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巖石力學_第1頁
礦山巖石力學_第2頁
礦山巖石力學_第3頁
礦山巖石力學_第4頁
礦山巖石力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礦山巖石力學第1頁,本講稿共22頁1.礦山巖體力學(主要教材)高延法,張慶松主編.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02.礦山巖石力學(主要教材、作業)李通林等編著重慶大學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3.巖石力學基礎耶格、庫克高教出版社4.礦山巖體力學鄭永學編著冶金工業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5.巖體力學,王文星編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6.巖石力學與工程蔡美峰主編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7.巖體力學沈明榮主編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8.礦山巖體力學高磊等編著冶金工業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9.礦山巖石力學華安增編著煤炭工業出版社1980年5月第1版教材及參考書第2頁,本講稿共22頁總學時:38學時其中:理論學時:32學時實驗學時:6學時

授課計劃第3頁,本講稿共22頁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巖石的物理力學性質第三章結構面的力學性質第四章

巖體力學性質及其分類第五章原巖應力及測量第六章巷道圍巖應力分布及穩定性分析第七章井巷地壓第八章井巷維護原則與錨噴支護授課內容第4頁,本講稿共22頁第一章緒論本章內容:一、巖石和巖體二、巖體的特征三、巖體力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四、巖體力學的產生及其發展五、采礦工程中巖體力學的特點六、巖體力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第5頁,本講稿共22頁第一章緒論授課學時:1學時本章的重點:1、巖石與巖體的界定;2、巖體力學的研究任務與內容,巖體力學的研究方法。關鍵術語:巖石;巖體;巖體工程;穩定性要求:1、必須掌握本課程重點內容;2、了解巖體力學的發展簡史以及巖體力學在其他學科中的地位。第6頁,本講稿共22頁一、巖石和巖體

巖石是在一定的生成條件下,具有一定的礦物成分和一定的結構、構造特征的地殼的組成材料或物質。是各種裂隙切割而成的巖塊,又稱結構體。

巖體是個地質體,它包括巖石和各種地質構造形跡,如節理、裂隙、褶皺等結構面。巖體就是巖石和這些結構面的統一體。巖石和巖體是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系的兩個概念。巖石是巖體的組成物質,巖體是巖石和結構面的統一體。第7頁,本講稿共22頁二、巖體的特征1、巖體是非均質各向異性的材料。2、巖體內存在著原始應力場。主要包括重力和地質構造力,重力場是以鉛垂應力為主,構造應力場通常是以水平應力為主。3、巖體內存在著一個裂隙系統。巖體既是斷裂的又是連續的,巖體是斷裂與連續的統一體,可稱之為裂隙介質或準連續介質。當巖體應力超過其強度時,就會使原有斷裂進一步擴展,形成新的斷裂。而舊斷裂的擴展與新斷裂的形成,又均會導致巖體內的應力重新分布。第8頁,本講稿共22頁巖體既不是理想的彈性體,也不是典型的塑性體,既不是連續介質,又不是松散介質,而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地質體,這就造成了研究它的困難性和復雜性。因此,只用一般的固體力學理論尚不能完善解決巖體工程中的所有問題。二、巖體的特征第9頁,本講稿共22頁三、巖體力學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巖體力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巖體,研究巖體在力場作用下,所發生的變形、破壞和移動規律的理論及其實際應用的科學,是一門應用型基礎學科。第10頁,本講稿共22頁1、巖體力學研究的內容:巖體的地質特征巖塊、結構面的力學性質巖體的力學性質巖體中天然應力巖體中重分布應力地下硐室圍巖穩定性計算與評價工程處理與加固第11頁,本講稿共22頁2、巖體力學的研究方法工程地質研究法研究巖塊和巖體的地質與結構特征,為巖體力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地質模型和地質資料。試驗法為巖體變形和穩定性分析計算提供必要的物理力學參數。數學力學分析法通過建立巖體力學模型和利用適當的分析方法,預測巖體在各種力場作用下的變形與穩定性,為設計和施工提供定量依據。綜合分析法采用多種方法考慮各種因素(包括工程的、地質的及施工的等)進行綜合分析和綜合評價,得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正確結論。第12頁,本講稿共22頁四、巖體力學的產生及其發展

