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彌散功能測定標準_第1頁
肺彌散功能測定標準_第2頁
肺彌散功能測定標準_第3頁
肺彌散功能測定標準_第4頁
肺彌散功能測定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診療方案肺功效檢查指南(第五部分)——肺彌散功效檢查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功效專業組一、概述肺彌散功效是指某種肺泡氣通過肺泡-毛細血管膜(由肺泡上皮及其基底膜、肺泡毛細血管內皮及其基底膜以及2個基底膜之間的結締組織所構成)從肺泡向毛細血管擴散達成血液內,并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Hb)結合的能力。在肺泡-毛細血管膜中進行交換的氣體重要是氧氣(O2)和二氧化碳(CO2)。由于直接計算氧氣的彌散量需測定肺毛細血管血氧平均分壓,辦法復雜;而一氧化碳(CO)透過肺泡-毛細血管膜以及與血紅蛋白反映速率與氧氣相似;除大量吸煙者外,正常人血漿中CO含量幾乎為零,便于計算檢查中CO的攝取量;CO與血紅蛋白的結合力比O2大210倍,生理范疇內的氧分壓不是一種重要干擾因素;并且,CO在轉運過程中極少溶解在血漿中,因此CO成為測定肺彌散功效的抱負氣體。19,Krogh根據彌散原理,最先提出用一氧化碳測定肺彌散量(DLCO)[1]。運用CO進行肺彌散功效檢查有許多不同的辦法[2-4],涉及一口氣呼吸法、一氧化碳攝取法、恒定狀態法、重復呼吸法[5]以及近來發展的操作簡樸無需屏氣的內呼吸法[6],但以Ogilvie[7]建立的一口氣呼吸法肺一氧化碳彌散功效(DLCOsingle-breathmethod,DLCO-sb)最為慣用,本指南重要介紹DLCO-sb的檢查原則。二、肺彌散功效檢查的適應證與禁忌證(一)適應證1.輔助診療、定量評價和隨訪累及肺間質的疾病,如間質性肺疾病、肺氣腫、肺水腫、肺部腫瘤等引發肺泡-毛細血管膜間彌散障礙或通氣-血流比率失衡的疾病[8-11]。2.鑒別肺氣腫與否合并彌散功效障礙。3.呼吸困難或活動后氣促查因、不明因素低血氧、懷疑有肺損傷或毀損肺的患者,特別有肺總量減少,限制性肺通氣功效障礙者應進一步理解肺彌散功效。4.胸部外科手術或有呼吸系統有關疾病的手術患者術前風險評定及術后變化監測[12]。5.評價系統性疾病的肺部受累,如結締組織病、糖尿病、血液系統疾病等。6.評價化療藥品及其它藥品對肺的影響,監測藥品及其它干預性治療的反映,評定心肺疾病康復治療的效果[13]。7.運動、高原、航天及潛水等醫學研究[14,15]。8.公共衛生流行病學調查。9.職業性肺疾病勞動力鑒定。(二)禁忌證1.嚴重氣短、激烈咳嗽、配合欠佳等不能配合屏氣,最大屏氣時間低于7s[2]。2.肺活量過小,如<1L[2]或呼氣死腔氣量未能完全排空。三、肺彌散功效檢查辦法和環節(一)檢查前準備1.檢查儀器的準備(1)檢查儀器的質量控制原則:選用能滿足一定技術質控原則[2]的肺功效儀,涉及肺量計[16]、呼出氣體采集系統、氣體分析儀、標配測試氣體和統計儀系統。氣體分析儀重要分為熱傳導、電化學和紅外線3種類型,使用單同樣品氣體分析儀的系統普通只能提供實時的容積變化曲線;而使用紅外線快速氣體分析儀的系統,不僅能夠在檢查全程實時顯示一氧化碳和批示氣體的濃度變化,并且如能確保死腔量完全排空,通過自動化采樣容積調節,甚至能夠檢測到VC不大于1L的小朋友或嚴重限制性疾病患者的DLCO[2,17-21]。儀器自檢涉及氣路阻力、阻斷閥對應敏感度、計時器等,檢查儀器技術質控原則見表1[2]。表1檢查儀器技術質控原則項目原則肺量計符合ATS/ERS原則,精確度:±0.5%氣體分析儀氣體濃度精確度:±0.5%氣路阻力在6L/s流速氣體通過時<1.5cmH2O/(L﹒s)阻斷閥敏感性在6L/s流速氣體通過時<10cmH2O計時器±1.0%(即10s允許有100ms的誤差)管道/阻斷閥死腔<0.350L檢查儀器校準質量控制原則見表2[2],重要涉及:1)在每次檢查之前,氣體分析儀必須做零點校正;2)每天開機后都必須做環境、容積和氣體校準:儀器預熱后先做室溫、室壓、濕度、環境大氣壓、水蒸氣飽和氣體狀態(BTPS)的環境校準(日間室溫變化較大的實驗室需做適時校準);再做容積校準,推薦用3.0L定標筒,確證該肺功效儀容積或流量測試正常;最后做氣體校準,詳見測試氣體準備部分;3)每七天或者懷疑DLCO檢查有問題時,先對儀器進行漏氣檢查,然后用3L定標筒模擬DLCO檢查,數據應當靠近0,最后進行正常人測試,如果正常人DLCO超出10%以上,則聯系專業工程人員來檢查與維護;4)每季度進行氣體分析儀線性響應自檢和計時器精度檢查;5)保存儀器校準統計,正常人的測試成果及日期應統計在科室日志中以備查看。