛)表面上有一層薄薄的膜,這就是球結膜,它表面非常光滑,比較松弛,薄而透明,因此,可透見下面的鞏膜。球結膜上亦有許多小血管,其形態、色澤可以反映軀體的病變。它與鞏膜上的血管區別點在于:球結膜血管在表層,相對浮淺、隆起、鮮艷;鞏膜血管在下層,顏色相對沉深、青紫、暗淡。在臨床中球結膜上出現的血管訊號,表示病程短、新病;鞏膜上出現的血管訊號,表示病程長、久病。中國傳統醫學則認為球結膜訊號提示病在腑,鞏膜訊號提示病在臟。
(一)白睛診法的定位規律
白睛診法遵循著一定的定位規律,一般軀體上半部疾病應在瞳孔水平線以上體現,軀體下半部疾病應在瞳孔水平線以下體現;同理,瞳孔內側表現軀體內側疾病,瞳孔外側反映軀體外側病變。且左眼多主軀體左側疾病,右眼多主軀體右側疾病。另外,部分疾病在雙眼均可有表現,軀體上部疾病可在瞳孔水平線以下得到表現,軀體內側疾病也可以在瞳孔外側得到體現。我們討論的多為普遍性的東西,特殊的例外。
(二)白睛診法的定性規律
白睛診斷疾病的性質,主要在于相應區域血管發生的形、色、態等的改變上。
1、從形態來看
(1)根部粗大:若見局部血管根部粗大,多屬頑固性疾病,病程較長,多有器官損害,如心臟病、慢性腎病等。
(2)曲張或怒張:若見相應區域血管呈怒張狀,多屬血瘀或病情較重、較急,如急性肺炎、急性肝炎等。
(3)延伸:指血絲很長,延伸到其他區域,多表示病情的發展方向以及疾病的擴散范圍,說明該部位疾病向另一部位發展或轉變,如腰腿痛、上肢麻木、骨髓炎等。
(4)離斷:指延伸的血管在一定部位或中間突然中斷,也有的是被紅色瘀點分隔開,此征往往表示該部位器官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或阻塞、狹窄等,常見于頸椎病、輸卵管閉塞、脈管炎等。
(5)分叉:白睛上的血管狀若樹枝樣分叉,表明該器官炎癥的播散、擴張或血液供應障礙等,如痔瘡,可以從血管分叉條數來判斷痔核的多少及大小。
(6)隆起:血絲淺表、明顯、紅活,多在球結膜上,表示該病為急病、新病,或者說為急性炎癥開始,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尿路感染等,多見此象。
(7)霧斑:即片狀青紫斑,象瘀血凝集成一模糊小片,多屬于氣滯血瘀證(蟲積除外),多提示患者有該部位的脹痛癥狀。如在肝區、膽區見此癥,多提示有肝氣郁結癥狀,見于女性還可以提示有乳房疾病,如乳腺小葉增生等。
(8)黑點:即血管末端的黑色瘀點,或與霧斑相兼出現,一般多屬血瘀癥,提示該病病程長,癥狀重,損傷大,如肝硬化,陳舊性損傷。若見于兒童,還要考慮是否有蟲積。
(9)黑圈:在觀察白睛時,我們還可以見到一種比黑點稍大的黑色圓圈,這不僅是一種嚴重瘀血證狀,而且還提示我們在其部位,已有包塊狀腫塊出現,必須高度警惕,注意其他體征,并建議患者進一步檢查,以探明病情,排除可疑。
(10)螺旋形狀:如在白睛上見到螺旋形狀血管,表明軀體內血液循環有較嚴重的障礙或者是氣滯血瘀、血流不暢,導致血絡掙扎延伸,臨床往往以疼痛、刺痛、灼痛現象出現。部分癌癥病人也常見到此征。
(11)蜘蛛網狀:蜘蛛網狀血管,提示患者有風痰、有瘀。如哮喘病患者,由于血液供氧不足而造成側支循環的建立,同時也由于長期哮喘,導致血管破裂、散亂等。
(12)葉脈狀:即血絲象樹葉莖脈狀分支,表示體內嚴重的血液循環障礙,或者是體內瘀血征,臨床上癌癥病人多見此狀。
(13)橫行血絲:即指白睛上部的血管橫行走向,呈“一”字形,一般正常人或普通疾病患者,眼球上半部血絲呈縱行,向瞳孔方向縱行走向。如呈橫行血絲走向,則多提示患者有消化系統或其他方面的嚴重病變。
(14)貫瞳:即指血絲延伸進入黑睛,或穿過黑睛,俗稱赤脈貫瞳。其中又以1條赤脈為病輕,2~3條赤脈為病重:又以赤脈不穿過瞳神為病緩,穿過瞳神為病急。臨床上見到此象,多屬淋巴系統嚴重病變。
2、從顏色來看
(1)鮮紅:多為新病、急病、熱病。
(2)紫紅:多為邪熱入營,灼津為痰,灼血為瘀。
(3)深紅:表示癥狀加重、加深,也表示病情惡化。還有的是病邪由表傳里,入中臟腑的表現。一般此象若出現于球結膜上為腑病,若出現于鞏膜上則為臟病。臨床多見于邪盛正未虛,邪正相爭的階段。
(4)紅中帶黑:多為新病久治不愈,和里化熱,熱熾血滯,瘀血內生。一般表示病程長,瘀血重,邪熱盛,正氣未虛之象。
(5)紅中帶黃:黃為胃氣的象征,亦為瘀血化解后的表現。紅中帶黃,提示病情好轉,病勢減輕。
(6)血絲淡黃:為病情將愈之象,或該病已愈。如果血絲色淡黃略紅,表明病情雖好轉,但尚有余熱未清。
(7)淺淡:血絲淺淡屬虛證、寒證,提示機體相應臟腑的氣血不足、寒凝氣滯、血行不暢。部分血絲淺淡亦屬正常現象。兩者區別在于:病變者,血絲多而亂;正常者,血絲少而直。
