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保健按摩理論第一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第一部分保健推拿須知一、保健按摩的定義:將推拿手法作用于人體的表面,達到消除疲勞、健身防病、延緩衰老的一種方法。它不屬于醫療性質,屬于社會服務性質,對象為賓客。取得資格證,即可從業。
二、保健按摩的分類:可分為自我保健按摩和他人保健按摩。他人保健按摩主要有全身保健按摩、足部按摩、美容按摩、運動按摩、瘦身按摩等。
第二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三、推拿手法的定義是指以治療、康復、預防或保健為目的,用手或者肢體的其他部位,或借助一定的器具,在受術者的體表按照規范化動作結構操作的技法。第三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四、對推拿手法的要求:▲有力、柔和、均勻、持久、深透。
1、有力:指手法必須具有一定的力量,這種力量應該根據受術者的年齡、性別、體質、部位的不同而增減。
2、柔和:指手法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用力不可生硬,變換動作要自然。
3.均勻:指手法操作要有一定的節律性。a、速度要均勻,不可時快時慢;b、幅度要均勻,不可忽大忽小;c、力量要均勻,不可忽輕忽重。第四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持久:指手法要能按要求持續運用一定的時間。
5.深透:指手法刺激不能局限于體表,要能達到組織深處。
五、保健按摩的目的針對的對象不是病人,而是健康或者亞健康的人群。它的目的有兩個,如下:
1.自然舒適。
2.強化功能:通過補益性的按摩方法提高老人的抗病能力,延緩衰老。對于體質虛弱者通過保健手法提高臟腑功能。對于運動員可以促進機體的恢復,消除疲勞,減少損傷。第五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六、推拿注意事項:
1.按摩前要經常修剪指甲,并磨光(以免傷及患者皮膚)。同時,將指環等有礙操作的物品,應預先摘掉。
2.注意力集中,隨時觀察受術者對手法的反應,及時調整,防止意外。
3.手要溫暖、干爽和清潔。
4.每治療完一個受術者后,都要洗手。
5.每推拿完一個受術者后,術者要休息10分鐘。
6.每次推拿的時間在45分鐘左右,每天只能一次。
第六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7.受術者與術者的位置要安排合適;特別是受術者坐臥等姿勢,要舒適而又便于操作。
8.操作時要將按摩巾覆蓋于治療部位(除少數必須直接接觸皮膚的手法,如:擦法、推法等除外)。
9.保持室內溫度,防止著涼。
七、推拿的禁忌癥
1.急性傳染病,如:肝炎、肺結核,尤其是各種骨結核病人。
2.惡性腫瘤,尤其是腫瘤局部;3.精神病患者;
第七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孕婦、婦女月經期、產后惡露未盡者,腰骶部禁用。
5.有出血或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
6.骨病患者:如骨質疏松、骨腫瘤、骨髓炎、骨TB;
7.局部有皮膚破損者(如開放性軟組織損傷、燒傷、燙傷等)或皮膚病患者(濕疹、膿皰瘡、癬等);
8.劇烈運動后、過饑過飽、酒醉者,體質極度虛弱,極度疲勞者;第八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八、手法的刺激量刺激量是包括術手的壓力、操作時的加速度、頻率與持續時間等物理量的力學綜合參數。手法刺激必須達到一定的閾上刺激強度,才能引起機體的應答性反應,過輕的閾下刺激則無效。
第九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九、推拿時的體位在推拿操作過程中,術者與受術者雙方均要選擇一個恰當的姿勢和體位。受術者以舒適、肌肉放松、安全為原則;術者以有利于發力和持久操作為原則。(一)受術者的體位
主要為臥位(仰臥位、俯臥位、側臥位)或坐位(端坐位、俯坐位),站位較少采用。
⒈仰臥位:受術者頭下墊薄枕,仰面而臥,肌肉放松,呼吸自然,下肢伸直,上肢自然置于身體兩側。第十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2、俯臥位:下頜下墊薄枕或面部向下放在推拿的呼吸孔上,肌肉放松,呼吸自然,下肢伸直,上肢自然置于身體兩側。
3、側臥位:兩下肢彎曲或上側下肢彎曲,下側下肢伸直。
(二)醫者體位
主要有站立位和坐位兩種,根據情況選擇,一般取站立位。第十一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十、推拿介質(一)介質的定義:推拿時涂擦于施術部位的物質。(二)介質的作用:一是保護皮膚;二是通過介質的功效,提高手法的療效。
(三)介質的種類和作用
1.滑石粉:①潤滑皮膚的作用;②夏季常用;③適用于各種病癥,是最常用的介質。
2.白酒:①作用:散寒除濕,活血通經。②用于成人急性扭挫傷與感冒發熱病癥。
第十二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3.紅花油:能舒筋活絡、消腫止痛,常用于急性或慢性軟組織損傷。
