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復習目標】1.通過史料并結合教材得出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歷史解釋、史料實證)2.通過地圖及時間軸的運用,認識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實及對少數民族的經略措施,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時空觀念)3.通過戚繼光等抗倭斗爭的勝利及歐洲殖民者侵占我國領土等史實,認識并體會中國社會面臨的時機與危機。(家國情懷)【知識梳理】一、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宰相制度的廢除(1)背景:①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②加強皇權。【補充】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的原因:①歷史原因:歷朝丞相權勢過重,以致皇權不穩,吸取元朝滅亡的教訓。②具體原因:廢行省,設三司,使丞相權勢過重。③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專權擅政。④根本原因:相權過大,威脅皇權。(2)過程:1380年,明太祖誅殺宰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書省,皇帝需要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3)影響:加強皇權,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2.內閣制度的建立(1)原因:廢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壓力成倍增加。(2)建立:①明太祖的兒子明成祖在位時,選拔文官入值文淵閣,充當秘書,形成常設秘書機構,即內閣。②明宣宗時,內閣大臣獲得“票擬權”。(3)職權: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皇帝在此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概念】票擬和批紅明宣宗時,部分奏章由閣臣替皇帝擬出批語,用小票墨筆書寫,貼在奏章上面,稱為“票擬”;皇帝用朱筆批示,稱為“批紅”。內閣大臣取得“票擬”權力說明內閣地位的提高,但是“票擬”是否算數,最終取決于皇帝的“批紅”。“正常情況下,一切內外奏章由文書房登錄后交司禮監由掌印太監轉呈皇帝。皇帝閱后再逆行送內閣票擬。票擬之后,再返行文書房、司禮監,再經掌印太監之手呈皇帝審定。果系妥當,則令秉筆太監照內閣票擬批行,否則,再下內閣重擬。”—《監閣共理與相權游離》【比較】內閣首輔與宰相的區別項目宰相內閣首輔權力來源宰相法定制度賦予皇帝個人信任權力大小行政決策權侍從咨詢,無決策權對皇權的影響制約皇權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制約皇權3.監閣共理(1)職權:內廷宦官機構司禮監獲得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2)影響:司禮監承擔起了對內閣票擬的審覆,牽制了內閣大臣,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加重了明朝中后期政治的黑暗。【拓展】明代地方制度:三司分權,設立督撫(1)內容: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對地方的集權制度,地方最高層級的省(布政司),設三司使以分其權:布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財務;按察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揮使司(都司)的都指揮使掌兵務,調兵則由中央。(2)作用:這種地方最高層級統治的分權體制,有利也有弊。有利方面分散了地方最高層級長官的權力,避免了其坐大割據及其對中央的威脅不利方面事權散置,協調不利,尤其不利于突發事件的應對,在遇到地方叛亂的時候,調動部署軍隊、征用軍糧物資就不順暢便捷,步調無法一致(3)演變:三司分權鼎立,可以防止地方權力過大,形成獨立局面。但事無總統,又有運轉不靈之弊。所以明中期以后,朝廷紛紛派部院大臣出任總督、巡撫各差,以駕于三司之上。這些總督、巡撫并非官名,只是一種差遣。但日久之后,也變成定制,到清代便把總督、巡撫作為一省的最高長官。【任務驅動】任務一: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皇帝的臉是“龍顏”,即使是近臣,沒有朕的一句“抬起頭來”,是不能隨便看的,也不能議論。但是,因為皇帝的臉不能隨便看,就容易弄出“相貌問題”,有的至今爭論不休。材料一圖1安徽鳳陽龍興寺畫像圖2大明王朝北京太廟畫像材料二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孝文陵神功圣德碑時,已著力刻畫朱元璋“非凡”的外貌。龍髯長郁,然項之奇骨,隱起至頂,威儀天表,望之如神。《明太祖實錄》在追述朱元璋少年之事時贊曰:“上稍長,資貌雄杰,志意廓然,獨居沉念,人莫能測。”《明史》據此寫道:“(上)姿貌雄杰。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摘編自胡丹《朱元璋相貌之謎的考析與解讀》探究1:朱元璋相貌之謎(1)觀察圖1和圖2,畫像中的朱元璋有何不同?(2)人們對這兩幅畫像中究竟哪一個是真實的朱元璋存在紛爭。請說出你的觀點并加以說明。(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析朱元璋相貌出現爭議的原因。探究2:明朝內閣政治地位的演變結合圖示,談談你對明朝內閣制的認識。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1.