(8)暗灰:為陳舊性病灶。多見于肺結核、肝炎、蟲斑等病痊愈后留下的“烙印”,其表現多在鞏膜上,因鞏膜上的血管,發生變化后,由于疾病重、時間長、損害大,故血管變化后不易復原,從而長期留下“烙印”,臨床僅能提供參考。
3、白睛診傷
白睛診傷是瑤族地區廣泛流傳的診斷方法。它能在患者沒有自覺癥狀的情況下,根據患者眼睛鞏膜或球結膜血管的形態、顏色變化,來診斷受傷部位、疼痛性質及發病時間等情況。它主要是觀察白睛上的“損傷點”來判斷傷勢。所謂損傷點,是患者在無眼疾或無眼部自覺癥狀時,白睛見青紫色血管浮起,在血管末端有瘀血點。該點必須在血管末端,瘀血點顏色較黑,如針尖大小。有此損傷點,則提示體內有傷。如果瘀血點不在血管末端,或在血管旁,或在血管中部,均無診傷價值。瘀血點的顏色和形狀等變化,可以反映傷損的輕重程度與性質。如傷氣、傷血、或氣血兩傷等。
(1)白睛診傷定位
白睛診傷定位總的原則為:損傷點出現在左眼者,為身體左側有傷;在右眼者,為身體右側有傷。損傷點在瞳孔水平線以上的,提示傷在臍水平線以上,如腰背、上肢、肩周、頭面等,其中腰部損傷點多在瞳孔上方稍偏向內側,瘀血點多偏向外側。損傷點出現在瞳仁水平線以下者,則主要反映臍水平線以下的下半身,如雙下肢、骨盆。下肢的血絲相對上肢長,且多超過瞳仁水平線,并多偏向瞳仁外側,也有的表現血絲分叉或中斷跳躍現象。特殊的是眼睛正下方,即白睛6時處,還可反映胸骨的內傷,且傷在乳頭上方者,瘀血點居中;傷在乳頭上內側、胸骨旁者,瘀血點偏于內側;傷在乳頭上方外側;傷在胸骨柄兩側者,則呈“丫”形血絡分叉,瘀血點在于分叉的末梢。另外,損傷點出現在眼的外側,按瘀血點上下排列次序,分別表示腋后線部、腋中線部、腋前線部受傷。如果損傷點出現在眼白睛的內側,則提示對側胸脅受傷。
(2)白睛診傷定性
如果損傷點色淡如云,散而不聚者,表明傷在氣分(傷輕),若色黑而沉著,形如芝麻者,表明傷在血分(傷重);若損傷點色黑點圓,周圍又有片狀如云彩樣淺淡斑,呈不規則的暈狀者,表明氣血兩傷。另外,血絲彎曲如蛇行(或螺旋)狀,表明有較劇烈的疼痛。同一條血絲,若粗細不一,雖無瘀血點在其末端,亦可表明有傷。
在白睛任何部位呈現藍黑點或藍黑斑,為蛔蟲癥。具體地說:如見白睛上毛細血管的頂端和旁邊,呈現有青黑色或藍黑色圓形的斑點,約有針頭至綠豆大小,斑的界限多清晰,少有模糊,可多可少,不突出白睛面。如果斑大,表示寄生的是成蟲;斑小,表示寄生的為幼蟲;斑多蟲多,斑少蟲少。如果在鞏膜與球結膜間的毛細血管上端和邊緣,呈多樣狀的淺紫色,云絮狀斑塊,則提示寄生的是鉤蟲。同樣,斑塊大顏色深、為感染程度重;斑塊小、顏色淺,為感染程度輕。另外,若鞏膜與球結膜間上半部出現黑色斑點,則又提示為蟯蟲。以上這些征象均與寄生蟲的病勢呈正比消長趨勢,即眼征越明顯,病情越嚴重,眼征越淺淡,病情越輕淺。
此外,在眼結膜與鞏膜間的毛細血管末端或彎曲部,出現黑色、青紫色、棕色、紫紅色、銀灰色等各種色素斑點,可能是瘧疾的表現。這種瘧疾開頭有圓形、橢圓形、多角形、寶塔形、漏斗形、掃帚形等多種多樣,斑點界限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且在模糊的斑點中心有黑點,斑點大小在0.3毫米至4.0毫米之間。瘧疾發作時,瘧斑多呈黑色或青紫色,略“凸”出表面,界限清晰,血管末端呈膨脹樣,瘧疾治愈后,可恢復正常或成為斑跡。另外,在近角膜緣處的球結膜淺層血管呈螺旋狀迂曲。血管徑較粗,顏色深紫、走行彎曲,以近角膜緣明顯,至穹窿部則消失,此現象在外下方多見,這亦是診斷瘧疾的特征之一。
4、白睛診法與癌癥預測
對于白睛診法預測癌癥,是當今目診學者正在研究和探討的一個問題。編者根據臨床實踐體會,認為以下白睛訊號,如有兩項以上相兼出現時,應提高警惕。
(1)白睛顏色蒼白、呆滯、晦暗或黃染。
(2)眼球上半部血管紫暗,呈“一”字或“V”形走向。
(3)眼球鞏膜有薄霧斑狀陰影圈,中間有黑色瘀點(即中間深黑,四周淺淡的陰影狀圓圈)。整個顏色暗灰無光。另外,黑色圓圈也有診斷意義。
(4)白睛血管呈螺旋形狀彎曲、怒張、顏色鮮紅。
(5)白睛血管呈樹葉葉脈狀走向,顏色鮮紅。
(6)赤脈貫瞳,甚或白睛血管鮮紅、怒張、至少兩條以上延伸穿過瞳孔。瑤族常見病目診符合率2010-11-26來源:中國中醫編輯:晶晶評論(0)
閱讀(398)字號:小中大熱點關注:肝癌
小兒癲癇
脂肪肝
子宮癌
卵巢囊腫
宮頸癌
牛皮癬
尖銳濕疣
