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導游詞_第1頁
都江堰-導游詞_第2頁
都江堰-導游詞_第3頁
都江堰-導游詞_第4頁
都江堰-導游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篇一:都江堰景點導游詞都江堰各位游客:你們好!我是都江堰景區導游張文,歡迎大家來到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景區。今天我們游覽的線路是:進入離堆公園,參觀堰功道,伏龍觀,金剛堤,魚嘴之后再到安瀾索橋,最后原路返回。游覽時間為2小時,希望大家游覽過程中緊跟團隊,請注意安全,愛護景區環境衛生,今天是都江堰禁煙日。好啦,現在請隨我進入離堆公園,一路走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況。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戰國末期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即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率民眾修建而成。而今同為古巴比倫王國兩河流域的灌區早已淪為沙漠,同為戰國時期修建河北鄭國渠也早已被泥沙淤塞而廢棄了。只有我們都江堰,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史上最先進,最科學的無壩引水樞紐工程。正如江澤民主席在都江堰市視察時說:"創科學治水之先例,建華夏文明之瑰寶"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廟,伏龍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值得慶幸的是文物基本完好,更為幸運的是都江堰渠首工程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都基本完好無損。好啦,我們所在的位置就是金剛堤了,請看內江對岸山坡上的秦堰樓和二王廟正在進行地震之后的恢復重建,相信很快就會展現出它往日的風貌。各位游客,請往這邊看,我們從這里來觀賞這偉大工程的精妙之處寶瓶口引水工程。當時李冰要引岷江水到成都平原,就必須在玉壘山上打開一個缺口。在沒有炸藥的戰國時期,李冰是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工程的難題呢?李冰使用了冰火相激的自然方法,先使用火燒巖石,再取岷江上游的雪山之水澆潑巨石,經這么一折騰,堅硬的巨石紛紛斷裂。再用鐵鋤,鐵楸挖出來。僅開鑿寶瓶口就用了8年時間,聽到這兒,我想大家一定使人驚嘆李冰父子和他們率領的民眾的這種執著的精神。寶瓶口的開鑿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李冰治水前,岷江有一條孽龍,興妖作怪,為愛百姓,李冰便派李二郎與孽龍大戰,孽龍戰敗,逃亡青城山王婆巖。見一老婆婆,饑餓難忍的孽龍表要老婆婆為其做飯。老婆婆將鐵鏈放入鍋里化做面條,孽龍狼吞虎咽的吃下面條,結果動彈不得。正在此時李二郎趕到,由黎山老母變成的老婆婆將鎖住的孽龍交給二郎,囑咐道:"不要殺他,沒有龍吐水,怎么種莊稼!"于是李二郎將孽龍永遠鎖在離堆下的深潭里,避害興利。經過金剛堤,我們來到位于離堆側面的另一個主體工程,飛沙堰。飛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飛沙"二字的由來也就源于此。現在請大家隨我這邊走,這兒就是魚嘴的壩口,經魚嘴一隔,洶涌的岷江被分為內江和外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渠首的這三項工程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最終達到"分洪以減災,引水以灌田"的興利避害的目的,造就了天府之國的四川。至今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灌田1186萬畝,而且以后還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這就是李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的水利工程。好啦,請大家跟隨我去參觀下一個景點安瀾索橋。過橋時請慢慢行,注意安全。謝謝大家!篇二:都江堰導游詞都江堰導游詞(一)都江堰簡介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時屬都安縣境而名為都安堰,宋元后稱都江被譽為"獨奇千古"的"鎮川之寶"。兩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對桀驁不馴的岷江水,火攻玉壘化為離堆。魚嘴堤分水、飛沙堰溢洪、寶瓶口引水,將逢雨必澇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二)主要景觀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其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1、岷江魚嘴分水工程魚嘴分水堤又稱"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榪槎、金剛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設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洶涌的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在古代,魚嘴是以竹籠裝卵石壘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沖出山口呈彎道環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較枯,水流經魚嘴上面的彎道繞行,主流直沖內江,內江進水量約6成,外江進水量約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勢不再受彎道制約,主流直沖外江,內、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動顛倒:內江進水量約4成,外江進水量約6成。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決了內江灌區冬春季枯水期農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澇問題。2、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飛沙堰溢洪道又稱"泄洪道",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飛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古大家從成都來,都看到沿途縱橫交錯的河渠,奔涌著盈盈清水,流淌進遠近碧綠的田疇,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兩千多年以來,古堰把滔滔東瀉的岷江水引到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國"的富饒和美麗。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離堆公園寶瓶口下面我們看到的就是寶瓶口,作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主體工程之一,寶瓶口主要用于引流入渠。我想大家一定很困惑這個口子是怎么鑿出來的呢?又有什么功效呢?讓我們回到2250年前吧,當時只有開鑿玉壘山,打通寶瓶口才能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蜀郡太守李冰在這個問題上很苦惱。因為玉壘山是礫巖,相當堅固,在那時的秦國沒有炸藥,即使有鐵器,硬度也有限。突然有一天,李冰看見一老農在燒石灰,他頓時來了靈感,便帶上民工,先用柴火焚燒巖石,等巖石熾熱變紅后就澆上冰冷的岷江水,只聽"噼里啪啦"的聲音,巖石表層就破裂了。就這樣,整整用了八年的時間,一個寬20米,深40米,長80米的口子終于燒了出來,而被鑿開的山丘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離堆公園了。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猶如瓶口一樣,嚴格控制著江水進人成都平原的流量,當寶瓶口的進水量飽和(約700立方米/秒)后,無論岷江發生多大的洪水,寶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納。這種穩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防洪、運輸等都產生了特大效益。大家看到的寶瓶口旁的這小山叫離堆。選擇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是極其科學的。