鄭和下西洋(1)背景:明初君主專制日益強化;封建經濟不斷發展;明王朝國力強盛,重視與海外各國的交往;滿足國內統治者對海外奢侈品的需求;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2)目的:主要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3)概況:15世紀前期,鄭和率領船隊先后七次遠航海外,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4)評價:①意義: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②局限: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因此后來未能持續。【拓展】鄭和下西洋的現實意義鄭和“敢為天下先”的時代精神成為一種民族的精神榜樣;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的多元文明態度,有利于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程;和平發展,公平交易,誠信友善的原則,對于促進當今中國與海外諸國經濟的友好往來,增進東西方人民的友誼,具有長遠意義;立足本國,放眼全球,重視海洋經濟,對于今天構建“海上絲綢之路”,推動經濟全球化,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現實意義。2.倭寇之亂(1)原因①歷史因素: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②現實因素:明朝前期,嚴厲禁止海外貿易,結果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出沒沿海,燒殺搶掠,造成巨大破壞。(2)應對措施①軍事:明廷派遣大將戚繼光等人平倭。②政策:逐漸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3.西方殖民入侵(1)背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2)表現:①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賄賂香山縣地方官獲得了在濠鏡澳的租住權。②荷蘭和西班牙,先后占據了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拓展】澳門、臺灣的相繼丟失,說明了什么?①中國缺乏海權意識②中國逐漸衰落和西方國家崛起【任務驅動】任務二、認識明朝的榮耀和危機探究3: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為了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于2005年6月28日發行的,志號為2005-13的紀念郵票。郵票全套三枚,鄭和像(3-1)圖案描繪了鄭和繡像,背景是明代北京皇宮城圖;睦鄰友好(3-2)圖案描繪了三座牌樓廟宇,背景是《鄭和航海圖》;科學航海(3-3)圖案描繪了明代水羅盤,背景是《牽星過洋圖》。探究3:結合材料,對郵票的主題寓意進行簡要闡釋。探究4:16世紀后期到17世紀初東西方貿易材料隆慶元年(1567年),明朝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開放海禁,準許私人船只出洋貿易。同一時期,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門立足,經營從印度經澳門到日本的三角貿易,把在廣州購買的生絲和絲織品販運到日本以盈利。西班牙殖民者占據菲律賓后,開辟了從馬尼拉到墨西哥的大帆船貿易航線,把墨西哥銀圓轉運來換取中國商人載運到馬尼拉的生絲和絲織品。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印尼后,又占據了臺灣南部,把中國商人載運到那里的生絲和絲織品販運到日本,以換取白銀。因此,東南亞的香料、印度的紡織品,隨同歐洲的商品一起被運到廣州,中國的生絲和絲織品被載運到馬尼拉,然后經那里轉運到拉美、歐洲等地,形成了聯系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摘編自李金明《月港開禁與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結合所學的中外知識,對“16世紀后期到17世紀初東西方貿易”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說明理由。(要求:看法明確,持論有據,理由充分,邏輯清晰)【拓展】明朝的海禁與弛禁明清都有海禁政策,并不等于明清都有閉關政策。以政策分階段考查,明朝海外政策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官方海外開放時期—轉折時期—對海外民間社會開放時期,明代所謂的海禁大部分時期都是針對日本的帶有經濟制裁性質、經濟封鎖性質的貿易禁運、軍事禁運,無論明初的海禁,還是嘉靖時期打擊海盜倭寇的禁海都是如此。明初是官方壟斷的對外開放,在弊端暴露后,中葉政策調整,平定外來侵擾后,轉向對民間社會的開放,海外政策完成了從政治中心向經濟中心的轉移,即將官方層面的開放下移到民間層面的開放。從政策作用來說,明初的海外開放政策,明后期的海外開放,造就了鄭和、鄭芝龍等海上英雄人物,并引發明中葉社會內部的深刻變遷,顯示了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新的發展變化。這是中國直到明末海上力量并不落后于西方的最好證明。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一)邊疆管理1.對蒙古:(1)背景:蒙古人逐漸形成韃靼、瓦剌兩大集團,不斷威脅明朝北部邊防。(2)舉措及結果:①明朝重新修筑了長城,被突破深入內地。②1571年,與蒙古韃靼訂立和議,并對其冊封。這使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大大推動了蒙古族和漢族和平友好關系的發展,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2.對西藏:封授給當地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并設立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委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3.