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夜間飛行的秘密課文晴朗的夜空出現兩個亮點,越來越近,才看清晰是一紅一綠的兩盞燈。接著傳來了隆隆聲,這是一架飛機在夜航。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本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蝙蝠是在夜里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并且無論怎么飛,歷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雖然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機靈地避開。莫非它的眼睛尤其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晰所有的東西嗎?為了弄清晰這個問題,一百數年前,科學家做了一次試驗。在一間屋子里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繩子上系著許多鈴鐺。他們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讓它在屋子里飛。蝙蝠飛了幾種鐘頭,鈴鐺一種也沒響,那么多的繩子,它一根也沒碰著。科學家又做了兩次試驗: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讓它在屋子里飛。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闖,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三次不一樣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科學家通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它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叫做超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超聲波像波浪同樣向前推進,碰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即變化飛行的方向。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措施,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碰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從雷達的熒光屏上,駕駛員可以清晰看到前方有無障礙物,因此飛機飛行就更安全了。【知識多一點】部編本四年級上冊語文《夜間飛行的秘密》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很故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重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研究,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處理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課文論述思緒清晰,邏輯性強。選編這篇課文,正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抓住要點,精確把握文章的重要內容;同步,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愛好,拓寬視野。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學生,他們的知識面還比較窄,對仿生學、蝙蝠、雷達的理解并不多。鑒于這種狀況,教師應當充足運用豐富的電教資源,展示仿生學方面的知識,減少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本單元重在讓學生“知疑”,讓他們自主處理學習中碰到的疑難問題,因此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措施,讓學生先讀后悟,通過畫句子、圈重點詞、畫示意圖等方式,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充足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學目的】1.認識本課“蝙、蝠、啟”等13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達、蚊、即”等14個生字,理解有關詞語的意思。2.朗誦課文,把握課文的重要內容,理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3.弄清三次試驗的結論,合作交流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怎樣的啟示,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絡;激發從小熱愛科學的愛好,培養創新意識。【教學重點】1.抓住重點句,理解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2.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測與探究的愛好,拓寬視野。【教學難點】1.弄清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之間的關系。2.初步感知什么是仿生學,理解仿生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教學目的】1.認識本課“蝙、蝠、啟”等13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達、蚊、即”等14個生字。2.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學會歸納課文的重要內容。3.懂得什么是雷達,理解仿生學的基本知識。
【教學重點】1.學會生字新詞,可以對的書寫。2.理解課文的重要內容。【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教師板書“蝙蝠”“雷達”兩個詞語,多媒體出示蝙蝠、雷達的圖片。導語:同學們,你們認識圖片上的這兩種事物嗎?(學生答:蝙蝠、雷達)是的,它們就是蝙蝠和雷達。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一種電子設備,它們之間會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蝙蝠和雷達》,探究一下兩者之間的關系。2.教師在“蝙蝠”和“雷達”之間加上“和”字,引導學生理解課題。明確:課題以一種“和”字連接了蝙蝠和雷達這兩種不一樣的事物,意在讓我們探索它們之間的關系。3.簡介蝙蝠、雷達以及仿生學的有關知識。蝙蝠