表2檢查儀器校準質量控制原則項目最小周期方法氣體分析儀零點校準每人每次檢查前做一次環境校準每天開機預熱完畢后,質控規定同肺量計容積校準每天環境校準完畢后,質控規定同肺量計氣體校準每天容積校準完畢后,氣體濃度:±0.5%正常人測試每七天最佳是肺功效室同一工作人員氣體分析儀線性響應每季度儀器自檢計時器精確度每季度用秒表進行機械檢查(2)測試氣體準備:配備原則測試氣體涉及一氧化碳(CO)和批示氣體[22](如氦氣、甲烷、乙炔等),由于不同實驗室所用的氣體分析儀不同,各實驗室工作人員應具體理解使用的氣體分析儀及測試氣體,只有通過測試氣體濃度校準后才干給受試者做檢查。在海平面水平,電化學氣體分析儀規定的測試氣體成分為:21%氧氣、10%氦氣、0.3%一氧化碳,剩余氣體為氮氣填充平衡;紅外線氣體分析儀規定的測試氣體成分為:21%氧氣、0.3%甲烷、0.3%一氧化碳,剩余氣體為氮氣填充平衡。若超出海平面水平[15],則應提高O2的濃度使吸入氣體的氧分壓(PIO2)達成150mmHg。(3)感染控制:應避免受試者之間及與操作者之間的交叉感染,加強通風和使用肺功效檢查專用的呼吸過濾器可有效減少交叉感染的發生。2.受試者準備(1)精確測量身高和體重:胸廓畸形的受試者,如脊柱后凸者,可通過測量指間距來估算身高;讓受試者背靠墻,盡量展開雙臂,測量兩手中指之間的距離,即為指間距。(2)檢查前應具體詢問受試者病史,并理解其Hb值,方便進行Hb校正之時使用。避免任何影響受試者肺毛細血管血容量及彌散能力的因素:如檢查前2h應避免飽餐和激烈運動;停止吸煙最少24h,吸煙者應在檢查報告中注明吸煙狀況及時間;停止喝酒最少4h;對于吸氧的受試者,在狀況許可的范疇內建議檢查前最少停止吸氧10min,如果病情不允許停止吸氧,應在檢查報告中注明吸氧狀況[21]。(3)受試者檢查前最少休息5min,并在整個檢查過程中保持坐位并盡量避免運動,建議讓受試者坐在有靠背且穩固的椅子上。檢查時受試者應挺胸坐直不靠背,雙腳著地不翹腿,頭保持自然水平或稍微上仰,切勿低頭彎腰俯身。對的的坐姿有助于受試者獲得最大的呼吸量。如果受試者取站位或臥位進行檢查,應在檢查報告中闡明。(4)肺彌散功效檢查前應先精確測定受試者的肺活量或用力肺活量,這是擬定受試者在肺彌散功效檢查中吸氣容量與否充足的重要判斷原則。(5)操作者應向受試者具體介紹檢查動作,并親自示范指導受試者依次練習呼氣、深吸氣、屏氣、呼氣等動作,涉及呼吸動作的幅度和速度。正式開始檢查前受試者應熟悉并掌握這些呼吸動作,并能根據操作者的指令連貫完畢。如有條件,亦可采用播放演示錄像的方式,讓受試者接受更為全方面的指導,有助于受試者更快速地掌握動作要領。(二)檢查辦法和環節受試者夾上鼻夾、口含咬嘴后安靜呼吸4~5個周期,待潮氣末基線平穩后,指導其呼氣完全至殘氣量位,然后令受試者快速均勻吸氣完全至肺總量位,建議2s內完畢吸氣,氣道阻塞者應在4s內完畢吸氣,接著屏氣10s,最后均勻持續中速呼氣完全至殘氣量位,建議在2~4s內完畢呼氣[2,17,21]。(三)肺彌散功效檢查指標1.肺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和肺一氧化碳彌散因子(TLCO)肺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是指CO在單位時間(1min)及單位壓力差(1mmHg或0.133kPa)條件下從肺泡轉移至肺泡毛細血管內并與Hb結合的量(mL或mmol),其單位是mL/(min﹒mmHg)或mmol/(min﹒kPa),是反映肺彌散功效的重要指標[21,23]。由于肺彌散能力不僅受毛細血管膜的影響,也受毛細血管血流的影響,因此有學者提出用轉移因子(TL)替代彌散量(DL),檢測辦法、單位、意義與DLCO相似[17]。2.肺泡通氣量(VA)指每分鐘吸入氣量中能達成肺泡并進行氣體交換的有效通氣量,用于估算肺內一氧化碳能夠擴散并通過肺泡毛細血管膜的肺容積,其單位是mL,正常受試者VA大致與TLC相等。