腰間盤突出[導語]本文主要是從一些常見病如神經衰弱、內痔、肝炎、帶下病、咽喉炎等癥的望目診符合率,來反映瑤族對病癥診斷的方法和準確程度,以供數據統計或就診參考。瑤族醫藥是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本文主要是從一些常見病如神經衰弱、內痔、肝炎、帶下病、咽喉炎等癥的望目診符合率,來反映瑤族對病癥診斷的方法和準確程度,以供數據統計或就診參考。(一)胃、十二指腸病變在兩眼瞳孔下方6時處的鞏膜與球結膜間的毛細血管呈充血、擴張、紅黑之象,即為鞏膜胃征,據此可診斷急、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有人統計臨床符合率達90.2%。(二)消化道癌眼白睛上半部球結膜表層血管呈橫行走向,或為V型狀態,即為消化道癌的征象。有學者觀察800例,腸癌占69%,胃癌占58%,食道癌占57%,肝癌占45%,健康者僅有16%的出現這種征象。(三)神經衰弱眼瞼綠青紫為神經衰弱征象,有學者收集120例神經衰弱患者,115例出現瞼綠青紫,占95.83%。四)內痔白睛5、6點鐘處,在其部位附近的,由下向上行走的擴張、彎曲、充血血管,即為球結膜痔征,觀察這些血管的條數、粗細,可以診斷內痔的多少和大小。并且痔征現于左眼,為肛門左側有痔,現于右眼,為肛門右側有痔。一般血管分叉和粗細與痔瘡成正比關系。有學者觀察數1000例,診斷符合率達85%以上。(五)月經、帶下病觀察下睫毛邊緣與下眼皮之間,如有條線狀、淺黑色的明亮帶存在,即為月經、帶下異常征。也可以通過觀察兩眼上下眼瞼,如果上下眼瞼發黑,則亦可判斷月經、帶下異常。有學者觀察153例,符合率為68.6%。(六)肝炎肝炎患者白睛內下方的血管呈充盈、擴張、色呈淡青狀態,有此者應高度警惕。(七)淋巴結核白睛的血絲貫穿瞳神,即為淋巴結核征象。并且一條赤脈貫瞳為病輕,2~3條赤脈貫瞳為病重。(八)咽喉炎白睛內側稍上,如果見到鮮紅血絲向瞳孔方向走向,則為咽喉炎征象。(九)附件炎白睛下方6時處,如果見到鮮紅血絲向瞳孔內側方向延伸,即可考慮為附件炎。(十)頸、腰椎增生白睛12時、6時處有鮮紅血絲向瞳孔方向走向,末端有時可見到瘀點,即可考慮為頸、腰椎增生。通過以上內容可知,瑤醫對病癥的望目診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的,同時這也為瑤醫的臨床診治提供可可靠的依據,從而確保患者的康復效果和治療的有效性。目診2(2007-02-2411:51:06)轉載分類:面診
將兩眼瞳孔的下方6點處,鞏膜與結膜間的毛細血管呈充血、擴張、紅黑之象稱為鞏膜胃征,查此可診斷胃腸道疾病。通過對122便鞏膜胃征陽性患者的臨床分析,此征與臨床癥狀體征(急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的符合率達90.2%。將眼球結膜5、6點間部位附近由下向上行走的擴張、彎曲、充血的血管稱為球結膜痔征。用于診斷內痔。檢查1270例,符合者達1079例,符合率達85%。使用檢眼鏡,通過瞳孔,檢查眼底絡脈變化。發現絡脈紅活,粗細均勻,分布規則,色澤鮮明者,為肝氣條達。絡脈深紅,脈管粗細不均,或充盈怒張,屬肝氣郁結。絡脈變粗,或怒張,或彎曲、斷續、隱匿,或血流絡外,為肝經郁熱。絡脈干紅,如枯枝脆條,或部分絡脈不能辨認,眼底色澤干枯變黃為肝血不足。而受中醫理論影響而產生的“虹膜診斷學”,是目前國外頗為盛行的新學科,它認為人體內臟、器官、四肢百骸在眼虹膜上占有一定的代表區,當人體內臟或肢體體患病時,其產生的信息則反應到相應的代表區,而表現為虹膜紋理的分離、凹陷、變色或色素堆積、瞳孔變形等,通過檢查虹膜上的這些變化,就能診斷疾病。根據《內經》理論,十二經脈與眼的關系,以及東漢時華佗的"觀眼識病"法所述:"目形類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麗東南而晚西北也。內有大絡穴,謂心、肺、脾、肝、腎、命門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細絡,莫知其數。皆懸貫于腦、下連臟腑、通暢氣血往來,以滋于目,故凡病發則有形色絲絡顯見,而可驗內之何臟腑受病也"。從而得出了看白睛上的血絲來診斷全身疾病的方法。經十多年來幾萬只眼睛的實踐,達到了只要扒開眼皮一看,就能知道病在某經、病程長短、病勢輕重、病情消長、病因寒熱虛實等。并且還可知疾病原發在某經,現在是否傳經,傳經以后,原發的那經是減輕還是加重,以及病的來龍去脈,預后轉歸等等,部可以在兩三分鐘內一目了然。
彭教授這種神奇的觀眼識病法,主要用肉眼觀察在雙眼各區穴出現的血絲顏色(鮮紅、紫紅、深紅、紅中帶黑、紅中帶黃、淡黃、淺淡、暗灰等),形態(根部粗大、曲張、怒張、延伸分岔、隆起一條、模糊成片、垂露)的變化來判斷全身疾病。具體分述如下。
一、眼球的經區劃分方法
