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土地利用變化問題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1)國外研究進展國外很早就開展有關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研究,最早通過野外現場核查來劃分土地類別,并記錄相關劃分結果。20世紀20年代以來,已有學者開始進行相關研究,Lee(1922)基于自撰《從空中看地表形態》一書,提出利用RS技術探究人地關系的內在機理。Thomas(1956)詳細描述了引起地表改變的一些相關人類活動,同時提出人類應遵循在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行為規范。各國在20世紀70年代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初步開展了一些與土地利用變化有關的研究活動,在此階段,研究的熱點是關于自然因素驅動下的土地利用演化模式,早期的研究都較為零散,受關注程度不高。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日益受到重視,逐漸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點領域。GCC(1990)首次公布一項世界性研究課題,課題內容主要聚焦全球土地利用變化(Burtonetal,1993)。BlairRB(1996)通過研究美國加州多個鳥類棲息地的結構變化,揭示土地利用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系。HoughtonRAetal.(1999)研究城市土地開發強度與土壤導水率之間的內在關系。“21世紀議程”上,聯合國宣布本世紀工作重心將逐漸開始向LUCC研究轉移。進入21世紀,在持續十余年的LUCC研究計劃結束后,2003年,IGBP(“國際地圈與生物圈計劃”)匯總土地科學前沿問題,并將土地計劃項目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MoranEF,2003)。Kalnayetal.(2003)在美國城市和鄉村地區分別設立氣溫監測點,通過對比區域間的地表溫差,探究土地利用與地表溫度之間的關系。ChomitzKMetal.(2003)以亞馬遜流域為例,對比分析區域不同雨水期各地類的面積,結果表明區域耕地與草地的面積隨區域降水量的增加而出現逐漸減少的趨勢。DwivediRSetal.(2005)以埃塞俄比亞多個區域為研究對象,利用遙感技術對區域各地類變化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人為活動與自然條件直接影響區域氣候與生物圈的變化。2005年9月IGBP和IHDP(“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共同推出全球土地計劃(GLP),同時,GLP(2005)提出3個相互銜接的研究目標。10年代以來,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展,LambinEFetal.(2010)通過研究越南森林過渡區不同時間節點各地類現狀,揭示驅動土地發生轉變的來源類型。HalinaLAMPARSKI(2011)以延河流域為例,借助景觀生態指標研究區域13年間土地利用情況,并分析相關驅動因子,發現一些人為政策的干預,將對區域土地景觀格局產生較大影響。SamerehFALAHATKARetal.(2014)基于不同時期伊朗北部地區的遙感影像,完成區域土地利用圖的繪制,以此為基礎定量分析區域不同地類土壤有機碳的密度,結果表明草地與林地面積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土壤有機碳含量降低。SamiULLAHetal.(2016)借助RS和GIS技術,定量評估2004-2013年巴基斯坦北部山區植被覆蓋率與各地類面積變化,為區域生態保護規劃提供參考。GOMESEetal.(2019)在多情景下分析外部驅動力對農村地區土地轉化的影響,并將相關研究結果用于地區土地規劃。(2)國內研究進展在建國以前,我國有關學者就已展開對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相關問題的研究,胡煥庸先生便是其中代表之一,20世紀50至60年代,研究重點方向主要聚焦土地建設與土地規劃,8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研究重心開始轉移到有關土地整理的相關研究,并衍生出以“優化人地矛盾”為導向的土地開發觀念。自90年代初,我國LUCC研究進入新階段,常慶瑞等(1993)基于RS技術,動態監測乾縣試區近20多年土地利用情況。陳百明(1997)選取大中型城市等多個類型作為重點研究區域,揭示驅動土地利用變化的內在機制。潘劍君等(1997)根據動態分析揚州市不同時期的土地狀況,結果表明運用RS技術相較過去實地測量在節省成本上的優勢更為明顯。梁長青等(1998)研究土地開發與自然環境的內在聯系,提出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機制制度等相關對策。張惠遠等(1999)通過研究貴州典型山區土地地類變化與人為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得出耕地面積與人均糧食產量成正比例關系。王良健等(1999)選取4類人文驅動因素,利用回歸分析等多種方法,研究不同因素對梧州市耕地變化的影響機制,得出耕地面積主要受人類活動的影響。21世紀以來,研究層面不斷拓寬。張明(2000)通過分維數等多個指標,分析并模擬榆林地區景觀格局,旨在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服務。徐夢潔等(2001)基于多種定性和定量指標,分析永嘉縣1990-1996地類變化情況,研究結果表明結構轉換度在定量表示土地動態變化上更具優勢。黃方等(2002)基于圖形庫系統,研究松嫩平原典型區15年各地類動態變化,得到林地年變化率大于耕地。李學良等(2003)通過研究西部地區村域土地利用與生產模式的關系,表明單一化的土地開發方式不利于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劉賢趙等(2004)通過動態分析長武試區10年間各地類產水量,結果表明土地利用強度與區域產水量之間存在反比例關系。魯禮新(2005)通過定量分析隨州市50年間土地轉換情況,得出面積變化最大的地類是草地,同時結果還表明土地轉換率與環境承載力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郝仕龍等(2007)以上黃試區為研究區域,分析區域22年內土地變化,結果表明政府決策和先進技術有助于提升區域土地格局。楊小垂等(2009)研究克山縣5年間黑土地變化,揭示地類轉換率與侵蝕強度的內在關系,得出草地與林地的退化會加速區域土壤侵蝕。卓靜等(2013)利用GIS分析榆林市13年間地類時空變化,結果表明果園年變化率最大,耕地年變化率最小。張月等(2015)通過對吉林市12年間地類時空格局演變的研究,得出土地利用系統的穩定性與距離成正相關,與高程成負相關。陳竹安等(2019)以武漢市國省道周邊為例,采用空間分析等方法研究15年間區域景觀格局變化,研究結果表明土地開發強度與ESV成反比關系。