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中國 省賽獲獎_第1頁
秦統一中國 省賽獲獎_第2頁
秦統一中國 省賽獲獎_第3頁
秦統一中國 省賽獲獎_第4頁
秦統一中國 省賽獲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知識回顧春秋爭霸戰國兼并春秋戰國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和越王

秦燕趙魏韓從分裂逐步走向統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何雄哉,諸侯盡西來。—李白導入新課思考:1、這首詩描寫的主人公是誰?2、“掃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3、“掃”表達了怎樣的意思?第9課秦統一中國

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學習目標1、了解秦滅六國的原因。2、掌握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鞏

固統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3、培養學生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一、秦滅六國1、民心所向。人民憎恨戰亂,希望和平;2、經商鞅變法秦實力超過六國;3、秦王善于用人,充分準備;幻燈片74、秦王的軍事戰略:計謀正確,遠交近攻。1、秦滅六國的原因:知識要點秦滅六國齊燕趙魏韓楚⑥⑤④③②①贏政秦秦秦秦秦秦秦韓前230趙前228魏前225

楚前223燕前222齊前2212、秦朝建立⑴時間:⑵都城:公元前221年咸陽(今陜西咸陽)⑶意義:知識要點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至高無上朕:皇帝的自稱稱呼: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知識要點(掌管軍事)(掌管行政)(掌管監察)最高統治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郡(守)縣(令或長)皇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太尉丞相

御史大夫

政治上:秦朝創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廢除了分封制知識要點政治經濟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軍事北擊匈奴開鑿靈渠文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三、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長城知識要點統一文字:將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統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統一度量衡: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知識要點

統一度量衡度量衡分別是測量什么的器具?度量衡銅量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開鑿靈渠你能結合課本和地圖談談靈渠的作用嗎?南海郡象郡桂林郡長江水系珠江水系離水湘水溝通湘江和漓江,連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便利南北水運交通。臨洮遼東匈奴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秦朝疆域咸陽東海長城隴西南海秦朝是世界上的大國之一課堂小結

第9課秦統一中國

一、秦滅六國1、秦滅六國的原因2、時間及過程3、秦朝的建立及意義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1、政治上:創立封建專制主義的

中央集權制度。2、經濟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

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

開鑿靈渠。3、文化上:統一文字4、軍事上:北筑長城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何雄哉,諸侯盡西來。

——李白速記比賽

公元前二二一,秦王嬴政大統一,建立中央集權制,地方推行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小篆成為規范字。焚書坑儒搞專制,古代文化受損失。北拒匈奴筑長城,南統越族開靈渠。1、秦統一六國的年代是()

A、公元前475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30年D、公元前220年2、在秦朝中央政府中,分管全國軍事的官吏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3、秦朝規定的全國規范文字是()

A.大篆 B.小篆 C.隸書 D.楷書4、下列與秦始皇有關的內容是()

①統一六國②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③創設郡縣制④統一度量衡和貨幣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秦朝修筑長城的主要目的是()

A.顯示皇帝的威風B.做皇帝陵墓的陪襯C.抵御匈奴的進攻D.更好地統治全國人民6.秦始皇建立的封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