4.外用藥酒:根據需要,自行配制。第十三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二部分推拿基本手法一、定義:以單一動作成分為基本結構單元的手法稱為推拿基本手法。又稱單式手法。二、分類:按手法的運動形態分為六大類第十四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一節擺動類手法一、一指禪推法【定義】用拇指指端(中峰)或螺紋面著力于體表、沉肩、垂肘、懸腕,以周期性地肘關節屈伸帶動前臂及腕關節做內、外擺動以及拇指關節屈伸的聯合動作的手法。
第十五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操作】術者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蓋住拳眼,用拇指指端或羅紋面著力于體表,以肘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關節擺動以及拇指掌指關節或指間關節的伸屈運動,使所產生的功力持續不斷的作用于受術部位。頻率每分鐘120~160次。【動作要領】十字要訣1、沉肩:肩部肌肉放松,自然下垂,以腋下空松能容納一拳為宜。2、垂肘:肘部下垂,肘低于腕,前臂則在旋前位掌面朝下放平(端平)。注意:屈肘90°-120°,肘尖在沉肩的基礎上順勢指向下方,即肘尖向下,不可外翹。第十六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懸腕:腕關節懸屈,弓背向上,猶如懸吊一般,應盡可能屈曲90°,并使腕部的尺側稍低于橈側。4、掌虛:除拇指外,其余手指都要放松,手握空拳。5、指實:拇指指端或羅紋面要用力吸定于體表,不能在體表滑動或摩擦。6、自然著力原則:無須主動用力向下按壓,以免鎖死腕關節。
7、外擺和內擺時著力輕重之比為3:1,即“推三回一”。第十七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8、緊推慢移:本法在體表移動操作時,拇指擺動頻率較快,但拇指著力點在施術部位的移動要慢。
第十八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一指禪推法的演變】
(一)偏峰推法:[操作]術者掌指部自然伸直,用拇指橈側偏峰,即橈側少商穴處著力于體表,腕放松,呈微屈或自然伸直。沉肩、垂肘,以肘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往返擺動和拇指掌指關節的內外擺動,使產生的功力作用于體表。亦稱少商推法。【要領】腕要放松,隨前臂一同擺動。第十九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跪推法(一指禪屈指推法):【定義】將拇指屈曲,指端頂于食指橈側緣,或以羅紋面壓在食指的第二指節背上,余指握拳。以拇指指間關節橈側或背側著力于體表。做內外擺動的手法。其運動過程同一指禪推法。【操作】沉肩、垂肘、懸腕,以肘為中心,通過肘的屈伸帶動前臂、腕做內外擺動。【要領】1、腕要放松,操作時不要故意加力下壓;2、腕的擺動幅度宜小而靈活。
第二十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扌袞法
【定義】以小魚際及手背尺側為著力面,通過腕關節的屈伸和前臂的內外旋轉運動,使手背在體表來回滾動的手法。也稱小魚際扌袞法。【釋名】扌袞為滾之同源字。扌袞者“轉也”,旋轉而行之意。(圓的東西才能滾)。以“扌袞”字為本法冠名,精當地說明了本法以肘關節屈伸,協動前臂內、外旋轉擺動與手背著力面在體表來回滾轉的動作特點。第二十一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操作】無名指與小指的掌指關節彎曲約90°,中指與食指逐漸展開,手背沿掌橫弓排列呈弧面,拇指對掌伸直,以第五掌指關節背側吸附于體表。以肘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旋轉運動,帶動腕做較大幅度的屈伸活動,使手背在體表來回滾動。【動作要領】1、術手沉肩、垂肘、立臂、豎掌。2、操作過程中,腕關節屈伸幅度應在120°左右,即前滾至極限時屈腕約80°,回滾至極限時伸腕40°)。3、扌袞法對體表應產生輕重交替的刺激,前滾與回滾時著力輕重之比為3:1,即“滾三回一”。第二十二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手背著力面要緊貼體表,不能拖動和跳動。5、壓力要均勻,動作要有節奏,不能時輕時重,忽快忽慢。頻率每分鐘120~160次。6、施術時,肘要高于腕,并在腕之內側,手始終保持彎曲的狀態,不能主動捏攏與伸展。7、臨床應用時常配合各關節的被動運動。
第二十三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扌袞法之衍變】
1、掌指關節扌袞法:以小指、無名指、中指和食指的掌指關節背側為著力點,操作時腕關節稍屈向尺側,通過腕的屈伸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作用于治療部位的手法。動作要領與扌袞法基本相同,其屈伸活動較扌袞法明顯減少。刺激量大于扌袞法,適用范圍于脊柱部位和深部組織病證的治療。第二十四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小指掌指關節扌袞法:以小指的掌指關節著力于體表,動作要領同小魚際扌袞法。由于接觸面小,適用于關節骨縫處。[附]1、加壓扌袞法:在一手作扌袞法操作的同時,另一手握住該手的腕部助力。適用于需要加大施術壓力的情況。