真正具有翱翔能力的哺乳動物,居住在各類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縫隙、天花板、隔墻以及樹洞、山上巖石縫中。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間覓食。蝙蝠重要運用超聲波回聲定位搜尋食物,探測距離,確定目的,回避障礙和逃避敵害等。它由嘴發出頻率高出0赫茲的超聲波,這種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超聲波碰到障礙物就會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通過大腦,就能判斷出障礙物的樣子、位置等。雷達
是運用電磁波進行探測的裝置。雷達把電磁波發射出去,再用接受裝置接受反射回來的電磁波,接受的電磁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顯示探測目的的影像,這樣就可以測定目的的方向、距離、大小等。雷達重要的應用領域為軍事作戰指揮、民用航行引導等。仿生學
模仿生物特殊本領的一門科學,重要是觀測、研究和模擬自然界生物多種各樣的特殊本領,包括生物自身構造、原理、行為、多種器官功能、體內的物理和化學過程、能量的供應、記憶與傳遞等,從而為科學技術提供新的設計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統架構的技術科學。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1.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讀文,課件出示要思索的問題:科學家們從______得到啟示,發明了_________,使________可以_________。2.學生自由朗誦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圈出生字新詞。3.教師引導學生互相檢查生字識記狀況。4.教師檢測字詞預習狀況。(1)課件出示帶拼音的字詞卡片,指名認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生生字的讀音。會寫的字:雷達(dá)
蚊(wén)子即(jí)使
科(kē)學家
橫(hénɡ)七豎(shù)八
繩(shénɡ)子系(jì)著
蒼蠅(yínɡ)
證(zhènɡ)明
研(yán)究(jiū)
駕(jià)駛(shǐ)會認的字:蝙(biān)蝠(fú)
啟(qǐ)示
敏銳(ruì)
鈴鐺(dānɡ)
揭(jiē)開
障(zhànɡ)礙物熒(yínɡ)光屏(pínɡ)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圈畫疑難的詞語和句子。2.同桌交流圈畫內容,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狀況點撥重點詞語。(1)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是怎么做到安全飛行的呢?預設:首先引導學生明白“漆黑”是一種狀態詞,并且是一種多義詞,然后分別出示烏黑的頭發和沒有光亮的山洞的圖片,使學生明白在前一張圖中,“漆黑”是指顏色非常黑;在后一張圖中,“漆黑”是指非常暗,沒有光亮。最終結合課文中的這句話,可知“漆黑”在這里應為第二個意思。(2)莫非它的眼睛尤其(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晰所有的東西嗎?預設:“敏銳”的意思是(感覺)敏捷,(眼光)鋒利。教師在講解這個詞語時,可以出示其近義詞“敏捷”和反義詞“遲鈍”,讓學生通過意義相近或相反的詞語感知其含義,從而加深印象。(3)在一間屋子里(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繩子上系著許多鈴鐺。預設:分別出示東西胡亂堆放的房間圖和整整潔齊地擺放的房間圖,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橫七豎八”的含義。(4)它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叫作(超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預設:超聲波對于學生來講也許比較陌生,教師可合適簡介有關超聲波的知識,并引導學生結合超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來理解其意思。超聲波
聲波的一種,是人耳聽不見、頻率高于0赫茲的聲波。它同聲波同樣,都是由物質振動而產生的,并且只能在介質中傳播;同步,它也廣泛地存在于自然界,許多動物都能發射和接受超聲波,其中以蝙蝠最為突出,它能運用微弱的超聲波回聲在黑暗中飛行并捕捉食物。3.指導詞語歸類。◆擬聲:隆隆
啾啾
咕咕
嘰嘰
呱呱◆帶數字的:橫七豎八
五顏六色
顛三倒四
吆五喝六
成千上萬
一五一十4.整體把握課文內容。(1)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出示默讀中要思索的問題。閱讀與思索:A.本文的關鍵內容是什么?(人們從蝙蝠能在夜間飛行這件事上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B.蝙蝠在夜間是靠什么探路的?科學家是怎樣發現的?(嘴和耳朵;三次試驗)C.科學家是怎樣試驗的?最終得出了什么結論?(蒙上眼睛,鈴鐺一種也沒響,塞上耳朵,封住嘴巴,到處亂闖;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D.蝙蝠為何在夜間也能順利飛行?(蝙蝠邊飛邊從嘴里發出超聲波,超聲波碰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蝙蝠接受到回聲,從而定位)預設: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從文中提煉出關鍵信息作答。E.出示課件,指名學生填空:蝙蝠在夜里飛行,靠的是________。______能發出________,_________接受到,蝙蝠就會立即變化飛行的方向。科學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_______,從而使飛機夜航愈加安全。(2)小組合作與交流,給課文劃分層次,并寫出每一層的重要內容。A.給段落標上序號,劃分層次。B.梳理各層的重要內容。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飛機能安全夜航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寫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發現了蝙蝠飛行的奧秘。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寫飛機靠雷達在夜間安全飛行。
