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城邦之路哲學之詩對柏拉圖詩學觀的一種解讀_第1頁
哲學與城邦之路哲學之詩對柏拉圖詩學觀的一種解讀_第2頁
哲學與城邦之路哲學之詩對柏拉圖詩學觀的一種解讀_第3頁
哲學與城邦之路哲學之詩對柏拉圖詩學觀的一種解讀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哲學與城邦之路哲學之詩對柏拉圖詩學觀的一種解讀

一柏拉圖的蘇格拉底不同時期的不同科學家對東城的對話分類也有不同的分類。目前,有兩種主要的分類形式:編年史理論和意圖理論。編年說是按照柏拉圖寫作的時序進行分類,分為“早期-中期-晚期”;意圖說則是根據柏拉圖創作主題進行劃分。不可否認,兩種劃分方式都有一定道理,并且有助于我們對柏拉圖思想的理解,但是二者在確定某篇文章位置的時候會出現較大的分歧,產生不一致的結論。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是第一個將柏拉圖著作區分為三個時期的人,不過,他比較傾向于以哲學理論而非年代分類,并且他還認為《伊翁》是柏拉圖的偽作,不算在其對話內。對柏拉圖著作是否是偽造的以及時間年限的劃分需要更多文獻學和考古學的學者深入探究,在此我們暫且將其“懸置”起來,暫且把《伊翁》作為柏拉圖的真作。“很明顯,多年以來,柏拉圖一直在編寫關于哲學審判的對話,而引導他的,則是對這些對話之間的戲劇關聯的一種感覺。無論柏拉圖何時寫下這些對話,他必然希望讀者思考他們之間的關聯——當然還有不關聯的地方。就這些諧調和不諧調之處而言,讀者當然可以看見,不過,他們在這些對話中看見它們之前,這些諧調和不諧調已經因它們共有的戲劇和主題特征而融為一體。”在展開這場哲學之詩的討論之前,我們有必要對蘇格拉底——柏拉圖做一個簡單的闡明。很多時候,我們會混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觀點:作為哲學家的蘇格拉底他自己并沒有留下一部著作,我們所了解到的蘇格拉底的形象是其他人的著作中所描繪的形象,如阿里斯托芬的喜劇《云》中的蘇格拉底、第歐根尼·拉爾修撰寫的關于古希臘哲人們傳記的《哲人言行錄》的蘇格拉底、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中的蘇格拉底等。當然,考慮到后來的影響力和傳播廣域,我們對蘇格拉底的了解很大程度上還是來源于柏拉圖的諸多對話。同樣,作為哲學家的柏拉圖一生創作了四十多部著作,但他自己卻較少的存在其著作中,而蘇格拉底的角色一直都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戴了面具的柏拉圖讓我們難以把握確切的真實,我們很難區別哪些是蘇格拉底的真實觀點,哪些是柏拉圖的真實觀點。如同我們不能把哈姆雷特的思想解讀成莎士比亞的思想一樣,我們也不應該把著作中蘇格拉底的觀點看作是柏拉圖的哲學理論。只不過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作為影響了柏拉圖的人物,我們會習慣地以為書中蘇格拉底的思想就是柏拉圖的思想,任何與蘇格拉底對話的人物都是代表柏拉圖思想所反對的思想。這其實是一種誤讀,我們在研讀柏拉圖著作中應更加謹慎。倘若我們跳出“蘇格拉底—柏拉圖”這樣的維度,站在文本之外去重新審視蘇格拉底在文本中扮演的角色,我們就會很容易發現蘇格拉底和其他角色一樣,不過是柏拉圖筆下的人物,他們在人物屬性上并沒有本質區別,都是虛擬的人物形象。“避免教條主義是一個簡單的正式事實,符合戲劇形式的定義,因為沒有一個或多個敘述性的聲音。由于柏拉圖永遠不會以自己的聲音說話,所以他從來沒有采取教條式或權威性的教學態度來對付觀眾或讀者。所有的對話都是這樣的,只是憑借其形式,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在其中一些文本中,柏拉圖通過復雜的敘事框架來特別凸顯它,以使文本遠離任何權威話語。而繆斯的權威認同敘述者的人的智慧,這使他處于與神圣靈感的史詩傳統相反的極端。”二古希臘詩歌中的善惡評價“哲學家與詩人爭吵的古老證據,如果不是非常不存在的話,至多也是很少的。”