2、滾法:術者手握空拳,以食、中、無名、小指四指的近側指間關節背側的突起部著力,腕放松,以肘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作小幅度(60°以內)屈伸,使指間關節背面在體表來回滾動的手法。第二十五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三、揉法
【定義】以指、掌、掌根、大魚際、四指近側指間關節突、前臂尺側或肘尖著力吸定于體表,帶動該處肌肉一起做輕柔緩和的環旋運動的手法。【分類】根據著力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主要有中指揉法、拇指揉法、掌揉法、掌根揉法、大魚際揉法、膊揉法、肘揉法、拳揉法等。第二十六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操作】
1、指揉法:用指腹著力于治療部位上,做輕柔緩和的環旋運動,并帶動皮下組織一起運動。單用拇指著力的稱拇指揉法;單用中指著力的稱中指揉法;用食、中指著力的稱雙指揉法;用食、中、無名三指著力的稱三指揉法。以上四種指揉法要求術者腕微屈,以肘為支點,前臂主動擺動,帶動指腹環旋揉動。2、掌揉法:用整個手掌面或掌根著力于體表,腕放松,以肘為支點,前臂主動擺動,帶動腕及手掌一起做小幅度環旋運動。第二十七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大魚際揉法:拇指與第一掌骨內收,四指自然伸直,用大魚際附著于體表,稍用力下壓,以肘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使大魚際做輕柔緩和的環旋運動或內外擺動。根據其運動軌跡,分為回旋式及擺動式大魚際揉法兩種。4、膊揉法:以前臂尺側肌肉豐厚處著力,手握空拳或自然伸直,通過肩關節小幅度環旋發力,并借助上身前傾時的自身重力作用做回旋運動。【要領】1、揉法操作,貴在柔和,體現在:(1)揉的幅度不要太大;(2)用力以受術者能耐受,感到舒適為度。第二十八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2、著力部位要吸定于體表,并帶動受術者的皮膚一起運動,不能在皮膚表面摩擦或滑動。
3、頻率是每分鐘120-160次,但亦有特例,指揉法在面部可緩慢。
4、拇指揉法時,拇指羅紋面著力,余四指置于相應位置以支撐助力。為加強揉動的力量,中指揉法可將食指按于中指背側進行操作。
5、大魚際揉,前臂有推旋動作,腕部宜放松;而指揉法腕要保持一定的緊張度。第二十九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6、掌揉、拳揉(用四指的近側指間關節或掌指關節或用拳的尺側面)、肘揉時,如力量不足,可雙手重疊以增力,并上身前傾,肘伸直,借助上半身的重量以增力。7、操作時可定點揉動,亦可邊揉邊緩慢移動。但往返移動時應在吸定的基礎上進行。
第三十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二節摩擦類手法術者以指、掌、大魚際等部位著力于受術者體表,做直線或環旋移動,使術手與患處皮膚之間產生摩擦的一類手法。本類手法作用力相對較輕淺,刺激舒適柔和,操作安全。第三十一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一、摩法【定義】用指、掌或大魚際在體表做環形而有節奏移動的手法。【分類】根據著力面不同,可分為指摩法(四指或三指)、掌摩法和大魚際摩三種。【注意】1、摩法是最古老的手法之一。古代稱本學科,冠以“按摩”之名即可知。2、古時運用摩法常配合使用藥膏以發揮手法與藥物的協同治療作用,稱之為膏摩法。第三十二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操作】1、指摩法:術者手指自然伸直、并攏,腕關節微屈,手掌抬起,以肘為支點,前臂主動運動,帶動指面在體表作環形摩動。四指并攏以末節指面著力,為四指摩;以食、中、無名指末節指面著力,稱三指摩。
2、掌摩法:手掌自然伸直,腕略背伸,將手掌放于體表。以肘為支點,前臂作主動運動,使手掌連同前臂做環旋摩動。3、大魚際摩法:四指自然伸開,腕略屈,拇指與第一掌骨內收,以隆起的大魚際著力。第三十三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動作要領】1、摩動的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壓力不宜過輕或過重。《圣濟總錄》:“摩法不宜急,不宜緩,不宜輕,不宜重,以中和之意取之”。
2、速度和壓力在每一次與各個部位都要保持一致。一般指摩稍輕快,掌摩稍重緩。
3、指摩法時腕關節要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掌摩法時則腕關節要放松。
4、操作時僅與皮膚表面發生摩擦,不宜帶動皮下組織,這是摩法與揉法的主要區別。
