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周-深化農業改革,應對農業發展挑戰_第1頁
李周-深化農業改革,應對農業發展挑戰_第2頁
李周-深化農業改革,應對農業發展挑戰_第3頁
李周-深化農業改革,應對農業發展挑戰_第4頁
李周-深化農業改革,應對農業發展挑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深化農業改革,應對農業發展挑戰李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深化農業改革,應對農業發展挑戰一、農業發展的成就二、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三、深化農業改革,應對農業發展挑戰一、農業發展的成就1949-2012年期間的中國糧食總產量

1.糧食增產速度加快1952~2012年60年間,前30年糧食產量增長1.9億噸;后30年糧食產量增長2.4億噸,比前30年多增產0.5億噸。2.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量持續增加。2012年,中國人均糧食產量435.4公斤,與2000年相比增加69.3公斤。同期:人均豬牛羊肉產量增加17.0公斤;水產品增加14.2公斤;牛奶增加21.1公斤;油料增加2.3公斤;棉花增加1.6公斤。一、農業發展的成就一、農業發展的成就3.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初步形成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為基礎,農民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科研機構與大專院校、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開放式、多元化的組織體系。(1)農業部:基于農技推廣示范縣建設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2)科技部:基于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3)教育部:基于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4)供銷合作社:基于要素供給與推廣技術配套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5)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基于培訓和服務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現有協會14.4萬家,以引進實用技術、開展技術培訓為主的協會占48%,為會員提供農資購買和聯系銷售為主的協會占46%,開展產供銷一體化服務的協會約占6%。(6)龍頭企業:旨在保障原料質量和穩定原料產量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現有農業科技人員38.5萬人,占全國現有農業科研人員總量的36.8%;聘請農技推廣人員21.5萬人,占全國推廣人員的27.7%。年均培訓1300多萬人。(7)國際機構:基于農民田間學校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織。

技術應用條件的改善、良種覆蓋率的提高和良種更換速度的加快,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長。一、農業發展的成就4.綜合機械化率提高1978~2012年,中國農業綜合機械化率由18.8%上升到56%,其中,前22年提高10.2個百分點,后12年提高27個百分點,新世紀以來12年的年均速度是上世紀后22年年均速度的4.85倍。1978年以來農業綜合機械化率的變化(%)一、農業發展的成就5.有效灌溉面積增加。中國有效灌溉面積由1978年的4500萬公頃增加到2012年的6340萬公頃。其中,前22年增加882萬公頃,后12年增加958萬公頃。6.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得到普遍采用中國于2005年開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到2012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達13億畝以上,惠及全國2/3以上的農戶。一、農業發展的成就一、農業發展的成就7.地膜覆蓋面積增長地膜覆蓋是保障旱地農業生產穩定性的重要舉措。1993~2012年,全國地膜覆蓋面積由不足600萬公頃增加到2333萬公頃,幾乎翻了兩番。8.主要農產品的生產集中度逐漸提高。2010~2012年,13個糧食主產省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份額為77.8%,與1949~1959年相比提高了8.57個百分點。3個生豬主產省豬肉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5%以上。7個牛奶主產省牛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一、農業發展的成就2000年,419個縣完成了50%的糧食產量、952個縣完成了80%的糧食產量;2010年,349個縣完成50%的產量,877個縣完成80%的產量。完成50%產出的縣完成80%產出的縣2000-20052005-20102000-20052005-2010保持329307850832進入54426745退出907612085凈減少36345340一、農業發展的成就2001-2009年期間縣數量保持457進入59退出1782001-2009年稻谷主產區的變動和專業化水平提高一、農業發展的成就2002-2009年期間縣數量保持346進入28退出1632002-2009年小麥主產區的變動和專業化水平提高一、農業發展的成就2001-2009變動縣數量保持437進入119退出1872001-2009年玉米主導產區變動區域專業化水平提高一、農業發展的成就一、農業發展的成就9.農業全要素生產率(TFP)提高1985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約為26.3%。1985~2010年期間,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每年提高約1個百分點。2012年,技術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為54.5%。二、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耕地面臨的挑戰(1)非農化耕地除了在城鎮化過程中被轉換為非農用地外,還存在公司以發展現代農業的名義租用農地,再以各種方式將其轉為非農地的傾向。(2)非糧化在比較利益和居民膳食結構改善的拉動下,生產蔬菜、水果、花卉等高附加價值農產品的耕地不斷增多,生產畜禽水產品占用的耕地也不斷增多。種植結構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提高了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但對谷物生產有負面影響。(3)非效率化在撂荒土地村集體有權利收回的制度安排下,一些農戶為維護土地產權而耕種,這種不關注效率的生產行為對食物安全有負面影響。二、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2.農業競爭力下降的挑戰近些年來,中國農產品凈進口趨于上升,不僅土地密集型產品大豆大量進口,玉米進口量趨于增加,稻谷、棉花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進口量也在增加。中國農業競爭力下降有一系列原因。一是農業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2004年,水稻、小麥、玉米畝均用工分別為11.85工日、8.10工日和9.97工日;到2010年,分別下降到7.82工日、5.64工日和7.33工日;同期,畝均勞動用工成本分別從171.44元、111.84元和140.49元上升到266.58元、178.83元和235.10元。二是土地成本不斷提高。隨著土地流轉規模擴大,特別是流轉需求大于流轉供給引起轉包價格上升,平均每公頃農田的年轉包費已經增加到9000~12000元左右。三是其他要素成本增加。由于這三個因素都將長期存在,所以,如何應對農業競爭力下降,是中國農業必須面對的一個挑戰。二、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3.耕作強度降低成為常態的挑戰中國農業正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傳統農業追求產量最大化,它追加投入至邊際產量為零之處;現代農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它追加投入至邊際投入等于邊際收入之處,邊際產出小于邊際投入階段的這部分投入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的耕作強度。在現實中,農業耕作強度下降,最容易觀察到的現象是兩季農區的農戶改雙季種植為單季種植。“雙改單”的優點是:①農民增收。2006年,中國雙季稻每公頃的凈利潤為3813.7元,而單季稻為4504.5元,即種植單季稻的利潤更高。②節省灌溉用水、化肥和農藥等投入。③休耕一季有利于耕地肥力的維持。“雙改單”的缺點是單位耕地上的總產量下降,但總產量下降幅度低于播種面積下降幅度。1998~2006年間,中國雙季稻區水稻播種面積減少了13%,水稻總產量減少了5.4%。如果考慮多種一季的種子消耗,可用于生活消費的糧食的減少還會低一些。由于耕作強度和復種指數下降并導致農作物總產量下降的現象難以扭轉,所以,應對這個變化是中國農業必須面對的另一個挑戰。二、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4.推進規模經營的挑戰農民之間或農民與企業之間通過耕地使用權流轉,推進農業規模經營,是農業轉型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提高中國農業競爭力和分享規模經濟的關鍵舉措。但是,農民不僅關注規模效益,也關注分享規模效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