對東北:到東北招撫,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并對東北地區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措施意義西北邊疆修筑長城;與瓦剌戰爭;與韃靼修好;互市貿易有利于鞏固統治,開發邊疆,民族交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對奠定我國版圖有重要意義。西南邊疆冊封僧俗首領;設立機構;任用上層藏族人士。東北邊疆設奴兒干都司;冊封部落首領(二)明清易代1.清朝建立(1)16、17世紀之交,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2)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3)1636年,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2.明清易代(1)背景:在清朝崛起之際,明朝政治黑暗,天災不斷,農民起義蜂起,統治搖搖欲墜。(2)過程:①1644年,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②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統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于北京。(3)結果:此后又經過20多年的激烈戰斗,清軍將農民軍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殘余勢力逐一擊敗,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任務驅動】任務三忠順夫人——三娘子材料三娘子。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無巨細,咸聽取哉”。三娘子生活的時代,明朝與蒙古部落勢力沿長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孫授附明朝,雙方關系頓時緊張,在三娘子的勸說下,俺答汗問意與明朝和談。明朝送還俺答汗之孫,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并開放十余處市場供蒙漢人民自由貿易。每當開市時,蒙漢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勤精騎,擁胡姬,貂帽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輔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區建城,后明朝賜名為“歸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輔佐繼任的順義王,繼續與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無用兵之患,沿邊礦土皆得耕牧”。——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探究5: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娘子能夠推動明、蒙雙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拓展】縱觀三娘子一生,在塞外草原上執政30多年的時間里,她始終堅持和平互市的政治原則,持續執行與明朝友好的方針,不僅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也符合人民的愿望,對蒙古和漢民族友好關系的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她還重用漢人,引進了先進的文化技術,促進了本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三娘子堅持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利益,顧全大局的精神,不僅得到了當地蒙古族人民的認可和擁戴,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著名藏書家傅增湘先生在《詠昭君墓》一詩中寫道:"麟閣云臺蓋世勛,論功一例遜昭君。若從邊塞爭芳烈,順義夫人亦不群。"此詩把三娘子與千古流芳的王昭君相比,更加突出了三娘子的巾幗英雄形象。【真題賞析】1.(2020·全國Ⅲ卷高考·27)明萬歷年間,神宗下令工部鑄錢供內府用,內閣首輔張居正“以利不勝費止之”。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張居正面諫力爭,“得停發太倉銀十萬兩”。這反映出當時A.內閣權勢強大B.皇權受到嚴重制約C.社會經濟凋敝D.君權相權關系緊張2.(2019·北京高考·15)明萬歷十五年,顧憲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內閣擬票重罰。內閣首輔申時行等只擬罰俸,神宗震怒,令“還改票來!”申時行只得遵旨。這說明,明代內閣大學±()A.僅作為侍從顧問,不參決政事B.萬歷年間開始參與軍國大事決策C.按照皇帝的傳諭來票擬和批紅D.掌握票擬權力,但仍需服從君權3.(2018·全國Ⅰ卷高考·27)圖6中的動物是鄭和下西洋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說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賜外國使臣。這表明當時()A.對外交流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新的類型B.朝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D.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傳統觀念更新4.(2017·全國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字,但中后期宦官讀書識字逐漸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針對性地編纂適合宦官學習的讀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樞決策過程發生異變B.皇帝權力日趨衰落C.內閣議政功能已經喪失 D.宦官掌握決策權力5.