5、摩法如直接接觸體表,可在體表涂以藥膏。第三十四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擦法【定義】用指或掌貼附于施術部位,做快速的直線往返運動,使之摩擦生熱的手法。【分類】根據著力部位的不同,本法可分為:指擦法和掌擦法。掌擦法又分為大魚際擦法、小魚際擦法、全掌擦法。【操作】1、指擦法:以三指指面著力。以肘關節為支點,前臂做主動屈伸,往返距離宜短。第三十五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魚際、掌擦法:A、小魚際擦時,以小魚際著力;B、大魚際擦時,前臂旋前,掌面朝下,拇指伸直與第一掌骨內收,用大魚際著力;C、掌擦時,手掌攤平,用整個掌面著力。此三種擦法,均以肩關節為支點,通過肩關節的前屈后伸,使著力部位在受術者體表做直線來回摩擦。第三十六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動作要領】1、直:不論是上下還是左右的擦,都要沿同一直線往返,直到擦熱為止,不可歪斜。(如不在一條直線上,熱就不能持續升高)2、長:擦的距離要拉得長,而且動作要連續,不能停頓。(如距離短,容易擦破皮膚;而停頓,熱就不能深透)3、均:壓力要均勻適中,不可用重力按壓,以擦時皮膚不起皺褶為度。(壓力過大,易擦破皮膚;壓力過小,則不易產熱。)第三十七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注意事項】1、擦法必須直接在體表操作。2、擦時必須在施術部位涂上介質,防止擦破皮膚,又能增強療效。3、擦法要放在其它手法之后應用,否則會破皮。4、擦后配合濕熱敷,可提高療效,尤其是風濕痹痛、軟組織損傷。5、操作時呼吸要自然,切忌屏氣。6、每次治療以局部發熱為度,操作時間不宜過長。7、保持室內溫度,防止著涼。第三十八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三、推法【定義】用指、掌、拳或肘部著力,做單方向直線推壓移動的手法。專用于成人,著力較重,與小兒推法有所不同,后者除直線推動外,還有弧形推動。【分類】推法1、指平推法2、掌平推法3、拳平推法4、肘平推法第三十九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操作】(一)指推法:
1.拇指指腹推法:用拇指羅紋面著力于體表,其余四指置于對側或旁側固定助力,腕偏向尺側并微屈,拇指及腕部主動施力;接近四指時,改用橈側面著力,做短距離的單方向直線推動。2.拇指側推法:以拇指橈側面著力,向食指指尖方向作對掌運動式直線推動。第四十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指節推法:用拇指指間關節背側著力,或彎曲的食中二指的指間關節著力作單方向直線推動。4.劍指推法;食中二指并攏伸直成劍指狀,以指腹著力,其余手指屈曲,以輕度的伸肘動作帶動食中二指作輕快的直線推動。頻率為每分鐘200次左右。5.三指平推法:食、中、無名指并攏,以三指的指端著力,以肩發力,帶動肘由屈而伸,做單方向直線移動。第四十一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掌平推法:以全掌或掌根著力。以肩發力,通過肘屈伸帶動前臂、腕,使全掌或掌根在體表做單方向直線移動。全掌推還可采用刨推式,即:拇指與其余四指緊貼于體表推動。(三)拳平推法:沉肩、屈肘、前臂旋前,拳心向下,腕伸直,手握實拳,用四指的近側指間關節著力。(四)肘平推法:一手屈肘,用肘部著力,另一手握于其拳頂,以固定助力。第四十二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動作要領】1.要求力量和速度在不同部位或每次中都一樣;2.推的速度要慢,力量要重。3.推法為單方向直線操作,不可歪斜。4.拳、肘平推法要順著肌纖維方向移動,避開骨性突起。5.術者操作時,要呼吸自然,不宜屏氣。6.平推法要盡量直接在體表操作。因此為防止破皮,宜使用介質。第四十三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四、抹法【定義】用拇指羅紋面或掌面在施術部位做上下或左右直線及弧形曲線的單向或往返移動的手法。【操作】1.指抹法:(1)拇指抹法:單手或雙手拇指羅紋面置于施術部位上,余指置于相應的位置以固定助力。以拇指的掌指關節為支點,拇指主動運動,做上下或左右直線往返或弧形曲線的抹動;第四十四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三指抹法:用食、中、無名指羅紋面于額顳部操作。即:受術者仰臥,術者坐于其頭端,以兩手食、中、無名指羅紋面分置于前額部近正中線兩側,以腕為支點,掌指關節主動施力,自前額部向兩側分抹,經太陽穴至耳上角,可反復操作。
2.掌抹法:用單手或雙手掌面置于體表,肩肘發力,腕放松,做任意的上下左右直線或弧形往返移動。第四十五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注意】1.用力要均勻,動作要靈活,不宜帶動深部組織。2.抹法是各種推法的自由運用。抹法的運動路線比較自由,可根據體表的特點靈活運用。可單向或往返,可單手也可雙手操作,可直線也可弧形。【應用】抹法刺激輕柔舒適,多用于頭面、胸腹、手掌部。1.指抹法多用于面部、項部,能開竅鎮靜、醒腦明目。用治感冒頭痛、失眠、面癱、近視、頸椎病、落枕等。2.掌抹法多用于背腰部,可治肢體酸痛。第四十六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五、搓法[定義]用雙手掌相對用力夾住肢體,做相反方向快速搓揉,同時做自上而下緩慢移動的手法。[操作]1.肩及上肢部搓法:站位,雙手相對用力在肩前后做小幅度的回旋揉動,然后向下兩手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揉上肢,同時緩慢下移至腕部。