兩眼向前平視,經瞳孔中點作一水平線并延伸過內外眥,再經瞳孔中心作一垂直線,平延伸過上、下眼眶。于是就把眼分為四個象限,再把每個象限劃分為兩個相等的區,即成四個象區、八個等區。此八個相等區就是八個經區。左眼屬陰,陽生于陰,八區排列順序是順時針方向;右眼屬陽,陰生于陽,八區排列的順序是逆時針方向。但各區所代表的臟腑,左右相同。
一區為肺、大腸;
二區為腎、膀胱;
三區為上焦(包括膈肌以上的胸、背部、胸脘內在臟器、頸項、頭面、五官和上肢);
四區為肝、膽;
五區為中焦(包括膈肌以下、臍以上、上腹部、腰背及其內在臟器);
六區為心、小腸;
七區為脾、胃;
八區為下焦(包括臍水平以下、小腹、腰骨氐、髂、臀、盆腔、生殖及泌尿系統和下肢)。各區所占的范圍,用時鐘計算為90分鐘。如左眼一區由10時30分至12時;右眼一區為7時30分至6時。余此類推。二、絡脈形色診法
人的白睛(球結膜)上可見隱約縱橫交錯的絡脈,正常人的絡脈纖細而不明顯,尤其是兒童的眼球,如果沒有生過大病,則白睛青白潔凈,看不出絡脈分布。若是生病以后,或由皮膚通過經絡而傳到內臟,或由內臟外傳到皮膚,不論某一經或幾個經受病,都可從眼白睛上顯露出來。經絡是通到全身的,十二經直接或間接地都與眼睛聯系,經絡在周身其它部位為肉眼所不能見,但球結膜是半透明的,其所分布的經脈一經加深即很容易看到,而且一經出現,其殘痕與生長存。就像肺結核癒后鈣化點似的永遠存在。一般歸納為白睛有七種形狀和八種顏色,如果某一區發現絡脈形態和顏色異常,則說明相應的臟器有疾病發生。
(一)絡脈的形狀
1.根部粗大
由白睛邊緣處絡脈粗大,向前則逐漸變細。此種形狀多屬于頑固性疾病。
2·曲張或怒張
絡脈出現曲張,由根部延伸,中間轉折曲張,以致于怒張。為病勢較重。
3·延伸
絡脈由某一經區傳到另一經區,則出現延伸現象。這表明是疾病起于某一經,又傳到了另一經。
4·分岔較多
此種現象多出現在眼球上部,眼球下部亦有時出現。說明病勢不穩定而容易變化。
5·隆起一條
多屬六腑的病。觀眼識病,因鞏膜與結膜的絡脈深淺不同,五臟病多出現于深層,好像絡脈在玻璃板下面。六腑的病多在上層,好像在玻璃板上面似的。
6·模糊一小片
此種絡脈多發生在肝、膽區,肝郁癥、膽結石癥往往出現。
7·垂露
白睛絡脈下端像垂著一顆露水珠似的,如見于胃腸,多屬蟲積。
(二)絡脈的顏色
白睛上絡脈的色澤。基本是紅色,但有濃淡明暗之不同。從這些不同的色澤可以看出病程長短,寒熱虛實,預后轉歸,病情變化,可作為診斷及觀察療效的參考。
1·鮮紅絡脈鮮紅,為新發病。屬實熱,病勢正在發展。
2·紫紅絡脈如呈紫紅,說明病為熱盛。
3·深紅絡脈深紅,主熱病且病勢加重。
4·紅中帶黑絡脈紅中帶黑,主熱病入里。在上焦之間,病人多有神昏譫語。
5·紅中帶黃絡脈紅中帶黃,黃色于五行屬土,臟腑為脾胃,"胃為后天之原","有胃氣則生",為病勢減輕的征兆。
6·絡脈淡黃白睛上出現絡脈顏色淡黃為病勢將癒的征兆。
7·絡脈淺淡絡脈的顏色淺淡,是氣血不足,屬于虛證或寒證。虛證氣血不足,寒證氣血凝滯,絡脈的顏色淺淡。
8·絡脈暗灰白睛上絡脈暗灰,屬于陳舊性病灶,疾病早已痊愈。然而由暗灰轉為淡紅是其舊病復發征兆。白睛質地堅固,不透明,呈暗紅色,占眼球壁外層后5/6,其表層由一些纖細的纖維和彈性組織構成,含有較多的小血管,當軀體發生病變時,就可以通過這些血管表現出來。另外,覆蓋在鞏膜(即白睛)表面上有一層薄薄的膜,這就是球結膜,它表面非常光滑,比較松弛,薄而透明,因此,可透見下面的鞏膜。球結膜上亦有許多小血管,其形態、色澤可以反映軀體的病變。它與鞏膜上的血管區別點在于:球結膜血管在表層,相對浮淺、隆起、鮮艷;鞏膜血管在下層,顏色相對沉深、青紫、暗淡。在臨床中球結膜上出現的血管訊號,表示病程短、新病;鞏膜上出現的血管訊號,表示病程長、久病。中國傳統醫學則認為球結膜訊號提示病在腑,鞏膜訊號提示病在臟。
(一)白睛診法的定位規律
白睛診法遵循著一定的定位規律,一般軀體上半部疾病應在瞳孔水平線以上體現,軀體下半部疾病應在瞳孔水平線以下體現;同理,瞳孔內側表現軀體內側疾病,瞳孔外側反映軀體外側病變。且左眼多主軀體左側疾病,右眼多主軀體右側疾病。另外,部分疾病在雙眼均可有表現,軀體上部疾病可在瞳孔水平線以下得到表現,軀體內側疾病也可以在瞳孔外側得到體現。我們討論的多為普遍性的東西,特殊的例外。
(二)白睛診法的定性規律
白睛診斷疾病的性質,主要在于相應區域血管發生的形、色、態等的改變上。
1、從形態來看
(1)根部粗大:若見局部血管根部粗大,多屬頑固性疾病,病程較長,多有器官損害,如心臟病、慢性腎病等。
(2)曲張或怒張:若見相應區域血管呈怒張狀,多屬血瘀或病情較重、較急,如急性肺炎、急性肝炎等。