(2016·全國Ⅰ卷高考·27)明初廢行省,地方分設三司,分別掌管一地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直屬六部。明中葉以后,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變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這一變化有助于()A.擴大地方行政權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權限 D.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6.(2015·海南高考·7)儒家學說倡導“寬刑慎殺”,強調執法有準、量刑有據。明初朱元璋說,“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這表明朱元璋()A.力圖為專制集權確定理論基礎 B.試圖以重刑迅速穩定社會C.放棄了儒家的治國理念 D.執法無準、量刑無據7.(2015·重慶高考·5)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主張:“操兵之道,不獨執械走陣于場肆,而后謂之操;雖閑居坐睡嬉戲,亦操也……兵雖靜處閭閻(街巷),然亦謂之操,乃真操也。”可見戚繼光更強調士兵的()A.隊形操練B.武藝訓練 C.陣法演練D.習慣養成8.(2014·全國Ⅱ卷高考·27)明初廢丞相、設顧問性質的內閣大學士,嚴防權臣亂政。明中后期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這表明()A.皇權漸趨衰弱 B.君主集權加強C.內閣取代六部 D.首輔權力失控9.(2014·江蘇高考·4)明隆慶初年,“撫臣涂澤民用鑒前轍,為因勢利導之舉,請開市舶,易私販而為公販,易只通東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國,亦禁不得以硝黃、銅、鐵違禁之物夾帶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載,幸大盜不作,而海宇宴如。”這說明當時()A.官府廢止明初以來“海禁”B.官府有條件地開放“海禁”C.巡撫掌握對外貿易決策權D.官方朝貢貿易體系已瓦解10.(2013·海南高考·6)朱元璋認為,“禮樂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藥石”,“刑政二者,不過輔禮樂為治耳”。這表明他()A.強調嚴刑峻法的統治方式 B.重視禮樂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揚休養生息的政治主張 D.兼采儒法二家為統治思想11.(2013·重慶高考·5)《明史》記載,太祖“革中書省,歸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閣大學士”,“成祖簡翰林官直文淵閣,參預機務”,至仁宗而后,諸大學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由此表明,明朝內閣()A.在明太祖時期已正式設立B.在明成祖時期開始參與國是C.大學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學士可正式統率六部百司12.(2012·江蘇高考·4)明成祖時,“特簡(選拔)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機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據此,對明代內閣的說法正確的是()A.開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徑B.自設立起即為法定決策機構C.六部逐漸成為內閣下屬機構D.地位雖有變化但職能基本未變13.(2012·海南高考·26)(12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明朝初年,曾與朱元璋爭奪政權的張士誠、方國珍之余部,入海為盜,且“每誘島倭入掠”。《皇明祖訓》記朱元璋認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等15國,“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摘編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材料二實行海禁,濱海人民被“斷其生路”,“于是所在連結為亂,潰裂以出”。嘉靖年間(1522~1566年),東南沿海一帶出現頗有實力的海寇、海商集團,走私貿易興盛,“海禁愈嚴,賊伙愈盛”。有識之士認識到“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隆慶年間(1567~1572年),因福建巡撫涂澤民之請,明廷“準販東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興起,“農賈雜半,走洋如適市”“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或移居于呂宋(今菲律賓)者甚眾。學者估計,隆慶開禁后輸入中國的白銀至少1億兩左右,促成了稅收等政策的改變。——摘編自晁中辰《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初實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調整的原因及其影響。(8分)【鞏固訓練】1.明英宗時,首輔李賢以善于進言和敢言著稱,但考之史實,特別是從他自己所著的《天順日錄》中可以看出,李賢之所言大都不是主動地進言,而是皇上有所詢問則言之,即使有所進諫,亦是帝意所屬。這反映出明代A.內閣不具有合法性B.閣臣對皇權的依附性C.中央行政效率低下D.官僚政治集團的腐朽2.下圖為《鄭和航海圖》,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之一,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內政部以鄭和及其部屬的姓來命名了部分南海島礁。這可以用來證明A.鄭和船隊最早發現了南海諸島B.民國時南海諸島成為中國領土C.鄭和航海的所及范圍D.鄭和遠航的航海技術領先世界3.以鄭和船隊的遠航實踐為依據而繪制的《鄭和航海圖》,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此圖突出了山脈、海岸、島嶼、城市、橋梁等航行的標志,并在航線旁標注有針位(航向、方位)、更數(航程、距離)等導航定位數據。該圖最后附的“過洋牽星圖”,便于利用天文導航。《鄭和航海圖》