3.肺一氧化碳彌散量與肺泡通氣量比值(DLCO/VA)也稱單位肺泡容積的彌散量或比彌散量,由于彌散量受肺泡通氣量影響,肺泡通氣量減少可造成DLCO減少,因此評價彌散功效時應當考慮受試者的肺泡通氣量(VA),以排除肺容積對彌散量的影響,其單位是L/(min﹒mmHg)或mL/(min﹒kPa)。臨床上慣用DLCO/VA作矯正,DLCO/VA更容易分辨肺部的病理生理變化。但由于DLCO與VA的關系不是線性且明顯不大于1:1,因此不能精確校正容量的影響[21,23]。4.每升肺泡容積的一氧化碳彌散量(KCO或Krogh因子):其單位是mL/(min﹒kPa),意義同DLCO/VA[21]。5.校正后DLCO值(DLCOc),慣用血紅蛋白(Hb)、吸入氣體的氧分壓(PIO2)和碳氧血紅蛋白(COHb)進行校正。四、肺彌散功效檢查質量控制與注意事項(一)肺彌散功效檢查質量控制1.檢測過程中需要先呼氣至殘氣量位然后快速均勻吸氣。吸氣不完全會影響CO的攝入,建議吸氣容量不少于85%肺活量(VC);吸氣時間不超出2.5s(健康受試者)或不超出4.0s(氣道阻塞者)。為確保受試者足夠的吸氣容量,必須讓其先盡量呼氣到殘氣量位。通過實時呼氣時間-容量曲線監測,當該曲線顯示呼氣容量不再變化而呈平臺位時,可指導受試者快速吸氣。吸氣速度過慢會影響測試氣體在肺內的充足平衡和彌散而造成彌散量下降;如果受試者達成85%VC的吸氣時間不不大于4.0s,應當在檢查報告中注明[24-25]。2.在肺總量位屏氣時間普通為10s。屏氣時間過短使氣體在肺內彌散時間局限性而致彌散量下降;屏氣時間過長則令部分受試者不能完畢或引發不適。大部分肺功效檢查儀器在屏氣檢查時呼氣口閥門關閉而利于受試者屏氣,但同時應注意避免受試者故意呼氣使氣道內壓力增大。對某些受試者確實不能達成屏氣時間原則,但臨床也確需理解肺彌散功效指標,可根據病情需要縮短屏氣時間,但不可少于7s,在檢查報告中必須注明屏氣時間方便提供臨床參考。3.呼氣時間應控制在2.0~4.0s內,建議不超出4s。呼氣過快或過慢會影響呼出氣體的采樣。注意整個檢查過程中都不能讓受試者快速用力呼氣,特別需要提示受試者呼氣要平滑、無猶豫和中斷。(二)肺彌散功效檢查可接受性、重復性及檢查次數原則1.可接受的DLCO檢查原則可歸納為:①吸氣容量>85%肺活量(VC),在2.5s(健康人)或4.0s(氣道阻塞受試者)內完畢;②平穩的屏氣時間為10±2s,應無漏氣、無穆勒(Muller,在聲門關閉狀況下用力吸氣,使胸腔內負壓增加)和瓦爾薩爾瓦(Valsalva,在聲門關閉狀況下用力呼氣,使胸腔內正壓增加)動作[26];屏氣時的肺內壓應靠近大氣壓,讓受試者在屏氣時放松即可,某些肺功效儀中有口壓監測功效,當監測屏氣過程中壓力變化超出±3Kpa時,本次測試無效;③呼氣時間<4.0s,能排除死腔氣量并有恰當的肺泡氣采樣。2.重復性及檢查次數:檢查次數由操作者根據受試者狀況和配合程度決定,最少測定2次,普通<5次。最佳2次間DLCO相差<3ml﹒min-1﹒mmHg-1,或在最大值的10%之內。如受試者未能達成檢查規定,取最高2次測定值的平均值。(三)肺彌散功效檢查參數的設定和計算原則1.吸氣時間:(1)吸氣起始時間的定義:可參考呼氣外推容量測定的辦法計算(詳見《肺功效檢查指南(第二部分):肺量計測定》[16]);(2)吸氣終末時間的定義:由于精確判斷吸氣終止并不容易,可取達成90%吸氣容量的時刻為吸氣終止時間。2.屏氣時間:慣用的屏氣時間計算辦法有Ogilvie法[6](傳統辦法,應用最為廣泛,從吸氣開始到肺泡氣樣本收集開始的時間)、Jones和Meade法(從吸氣時間的30%開始到呼氣采樣50%的時間)和流行病學原則計劃(ESP)法(50%吸氣容量開始到肺泡樣本開始收集的時間)等(圖1)[24]。采用Ogilive法計算屏氣時間,采樣時間增加可使DLCO增加,但對Jones和Meade法計算無明顯影響[24]。Jones和meade法計算屏氣時間不僅從理論上考慮了吸氣和呼氣時間對彌散的影響,并且這種辦法能夠反映吸氣流速低至1L/s、屏氣時間短至5s、呼氣流速低至0.5L/s的狀況,建議采用。3.呼氣時間:從呼氣至分析氣體采樣完畢的時間,普通應在4s內完畢。4.分析氣體采樣時間:普通<3s。5.呼出氣死腔氣量:普通取0.75~1.0L,若受試者肺活量<2.0L,則呼出氣死腔氣量取0.5L,但應在成果報告中注明。