詩歌,作為曾經滋養了古希臘人民精神生活的養料,它營造了一幅別開生面的人生畫卷,在古希臘,詩歌中的神話并不具有道德評判的成分,神和人一樣,也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也會犯錯誤,做錯事情。“荷馬和黑西俄得承認幻想中帶來的歡樂;他們的詩——以及他們各自關于詩的觀念——,既不能單純歸之于娛樂一方,也不能單純歸之于道德教育一方。在他們看來,文字的魅力是與聲音和內容的魅力聯姻的,且與表現真實沒有矛盾。”我們發現,神話詩歌中并沒有太多關于善惡的評價,道德標準在詩歌中的作用并不大。“詩歌原則上與善無關。肅劇尤其是對善懸置不提,因為它所關心的是正義和美。”“在荷馬對繆斯的調用和描述中,我們認識到一種雙層的‘互動主義’歌曲創作模式,這種可能性是神圣的稟賦和人們想象的動力,因為即使像木工這樣的技能也可以被看作是實施神圣的‘禮物’。”在最初,羅格斯和神話故事并沒有像柏拉圖所寫的那樣一直處于尖銳的狀態,在《神譜》中,強大的命運觀一直籠罩著古希臘的生活,即便是無所不能的神王也逃脫不了命運的束縛。“一開始,羅格斯和神話是同義詞,指的是同一回事:一種話語。但是當哲學家的人物和哲學流派出現時,羅格斯就開始跟神話對立。”在面對城邦的政治生活時,蘇格拉底對詩歌也并不是完全的否定,詩歌有其自身的優勢,“在希臘人那兒,詩歌之為詩歌,當其作為生存的智慧,而主導著對靈魂的教育時,完全以描繪人與世界的可感可觸的外部圖像為鵠的,然而正是這種圖像封鎖了通向靈魂內在生活的道路。因此,根本不是要拋棄藝術,也不是拋棄與之相伴隨的對美的譽愛,必須有做的只是讓藝術展現真正的內在美德。”三詩歌的迷狂與自我認識在哲學出現之后詩歌所表現的世界遭到了質疑:詩歌描繪的世界是否是真正的幸福生活?詩歌能否擔當得起引人向善的重任?蘇格拉底通過對詩歌的考察后發現詩歌的虛假性。詩歌所用的修辭性語言在帶領民眾向上的時候會沉迷于優美的詞句而忽視了對最高理式的追尋。詩歌營造的世界是通過虛構的語言產生的,哲學在求知過程中追求真實,反對一切虛構,這種對民眾撒謊是哲學所不能接受的。并且更為致命的一點在于詩歌的謊言撒得并不好:它只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機械式描摹,它只能看到了表面而不去探究其內在本質。蘇格拉底在《斐德若》中也承認迷狂的詩歌擁有看到理式世界的能力,但詩人在看到之后情不自已會發生迷狂狀態,以致于詩人在后來連他自己說了什么、為何這樣說都解釋不清。“阿里斯托芬和阿伽通對愛欲及其可望,對屬己之物,對美和善的誤解,都是政治上的誤解……但在雅典,確實這種片面而扭曲的愛欲和詩歌占據著統治地位。”哲學反對詩歌的虛構,認為修辭性的語言并不能引領人們向善反而會使人迷失自我。“哲學在其對真理的追求和對虛構的反對中,將負責顯示出,人的所有表面的矛盾都在一個和諧的哲學體系中得到解決。那就是柏拉圖,以及——從某種程度上說——整個的哲學傳統。”在《會飲》中,蘇格拉底認真打扮了一番才去了阿伽通家里,經過了打扮的蘇格拉底顯然與平時不太一樣。詩歌——作為哲學最大的敵人,蘇格拉底在《斐德若》中諷刺了屬神詩歌的迷狂,在《伊翁》中貶低了屬人詩歌的低級摹仿,甚至在《理想國》中一度把詩歌驅逐出了城邦。在這場關于愛若斯的會飲中,蘇格拉底卻以隱微的方式承認了詩歌的作用:在引人求知的愛的階梯中,詩歌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只有在看到“無知”和“知”之后,在悲劇和喜劇結合之后才能看到真正的知識。“作為愛智慧的哲學卻不能提供那些高貴的謊言。作為愛智慧的哲學也不能說服非哲人和大眾,不能蠱惑他們。于是哲學需要詩來補充。哲學要求一種附屬的詩。”雖然蘇格拉底驅逐了詩歌,但詩歌最終還是會與哲學相遇,正如詩歌離不開哲學的指引,哲學也離不開詩歌的輔助。詩歌平易近人的特性是哲學所不具備的,它能夠不斷激發城邦公民對向上的興趣。哲學一方面需要詩歌吸引力,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詩歌修辭的迷惑性和對正義、善的錯誤引導,對詩歌保持警惕,“詩人將會復返,但只有在它自己學會了服從。是學會了減輕其對放縱和狂熱不受控制的傾向之后。當詩人描述諸神時,他們必須不再注視著笑聲和憐憫,而是注視理念。”