A.有利于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B.折射出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宏大C.反映出天朝上國實力雄厚D.借鑒了西方的天文學知識4.“慮及對外貿易在經濟上的必要性,以及謹防這些外國與中國商人,明太祖朱元璋以更嚴格的海禁來提升國家壟斷的朝貢貿易這條管道”。這一做法A.有效地維護了實際的國家利益B.使朝貢貿易成為中外貿易的唯一管道C.成功遏制了海上貿易走私活動D.體現出傳統農業社會對外交往的特征5.有學者指出,“真正解決倭患的關鍵之舉并非戰爭,而是官方政策的轉換。面對勢不可擋的國際貿易大潮流,戰爭不能解決問題,或者說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倭寇的實質是海禁與反海禁的斗爭,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政府必須放棄海禁政策”。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倭患是明朝最大的統治危機B.國際貿易大潮引發倭患問題C.海禁政策是維護穩定的需要D.戰爭是解決倭患的根本手段6.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行商倪宏文欠英商貨銀一萬多兩而無力歸還,皇帝諭令其“胞兄倪宏業、外甥蔡文觀代還銀六千兩,余銀五千余兩著該管督撫及承審之府州縣,照數賠完貯庫,俟夷商等到粵給還”。并規定此后行商破產無力歸還“行欠”,應“著令通行,分限代還”。這反映出當時A.小農經濟制約著外貿發展B.清廷缺乏近代外交常識C.行商亦官亦商的顯著特征D.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7.下表是明清兩代管理西藏、蒙古措施的對照明朝清朝西藏冊封僧俗首領設行都指揮使司管理軍民任用藏族上層人士冊封達賴和班禪派遣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蒙古重修長城,訂立和議接受冊封,恢復貿易平定噶爾丹叛亂設盟、旗兩級管轄,任用蒙古王公由此表可以概括出明清兩代邊疆管理的共同點有“改土歸流”①冊封當地首領②設立管理機構③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④推行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8.《國史十六講》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張居正把內宮(皇帝)與外朝(政府)的事權集于一身,成為明朝權力最大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經常對下屬說:“我非相,乃攝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攝政”-代帝執政。對這一歷史現象的本質理解準確的是A.內閣首輔是名副其實的丞相B.內閣此時已經取得了法定的地位C.張居正提升了內閣首輔之權D.內閣權力加大是君權強化的產物9.下表是明代內閣大臣在閣年限統計情況。這一現象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10年以下閣臣數(人)303742251215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進了官吏隊伍的年輕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機構膨脹C.說明了內閣輔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國家政策的穩定性10.清朝繼承發展明朝督撫制度的同時,在東北、外蒙和新疆設立五個將軍轄區,在內蒙古設立盟旗。以上這些措施A.比元代行省制更先進B.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C.推動朝貢體系的發展D.說明國家治理方式靈活多元11.明初,“浦江鄭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稱之。馬皇后從旁基之曰:以此眾叛,何事不成?上懼然,因招其家長至,將以事誅之。”這段材料可以用來說明A.后宮干政影響政治穩定B.中央政府打壓民間勢力C.宗族勢力經常聚眾叛亂D.明初中央集權面臨挑戰12.明朝中后期,官場形成一條慣例,不是庶吉士(官職,由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擔任)不可入內閣。翰林院庶吉士成為進入內閣的敲門磚,因此內閣閣臣多為翰林文學之士實屬正常。這一規定A.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B.提高了行政決策的效率C.導致了經世之才的缺乏D.造成了政治局面的動蕩13.土司是中央政權承認的少數民族世襲首領。1726年云貴總督鄂爾泰建議取消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對當地進行管理,同時添設軍事機構,后來清廷批準了這些建議。這一做法有利于A.完善中央官制B.實現民族自治C.消弭軍事沖突D.維護國家統一14.明代的翰林院起初位于紫禁城文淵閣,其中的部分翰林學士能夠參與機密,成為內閣大學士,后來,翰林院遷出文淵閣,內閣大學士獨留文淵閣。文淵閣內人員的變動,反映了A.內閣的地位有所提升B.內閣不是法定機構C.閣臣的來源發生變化D.中樞機構日益膨脹15.某史學家在介紹明朝的政治制度時說“明神宗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不與大臣見面,不批奏折”,并且進一步指出“明朝的特點與其說是集權,不如說是分權,是中央決策群體的擴大、行政權的進一步增大和政務處理的高度程式化……似乎是形成了一個可以沒有皇帝的政務運行系統”。材料意在說明A.明朝時形成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B.明朝政治制度的革新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C.明朝政治制度的變革并未使君主專制加強D.