紅外線氣體分析儀持續采樣分析技術可通過批示氣體明確標出死腔氣量(圖2)[24],其計算更為精確,對受試者的VC規定減少。6.分析氣體采樣量:普通為0.5~1.0L,采樣氣量過少會影響肺彌散功效的測定值,對于某些快速紅外線氣體分析儀能夠做到數十毫升。7.肺泡氣量計算:由于DLCO反映的是肺泡氣的CO攝取,因此需測定VA,VA估測的是分布并通過肺泡毛細血管膜轉運的肺的氣體容量,正常人應當近似等于用體描測出的肺總量與估測的死腔量之差。8.死腔容積(VD):重要有2部分構成,儀器VD(咬嘴、過濾器、連接管道等)和生理VD(在傳導性氣道中未參加氣體交換的容積)。儀器VD應當由廠商注明,若受試者采用呼吸過濾器,則過濾器的死腔容量必須統計,建議整個檢查系統的VD(涉及過濾器)<350ml,若采用持續采樣分析技術,通過批示氣體標出的死腔氣量則涉及了呼吸過濾器的死腔容量。有諸多個辦法能夠估算生理VD,一種是規定生理死腔為150ml(不合用于小朋友),另一種通過公式2.2ml*體重(kg)計算(不合用于肥胖人群)[2]。(四)肺彌散功效檢查的注意事項1.整個檢查過程必須確保無漏氣,特別需注意口角和呼氣閥無漏氣。2.吸氣流速取決于吸氣回路阻力和吸氣閥的敏感性,以及受試者用力程度和氣道暢通性。吸氣流速過低、時間過長可使DLCO下降[27]。3.屏氣辦法不當對DLCO也有較大影響,深吸氣后提示受試者應放松聲門或繼續保持吸氣動作。4.在整個吸氣、屏氣及呼氣動作中注意不要出現頓挫或梯級樣的呼吸動作。5.吸入氧濃度會對DLCO有影響,如受試者氣促明顯或合并有呼吸衰竭時需要持續吸氧使吸入氧濃度增加可造成DLCO下降,檢查時吸入氣體的濃度在ERS和ATS有所不同,ERS建議用17%的吸入氧濃度[4],ATS則建議用21%的吸入氧濃度[3]。6.重復檢查最少應間隔4min,氣道阻塞受試者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10min),以確保受試者肺內剩余的測試和標示氣體得以全部排空。檢查間隔中應盡量保持坐位并避免運動,做多次深呼吸動作有助于增進排出測試氣體而縮短間隔時間。如采用持續批示氣體測試技術可檢測吸入的測試氣體與否排空,批示氣體濃度應少于全量程的1%。7.若用采樣袋收集呼出氣體,須注意檢查前采樣袋內的空氣必須抽空,否則呼出氣體會被稀釋而影響成果。采樣袋死腔容量應<2%采樣氣量或10ml(取最大值)。8.有些受試者盡管盡了最大努力和多次檢查,但仍不能滿足以上抱負的檢查原則,則應在成果報告中具體闡明不符合檢查原則的狀況,提示醫師對成果的判斷。(五)肺彌散功效檢查成果校正血紅蛋白(Hb)、吸入氣體的氧分壓(PIO2)和碳氧血紅蛋白(COHb)等異常可影響肺彌散功效的成果,因而需進行校正[2,28],并應以DLCO校正值來判讀正常與否,并在檢查報告中注明[29-33]。1.血紅蛋白(Hb)校正:有影響Hb傾向的因素(如血液病或慢性腎功效不全及大出血等引發的貧血,惡液質等)均可造成DLCO下降。這是由于血液中Hb下降,使吸入氣體在彌散過程中不能充足與其結合,造成紅細胞膜內外血液與肺泡中氣體分壓差下降。并不是真正的肺泡-毛細血管膜氣體交換效率減少,因此Hb的校正特別重要。15歲以上成年男性(假設其Hb<14.6g/L)的DLCO-Hb校正預計值=DLCO預計值×[1.76Hb/(10.22+Hb)];15歲下列男孩和成年女性(假設其Hb<13.4g/L)的DLCO-Hb校正預計值=DLCO預計值×[1.76Hb/(9.38+Hb)]。2.吸入氣體的氧分壓(PIO2)校正:吸入高濃度的氧或者在高原進行DLCO檢查都要校正。PAO2每變化1mmHg,DLCO變化約0.35%;PIO2每變化1mmHg,DLCO變化約0.31%。假設海平面空氣氧分壓為100mmHg,DLCO校正預計值公式以下:DLCO-PAO2校正預計值=DLCO預計值/[1.0+0.0035(PAO2-100)];在高原地區假設吸入氧分壓為150mmHg,DLCO校正預計值公式以下:DLCO-PIO2校正預計值=DLCO預計值/[1.0+0.0031(PIO2-150)]。3.碳氧血紅蛋白(COHb)校正:COHb會通過兩種途徑影響DLCO:一是占用部分Hb,類似貧血變化;二是變化CO在血液中的分壓,減少CO從肺泡中向血液中轉移的驅動壓。