四顯白東北部:哲學與政治的沖突哲學的求知是對真理的熱愛,是城邦中最高的統領原則。哲人不在乎塵世的榮譽和利益,他也不關注如何獲得永恒不朽,哲人真正關心的是對理式的靜觀凝視,通過沉思回憶起最理想的世界,他是自給自足的存在,不需要外界的輔助就能夠達到自我滿足。不過在由哲人統領的城邦中,他肩負了一個重要的職責:帶領整個城邦走向幸福。本來哲學是一個人的沉思,它無需與外界打交道,但作為統治者的哲人則有責任帶領所有人一起過上幸福的生活。“在對哲學的解釋中,蘇格拉底總是在哲學與智慧之間轉換,因為他總處在要將其與政治結合起來的壓力之下,而在證明城邦的獨斷主義對城邦至關重要之前,他證明城邦只屈從于一種同樣獨斷的智慧。”因此,即便是哲學在這場哲詩之爭中取得了對城邦的領導權,但在對民眾的引導中哲人還是犧牲了個人的利益,并且還要冒著巨大的風險。哲學和政治之間的關系并不是融洽的,一心引領人們向上的哲學在面對民眾意見的時候并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在申辯中蘇格拉底幾度要求聽眾保持安靜,這表明民眾并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哲人的意圖,作為異己的存在,哲人在最后時刻甚至還需要詩歌的庇護。“哲學和哲人‘處于嚴峻的危險中’。社會不認可哲學,不認可從事哲學探究的權利。哲學與社會之間不存在諧和關系。……之所以需要顯白教誨,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顯白教誨是哲學藉以顯現給政治共同體的形式,是哲學的政治層面,是‘政治的哲學’。”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建立的城邦并不是一個純粹的最高理式城邦,也是對理式的一種模仿。理想的城邦中應當沒有壓迫,一切都是自愿的,也不存在浪費,人人各得其所。在《理想國》中,我們看到哲人王的統治并非他個人所愿,哲人是在犧牲了自我的沉思之后迫不得已才完成對城邦的引導。“沒有人擁有生來就適于統治城邦的秉性。……一個其中沒有統治性要素的城邦,蘇格拉底稱為真正的城邦(theturecity)。”五蘇格拉底式的生活觀念柏拉圖在《斐多》中稱哲學是一門學習死亡的學問,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理解柏拉圖哲學思想造成了誤解,即認為哲學是以悲觀厭世的不是以積極的人生態度面對世界。這種解讀其實偏離了柏拉圖的本意。柏拉圖真正想要表明的意思是在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之上有高于塵世的更好的更值得去過的生活。“哲人既追求死,也準備赴死;而說到肉體死亡,只有準備赴死,沒有追求。”向生而死,蘇格拉底以自身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他的哲學理念。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蘇格拉底的哲學并不只是對理念的沉思,是在對理念回憶后的有所行動。當他在對城邦中有智慧的人進行逐個審查之后,蘇格拉底悲哀地發現這些人并不具有真正的知識,古希臘城邦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并不牢固,建立在動搖不定的詩歌之上的城邦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與理念的沉思相比,現世中所謂的利益、榮譽、正義又算得了什么呢?蘇格拉底本可以通過語言的修辭來改變法官的判罰,也可以通過繳納一定的贖金免去死刑,但他都拒絕了。換句話說,蘇格拉底對死亡不僅沒有擔憂甚至是有些期待,他試圖用自己的言行證明著沒經過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生活的,縱使考察了,這種沒有真正知識的虛假生活也是不值得過的。蘇格拉底通過極端的方式(自我犧牲)并不是說明生的無意義,而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