明朝中央決策機制的制度化、程式化特點16.明朝政治制度下,雖一切事權主要集中在皇帝,但有許多事情是必經廷推、廷議、廷鞫的。重要高官由九卿或再加上巡撫、總督開會來公開推舉,是為“廷推”;凡是遇到重大政事,也常由七卿、九卿公決,是為“廷議”;倘使有重大的獄訟無法解決,也由七卿、九卿開會定讞,是為“廷鞫”。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明朝政治制度具有民主色彩B.形成了皇權外的決策機構C.皇權受到一定的限制D.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17.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曾五次北征蒙古,與此同時,他還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先后派亦失哈5次巡視奴兒干,招撫女真各部。結合下面表格,據此可得出的歷史結論是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時間亦失哈五次北巡奴兒干時間永樂8年2月出發永樂9年春出發永樂12年3月出發永樂10年冬永樂20年3月出發永樂13—18年冬永樂21年7月出發永樂18年前后永樂22年4月出發永樂21年春出發,22年秋返回A.奴兒干都司的設立引發了明蒙戰爭B.奴兒干都司支持了明朝邊疆戰略的實施C.奴兒干都司的官員要定期朝覲述職D.奴兒干都司奠定了我國北部疆域的版圖18.根據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地區的管理過程中,明朝政府時間事件事件后續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設置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行省泉州府明初沿襲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因海禁而廢澎湖巡檢司1563年,考慮沿海治安等,復設1622年(明熹宗天啟二年)荷蘭人占領澎湖1624年,明軍收復澎湖A.增強了政府領土主權意識B.加強了對臺灣諸島的管轄C.推動了兩岸經濟文化交流D.抵制了荷蘭在亞洲的擴張19.明代早期,巡撫、總督本是中央臨時派遣到地方的監察官員;明中期后,相繼出現了總督某某等地軍務兼理糧餉、巡撫某某等府州縣兼管河道的官名。這表明明代A.中央集權得到空前加強B.地方監察體系更加完備C.地方軍政管理走向低效D.地方機構權力趨向集中20.下表為不同史籍關于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記述出處“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官兵數萬人,海船數百艘,抵西域忽魯謨斯等三十余國”瀏家港天妃宮《通番事跡碑》“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錫(錫)蘭山立佛等寺供養……”《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兩奉敕駕海舶入西洋封諸夷國……人稱三寶太監……蹤跡建文”《明書》“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國、暹羅……凡三十余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度亦不貨”《明史》A.鄭和航海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B.鄭和遠航推動了東西方經濟交流C.鄭和是奉皇帝之命出使海外諸國D.鄭和遠航是世界史上規模最大的2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是明清時期加強邊疆管理的部分措施方位明朝清朝臺灣
派兵收復臺灣,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東北設奴爾干都司,對部落首領封授官號反擊沙俄入侵;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分了東部邊疆蒙古重修長城;隆慶和議;冊封韃靼首領,恢復貿易平定噶爾升叛亂;設立盟、旗兩級單位管轄;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新疆
平定準噶爾部噶爾升和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1762年設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西藏冊封當地僧俗首領;設立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確立對達賴和班禪的冊封制度和金瓶掣簽制度;設立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權西南設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級政府機關;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土司長官,實行土司制度;永樂后并開始實行改土歸流,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統治平定“三藩之亂”,大規模地改土歸流,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兩代邊疆管理的共同特點。(6分)材料二1761年,為解決烏魯木齊兵屯地荒和內地流民無地可種的問題,乾隆命令陜甘總督楊應琚招募內地流民前往烏魯木齊種地,楊遂從甘肅安西、高臺等處招募貧民四百戶,攜眷前往屯種。1764年,甘肅大早,乾隆再次提出移民烏魯木齊,楊從肅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戶前往。至乾隆末年,烏魯木齊地區民屯,共開墾土地五十多萬畝。——據《清高宗實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移民烏魯木齊的歷史作用。(6分)22.(15分)明代小說空前繁榮,小說中的“異國印象”也蔚然可觀,極富時代特征。書名異國舉隅故事情節細節摘編《西游記·比丘國救子》比丘國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比丘國救助群童的故事(比丘國國王聽信國師讒言)用1111個小孩的心肝做藥引……誰家不愛自己的孩子,可是都怕國王,連哭都不敢哭了。