巖體力學是伴隨著采礦、土木、水利、交通等巖石工程的建設和數學力學等學科的進步而逐步發展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基礎學科。它的應用范圍涉及采礦、土木建筑、水利水電、鐵道、公路、地質、地震、石油、地下工程、海洋工程等眾多的與巖石工程相關的工程領域。一方面,巖體力學是上述工程領域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正是上述工程領域的實踐促使了巖體力學的誕生和發展。巖體力學按其發展進程可劃分四個階段:第13頁,本講稿共22頁(1)初始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巖體力學最早起源于采礦工程,在這個階段,開采規模小,采深近于地表,開采空間不大,巖石力學的問題主要是巷道頂板冒落和地下開采所引起的地表移動。在該階段,巖石力學處于萌芽時期,產生了初步理論以解決巖體開挖的力學計算問題。例如,1912年海姆(A.Heim)提出了靜水壓力的理論.他認為地下巖石處于一種靜水壓力狀態。第14頁,本講稿共22頁(2)經驗理論階段(20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該階段為巖石力學發展的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出現力根據生產經驗提出的地壓理論,并開始用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的方法分析地下工程的支護問題。松散介質學派(例如普氏理論)占主導地位,他們借助土力學理論解決巖石力學問題,提出巷道地壓計算原理和采場地壓假說。在此階段更加深入地研究巖石的破壞機理。第15頁,本講稿共22頁(3)經典理論階段(20世紀30年代~60年代)該階段是巖石力學學科形成的重要階段,巖石力學以彈塑性理論為基礎,將巖體視為彈塑性介質,應用彈塑性力學方法來研究巖體的應力、應變和位移,確定了一些經典計算公式,形成圍巖和支護共同作用的理論。結構面對巖體力學性質的影響受到重視。在彈塑性分析的基礎上引入流變理論,將某些巖體視為帶粘性的介質,考慮時間因素對巖體應力、應變和位移的影響。第16頁,本講稿共22頁(4)現代發展階段(20世紀60年代~現在)用更為復雜的多種多樣的力學模型來分析巖體力學問題,把力學、物理學、系統工程、現代數理科學、現代信息技術等最新成果引入了巖體力學。而計算機的發展使用有限元、邊界元、離散元等解算巖體力學問題得以實現。20世紀70年代以后巖石力學發展比較迅速,巖體力學測試技術不斷完善,應力解除法可測試深部巖體應力。剛性壓力機的出現,可測試應力-應變全過程曲線,從而更深刻的揭示了巖石的力學特性。巖體力學已逐漸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作為力學的一個分枝,成為一門獨立的力學學科,服務于巖體工程。第17頁,本講稿共22頁1951年,在奧地利創建了地質力學研究組,并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奧地利學派。同年,國際大壩會議設立了巖石力學分會。1956年,美國召開了第一次巖石力學討論會。1957年,第一本《巖石力學》專著出版。1959年,法國馬爾帕塞壩潰決,引起巖體力學工作者的關注和研究。1962年,成立國際巖石力學學會(ISRM)。1966年,第一屆國際巖石力學大會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召開。巖體力學形成歷史第18頁,本講稿共22頁巖體力學發展動態巖體結構與結構面的仿真模擬、力學表述及其力學機理問題裂隙化巖體的強度、破壞機理及破壞判據問題巖體與工程結構的相互作用與穩定性評價問題軟巖的力學特性及其巖體力學問題水-巖-應力耦合作用及巖體工程穩定性問題高地應力巖體力學問題巖體結構整體綜合仿真反饋系統與優化技術巖體動力學、水力學與熱力學問題巖體流變與長期強度問題巖體工程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像自動生成處理。第19頁,本講稿共22頁1、采礦工程結構多處于地下較深處,而其它地下工程多在距地表較近(幾十米)的范圍內;2、對礦山構筑物,只要求在開采期間不破壞,在采后能維持平衡狀態不影響地表安全即可。因此,其計算精度、安全系數及加固等方面均低于國防、水利工程的標準;3、礦山地質條件復雜,又受礦床賦存條件的限制,因此,采礦工程結構物的位置選擇性不大,同時,采掘工作面不斷變化,因而,采礦工程巖石力學具有復雜性的特點。五、采礦工程中巖體力學的特點第20頁,本講稿共22頁1、巖體力學與材料力學、彈塑性力學和流變力學等有著縱向聯系。人們運用這些理論使巖體力學得到發展。2、巖體工程的圍巖賦存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之中。因此,巖體力學與工程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和地質力學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3、巖體力學是為解決巖體工程中的力學問題服務的,這些工程學科包括:采礦和其它地下空間工程、交通工程、水電工程和基礎工程等。因此,巖體力學是各種巖體工程學科的專業理論基礎。六、巖體力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第21頁,本講稿共22頁巖體力學的分支學科工程巖體力學——為各類建筑工程及采礦工程等服務的巖體力學,重點是研究工程活動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