四、課堂回憶,交流收獲。1.教師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并點評學生的課堂體現。過渡:我們懂得,雖然在漆黑的夜晚,飛機也能安全、平穩地飛行,這是由于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那么人們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呢?雷達又有什么特異功能,能有效地指揮飛機避開障礙物呢?下節課我們再來深入地探究一番。小結:今天這堂課上,我們從生字開始,掌握了字音、重點字的書寫規則,理解了重點詞語的含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還從總體上把握了課文的重要內容。這樣多知識點都是我們必須掌握的,課下一定要多復習,下節課老師會檢查的。在這節課中,同學們的體現都很不錯,____能結合老師的講解總結出識字規律,真不簡樸;______課前通過查找資料,理解了有關仿生學、超聲波的知識,這樣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_______針對課文有自己的見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1)自由交流并積累學習措施。(2)在預習課文的過程中提出有關問題,并嘗試給出答案。問題示例A.第2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B.蝙蝠在夜里飛行靠的是眼睛嗎?C.科學家是怎樣研究蝙蝠的飛行原理的?D.蝙蝠在夜間飛行的秘密是什么?它是怎樣辨別障礙物的?E.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關系?科學家是怎樣運用這種關系的?……五、作業設計,鞏固提高。完畢本課對應訓練。第二課時【課時教學目的】1.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蝙蝠在夜間是怎樣飛行的。2.概括分析科學家所做的幾次試驗,把握科學家從中得到的啟示。3.弄清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理解雷達的工作原理。4.理解仿生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探索科學的愛好。
【教學重點】1.把握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的過程。2.在生活中要勇于探索,培養創新意識。【教學過程設計】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1.教師念詞語,學生默寫,教師檢查學生的默寫狀況。雷達
飛蛾
蚊子
雖然
機靈
敏銳
科學
系鞋帶
橫七豎八
繩子蒼蠅
證明
研究
推進
模仿
天線
無線
電波
顯示
駕駛員2.引導學生踴躍發言,說說課文的重要內容。明確:課文重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研究,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并從中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處理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3.教師過渡,導入新課。過渡:上節課我們通過預習,已經初步掌握了課文內容,懂得人們給飛機裝上雷達,使之在夜間也能安全飛行,這是受到蝙蝠的啟發。那么這一啟發究竟是怎樣得來的呢?目前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跟隨科學家一起去探究一下。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1.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圈畫重點內容和難以理解的語句。2.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說說對圈畫內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3.指名學生匯報,教師相機點撥有代表性的問題。(1)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是怎么做到安全飛行的呢?本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這兩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讀了這兩句話,你產生了哪些疑問?)預設:引導學生回憶常用的修辭手法,并明確這兩句話運用的是設問的修辭手法。分析這兩句話的作用時,可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來進行。對于讀了句子后產生的疑問,學生可以有不一樣的見解,只要是合理的,教師都應給以鼓勵。措施拓展:修辭手法有比方、擬人、排比、對偶、夸張、引用、反問、設問、互文、通感、反語、反復等。設問是其中的一種,常用于表達強調。為了強調某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對的地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啟發思索;突出某些內容,使文章起波瀾,有變化。設問要用得恰到好處,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2)蝙蝠是在夜里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并且無論怎么飛,歷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雖然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機靈地避開。(這句話運用了多種關聯詞語,有什么體現效果?你能運用這些關聯詞語再寫一句話嗎?)預設:首先引導學生一一找出句中運用的關聯詞語,再結合句子詳細分析它們的體現效果。運用這些關聯詞語寫句子,要提醒學生注意句子內部的邏輯關系,事理上要能說得通。(3)科學家通過研究,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科學家通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比較這兩個句子,你有什么發現?從中感受到了什么?)預設:引導學生反復讀句子,發現兩個句子在用詞上有什么不一樣(第二個句子用了“反復”“終于”這兩個詞),然后體會運用這兩個詞的體現效果(體現出科學家工作的艱苦)。