《拍案驚奇·轉運漢遇巧洞庭紅》吉零國、波斯文若虛國內經商破產后出海貿易,異國奇遇,一夜暴富(吉零國撿到龜殼)每肋中間節內有大珠一顆,乃無價寶也!《喻世明言·楊八老越國奇逢》日本國楊八老因倭患遭遇離亂,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后與親人團聚人人膽喪,盡愁海寇恁猖狂……劫火遍村落,血流成污池。《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渤海國李白天縱奇才,紙筆之功嚇退渤海使臣(李白):爾海外小邦,高麗附國,比之中國,不過一郡……渤海使臣面如土色,愿年年進貢。依據材料概括明代小說中的“異國印象”,并指出其所影射的社會現實。(12分)如何認識文學作品的史學價值?(3分)題號12345678910答案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閱讀材料】什么是朝貢貿易?朝貢貿易是指古代中國的封建王朝與周邊及海外各國建立起來的一種寓政治和經濟為一體的對外政策。朝貢起源于先秦,到隋唐已粗具規模,宋元時更加完善,明代是朝貢貿易發展的頂峰。明代的朝貢貿易從太祖朱元璋創立起,經成祖朱棣的苦心經營和推崇,朝貢關系進一步發展。朝貢貿易體系的評價?朝貢貿易體制是有漢以來中國處理與周邊國家外交關系的一種思想和實踐活動,是古代中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合作制度的典范。海內外研究中國的學者對它的評價,主要有以下兩種比較系統的觀點。20世紀上半期研究中國問題的西方學者費正清先生認為,朝貢制度是儒家主張用于對外事務的一種辦法,中國君主行使政治權力是有倫理依據的。仁君能以德感召吸引化外的夷狄到中國的朝廷上來。他說,“當古中華帝國的影響在幾百年的過程中擴散到東亞其余各地時,朝貢關系的禮節就發展成為一種手續,借此讓帝國以外的番邦在澤被四海的以華夏為中心的天下,取得一定的地位”。“在清政府的心目中,納貢的地位就是給外國人在特定條件下的經商權,使皇帝對外國朝覲者的權威合法化。但是這并非附庸關系,也并不表示要求清朝保護”。費先生試圖在中西方文化之間駕起理解和溝通的橋梁。他試圖說明“獻禮朝貢為中國朝廷的一項禮節。它象征著接納夷狄來沐受中華文化。這是賜予的一種恩典和特權,并非恥辱。”朝貢貿易不僅是封建朝廷禮節上的需要,而且是深刻地源于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內在政治觀念,并且已經外化為處理對外關系的一種制度和行為方式,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深刻的影響。當然,這不是中國單方面的行為或人為的制度,它是一個雙方互動變化的過程。作為主導一方的中國封建社會始終是重農輕商,對商業行為嚴格控制。當然,海外貿易的盲目擴大會影響國內經濟的穩定。如果處理得法,朝貢貿易制度是可以促進地區合作秩序。它雖然可以限制貿易的擴大,但是,它將地區合作制度維持在一個有利于國內社會經濟穩定的維度內。朝貢貿易體制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對外交往的文化特征。漢文明賦予中國對外關系以朝貢貿易的形式存在。漢族的文明,是以小農社會為基礎的一個龐大的巨系統,可以稱為“禮”文明,它強調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和平附屬關系,即有序的政治等級關系。朝貢貿易體系既是禮文明的外在組成部分,它又折射出禮文明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其次,它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行為,對該地區商業網絡的形成與控制起著重要的推動和制約作用。另外,它還反映對外關系服從內部政治和經濟的需要。作為小農經濟的國家,重農輕商,它需要的是穩定與秩序,服從與等級。但是周邊有些國家,例如東南亞,相反可能不需要中國封建的社會制度,需要與中國進行貿易。所以雙方對于朝貢貿易是各取所需。不可否認,朝貢貿易體制對中國的外交思想影響極大。在近代現代國際關系中,外交是一個難以確定的概念,一方面,它是國家實現其對外政策的重要手段,具有利己性。另外一方面,它是協調各國利益的機制,具有一致性。這種內在的矛盾性的外在表現是,當今世界有一套通行各國的外交制度、慣例和形式,然而,在共同的制度模式下,各國的外交并非如出一撤,外交藝術、技巧和風格豐富多彩,具有各自的特點。每個國家民族的外交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長期以來對外關系中形成的,建立在特定的社會經濟和周邊環境基礎之上的文化氛圍的影響,具有歷史繼承性。外交思想與技巧不是憑空出現的東西,中國與周邊國家在處理與維系彼此之間的關系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同樣會對21世紀亞太關系的構建產生影響。必須承認,朝貢貿易制度具有局限性。古代文明帝國一般是以中心國家為軸心,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加上東亞大陸那相對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古代人們視野范圍的局限,在長江和黃河流域繁衍生息的封建王朝一直自以為是世界中心。客觀上,漢民族逐漸成為一個在人口和政治經濟力量上都比較強大的民族。這樣,在主觀思想上形成了一個華夷秩序觀。在制度上形成的朝貢貿易體制就更加穩固。也就是說,漢民族在形成過程中,盡管一直與周邊民族和國家進行比較頻繁的交往。但是,自漢唐以來,中國對外關系形成一種固定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化經驗,處理與其他國家之間關系的行為方式——朝貢貿易。它沒有主客體互動的觀念,沒有建立一個更加宏觀的國際體系,來處理與“天朝”之外的國家更加的平等的往來關系。這樣,朝貢貿易適用的范圍有限,它不是現代世界意義上的地區國際關系。它是中國古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運用到社會與社會(society)產生的一種關系模式和客觀存在。費正清先生客觀地說,“朝貢制度是儒家主張用于對外事務的一種辦法,根據他們的主張,中國君主行使政治權力是有倫理依據的。正如仁君之能以德感召中國人民一樣,他也必然會吸引化外的夷狄到中國的朝廷上來。”