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十三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一、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成就1.背景:科技基礎薄弱;新中國成立后政府的大力扶持:1956年編制《十二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重點發展尖端科技。改革開放后提出“863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成就:(1)國防科技:①原子彈: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顆
氫彈
爆炸成功。②導彈:20世紀60年代從仿制到自制成功,錢學森作出重大貢獻。③衛星:1970年第一顆
人造地球衛星
進入預定軌道。(2)醫學:1965年首次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3)農業:1973年袁隆平
培育出被譽為“
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秈型雜交水稻。(4)航天技術:①1984年成功發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②2003年在甘肅酒泉成功發射“
神舟5號
”載人宇宙飛船(宇航員
楊利偉
)。(5)信息技術領域:①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臺每秒運算1億次的“
銀河
”巨型計算機系統。②2002年研制出運算速度可達每秒1.027萬億次的
超級計算機。(6)原子能技術的和平利用:相繼建立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疑點1】新中國成立后科技成就為何如此巨大?指點迷津: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國家財力和政策的支持,也離不開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素質。由于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有了黨的正確領導,以及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愛國熱情和辛勤勞動,因此取得很大成就。二、“雙百”方針1.提出:(1)背景:①新中國成立,激發了
文藝工作者
的創作熱情。②1956年,我國完成三大改造,
社會主義
制度確立,經濟建設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2)提出:
1956
年4月毛澤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藝術問題上
百花齊放
;學術問題上
百家爭鳴)。它是一個
基本性
和
長期性
的方針,是建設新中國科學文化事業的正確方針和根本保證。(3)成就:使20世紀50年代科技文化呈現繁榮景象,代表作有老舍的《茶館》、郭沫若的《蔡文姬》、楊沫的《青春之歌》。2.挫折階段:(1)原因:“左”傾錯誤影響,政治運動擴大化,文學藝術問題上升為政治乃至階級斗爭問題。(2)表現:20世紀60年代大批作品被批判,作者被批斗;“文革”時期《紅燈記》《紅色娘子軍》等幾個樣板戲一統天下。3.改革開放以來文藝的春天:(1)鄧小平提出:文藝屬于人民,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并貫徹“雙百”方針。【疑點2】“雙百”方針中所指的自由,與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所主張的自由有什么不同?指點迷津:可以從實質和所代表的群體來闡述。“雙百”方針是無產階級政黨作為國家的代表,為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發展而推行的指導思想。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所提出的自由是為資產階級服務,屬于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其次“雙百”方針所指的自由有前提,那就是必須在社會主義的范圍內,促進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三、現代中國的教育1.人民教育的奠基:(1)新中國成立:將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變為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人民教育。(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毛澤東提出
德智體
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3)劉少奇提倡兩種教育制度:即
全日制
學校教育和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4)在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主要是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同時加強小學教育和成人業余教育。2.動亂中的教育:(1)表現:“文革”初期,中小學招生基本停頓,高考制度被廢除。1968年底,掀起知識青年“
上山下鄉
”運動。高校招收“工農兵學員”,導致大學教育水平下降。(2)影響:“文革”使民族文化素質下降,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拉大。3.教育的復興:(1)1977年
恢復高考
,1995年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2)加快教育改革:制定《義務教育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高中實行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并舉,高校實行“211工程”計劃。(3)教育投資實行國家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社會力量辦學啟動了“
希望工程
”。(4)加強西部教育與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疑點3】教育、科技和經濟三者之間有何關系?指點迷津:教育是培養人才,提高國民素質的基礎,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基礎。而科技的進步能帶動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國家經濟的發展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又反過來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因此教育是基礎,國家才會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1.新中國科技發展的階段特征。
時期背景側重點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前(1)美國敵視新中國,想扼殺新生政權(2)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急劇惡化(3)美蘇爭霸,導致世界局勢緊張發展軍事科技,如原子彈、導彈、氫彈、人造衛星,提高了國防實力(1)鞏固并維護了中國的國防安全,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環境(2)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時期背景側重點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后(1)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2)國際經濟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3)改革開放日益深化(1)科技為經濟服務,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等(2)提出“科教興國”戰略,致力于提高綜合國力提高了綜合國力,縮小了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例1】20世紀50、60年代,黨和政府把發展“兩彈一星”為核心的原子彈、空間技術和火箭技術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為了()A.帶動其他部門發展B.盡快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C.提高中國國防實力D.適應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解析:根據題干20世紀50、60年代的時間限定,回憶該時期中國國際國內背景進行分析。20世紀50、60年代美蘇兩極格局對峙,西方主要國家采取敵視新中國的政策,中國需要和平和安全的社會環境進行經濟建設,因而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國家安全是中國發展“兩彈一星”的主要目的。