(3)延伸:指血絲很長,延伸到其他區域,多表示病情的發展方向以及疾病的擴散范圍,說明該部位疾病向另一部位發展或轉變,如腰腿痛、上肢麻木、骨髓炎等。
(4)離斷:指延伸的血管在一定部位或中間突然中斷,也有的是被紅色瘀點分隔開,此征往往表示該部位器官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或阻塞、狹窄等,常見于頸椎病、輸卵管閉塞、脈管炎等。
(5)分叉:白睛上的血管狀若樹枝樣分叉,表明該器官炎癥的播散、擴張或血液供應障礙等,如痔瘡,可以從血管分叉條數來判斷痔核的多少及大小。
(6)隆起:血絲淺表、明顯、紅活,多在球結膜上,表示該病為急病、新病,或者說為急性炎癥開始,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尿路感染等,多見此象。
(7)霧斑:即片狀青紫斑,象瘀血凝集成一模糊小片,多屬于氣滯血瘀證(蟲積除外),多提示患者有該部位的脹痛癥狀。如在肝區、膽區見此癥,多提示有肝氣郁結癥狀,見于女性還可以提示有乳房疾病,如乳腺小葉增生等。
(8)黑點:即血管末端的黑色瘀點,或與霧斑相兼出現,一般多屬血瘀癥,提示該病病程長,癥狀重,損傷大,如肝硬化,陳舊性損傷。若見于兒童,還要考慮是否有蟲積。
(9)黑圈:在觀察白睛時,我們還可以見到一種比黑點稍大的黑色圓圈,這不僅是一種嚴重瘀血證狀,而且還提示我們在其部位,已有包塊狀腫塊出現,必須高度警惕,注意其他體征,并建議患者進一步檢查,以探明病情,排除可疑。
(10)螺旋形狀:如在白睛上見到螺旋形狀血管,表明軀體內血液循環有較嚴重的障礙或者是氣滯血瘀、血流不暢,導致血絡掙扎延伸,臨床往往以疼痛、刺痛、灼痛現象出現。部分癌癥病人也常見到此征。
(11)蜘蛛網狀:蜘蛛網狀血管,提示患者有風痰、有瘀。如哮喘病患者,由于血液供氧不足而造成側支循環的建立,同時也由于長期哮喘,導致血管破裂、散亂等。
(12)葉脈狀:即血絲象樹葉莖脈狀分支,表示體內嚴重的血液循環障礙,或者是體內瘀血征,臨床上癌癥病人多見此狀。
(13)橫行血絲:即指白睛上部的血管橫行走向,呈“一”字形,一般正常人或普通疾病患者,眼球上半部血絲呈縱行,向瞳孔方向縱行走向。如呈橫行血絲走向,則多提示患者有消化系統或其他方面的嚴重病變。
(14)貫瞳:即指血絲延伸進入黑睛,或穿過黑睛,俗稱赤脈貫瞳。其中又以1條赤脈為病輕,2~3條赤脈為病重:又以赤脈不穿過瞳神為病緩,穿過瞳神為病急。臨床上見到此象,多屬淋巴系統嚴重病變。
2、從顏色來看
(1)鮮紅:多為新病、急病、熱病。
(2)紫紅:多為邪熱入營,灼津為痰,灼血為瘀。
(3)深紅:表示癥狀加重、加深,也表示病情惡化。還有的是病邪由表傳里,入中臟腑的表現。一般此象若出現于球結膜上為腑病,若出現于鞏膜上則為臟病。臨床多見于邪盛正未虛,邪正相爭的階段。
(4)紅中帶黑:多為新病久治不愈,和里化熱,熱熾血滯,瘀血內生。一般表示病程長,瘀血重,邪熱盛,正氣未虛之象。
(5)紅中帶黃:黃為胃氣的象征,亦為瘀血化解后的表現。紅中帶黃,提示病情好轉,病勢減輕。
(6)血絲淡黃:為病情將愈之象,或該病已愈。如果血絲色淡黃略紅,表明病情雖好轉,但尚有余熱未清。
(7)淺淡:血絲淺淡屬虛證、寒證,提示機體相應臟腑的氣血不足、寒凝氣滯、血行不暢。部分血絲淺淡亦屬正常現象。兩者區別在于:病變者,血絲多而亂;正常者,血絲少而直。
(8)暗灰:為陳舊性病灶。多見于肺結核、肝炎、蟲斑等病痊愈后留下的“烙印”,其表現多在鞏膜上,因鞏膜上的血管,發生變化后,由于疾病重、時間長、損害大,故血管變化后不易復原,從而長期留下“烙印”,臨床僅能提供參考。
3、白睛診傷
白睛診傷是瑤族地區廣泛流傳的診斷方法。它能在患者沒有自覺癥狀的情況下,根據患者眼睛鞏膜或球結膜血管的形態、顏色變化,來診斷受傷部位、疼痛性質及發病時間等情況。它主要是觀察白睛上的“損傷點”來判斷傷勢。所謂損傷點,是患者在無眼疾或無眼部自覺癥狀時,白睛見青紫色血管浮起,在血管末端有瘀血點。該點必須在血管末端,瘀血點顏色較黑,如針尖大小。有此損傷點,則提示體內有傷。如果瘀血點不在血管末端,或在血管旁,或在血管中部,均無診傷價值。瘀血點的顏色和形狀等變化,可以反映傷損的輕重程度與性質。如傷氣、傷血、或氣血兩傷等。
(1)白睛診傷定位
白睛診傷定位總的原則為:損傷點出現在左眼者,為身體左側有傷;在右眼者,為身體右側有傷。損傷點在瞳孔水平線以上的,提示傷在臍水平線以上,如腰背、上肢、肩周、頭面等,其中腰部損傷點多在瞳孔上方稍偏向內側,瘀血點多偏向外側。損傷點出現在瞳仁水平線以下者,則主要反映臍水平線以下的下半身,如雙下肢、骨盆。下肢的血絲相對上肢長,且多超過瞳仁水平線,并多偏向瞳仁外側,也有的表現血絲分叉或中斷跳躍現象。特殊的是眼睛正下方,即白睛6時處,還可反映胸骨的內傷,且傷在乳頭上方者,瘀血點居中;傷在乳頭上內側、胸骨旁者,瘀血點偏于內側;傷在乳頭上方外側;傷在胸骨柄兩側者,則呈“丫”形血絡分叉,瘀血點在于分叉的末梢。另外,損傷點出現在眼的外側,按瘀血點上下排列次序,分別表示腋后線部、腋中線部、腋前線部受傷。如果損傷點出現在眼白睛的內側,則提示對側胸脅受傷。