李通等(2020)以海南島為例,研究海岸線土地利用與環境承載力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東南部土地開發速度快于西北部。參考文獻擺萬奇,閻建忠,張鐿鋰.2004.大渡河上游地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與驅動力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3(1):71-78.蔡運龍.200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尋求新的綜合途徑[J].地理研究,20(6):645-652.曾凌云,王鈞,王紅亞.2009.基于GIS和Logistic回歸模型的北京山區耕地變化分析與模擬[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5(1):165-170.常青,何歡樂,季宏偉.2010.基于DPSIR模型的市域土地空間配置優化——以天津市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4(06):32-39.常慶瑞,吳哲夫,魏永勝.1993.乾縣試區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分析[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S2):113-118.陳百明.1997.試論中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及其人類驅動力研究[J].自然資源,(02):31-36.陳傳美,鄭垂勇,馬彩霞.1999.鄭州市土地承載力系統動力學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01):56-59.陳學,朱康文,雷波.2016.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蓋變化模擬[J].環境影響評價,38(04):61-65.陳亞恒,劉會玲,薛寶民,張俊梅.2003.荷蘭PS1模型在雄縣地區土地利用系統分析中的應用——以冬小麥種植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01):17-20.陳頤,林毅偉,林麗麗,等.2017.基于Markov和Logistic模型的莆田市土地利用變化及林地轉出空間模擬[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2(2):87-97.陳竹安,馮祥瑞,危小建.2019.基于LUCC的武漢市高速公路周邊景觀格局變化分析[J].土壤通報,50(01):35-44.陳鑄,傅偉聰,黃雅冰,闕晨曦,鄭祈全,董建文.2018.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的福州市土地利用演變與模擬[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45(06):1092-1101.崔敬濤.2014.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的臨沂市土地利用變化模擬預測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鄧祥征,劉紀遠,戰金艷,趙濤.2004.太仆寺旗土地利用變化時空格局的動態模擬[J].地理研究,(02):147-156+281.范月嬌.2002.基于遙感和GIS一體化技術的三峽庫區土地利用變化研究[J].地理科學,(05):599-603.韓冰倩.2017.貴陽市土地利用變化模擬預測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郝慧君.2010.CA-MARKOV模型與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郝仕龍,陳南祥,李壁成.2007.黃土丘陵區土地利用的競爭模式[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01):26-29.何丹,金鳳君,周璟.2011.基于Logistic-CA-Markov的土地利用景觀格局變化——以京津冀都市圈為例[J].地理科學,31(08):903-910.黃超.2011.基于CA-Markov模型的福州市景觀格局動態模擬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黃方,劉湘南,葉寶瑩,張樹文,張養貞.2002.松嫩平原西部生態脆弱區土地利用時空變化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01):105-110.姜廣輝,張鳳榮,陳軍偉,等.2007.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的北京山區農村居民點變化的驅動力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3(5):81-87.姜楠,賈寶全,宋宜昊.2017.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的北京市耕地變化驅動力分析[J].干旱區研究,34(6):1402-1409.李斌,劉越巖,張斌,黃錦丞,郭曉宇.2017.基于Tietenberg模型的土地利用變化多情景模擬預測——以武漢市蔡甸區為例[J].資源科學,39(09):1739-1752.李傳華,俞慧云,張巧英,姬良波.2012.基于Logistic的土地利用格局模擬案例研究[J].人民黃河,34(10):97-99.李峰,李青,曲增祿,俞冬興,王春.1993.興久生態村土地利用線性規劃優化模型的研究[J].林業資源管理,(03):58-62.李鵬,李靜婷,梁亞紅,廖易.2019.近30年鶴壁市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及碳效應分析[J].生態經濟,35(07):121-128.李爽.2018.Hadoop下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變化預測方法研究[D].贛州:江西理工大學.李通,閆敏,陳博偉,張麗,宋茜茜.2020.海南島海岸帶土地利用強度與生態承載力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教育機構短期教師聘任合同》
- 2025煤炭購銷合同合同范本
- 共同出資購房協議書范本
- 購物網站廣告投放協議書
- 2025【設備安裝合同】設備安裝合同標準版本
- 2025杭州企業園林工程師聘用合同
- 2025商業大廈物業續簽合同公告模板
- 2025深圳市裝修合同模板
- 房產抵押償還協議書
- 出納代管協議書范本
- “兩區三廠”專項施工方案
- 2023年江蘇安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汽車消聲器設計課件
- 調試報告-交換機
- 屋面防水施工技術PPT (2020,44P)
- 鐵路隧道出口支護、仰拱、防排水首件評估監理總結
- 關于無行賄犯罪行為記錄的承諾書
- 防城港職業技術學院籌設實施方案
- 螺桿泵工作原理和工況診斷方法
- 城市雕塑藝術工程量清單計價定額2020版
- 淘汰賽賽對陣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