2.脅肋部搓法:醫者站于其后,用兩掌分別夾住其左右兩脅,做相反方向前后搓揉,從腋下搓向腰部。第四十七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下肢搓法:受術者仰臥位,以甲手放于大腿根部外側髀關穴處,乙手掌面緊貼膝內上方血海穴,兩手相對用力做快速的來回搓揉,甲手邊搓邊向下移動至梁丘穴處,乙手在原處不動,然后夾揉小腿肚肌肉。[動作要領]1.兩手掌要相對用力,夾持肢體不可過緊,以能搓動肢體為度。2.搓動要快,移動要慢,不宜逆向移動。3.搓動時掌面在體表有小幅度位移。[應用]主要用于上肢部,也用于脅肋和下肢,能放松肌肉,常作為結束手法。第四十八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三節擠壓類手法[定義]用指、掌或其他部位做垂直按壓或對稱擠壓受術部位的手法。本類手法可分為垂直用力和對稱用力兩大部分。前者以按法為代表,包括壓、點、撥法;后者以拿法為代表,包括捏、捻、揪、擠法。第四十九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一、按法【定義】以指或掌等由輕到重地垂直按壓受術部位,達到一定程度時,稍停3-10秒,再松勁撤力,重復進行的手法。又稱抑法。【分類】根據其用力部位不同,可分為指按法、掌按法與肘按法(也稱肘壓法,因其力量強而名之)三大類。【釋名】按,通案,如古之案撫、案摩。《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曰:“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按是最基本的人體動作之一,故作為一種治療方法,按法的產生年代最早,應用范圍也最廣,并由此演代出點、掐、壓等按壓手法。第五十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操作】(一)指按法:以手指指腹著力于受術部位,由輕到重垂直向下按壓,其余四指握拳或張開支撐助力;待受術者產生酸麻脹感覺時,穩而持續數秒(謂之按而留之),然后逐漸減壓放松,如此反復操作。分為:1.單指按法:分拇指按法;中指按法;
2.多指按法:分食中二指;食中環三指。
3.疊指按法:示指疊中指;拇指相疊。(二)掌按法:
1.單掌按法:術者手腕背伸,用掌根或全掌著力于體表,上臂發力,由輕到重垂直向下按壓,再逐漸減壓。第五十一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疊掌按法:將一手掌重疊于另一手手背,上身前傾,以軀干發力,使力沿上肢縱軸傳導到受術部位,垂直向下按壓,再逐漸減壓。
(三)肘按法:以前臂尺側上端近肘部著力于受術體表,由輕到重向下按壓。【操作要領】1.使用時,需根據受術部位及受術者個人體質的強弱與耐受程度而選擇按法。2.按壓的方向要與受術體表垂直。3.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而輕逐漸減壓。不可突施暴力,猛然按壓。第五十二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4.操作要有緩慢的節奏性。按法如去除節奏性,僅施以較長時間的持續壓力,則為壓法,臨床以肘壓法常用。5.用力以病人能耐受為度。6.按法常與揉法組合成按揉法使用。
第五十三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掌按法:主要用于腹部,按壓的力量不可太大,同時手掌要隨受術者的呼吸而起伏,并緩緩揉動。配合治療腹痛。3.雙掌疊按法(又稱擅法)一般用于治療胸、腰椎及腰骶部后弓畸形。操作:在下之著力掌用掌根部按抵在受術棘突上,先雙掌向下做小幅度的快速按壓,使之產生顫動,再用“寸勁”快速向下按壓一次,馬上抬手。每次治療可如此重復2~3次。4.按法在背部使用時應注意:用掌根或疊掌按壓用力較大,按至一定深度時緩緩揉動,同時順肌纖維方向緩慢移動。第五十四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附]1、肘壓法:屈肘,用肘部持續按壓謂之。
2、指壓法:近代日本流行的指壓法是用雙手沿著特定線路有節律性地按壓并移動。一般用指腹,多為雙手操作。主要用于保健。
第五十五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點法【定義】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間關節部著力于體表,持續地進行點壓的手法。【操作】1.拇指端點法: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緊靠于食指中節,以拇指端著力于施術部位。前臂與拇指主動發力,進行持續點壓。2.屈拇指點法:屈拇指,以拇指指間關節橈側著力于體表,拇指端抵于食指中節橈側緣以助力。前臂與拇指主動發力,進行持續點壓。3.屈食指點法:屈食指,其它手指相握,以食指近側指間關節部著力于施術部位,拇指末節尺側緣緊壓食指指甲以助力。前臂與食指主動發力,進行持續點壓。第五十六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操作要領]
1.點壓的方向要與受術部位垂直。(以免導致點壓時著力部位在治療面上滑動拖擦而造成損傷)
2.用力要由輕到重,穩而持續。
3.刺激量要在受術者能耐受的范圍內進行,以得氣為度。既不可突然發力,也不可突然收力。