(2)白睛診傷定性
如果損傷點色淡如云,散而不聚者,表明傷在氣分(傷輕),若色黑而沉著,形如芝麻者,表明傷在血分(傷重);若損傷點色黑點圓,周圍又有片狀如云彩樣淺淡斑,呈不規則的暈狀者,表明氣血兩傷。另外,血絲彎曲如蛇行(或螺旋)狀,表明有較劇烈的疼痛。同一條血絲,若粗細不一,雖無瘀血點在其末端,亦可表明有傷。
在白睛任何部位呈現藍黑點或藍黑斑,為蛔蟲癥。具體地說:如見白睛上毛細血管的頂端和旁邊,呈現有青黑色或藍黑色圓形的斑點,約有針頭至綠豆大小,斑的界限多清晰,少有模糊,可多可少,不突出白睛面。如果斑大,表示寄生的是成蟲;斑小,表示寄生的為幼蟲;斑多蟲多,斑少蟲少。如果在鞏膜與球結膜間的毛細血管上端和邊緣,呈多樣狀的淺紫色,云絮狀斑塊,則提示寄生的是鉤蟲。同樣,斑塊大顏色深、為感染程度重;斑塊小、顏色淺,為感染程度輕。另外,若鞏膜與球結膜間上半部出現黑色斑點,則又提示為蟯蟲。以上這些征象均與寄生蟲的病勢呈正比消長趨勢,即眼征越明顯,病情越嚴重,眼征越淺淡,病情越輕淺。
此外,在眼結膜與鞏膜間的毛細血管末端或彎曲部,出現黑色、青紫色、棕色、紫紅色、銀灰色等各種色素斑點,可能是瘧疾的表現。這種瘧疾開頭有圓形、橢圓形、多角形、寶塔形、漏斗形、掃帚形等多種多樣,斑點界限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且在模糊的斑點中心有黑點,斑點大小在0.3毫米至4.0毫米之間。瘧疾發作時,瘧斑多呈黑色或青紫色,略“凸”出表面,界限清晰,血管末端呈膨脹樣,瘧疾治愈后,可恢復正常或成為斑跡。另外,在近角膜緣處的球結膜淺層血管呈螺旋狀迂曲。血管徑較粗,顏色深紫、走行彎曲,以近角膜緣明顯,至穹窿部則消失,此現象在外下方多見,這亦是診斷瘧疾的特征之一。
4、白睛診法與癌癥預測
對于白睛診法預測癌癥,是當今目診學者正在研究和探討的一個問題。編者根據臨床實踐體會,認為以下白睛訊號,如有兩項以上相兼出現時,應提高警惕。
(1)白睛顏色蒼白、呆滯、晦暗或黃染。
(2)眼球上半部血管紫暗,呈“一”字或“V”形走向。
(3)眼球鞏膜有薄霧斑狀陰影圈,中間有黑色瘀點(即中間深黑,四周淺淡的陰影狀圓圈)。整個顏色暗灰無光。另外,黑色圓圈也有診斷意義。
(4)白睛血管呈螺旋形狀彎曲、怒張、顏色鮮紅。
(5)白睛血管呈樹葉葉脈狀走向,顏色鮮紅。
(6)赤脈貫瞳,甚或白睛血管鮮紅、怒張、至少兩條以上延伸穿過瞳孔。目診
壯族稱眼睛為“勒答”,壯醫對眼睛極為重視,認為這是天地賦予人體的窗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氣的精華所在。人體臟腑之精上注于目,所以眼睛能包含一切、洞察一切,也能反映百病。眼睛長在“巧塢”上,直接受“巧塢”指揮,因此在疾病診斷上,把目診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目診可以確診疾病,可以推測預后,可以確定死亡。人體內的臟腑氣血,“三道”、“兩路”、“巧塢”功能等,都可以通過目診而獲得相對準確的信息。
壯醫認為,醫者的眼睛可以洞察百病,患者眼睛可以反映百病。兩者配合,就可以診斷疾病。老一輩壯醫主要是通過肉眼觀察患者眼睛的神采色澤、靈活度、干澀、視力、脈絡等診斷疾病。通過后來不斷地發展和提高,并受牛、馬等獸醫目診的啟發,形成了現在的一套比較規范的壯醫目診法。現代壯醫在繼承前輩目診經驗的基礎上借助放大鏡技術,把壯醫目診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在四倍放大鏡下,他們可以通過觀察眼睛鞏膜的色澤、形態以及眼睛上脈絡的細微變化,來判斷疾病的病位,辨別疾病的病因病性并作出預后診斷。初步的整理研究觀察表明:人體不同器官、不同組織、不同部位的病變,都可以在眼白膜(鞏膜)上有特定的訊號反映區;同一器官、組織的不同疾病,在反映區上可有不同的異變訊號。還可據以判斷疾病的新舊輕重。如“著色深淺判新久,彎曲頻率別輕重,脈絡混濁有濕毒,脈絡散亂為風毒,脈絡近瞳屬于火,脈絡靠邊屬于寒,黑斑瘀來藍斑蟲,目診仔細辨分明。”等歌訣都是壯醫專家目診臨床經驗的總結。