吸煙或一氧化碳含量超標地區的人群檢查DLCO時必須進行COHb校正。COHb變化在2%以內時不需要進行校正,DLCO-COHb校正預計值=DLCO預計值×(102%-COHb%)。五、肺彌散功效檢查成果判斷肺彌散功效檢查成果的參考值受多個因素影響,如年紀、身高、體重、性別、種族、體力活動或工種、生存環境、吸煙、血紅蛋白、運動及體位等。現在有眾多的以不同人群為受試對象而建立的參考值預計方程,選用恰當的預計值是對的診療的前提條件。選用預計方程時還應注意合用的年紀范疇,超出該范疇誤差增大。各實驗室應盡量選用與其相適應(如地區、種族、工種、檢查辦法等相似)的正常參考值。如選用國外預計值,應考慮加用矯正系數[34]。肺彌散功效檢查成果與否正常,需與正常預計值進行比較,判斷與否在正常范疇,正常范疇普通以95%人群可達成的數值為界,即預計方程的95%可信區間,高于這個最低臨界值視為正常,此值稱為正常值下限(LLN)。理論上LLN是判斷肺彌散功效成果最可靠的原則,但計算LLN較為繁瑣,所覺得了臨床應用的方便起見,DLCO、DLCO/VA等指標直接以參考預計值的80%為LLN,低于該值視為異常[35]。肺彌散功效損害嚴重程度分級[21,24,34],見表3:表3.肺彌散功效損害嚴重程度分級損害程度DLCO占預計值百分率(%)正常DLCO≥80%或LLN;輕度障礙60%≤DLCO<80%或LLN中度障礙40%≤DLCO<60%重度障礙DLCO<40%LLN:正常預計值下限六、肺彌散功效檢查的臨床應用凡能影響肺泡毛細血管膜面積與厚度、肺泡毛細血管床容積、通氣血流不匹配以及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反映者,均能影響一氧化碳彌散量,使測定值減少或增高。應當指出的是,彌散功效障礙極少是唯一的生理異常。疾病過程中,肺泡膜增厚或面積減少總會造成通氣與毛細血管血流的不均[29-33,36-37]。(一)DLCO增加的病理生理狀態或疾病能使肺毛細血管流量增加,使正常狀況下極少開放的肺毛細血管開放的生理或病理狀態,均能使彌散量增加。如:世居高原、運動、平臥體位、肥胖、部分左向右分流的先天心臟病變、部分早期的左心衰竭、早期的紅細胞增多癥及部分彌漫性肺泡出血等均可引發DLCO增加[21]。(二)DLCO減少的病理生理狀態或疾病彌散距離增加如間質性肺疾病、肺水腫;肺泡破壞引發的肺毛細血管床減少造成彌散面積減少,如肺氣腫、肺葉切除術后等;肺血管病如肺動脈高壓、肺血管炎、肺栓塞等;貧血等引發血紅蛋白水平下降;少數過分肥胖、右心衰竭、紅細胞增多癥及彌漫性肺泡出血等均可引發DLCO下降。另外某些肺外疾病,如糖尿病、腎功效不全、甲亢、化療藥品及抗心律失常藥品的長久使用也會造成DLCO的減少[21,32-33,38-40]。(三)其它因素對肺彌散功效成果的影響1.人體因素:彌散量與身高、體表面積成正有關,與年紀成負有關。2.日間變異:DLCO可有日間變異,普通上午較高,下午及黃昏減少,可能與結合一氧化碳濃度和血紅蛋白濃度變化有關。3.月經周期:月經前最高,經后第3天最低,據報道差別可達13%,現在還不明確這種變化的機制,可能與Hb的周期性變化或荷爾蒙對呼吸肌的影響有關。4.喝酒:血液中酒精濃度的增加可影響DLCO成果。5.吸煙:因香煙煙霧中含有較多CO,使肺內CO含量增加,吸煙者COHb升高,影響檢查時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造成DLCO可逆性急劇下降[41-42]。6.動作和體位:Muller動作增加DLCO,Valsalva動作減少DLCO,臥位較坐位DLCO增高,立位較坐位DLCO減少[21]。7.支氣管舒張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DLCO會增加,如果是舒張后的肺彌散功效檢查成果,應當在報告中注明。