第五十七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三、撥法【定義】用手指等部位按壓并沿與筋腱等條索組織相垂直的方向,做橫向撥動的手法。又稱彈撥法、撥絡法、指撥法。【操作】1.一指撥法:用拇指指端或橈側面,或食中指任何一指端,著力于受術部位,適當用力下壓至一定深度,出現酸脹感時,作與肌纖維方向垂直的橫向撥動。單手指力不足時,可將雙手拇指重疊彈撥。2.二指撥法:食中指并攏用其指面著力于受術部位,適當用力下壓至一定深度,出現酸脹感時,作與肌纖維方向垂直的橫向撥動。第五十八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3.三指撥法:用食中、無名三指并攏,用三指指端著力于條索樣組織的隆起部,適當用力下壓至一定深度,出現酸脹感時,作與肌纖維方向垂直的橫向撥動。【動作要領】1.撥動時手指面不能在皮膚表面摩擦移動,應帶動皮膚一起來回撥動。2.撥動的方向應與局部肌肉的肌纖維垂直。3.撥法的壓力不宜過大,以受術者能耐受為度。第五十九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四、捏法【定義】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施術部位做對稱性擠壓的手法。捏法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同時操作。捏脊法屬捏法中之特例,屬復合手法。【操作】1.二指捏:用拇指與屈曲的示指中節橈側或示指末節指面相對用力擠壓,隨即放松,再擠壓,重復進行。并如此不斷循序移動。2.三指捏:拇指與食中二指相對用力;3.五指捏:拇指與其余四指相對用力。第六十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動作要領】1.用力要由輕到重,以受術者能耐受為度;2.要用指面著力,不能用指端摳;3.施力時拇指與其余手指雙方力量要對稱;4.要循序緩慢移動;5.動作要連貫而有節律性;6.還有一種以手掌(掌根、魚際)與手指相對擠捏肌膚的掌捏法。多用于頸、肩、和四肢。第六十一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附】捏脊法:1.拇指后位捏脊法(三指捏脊法):用拇指橈側頂住皮膚,示中指前按,三指同時相對用力捏住皮膚,略為上提,然后從龜尾開始,雙手交替捻動向前,同時拇指向上推移至大椎為一遍。如每捏三次提拿一次,稱為捏三提一法。2.拇指前位捏脊法(二指捏脊法):示指屈曲,用示指中節橈側緣頂住皮膚,拇指前按,二指同時相對用力捏住皮膚,略為上提,然后從龜尾開始,雙手交替捻動向前,同時示指向上推移,至大椎為止。第六十二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五、拿法【定義】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對用力,捏而提起,再配合揉的手法。(捏提揉;捏而提起謂之拿)【操作】用拇指與其它手指的指面相對用力捏住肌肉,逐漸用力內收,并提起同時捻揉數次后再放下,如此重復進行。根據拇指與其它手指配合數量的多寡,分為三指拿法和五指拿法。1.三指拿法:拇指與食中兩指協同用力者。2.五指拿法:拇指與其余四指協同用力者。第六十三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應用】1.以頸項、肩部和四肢部最為常用。
2.具有疏經通絡、行氣活血、放松肌肉、解表發汗的功效。
【技能訓練】人體練習:1.拿肩法:受術者坐位。醫者站于其后,將兩手分放于左右肩上,拇指面按在肩胛岡上方,余指在鎖骨上方,然后逐漸用力內收并作輕重交替持續不斷地揉捏肩筋。(要求有酸脹感而無皮膚疼痛感)。著力重點是在拇指面與食、中指面相對用力,然后內收,放松重復進行。第六十四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拿項部:受術者坐位。醫者站于一側,用一手輕扶其前額,另一手拇食指面分別放在左右風池上,逐漸用力內收揉捏,同時沿頸椎兩側作自上而下的緩慢移動,可以重復3-5遍。(操作時用力要適當,動作要緩和,以能使毛孔豎起為佳。)如果用力太重,動作急劇,會適得其反,而使肌肉緊張。
3.拿委中至承山:受術者坐于床上,屈膝。醫者用一手扶住其膝,另一手用食中指面按住委中,拇指按在膝前部助力,然后以食中指著力內收并撥動委中,同時慢慢下移至承山穴。(委中.承山較敏感,操作時手法以輕柔為宜)第六十五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4.拿頭部(拿五經):受術者坐位,醫者站于一側,用一手扶其前額,另一手五指分開以指端著力抓住其頭頂,五指指尖朝前,中指按于神庭(督脈),食、無名指指面按于左右太陽經,拇、小指分放于左右少陽經。整個手掌和五指掌面于頭部貼緊。操作時,用力使五指遠端指間關節屈曲,如鷹爪狀抓拿頭部五經,用力一抓一放,從前額緩慢向后移至風池穴,重復8-10次。第六十六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六、捻法【定義】用拇指和食指夾住受術者的手指或足趾做來回搓揉的手法。【釋名】捻,意為用手指捻轉,本手法如捻線狀,故名。【操作】1、術者一手握其腕部,另一手夾持住受術者指(趾)根部或指(趾)間關節。其夾持的手勢有三種:一是拇、食二指指面著力;二是用拇指指面與食中二指指面著力;三是用拇指指面與彎曲的食指中節橈側面著力。第六十七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2、操作時,著力面夾持住指(趾)根部,從根部向指(趾)端,相對用力做對稱性的快速來回搓揉,同時邊捻邊移動。也可以夾持在指(趾)間關節,定位在關節周圍做反復捻轉。【操作要領】1.可移動,但要求捻動要快,移動要慢。2.拇、食指的運動方向相反。3.動作要靈活連貫,不可呆滯。4.本法要求帶動皮下組織,不能與皮膚產生明顯摩擦。第六十八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四節振動類手法
能使治療部位產生振動效應的一類手法。包括抖法、振法和顫法。一、抖法【定義】用雙手握住受術者的上肢或下肢遠端,用力做連續的小幅度抖動的手法。
