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5、地下水環境影響分析及措施據調查,項目租用的遠通汽車物流園北側現有廠房,其地面采用水泥地面硬化的一般防滲處理,根據本項目所在地的水文地質條件及本項目工程特點,評價要求建設單位應加強對廠區內采取分區防滲措施,分為:①重點防滲區:包括舊機動車拆解車間、舊家電拆解車間、舊家電零部件庫房、舊家電庫房、舊機動車零部件庫房、危險品庫等。②一般防滲區:包括舊機動車停放場、車庫等。重點防滲區防滲措施:據調查,項目車間地面已按照重點防滲區要求進行設置:采用混凝土砼基基礎,收縮縫均采用玻纖布+瀝青;防滲層結構為2mm厚高密度聚乙烯;防腐層結構為:瀝青底漆—瀝青—玻璃布—瀝青—玻璃布—瀝青—玻璃布—瀝青—聚氯乙烯工業膜,每層涂層厚度~1.5mm,涂層厚度≥5.5mm。此外,車間四周已經修建截流溝和擋墻,能夠有效防止雨水進入車間;采用2mm厚高密度聚乙烯防滲混凝土層,滲透系數小于1.0×10-10cm/s,防滲等級≥P8。考慮車間已按照重點防滲區進行設置,為此,可在危險品庫內劃定區域作為危險廢物暫存區域,可以有效防止危險廢物暫存設施滲漏或雨水沖刷導致污染地下水。危廢暫存設施底部能夠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地面與裙腳要用堅固、防滲的材料建造,建筑材料能夠與危險廢物相容;有泄漏液體收集裝置;用以存放裝載液體、半固體危險廢物容器的地方,有耐腐蝕的硬化地面,且表面無裂隙。此外,危廢暫存期間,不相容的危險廢物必須分開存放,并設有隔離間隔斷一般防滲區防滲措施:一般防滲區地面應采取粘土鋪底,再在上層鋪10~15cm的水泥進行硬化,使得防滲層滲透系數≤10-7cm/s,在采取如上的污染預防措施的基礎上,項目建設不會對地下水水質產生影響。由于目前廢舊車輛停放場、車庫等未泥土路面,為此,評價要求建設單位對其進行整改,按照一般防滲區的要求進行整改,粘土鋪底,再在上層鋪10~15cm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范要求,對工藝、管道、設備、污水儲存及處理構筑物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防止和降低污染物的跑、冒、滴、漏,將污染物泄漏的環境風險事故降到最低程度;優化排水系統設計,初期污染雨水等在界區內收集處理后用于廠區內綠化、道路澆灑及降塵用,不外排。管線敷設盡量采用“可視化”原則,即管道盡可能地上敷設,做到污染物“早發現、早處理”,以減少由于埋地管道泄漏而可能造成的地下水污染。項目車間、庫房的底部及四周全部采用相應的防滲措施,四周設導流槽與事故池相連,確保發生事故時泄漏的物料全部得到收集,不會隨意灑落或流失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6、地下水監控系統為及時發現對地下水的污染,應設置地下水監測系統,根據預測及水文地質條件,建立地下水環境影響跟蹤監測計劃,具體跟蹤監測井布設情況見表7.3-1。監測數據要及時公開,上報有關環境保護部門。監測一旦發現緊急污染物泄漏情況,對廠區范圍內以及周邊布設的監測井進行緊急抽水,并進行水質化驗分析。監測頻率:每天一次,直至水質恢復正常。同時及時通知有關管理部門和附近居民,做好應急防范工作,立即查找滲漏點,進行修補。表6.2-13地下水環境跟蹤監測井狀況一覽表孔號位置點位坐標井孔結構監測層位監測項目監測頻率1#良種場民用水井背景監測點123°24′53.34″E,48°08′30.09″N孔徑Φ≥160mm,孔口以下至潛水面采用粘土或水泥止水,下部為濾水管,底部2.0m設沉砂管潛水含水層pH、高錳酸鹽指數、NH3-N、總硬度、總大腸菌群、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硫酸鹽、六價鉻、氯化物、細菌總數、溶解性總固體、總大腸菌群、氟化物、揮發酚、錳、LAs、石油類、鐵等背景監測點枯水期采樣一次,污染跟蹤監測點、污染擴散監測點逢單月采樣一次,全年六次2#項目廠址污染擴散監測點123°26′14.03″E,48°09′8.63″N3#那吉北村民用水井污染擴散監測點123°25′27.37″E,48°09′56.71″N7、地下水應急響應預案為了加強對地下水的監督工作,防止因項目建設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從而有效保護地下水資源,有效預防、及時控制、減輕突發災害和事故造成對地下水污染破壞。1)應急治理程序針對應急工作需要,參照“場地環境保護標準體系”的相關技術導則,結合地下水污染治理的技術特點,制定地下水污染應急治理程序見圖7.3-1。2)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歸納起來主要有:物理處理法、水動力控制法、抽出處理法、原位處理法等。圖6.2-8地下水污染應急治理程序框圖⑴物理法物理法是用物理的手段對受污染地下水進行治理的一種方法,概括起來又可分為:屏蔽法--在地下建立各種物理屏障,將受污染水體圈閉起來,以防止污染物進一步擴散蔓延。