撰寫組專家(按姓氏漢語拼音次序排列):高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呼吸疾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韓江娜(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蔣雷服(江蘇省人民醫院);李琦(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梁斌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志軍(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逯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闕呈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宋元林(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孫鐵英(衛生部北京醫院)、孫興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肺功效檢測中心);汪濤(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王惠嫵(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謝燕清[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呼吸疾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楊文蘭(上海市肺科醫院);趙桂華(河南省人民醫院);趙海濤(沈陽軍區總醫院);鄭勁平[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呼吸疾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周明娟(廣東省中醫院)參考文獻KroghM.Thediffusionofgasesthroughthelungsofman[J].JPhysiol,1915;49:271-296.PMID:16993296.MacintyreN,CrapoRO,ViegiG,etal.Standardisationofthesingle-breathdeterminationofcarbonmonoxideuptakeinthelung[J].EurRespirJ,;26(4):720-735.PMID:16204605.AmericanThoracicSociety.Single-breathcarbonmonoxidediffusingcapacity(transferfactor).Recommendationsforastandardtechnique:1995update[J].AmJRespirCritCareMed.1995,152:2185–2198.PMID:8520796.CotesJE,ChinnDJ,QuanjerPH,RocaJ,YernaultJC.Standardizationofthemeasurementoftransferfactor(diffusingcapacity).ReportWorkingPartyStandardizationofLungFunctionTests,EuropeanCommunityforSteelandCoal.OfficialStatementoftheEuropeanRespiratorySociety[J].EurRespirJ,1993,6:Suppl.16,41–52.PMID:8499053.劉清霞,鄭勁平,謝燕清.一口氣法與重復呼吸法測定肺彌散功效的比較[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36(007):510-515.何曉琳,劉志,于潤江.單口呼吸法及內呼吸法彌散功效測定在臨床應用的研究[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2:025.OgilvieCM,ForsteRE,BlakemeroWS,etal.Astandardizedbreathholdingtechniquefortheclinicalmeasurementofthediffusingcapacityofthelungforcarbonmonoxide[J].JClinInvest,1957;36:1-17.PMID:13398477.