(4)它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叫作超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超聲波像波浪同樣向前推進,碰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即變化飛行的方向。(這幾句話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奧秘,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并畫出示意圖嗎?)預設:教師出示示意圖,然后結合句子對示意圖進行詳細講解。圖文結合,學生理解起來會更輕易。示意圖示例:蝙蝠嘴→)))(超聲波)耳朵←(((←障礙物4.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其他知識要點。(課文難點)(1)為了揭示蝙蝠夜行的奧秘,科學家做了幾次試驗?每一次的發既有什么不一樣?請詳細闡明,并用表格的形式表達出來。明確: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三次試驗采用了三種不一樣的方式:蒙上眼睛飛、塞上耳朵飛、封住嘴巴飛。得出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成果:第一次一根繩子也沒碰著,后兩次到處亂闖。得出的結論是:蝙蝠夜里飛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試驗次數措施成果證明第一次在一間屋子里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繩子上系著許多鈴鐺。他們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讓它在屋子里飛。鈴鐺一種也沒響,那么多的繩子,它一根也沒碰著。蝙蝠夜行探路與眼睛無關。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讓它在屋子里飛。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闖,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蝙蝠夜行探路與耳朵有關。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讓它在屋子里飛。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闖,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蝙蝠夜行探路與嘴有關。(2)給飛機裝上雷達是受到蝙蝠夜行的啟發,那么雷達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有哪些相似之處呢?明確:課文最終一種自然段簡介了雷達的工作原理。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碰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這樣駕駛員就能從熒光屏上看清晰前方有無障礙物。雷達的天線就相稱于蝙蝠的嘴,雷達的熒光屏就相稱于蝙蝠的耳朵,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相稱于蝙蝠發出的超聲波,雷達通過熒光屏接受信息就像蝙蝠用耳朵接受信息。(3)課文的開頭和結尾在體現上有什么特點?明確:開頭寫飛機夜航的情景,引出下文。結尾寫飛機裝上雷達后飛行更安全了,照應了開頭,使文章首尾呼應,構造嚴謹。(4)拓展延伸:生活中,仿生學的應用還是很廣泛的,你懂得哪些呢?試舉幾例。明確:人們碩士物某器官的構造和功能,從中得到啟示并進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儀器、機械,由此產生的一門科學,就是仿生學。生活中,仿生學應用很廣。如人們根據蜻蜓的飛行行為研制出直升機;根據長頸鹿皮膚的原理設計出一種新奇的“抗荷服”;模仿螢火蟲的發光原理制成了冷光源,大大節省了能量;模仿蛋殼的構造設計了薄殼建筑,此類建筑用料少,跨度大,結實耐用;等等。(5)學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尚有哪些發現想和大家分享?明確:不一樣學生讀課文的感想不一樣,發現也就不一樣。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從不一樣角度談感想、說體會,力爭愈加深入地理解課文,更大程度地發散思維。三、動手動腦,學有所獲。過渡: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對仿生學已經有了大體的理解。科學家們的神奇發明是不是讓你感到驚奇?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那樣有一項屬于自己的發明呢?下面就請同學們來詳細談談,看誰的設想更有創意。1.出示仿生學中的各項成就,請學生談感想。過渡:同學們,這些圖片就是老師剛剛所簡介的仿生學在生活中的多種應用。看了這些圖片,你們有什么感受呢?生1:從這些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3《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下冊語文統編版
- 2023七年級數學下冊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6 完全平方公式第2課時 完全平方公式的應用教學設計 (新版)北師大版
- 3《不懂就要問》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
- 11白樺(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
- 《平行與垂直》(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四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
- 6《加快溶解》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科學三年級上冊教科版
- 《第10課 問題的分解》教學設計教學反思-2023-2024學年小學信息技術浙教版23五年級上冊
- 規范經營管理培訓課件
- 腹膜透析導管感染的護理
- 1《讓目標導航學習》(教學設計)-魯畫版心理健康五年級上冊
- 傳感器原理與應用智慧樹知到課后章節答案2023年下山東大學(威海)
- 賣爆:爆款文案賣貨訓練手冊
- 新概念英語1-L133-134ppt課件幻燈片
- 施工進度計劃及保證措施5篇
- 中國女性生理健康白皮書
- 2023年拉薩市“一考三評”備考試題庫匯總-下(多選、判斷題部分)
- 天花病毒教學課件
- 數控加工中心主軸和工作臺的結構設計
- 供應鏈管理之績效評價教學課件
- 汽車天窗的整體結構設計-學士學位論文
- 公司備用金管理制度備用金管理制度大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