被動收集法—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挖一條足夠深的溝道,在溝內布置收集系統,將水面漂浮的污染物質如油類污染物等收集起來,或將所有受污染地下水收集起來以便處理的一種方法,被動收集法在處理輕質污染物(如油類等)時得到過廣泛的應用。⑵水動力控制法水動力控制法是利用井群系統,通過抽水或向含水層注水,人為地改變地下水的水力梯度,從而將受污染水體與清潔水體分隔開來。根據井群系統布置方式的不同,水力控制法又可分為上游分水嶺法和下游分水嶺法。⑶抽出處理法抽出處理法是當前應用很普遍的一種方法,可根據污染物類型和處理費用來選用,大致可分為三類:①物理法。包括:吸附法、重力分離法、過濾法、反滲透法、氣吹法和焚燒法等。②化學法。包括:混凝沉淀法、氧化還原法、離子交換法和中和法等。③生物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厭氧消化法和土壤處置法等。受污染地下水抽出后的處理方法與地表水的處理相同,需要指出的是,在受污染地下水的抽出處理中,井群系統的建立是關鍵,井群系統要能控制整個受污染水體的流動。⑷原位處理法原位處理法是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研究的熱點,不但處理費用相對節省,而且還可減少地表處理設施,最大程度地減少污染物的暴露,減少對環境的擾動,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大致可分為兩類:①物理化學處理法。包括:加藥法、滲透性處理床、土壤改性法、沖洗法和射頻放電加熱法等。②生物處理法。包括:生物氣沖技術、溶氣水供氧技術、過氧化氫供氧技術等。3)建議治理措施工程場地含水層巖性主要為砂卵礫石,其富水性及導水性能均良好,但水力梯度較平緩;當發生污染事故時,污染物的運移速度較慢,污染范圍較小,因此建議采取如下污染治理措施。①一旦發生地下水污染事故,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②查明并切斷污染源。③加密地下水污染監控井的監測頻率,并實時進行化驗分析。④一旦發現監控井地下水受到污染,立即啟動抽水設施。⑤探明地下水污染深度、范圍和污染程度。⑥依據探明的地下水污染情況和污染場地的含水層埋藏分布特征,結合擬采用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方法,制定地下水污染治理實施方案。⑦依據實施方案進行施工,抽取被污染的地下水體,并依據各井孔出水情況進行調整。⑧將抽取的地下水進行集中收集處理,并送實驗室進行化驗分析。⑨當地下水中的特征污染物濃度滿足地下水功能區劃的標準后,逐步停止井點抽水,并進行土壤修復治理工作。地下水污染的治理相對于地表水來說更加復雜,在進行具體的治理時,還需要考慮以下因素:①在具體的地下水污染治理中,往往要多種技術結合使用。一般在治理初期,先使用物理法或水動力控制法將污染區封閉,然后盡量收集純污染物如油類等,最后再使用抽出處理法或原位法進行治理。②因為污染區域的水文地質條件和地球化學特性都會影響到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因此地下水污染的治理通常要以水文地質工作為前提。③受污染地下水的修復往往還要包括土壤的修復。地下水和土壤是相互作用的,如果只治理了受污染的地下水而不治理土壤,由于雨水的淋濾或地下水位的波動,污染物會再次進入地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共同開公司合同樣本
- 臨汾市綠化合同標準文本
- 光伏發電組件銷售合同樣本
- 公寓出租標準合同范例
- 供水設備安裝合同樣本
- 傳媒服務合同標準文本
- 公路養護施工合同標準文本
- 產品押款合同標準文本
- 花藝師理論考試的試題及答案
- 代訂酒店合同范例
- 2025浙江嘉興市桐鄉市部分國有企業招聘員工41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網絡安全基本知識試題及答案
- 湖南省常德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模擬考試(二模)物理試卷(含答案)
- 甘肅省招聘衛生健康人才筆試真題2024
- 數據庫開發與管理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北京市朝陽區區高三一模英語試卷(含答案)
- 大規模住區的物業管理創新模式研究
- 2024年中國煙草總公司遼寧省公司人員招聘筆試真題
- 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廢水處理回用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
- 2024年貴州貴州烏江煤層氣勘探開發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第六單元實驗活動3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人教版上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