它使內江水經過一段流程后水勢便于控制,水質進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獨立的離堆頂托江水,創造了飛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寶瓶口的瓶頸效用。保證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說,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決定了整個渠首工程的布局。兩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設計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我們應該為這個水利工程感到自豪!飛沙堰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有點傾斜的堤壩就是飛沙堰。飛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個主體工程,這堰修在離堆之側,是一道低壩,堰頂距河床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為內江泄洪排沙。從魚嘴分進的內江水,被離堆一頂,自然旋流起來,每當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寶瓶口的可流量時,寶瓶口不能通過的水,主要從飛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從飛沙堰一齊流出去。"飛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僅溢洪還能排沙。測量資料表明,內江流量越大,飛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強。特大洪水時,從魚嘴分進內江總干渠的流量可達寶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內江水可從這里泄出。當枯水季節,水位低于飛沙堰時,它便成了一道天然節制閘,自動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資料還表明,在飛沙堰第二次利用彎道流體力學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約15%。魚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魚嘴走過金剛堤,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魚嘴了。魚嘴是都江堰工程的主體部分。站在魚嘴的壩口,看岷江迎面而來,經魚嘴一隔分為兩股,即外江和內江。魚嘴就是分水堤的頭,為什么要修在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這就要回到二王廟石崖上刻的"分四六、平潦旱"的兩句話上了。魚嘴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魚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韓家壩的穩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魚嘴的堤壩,把岷江水一分為二,分為內江和外江。由于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內低,再加上正有一個彎道,所以魚嘴分水后在春耕季節江水流量較小時,主流就有約六成的水進入內江,首先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用水。洪水季節,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勢受河床彎道的制約明顯減少,再由于外江一側江面較寬,內江-側江面較窄,內江的流量會自動低于外江,進水約四成,這樣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難題。這種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經中所說的"分四六、平潦旱"。魚嘴還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之-,它發源于我省松潘縣境內,全長760公里,源頭至此約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順流而下,根據彎道環流原理,江水在彎道產生的漩流,會將下層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層,大部分便自動被帶入外江一邊而不進內江。魚嘴正處于"正面取水""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從這里排走,大大減少了內江淤塞之害?,F在的魚嘴已是鋼筋混凝土建筑,在從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籠護堤。就是用川西盛產的竹子編成長長的竹籠橫置壩邊,里邊塞滿河邊沖積的卵石,一籠接一籠,一層接一層,造成了堅固耐沖又不積水的堤壩。就地取材,方法簡易而效果極好。今天我們看起來,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是那樣的簡單,甚至覺得平凡。其實正印證了-句"偉大出于平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蘊涵著極大的科學性,其設計和建造所體現的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稱之為最高水平的成就?,F在大家可以隨意拍照留念,注意不要翻越護欄,照顧好小孩。14:30我們在旁邊的安瀾索橋入口處集合,繼續接下來的行程。篇五:都江堰導游詞都江堰--魚嘴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世界文化遺產地都江堰。我是你們的導游曉霞。我們今天的游覽路線是,從秦堰樓下去,依次參觀二王廟、安瀾索橋、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最后我們在離堆公園門口集合登車。整個行程大約需要兩個小時。在游覽過程中,請大家愛護景區環境,緊跟團隊,以免走失;同時,希望大家記號我們的停車位置和車牌號,以及我的聯系方式。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景區概況。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時期,蜀郡首李冰率民眾耗時約20年修建而成,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年代最久遠,并且依然發揮巨大效益的無壩引水工程。難怪余秋雨先生會說:"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都江堰工程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大部分組成。現在我暫且不講飛沙堰如何排水防洪,也不講寶瓶口怎樣控制水量。重點給各位講講都江堰的渠首部分魚嘴。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去,位于江心位置形如魚嘴的就是魚嘴分水堤。魚嘴為都江堰水利工程奠定了至關重要的三大基礎,我個人對它做一個總結,就是巧奪天工的一個"巧"字!第一個巧:分四六,平澇旱。大家請看,面對滾滾而來的岷江水,河床中央的魚嘴將它一分為二:一條外江繼續擔任主河床的作用;一條內江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道。當年李冰特別將內江的河床深度挖到低于外江河床三尺三,又使外江的河床寬度寬于內江河床九丈九。這樣一來,岷江水流量小的時候,六成的水就流入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用水。到了洪水季節,岷江水流量大增,河床寬廣的外江就會容納近六成水流量,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澇之災。這種功能就是二王廟石崖上刻著的六個字--分四六,平澇旱。魚嘴的第二巧,就是它發揮了排沙排石的功能。由于都江堰處于岷江中游,所以,上游大量的沙石順流而下。根據河水在彎道處的環流原理,江水沖擊在彎道的崖壁上會產生漩流,將下層的沙石卷到水流表層;并且,水流越大卷起的沙石越多,因而大部分的沙石都會自動被帶到外江而不會進入內江。同時,魚嘴又處于"正面取水,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因此80%的沙石就會從這里排走,這樣就大大的減少了內江淤塞之害。第三個巧:中流砥柱大家設想,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兩千多年前,眼前這個固若金湯的魚嘴堤壩是用什么材料構筑的呢?李冰巧妙的使用土石和裝有卵石的竹籠,互相連接,形成堤壩。因為用料簡陋,歷朝歷代有不少人想要改變工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