在沒有世界性的民族國家(Nation)的概念與國際法條約體系的古代社會,只有地區性的帝國處理與周邊民族國家的理念與制度,朝貢貿易體制就是其中之一。盡管朝貢貿易有缺陷,但是,朝貢貿易體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帝國主義方式,更加不是西方現實主義者所定義的強權政治——對他人心靈和行動的控制。朝貢貿易制度是建立在農業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地區合作制度,具有歷史的合理性。更加重要的是,它曾經在中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和交流上發揮過積極的作用。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鞏固訓練】題號12345678910答案BCADCBADDD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DADCBADC21.【答案】(1)特點:有戰有和;武力平叛;冊封當地首領;設立管理機構;尊重各民族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人士。(6分,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作用:緩解內地人地矛盾:促進了新疆地區的開發;促進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加強了邊疆管理。(6分,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2.【答案】印象:政治黑暗;經商寶地,充滿商機;野蠻殘暴;卑微弱小(蕞爾小邦)(4分)。社會現實:君主專制、宦官專權(奸臣當道)、社會矛盾激化;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崇拜金錢和財富;邊患危機,倭寇之亂;貴華賤夷的民族心理等。(8分)文學作品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的反映,所以文學作品有一定的史料參考價值;同時,文學作品含有藝術加工的成分,有極強的主觀性,所以對于文學中的史料信息應謹慎考證。(3分,答出一點2分,兩點3分)【真題賞析】123456789101112ADBABBDBBBBD13.(1)背景:明廷敵對勢力殘余利用大海繼續對抗;倭寇侵擾,海盜與沿海不法之徒勾結;自然經濟,統治者(朱元璋)對海外諸國的輕視。(4分)(2)原因:敵對勢力消亡;影響沿海百姓生計;嚴禁政策已不合時宜。影響:開禁促成了海上貿易發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計,海外移民;加速白銀內流,促成制度變革。(8分)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鞏固訓練】題號12345678910答案BCADCBADDD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DADCBADC21.【答案】(1)特點:有戰有和;武力平叛;冊封當地首領;設立管理機構;尊重各民族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人士。(6分,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作用:緩解內地人地矛盾:促進了新疆地區的開發;促進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加強了邊疆管理。(6分,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2.【答案】印象:政治黑暗;經商寶地,充滿商機;野蠻殘暴;卑微弱小(蕞爾小邦)(4分)。社會現實:君主專制、宦官專權(奸臣當道)、社會矛盾激化;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崇拜金錢和財富;邊患危機,倭寇之亂;貴華賤夷的民族心理等。(8分)文學作品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的反映,所以文學作品有一定的史料參考價值;同時,文學作品含有藝術加工的成分,有極強的主觀性,所以對于文學中的史料信息應謹慎考證。(3分,答出一點2分,兩點3分)【真題賞析】123456789101112ADBABBDBBBBD13.(1)背景:明廷敵對勢力殘余利用大海繼續對抗;倭寇侵擾,海盜與沿海不法之徒勾結;自然經濟,統治者(朱元璋)對海外諸國的輕視。(4分)(2)原因:敵對勢力消亡;影響沿海百姓生計;嚴禁政策已不合時宜。影響:開禁促成了海上貿易發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計,海外移民;加速白銀內流,促成制度變革。(8分)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探究1:朱元璋相貌之謎(1)圖1中的朱元璋是怪異之長臉丑相;圖2則是端莊至圓臉俊相。(2)圖1是真實。說明:人生經歷;鄉鄰印象;暴君形象。圖2是真實的。說明:皇帝身份;官方記載。(3)原因:創作者的立場;歷史傳統;史書記載不詳;強化王權需要;官方與民間記載差異。探究2:明朝內閣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授權運輸合同范本協議
- 2025醫院護士聘用合同
- 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道德與法治試題(含答案)
- 球星代言球鞋合同協議
- 電商銷售授權合同協議
- 貓咪買賣寵物合同協議
- 玻璃墻窗簾采購合同協議
- 電梯維保合同中止協議
- 生豬養殖生豬收購合同協議
- 電柜組裝外協合同協議
- 排水管道非開挖預防性修復可行性研究報告
- 交通工程基礎習習題及參考答案
- 讀書知識競賽試題含答案
- 線路送出工程質量創優項目策劃書
- 企業全面戰略管理、年度經營計劃、預算管理、績效管理
- 100T汽車吊性能表
- SOP0420201潔凈空調系統清潔消毒預防性維護保養操作規程報告
- 試樣切取和加工制備作業指導書
- 中國民主同盟入盟申請表(樣表)
- 數學分析簡明教程答案尹小玲鄧東皋
- 壁球館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