【操作】
(一)抖上肢法:
1、握腕抖法:受術者坐位,術者站于其前側方,雙手拇指在上并攏,四指在下握住其腕。操作時輕輕用力將患肢拉直,掌面向下,外展45度左右,再小幅快速地上下抖動上肢。
第六十九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2、握手抖法:受術者正坐,術者站于其側后方,一手扶其肩,一手握其手,使其患肢掌面向前。操作時將其牽拉至向前外側位置,再用握手的手小幅度快速地前后抖動上肢。第七十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
(二)抖腕法:1、受術者取坐位,腕放松。術者用雙手拇指按放于腕背部;兩示指相對,橫置于受術者腕掌側橫紋,雙手拇指和示指相對用力捏住受術者腕關節上下橫紋作相反方向快速搓動,使腕關節作快速小幅度地連續屈伸。2、術者面朝受術者手指,雙手拇指在上、四指在下握住其腕近端的前臂,用上下快速抖動,使腕關節作快速小幅度地連續屈伸。第七十一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三)抖下肢法:受術者仰臥,術者站于其腳后方,用雙手握其患肢踝部。先將其牽拉至自然伸直并抬離床面30度左右,再小幅快速地上下抖動。(四)抖腰法:受術者俯臥,雙手拉住床頭,術者站于其足側,雙手握住其雙踝部,身體后仰,牽拉其腰部,待腰部放松后,身體前傾,隨身體起立之勢,瞬間用力,作兩三次較大幅度的上下抖動。第七十二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動作要領】1.操作時不可屏氣。2.被抖動的肢體要自然伸直、放松。3.抖上肢應幅度小,頻率快,幅度控制在2~3cm,頻率每分鐘250次左右。4.抖下肢幅度稍大,而頻率稍慢,每分鐘100次左右。5.抖腰法屬于復合手法,是牽引與較大幅度抖動的組合。要在受術者腰部放松后再行抖動。
第七十三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振法
【定義】以中指端或手掌著力于體表,作小幅度快速振顫的手法。【釋名】振,通“震”,如震蕩、震顫。振法是“運氣”按摩術的主治手法。要求術者在一定的功法狀態下進行震顫。【分類】分為中指振法與掌振法
第七十四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操作】1.指振法:術者以中指端輕放于受術部位,示指和拇指屈曲并夾住中指,腕屈,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強烈地作靜止性收縮,使手臂發出快速而強烈的振顫,使振動波通過指端傳遞到受術部位。2.掌振法:術者將手掌面輕放于受術部位,意念集中于掌心,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強烈地作靜止性收縮,使手臂發出快速而強烈的振顫,使振動波通過掌心傳遞到受術部位。第七十五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動作要領】1.振法掌指及前臂須靜止性用力。即手部與前臂肌肉繃緊,但不做主動運動。2.以指掌部自然壓力為度,不施加額外壓力。3.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于掌指部,呼吸要自然,切忌閉氣。4.振動的頻率較高。達到每分鐘600次以上(以掌指部為振動源,手臂靜止性用力,容易產生不自主的極細微的振動運動,這樣振動頻率較高,波幅較小。)5.本法極耗體力,不可過久運用。
【應用】主要用于頭面部與胸腹部第七十六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第五節叩擊類手法術者用術手的特定部位,或用特制的器械,在治療部位反復拍打叩擊的一類手法。操作要點:1.各種叩擊法,用力要果斷、快速,擊打后術手立即抬起,叩擊時間要短暫;2.切忌用暴力打擊,要以一種有控制的彈性力進行。第七十七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一、拍法
【定義】用虛掌拍打體表的手法。又稱拍打法。【操作】1.預備:五指并攏,掌指關節微屈,形成虛掌,對準治療部位。
2.動作姿勢:(1)操作時,先將術手抬起,對準治療部位以一種富有彈性的巧勁向下拍打后,隨即“彈起”,并順勢將術手抬起到動作開始的位置,以便進行下一個拍打動作。(2)本法刺激量有輕、中、重之分,分別以腕、肘、肩關節為中心發力而產生。(3)可單掌拍打,也可用雙掌拍打(宜雙掌交替起落,也可在肩背部對稱部位同時拍打3次,可起到較強的振蕩沖擊作用)。第七十八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動作要領】1.要使整個掌指周邊同時接觸體表(不要拍空,否則是擊法);2.腕部放松,抬起時腕掌屈蓄勢,下落過程中逐漸變為背伸。
第七十九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擊法(一)拳背擊法
【定義】用拳背部擊打穴位或特殊部位的手法。【操作】1.預備:(1)術手四指屈曲,拇指內收在拳眼處虛掩合攏,將手握成空拳。(2)腕伸直,用拳背側對準待擊部位。2.動作姿勢(1)先抬臂,屈腕,使拳背離開待擊部位一定距離,繼而,上肢相繼伸肘、伸腕,以鞭打樣動作用拳背擊打體表。(2)或腕伸直,挺緊,前臂主動發力,用拳背平整部有節奏地擊打。第八十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動作要領】1.擊打時,腕既要保持一定姿勢,又要放松,以一種彈性力進行叩擊。2.根據所需擊打力的大小,用肩或肘發力。3.要用整個拳背面同時擊打,不可用掌指關節部著力(以免致局部疼痛及損傷)。4.擊打后將拳背立即彈起,叩擊時間要短暫。5.一個部位每次擊打5~10次。