宋淑菊,馬驥良,潘麗恩,陳樂天.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肺間質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9(2):81-85.李志平,黃毓東,謝燦茂,郭禹標.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肺功效變化及其有關因素研究[J].臨床醫學,;20(8):33-34.陳橋麗,安嘉穎,謝燕清,高怡,鄭勁平.肺泡蛋白從容癥肺功效檢查特點:附27例分析[J].國際呼吸雜志,;28(17):1042-1045.張國紅,操敏.肺癌患者彌散功效特點及臨床意義探討[J].中國肺癌雜志,,5(3):207-210.周明娟,鄭勁平.胸部手術前肺功效評定[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35(6):477-479.周明娟,許銀姬,林琳,等.無氧閾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運動康復治療方案制訂中的價值[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8(8):717-719.黃獻章,欒湘寧,丁思權.飛行員肺彌散功效100例分析[J].中華航空醫學雜志,,2(1):33-35.楊昆豫,劉斌,鄧崢.不同海拔肺彌散功效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4(6):868-869.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功效專業組.肺功效檢查指南(第二部分)--肺量計檢查[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37(7):1-6.穆魁津,林友華.肺功效測定原理與臨床應用[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2.鄭勁平.肺功效檢查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32(8):591-593.何權瀛.規范肺功效檢查技術提高肺功效檢查水平[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9(12):793-795.朱蕾,李麗.常規肺功效的測定儀器和測定原理[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35(2):158-160.鄭勁平,陳榮昌.肺功效學-基礎與臨床[M].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130-147.黃紹光,邵勝利,潘玉明.彌散功效測定中氦和甲烷二種惰性氣體應用的比較[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8,21(1):44.周明娟,鄭勁平.肺功效檢查的臨床實用辦法指標及含義[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32(8):575-577.鄭勁平.一口氣呼吸法肺彌散功效測試的質量控制及注意事項[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30(10):723~725.李麗,楊延杰,宋元林.功效殘氣量和肺一氧化碳彌散量測定的技術規范及質量控制[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35(10):794-796.SmithTC,RankinJ.PulmonarydiffusingcapacityandthecapillarybedduringValsalvaandMullermaneuvers[J].JApplPhysiol,1969,27:826–833.PMID:4901006.趙新合,王金平,趙志強.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