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成因符號_第1頁
地質成因符號_第2頁
地質成因符號_第3頁
地質成因符號_第4頁
地質成因符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ml--人工填土pd--植物層al--沖擊層pl--洪積層ml--人工填土pd--植物層al--沖擊層pl--洪積層dl--坡積層el--殘積層eol--風積層l--湖積層h--沼澤沉積層m--海相沉積層mc--海相交互相沉積層gl--冰積層fgl--冰水積層b--火山堆積層col--崩積層del--滑坡堆積set--泥石流o--生物堆積ch--化學堆積物pr--成因不明沉積

驗槽工作,尤其是巖土專業的技術人員驗槽細致與否,是關系到整個建筑安全的關鍵。每一位工程技術人員,對每一個基槽,都應作到慎之又慎,決不能出現任何疏忽,不能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在建筑施工時,對安全要求為二級和二級以上的建筑物必須施工驗槽。驗槽時一般應按下列方法、步驟進行:

1

驗槽時必須具備的資料和條件:

1.1

勘察、設計、質監、監理、施工及建設方有關負責人員及技術人員到場;

1.2

附有基礎平面和結構總說明的施工圖階段的結構圖;

1.3

詳勘階段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

1.4

開挖完畢、槽底無浮土、松土(若分段開挖,則每段條件相同),條件良好的基槽。

2

無法驗槽的情況:

有下列條件之一者,不能達到驗槽的基本要求;無法驗槽:

2.1

基槽底面與設計標高相差太大;

2.2

基槽底面坡度較大,高差懸殊;

2.3

槽底有明顯的機械車轍痕跡,槽底土擾動明顯。

2.4

槽底有明顯的機械開挖、未加人工清除的溝槽、鏟齒痕跡。

2.5

現場沒有詳勘階段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或附有結構設計總說明的施工圖階段的圖紙。

3

驗槽前的準備工作:

3.1

察看結構說明和地質勘察報告,對比結構設計所用的地基承載力、持力層與報告所提供的是否相同;

3.2

詢問、察看建筑位置是否與勘察范圍相符;

3.3

察看場地內是否有軟弱下臥層;

3.4

場地是否為特別的不均勻場地、勘察方要求進行特別處理的情況;而設計方沒有進行處理;

3.5

要求建設方提供場地內是否有地下管線和相應的地下設施;

3.6

場地是否處與采空影響區而未采取相應的地基、結構措施。

4

推遲驗槽的情況

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推遲驗槽或請設計方說明情況

4.1

設計所使用承載力和持力層與勘察報告所提供不符;

4.2

場地內有軟弱下臥層而設計方未說明相應的原因;

4.3

場地為不均勻場地,勘察方需要進行地基處理而設計方未進行處理;

5

淺基礎的驗槽:

深、淺基坑的劃分,在我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就建筑物來說,淺基礎是指埋深小于基礎寬度的或小于一定深度的基礎,國外建議把深度超過6m(20ft)的基坑定為深基坑,國內有些地區建議把深度超過5m的基坑定為深基坑。本文采用此種方法,即基礎埋深小基礎寬度、深度小于5m的基坑為淺基坑。

一般情況下,除質控填土外,填土不宜作持力層使用,也不允許新近沉積土和一般粘性土共同作持力層使用。因此淺基礎的驗槽應著重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5.1

場地內是否有填土和新近沉積土;

5.2

槽壁、槽底巖土的顏色與周圍土質顏色不同或有深淺變化;

5.3

局部含水量與其它部位有差異;

5.4

場地內是否有條帶狀、圓形、弧形(槽壁)異常帶;

5.5

是否有因雨、雪、天寒等情況使基底巖土的性質發生了變化。

5.6

場地內是否有被擾動的巖土對于直接出露的巖石(大塊孤石),應鑿去頂部的一部分,在基礎下用厚度不小于300mm的柔性墊層處理。

11.3

濕陷性巖土

對于濕陷性巖土,應采取下列措施以免地基受到破壞。

11.3.1

各級濕陷性巖土地基上的乙類建筑,必須進行地基處理;Ⅰ級濕陷性巖土上的丙類建筑可不處理地基,但應采取結構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當地基內的總濕陷量不大于5cm時,各類建筑均可按非濕陷性地基進行設計。

11.3.2

建筑物周圍必須做散水,其橫向坡度不得小于0.05m外檐應高于平整后的場地;散水寬度,當檐高在8m以下時,應為1~1.5m,檐高在8m以上時,每增高4m,可增寬25cm,但寬度一般不大于2.5m;散水與墻體接縫要嚴密,不得漏水。

11.3.2

建筑物周圍6m內,場地平整后的坡度不得小于0.02;6m以外不得小于0.005。未采取排水措施或用路面排水時,整個場地縱向坡度不得小于0.005。;94n

11.3.3

各類埋地管道、排水管道距建筑物的最小距離

乙類建筑

丙類建筑

丁類建筑.

Ⅰ級場地

5m

4mPii

Ⅱ級場地

6~7m

5m

5m

11.3.4

自重濕陷性巖土,專場表面宜設置15~30cm百厚的灰土墊層;散水應采用現澆混凝土,且應設置15~30cm厚的灰土墊層,墊層外緣應超出散水50cm。

11.3.5

施基槽內嚴禁進水。防洪溝、水池、淋灰池距建筑物基礎外墻,Ⅰ級場地不得小于12m,Ⅱ級場地不得小于25m;攪拌站距基礎不得小于10m,并做好防水措施;給水管道與墻的距離,Ⅰ級場地不宜小于7m,Ⅱ級場地不宜小于10m;Ⅰ級場地,取土坑距基槽不得小于12m,Ⅱ級場地不宜小于25m。

11.3.6

槽內挖出的土宜在槽邊堆成土堤,距槽邊距離不宜小于1m。

11.4

污染土

污染土是指地基土由于受到工廠的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廢渣、廢液的滲入,引起地基土發生化學變化,使其物理、力學性質均發生了不利變化,或(且)有可能對建(構)筑物基礎產生不利的影響。污染土在本區也有出現。

11.4.1

污染土的防治與處理應滿足下列要求:

1

對可能受污染的場地,當土與污染物相互作用將產生有害影響時,應采取防止污染物侵入場地的措施,如隔離污染源、消除污染物等。

2

對已污染的場地,當污染土強度降低,或對基礎和建筑物相鄰構件具有腐蝕性等其它有害影響時,應按污染等級分別進行處理。

3

對污染土進行處理時,應考慮污染作用的發展趨勢。

3

污染土場地完成建設或整治后,應定期監測污染源的污染擴散、場地內的土和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發展等情況。

11.4.2

污染土的防治處理措施

1

換土措施,將已被污染的土清除,換填未污染土,或采用耐污染的砂或礫作回填材料,并對挖出來的污染土及時處理。

2

采用樁基或水泥攪拌樁等加固以穿透污染層,且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