壯醫重視目診,但并不排斥其他多種診斷方法。如問診、聞診、脈診,甲診、指診、腹診等,都具有一定的特色。特別是問診主訴,是癥狀診斷的主要依據。那些造詣較深的老壯醫,往往掌握多種診斷手段和方法,在臨床上合參運用,得心應手。壯醫基于天地人三氣同步和人體也是小天地的認識,對人體與外界相通的一些器官,如眼、耳、鼻、口、舌等,認為又可作為人體各部分的縮影或反映,在疾病診斷上具有特殊的定性定位和預后價值。驗之臨床,往往也頗為準確,、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壯醫對“三道”排泄物(尿、糞、淚、涕、嘔吐物等)的觀察也比較重視和認真,以其顏色、形態、氣味、數量的異常變化,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參考。眼與全身病
眼病不一定是眼睛病
眼皮腫脹是膽囊出現膽石的癥狀。
在青光眼和視網膜脫落的情況下,發生眼球流淚和角膜血管變紅。
瞳孔上有白色粘液是初患白內障的癥狀。
腫起的下眼泡證明身體中瘀積著液體或粘液,會引起腎臟或膀胱功能失調。
眼睛下面出現小污點證明患有腎結石。
麥粒腫是由于吃影響肝和膽囊正常工作過多的油脂食物造成的(尤其是豬油)。
眼睛下面出現棕色或紫色皮膚色斑說明患腎結石或新陳代謝差,這是由于未按規定飲食,吃水果、肉和糖過多引起的。
對膽怯和畏懼的人來說,單眼皮跳動是神經系統失常和肝臟不好造成的。
在上眼皮里面,如出現粉紅色表明身體狀況良好;出現紅色表明血液、消化器官和生殖器官失常;出現白色表明缺少血紅蛋白,貧血,血液循環失常;出現紅黃色表明腎、肝、脾、胰腺、心臟的功能失調。
人的眼睛是一個奇妙的器官,眼睛不僅能反映出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眼睛還是一扇能夠反映人體健康狀況的窗戶,這是因為許多疾病在其發生、發展的過程當中或多或少地都要在眼睛上留下蹤影,或者說許多眼病并非是因為眼睛本身引起的,而是全身疾病在眼部的表現。
瑤族醫藥簡史來源:網絡時間:03-27更多關于的文章
由于過去歷代統治階級執行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迫使瑤族先民進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遷徙頻繁,過著艱苦的游耕生活。他們以深山老林為居,與毒蛇猛獸為鄰。1949年以前,絕大多數瑤族地區都處于封閉自守的經濟狀態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較少,更沒有中醫或西醫的傳入。惡劣的地理、生活環境與病痛的侵襲,為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他們在長期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疾病的斗爭中,利用瑤山盛產的動植物藥資源,積累了利用草藥防病治病的豐富經驗,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瑤族醫藥。如到處高山陡坡,懸崖峭壁,蛇蟲咬傷,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病癥發病率較高,瑤醫總結了一套以草藥外敷、內服、外洗的治療方法,療效顯著確鑿,療程亦短;由于居處為深山老林,海拔高,氣候寒冷潮濕,風濕痹痛、痧、瘴、蠱、毒等亦是多發病、地方病,瑤醫對這些多發病、地方病的治療,也總結了一套以內、服、外洗、藥浴、外敷、拔罐、藥墊、火攻、杉刺、陶針、針挑。刮痧、挾捏、蛋灸、艾灸、油火燈灸等多種綜合治療方法。
有關瑤族醫藥的記載,沒有專門的典籍,但古籍中可查到零星的記載。這些十分粗略的記載。對內涵豐富的瑤族醫藥雖是掛一漏萬,但仍可從中了解到源遠流長的瑤族藥史。
瑤藥是以草木為主,歷史上最早記載瑤族利用草木的當推《后漢書·南蠻傳》。書云:瑤族先民“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他們既然會利用木皮來績衣服,以草實來染五色,那么,會不會拿來“食”,拿來“敷”,拿來“洗”呢?這是非常值得考究的。