第八十一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二)掌根擊法【定義】用掌根部擊打體表的手法。【操作】1.預備:術手四指并攏,拇指外展呈自然屈曲狀,腕背伸約45度,使掌根部對準待擊部位。2.動作姿勢:先將手臂抬起,腕由伸漸屈,使掌根部內凹蓄勢,并離開治療部位一定距離,繼而上肢順勢下落,肩、肘、腕依次發力,腕再由屈漸伸,將臂力蓄積到掌根部,最后恢復到伸腕45度。用掌根部有力地擊打到體表,隨即”彈起”,并順勢將手抬到剛才的高度,再行下一次擊打。或腕伸直,挺緊,用肘發力,用掌根部擊打。第八十二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動作要領】1.與拳擊法相似,每次治療在一個部位連續擊打5~10次左右即可。2.腕在擊打過程中由伸漸屈,再由屈漸伸,最后伸腕45°,使突出的掌根擊打體表。
第八十三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三)捶法【定義】用單手或雙手自然握拳,在施治部位捶擊的手法。【釋名】以拳擊打即為捶,故命名之。【操作】1.側捶法(拳尖捶法):單手或雙手握虛拳,拳眼向上,用拳尖著力擊打;2.俯捶(拳心捶法):單手或雙手握虛拳,拳心向下,用魚際、掌根、四指中節背側著力擊打。第八十四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動作要領】1.動作要協調靈活,捶擊速度均勻而有節律。2.用力要先輕漸重,舒適而深透。3.側捶時,肘腕微屈;俯捶時,可輕度屈伸腕關節。4.兩手要交替操作。【應用】適用于全身各部,單手捶擊時稍重。常用于保健按摩,以愉悅精神,緩解疲勞。第八十五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四)小魚際擊法(側擊法)【定義】用手掌尺側小魚際處擊打治療部位的手法,又名切法、剁擊法。【操作】術者多取坐位,亦可站位。術手手指、掌及腕伸直,四指并攏,拇指自然外展,前臂與掌取中立位,用單手或雙手小魚際處著力有節奏地交替擊打。【動作要領】1.操作時,腕放松起落。2.動作要有節律性。【應用】本法輕柔舒適,用于肩背、腰骶及下肢。對運動后身心疲勞、肢體酸痛無力等最適宜用小魚際擊法,有明顯的消除疲勞作用。第八十六頁,共九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六(五)啄法(指擊法)【定義】用雙手五指端,以輕快節律交替叩擊治療部位的手法。【釋名】本法五指指端反復輕擊體表,如雞啄米而得名。【操作】1.預備:術者雙手五指彎曲,使五指端在同一水平面,分開成爪形或聚攏成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12做個小導游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科學二年級下冊冀人版
- 2023七年級生物下冊 第四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章 人體的營養第三節 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
- 2023一年級數學上冊 七 加與減(二)第3課時 搭積木教學設計 北師大版
-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 第二單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教學教學設計 岳麓版必修2
-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 第三單元 師長情誼 第六課 師生之間 第一框 走近老師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2023三年級英語上冊 Unit 4 Family Again,Please教學設計 冀教版(三起)
- 2024六年級英語上冊 Unit 1 How can I get there課時5 Read and write教學設計 人教PEP
- 自己在家安全教育
- Unit 3 Section B 2a~2c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
- 《盧溝謠》(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五年級上冊人教版(2012)音樂
- 公司招聘面試工作方案三篇
- 設計交底記錄表
- 職工食堂餐飲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我與集體共成長》的主題班會
- 黃山杯評審材料驗收資料
- 瑞泰馬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潔凈鋼精煉爐用節能環保型新材料智能化生產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
- 圍術期多模式鎮痛課件
- 火力發電工程建設預算編制與計算標準
- 糖尿病前期的干預
- 新版申報國家社科基金經驗交流匯報課件
- 森林區劃 組織森林經營類型(森林資源經營管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