答案:C變式訓練:鄧小平指出:“如果(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的地位。”對鄧小平的這段話理解準確的有()①說明尖端科技的發展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際關系中影響巨大②當代社會激烈的經濟競爭和軍事政治角逐,實際是科技力量的競爭③“兩彈一星”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擴大了國際影響④科技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原子彈、氫彈和衛星的研制是科技發展的結果,它對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促進生產力發展、綜合國力提高有重大作用。而且尖端科技的發展對于民用工業的帶動作用也非常大,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很大。答案:B2.認識“雙百”方針。(1)“雙百”方針提出的背景:①提出的依據:對階級斗爭狀況的估計;對中國經濟和文化建設的歷史任務的理解;對知識分子政治態度和思想狀況評價的變化。②必要性:經濟建設的需要;調動知識分子積極性的需要。(2)在當今的現實意義:①“雙百”方針是黨在總結我國文化發展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符合文化發展的規律,為繁榮文化指明了正確的方向。②“雙百”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科學進步,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方針。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努力發展學術自由和創作自由,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③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3)實踐中曾經偏離的歷史教訓:處理好三大關系。①科學、藝術工作與政治的關系;②科學、藝術與人民生活的關系;③繼承傳統與不斷革新的關系。【例2】(2010·廣東高考)下列說法體現了“雙百”方針內涵的是()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爭論會引起黨內思想不一致”C.“讓樣板戲占領革命舞臺”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辮子”
解析:“雙百”方針是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和學術問題“百家爭鳴”。目的在文藝工作和科學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A、B、C選項提法剛好與之相左。
答案:D變式訓練: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旨在()A.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B.強調文藝必須為工農兵服務C.提高人民群眾文藝水平D.繁榮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中“1956年”等有效信息。這些信息告訴考生,1956年毛澤東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其目的不言而喻。
答案:D3.理解“國運興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義。(1)中國的歷史經驗證明了這一點。(2)當代的國際國內形勢也決定這一點。國際上: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無論就其中哪一方面實力的增強來說,教育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國內: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沉重的人口負擔還沒有轉化為人力資源的優勢。而勞動力的素質,意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不高,已經成為制約我們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能力增強的一個主要因素。而這一切都必須堅定不移的依靠教育來完成,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教育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基礎。教育的發展推動著科技的進步,科技進步也推動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的發展取決于科技的進步,而科技的發展又帶動國民經濟的提高。重視教育、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因此,國家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例3】新中國成立后各時期的教育方針具有不同的時代特點。屬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教育方針是()A.“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B.“緊密結合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的實際組織教學”C.“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D.“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解析:每一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會被打上時代的烙印。可從具體的時代特征出發,“文革”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那么這一時期的教育也深受其影響。故選B符合題意。A發生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C發生在突出重工業的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D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要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舊思想,為人民教育鋪路。
答案:B變式訓練:電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試。如果讓你來設計這場考試的場景,可能出現的是()A.背景音樂:反映粉碎“四人幫”的歌曲B.外景:考場門口懸掛著“改革開放送春風”的橫幅C.內景:考場中張貼有“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標語D.特寫:作文題目“評‘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解析:此題隱性考查歷史時間。1977年12月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試。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于1995年宣布,決定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始于1978年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在《光明日報》的公開發表。答案:A1.“兩彈一星”指的是核彈(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分屬于核技術和航天技術,尤其要明白“兩彈”不是指原子彈和氫彈,二者均屬于核彈,只是核反應的方式不同,原子彈是核裂變,氫彈是核聚變。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積極發展高科技,主要是打破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的封鎖,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20世紀60年代面對惡劣的國際形勢,發展高科技主要是為了沖破美蘇對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壟斷。20世紀8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農村屋子交易合同樣本
- 中介傭金合同樣本簡約樣本
- 個人電機轉讓合同樣本
- 【高三】【下學期期中】(高考前的“加速度”)家長會逐字稿
- 公司注銷合同樣本
- 出租房屋協議合同標準文本
- 乙方工地材料合同樣本
- 養鴨子合同樣本
- 買賣沙居間合同標準文本
- 提升企業員工忠誠度的工作思路計劃
- 十六年前的回憶閱讀及答案
- 煤礦電氣試驗規程
- 鋼筋混凝土排水管一級管配筋設計圖冊
- 新版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應知應會
- 初一下冊生物期中考試復習提綱
- 站務一號線low培訓
- APQP培訓-經典案例(完整版)
- 最全的L13J1建筑工程做法(共170頁)
- 鋼筋混凝土檢查井技術交底
- GH2-B組合型電氣火災監控探測器安裝使用說明書
- 單位公章使用登記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