宋代的經典著作中,對于瑤族醫藥的零星記載就較多了。蘇頌的《圖經本草》稱砂仁“今唯嶺南澤間有之”。瑤族先民服用砂仁以除瘴消暑助消化。作為瑤家一寶的靈香草,也多處見于宋代典籍中。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道:靈香草“唐人謂之玲玲香,亦謂玲子香”。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則記載了靈香草的生長條件、產地,泡制方法及銷路。書中云:“瑤洞及靜江、融州(今融安和大苗山),象州(今石龍),凡深山木陰沮洳之地,皆可種也”。并將種植所得的靈香草“熏以煙火而陰于之”,然后運往山外出售。700多年前,瑤族先民就已對靈香草掌握了特殊炮制方法,至今仍然實用,這是很了不起的。因為生的靈香草其氣味并不香,在烈日下爆曬干也不會香,只有“熏以煙火而陰干之”才能香氣四溢,才能使用。靈香草可作藥用,曾載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但距瑤族種植,利用靈香草至少遲150~200年。瑤族先民除用靈香草作香料、驅蟲、驅蚊外,還用于治療感冒發熱、腹痛、腹瀉、頭痛、腰痛等疾病及避孕絕育。在周密的《齊東野語》中,有這樣的記載:“方春時,瑤女數十,歌嘯山谷,以尋藥挑菜為事。”可見,在宋代瑤族先民用藥已相當普遍。不僅習醫之士,就是普通的平民婦女,都能“以尋藥挑菜為事”。這充分說明瑤族醫藥的悠久歷史。
瑤族居住、生產生活環境條件惡劣,跌打損傷骨折。蛇蟲咬傷發生率較高,瑤族先民早已總結出一套治病醫傷的方法,除了用藥內服、外敷外,還掌握了一些簡單而有效的外科手術方法。如在周去非《嶺外代答》中記載瑤人“忽遇藥箭,急以刀割去其肉,乃不死”。這是最原始而有效的外科手術方法。一個“急”字,道出了其中深奧的醫學科學原理;能制造使用藥箭(一般是用以狩獵),反映了對毒性藥物等藥性的認識。從內科服藥到外科開刀,很可能還需具備麻藥,說明瑤族醫藥在歷史上不但客觀存在,而且在宋代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
500多年前,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居住著原始的“吃茶人”。那里有關他們“種茶、制茶和賣茶的傳說、故事和歌謠”。說明瑤族人民對于喝茶有悠久的歷史,而種茶、制茶,與種藥、制藥是密切相關的。茶的藥用及保健價值,現代科學研究已經證明。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從某一方面反映了瑤醫藥的形成和發展。
到了清代,瑤醫藥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瑤族長期以來,依深山以居,刀耕火種。以砂仁、芋、楠、漆、皮、藤為利,至地力竭,又徙他山”,“瑤族……善識草藥,取之療人疾,輒效”;“耕作之暇,入山采藥,沿寨行醫”。可見瑤族人民種植、利用草藥的品種增多了,技術提高了,對各種草藥的性味功能深入的認識,對臨癥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才能起到“取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屆達州市重點中學高考模擬試卷(物理試題理)試卷
- 河南省商丘市重點中學2025年高三第一次聯考(一模)物理試題
- 湖北省長陽縣第一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物理試卷含解析
- 2025高考倒計時生物大突破:人類與環境【含答案】
- 課題申報書:基于人才畫像視角的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核心素養研究
- 課題申報書:基于核心素養的高考歷史開放性試題的作答機制與教學實踐研究
- 云南省元江縣民族中學2025屆高考物理必刷試卷含解析
- 闡述護士資格證考生考試趨勢試題及答案
- 西藏拉薩市拉薩中學2025屆高考考前提分物理仿真卷含解析
- 上海市閔行七校2025年第二學期高三物理試題統練(二)
- 2024北京一零一中初二(下)期中數學試題及答案
- 2025-2030中國考試系統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GB/T 45456-2025包裝折疊紙盒折痕挺度的測定
- 2024-2024年上海市高考英語試題及答案
- IEC603645523電線電纜載流量行業資料國內外標準規范
- 八下數學19.1.1-第1課時-常量與變量ppt課件
- 用Polyphen2和SIFT進行突變預測
- 考生體檢誠信承諾書 - fjnueducn
- 變電站混凝土道路施工工藝#流程圖
- 圖紙會審模板范本
- 神經系統規范化查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